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論統治,中國也經歷過「蠻夷」外族的統治;論文明,文化也相互融合過。那我們為什麼要說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過。那外國那些文明古國為什麼又要說是歷史中斷。若說其他文明古國是外族入侵,連亞歷山大圖書館都毀了,那也和中華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只是沒有載體記載下來而已,國家雖易主,民族雖說不純正,歷史、文明這種東西,是真的可以中斷或消亡的嗎?


去杭州,當然要去逛西湖,去年去西湖逛,看到一個看起來蠻老的建築,寫著文瀾閣,就隨便進去看了看,進去才知道,原來這就是藏四庫的七閣之一。

這個時候原本當做一般景點的我已經開始敬畏了,然後走進去以後,才真正被震撼到,原來文瀾閣當年在太平天國時遭受破壞,整庫盡毀,然而丁申、丁丙兄弟發現殘紙,於是沿著西溪一路撿拾,並且收購失散文書。

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軍攻入杭州,錢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難於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閑逛,突然發現小攤販用於花生、瓜子的包裝紙竟全是《四庫全書》的散頁,二人大驚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裝紙堆,竟分揀出數十冊被污損的《四庫全書》,不堪入眼。

丁氏兄弟深知《四庫全書》之於國家民族的重要,眼見《四庫全書》已從文瀾閣流入街市,深感事態嚴重,決定冒險施救。他們趁夜色潛入西湖孤山腳下的文瀾閣旁,見文瀾閣四周滿地殘籍,庫書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倆指揮家人收撿殘籍,背負肩挑,運往西溪風木庵藏起來。

然而,許多典籍已經流落民間,如何將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來?杭州民間有著「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丁氏兄弟便僱人每日沿街收購書本、散紙。6個月中,丁氏兄弟從街市收購迴文瀾閣書8689冊,使得1/3左右的庫書得以劫後餘生。但兄弟倆深知這一典籍已成殘籍,因而萌發了補齊這部典籍的念頭。他們招募了百餘人,從寧波天一閣、盧氏抱經樓、汪氏振綺堂、孫氏壽松堂等江南十數藏書名家處,及長沙袁氏卧雪廬、南海孔氏「三十三萬卷樓」等處,搜覓精善之本進行抄寫,耗時11年,共抄書26000餘冊。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曾將一些對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刪除,或將部分書籍排除在叢書之外,還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藉此將其收錄補齊,並歸還文瀾閣。

如果你問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我想就是這個理由,總有人願意用盡全力保存文化。

==================分割線======================

每次看到這種歷史,都會忍不住流淚,關於動機,我想有必要說明,藉此以深化下主題,也就是再論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沒有中斷?

先說這個文瀾閣是幹嘛的吧?大家第一的反應當然就是藏書了,深一點的會知道這是江南三閣。對四庫全書有了解的會知道,四庫全書編修完後,有四個備份,為了裝這四個備份,修建了四個藏書閣,分別是文淵(紫禁城)、文溯(盛京故宮)、文源(圓明園)、文津(承德避暑山莊)四閣這四閣最先修建,又稱北四閣,其作用就是深藏皇宮,供皇家備覽。

在北四閣相繼完工時,乾隆又希望將這套書傳播出去,所以下令在揚州、鎮江、杭州再修藏書閣,放置四庫全書,分別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因為都在江南,所以又稱江南三閣。

南三閣與北四閣的作用可不一樣了,北四閣的作用在於皇家使用,而南三閣則被乾隆規劃成了公共圖書館,希望士子廣泛使用。可見乾隆四十八年上諭

也就是說,南三閣已經不簡單是一姓私有,而是士林公產,可以說自建閣以來,無數名家來訪,為整體文明的推進做出了巨大貢獻。

到了這一層,我想對於丁氏兄弟保存文瀾閣的動機應該就能明確了,其實就是為了把這一份公共事業傳遞下去,一心為的是文化傳承,希望所有人能夠繼續看到這套書,事實上,在一開始,丁氏兄弟就沒有動過私有四庫全書的念頭,在同治三年,也就是剛剛收集完一部分的時候,丁氏兄弟就向杭州府呈報,其內容載於《文瀾閣志》:

敬稟者:竊西湖孤山之麓,乾隆年間敕建文瀾閣尊藏《四庫全書》三千五百餘種,計三萬六千餘冊,准士子鈔寫誦習,嘉惠藝林,誠亘古未有之曠典,亦海內罕遘之巨觀也。咸豐庚申、辛酉.杭州再陷,閣即僅存遺址,書亦散佚無餘,職與弟丙,當虎口餘生之際,每見叢殘遺籍,上鈐御寶,知系閣書,即留心敬謹珍收密藏僻地。茲幸省城克複,重睹昇平。所有陸續收穫閣書共八千六百八十九本,恐蹈褻藏之咎,理應恭繳,惟閣未建,復無地尊藏。查有杭州府學尊經閣燹後巋然尚存,堪以珍庋。謹繕書目清單,呈祈察收。擬請檄飭府學教授驗明暫儲,遴派董事,督同管理。並請轉詳各憲備案,嗣後遇有遺書隨時續收擬繳。是否有當,伏乞公祖大人察核俯賜施行,實為公便。右稟杭州府正堂薛。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十日。

可見從收集一開始,就沒有私藏之心。那麼他們是否有名利考量呢?我認為是不存在的。

關於利的考量, 當然就不存在了,西溪撿拾,十一載抄書,這種行為未必有利潤,相反還得貼錢。

至於名,那就更沒有了,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因丁丙搶救《四庫全書》有功,保舉他為江蘇知縣補用,六年(1867)又加賞同知銜,丁丙淡於榮利,皆不赴。如果為了名,放著官不做還要整理書籍。

所以回到問題上來,為什麼中國歷史綿延不絕,我認為就是這種薪火相傳的信念,從孔子感嘆「文獻不足也」,到現在制度源流清晰,秦漢以下,皆可稽考,留下了大量傳世文獻,這就是因為一輩一輩的人拼盡全力,給我們保存下來的歷史。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文化魅力,就是人格感召。

======================2017年1月22日分割線=========================

今天在微博被ISIS暴行刷屏了,大題就是如下

其中有一句:

焚燒了摩蘇爾公共圖書館八千多本典藏,內含珍貴手稿

我只能評價

因為這種事不是綠教第一次幹了,公元637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軍隊攻陷波斯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指揮官薩阿德·賓·阿比·瓦卡斯向哈里發歐麥爾一世請示如何處理薩珊王朝圖書館的藏書。歐麥爾回答說:「如果那些書與《古蘭經》一致,那它們沒有用,也不必保存;如果不一致,那就是有害的,應該予以銷毀。」結果,幾代波斯科學家和學者留下的巨量書籍被投入烈焰。

這種抱著唯一知識來源的宗教,對於文明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不光伊斯蘭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在歐洲,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下令禁止反對三位一體論的阿里烏斯教派,採取的手段包括系統地焚毀該教派的著作。在羅馬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曾在戰亂中數度被毀,但隨後又重建。到了公元391年,該圖書館首次因意識形態的原因被焚毀,因為基督教主教德奧菲羅斯「對人們學習異教徒的讀物感到憤怒」。

歐洲的中世紀所以稱之為黑暗年代,跟知識的斷層有密切關係,過去希臘羅馬的傳統全部斷絕,還得眼巴巴等著東羅馬帝國覆滅後,才能有一些流傳,然而這時這些文獻都沒多少人能讀懂了。

這種毀滅性的斷層,我想與某種文明不熱愛書籍、蔑視知識有密切關聯。平心而論,中國歷史上也有焚書事件,但是這種焚書我理解與宗教愚昧並不相同,就秦始皇而言,是隔絕政治傳統,因為他禁的是詩、書,但是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而且也同樣因為藏書傳統,所以焚書令實際並沒有特別大的效果。而更多的焚書則發生在戰爭時期,書與城俱毀,屬於戰爭的延續,並不是有意地針對知識。

可以說,中國人對文化的尊崇是深入骨髓的,甚至有一種文字崇拜的概念。吐魯番文書中不少就是在這種觀念下保存下來的,即認為字是有靈性,所以不能輕易毀損。這也是丁家兄弟能搜集到那麼多殘頁的原因。也正因為這種綿延不絕的觀念,讓中華文明有了充分的韌性,能夠在不斷變遷的歷史洪流中,保存下來自己的本心。


聽過學姐的一個故事

我跟導師在酒席上聊天。

我: 現在澳洲的學生還學拉丁文嗎?

老闆: 早沒了,60年前才有人學

我:那你們學古文嗎? 莎士比亞? 還有更早的嗎?

老闆:莎士比亞學的,他是16世紀,很古老了,不太好懂。 更早的就是喬叟,但根本看不懂,跟一門外語沒區別。

我: 但我小學三年級就通順地讀14、16世紀的小說了啊 (三國、水滸、西遊)

老闆: OMG

我: 我們剛進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7世紀的一首詩,然後學8世紀的 (鵝和靜夜思)。

老闆: Orz

我: 到了初中就開始學公元前5世紀文章了 (論語,道德經,孟子,莊子),還學了3000年前的詩歌 (詩經)。

老闆: 請收下我的膝蓋.........

(注: 詩經雖然是孔子結集的,但不是孔子寫的,很多詩歌非常古老,有些是西周早期的,商頌開頭3篇可能是商朝傳下來的)


剛好最近在看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裡面有一部分描述中國文明的部分,我想能比較恰當的解釋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沒有中斷。

中國歷史的典型特點是聚合和連續,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被游牧民族入侵,甚至某些游牧民族還完全取代了中國的某些王朝,但是,結果並不是中國被迫的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的是入侵者總是被迅速、完全的中國化。主要基於中國歷史上不同於地球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文化同一性和政治同一性。

第一,先說一下文化同一性。得益於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與世隔絕,不同於世界上很多國家(比如印度)受到比其本身發展還要先進的文明的入侵,中國僅僅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中國人和中國人在向東、向南擴張中所同化的游牧入侵者都是蒙古人,所以中國人在整個歷史上享有同一種族和同一文化。後來,中國人統一了文字,這使得不同方言的人能互相交流,更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同一性。

第二,再說下政治的同一性。中國人的哲學都在強調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尤其是強調家庭成員之間、君臣之間的關係,這種對現世的強烈偏好為政治組織和政治穩定提供了一個堅固的、根本的基礎。究其根本,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宗教國家,尤其是對比歐亞大陸其他文明和國家,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未產生祭祀階級的文明。因此,存在於其他有祭祀階級文明的國家中的教士與俗人之間、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解在中國是不存在的。此外,中國領先於其他國家和文明超過2000年的科舉考試製度,使得中國政治的同一性更加堅固,因為平民老百姓可以通過考試躋身上層社會,甚至參與國家治理,這要比世襲制的貴族制度先進多了。

以上!


實名反對某些倒果為因的高票,中國歷史不中斷跟特么宗教沒一毛錢關係,就是因為我們足夠強.

遠古時期的原始信仰,發展不完善組織不嚴密,沒有成型的正經宗教。殷商也信神,甲骨文多卜,輝煌燦爛的春秋戰國希臘羅馬,先哲迸發智慧的火花,跟宗教沒有一毛錢關係——孔子釋迦耶穌才剛出生,先知買買提更晚,要等到六世紀末。時間邁入中世紀,當歐亞大陸其他國家地區將宗教奉為鞏固統治的不二良方,高舉政教合一君權神授大旗之時,中國早已建立起相對完備的中央集權,有了足以駕馭龐大領域的官僚制度,宗教就是不過是統治者的寵物。

古代文明的維持傳承,其實是比拳頭,亡國就要滅種。羅馬毀滅迦太基、希臘洗劫小亞細亞,國民全部貶為奴隸,滅亡他們的蠻族,手法如出一轍。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更古老,入侵他們的蠻族也更野蠻,國家城邦被滅,文明就跟著國民一起消亡了。

而中國不同,在周公分封制的指導下,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引領下,先進的文明佐以強大的軍隊,古中國在和鄰居蠻族的鬥爭中無往不利,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全被兼并驅逐,這些「異族」的居住地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江蘇甘肅,都化成了華夏的基本盤——如果窩在自己老家無力擴張,文明再高也沒準就被哪個蠻族滅了,典型代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打他的是犬戎。

「我蠻夷也」的楚、斷髮紋身的吳越、自成一體的巴蜀,或主動或被動的成為華夏之後,中國已經擴張到了農耕文明的極限。

堡壘容易從內部攻破,但秦皇掃六合後書同文車同軌,抹去了獨立的軟體組織上你可以偏安割據,文化上還是一體。元昊保持獨立自創西夏文,閻老西想獨立火車用窄軌,這一切都是秦皇故智~中國人自己內部出問題,不能另起爐灶,每個汾酒必喝的割據政權,骨子裡都是「大丈夫當如是」。而歐洲就沒有這條件,只能扯羅馬的旗號聊以自慰。

此後的中國,政治文化先進,人口足夠充沛,經濟足夠發達,地理條件足夠複雜,
擁有了過分廣闊的戰略縱深。外來異端根本沒有能力完全打下這片龐大的土地,所以總能保存文明的火種。蠻族即使割據一方,不用漢制也無力統治。漢後五胡亂華的後果是永嘉南渡,開發利用了南方;唐後契丹入主開封登基稱帝,又因倒行逆施被憤怒的群眾趕回了草原。冷兵器時代的BUG蒙古,滅宋戰役進行了半個世紀,百年後就被趕回了草原;滿清入關所向披靡,因為打的旗號是為崇禎報仇,也沒忘了祭孝陵。

這一切都可以歸攏到中國正統史觀,所以中國史跟西方史觀不通用。五胡之首劉淵,追封劉禪冒充漢種建國曰漢,日耳曼蠻子滅羅馬時有沒有自詡希臘?沒辦法,這文明對周邊蠻族的碾壓真是太過分了。。。

ps:嘲諷英國是不對的,「英國人連十八世紀的詩都看不懂」,類似的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 文學


因為他們信神,而我們信先祖。

所有的文明,只有中華的文明是淡漠神的存在。我們遵循的思想是一種以忠孝為先的思想。我們不信怪神,我們只信自己的君王、英烈和祖先。

我們的祖先披荊斬棘在荒原上開墾出農田,在農田上耕耘灌溉並開創了文明,所有的食物和衣料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不感謝神,只感謝我們的先祖為我們留下了土地和文化,我們不祭神而只祭自己的祖先,因為我們的先祖就是我們的神,這力量因為我們的信念而強大。

我們的君王,敬天畏人並自稱天子。這「天」即天理,君王是天理的代理,君權受到天理的約制,除卻個別的猖狂得志無法無天的暴君,仁德的君王從來就是用天理來約束自己的權力慾望。而我們尊敬這樣的君王,他們或者用智慧和仁德領導我們開闢文明,或者用不屈的決心帶領我們抵禦外虜,或者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引導我們反抗異族的壓迫祛除那些韃虜重建我們的中華。

我們的英烈,保衛天下、社稷,捨生而取義......(鑒於于謙、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成為政治敏感,直接刪去)

那些文明卻不同,他們國家和領袖權力是神賦的所以他們建菩薩廟建教堂建清真寺感謝他們的神;而我們的國家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也是為了先祖代代的光輝和榮耀而存在的,所以我們建忠烈祠、立英雄碑,修宗廟,我們甚至直接將國家稱為社稷。我們崇拜的是捍衛民族生存的英雄,我們敬佩的是不屈服的意志和氣節,我們讚美的是以國民社稷為重以仁德治理天下的君王。

所以和其它祈求神的舍釋的文明不同,我們會用我們的全部去保衛我們的土地、文化、社稷,這是我們先祖留給我們的。作為和先祖的契約,我們必須將神聖的土地和不朽的文化傳給我們的子子孫孫。因此我們不論貧富貴賤,都會去捍衛我們的文明,不論對手如何強大、兇殘或者卑鄙陰險狡詐。

相反,那些信神的文明,騰達時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去征服去融合其他民族,一旦背運,自己的神就不再有威力,只要看到別人有更加強大的神,那些沒有血統關係,依靠怪神亂力凝聚起來的部落也就立刻像猢猻一般四下奔竄。揮一揮手,那所謂的堅定信仰也就煙消雲散了。

而我們是以血凝聚起來的炎黃的子孫,所以我們永遠不會放棄中華代代的光輝和榮耀。至於那些回答和評論里烏七八糟不可理喻的怪思想,很簡單,佛當殺佛,魔擋殺魔。

---------------------

番外話

為什麼我不強調文化,因為老實說把豎排繁體沒有標點斷句的古文拿到我面前,我是讀也不懂的。評論里的朋友我知道你有認識幾個簡體字自稱擁有初中以上的文化,你僅僅是不懂自己的無知而已,請不要大言不慚的用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政治課里學來的東西批評或者讚美中華文化了。

有人說保護了四庫全書就是保護了中華文化,但那腰斬節選銷毀肆意篡改的四庫全書絕對不能被稱為「中華」。而評論中從春節聯歡晚會裡學到的「中華文化」……我已經絕望的不能和你辯論了。

