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無法武力佔領統治的朝鮮為何被日本多次輕鬆侵佔?
天時地利人和,中原王朝進攻朝鮮半島的時候,這三個因素都不利於作戰。
天時:
朝鮮半島緯度較高,尤其是北部地區,比起溫暖的中原地區,朝鮮半島的冬天來的早,也更加寒冷。
這在今天看來不算什麼,畢竟羽絨服/軍大衣/秋褲/棉靴已經是過冬標準配備,但在棉紡織品要到宋朝才能出現,所以宋朝之前的人只能穿麻布外殼內置棉花的棉襖跨過鴨綠江了——高級將領也許還有自己的軍帳、大氅和錦衾,那麼小兵們怎麼熬過朝鮮半島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呢?
另外,嚴寒的冬季將帶來大量的凍傷、疾病。在那個沒有青黴素、截肢手術的年代,非戰鬥減員情況極其嚴重,這對士氣打擊很大。
你們看看長津湖之戰,就知道情況有多麼糟糕了,志願軍之所以牛逼,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但日本不一樣,日本緯度、氣候和朝鮮半島類似,武士們對於這樣的的天氣早就習以為常,而且日軍第一次大規模入侵朝鮮那都是大明王朝了,而我們第一次大舉入侵朝鮮——那是大隋。
地利:
但凡走陸路從中原去朝鮮半島,必須先從東北繞個大彎——從河南出發,穿過河北,出山海關,到遼寧,橫穿整個遼寧,才能到鴨綠江畔。
如果我們以這個距離為半徑畫圓,北可以到蒙古高原,西可以到青藏高原,在古代,這就是農耕民族的擴張極限了。如此漫長的補給線,這是古代作戰的噩夢。
而且這還是唯一的一條路,想走海路?不好意思,安全的大規模海上運輸技術還要等到明朝,至少等到宋朝。
朝鮮地形多山。善於平原大軍團布陣作戰的中原軍隊從戰術到戰鬥只怕都難以適應這種地形。
而日本也多山,不僅多山而且臨海。日軍的山地作戰經驗不要太豐富啊,而且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候航海技術也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火槍也成了部隊必要的標配。先進的海船滿載著精通山地作戰的日本武士隨機地在朝鮮半島海岸線上登陸。。。嘖嘖,防不勝防。
人和:
中原王朝打朝鮮的理由一般是朝鮮王朝「不服王化」,而「不服王化」的朝鮮王朝一定不是孱弱的王朝。這種去硬碰硬的打法,確實不科學。
你看看日軍是怎麼選時間的:
豐臣秀吉侵略時候,李舜臣還在牢里,敵人都殺到家門口了,大將還在受刑呢——朝鮮王朝那時候內鬥估計不小啊。
明治天皇侵略的時候,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內亂不堪——日軍已經初步完成了近代化,全民一心,賭上國運要打這一戰。
所以,中原王朝征服朝鮮半島確實比較困難的。最主要還是中原王朝認為朝鮮半島這一塊沒必要打吧。。。。。。
中原王朝來打朝鮮半島這一塊總共兩個時間段:漢四郡和隋唐
漢四郡證明了中原王朝難以管轄朝鮮半島的問題(除了樂浪郡外其他三郡被當地勢力很快被幹掉了。。。樂浪郡是經過一個多世紀後被高句麗刷沒了)
隋唐時代則證明了朝鮮半島出現較古代強盛的國家之後難以攻克的問題(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唐太宗也親征了兩次吧我記得)
補給線超長,行軍遙遠導致的軍隊的疲憊度對中原王朝征服朝鮮半島增加了難度。當然中原王朝的戰鬥力不可低估,高句麗/新羅雖然打贏了防守戰但還是消耗了很多國力的
在這個情況下一個稱大哥一個稱小弟的外交方法出現了。
ps:另一位答主的表述確實語氣過重了,但隋唐靠自身征服朝鮮半島的國家的情況確實沒有出現過。說明不止高句麗,新羅抗唐打得還是可以的幹嘛要侵略?不服王命時,自然是要打的。比如唐初,就是打到服為止。自唐之後,朝鮮那是服服帖帖的小弟,中原王朝說啥就是啥,有必要打嗎?
