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1840至1949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半殖民地,中國被掠奪了那些物質資源?

是不是茶葉,瓷器,絲綢,胡椒這些中國的特產呢


財富的流失不僅僅是有形的那些東西。

我所知不多,只列出我還能想起來的、中學歷史課本上講過的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掠奪形式:

1.直接劫掠所得的財物。例如中國在歷次被侵略時被奪走的文物和歷次的賠款,太多了,至今仍有相當部分文物流失海外或下落不明(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

2.關稅。這個其實可以歸入上面那條。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殖民者攫取了殖民地的關稅權,進出口商品的關稅由他們決定——強迫通商後這裡面進進出出的錢其實非常多,但由他們決定的關稅肯定是不會對大清國有利的。

3.產品傾銷。資本主義帝國們由於生產力水平遠高於其殖民地,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大量、更優質的工業產品,加之關稅自己說了算,一旦打開市場,大工廠的生產效率和近代科技保證的產品質量是小農經濟產品完全無法競爭的。在中國剛剛觸碰到近代社會的門檻時,這個問題尚不嚴重(所以英國人要向中國傾銷鴉片這種不正常的商品),但後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就日趨嚴重了。課文《多收了三五斗》里有很明顯的反映,無論是洋人的賽璐珞「洋囡囡」還是糧食。

4.資本掠奪。馬關條約允許洋大人直接在中國辦廠,而畸形的民族資本根本無力與他們競爭,晚清政府也很難保障民族資本的權利。通過上述的侵略和傾銷,殖民地會產生大量破產的農民和小作坊主,他們要麼餓死,要麼跑到洋大人的工廠里去當工人,於是洋大人可以直接通過壓榨這些殖民地人民獲取財富——生產的產品又能賣給殖民地人民賺錢。這也是你的歷史課本把馬關條約作為重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個條約開了這個不好的頭。

5.戰爭造成的損失。現代打個官司還得討個誤工費呢,那個時代,無論是侵略反侵略戰爭還是其代理人打的內戰,耽誤社會生產、浪費大量人力財力是無法避免的,軍火貿易產生的利益就更不用說了。

綜上,很多東西不好量化,但近代中國被掠奪的財富絕對不僅限於瓷器、茶葉甚至文物這麼簡單——那不是直接搶錢包,而是一個(甚至好幾個)強盜突然出現規定你老闆把每個月本來該給你的收入必須分給他多少,還得搶走你的工資卡和密碼,拿槍抵著讓你每個月取給他——而這一切的理由是你一開始不願意買他的東西。和現在賣資源不同,現在是賣資源自己掙錢,那時候是賣了資源反而給洋大人掙錢。

要相信,洋大人千里迢迢跑到中國來,沒有幾個是來做慈善的。引用一句話,帝國主義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總根源。


那時候中國根本就沒什麼物質資源。洋人看這地方的人實在太愚昧野蠻。嘴上不說而已。


推薦閱讀: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時候為什麼日本許多政要,如伊藤博文,那麼積極地支持中國的改良或者革命事業?
假設當年內戰,國軍像共軍那樣的打法,共軍如何根據二戰剛結束時候的實力跟國軍抗衡?
30年代西北馬家軍統治區域內的漢人的生活是如何的?19世紀60年代呢?
國共內戰殘酷還是朝鮮戰爭殘酷?
鴉片戰爭的必然性?

TAG:中國近代史 | 殖民地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