事實上文化上中國已經斷了,我們是滿清之後被奴役過後的中國文化,懦弱苟且在權勢面前毫無尊嚴,而之前的豁達自信聰慧為了信念剛正不阿的因素早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無知的人越說文化被保護得好,我就越不得不堅信先祖是我們唯一的驕傲。評論里有說,「先祖除了姓,什麼也沒有給我留下」。不錯,趙王孫李.....這平凡卻高貴的姓氏里,述說了數千年來不朽的光輝和榮譽。我們把血脈相承的故事,曰——歷史。

而這一切就是我們的驕傲。


你給英國人背一段詩經,離騷,唱一段楚辭九歌山鬼什麼的

然後告訴英國人,這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00年中國的詩歌。

英國人會以為你大學專業是古語言。

因為英國人連十八世紀的詩都看不懂。

網」9月3日報道,英國這學期開始加強英文教學。不過,一名校長說,過去20年,英國學校不教文法、不教古文。所以,大批三四十歲的老師根本教不了新課程。

英國校長協會會長艾麗斯說,他們學校給六年級學生準備了一套新教材,裡面有好幾首十八世紀以來的古詩和一本十九世紀的小說。他發現,很多老師都看不懂,根本沒辦法教。


瀉藥

有答主說我們可以讀的懂上古的文字,這叫傳承。我說,這是傳承的表相。我要說的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本質,是幾千年了,我們對於我們祖先的文化,仍然保有無上的熱情,中華的文化,仍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看到古老的文化,無論是書法,青銅器,瓷器,文學,哲學,領土,我們都發自肺腑的認為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我們是當仁不讓的繼承者,是義不容辭的繼承者,是捨我其誰的繼承者。而反觀其他三家文明的後人,看待從他們土地上發掘出來的東西,有這種感情么?這種認同感,才是文化傳承的本質。如果說有一天中華文化要亡,也是亡在我們的後代對我們的文化失去了認同。


一個理由,

學先秦的歷史不用看希羅多德的《歷史》

學《六經》不需要先學希伯來語

學《四書》不需要先學古希臘語

學隋唐不一定看《大唐西域記》

讀《朱子語類》不用學阿拉伯語,不用從拜占庭搶手稿

看刪節本《金瓶梅》可以看排印的,

看全本的可以直接看照片

學習像《三國史記》,《大越歷史全書》這樣的歷史典籍不用再專學一門「象形文字」。

大概就是這樣


「1937年,日本人決定開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輸,當時的日本比中國有錢,士兵比中國精銳,武器比中國先進。他們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戰鬥機,有航空母艦,而中國內地四處是軍閥混戰,黑社會橫行,老百姓大多不認字,還怕死,重工業基本談不上,飛機能數得出來,幾條破船在長江里晃來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盤散沙。所以他們告訴全世界,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於是他們打了進來,於是他們打了八年,於是他們輸掉了戰爭。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人。 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堅韌的民族。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所謂兩河流域,所謂印度,所謂埃及,在歷史長河裡,被人滅掉了N次,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莫卧爾人,你來我往,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了,文化更是談不上。 只有中國做到了,雖然有變化,有衝突,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一直延續了下來,幾千年來,無論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絕境,什麼樣的強敵,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們,歷時千年,從來如此。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無數劣根性的民族,卻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無數先進性的民族,她的潛力,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發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僅僅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軍閥可以團結一致,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從來不需要想起,也絕不會忘記,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天賦。」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國慶日,簡單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非歷史學專業,歡迎來噴來指正來交流。

其實比較嚴格來講,我們是說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文化傳承中斷的國家。題主說的「歷史中斷」我沒有聽說過,但是細思極恐。

其一,作為華夏民族的母語,漢語在與不斷與其他民族地區語言進行融合進化過程中,從未被替代。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的繼承傳播與發揚對一個文化來說至關重要。我還從沒見過一個能夠不通過文字延綿至今的文化體系。

其二,中華民族不信教。不信教,我們就不會被宗教所同化,世俗里的中央集權就不會被教權挾制。那麼,原生文化在與宗教相互影響交融的時候,一是會佔據主導地位,二不至於這個宗教被打垮,另一個宗教又來影響你。思想都搞亂了。

其三,中華民族的家族觀念深重,社會思想統一程度高。封閉的農業經濟,勢必會產生父權至上的氏族觀念。在崇上父權的社會,男性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尋求社會認可的心理渴望也更深切,那麼社會中思想統一程度就比較高。中國人歷來講「天地君親師」,講「仁義禮智信」,無論是家庭人倫還是社會道德,每個社會分子都對中華文化體系有相當高的認同。

其四,古代中國在太平洋西海岸一家獨大,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綜合國力強,社會文化自信程度高。這就不闡述了,現在看全世界哪個國家最有自信,美國,因為人家是超級大國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嘛。

至於知友 @Lightwing 認為這種說法是中國特色提法,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

(手動下劃線,有點難看,請稍忍耐。)接下來是兩學一做的時間: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鬥,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這就是我在秦兵馬俑博物館看到的九九乘法口訣的秦簡,仔細看還能辨認出來,這個不清晰,大圖在下面。(這些都是後世出土的秦簡,年代最晚的也應該是在秦末,而且秦國建國數百年,一直能追溯到周代)

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把圖片放大,雖然文字不是很清晰但還能依稀辨認: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五、六七四二、七七四九等漢字。相機的效果還是不如現場看,畢竟隔著一層玻璃幕以及幾十厘米的距離,鏡頭也不多好,大家有機會還是要去西安的博物館更方便。

下面的第一行是: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等。。算了我不說了,大家自己看就是

初始回答:第一次去西安兵馬俑博物館,我參觀了出土的先秦竹簡,上面的字跡還挺清晰,更讓我驚詫的是,我竟然還真能看得懂很大一部分…

尤其是其中有一套九九口訣,就陳列在兵馬俑博物館入口右側的館子內,文字也和今天幾乎一樣,中小學文化都能讀的懂,您說,這種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其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和中華民族媲美?

ps:我不想吹,也不想針對,矮化其他民族,只是闡述一個事實。

----------------------------

評論區的同學說先秦時代的文字、篆書都應該和今日不一樣,我想說的是,雖然漢字歷經變化,但根還是那條根,主幹沒有,很多文字變化也不大。

上次去西安,我順便把西寧和烏魯木齊也玩了一遍,拍了很多照片,大家如果想看的話可以關注下我啊(hhhhhhh..我就是求關注的表揭穿,當然你只看看不關注也沒什麼的,畢竟我是新人,還是安分守己做一隻好透明默默水經驗好了...)

我還有在兵馬俑館拍的其他圖,大家有興趣,不怕耗費流量,就看看吧~

這幾個字是:「敢言之上計,陵將計丞」 (我覺得有不少人應該能認出來)

下面這幾個字就更好認了,猜猜看吧!(愛研習書法的,一定都能認出來)

還有,這個書寫載體並不是大家認知中的竹簡,而是寫在一塊木頭上...估計出門帶上那個一份文件會很沉,果然紙是很偉大的發明,不然公務員不僅腦力好,體力也要好才行..

-

我們通過兩千餘年前的竹簡,認識到漢字至今一脈相承,而眾所周知文字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所以為什麼中國歷史沒有中斷,我們中華文化又為什麼得到華夏民族的整體認可,文字獨立發展、傳播、統一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愛惜自己民族的文字,只要大家還寫漢字、曉其意、知其史,那麼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會得到極大維護,就會無比堅韌。

關於大一統,我再插一句 : 中國自古以來維持一統,進而使得國力強盛,不易被周邊民族侵擾,先進的政治制度促進了經濟繁榮、科學發展、文化發達,與秦以來漢字統一有莫大關係,不能容忍國家分裂也成了絕大多數精英的共識。只要國家不消亡,統一的腳步就不會停止,有的人把中國人統一國家的執念當成了「大國沙文主義」,當成了「虛榮」甚至無意義的「固執」,我只想說,您真的不了解中國歷史,也不知道這種觀點很無知。

為什麼?

縱觀幾千年中國歷史,凡是出現長久的和平,幾乎是在統一的那段時間,只要中國不統一,必有無休止的戰亂,必有戰爭的利劍懸在中國人頭頂,而且還通常伴隨外族入侵。王朝興亡百姓最苦,期盼國家一統,民族強盛,關乎百姓基本的利益,關乎每個軍屬家庭會不會有人犧牲,關乎到每個壯年男子會不會應徵入伍,若國不統一,必授人以柄,若國家一統,則大家心裡都比較有安全感。

我也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不服的自己去翻歷史,並不是想針對誰。

這裡有點跑題,希望大家包涵。總之,我認為文字的傳承完整、統一,對中國歷史延續功蓋千秋,這裡也是給之前認為我沒能把理由講全的朋友一個解釋,也希望能對諸君有所啟發。


新人瑟瑟發抖,第一次回答,以下都是多年讀書的感悟,有錯處請多多海涵。

一個國家的歷史不斷,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的文化不斷。

首先,地形問題。你看歐洲的板塊很破碎,他們一直是習慣小國寡民社會的,因為想管彼此也管不著;中國不一樣,全連在一起,一大片土地,再加上各種地質災害,比如洪水,必須要團結大家的力量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穩固有其物質基礎。

其次,社會群體性格。兩方面性格,中國人習慣於團結做大事,還有就是比較寬容。中國神話傳說和西方神話傳說都經常談到洪澇災害,對比兩個洪澇災害的解決辦法,你不難發現隱藏在其中的社會成員關於方法論的闡釋和希望。西方是諾亞救了自己家人和一堆動物,開著張船一直等到洪水消退;中國是大禹他們家帶著人勤勤懇懇治洪澇,一直到把洪澇弄好。參與人數的多寡完全是不一樣的,對於自然災害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諾亞都不管的,神降的災禍,等著過去就好了;中國要派人帶著治理,治理不好還要治罪。所以中國人是習慣於面對自然災害並團結一心去努力的。比較寬容接下來說。

其實還是因為地形,破碎地形去航海,整塊的大陸就種地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我沒有多發達,但也餓不死。中國歷史上這麼多所謂的愚民政策和重農抑商政策其實都是為了把農民控制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為啥說商人狡猾,其實是因為跑得多,眼界開闊,主意也多。中國古代老百姓大多屬於比較樸實的農民性格,比較純樸憨厚,也比較寬容。這種來自大地的寬容性格,賦予了這個民族接納其他文化並將其融合豐富進自己本源文化的性格。而且,農民種習慣了地,這土地也是適宜耕種的,你忽然喊我來放牧,那是不可能的,不適合就是不適合,圈地運動搞得再多,分分鐘經濟基礎就沒了,江山也就不保了(參看元代歷史)。

應該說君主專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理想國里說要讓最聰明的哲王治理大家,才能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中國古代皇帝的教導過程其實是一直在舉國之力培養一個最聰明的哲王,當然明顯是失敗了。但是這種君主專制的傳統給了一個穩定文化發展的必要資源,它有一個始終堅定不移的、對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支持者,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

這裡說的儒家文化不是指孔夫子最開始建設的儒家文化,而是通過無數代世家大族和士族階級努力建構起來的儒家體系。這種體系有一個讓歷代統治者愛慘了的地方:忠君愛過,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這樣。你可以看到,每個國家都有他建立威嚴的辦法,古代大部分都使用君權神授,佛教老祖宗就是王子,作為一個統治階級,他要教導人民聽話的辦法就是告訴你們這輩子就是來受苦的,所以忍著就好;中世紀教皇則是告訴你好好聽我話,不然你那些罪惡我都不給你抵消掉,你就等著死後下地獄吧。儒家一直處在一直宗教和社會制度的邊緣,因為他既承認君權神授,又提出了自己的制度法則,他提出君權神授跟其他政教合一的國家是不一樣的,他承認君權神授的目的是給自己鍍金,我支持的人都是君,都是神授的,但同時他又很聰明——我不是君,我是臣子,我是來輔佐紫微星的。這他娘誰不喜歡——只要承認這個東西,我就基本掌握了貴族階級的話語權,他還要保護我的地位,而不是選擇取而代之。儒家和帝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雙向關係,互利互惠,持續兩千年不足為怪。

語言問題,這個問題我也剛剛接觸,剛剛開始琢磨,如有不妥,歡迎討論。

中國的漢字一開始主要是象形文字,我以為象形文字比其他類的符號都要方便追根溯源,畢竟看什麼像什麼,像什麼是什麼,這種文字系統的從始至終的統一性保證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經久不衰。

還有一個是科舉制度,科舉其實不止是讓寒門學子獲得官位的一個門檻,對於統治者來說,它更重要的是一種統一的標準,你只有通過這個考試,你才會被我承認,更可怕的是,考試內容,考什麼?儒家經典。全國上下知識分子都必須學習同一種語言你不承認儒家?對不起,你無法進入這整個社會體系,就算進入了,你也沒有話語權。還玩什麼,沒法玩。

第一次回答亂七八糟,我也不知道說了什麼鬼。。。

最後,引用馬克思一句話作結(忘了原句,按照意思強行引用):

一個精神文明落後的民族即使武力征服了一個精神文明更加強大的民族,也終將被後者的文明所征服。


僅從政治合法性和正統性方面看:

在現代民主制出現之前,東西方的統治權力傳承基礎其實差不多,主要是血緣。中國情況比較複雜,血緣之外還有別的東西。

商朝基本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西周之初,周公作為一位偉大的制度建設者,發明改進了兩個東西,這兩個東西足以影響三千年歷史的延續。其一是家天下,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喻示天下一家,是一個整體,這一觀念經過幾百年的沉澱後,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天下」是一個超越國家的概念,只要你仍然在華夏文化區內,或出了文化區但仍然主要受華夏文化影響,那你就有一個「天下」罩在你頭上,通過這個天下,你和所有人聯繫在一起。

後來董仲舒又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春秋大一統」,之後的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統一永遠是一種追求。朝代更迭是一姓之更迭,但是天下還在,精神家園還在,歷史就在此基礎上繼續延長。形象一點說,皇帝就像一個大家族中的族長,皇帝那一家被替換了,但是家族不會滅亡,繼續延續香火。

周公的第二個發明更偉大,是「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如果只是血緣做為政權合法性依據的話,那麼周朝實際上是不合法的,因為姬發和紂王沒有半毛錢血緣關係。於是周公就提出,血緣在一般時期確實是繼承的基礎,但是當天子不行德政,不侍天意時,他的正統性就不存在了,就失去了天命,這時候就需要有德之君替代。這是周朝正統性的基礎之一,也是殷商被取代的論證過程。同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發育出「天人感應」,所以重大災難出現後,皇帝要下罪己詔。

看起來中國歷史上是血親傳承,實際上德與天命的傳承更深入人心,帝王戰戰兢兢、士大夫視若重器的都是這個,一旦被證明失去天命,那就意味著藥丸,和西方的開除教籍差不多。

因之,看起來是朝代更迭的中國歷史,實際上是「天」統治的歷史,一家一姓的王朝斷過,但是天命一直沒斷過。

再次強調,僅從政治層面來看,中國歷史是延續的,不要總以為換了一朝,歷史就斷了。

既然是歷史,那麼它的盡頭就是「現在」。直至今天,歷史的臍帶也沒有從過去割斷。民國代清的法理是「以德配天」的變種,而翻開我們的歷史書(實際上現在的歷史書才是真正的政治書),我黨取代國民黨的法理是哪些呢?國民黨獨裁,腐敗,中共的小車有人民群眾推,我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還是「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的變種。

建國以後,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合法性基礎,一直沒有定論。受制於世界潮流和國內政治勢力的對比,嫡長子繼承這種進棺材的東西已經不可能再浮出水面了(這一點中國和朝鮮不一樣)。於是就存在「集體推舉」和「民主選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前一種模式的道理在於統治的專業化和效率,通過上層的妥協與利益交換,新任領袖得到全體政治集團的契約性同意。而後一種模式的道理在於天下既然是人民群眾小車推出來的,那就是人民群眾都入股了,那董事會就應該全體股東選舉產生。

孰優孰劣我不表態,但是後面中國選擇了前一種。於是也就回歸到了周公的第一項發明中,天下一家,既然是一家人,那就應該大人們一起推一個族長出來,帶著大家一起干。都是家裡人,怎麼能搞公司股東會呢?這種選擇唯一要防範的地方是血親的疏遠,畢竟周公當時這麼搞沒問題,但是幾百年後,許多國家國君還是姓姬,但是打起仗來一點都看不出來是親戚。

話扯回來,蠻夷統治為什麼沒有中斷文明?