唐朝滅了高句麗、百濟。唐朝打敗了新羅,新羅稱臣。唐代,新羅沒能統一朝鮮半島,而且是唐朝的藩屬國,沒有完全獨立。王小甫 《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從唐初直到唐亡這二百多年裡是唐朝的藩屬國。新羅自始至終都沒有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因為大同江以北的朝鮮半島地區是屬於唐朝的疆域,直到安史之亂後唐朝在大同江以北的朝鮮半島地區的統治才開始崩潰,但朝鮮北部也仍然沒有被新羅佔領,而是逐漸成為無主地。(公元672年8月,唐軍攻破新羅的韓始城、馬邑城,之後在石門大敗新羅與高句麗的聯合部隊。新羅損失慘重,多名將領戰死。新羅王被迫遣使謝罪,獻上貢品同時釋放俘虜。
公元674年,唐高宗以新羅收留高句麗叛軍、攻略百濟故地為由下令再次進攻新羅。
次年二月,唐軍聯合靺鞨、契丹等少數民族軍隊,開始行動。唐將劉仁軌率主力大敗新羅軍於七重城,其後又派靺鞨兵渡海襲擊新羅南部,斬獲甚眾。隨後,劉仁軌奉命調回唐朝,唐軍以李謹行為將,新羅迫於唐朝軍威再次遣使請罪併入貢。唐朝因為要對付吐蕃,所以將唐軍調往西線。)公元668年, 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句麗扶餘城。薛仁貴既破高句麗於金山,乘勝將三千人將攻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為前鋒以進,與高(句)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救扶餘城,與李勣等遇於薛賀水,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進攻大行城,拔之。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勣會,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拒戰,勣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里,拔辰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句麗悉平。公元670年,高句麗酋長劍牟岑反,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以左監門大將軍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
公元671年,高侃破高句麗餘眾於安市城。
公元672年,十二月,高侃與高句麗餘眾戰於白水山,破之。新羅遣兵救高句麗,侃擊破之。
公元673年,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大破高句麗叛者於瓠蘆河之西,俘獲數千人,餘眾皆奔新羅。
公元674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討新羅。時新羅王法敏既納高句麗叛眾,又據百濟故地,使人守之。
公元675年,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
公元681年,新羅王法敏卒,遣使立其子政明。
因為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朝鮮半島太偏遠,無法實際掌控,和晚清的庫頁島一樣,名義上屬於清廷,實際上清廷在當地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日本歷史上和中原王朝一直交流比較頻繁,發現中原王朝隔三差五皇帝就換個姓,讓資源匱乏偏居一偶的日本垂涎,一直有個哪一天大和民族也入主中原的夢想,所以日本打朝鮮的根本目的是入侵中原。但是隨後的路線選擇卻不多,北面群山有長城烽火台,歷史上外族入侵中原無非是經河西走廊入山海關,破關後直入中原腹地,再無天險可守。日本人也是打的這個算盤,但首先要經由朝鮮半島做跳板,征服朝鮮後入侵東三省,將此作為根據地大後方養精蓄銳,再入關奪取中原,所以歷史上日本反覆打朝鮮,不要問為什麼不借道朝鮮翻越長城,異國他鄉天寒地凍要死人的。