第一次蠻夷統治高峰是兩晉南北朝。歷史延續的原因是南方開發與胡族漢化。

大量精英在五胡亂華時南渡,保留了文化火種。

但是這不夠。陳慶之北伐回到南方後,對北方是刮目相看,因為他發現北方的牛人不比南方差,牛人不是無緣無故牛起來的,這後面是有文化氛圍在裡面的。眾所周知孝文帝在北魏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這是兩晉南北朝北方漢化改革的代表。通過這一系列改革,五胡開始服膺漢文化,認同周公的兩個基本點,實際上他們已經和華夏沒區別了。

第二次在金元時代。元朝的爭議比較大,但在政制上,它和華夏的政制是一條線的,脫脫修宋史,就代表元朝是把自己當做宋的繼任者來統治中原的。只不過元朝的漢化努力失敗了,這主要是因為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不兼容。

大清國比較好理解,入關之後對明朝的核心東西基本都繼承了,正統性方面也順著明朝的正統性延下來,找了一批漢族士人給自己論證,生怕搭不上正統性的班車。滿人有點小聰明,想以小吞大,滿化漢族,顧炎武預先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把亡國與亡天下掰開說。滿族的目的是在亡明國之後再亡天下,進展最初很順利,無論是漢軍八旗還是剃頭,但是以武力為主力的推進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既然認可家天下,那家長不能一天到晚棍棒教育啊,於是就改文斗。呵呵,跟幾千年老油條的漢族玩文斗?結果斗著斗著辮子髮式就變了,科舉也重新開了而且滿族干不過漢人最後只能搞雙標。

有時候你看一個國家歷史很有韌性,那說明這國家文化就是老油條,除非消滅它,放油鍋里一起炸,你是炸不過它的。


唐加文先生髮表在《科學大觀園》上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梳理中華文明的基本脈絡》,看完後基本上你就懂得中國文明和歷史為何能延續至今了。

文章鏈接:中華文化的基本脈絡

----------------------------------------------------------------------------------------------------------------

我們一般說中華文化五千年,其實它真的跨入成熟文明的門檻,是離現在4200年。現在是公元21世紀,那個是公元前21世紀,等於對摺一下,一張紙對摺一下,我們公元後21世紀,那是公元前21世紀,中國文化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門檻。那麼文化成熟的標準是什麼?第一這種文化必須有文字,第二這種文化必須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可以小一點,但必須有居住的方式。第三必須有青銅器,所謂有青銅器就是必須有金屬冶煉,青銅的冶煉熔點很低,人類最早能冶煉青銅器就是能冶煉金屬的初步了。4200年前我們跨入了成熟文明門檻,那在世界上是第幾名呢?就像運動員比賽一樣總得有個名次,究竟是第幾名?肯定不是第一名。我們中國人喜歡稱大王,不是第一名就很難過,但事實上的確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誰?第一名是現在日子過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那個地方古代叫巴比倫文明。如果說得更大一點叫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是人類最早發現文明的地方。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某種意義上就是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時候,中華文明僅僅初露曙光,相差比較遠,他們比我們早得多了。

那第二名是誰呢?也不是我們。第二名是尼羅河邊上的埃及,這是第二名。第三名照理應該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國,一共四大文明。但是由於這六十七十年來印度的考古發現很少,而中國的考古成果是較多的。於是就有一些人在國際上把中華文明說成了第三名。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國的名次往前推的,推到第三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址是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文化,這個比較早,但這還需要國際上的認定。四大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

您可能會問,一個對後來世界影響極大的希臘文明怎麼沒算上呢?是這樣的,希臘文明,這是利比亞事件以後中國拆橋,拆到希臘一個島,叫克里特島。在這個島上發現的文明確實很早、很優秀、很燦爛輝煌。但是經過全世界的學者們的研究,這種文明是原來講的巴比倫文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儘管後來有所創造但不是原創,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還有一個文明,就是現在伊朗,當時叫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具有原創性的文明是四個古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這完全是一個逆反的狀態。留存到今天比較完整的文明確實只有中華文明。伊拉克是很少能夠看到巴比倫文明的遺留的,雖然文明古老,但是它沒有任何存檔,永遠是戰場,幾千年來永遠是戰場。所以他們自己也搞不清古代的東西是什麼了。甚至於他們的文化教育情況更是非常的差。我在伊拉克的街頭看到兩個小男孩在推車,一個11歲一個9歲。我說你們為什麼不上學?通過翻譯問他們,他們說爸爸死於戰爭,媽媽生病還有妹妹,所以我們只能勞動。我很難過,口袋裡掏出兩隻筆想送給他們,他們居然不知道這是什麼,因為他們沒讀過書、沒有上過學、沒寫過字。所以我當時心裏面非常難過,我說我多麼想告訴這兩個孩子:這叫筆,寫字用的,你們的祖先是全人類最早創造文字的人!

在埃及那是另外一種情形,他們如今連什麼是象形文字都不懂。更嚴重的是在埃及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找到法老的後裔,在亞歷山大我們現在所能遇到的幾乎都是白種人,這是歐洲侵略的混血結果,在他們的首都開羅遇到零星的阿拉伯人那也是戰爭以後混血去的結果。法老的後代在哪裡?金字塔時代的後裔在哪裡?血緣找不到了。我們在尼羅河南部的西岸找到了一個法老村,但是由於幾千年的近親結婚,他們在體力和智力上都特別羸弱,而且他們現在也是信仰伊斯蘭教,法老的後代蕩然無存。

那麼印度呢?印度表面上看起來都在,都有遺留,但遺憾的是他們無數次的中斷、無數次的滅亡,連這個過程都沒有人記述下來。他們的歷史已不清晰但是有一點知道,《大唐西域記》裡面歌頌的佛教是在十三世紀的時候,現在該佛教在印度已經消亡了。現在他們的佛教是道傳進去的。

所以,我們很難設想一個地方還有一些孩子,能夠很正常的朗誦著2500年前的老人家的話,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那是難以想像的,但是這個在中華熱土上真正發生了,所以這是一個從4200年前進入文明以後一個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

我們平常講五千年是不是講多了?沒有。因為既然我們成了到現在為止唯一還在延續的文明,如果說我們跳遠跳得特別好,就是因為起步的助跑動作應該是有很多到位的準備,熱身賽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4200年前中國進行了700年到800年的熱身賽。在這個熱身賽的過程當中,在這個起跑的過程當中,有六位偉大的王者,引領我們完成了這700到800年的準備。第一位是炎帝,第二位是黃帝,第三位我們可能有點陌生叫蚩尤,一個很難聽的名字,但是他依然很重要。後面三位是堯、舜、禹。這六位偉大的王者,為我們4200年的跨越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嚴格講起來是傳說中的人物,可能我們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資料,但大體上是這樣的:炎帝是個農業科學家,神農氏,他教會了我們中國人耕種,這很重要,在炎帝之前我們是采野果子吃,打野獸的,這完全是被動的。耕種,播種收穫這是炎帝,第一。第二炎帝發現了火,使我們能夠吃熟食,我們能夠在夜間工作,而且我們可以用火來防止野獸。第三炎帝親嘗草藥,發明了中草藥,避免了中華民族最早就有可能完全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傳染病,防止了。

那這麼偉大的人為什麼後來被黃帝打敗了呢?黃帝也許是這樣想的,黃帝覺得你雖然做得很好,但是我們現在的對敵情形太嚴重了,敵人是野蠻的力量,他要打就打過來了,所以我們要武裝自己,我們要冶煉金屬,我們要鍛造武器,我們要騎上戰馬,我們要巡視在我們的周邊,我們要發動戰爭來消滅那些野蠻的力量。炎帝覺得我安安靜靜的在過日子,老農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好?黃帝和炎帝就打起來了,打的結果黃帝勝了炎帝敗了,打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這兩位老人家渾身鮮血,面對面站著的時候,不知道幾千年以後世界上最多的人群把自己說成是炎黃子孫。如果知道的話,他們有可能就不打了。但是他們沒有聽到我們的呼喊,他們還是打起來了,我們拉不住我們祖先的衣袖啊!炎帝打敗了,黃帝勝利了,黃帝把炎帝的文明接過來了,所以我們叫炎黃子孫。但黃帝也有一個人打不過,那就是蚩尤,蚩尤管著現在山東、河南的東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帶,地方也很大,黃帝打不過他,因為他也有金屬冶煉,他也在製造武器。黃帝就像我們常人一樣,對於打不過的人對自己的部落講他是妖怪,因為文字是黃帝發明的,所以他把漢字裡面最難聽的兩個字給了他,叫蚩尤。後來由於自然的原因,蚩尤反被打敗了,黃帝又一次勝利了。那麼蚩尤的後代就只能不斷的逃跑,有的就歸屬於黃帝了,有的繼續往南遷徙,黃帝的部隊接著再追。追到什麼地方呢?貴州附近,現在的苗族據考就是蚩尤的後代。在此特彆強調,苗族的祖先不是妖怪,您看苗族姑娘的漂亮,看苗族小夥子的英俊,證明他們的祖先絕對不是妖怪,他們的美貌和善良勤勞是對祖先的一個最有力、最好的平反。

堯、舜、禹是黃帝的繼承人,一代代繼承下來,完成了這個準備,然後進入了中華民族更加重要的4200年,到了我們跨入文明的門檻。

古代的歷史我們要跳躍性的來看,再過好多好多年,到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公元5世紀前後。我們很難相信,我們都以為我們聰明,以為我們越來越聰明,其實不是,我們最多是他們的學生。最聰明的人那個時候都誕生了。這話怎麼講呢?我們來列個時間表,孔子比釋迦牟尼小14歲,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只差了7歲。這個座次大家還可以不斷的排下去,給大家造成什麼印象?聰明人那個時候全出來了,差10歲、14歲不就是同一個時期嗎?大家前後跨入了文明的門檻,然後量變到質變。到了公元5世紀以後智能大爆發,人類一起成熟了,聰明的人都一起產生了。那個時代被德國的法蘭克部學派稱為軸心時代,就是人類智慧的軸星就在那個時候。關鍵時刻中華文明沒有缺席,古希臘雖然是不原創,但是它那個時候表現得特別優秀。所以說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時候,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的岸邊打坐,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的岸邊散步。而且他們使命當中也有一個分工: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神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人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不太去考慮物,他們也不太考慮鬼神,民間信仰到處有鬼神,哲學家不思考,你看諸子百家,他這兩頭都不太思考。他就思考人和人的關係。印度哲學家思考人和神的關係,這個神不是迷信,按照我們現在的科學講超驗世界,就是超出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高層抽象天地,這就是中國哲學所缺乏的。不要以為他們迷信,恰恰是中國哲學所缺乏的。所以玄奘他們要從印度取經回來。西方哲學思考人和物的關係,主要不是考慮完全物質利益,他主要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事情。所以現在他們自然科學特別發達。

公元前5世紀前後,人類智能大爆發以後馬上進入到了帝國時代。雖然這批人在海邊思考,另外一批人在河邊漫步,思考再高深的思想,如果沒有行政資源的加持,沒有國家力量的保護,他們的思想,也將會隨風飄散。孔子算得厲害了,他的講話如果沒人聽,就算學生聽後記了下來,但學生的筆記也會很快被燒掉。那又怎麼能夠留傳下來呢?世界上聰明人多得很,為什麼留下了他們幾個?必須有行政力量的加持。必須由國家的力量來抵抗野蠻,來捍衛文明。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國,印度的孔雀王朝,一個個帝國起來滅亡、起來滅亡,最後地球上有兩大帝國,長時間的並肩共存,西半球的羅馬帝國,東半球的秦漢帝國,秦朝太短,漢朝時間比較長,秦漢帝國,壓住了地球的分量。這兩大帝國遇到了共同的敵人,叫做北方蠻族,野蠻力量,遇到北方的野蠻力量。中國的野蠻力量叫匈奴,對付匈奴秦漢帝國有兩個方法,秦始皇是造長城,漢武帝是打仗,漢武帝在位50幾年一直在打仗,培養了衛青霍去病這些大將軍和他們打仗,打的結果呢,匈奴打敗了,跑掉了,漢代也打得非常疲憊。我們在這打匈奴的時候,羅馬帝國也遇到了北方蠻族。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被北方蠻族打垮了。那麼北方蠻族是誰呢?就是被漢武帝打跑的匈奴,跑到西邊去了。他和當地的蠻族聯合在一起,經過幾代的努力,把羅馬帝國瓦解了。那是公元前5世紀了,地球上兩大帝國,一個帝國滅亡了,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慢慢長夜一千年哪!

此刻,我枯坐在靜靜的清華園裡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話,就是擔心當今和未來的年輕人在歷史書上往往看不到這樣一些很關鍵的東西。我們有些歷史書總在講著哪個皇帝和他的弟弟搞什麼陰謀,和那個妃子談戀愛,永遠講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重大的事情都沒有講,這個重大的事情就是這些東西,帝國滅亡了。那麼中國秦漢文明遇到什麼問題?也遇到了大麻煩,也遇到北方蠻族的進攻,匈奴雖然打跑了,但是北方還有很多蠻族。當時的中國被一個少數民族佔領,這個民族叫鮮卑族。鮮卑族來了以後立刻就要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中國的漢族他們會種地,我們不會種地,我們無法統治他們。所以一般認為應該是廢除農田,恢復牧場,恢復到游牧文明,那我們就可以統治了(他們熟悉的是游牧文明)。那麼有兩個策略,一個就是鷹派的策略,把漢族人全部殺光,鴿派的策略是不要殺光,讓他們成為奴隸在那勞動,兩派。但是值得炎黃子孫永遠萬幸的是在鮮卑族裡面居然出現了兩個極其優秀的人物。一個是女性,她其實血緣是漢族,在那做了太后,叫馮太后,我們不得不叫她文明太后。另外就是她的孫子,是鮮卑族裡面有一個拓跋氏,他一個字的名字叫拓跋宏,這個人在漢族的歷史書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這個人我懇請大家記住他,他非常重要,他年紀很輕,他死的時候才33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王者,但是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在他奶奶的帶領下(奶奶死後,他一個人掌權的時間不長)。在八、九年的時間裡面規定了幾個東西,一個就是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因此,第一,廢除鮮卑語,所有的官員都學漢族。第二不準再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第三遷都,從他們原來的首都,現在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遷到農耕文明的中心地,然後實行《均田法》等農耕文明的法律。最後一條鮮卑族的貴族,努力的和漢族通婚,造成血緣相通。大家不要小看,這幾條規定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成果,這個成果是人們無法想像的。首先中華文明不但沒有被消滅(差一點被消滅,羅馬文明其實當時已經被消滅了),而且更強大了,為什麼更強大了?我們的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個毛病就是太斯文了。

光有他們能不能搞成一番偉大的文明事業?不可能,缺少生命力,缺少強悍的力量。這一點,鮮卑族給予了,他們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語言,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服裝,他們丟不掉的是馬背上的雄風,他們丟不掉的是我前面講到了,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概。這一點一旦加給我們的儒家學說,加給我們的諸子百家,中華立刻強大無比。大家理解嗎?所以我們有的人不了解,以為光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就能建立偉大的社稷,不夠,一定要有北方少數民族的陽剛之氣,野性的加入,中華文明才會平衡。這是第一。

第二,這個北魏孝文帝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那就拜漢族文化為老師,而且也可以拜其他文化為老師。所以他又拜了印度文化做老師,因為當時正好佛教傳入了以後。佛教裡面有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留下的希臘文明的遺留;他又拜希臘文化做老師,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拜波斯文化做老師;拜巴比倫文化做老師。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請進來當了中華文明的老師。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去看一看,你進去就感到跟奇怪,上去以後怎麼感到是羅馬的廊柱呢?那是希臘文明的余留。那些佛像是印度文明,不然為什麼都是高鼻樑深眼窩的呢?這是希臘雕刻家的余留。希臘雕刻家經過幾次轉折以後,通過迦陀螺文化等等的余留,還有波斯文化,還有巴比倫文化,都在那裡,僅僅是雲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會。請允許我為您做個比喻,這些文明本來都很驕傲,互相之間沒什麼關係,就像我們大學裡面那些教授都很驕傲,互相之間見面的時候,禮貌點頭互相不理,但沒想到來了一個年輕的辦公室主任,把每個教授都當成他的老師,殷勤的找他們喝茶、吃飯,拉到一起開會,結果這些教授關係良好了,融合在一起了。這個年輕的辦公室主任就是我們北魏的孝文帝,文明融合了。多麼了不起!第一中華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氣勃勃的強大。第二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優秀因子融合了,這樣的話諸子百家兩個毛病克服了,諸子百家一個毛病就是太斯文沒有執行力。第二他們太封閉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文化。我們現在老在講國學,講文化,我們要看到它的毛病,毛病就是這兩個,一個沒有執行力的斯文,第二個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閉。但是在公元5世紀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這兩個毛病已經克服了。這兩個毛病克服以後,第三個優點又出來了,就是它不是主張通婚嗎?主張通婚以後,就造了新一代身體強壯,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所以,一個偉大的朝代馬上就要來了,這個朝代就叫唐代。

一個偉大的朝代就要來了,這個朝代就叫唐代。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去看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裡面那麼漂亮的石窟,中國由此邁向大唐。中華由此就邁向大唐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就開始了。而且大家注意,大唐之前的隋煬帝和大唐開創者唐太宗,他們的血緣二分之一是鮮卑族血緣。到了武則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鮮卑族。所以一個小小的民族由於它的英明的決策,把它的血緣輸入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創建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所以,我們對北魏孝文帝這個33歲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種尊重。因為,他不但避免了中華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滅亡,而且還一次性補強了中華文化所有的重大缺陷。

這個時候公元5世紀以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個時候羅馬帝國不是已經淪落了,已經進入黑暗的中世紀了。但中國由於孝文帝等人的努力又經過一百多年進入了偉大的唐朝,公元7世紀的唐朝,到現在為止還是讓人激動萬分。我們不管是在哪個地方來的人,只要是中華民族的子民對大唐都可以持有一種非常大的驕傲之情,非常了不起。當時,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羅馬城的人口不到五萬,當時歐洲一個一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是一個像模像樣的城市了。而當時大唐的首都長安城內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萬,70幾個外交使團,三萬多個外國留學生,城裡面吃的是阿拉伯麵食,用的是羅馬醫術,通用拜占廷的金幣和波斯王朝的銀幣。世界各國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場。物價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極其的少,這我們從唐代的歷史書里都可以看到。人們的幸福指數極高,證據之一是幾乎人人都在寫詩,上至太后下到船夫轎夫都寫一首好詩,而且寫得水平很高。《全唐詩》裡面任何一首詩都超過乾隆皇帝寫的那些自鳴得意的詩,唐朝是讓人羨慕的。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的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叫底比斯,一個英文的講解員在講解,他說我們這個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剛一說完她自己趕緊用英文加了一句補充,當然除了唐代的長安。她必須講當然除了唐代的長安,不講就沒有常識了。因為唐代太偉大了,太輝煌了。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個,一個就是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什麼叫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創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發布,這叫文化中心。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現在的紐約比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缺少詩意。長安那可是充滿了詩意,晚上是宵禁,宵禁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管理秩序,108個坊,坊的門關了,人只能在坊裡面活動。所以下午就很重要了,有很多很多酒吧,這些酒吧都是中亞,按照現在講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那些國家的漂亮女孩,叫胡姬來開的。傍晚時分,李白、王維這些人騎著白馬就到胡姬酒店喝酒,這都有大量的記述,他們自己也有大量的詩歌來描寫這個情景。如果你更開放,你受不了宵禁,那麼你可以往東走到洛陽,洛陽也很繁華,不需要宵禁。如果你更浪漫一點,那你繼續往東走,到揚州,那是什麼限制也沒有的了。所以他們的夢想就到揚州去,當時除了這些城市之外,成都也已經很繁華。這是唐代,公元7世紀到8世紀的唐代,中華文明發揮得非常優秀非常精彩,而且由於絲綢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不可動搖的中心了,這一點全世界都公認。

唐代很好,宋代是不是就不好了?宋代你看不好的理由很多,我們打仗老打不過人家,兩個皇帝都被人家搶走了,這個很丟人吧?好不容易有個會打仗的人叫岳飛又被殺掉了,你看宋江活不下去了、武松活不下去了、林沖也活不下去了,都只能上梁山了。好像沒人能夠打仗了,所以只能依靠一個家庭負責所謂的國防,這個叫衙門,衙門裡的男人不知道到哪去了,衙門是女將在守著國防。那麼他們的司令員是誰呢?叫百歲挂帥的老太太佘老太君,一百歲挂帥,你想這個國家多麼的荒唐?皇帝被搶走了、英雄上梁山了,國防由一個家庭的女士們管著,總指揮是個老太太。這個好多都是小說和戲劇的產物,大家不要完全相信。看看蠻好玩的,因為小說戲劇有的時候不完全講歷史,我們不能用歷史的真實來要求藝術。所以吳晗說過,我們這些搞歷史的人最喜歡看楊門女將這樣的事了,因為它沒有發生過所以看著特別輕鬆。這些年人類的歷史觀已經從朝廷興旺式轉向全民生態式。我們過去相信的全是朝廷興旺式,這個哥哥怎麼把弟弟殺了這個陰謀,這個宰相,完全是朝廷興旺式。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民生態式。宋朝如果從朝廷興旺來講不太好,但是按全民生態式來講就非常好,主要的證據是一幅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汴梁的一個商業景象的展現。按照我們現代經濟學家的概念,宋代的GDP是唐代的兩倍,它的各行各業都很發達,你看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了,從全民生態式來說宋代很不錯。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確實打不過游牧文明。幾十萬匹馬隊浩浩蕩蕩南下,你在農田裡面抓壯丁抓來的那些士兵是很難抵抗的,有再多的岳飛也很難抵抗。最後把宋朝滅了的是誰的部隊?成吉思汗的部隊,成吉思汗的部隊世界上誰抵得過他?沒有人抵得過他!他把半個亞洲佔領了,把半個歐洲佔領了,在要渡過地中海佔領非洲的時候,我們現在可以讀到非洲皇帝的日記,說成吉思汗要來了,我們趕快準備投降的儀式吧!其實,那個時候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他的後代了。宋代,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朝代。

蒙古部隊來了元代就不太好了吧?有的漢族教科書裡面老是說元代不好,說元代漢人的地位很低,時間也很短才90幾年。其實不,這是漢族歷史學家太狹隘的思維,我們今天用當代的世界思維來考慮,元代很優秀。我們舉幾個證據來證明它的優秀。第一大家知道後來歐洲終於醒來了,醒來以後有一本書使他們激動不已,他們的航海家拼了老命都要根據這本書去開搶新的地盤,新的地理大發現的這樣的一個時代,把它開拓出來了。哥倫布的駕駛台上放著一本書,麥哲倫的駕駛台上也放著一本書,達伽馬的駕駛台上還放著哪本書,這本書叫《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這個旅行家是歐洲威尼斯人,威尼斯在歐洲是最美的了,但是馬可波羅告訴歐洲人說我的家鄉不算美,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的地方在中國,他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去了好多地方,說最美的地方在中國,又富裕、又文明、又有禮貌,結果那些航海家瘋了一樣往中國走,哥倫布到死都不知道,他發現的是南美洲,他以為是印度離中國已經不遠了。那讓整個歐洲激動萬分的《馬可波羅遊記》,它寫的是哪個朝代?當然是元代。所以元代不是像我們現在有些歷史老師講的那麼糟糕,元代是非常精彩的。你看看馬可波羅的描寫就知道了,非常精彩,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覺得元代不錯的地方是蒙古軍隊的強大,是它把中華帝國的版圖安定下來了。我們現在外交部發言人說新疆從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實行有效統治,西藏從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實行有效統治。因為在唐代文成公主嫁過去那還不是有效統治。不僅是新疆、西藏,廣西、貴州、雲南也是從元代開始實行有效統治的。就是那個蒙古馬隊,正是它把大中華的國境大體安定下來的,這是元代的第二個功勞。

元代的第三個功勞藝術特別繁榮。富春山居圖是什麼朝代的畫?元代。青花瓷出最優秀的產品是什麼時候?元代。大家記住這是不到百年的一個短暫的朝代,什麼都產生了。那時候似乎中國文化什麼都有了,遺憾的是就缺了一個項目,戲劇。什麼意思?孔子沒看過戲,孟子沒有看過戲,藝術成就那麼高的屈原也沒有看過戲,這倒罷了,連李白杜甫都沒看過戲,中國好奇怪!2500年前,希臘悲劇很繁榮,印度梵劇很繁榮,中國一直沒有戲,中國為什麼沒有戲劇?但是到了元代這些問題全解決了,元代停止了多少年的科舉制度,結果使原來要考試的人,他沒有飯吃就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裡面去,說我給你們寫點東西吧?這些人裡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有馬致遠這麼一大群人,結果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的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使中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而元代的統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很高興,所以結果戲劇大繁榮,後來崑劇、京劇其實在文學上都趕不上元雜劇,趕不上關漢卿,趕不上西廂記,趕不上趙氏孤兒,都趕不上。所以元代很了不起,短短的90年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元代是非常不錯的。遺憾的是明代清代反而不好,明代清代有幾個問題一個是輝煌的時間太長了我們產生了自滿保守不開放。第二朱元璋是草根出來的,他實行了文化專制主義,文化專制主義就是文字獄,你有一個字說的不對全家殺頭,有的時候還株連九族,這個字寫得好不好對不對,完全看人怎麼解釋了。朱元璋過生日,人家說生日的生,他說你是不是諷刺我,我做過和尚,是唐僧的僧的諧音,把他殺了,拍馬屁都被殺了。在這種思維下就造成了文化思維文化創作力的嚴重的落後,再加上我們的封閉。結果從明代開始,明代國力開始很強,從明代開始一直到清代開始走向衰弱。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突然迅猛發展。歐洲夜實在太長,所以他們對黎明的感覺特別深刻。文藝復興的時候歐洲就是這樣,他們經過一千年的沉睡,夜實在太長所以他們對黎明的感覺特別深刻。而中國唐代宋代歷史上太輝煌,所以我們對黎明沒有感覺,反而走向平庸了。這是明代和清代的問題。這裡面讓我們現在有一點痛心疾首的一點就是我們明代清代的皇帝,他的腦子只管著北方的長城邊疆。實際上,世界上三種文明形態,一種叫農耕文明,一種叫游牧文明,成吉思汗他們叫游牧文明,另一種叫海洋文明。中國主要是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我們和他們打交道,造長城打仗都是游牧文明,後來關係好了不怕了,到清朝已經不修長城了,關係好了。但是對海洋文明我們一直都是井底之蛙,明代的時候出國一次鄭和下西洋,但是回來都瘋了,我們連鄭和先生死在哪裡都不知道,他的墓在哪裡我們一無所知。就是海禁的時代,結果這個教訓我們今天還在承受。海被武裝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海被瓜分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東海南海有多少問題都和明代清代有關。我們在歷史書上經常會看到一個章節,明代的時候打倭寇,我們出現了像戚繼光這樣的英雄,打倭寇確實需要打,因為有很多的海盜,但是已經被嚴重的擴大化了,有好多當時做海外貿易的人我們把他當作了倭寇。因為海外貿易在當時情況下需要武裝保護,武裝保護自己,明代的皇帝覺得你們怎麼能有自己的武裝?就把他們當做寇打了。所以如今經過歷史研究我們發現,當時的倭寇我們以為是日本人,倭當時以為個子矮的人,以為都是日本人,其實所有倭寇的最高領袖是中國的安徽人叫汪直,他死的時候留下了遺言,給朝廷講意思是開放海禁,鼓勵貿易。如果開放海禁的話,寇也成了商人。如果不開放的話商人也成了寇。這是汪直的遺言,汪直還說如果你們承認我的話,東海66個島嶼都能歸入中華版圖,都是我管的。但是我們還是把他殺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歷史誤會,就是我們的封閉、我們的保守、我們的失誤,我們的文化專制主義使明代清代兩個漫長的朝代跟原來完全沒法比了,和中國歷史上原來沒法比了。我們在文化上經明清兩代能夠和以前的文化相比,就是和孔子孟子屈原蘇東坡,和李白杜比相比的人有幾個呢?很少,也許只有兩個人,明清兩代幾百年只有兩個人能夠和早期的那些傑出人物相提並論,一個是明代的哲學家王陽明,一個是清代的小說家曹雪芹,他們能夠和前面的這些人比一比,其他的都比不上了,文化專制主義。當然我說句更悲哀的話就是近代和現代,我們連王陽明這樣的哲學家也沒有出過,連曹雪芹這樣的小說家也沒有出過,文化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創造力不斷的降低。而歐洲醒來以後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結果就造成了19世紀的中華文化的悲劇。什麼悲劇呢?就是每一個仗都是海上來的,不是長城來的。第二每個仗我們都失敗了,輸得一敗塗地。開始我們敗在遠方的英美手裡,英國和法國手裡。但是最後又敗在我們原來一個小徒弟日本的手裡,甲午海戰。至此,中華文化自信崩潰。現在,中國簽訂一個條約過去了一百多年,這個條約規定中國要向列強支付四億五千萬兩白金,這個條約是最恥辱的,因為中國當時的人數正好是四億五千萬,就是我們的曾祖父都承受過這樣的恥辱,他很可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沒見過白銀,但是也必須在血汗中賠出一兩給外來的侵略者。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當時英國德國法國的一些學者寫的書,說這麼大的一個賠款,如果落在任何一個富裕民族的頭上,叫誰賠,誰也將貧困得萬劫不復,萬劫不復就是多少年都翻不過身來、永遠都翻不過身來了啊!這是當時那個條約簽訂以後的時候,有良心的歐洲哲學家們所說的話,今天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今天可以給我們的曾祖父的在天之靈講了,我們沒有萬劫不復,我們的外匯儲備還是全球第一。想到這裡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咱中華民族實在是飽經風霜啊……畢竟中華文明走過來了,為什麼突然這一百年又過來了呢?這是4200年前的一種雄渾支撐著,在災難的時候這個民族一定有一種臨危意識,在災難的時候這個民族他有一種歷史的光榮被調動起來,其中有一些是孔子他們的優秀的設計使他調動起來了,所以他又回過神來了,成為到現在為止還是生機勃勃的一種文明。

從4200年前,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智能大爆發,孔子他們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一起思考問題。然後進入了帝國時期,我們成為地球上兩大帝國之一。到了公元5世紀那個帝國滅亡了,我們中國的帝國反而浴火重生建立了偉大的唐代,又建立了宋代,很了不起,元代也不錯,但是沒想到人家醒來了,人家一醒把我們比下去了,到19世紀我們被逼得非常狼狽,逼得最狼狽的時候,中華文明過去的一種優勢又被喚醒,所以到現在為止還不錯。這裡面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比如為什麼公元5世紀聰明人一起誕生了?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分工?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還有兩個我們完全不理解的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中華民族馬上要滅亡的時候,節骨眼上防衛北京的一個官員叫王懿榮,就是他發現了甲骨文,恰恰是他發現的甲骨文,他在八國聯軍進入的那一天自殺了,書桌上還放著甲骨文的殘片,而甲骨文告訴我們中國人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商代,四千多年前。然後就是在那兩天,八國聯軍進入北方的那兩天,敦煌發現了藏經洞,告訴大家中國有個唐代。請您允許我對這兩件事情做個比喻,就是有一個武士被人家打敗了,渾身都是鮮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自己童年的歌聲,他又拄著棍子站起來了。這童年的歌聲就是那個時候的甲骨文,就是那個時候的唐代曾經輝煌證據的發現,他又站起來了。

這是一位久經磨難唯一不死,永遠也不會被打垮的偉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華民族。

文章鏈接:中華文化的基本脈絡


中華文明浩浩蕩蕩幾千年,薪火相傳,綿延不絕,蘊含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和龐大的生命力,在我看來,出於下面幾個方面。

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中華文明北方是無垠的草原,東邊是太平洋,西方是幾乎無法逾越的喜馬拉雅山脈,南方是南海。中華文明就這樣被完美的保護起來,除了來著游牧民族的威脅,幾乎受不到外來文明的侵襲。中華文明大部分地區都算的是宜居地區,又處於大河流域,適合農業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人口的增長,形成了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基於自給自足,中華文明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證,當然中華文明同時也無法避免的有了封閉性。

2.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無論內部鬥爭如何激烈,我們必須看到,中華文明長時間處於統一穩定的局面。中央集權集中了中華文明的力量,使其避免向歐洲各國一樣,將力量損耗於內耗。於是乎,長城綿延萬里,故宮拔地而起,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國。在古代落後的生產力的情況下,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文明奇蹟。也正是有了中央集權才有了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在外敵入侵時,大軍能奔赴前線,保家衛國,甚至開疆拓土,後方提供穩定的物資供給;在天災橫行的時候,中央政府也能調撥全國資源,抗擊天災,救濟災民;中央集權下的中央政府,可以集中整個中國的智慧,使文明繼續平穩的延續。

3.文化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的文化,包容消化,繼而強化中華文明。這一點離不開龐大的人口支持,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外來者可以在軍事上打敗中華帝國,卻勢必會在後來被中華文明包容同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這一點,可以從北魏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得到證明。所以後來清軍入關,執行留髮不留頭的政策,清朝統治者想從民間斬斷文化的根,在流了無數鮮血後,滿族文化也融入中華文化。所以可以看出,中華文明有多麼可怕的包容性。

4.文字與書籍

談到這一點,不得不提兩個人。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我在2說了中央集權對中華文明的影響。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沿用幾千年,後人不斷的完善,為中華文明一大特點。秦始皇統一中國,定下了最基本的中國政治版圖;統一文字,是文化的延續有了基本保障,現在的我們還能看懂幾千年的典籍,不得不感謝秦始皇(至於其他回答里質疑因果關係,我覺得應該是兩者互為因果)。

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統一了思想,從道義的層面解釋了皇帝和中央專制的合理性。儒家思想影響了幾千年的華夏文明,甚至在今天我們中國人也深受其影響。