對比中印戰爭,印度一直垂涎我國藏南地區,直到今天還在暗中發揮影響力,中印戰爭時解放軍一度打到新德里,最後卻主動求和,其實也是後勤無法保障的無奈,想想那盤山的公路,陡壁山崖,就知道後勤總指揮是什麼表情了。解放後如此,何況日本還隔海。長城以北資源匱乏,都是彪悍的游牧民族聚居地,和他們打交道不被搶就不錯了,搶資源也是找翔。所以中原王朝發現了你千里迢迢趕來的動機,都不用打,堅壁清野你自己就餓死了。你說如果從海上直接去福建啊旅順什麼的登陸,也是這個問題,補給跟不上補給跟不上補給跟不上,海上來刮個大風斷了航線沒後勤保障也是要死人的,那時候並不像現在的鐵皮船大航母,很看老天爺臉色的,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時候也是搞渡海作戰最後栽在了日本手上,鐵木真強悍如斯都是如此,何況日本人。上岸後如果被包了餃子退無可退,沒有一點戰略迂迴的餘地,海邊全是漢人的天下,沒有盟友也沒有民眾基礎,分分鐘藥丸破釜沉舟給你看。戰爭玩的是人命,玩別人的命也玩自己的命,看天吃飯也太不負責太兒戲了吧。
侵華戰爭時日本有絕對優勢還是打了那麼久就知道這是曠日持久的戰爭了,沒有根據地是萬萬不行的。所以日本把入主中原作為夢想很是下了不少功夫,套路也是有的,日軍首先得把朝鮮干倒,逼著朝鮮偽軍拿起大棒就去佔領東三省了,建立偽滿洲國作為根據地,套路一樣一樣的。
日本歷史上兩次侵華都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的,記得一個明治維新後期日本人的詩:
立馬龜山最上頭,台蕃久戍入深秋。
西溟落日煙波外,下瞰支那四百州。日本兩次侵華都可以說是最強時期的日本對上最弱時期的中華,壬辰倭亂時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武力到達巔峰,此時德川家康表面上臣服,實際上是不受豐臣秀吉控制的,豐臣秀吉雄才大略也是一時豪傑,足輕出身的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關白,作為織田信長的接班人豐成秀吉成功將民族的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聯合德川家族將矛頭一致對外,瞄準了當時已經積重難返的大明王朝。可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舉國之力支援朝鮮,再加上朝鮮歷來也都是一個韌性很強的民族,拚死反抗之下,豐成秀吉還是鎩羽而歸。但大明氣數已盡,經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對封疆大吏的掌控度更低。吳三桂裡通外敵讓努爾哈赤撿了漏,還是亡了。
第二次侵華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運蒸蒸日上清廷腐敗保守。維新派還在和既得利益的掌權者爭鬥不止,本來在甲午海戰之前日本相比中國體量上還是差的遠,經此一役,兩國國運逆轉,如果不是日本作死侵華走軍國主義道路,今天的國力至少是強於英德甚至比肩美國的。不至於淪落到現在還是個非正常國家。
把中國這個亞洲傳統老大撂倒後不久,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與沙俄太平洋艦隊一戰大獲全勝,真是一發不可收拾。哈哈哈…不知道怎麼形容了。反正日本這時就是碉堡了。但是他們歷次打中原主意的戰略方向是一致的,征服朝鮮,殖民東北,伺機侵入中原。這就是朝鮮反覆被日本滅的原因。統一且最強的日本,是朝鮮抵禦不了的。
說到另一邊,中原王朝也反覆打過朝鮮,卻沒有真正統治過,一方面是朝鮮地處偏僻且識時務,中原王朝覺得不划算,但是真的碰到了窮兵黷武的皇帝,也是會打的,例如著名的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過此高麗非彼高麗,高句麗是中國北方割據政權,實力強大,而後面的的高麗不過是號稱繼承高句麗正統的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中最弱的新羅。隋煬帝征伐的其實是大陸本地的割據政權高句麗。新羅所繼承的正統是明代半島稱臣,朱元璋賜名朝鮮時為了半島政權的合法性而篡改的。所以中日所打的朝鮮其實從來不是同一個朝鮮。實力也不在一個檔次上。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無果原因還是那個,經山海關戰線過長,補給難,對國力損耗大,中國曆朝歷代都是多民族國家,中央政府需要大量的兵力彈壓地方暴亂,農民起義,還要駐守邊疆,何況是王朝將起。隋煬帝好大喜功又喜歡弄大工程,俢大運河。種種都是對民力耗損極大的,施政過度民不聊生。四處起義,烽火連天,亡了。