書籍的流傳得益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文化開始更廣泛的傳播,教育成本進一步下降,文化的延續性和傳播性得到發展。今人可以明了古人的生活,很大部分歸功於書籍的傳播。

5.中華文明的重史傳統

中華文明很重視對過去的記錄和對先人的懷念。至今民間都喜歡修族譜,我是誰,我祖先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二十四史的時候,整個人都震驚了。除了中華文明,好像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文明擁有連續不斷的對自身文明的記錄。而中華文明卻可以從三皇五帝一直數到現在,每一個時間段發生了啥,一清二楚。

才疏學淺,胡說八道。多歧為貴,不取苟同。


已有的答案都從歷史、地理方面做出了分析。

我從中西方民族主義價值觀對比,來分析一下我們民族主義為什麼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堅韌的生命力,能使中華民族延綿不息。

西方民族主義價值觀的核心是民主。

西方民主思想最早發源於古代希臘,:公元前13世紀 提秀斯改革;公元前594年 梭倫改革;公元前509克里斯提尼改革,這三次改革標誌著希臘民主社會正是形成。這是高一歷史課本裡面的,大家都知道,不在多說。

從這時候開始,西方民族主義對內追求民主,對外卻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擴張性。

就象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邦聯軍對內是的聯盟組織。當希臘主帥阿伽門農從阿喀琉斯帳下搶走他心愛的女奴時,阿喀琉斯感到自己榮譽和尊嚴受到了重創,從此,他既不出戰,也不參與議事,任憑希臘士兵成批地死於特洛伊人的刀箭之下,即使阿伽門農後來登門謝罪,他也無動於衷。顯然,阿喀琉斯所爭的主要不是財物和女奴,而是要讓阿伽門農等人再也不敢侵害他個人的尊嚴與榮譽,承認他是最偉大的英雄。特別是在他的摯友帕特羅克洛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殺死之後,他悲憤交加,痛不欲生,參加了戰鬥。

還有希波戰爭,各聯邦面對強敵也可結盟,但是沒有了外部威脅,雅典和斯巴達的就要爭霸,進行了伯羅奔尼撒戰爭。

從這些來看,個人的榮譽和城邦的利益大於整個希臘民族的。希臘城邦就從來沒有統一的想法和趨勢。而中國春秋從齊桓公尊王攘夷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一統趨勢截然不同。

即便到了中世紀,西方社會也是把皇族或者家族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所以,讓我們讀起這段歷史,感覺西方的民族主義既和宗教有千絲萬縷聯繫的緣故,又和各國家的皇室鬥爭有關,西方的民族主義始終帶有非理性的狂熱。

到了近代時期,法國大革命,正是民主與民族的媾和才滋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價值觀,它為民族的獨立、自由、解放提供了源源精神動力,為民主的發展開闢了廣闊道路,使人民的意志得到空前的提升。

原本掌握著國家最高世俗權力的君主,失去了統治人民的道德與合法性的基礎。但在權力的轉換過程中,鬥爭是激烈的。一些國王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和自身的私利,甚至勾結外國力量來反對本國人民。當國王把一己私利凌駕於整個民族利益之上時,代表人民呼聲和伸張正義的民族主義就不可避免地誕生了。《人權宣言》:「凡以己意欲棲息於同一法律之下之國民,不得由外國人管轄之。又其國之全體乃至一部分,不可被分割於外國。蓋國民者,獨立而不可解者也。」

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洗禮,民族主義逐步演變成一種革命性的意識形態,並對國際、國內政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國內政治而言,民族主義喚醒了被壓迫人民強烈的民主訴求,使人們自覺投身於爭取民主自由鬥爭的洪流中去。人民民主即意味著君主專制統治失去合法性,只有全體人民才能代表整個國家。但當「自由、平等、博愛」成為法蘭西愛國主義的旗幟,幫助法國走上民族國家道路以後,這種愛國主義逐漸演變為拿破崙的擴張主義。這又促使歐洲民族主義進一步高漲,並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西歐和北美的民族獨立基本實現,民族主義又漸漸淪為沙文主義和帝國主義。其中以德國納粹黨的民族主義最為極端。

由於世界人民的反抗和其自身對內民主的不足,法西斯民族主義走向滅亡。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推動了世界民主進程。二戰以後,亞非拉雖然很多國家獨立,但受此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對內民主過分追求,導致於很多國家陷入的種族或者宗教的紛爭與戰亂。

當過於強調個體的權力和利益。那麼它的民族屬性只能是追求單一純粹的種族的概念,而缺乏其包容性。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如今世界很多地方,民族矛盾不斷升級,造成內亂和戰爭的原因。

所以,西方民族主義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人民主權。人民主權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來源於和最終屬於人民,即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的「民有」,並且這種來源是政府或國家權力合法化的依據或前提。西方民族國家通過長期的政治鬥爭,把民族主義體現在民主的制度之中。

而中國民族主義價值觀的生成基因是文化。

如果說在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共同的心理素質起了決定作用,那麼,在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文化則起了決定作用。

誰都知道,中國歷史兩千年的過程就是各民族不斷融合了過程,所以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與西方的民族主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相互學習和融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從而形成一種宗教信仰般的文化主義。(原因別的答案從地理環境等各方面講的很清楚)

共同的文化信仰滋生了民族共同心理------價值核心儒家文化,所以,產生了巨大的優越感和忠誠感。

例如《左傳·成公四年》記載:「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梁啟超曰:「孔子教義,其所以育成人格者,諸百周備,放諸四海而皆準,由之終身而不能盡。……使中國而無孔子,則能否搏捖此民族以為一體,蓋未可知。」

中國文明對周邊的擴展,主要依靠主流文明對周邊文明的落差,以主流文明吸納周邊文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以夏化夷」。當然,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並不都是 「以夏化夷」,並不都是中心主流文明同化非主流的周邊文明。有時候,甚至很多時候,情況剛好相反,是周邊文明深刻影響了中心主流文明,而中心主流文明坦然接納了這些非主流的非中心文明,才使中國文明的內涵不斷豐富,歷史才有可能綿延久長。一個不能接納異樣文明的文明肯定不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偉大文明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其具有很不一樣的包容心胸。

以儒家文化為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使人民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任何統治者必須接受儒家文化並根據儒家原則來治理國家,否則將失去統治合法性和群眾基礎。其他民族如果接受了儒家精神,也可以合法地統治中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漢化為基礎的;唐代雖然是具有胡風特色,但其文化內核還是儒家思想;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國最後都變成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由於拒絕儒家文化而很快滅亡,移居漠北;滿族建立的清朝則從中汲取教訓,基本接受漢族文化來治理中原,使清朝的統治時間相對較長,但滿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功能。

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文化認同超過了對國家的認同。中華民族的形成正是基於對儒家文化的認同。

以研究儒家思想中西方民族主義價值觀的學者李萬里,比較中西方民族主義價值觀的異質性,認為西方的民族主義生於民主、興於民權、衰於擴張,而中國的民族主義生於文化、興於國家主權、長存於民族包容之中。

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中本有的東西,中國文明並不刻意強調 「種」的差異,而是看重自身文化的先進性。所以,中國文化主義反映到國際政治觀上,就是不承認國家間平等性,從而在歷史上形成了一種「華夷秩序」。從西周堅持到了清朝後期,只是西方人用槍炮打破了中國人幾千年來苦心經營的秩序,在近代民族主義思潮、運動的衝擊下,不斷萎縮。文明的中心地帶陷入一盤散沙的狀態,缺少紀律,缺少秩序,缺少組織,缺少現代民族國家所需要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中國文明的周邊,即那些新加入的所謂 「邊地」,也在民族主義訴求聲中迷失了方向。

這時候,我們民族才開始真正有了現在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種」的問題。

現在我們談的中國的民族主義來自域外,通常認為始自 1648 年的威斯特法利亞條約。這個條約強調簽約國彼此互相承認主權、領土,因而這個條約被視為近代民族國家的濫觴。

19 世紀晚期,民族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孫中山 1894 年提出的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民族與種族的界限,但這個口號確實屬於近代中國族群身份的覺醒,是所謂漢人對 「滿洲」異族統治的反動。這對於晚清十幾年種族革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200 多年的清帝國事實上被種族主義、民族主義革命所顛覆。對於稍後的中華民國而言,民族主義功不可。

所謂 「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方面激活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覺,另一方面讓周邊過往幾百年相繼加盟中國的族群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感覺。

當 「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口號叫得震天響的時候,民族主義思潮下必然發生的 「民族前途自決」運動也無法避免。武昌起義發生後,隨著滿洲人政治統治的逐漸瓦解,在俄國人的策動、幫助下,外蒙古分離主義者宣布驅逐清朝駐蒙古的勢力,解除了清軍的武裝,甚至將清朝駐蒙古辦事大臣驅逐出境,宣布獨立。辛亥時的這場獨立運動雖然不被清王朝以及隨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所承認,但以 「民族自決」名義脫離中國的運動此後一直沒有消停過。直至抗戰結束,蒙古的分離主義運動終於在另外一種背景下重新開始,並最終脫離中國。13 世紀以來所形成的中國北部政治格局至此重新繪製。

最嚴重的一個事變是溥儀出宮,由此改變了先前中國人的共識,並為後來所謂 「滿洲國」的成立提供了契機,甚至為後來的中日戰爭衝突埋下了伏筆。溥儀被強制出宮,實現了 「為革命獻身之諸公」驅除韃虜的理想,同時為 「滿洲人」 「復國運動」提供了口實。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竭力鼓吹幫助 「滿洲人」成立一個新國家,並宣稱這個國家實行滿漢蒙日朝五族共和,以所謂的日本族、朝鮮族替換了民初五族共和中的回、藏。 民族、民族主義成了國家分裂的理由。稍有消停的蒙古分離主義運動也因日滿合作而再度興起,成吉思汗的後裔蒙古德王在日本人的支持下,1936 年公然豎起了紅黃白三色旗,改用成吉思汗年號,成立所謂 「蒙古軍政府」。日本關東軍參謀人員武藤章全程參與了德王的分裂活動,是重要謀劃者、參與者。「九一八」事變引發滿、蒙地區分離主義危機,這種危機的理論依據就是近代以來高揚的民族自決、民族自治。這種情況繼續演化,甚至在華北這一中國政治的中心區域,竟然空穴來風,有所謂「華北自治運動」。

抗戰全面爆發後的中國歷史學家、思想家,竭盡全力論證滿洲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論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包容性超強的民族,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多民族搭起來的積木。著名思想家熊十力在顛沛流離之際撰寫的 《中國歷史講話》一書,雖然是以另一種思想體系解讀中國歷史,但其倡言五族同源,以為 「中華民族,由漢滿蒙回藏五族構成之。五族同源,五族一家,五族就是一個大家庭,分言之,中華民族有五大族群; 合而言之,五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內涵。這是抗戰時期中國思想界的一大貢獻,也是這個在民族危機空前時刻所尋找到的最重要的思想資源。由此,中國人才有理由堅信: 「日本人決不能亡我國家,亡我民族,亡我文化。」歷史依據的充實,是一個民族不會被輕易打敗的根底。

抗日戰爭期間,傅斯年、顧頡剛,白壽彝、楊向奎、翦伯贊、吳文藻、費孝通等歷史學家、社會學家都有相關文章發表。他們的討論是對近代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反撥,是對中國文明傳統的復歸。至抗戰勝利,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有了很大提升,抗戰前、抗戰中以 「民族自決」為幌子的分離主義運動漸趨結束,「中華民族」的概念至此終於成為中國人不言而喻的族群認同。

所以,極端的民族主義絕對國家統一的最大敵人。特別像今天的香港和台灣,倍受西方的影響,強調「種」的概念,混淆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走到今天,是華夏文化使然的結果,這點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歷史虛無主義絕不能成他們的借口。當然對於一些「X獨」份子,也必須要正視這兩千年的歷史及其文化心理沉澱。

現在以美國為首的繼承了西方民族主義侵略擴張的衣缽,在全球推行強權政治,搞民族自決自治,這點不符合我們中國的歷史和國情。但隨著美國實力的下降,西方民族主義終將走向衰落。

而中國歷史經過兩千年的血與火的錘鍊,也證明中華民族的一脈相承的,從來沒有間斷過,將來更不會!


歷史中斷這個說法,是中國特色吧。

或者說,其它國家基本上都沒有這個說法。

國家不是單獨、分開、同步發展的。像一顆樹一樣,很多樹根;各個國家都是從其它國家發展出來的。任何國家的誕生都是某個群體分為兩個群體而已。

兩個群體合併成一個,也很正常。這次我跟你分了,下次我跟另一個隔壁實力合併。歷史來來回回分分合合就這麼簡單。

越南和朝鮮就是中國分出來的國家。蒙古也是。也許還有日本以及更多現代國家。中國周圍的國家都有那麼一些中國因素,他們的歷史能追溯到更久以前的某個中國政權。這些國家的歷史就更短了嗎?不!他們的歷史在於那些政權呀。中國追回去,也跟他們這些國家的歷史(和人物)有些關係啊。沒那麼簡單,沒那麼清晰!

這些國家政權追回去,是不能一個對應一個這樣追溯。中國的傳統歷史專家,喜歡搞個正規的朝代順序。其實誰規定這秦-&>漢-&>魏-&>晉-&>....哪有那麼清楚?這些政權都吸收了其他之前朝代小國的因素,也都有影響了自己的各種小鄰國(分支)。歷史家非要搞一個正規順序,1-&>2-&>3-&>4-&>5,憑什麼這麼規定。宋、遼、夏、金-&>元,也很奇怪吧。更別說明-&>清。一個政權,很可能是多個民族、多個文化、多個政權的集合體。這才有改變。越南、朝鮮、蒙古現在獨立了。他們的歷史一定要自己單線搞出來嗎?越、吳、蜀、這些,卻要屬於中國。你可以說這些屬於中國歷史,然後那些不屬於中國歷史。但是這樣分類,哪來的絕對性?評價分析歷史,當時的一個政權就是一個政權,對吧?當時沒有中國、越南、朝鮮等概念。他們把自己歷史怎麼追溯,也都可能是對的。當時的政權的歷史屬於誰,不是很可笑的提問嗎?所以沒有黑白答案。

歐洲的國家歷史可能更明顯一些。很多國家都是某個國家分而來的,但是更多是兩個過去國家背景都有的。很多過去的歐洲「國家」已經不存在了。他們中斷了?沒有啊,他們被併入其它國家,或者自己被分成兩個國家,保留到現在。這些過去國家的人(以及文化)都死了嗎?沒有啊;他們被納入了其它某些國家其它某些政權而已。邊界一直在隨機改變。如果在歐洲要說1-&>2-&>3-&>4-&>5,那不是很奇怪的嗎?明明是一個樹根。連個樹根還反覆合併起來成為新的主幹。

在這種情況下,還說這個國家追回去幾千年有自己的正宗朝代順序?不了吧。太勉強了太簡化了。

中國歷史分為:什麼屬於中國,什麼不屬於中國,也都不會太準的。用現代國家的領土來規定過去的,難以確定。好吧,中國很例外,X朝基本上復興了(或者吞併了)Y朝的東西。Y朝基本上繼承了X朝文化。這是中國特色,跟領土什麼的無關。

世界範圍內,這種現象實在太少了。印度過去政權從來沒有現在政權的領土。歐洲各國也是。美洲非洲更加不準。連埃及都不是五六千年前的那個埃及了。領土政治變化好複雜,持續了那麼多年,你怎麼整理?難道所有國家都要1-&>2-&>3這樣清楚分開。哎呀。

這些國家都沒有歷史了嗎?他們的人民一直繁衍了下來。英國這塊地方的人也這樣。但是經歷了各種政權變化,他們更難分類。沒有人站出來把歷史整理成1-&>2-&>3也是一件好事。他們有歷史,他們只是沒有那麼好順序化。關係複雜。

誰能說過去的羅馬對應哪個國家?奧斯曼帝國呢?一千年前歐洲的那些家族皇家氏族的領土對應現在哪個國家?這一切都不好說。沒有斷過,只是一直改來改去,分分合合。每次分與合都是不同的地區而已。現在留下來了這些國家;我們怎能把過去那些國家分得清楚。Burgundy一定屬於法國?Lombardy一定屬於義大利?York一定屬於英國?Aragon一定屬於西班牙?不僅從領土角度,從什麼哪家貴族統治角度,也是不準的。暈。

這些地方的歷史確實結束了。吳、越、蜀的歷史現在也結束了。可是他們的歷史哪裡是斷的?

埃及印度什麼的,你也更不能說斷過。這一些說法都是現代人來狡辯而定的,用現代領土來分類過去的。有道理嗎?一點都不覺得。


因為我們每個國民都有一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心?


如果你把【中國歷史】理解為【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周邊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類活動歷史】,那確實沒中斷過。

如果【中國歷史】指的是漢人政權(起碼也應該是由漢人主導的多民族政權)交接史,或漢民族家國傳承史,它中斷了不止一次。


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人——先秦時期那一批卓越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們。二是因為地——中原有大量可耕種的土地。三是因為入主中原的外族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先進文化。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提出過文明軸心論,他認為約2500年前,人類文明曾有過一次集中的精華湧現: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孟老莊。這些先賢們留下的思想,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不斷學習。

但古希臘早已消失、印度被多次征服、猶太人被迫害流浪了兩千年,只有中國在歷史的循環中不斷前行,始終沒有丟失自我,這也許要歸功於中國兩河流域的土壤,無論王朝更迭還是外族入侵,人們都能在中原腹地開荒種田,只要保證充足的糧食,社會總會再次趨於穩定。三面環海的希臘半島就沒有這種條件,雖然發展出了城邦和公民文化,卻在一場大戰後便分崩離析。

當外族入侵時,中國則幸運地沒有被外族同化,而是同化了外族。我們沒有成為今天的埃及或波斯,是因為中華文明圈地處東亞,和基督教文明、穆斯林文明相隔甚遠,且先後兩次入主中原的蒙古和滿清都是武力強大但文化落後的游牧民族,二者從未對中華文化造成過什麼影響,後者甚至乾脆融入了中華文明。因此中國的統治者們更迭不休,中國的歷史卻持之以恆。

然而近代出現了危機,當入侵者不但擁有強大的武力,還擁有更為先進的文明時,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我們千百年來對文化的自信是絕對的,但五四運動卻要砸碎孔家店,要引入德先生和賽先生,進而引入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和信仰危機,尤其是十年浩劫,雖然洗去了中華文化給人的枷鎖,卻也洗去了彼此內在的精神聯繫。

今天的中國從文化來講仍然是不自信的,我們當前最重要的非物質目標是什麼?尋找一種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適應時代和人民發展需求、能夠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新理論體系。中央現在就在做這件事,但很難,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在外力拉扯和內力摧殘的雙重壓力下千瘡百孔,能否恢復還是問題,遑論創新。

歷史需要文化來延續,文化也需要時間來沉積。好在先賢們並未遠去,因其創立的的哲學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永遠直指人心,沒有時代的局限,也沒有國界的局限。只要人類本身不變,再過一千年,你仍然會被那些古老的話語所感動:「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只要文化的引力還在,中國的歷史就不會中斷,中國人的後代即使金髮碧眼,中國還會是中國。


春秋開始,基本上每個月的大事都有記載,周代則是每位國君的大事都有記錄;宋代開始,幾乎是事情可以每日不缺的記錄下來。不僅有正史、實錄、起居注這些官書,還有各種浩如煙海的筆記野史

題目竟然變了

為什麼沒中斷,這和打敗中央王朝的外族政權多是原王朝的附屬國有關。秦、楚都是周的封國,不論哪國人統一諸國,最後搞的制度還是周朝制度的延續。匈奴劉氏自稱漢室後代,為明確自己的正統性,也在學習漢制。短命的元朝原是金的附屬國;清朝原是明的臣屬衛所,在建州統一之前就開始仿明制(如努爾哈赤自封總兵、舒爾哈齊自封參將)。


以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也是像大家一樣找了一大堆原因,到現在我改變想法。

真正的原因就是一點,我TM人多(出自電影古惑仔)。

其他的,宗教,我們不是唯一拜祖先的民族,實際上大多數民族都有這個過程,後來他們改換信仰了。就像我們佛道伊斯蘭基督樣樣都來同樣也是在這個過程之中。

文字傳承,人家希臘人有意見,國學,這東西到了近代就是無用之學了,英雄,全世界都有英雄。

只有人多地盤大,才讓我們這個民族能抗過一次次的風雨。

看看印度就知道了。雖然古印度早就滅亡了,可後來的雅利安人立足之後,無論哪個統治者來到印度,多牛的國家和民族統治印度,他們都是過客,印度永遠都是那個印度。這背後的原因也是一樣,我TM人多。

人多地盤大,這就是一個民族不朽的最關鍵因素。


傳承沒斷啊,幾千年文化沒有改變,基本受過大學教育的人 看2000 多年的古文問題不大。


因為中國人愛記小賬

沒事就翻翻

記多了就不叫小賬了

改叫歷史了

你看現在的中國人都知道

千年前 誰誰打過我 誰搶過我糧食

所以不要招惹中國人

賬本上都記著呢

不定哪天就收賬了


因為今天的中國人,依然能循著故紙堆,感受三千年前祖先的心跳,依然能讀懂他們的文字,依然能體會邊塞將士的豪情與悲涼,以及春閨思婦的離愁別緒。因為我們與他們血脈相連,我們與他們是一個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與他們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自豪與尊嚴。

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什麼嗎?


因為人沒被換種,不管怎麼變,人還是那群人。之所以說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文明滅亡,是因為當初創造這些文明的人,都已經不存在了。而創造中華文明的民族,至今仍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如果單純說文化的話,不僅中國文化得到傳承,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文化也得到了傳承,只不過前者是中國人自己傳承的,而後者是通過在他們影響下衍生出來的次生文明——古希臘傳承的。所以,在四大原生文明裡,中國是人和文化都沒斷,自己人承載自己的文化走到今天。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是人斷了,文化沒斷(但有很大的損失),文化被別人承載。古印度人和文化都斷了。


「中國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是史學領域乃至社會各界廣泛流傳的一種觀點,本刊今天刊發一篇提出不同見解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並歡迎就此問題及相關話題發表高見。

  「眾口鑠金」「積非成是」是中國古諺,意思是說,一種觀念或見解一旦眾口相傳,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強大力量,即使是明顯的謬見,也會迫使人們當作正確的事物而接受。與所謂「謬誤重複千遍變成真理」庶幾近似。這種現象在歷史學上最顯著的例證,莫過於流傳甚廣的「中國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的說法。

  馮友蘭《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云:「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這裡需要注意,所謂「唯獨中國屹立不倒」「唯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是就「文明」「文化」(civilization, culture)延存而言,並非指「政權」(state)意義上的「國家」或「王朝」的存續,否則,就中國歷史上頻繁的王朝更替與少數民族入侵而言,「屹立不倒」「亘古亘今」之說是不能成立的。馮友蘭為彼一時代之碩學鴻儒,其觀點可代表前輩學人之史學常識。

  在我國學術界,與世界古文明研究相關的「四大文明」說曾一度非常流行。近些年「四大文明」說雖已不太流行,但與之相關的「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的傳統說法,卻仍被很多人堅持,尤其是在國學界,似仍被奉為不易之論,頻繁見於眾多史學著作,包括一些著名史學家的著述。

  這裡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征服」與「文明中斷」的關係。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斷與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災難與族群征服。就目前所知,在世界古文明(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等)中,中斷與消失了的文明,多緣於族群入侵與征服。但就歷史實際而言,族群征服可以造成一種文明的暫時中斷,但並不一定造成永久毀滅與消失。因此,在判斷一種文明是否中斷與消失時,不能簡單地將「族群征服」與「文明中斷」混為一談。這是我們在討論各文明是否中斷與消失時應首先注意的。

  實際上,中國文明「未曾中斷(消失)」說乃基於兩點:一是排除了少數民族入侵與征服造成的傳統政權中斷,二是排除了文化傳統的暫時斷裂。否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入主中原,金對中原腹地的佔領,尤其是蒙元、滿清的統治,就不能說中國文明「未曾中斷」。究其實,中國文明「未曾中斷」說是就幾個事實而言:其一,少數民族入侵雖然帶來中原文明的間歇,但並沒有導致中原民族主體語言——漢語言——的根本改變或消失;其二,以傳統漢語言寫成的古典文獻延綿不絕,保存至今;其三,由於傳統語言及古典文獻的保存,其所承載的傳統價值觀得以保存、延續。

  以此標準衡量,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無疑是「有古而無今」的中斷(消失)的文明。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古埃及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進入「希臘化」時代,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古埃及語言文字受到的影響逐漸擴大。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羅馬征服埃及後,埃及古文獻在羅馬內戰中大部被毀,拉丁語的推行更擠壓了古埃及語的存在空間,尤其是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官方宗教後,對古埃及語言文化影響重大的多神教受到壓制。529年查士丁尼皇帝關閉了所有多神教與世俗文化中心,古埃及文化更加式微。644年埃及被新興的阿拉伯勢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語言,改信伊斯蘭教,古文獻再次遭到毀壞,最終蕩然無存。語言與文獻的消失,使得以語言與文獻為載體的傳統信仰與價值觀念隨之消失;伊斯蘭教的確立更使得埃及成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古埃及文明遺產所承載的信仰與價值觀不復存在。它在一千餘年後為人所知,只是緣於一個偶然事件: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發現羅塞塔石碑,1822年法國學者商波良解讀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學誕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見天日。但古埃及文明只是作為歷史遺迹存在,與現在的伊斯蘭世界的埃及社會已經沒有聯繫,現在的埃及人(專門研究者除外)已對古埃及語言、文獻及價值觀完全隔膜,茫然不解。古巴比倫文明的情形大致相似,19世紀中葉歐洲學術界解讀楔形文字獲得成功,並開展考古發掘,這個古老文明才逐漸為人所認識。但它同樣只是作為過往的存在為人所知,與現今存在的文明沒有任何實際聯繫。

  然而,很難說印度也屬於這種情形。印度的歷史雖充滿了外族入侵,尤其是莫卧兒入侵與英國的殖民統治,更以時間漫長著稱,但印度的傳統文化並未消失。印度是不重視歷史的國度,沒有記載歷史的傳統,馬克思甚至說:「印度人沒有歷史」。印度沒有像中國那樣留下成系統的古典文獻,所以談不上古代典籍消失的問題。但其經典作品《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一直綿延流傳,至今仍被印度人視為不可侵犯的聖典,是解決宗教、哲學和道德等問題爭論的指南;至於被視為印度獨特產物的種姓制度更是至今猶存,實實在在地為人所感知。有人以當今印度人識梵文的人數不多,斷言印度文明已經消亡,其實沒有多少道理。作為學術工具的梵文,現代人通曉者不多,實屬自然之理。李慎之先生在《與杜維明先生的對話》一文中特別提到,過去認為印度文明中斷,可能是因為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關係。他曾就此問題請教季羨林教授,得到的答覆是印度文明沒有中斷(消失)。

  任繼愈先生是大學者,但他也接受「中國是唯一文明未曾中斷的文明」的觀點。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特別提到古希臘文明的「中斷」:「中華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持續不斷地前進,與時俱進。這一點很特殊,只此一家。你看希臘,它持續了一個時期,然後羅馬人來了,希臘文明就中斷了。」這顯然是將「族群征服」與「文明中斷」混為一談了。為了說明自己的看法,任先生提到一件事:中國人在雅典讀柏拉圖的書,旁邊的一位希臘人不以為然;他以此事證明希臘的「古代文化中斷了」。這樣的看法令人費解。中國人對外國人閱讀《易經》《道德經》之類的中國典籍,恐怕也會不以為意;即使在當今中國人中,除了相關研究者閱讀此類古典書籍,其他閱讀者不會很多,我們能否據此斷言中國古文明已經中斷消亡了呢?

  如果實際考察一下希臘歷史,情況將更加清晰。不斷遭受外族征服確為希臘歷史顯著特點之一。公元前2世紀初希臘被羅馬所征服,但羅馬人並沒有強迫希臘人放棄自己的語言。而且,正如中國歷史上常見的武力征服的落後民族最終在文化上被征服的情形一樣,羅馬人震驚於希臘文化的高度發達,許多貴族家庭將希臘人請來做老師,為孩子們授課,其結果是,希臘文明非但沒有消失,更以其內在魅力征服了羅馬人,擴展了其影響範圍。認為羅馬征服希臘造成希臘文明的中斷與消失,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從文化上,羅馬帝國分為兩個部分:西部的拉丁文化區與東部的希臘文化區。5世紀末西羅馬覆亡於北方的蠻族入侵之後,地中海東部希臘文化圈演化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保持繁榮。希臘語不僅是民眾日常使用的語言,而且也逐漸超越拉丁語,成為從事文學、教育、神學、法學活動的官方語言。準確地用希臘語閱讀、寫作、演講被認為是基本的教養。在東羅馬帝國存在的千餘年中,古希臘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從未中斷,舉凡重要歷史文獻幾乎都以希臘語寫就,其系統性與豐富性為世人所公認。1453年以後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所征服,眾多希臘學者攜帶古希臘抄本逃亡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大誘因,古希臘文化的光彩再次展現在西歐各國人民眼前。在希臘本土,自首都淪陷到1821年宣布獨立的近四百年間,希臘文化的傳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希臘語作為民眾語言沒有中斷,東正教會在各地興辦了許多秘密學校,向兒童們傳授希臘文化,希臘語字典與語法書以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詩人品達的作品在各地出版。希臘語的民間文學、民歌、詩歌獲得發展。

  希臘民族雖歷經磨難,但他們的語言保持了連續性,沒有被外族語言所淹沒,淪為歷史陳跡。現代希臘語系由民間希臘語(相當於漢語的白話文)發展而來。自18世紀中葉以後,究竟採用民間希臘語還是古希臘語作為全國統一語言,曾出現過激烈的爭論,存在一定的緊張關係,但民間希臘語為希臘人民最終接受,成為通用的現代希臘語。這一過程與現代中國接受白話文的曲折歷程十分相似,其結果也很相似: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現代希臘人閱讀古老的《荷馬史詩》,在難度上不會大於中國人閱讀《論語》等古典作品。

  在三千年歷史中,希臘文明雖歷經磨難,但所具有的持久影響力並未中斷、消失,而在近代似乎則更趨發揚光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是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感」;英國詩人雪萊則稱:「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文學、宗教和藝術都源於希臘,如果沒有希臘,我們現在還可能矇昧無知,與野人無異。」當代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說:「希臘文明仍然活著;它走進我們心智方面的每一次呼吸中,希臘的遺產太多,我們之中沒有任何人能終其一生去完全吸收。」(《世界文明史·希臘的生活》,下卷,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873頁)希臘文明以其綿延不絕的影響,證明了它屬於「亘古亘今,亦新亦舊」的文化範疇。

  既然印度、希臘的文明也沒有中斷,那麼,所謂「世界上唯有中國文明沒有中斷」的說法就不能成立。這一見解在我國學術界長期存在,廣泛流傳,影響深遠,似已演化為一種不證自明的(self-evident)「歷史常識」,甚至出現於很多學者包括一些著名學者的著述中,被當成中國文化「獨特論」的歷史證據,但它畢竟是一種謬見偽識,現在是應該改正的時候了。

  轉自(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歷史學系)


你可以不經特殊學習就看懂在這片土地上2000年前的人寫下的文字,這就是傳承。


因為中國地理條件太好了。

除了北方游牧民族會南下入侵,東,東南,都是海,西南是喜馬拉雅山,西北是戈壁,地緣環境決定了周邊國家只能是小國,沒有任何能威脅到中原政權存亡的勢力,北方游牧民族同樣因為地緣因素,無論體制經濟還是軍事,都只能比中原落後,而且是極大的落後,因此他們漢化是正常的,按現在來看,他們不是漢化,應該叫「現代化」,最終會與漢族融為一體。

各位答主都願意往文明上說,好像中華文明天然就有凝聚力有優越性,真的是這樣嗎?亞歷山大大帝,神之子,他可以征服埃及,巴比倫,印度,去印度時大家都反對,他就說:我想去世界的盡頭看看。羅馬帝國那麼強大,也一樣過不來,如果把中國放在他們旁邊,中國會毫無影響,毫無中斷的生存下來嗎?

如果中國和希臘,羅馬接壤,即使不被征服,也會不可避免的被這些同樣先進的文明所影響,如果今天希臘化,明天羅馬化,不斷的進行文化交流,還有你們口中的那個不中斷,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嗎?

事實上是:地緣環境決定了,中華文明周圍不可能出現文明程度較高的文明。而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又與我們距離太遠,無法或者很難對中華文明的文化,體制產生大影響,同樣因為遠,也無法對中國進行武力征服,因此中國可以幾乎不受其他發達文明的影響和征服,獨立的發展下來,形成了你們口中那個「堅韌」,「連續」,「傳承」的中華文明。

說中國因為文明的「xx性」,使中華文明不中斷,你不覺得本末倒置嗎?

而且你們覺得自己會背兩首古詩,古文,就傳承文化了?你們這樣覺得,恰恰是因為中國與其他文明的交流時間尚短,往長了說,100年,短了說,幾十年,文明融合是需要時間的。

你們還嘲笑英國學生不會古代的詩歌?第一,因為以上原因,歐洲太古老的文化與後來的文明斷層明顯,第二,文藝復興後,對古文明發掘很深,三百年前,英國的學生也是學古代的詩歌的。中國呢?中國會背個尚書,在現在就是「國學」了 ,在古代,就是個啟蒙讀物,這麼短時間傳統文化就剩下這麼點了,再過三百年,你們有信心你們口中的文化傳承,能傳承下去?