高句麗經過隋煬帝三次討伐後國力也不行了,唐繼隋制,李世民晚年的心思也都花在征高句麗去了。最後聯合新羅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題主所說的多次被滅的朝鮮在隋唐以後就不是曾經的那個高句麗了,甚至連親戚都算不上,無論是蒙元,還是日本,都只是捏了一把軟柿子。
國家太大也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文化昌盛,平民生活相對安穩。壞處是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不強。你不能舉國之力去打那麼遠的一個國家,硬上瞎鬧很容易把自己弄趴下。古中國的強大還是在於他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一個農耕文明打心底是不願意打仗的。日本雖不是游牧民族,也是剃頭的民族,戰鬥力虎虎噠。
朝鮮雖從沒被中原王朝武力征服過,但是一直是漢字文化圈的核心國家,以中華為榮,同屬東亞三國的日本也是如此。
我記得壬辰倭亂時努爾哈赤還和大明商量過要不要幫忙出兵抗倭,被明庭回絕了,宗主國的尊嚴啊,有木有,可以看出中原朝廷作為宗主國一直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到晚清時國力衰微,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還是幫屬國出過兵,具體忘記了。不像米國啊,處處佔小弟的便宜,舔著臉當老大啊喂。
後來經壬辰倭亂一折騰,我大明氣數已盡就這麼亡了。(╥_╥)仔細一想,隋朝因三征征高句麗亡了,明朝幫朝鮮抗倭亡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所以看的出朝鮮半島對於大陸還是很重要的好嗎,但是你要武力佔領屯兵朝鮮半島簡直不可想像,①會引起當地人民強烈反彈。②就算佔領了,在當地屯兵就是羊入虎口,海對面日本人時不時來揍你,海這邊時不時有北方少數民族欺負你,整天提心弔膽這日子沒法過。③還是補給啊,在外面養那麼多軍隊不花錢啊,走陸路好遠又危險。要是吃別人的住別人的,還有宗主國優越感本地人要殺你啊。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萬一部隊嘩變了呢,萬一學吳三桂也藥丸。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你們稱臣自己玩吧。
好吧我承認我是在編故事,我不想寫了,因為天殺的A股要開盤了,就此打住我要去給祖國添磚加瓦了……如果美國不作梗,東亞三國還是可以做一發朋友的。
-
兩次而已,而且都是趁著朝鮮國兵馬不振、朝綱敗壞的時候打進來的。朝鮮強盛的時候都是把女真人、對馬人、九州人打得不要不要的。
另外,中原人也就唐一代與朝鮮半島交手過,還被新羅人打敗了。其後宋、明都沒有與朝鮮人打過仗。當然,如果你把統治過中原的契丹、蒙元和滿清算上的話就當我沒說哈哈。-這麼多複雜的答案, 我來個最簡單的, 沒動力. 朝鮮對日本來說是登上大陸的跳板, 而且是塊肥肉, 但對於中國是雞肋.1. 中國土地遠好於朝鮮. 南方溫暖, 而東北土地肥沃, 西北和西南有大片土地沒人住, 而且朝鮮已經被儒學通知, 是最忠實的附庸.2. 日本領土狹小, 朝鮮地好於或等於日本, 至少不地震,礦產也多.
因為日本比中國強,哈哈哈哈,這個答案實在是不錯,無知者的鼠目短視和氣短者的酸腐小器全都顯露出來了。實名反對這個滑稽的甚至不值得反對的答案。
對於樓上說天時地利人和導致中原王朝無法佔領的,也表達一下,不贊同。
先說後者,用歷史結果來證明過程的必然性不符合邏輯。不能說任何事情都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答主說中原王朝不願意和強硬的朝鮮硬碰硬,但是如果朝鮮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且對中原王朝懷有不臣之心,你覺得會不會硬碰硬?卧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起碼你得叫聲爺吧?所以理由很簡單,不需要,中原王朝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征服朝鮮。開頭說到的前者,揚言日本強於中國所以征服了朝鮮。那麼原因其實和中國不征服朝鮮的目的一樣,因為必須要征服。以下為兩者之差異作說明。首先拋出這麼一個觀點,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具備可以佔領朝鮮同時推翻其原有統治從而取而代之的實力,但是沒必要。