不是人家文明傳承連貫性不如你,而是人家現代化的早,你起跑慢了而已,優越個毛線啊。


因為天生堅韌,因為文化包容


過生日都是農曆的


我說一下我家這邊的情況吧!我們這裡春節正月十五都要舉行很濃重的儀式祭祀祖先,祭品名叫三生,有點類似於古代太牢少牢之類的,小娃娃十二歲時候要舉行打蕉這樣的祭祀(漢族兒童成人禮,以前不知道,後來有一次看漢字聽寫大會知道的),我們這裡每家都要懸掛中堂,上書「天地國親師」五個大字,我們這裡到處都有土地廟,土地廟的名字叫社,我們這對祖先的信仰很嚴重,而且感覺上我們這裡人有一種基本思想就是萬事萬物皆有神明的思想,這個思想很古老了,華夏族早期可能就是這樣,而且我姓汪,汪氏九十三氏後裔,始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諸侯,我們這其他姓氏都有嚴格的族譜字輩,我們這搬家都要祭祀土地,一般都是道教儀式,我小時候如果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媽總是說有司命菩薩,叫我不能胡作非為。說起中國文化沒有斷,我覺得上古時期我們就祭祀祖先,現在也是,而且祖先是祭祀的主要部分,還有我們有文字記錄的悠久歷史,像我們姓汪的,始祖是公元前587年的一個魯國諸侯,這東西對不對我不清楚,但是基本上姓汪的都是遵循這個,我覺得這就能說明問題了。

說點其他的吧!這些東西是古代傳承下來的,不過我覺得現在的社會,這些思想生存的土壤沒有以前好了,可能不久很多東西都消失了,不過沒辦法,新的時代需要建立新的東西,我們現在的人重新構建中華文化未嘗不是件好事,拘泥於古代的東西肯定不行,要與時俱進嘛!


喜歡歷史的我我並不認同沒斷,只是沒消失。


是什麼讓我們的文明延續至今?有人說是文字,有人說是詩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儒教。儒教及時的迎合強權,成為強權實質統治國家的利器。

統治者光有武力還不足以統治漢地,還要足夠的文化底蘊,元清的文化並不足以征服漢地,所以他們尊儒教,重科舉,讓漢人讀書識字考科舉,來做官管理漢人。如果元清當年有足夠的文化底蘊,弄一套蒙古文或者滿文來強制所有人學習,沒有儒生什麼事的話,今天,擁有最正統的華夏文明的國度就未必是我們了,或許是韓國呢?

所以天子是漢也好,蠻也罷,文明依然的核心價值觀一直是儒教的那一套。

今天,儒教在大陸已經消失殆盡,它的核心文化已不為我們所尊崇。因為統治者並沒有採用它來統治這個國家。

但它為延續這個文明做了無數的貢獻。並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


謝邀。

簡單地說,我們的文明有兩個重要的優勢。

一是成熟且技術先進的農業文明培養出的人口基數;

一是普世的文化信仰。

看過我回答,或者和我辯論過的知友會知道,我是堅定的文化民族論者,是陳寅恪先生的忠實信徒。那麼我為何還要把人口放在第一位?因為以人為本么?(笑

原因很簡單啊,人口少,要麼屠滅你,要麼以屠滅你為要挾強迫你改宗了。

我們確實被(以當時中國來說的)外來民族擾亂和統治過,但是面對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農業耕作需要,殺光是不可能的。對方的文明體系成熟又牢固,強迫對方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誰不想坐穩這東方皇帝的寶座,不想統治這龐大且富饒的領土呢。怎麼辦,只好按我們的方式來。不然,就要請你打哪兒來回哪兒去。

這就是人口的優勢。當然,這優勢不是來源自中國人的生育能力,而是得益於中國出色的農耕技術。

鄭國渠_百度百科

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靈渠_百度百科

水經_百度百科

而文化信仰是我們最強大的優勢。

我在另外一個回答里簡單的總結了中國文化有四個優勢。

一曰有教無類;

二曰兼容並包;

三曰王者無外;

四曰和而不同。

注意到這四點的共同點么?對,包容和平等。所以我前面說我們的文明是真正的普世文明,要知道這些標準都是兩千多年以前就確定下來,並且歷代知識分子信守篤信的。就算有人做不到,也無法否定這些信條的價值和意義。

什麼是有教無類?無論你是什麼民族來自何方,只要接受我們的教化,大家就沒有區別。

什麼是兼容並包?你有好的想法主張,我就接受,我可以隨時改變調整。

什麼是王者無外?統治階級不論內外親疏,不辨地理遠近,一視同仁,無諸夏夷狄之分。

什麼是和而不同?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是我接受你和我有不同觀點的事實。

看好了,什麼叫普世?這才是普世。

憑藉我們的文化特點,任何外來民族(統治者),如果想擁抱我們的文明,用我們的方式來統治中國,很容易就能接納和被接納,只要他們接受了諸夏中國的教化。

從第一條來看,這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你要問我,為何我們的文明和歷史沒有斷絕。

是因為我們的人民是這個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

兩百年的低谷不算什麼,五胡亂華到隋帝一統,還用了300年,隨後中國是怎樣的輝煌,不用我多說吧。

堅持你們的信仰,諸君,無論那是怎樣的信仰,中國從來都是包容的。

這份包容會帶領我們一直走下去。


補充一點,我們「幸運」的發明了讓歷史可以低成本流傳的紙張和印刷術。


排首位的理由是文字。

排第二位的理由是文化。

排第三位的理由是定義。

雖然甲骨文誰也不認識,可是一點也不妨礙各位自豪的答主們其實也只能認識秦以後的文字。至於被秦始皇幹掉的文字,算不算中斷了的中國文明?按定義是不算的。

定義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血統論不利就按文化,文化論不利就講血統,按需取用即可。

當然,沒有第一第二的兩條理由為基礎,是不可能和諧定義三皇五帝五代十國元和清都是沒有中斷的中國文明的一環的。


這個問題問的真是,,,

因為外族武力征服中華之後,馬上就被漢文化征服或同化了,,,,

強大的儒家文化,強大的儒生們,不知道自己強大的漢民族老百姓哦


偽歷史專業強答一下。

中國從上古時代開始,就一直追認黃帝炎帝。這種追祖宗強烈到什麼程度呢?我國以消失的一民族鮮卑為例,人家一直住在北方,是個游牧民族,後來闖到中原來了,立馬說自己是黃帝的後代。後來元清,統治者並沒有認華夏的族但華夏的根壓根就沒動過。外族人治我可以,但是敢動我們華夏的根就不行了。不恰當比喻下偽滿洲國吧。而且,漢文化的傳承,咱還是得謝謝我們始皇帝的,終歸治國狠了點兒,但統一文字這事兒也真是煞費了苦心。

額,看了樓上外國友人的回答。想起個東西來,你不是中國人,是不會懂中國這樣的華夏情節的。還有你提的什麼越南朝鮮蒙古。除了蒙古以外,越南自願報中國大腿加入版圖,棒子在宋朝被乾的那麼狠的情況下一直都是附屬藩國。而且這涉及到早期國際關係,東亞特有的朝貢系統,既然和題沒關係也就不bb了。


想知道為什麼中國沒有斷就應該知道其他主要文明斷的原因。不得不說,地理位置真的太好了,中國地處東亞之濱,西有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有大沙漠,讓中國威脅主要來自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東北的魚獵民族。而破壞力強的雅利安人和伊斯蘭教沒能傷害到中華的主體。四大文明古國中,三個毀滅於雅利安人,剩下的被伊斯蘭教給毀的不剩渣渣。真的是天佑中華,天佑中華!


因為這是一個大醬缸。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中國沒有歷史,只有輪迴。」

深以為然。

(勿噴,不辯論,不是我的觀點,我只是贊同黑格爾的而已,別跟我辯哲學,找黑格爾)


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更確定的應該是問中華文明為什麼沒有中斷,並且保持著高度的統一。記得馮友蘭《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云:「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這裡需要注意,所謂「唯獨中國屹立不倒」「唯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是就「文明」「文化」(civilization, culture)延存而言,並非指「政權」(state)意義上的「國家」或「王朝」的存續,否則,就中國歷史上頻繁的王朝更替與少數民族入侵而言,「屹立不倒」「亘古亘今」之說是不能成立的。馮友蘭為彼一時代之碩學鴻儒,其觀點可代表前輩學人之史學常識。基於此,我想原因可以分類為以下幾點。

一、文字和史書典籍。

1、文字

歷史上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標誌著文明的開始,我國夏代時期已經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12頁)。但是由於我國的區域特徵明顯,各諸侯國的文字很不統一,漢朝許慎言:「言語異聲、文字異形。」,(103頁)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更加劇了這一「異聲、異形」的過程。於是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就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進行文字的整理和統一,下令「書同文字」。

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舉一個例子。畢業那年,我要到杭州面試,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在此之前沒有到過南方,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高級路痴。果不其然在去應聘單位的過程中迷路了!陌生的城市,那時還沒有百度高德地圖。長在鼻子底下的嘴巴也不管用了,因為我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講的是什麼,他們能聽懂我的普通話我聽不懂他們的杭州話。在問了一個又一個路邊的人後,我即將放棄那一刻時刻突然想到他們不會說但是可以寫啊,漢字我總是認識的。不用手勢不用誤會,那一刻漢字對我而言身高二米八。

2011年春節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碰到兩個從四川來遊玩的大學生,他們指著一隻大鼎,猜著上面的文字,猜對一個就高興不已。我想這就是中國文字帶來的力量。即使歷經千年,我們依然能夠透過方塊字體會和感受到那時那刻的文化,不曾因為時間的發展而阻礙我們去了解去懂得。

文字的統一,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形成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心理有不可輕視的作用。它不僅方便了我國東南西北遼闊疆域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更是使得文字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得以傳播和延續。

2、史書典籍

如果要選一樣來證明中國的歷史悠久,那非史書典籍不可。我國的史書典籍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它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在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置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起居郎,還有蘭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他們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這是對統治階層的言行的記錄,以供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也是為給後代子孫一個借鑒參考的依據和意義。

被統治階級內部文人墨客的自由創作和科舉制度的推動,產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野史傳說等,這也是對我國文化思想的一種間接的保留和傳承。

二、民族思想的統一

國家的統一是形式上的統一,民族心理上的一統才是真正的統一,反過來也能保證國家的統一。而民族心理上的一統就體現為文化的統一。

1、貫穿中華文化發展的「仁」、理想人格等基本民族思想。我國的民族思想初步形成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孟子、墨子等為代表。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道德標準,孟子發展其為「保民而王」,主張君主施行「仁政」,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仁」成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的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

對君子品格的不懈追求。孔子提出「仁、知、信、直、勇、剛」六種君子的道德品質,以「禮」為道德規範,曾說「不學禮,無以立」。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主張人要有「浩然之氣」,馮友蘭曾寫到:「懂得了這個辭彙,才可以懂得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義俠和任俠的精神。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這就是「兼士」。即兼士要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貧窮,都做到「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當需要時,兼士還要毫不利己的損己利人,「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墨家所倡導的博愛精神、舍己精神對後世我國的義俠和任俠精神有重要的影響。(62頁)

再後來,就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以蔽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等這樣的國家大義。

綜上,都比較在意個人自身的修養,且都主張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必須體現在社會價值之中。在此意義上而言,我們國家的人較早的有了「國」的概念,所以有一個玩笑說,平時的中國人大大咧咧罵黨罵政府見誰都罵,但是當遇到國難、外辱時卻團結的可怕。

2、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歷史上有過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也有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但最後無一不是被中華文化所融合。中華文化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並且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即現在所說的求同存異、兼收並蓄。

比如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形成一個高潮;中國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與佛教文化匯同交融;唐朝,南亞的佛學、曆法、醫學,中亞的音樂、舞蹈,西亞和西方世界的伊斯蘭教、景教及至馬球運動,從開啟的國門一擁而入,使得首都長安成為那一時代中外文化匯聚的中心,一個具有盛大氣象的世界性大都市;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傳入中國,帶來了西方文明。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大批熱血知識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華文化就像一個大熔爐,熊熊燃燒,任何時期任何時間都來者不拒,在燃燒中不斷熔煉出利劍。這是強大的中華文化所具有的自信,更是對信仰它的人民的自信。

三、科舉、宗族的作用

1、統治階層選拔人才制度。

都重視道德的作用,特別是忠,對君主的忠心。而科舉制度的

「學而優則仕」,平民百姓要想提高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必須經由科舉考試的途徑,才能跨進入仕為官的行列。而要參加科舉,學習的內容則是儒家的經典。

科舉以功名利祿的刺激,帶給民眾提高社會地位的希望,從而調動了民間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被社會大眾所看重和學習,這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中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2、基層民眾的宗族制度、家譜的影響

宗族是指父系親屬集團,即以以成年男性為中心(稱「宗子」或「族長」),按照父子相乘的繼嗣的原則上溯下延,這是宗族的主線。主線旁有若干直線,直線排列的次序根據與主線之間的學員關係的遠近而決定。族內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聯合體。

它的產生上可追溯到夏朝的世襲制,西周的宗法制等。而宗族的前身就是魏晉時期興起的門閥世家集團,這種門閥世家在魏晉時期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甚至對帝王的統治產生了動搖。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家訓家誡之類的撰寫,開始關注家風的培養。他們通過教育、文化知識的傳授來鞏固自己的士族地位,而這側面保留了文化的傳承。並且但凡宗族肯定都會刻意培養那麼幾個讀書識字的人,修家譜和記錄宗族事物,這些文字記錄是非常直接非常有用的歷史資料。


家譜本身就是史書。


說中國歷史沒有斷,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中華文化沒有斷,不管是哪個朝代統治中國,他們都會被中華文化所同化,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包容性,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並沒有失去過自己的土地,只是換了一個主人,所以他們都屬於中國歷史。另一種就如body some說的一樣,中國人不信神,信先祖,中國人骨子裡都刻印著,我們是炎黃子孫,是華夏的繼承者,我們有義務把中國發揚光大,有義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因先祖創造出的優秀文明而驕傲,所以說中國歷史從來都沒有斷。


因為我們的老祖宗講究厚葬,埋在地底下好多好東西一點一點被發現接起來的


古巴比倫現今已經不存在,它的位置在現在的伊拉克境內。

本身統治的不合理加上外敵入侵,最終滅亡。

古印度現今也已經不存在,它的位置是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它本身太分散,而外敵入侵之後也沒能繼承,更沒能發展它燦爛的文化。最終只剩遺留痕迹了。

古埃及現今也不存在,它雖然是現在埃及的前身,但因為當時外敵入侵時為了徹底擊潰它,而毀掉了它的文明,比如燒毀亞歷山大圖書館。這樣刻意的破壞必然導致古埃及文明無法延續。

總而言之,文明養育政治,同時也依賴政治,沒有一個讓它滋長的環境時,再燦爛的文明都無法發展下去。

這時候再看中國,古中國一直到現在的中國,期間雖然江山不斷易主,但是每次易的新主都繼承了上一代留下的文化,然後再添加新的進去。

雖然也曾焚書坑儒,所幸秦二世而亡。

雖然有元清的非漢族統治,但他們也都屬於中國,他們的文明也是中華文明。

雖然也曾被外敵侵略,但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反侵略的完全勝利!

因此,古中國文明是源遠流長,未曾中斷過的。


反對樓上所有拿文字說事的答案,這是典型的以果導因。

不是因為文字傳承而使中華文明保存,相反,是因為中華文明一直流傳至今,所以漢字才一直能流傳下來。

君不見西邊的古埃及,古埃及語演化成了科普特語流傳到現在,但是被羅馬征服之後文字就銷聲匿跡了。

還有那些說什麼中國人直到現在都能看懂公元前的中文著作的人啊,畢竟知乎上到處都是985、211的高材生不是?你們見過絕大多數的普通高中生面對文言文的恐懼么?就算是你們,當你們在隨便面對一段沒見過的《詩經》《楚辭》的時候,能流利的正確朗讀並解釋其中的含義嗎?快清醒一下吧。

現在的最高票答案拿血統說事,咱也是有點懵。

地球人都知道,血統論必然迎來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嗯,是不是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了?再然後就是……

—————————————————————————

吐槽與正經回答的分割線

—————————————————————————

咱覺得這個問題不難解釋,只要對比一下就能明白。中國的地理位置,北方是不適合居住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西北的荒漠和西南的喜馬拉雅山都是天然阻礙,東邊是太平洋,直到工業時代之前,除了北方民族,任何外敵想入侵都太困難了。君不見同是上古文明,而處於交通要道的埃及和兩河流域幾千年來菊花都快被捅爆了……至於印度,知乎上黑三哥的材料太多了,咱就不用說了。黃河流域的氣候和環境在上古遠遠優於現代,它的農耕條件雖然不能說是世界頂級,但也超過了絕大多數地區,不過過於發達和長久的農耕經濟實在太頑固了,這使得中國的近代化特別困難……這是後話。農業時代發達的農業是發達文明的基礎,我們國家的民族認同感確立得還是比較早的,雖然和現代的民族國家比差遠了,但是和同期中世紀的歐洲國家比可是強多了。


我們這個民族,在前輩走過的路上,為了前輩的目標將一直走下去。

我們是偉大華夏的繼承者。對中華文明,我們有享受的權利,更有將其發揚光大的義務!炎黃的血液在我們的身體里流淌,諸子的思想刻印在我們的骨髓。

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承,我們的中華!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史不亡

爺爺是村裡的老中醫,以前他看到我們用帶字的紙擦屁股是要打人的

文筆難佚

先人的的藏書


文明當然是可以滅亡的,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帝國發來賀電。歷史當然也是可以中斷的,我們可以自豪地回溯曆數幾千年的傳承,埃及人真的要去深情回憶哪幾個世紀是哪個外來大帝國在統治自己嗎?

最直觀的原因是,我們從來沒有死去。但這不就是「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的變種表述嘛,所以問題可以同義替換為,為什麼我們活了下來。

第一個因素是地理條件。這是一國權力賴以存在的最穩定因素,而我們的出生點確實不錯。

從地緣上,不像四戰之地的兩河流域,這裡西南臨青藏高原,大海從東到南阻隔,唯一要面對的威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內部的地形也足夠複雜,有相當的層次,不像埃及和印度,過了幾個口就基本一馬平川。此外,這片土地有豐富的資源,而且足夠肥沃,可以產出自給的糧食,支持巨大的人口數。

地緣優勢和人口優勢,使得內部融合未被打斷,中華文化於斯生長,蠻夷服膺而為華夏。在周天子的旗號下,諸侯擴張拓展碰撞,走到了全面動員的戰國時期,最終誕生了強大的統一帝國。和西方同期的龐然大物相比,東方的帝國至少有以下不同:

其一,它有龐大的主體民族。這個民族對內有天下國家的認同感,對外有擴張的慾望和人口壓力。對於新征服的地區,如果可以進行農耕,帝國就會大規模地進行戍邊遷徙,疆域的擴張穩健紮實。即便在分裂衰弱的時候,文化和認同感也不能被抹殺,龐大的人口更是難以被滅種。

其二,它還對蠻夷擁有文化的感召和同化能力。所謂強大的文明是普世的,想想西晉末世,起兵自立的南匈奴,居然高舉著漢朝的旗號,冠著漢朝的帝王姓氏。

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獨特的華夷秩序。在近代之前,入侵中原的所有蠻族,本身都是這個秩序的一部分。當他們成為新的主人時,這個秩序並沒有終結,相反,他們必須認可中華的文化,繼承前朝的正統,並自己成為這個歷史的一部分,把中國的歷史延續下去。

這個歷史遭到的最嚴重的挑戰,也就是最近的一次,來自日本。他們是純粹的外來侵略,擁有自己的文明和道統,有更新更強的科技能力,潛在著打斷中國歷史傳承的可能。但他們錯誤的戰略選擇,把四分五裂的中國打成了統一抗日的鐵板一塊;錯誤的戰略方向,竟然試圖從第三級階梯往上逆推:最終他們在中國的頑強抗擊下失敗了。也許這次勝利,多少紮根在對手的愚蠢上,但我們依然配得上勝利者的稱號;然後,在世界的新舞台上,等待新的挑戰。


我的見解是,跟中國所處地理位置有一定關係。

西部的青藏高原,西北的大漠戈壁對中亞、西方民族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假設沒有這些障礙,波斯、奧斯曼土耳其等大帝國強盛時期攻到東方應該不是不可能。

並不是中華文化跟其它文化相比有什麼優越性


已經堅持這麼多年了!

怎麼能不堅持下去?

來都來了,接著幹下去吧!

難不成要做民族罪人?

讓後代子孫罵我們?


我要說《吉爾伽美什史詩》是歷史 恐怕有人會皺眉頭 我要說《荷馬史詩》是歷史 恐怕一些學歷史的都覺得沒錯 我要說《山海經》是歷史書 我想大多數人會啐我吧?然而這仨寫的東西基本上是一樣一樣一樣的謝謝


地理因素成份較大.

簡單來講,區域文明的形成需要二個條件,一,相對較大的地域,二,相對封閉的地理條件.

中國兩個條件都能滿足.

較大的地域,意味著較多的自然資源,意味著較多的種族人口,也就意味著有了更雄厚的文明基礎.

相對封閉的地理條件,意味著外敵不容易進入,也就意味著文明演化不容易被打斷.

另外,所處的緯度也利於文明發展.溫帶氣候,平原丘陵地貌.這樣的環境,既不會因資源貧瘠而難以發展,也不會因資源過於豐富使人不思進取.剛夠生存,想活好就要爭.發展有條件有動力.地形地貌也有利於人口遷徙,方便不同族群交流.

所以,中國很早就形成了較獨特的地域文明.而文明形成的越早,越具備先發優勢,會進一步在本區形成主導優勢.這也就是形成東亞地區所謂的泛中國文明的原因.

中國文明,本身就是融合了周邊多部族文化的產物,簡單講就是黃河流域為代表的北方文化與長江流域的南方文化的融合產物.也就是說周邊的各民族文化在泛中國文明當中都能找到自身的根.

反過來講,各民族文化同時又是泛中國文明的一份子.

所以,不論周邊那個種族佔了統治地位,它都不可能去斷絕泛中國文明.

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人口實在太多,本身文明影響力太大,地域也實在不小,也沒有那個少數民族有這個能力斷掉中國文明的傳承.

把中國的地理條件與歐洲做個對比,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難道不是個偽命題?按照知乎的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中國的歷史真沒有中斷過嗎?沒有中斷如何稱現在為「新中國」?即以文明而論,難道真的是三千年五千年一以貫之的傳承下來?斷了無數次了


歷史有沒有斷,評判的標準是什麼?

史書紀年是沒有斷過,因為有士大夫階層的存在,總有人按照老規矩記下看似流水賬的歷史事件;

文化上,斷沒斷過,不好概括,因為地太大人太多,禮失可以求諸野,上代的文化總有族群、部落保留著,而這片土地本就是魚龍混雜,大家的祖先都不一樣。

夏商那都是遠古傳說,之所以以為正統,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是文明的記述者,但是同一時期在這片廣袤土地上有著許多習俗迥異的族群,而我們大部分人很難說不是這些族裔的後代。

周算是比較成型的文明時代了,一群並不同祖先的貴族由於種種原因被分封到各地,統治著另一群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土著。

於是周公作禮,那是大範圍的文明同化,在相當範圍內樹立起文明的標杆,讓四海來模仿學習被教化。

這大概就是中華成型的開始了,因為有統一的標準來規範差異,雖然各諸侯國遵習的程度不一,但是以管仲為代表,遵循周的法統和規訓,在幾百年的國際交流中逐漸強化同一和共容。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秦始皇橫掃六合一併天下才是真正傳承的開始,傳遞的是帝國的法統和秩序。

這個秩序,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確實是未曾斷過。即使是南北朝、五代、滿清,甚至蒙元,這樣的帝國傳統和秩序都延續了下來,儘管很可能存在內外兩種表述,但至少在士大夫和老百姓的的意識中,是一直延續的。

這大概就是題主說的,中國歷史沒有斷過的所指。

至於為什麼會如此,錯綜複雜,我比較看重三點原因:

一是書籍文字。由於從一開始就是不同族群在融合,加上不斷對南北方少數族裔的血腥征服,所以帝國存在說不清的語言。然而托征服教化之功,文字卻是同一的。而一旦文字同一,漢文典籍也就能夠被無地域差別地吸收,其中的正統思想也是。即只要讀漢文寫漢字,就會認同正統思維和帝國精神,所以讀書人,無論南北方,毫無例外地反對宗教化、嚮往統一中央王朝。

二是條件使然。由於秦是以滅國的方式實現的統一,而不是周的國際聯盟天下共主的方式,經過漢的整理,在中原和周邊原本存在的多種文化傳統和組織結構被消滅,統治者或者是朝廷官吏,或者是與天子有親的諸侯王,當地的原生生態被編戶齊民的帝國形態替換。這是秦制的基礎,也是以後任何大一統帝國都必須採取的方式,因為統治分散而人數眾多的小民,官僚和戶籍是控制力的根源,而王朝法統則是士大夫提供的用來治官牧民的有效手段。

由於大一統必須依賴秦制,所以秦的脈絡得以一直延續。蒙元和滿清都是如此,儘管在王朝內部有多個統治制度,但針對前朝遺民的方式,依然是以皇帝領導官僚實行小民化統治,實質和秦漢無異。

三是時運。這裡面的成分很多,氣候、巧合、宗教、地緣等等,種種因素促成了統一的持續和分裂的不可持續。而如上所說,只要是統一,就是被外族吞滅,帝國的傳統仍會延續,因為除了士大夫的那一套,找不到其他的有效手段來統治。那會還沒有馬列。

我反對說歷史延續是因為認祖宗。

事實上真正還能追溯到二百年以內的族譜的人,基本上也就是南方沿海這些不太有戰亂的地方。然而即使是這些地方,超過兩百年也很難有準確的祖先可以追溯。

至於華北,更加不可能。幾十年就會有一次戰亂、瘟疫、饑荒、逃難,很多人根本不是在正常的家庭傳承下長大,而是一開始就被販賣、被迫流浪、被失散,只知道自己是哪裡人,根本不知道父母是誰;而那些豪門大族,那些有能力傳承的家族,在歷次動亂中也很難倖免,何談傳承和認祖。

祖先是一個文化概念,不是一個具體人名。對祖先的認同來源於文化認同,而文化的同一是同化和征服的結果。從人種上來說,漢朝人的後代,在新莽、黃巾尤其是三國時期,已經死了一大半,人口年鑒可以查,而五胡亂華時期外族的侵入,到唐時的鮮卑血統,這其中又經歷多少混血和滅種。匈奴、鮮卑、偈、氐,羌,加上南方的山越、峒僚、百越百僕,你能確定你是漢朝人的後代,還是這些人的後代?你可知道陶淵明是南方蠻族。

而這還只是數到唐,中間還有一千年,不用再數下去了吧,還覺得是祖先的魔力嗎?

更何況今天的少數民族,祖先就跟漢族不一樣,難道他們就被排除在中國歷史之外了嗎?

說到祖先,朝鮮說不定還有商紂王叔叔其子的後代,說到文化,日韓對漢唐文化的傳承比我們像樣多了。

事實上,歷史沒有斷,是一個政治結果,外加十九世紀以來知識分子的美化,然後被拿到今天來用,為的是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統,團結民眾,催生民族國家。

然而去問原因,基本上得不到什麼靠譜的答案。


因為誰來給我們搞中斷,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他的歷史就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中斷???完美解決!!!


有些東西是深植在你的靈魂里的東西

不僅是文字

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

例如對祖先的崇敬,道德的尊崇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順便,是什麼造成了讓你認為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幻覺? 靠會背幾首古詩么?靠活在這片土地么?

【「英國人連十八世紀的詩都看不懂」,類似的這種說法是真的嗎?】李李:說的像每個中國人都看得懂文言文似的。 ……………… 看了評論,發現自我感覺良好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1171714/answer/124550586 (分享自知乎網)

我們只是繼承了一些東西而已。中華文明,它的根,沒了。

經常看到有人說中國人堅忍。堅忍是中華文化的性格嗎?如果它算中華文化眾多標籤中的一個,也是屬於浩瀚史書中最少見其載的斗升小民的,更是在近現代被列強摩擦之後意淫出來的。

中華文化從來不是堅忍。

是浪漫,是任俠,是雖千萬人吾往矣,是敢為天下先,是煙雨任平生,是窮善其生,達濟天下,是先天下憂,是……

現在的中國你還見得到上面這些嗎?

也許你見到過,那我願意承認中華文化還剩一口氣。


因為我們從幾千年前一直到現在,從來都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啊!沒有人覺得自己是那個牛逼的亞歷山大或者穆罕默得的後代。。。


推薦答主去閱讀一下《全球通史》。書中對此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答。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①地緣政治因素。中國東臨太平洋,西被喜馬拉雅山脈、塔克拉瑪干沙漠、蒙古大草原保圍,這給中國形成了一個有力的天然屏障。西方的那些高度文明,想要入侵中國,就必須越過連綿的高山,同時打敗那些中國外圍阻擋他們入侵的彪悍的游牧民族。同時由於路途遙遠而艱辛,使得糧食供應都成了嚴重問題,很顯然通過運糧隊從後方運糧到前方是壓根不現實的,那麼只能以戰養戰,從被侵略國獲取糧食。可是呢,進入中國的必經之地西域,不是草原就是荒漠,糧食產量很低,根本無法將大量部隊派過去,只能派小撮騎兵。但騎兵又會受到同樣是游牧民族擁有大量騎兵的匈奴(即蒙古等游牧名族)的干擾,從西方派來的軍隊壓根就過不了,連中國的邊都挨不上,連基本的文化交流都只能靠少數的商隊來進行,跟別說什麼文化滲透了。

至於匈奴,突厥,韃坦,高句麗,南越這樣小國呢?就算他武力如何強大,當時中國如何積貧積弱,他也無法毀滅中國,因為中國文明比他們高級,比他們發達,他們在征服中國後立馬就被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給反征服了,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員,蒙古,鮮卑,滿族都是這樣。

②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人太多了殺不完。侵略戰爭勝利後,少數民族在整個國家人口結構里只是少數,無法構成國家的主體,只能擔任較為重要的職務,造成整個國家的文化仍由原住民統領的現象,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權貴很快被中國的文化所熏陶滲透,被融合了。其實類似的現象不止中國有過,中東在被金帳汗國統治時期也出現過類似的狀況,那些蒙古統治者在武力統治了別國的同時,也被別人文化統治了,成了伊斯蘭化的蒙古人。

③特殊的文化特性。中國文化一開始就不「純正」,她是由中原各族為加上九夷族的一支,同東夷南蠻西胡等諸族在不斷的文化交流中逐漸誕生的,文化具有很強的糅合性,包容性。同時基於對祖先的高度崇拜,所以中國人都對自己是炎黃子孫擁有極大的自豪感,對中國有很強烈的文化歸屬感,也就是說中國人不管在誰的統領下,都是中國人,都堅持中國文化。這一點在抗日戰爭中,全國一直對外,有極高的表現。

答案暫時到此為止其餘的下面有預告,因時間倉促難免有所疏漏,歡迎各知友指出斧正。

④漢字。


這個問題的回答下有不少認為「所謂文明不斷只是統治階級的宣傳而已」的論斷。

一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姿態。

但是,承認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又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一定要說「不」才能體現您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嗎?

首先怎麼定義斷?

如果不能清晰地判斷這塊土地歷史上發生的事,看不懂使用的文字,語言,習俗等,就可以意味著這個文明中斷了。但是這裡的人依然在,他們可能由於外族入侵完全拋棄了先前的文化,也可能由於天災導致先前使用這種文化完全消失了,後來者繼續活著,但是誰也不認識昨天發生的事,誰也不知道祖先的事。

從商周到現在幾乎每年的歷史都記錄著,這叫斷?

問問埃及5000前是什麼,3000年前是什麼,2000年前又是什麼,誰能回答上來?金字塔怎麼修的?連外星人說法都出來了,你跟我說文明沒有中斷過?

那反過來問,商怎麼來的,周怎麼建立的,長城怎麼修的,回去看看歷史書,都明明白寫著。

瑪雅呢,算中斷嗎,不僅中斷,甚至滅絕了。

如果您認為中華文明這都算中斷的話,那實在無話可說。

元朝,清朝入主中原,中華民族不說漢語了嗎,不祭拜祖先了,不之乎者也了嗎,不用方塊字了嗎,不記得唐宋了嗎?

中斷為何?

三星堆為典型中斷文明,到現在它來自哪裡,去了哪裡,文字,藝術,習俗統統沒法知道。

如果哪一天中國也不知道1000年前發生了什麼,這塊大地上誰是統治者,不知道當時用的什麼語言,文字,出土一堆誰也不認識的「契型文字」,這才是中斷。

這個土地上的人當然一直存在著,但是文明可不是會一直存在的。

你問問其它三大文明歷史上的事兒,歷史上的文字,沒準兒能給你扯到各種傳說、甚至聖經上去,原因很簡單,誰知道當時誰在這裡統治著,走用著什麼語言和文字,為什麼不見了,又為什麼回來了。

承認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又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一定要說「不」才能體現您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嗎?


秦始皇:我不是針對誰,就對文化傳承的貢獻方面,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推薦閱讀:

如果操古漢藏語系者從中亞或非洲遷來,為什麼沿途沒有留下近親語系?
為什麼台灣,香港,新加坡的華人更懂禮貌,守秩序?
除非外星人入侵,地球是否永遠都不會形成一個整體?
文明的進化有極限嗎?
石峁研究進展及其意義?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文化 | 文明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