一來,成本昂貴。拿下內外蒙古地區是為了讓北京成為心臟城市,而不是邊境城市,使中國版圖更加飽和,左宗棠收復新疆也是,中國將西藏地區擴入版圖也是,為了讓華夏文明發源地,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富饒地區成為內陸地區,使外寇入侵則有廣袤的蒙古草原,新疆盆地和西藏高原以拒之,不至於讓人口眾多的中原地區直接暴露在外敵覬覦之下。顯然朝鮮不具備這個功能,抗美援朝下文另說。因此,中原王朝根本不必費時費力去空占這一不毛之地。何況佔領以後的駐軍與治理成本根本沒有回報。第二,大國之傲氣。朝鮮作為中國附屬國的時期久矣,既已稱臣,何必窮兵黷武?明朝鄭和多次下西洋也不過是宣揚國威罷了,並沒有西方人的資本積累的殘暴一面,中國天朝的傲氣一直如此。作為宗主國,中國對待附屬國同西方大有不同。中國歷史上的附屬國,其文化政治經濟自由,所謂的進貢與臣服,實際上中國各朝代所給予他們的賞賜,軍事援助禦敵遠多於進貢。無上天朝,面子為重。窮兵黷武,也不是華夏子孫的處事風格。但是時間斗轉,來到公元1800年後,差異大了。這個世界,陸地是分散的,但是海洋是連接的。就算在今天,海洋權利和海軍建設也必須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原本對於中原王朝不值一提的朝鮮半島,因為其與大海聯繫關係,變得尤其重要,這也就是抗美援朝的原因。原本不屬於人類活動領域的大海成了重要的資源,半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也就是日本要取朝鮮的原因。日本稱霸的三步,據說由由豐臣秀吉臨死前制定,(他就是靠武士道統一了日本的人,卒於16世紀),後來也被日本人用於二戰中滅亡中國。一取朝鮮,二取東北,三滅中國。
為什麼要取朝鮮?因為進攻中國需要一個踏板,一個輸送陸軍部隊的基地,有了朝鮮先拿下東三省,在以東三省作為基地,發展工業,為入侵中國腹地的日軍提供裝備支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揚言進攻北京逼迫李鴻章簽字於馬關條約,李中堂怒斥之,你入侵好了,你能把戰線拉多長?你能把補給線放多遠?誠然如此,進攻一個地理位置上的大國必須步步為營,先取小地,不斷深入。因此,在海洋軍事學未深入人心之前,在海戰重要性未能展露之前,中原王朝根本沒有必要佔領朝鮮。而在當今世界,海洋代表統治權,因此中國必爭,日本必爭,美國必爭,這也就是朝鮮一分為二的根本原因了,作為大國之間均衡利益的牌桌,一分為二滿足了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除了朝鮮民族。日本也就近代佔領過朝鮮
不就兩次嗎?何來多次,一次是萬曆年間,一次是就是近代,那個時候別說朝鮮了,中國都快比不上日本了。戰國之前的日本還真不見得比朝鮮強
1.中原王朝沒事蹂躪朝鮮是很多的。元代,清代莫不如此。唐代和漢代的確遭受了挫折,但是這不能影響中原王朝對朝鮮的軍事碾壓。2.畢竟有代表性的日本侵略朝鮮,就是壬辰倭亂了。壬辰倭亂的時候朝鮮內部正在搞黨派鬥爭(好像一直在搞23333),而且豐臣秀吉也是九牛二虎地打朝鮮,最後打出一波GG。3.歸結起來,其實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對朝鮮的軍事碾壓,這也是朝鮮歷代王朝俯首稱臣的原因之一。至於日本,對於朝鮮的侵略實際上是非常不成功的,對於朝鮮也沒有實際上形成優勢地位更不用說統治了。不過這一切都在高宗朝改變了,這個就姑且不論了。
那是因為高麗後期的朝鮮人和之前完全是兩個概念!
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好像安史之亂前的中國人和之後的中國人,在儒學還沒有大規模東傳之前,朝鮮半島土著保留了東北漁獵民族慣有的狡詐和兇悍。
推薦閱讀:
※日本使用的字與中國大陸以及港台地區的有什麼區別嗎?
※日本動漫為何經常出現守護同伴之類以守護什麼的價值觀?
※《全金屬狂潮》中的 λ-drive 系統對上《EVA》中的 AT 力場,誰的贏面大?
※20歲,要去日本旅遊,有什麼好的化妝品推薦嗎?除了化妝品之外還有什麼值得買的嗎?求推薦?
※怎麼看待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因為核污染而發布的進口日本相關食品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