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將「省形省聲」的簡化方式貫徹到底呢?

例如,標(標) 是「票」省聲為「示」, 但其他諸如 「鏢 膘 驃 飄 」等等都不省略,

又譬如,獨(獨) 濁(濁) 是「蜀」 省聲為「蟲」, 但 「鐲」 卻不省,「屬」 卻把裡頭「 蜀」 換成了 「禹」????

從利於學習的角度,要麼都省,要麼都不省,否則記起來豈不是很混亂??


瀉藥

這位小兄弟,我看你骨骼清奇,頭腦聰穎,一定能光大我漢字帝國,今天就跟你講點小小知識。

首先類似「標」這樣的簡化字,一共350個,這些字就是單獨簡化的,不能類推,這類字一定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那些個字。什麼意思呢,這350個字,你提筆寫字多半這350個字中就有好多出現,每次都出現!所以針對這些字,單獨的就給他簡化了。你提到的獨、燭、濁也在這350個字內。至於這幾個字為啥這麼簡化呢?一個是草書楷化,一個是取現有俗字。

比如標簡化為標是因為第一草書楷化,第二這個字其實是解放字(流行於解放區的自創俗字),所以就取了,並不是什麼「票」省聲為「示」。

而獨字這麼寫,是因為在宋代民間出版物中就已經這麼印了,而民國時期的手頭字和第一版簡化字方案都取了這個寫法,所以這個字的俗字這麼寫有年頭了,後面簡化方案選取這個字並不是什麼有意識的簡化,而是述而不作,取現成俗字扶正而已。濁燭二字亦見於古代民間出版物,唯濁字並未為民國時期手頭字和簡化字方案收錄而已。

你後面提到的「屬」字,就屬於第二種可以類推的簡化,也就是凡是有「屬」字做部件的字,其中的「屬」的部分一律簡化成。而這個呢,也是一早就有的俗字,康熙字典里就有。當然為啥不類推簡化「蜀」字而類推簡化「屬」字,道理可能是「蜀」字十三畫,低於繁體字平均十四劃的標準,因此不做類推簡化,而「屬」字二十一畫,簡化後十二畫,前後相差九畫,這才是簡化的動力吧,呃當然這僅僅時我的推測。

所以我告訴你,這些字基本都不是委員會有意識的進行了簡化創作而成的,基本都是有現成俗字的,直接拿來用了而已。

我不知道上面講的這些你看出東西了沒有

簡化字工作並不是一個系統性的創造性的有意識的簡化漢字的過程,簡化工作首先針對高頻字單獨簡化,其餘字能不簡化的就不簡化,最大程度的保留漢字的原有特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漢字學習的門檻,比如對於建國初期的文盲來說,使用「標語」這個詞的概率要遠遠高於「鏢局」「保鏢」這類的辭彙,而只要學會「標語」這個詞,學習漢字的第一道檻就算過了。

你得明白簡化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最大數量的底層人民能使用文字,而不是去滿足文字學家稀奇古怪的各種條條框框的,這一點,胡適說的非常明白,在簡化字這個工作上,語言文字學家只會拖後腿,反而是升斗小民才是文字簡化工作前進的真正動力(大意)。

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和能識幾百個漢字的低文化群眾的區別,大了去了,後者已經可以作為工業勞動者存在了,前者卻更適合當農民。

這是一,所謂漢字簡化的目的決定了簡化的目標漢字和手段。

第二個,從民國手頭字、簡化字方案開始,述而不作,選取現有俗字扶正作為標準字,因而達到簡化效果就已經是簡化工作的基本原則了。也就是說簡化字工作盡量的不去進行創作性的簡化、不去有意的去按照所謂文字規律去編造簡化字,這個是既定的原則。簡化字最大的來源就是民間俗字。

當然任何工作都會有例外,建國後的簡化字里還是有一些簡化字是被創作出來的,是個別文字學家按著所謂文字規律自己編造出來的,這是有的,但是很少,幾乎可以忽略。

再一個,所謂按照文字規則這個字當如何如何這類話語,基本都是鬼扯。因為決定語言文字生命的就是其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假設我把標字簡化為×,那麼過個二十年如果×字被人民當作標字用的好好的,那麼這個簡化就是成功的。

事實上漢字幾千年來的演變過程就是挺激烈的,比如李斯等一統文字時,比如秦漢漢字隸變時。。。。。

正好這幾天在寫篆法百韻歌,我隨手截幾個圖給你看看——當然這只是供你參考的,讓你看看歷史上漢字轉變過程之激烈。

覆履非同體

真書中覆履兩字下半部相同,但是篆法百韻歌告訴你,這倆字小篆可不是一回事啊。

下一句

塞寒各異構

塞和寒在小篆里完全是兩種寫法,可是在真書里非常接近。

勝(勝)旁原非券

整個篆法百韻歌都是在講這些

這個告訴你什麼呢?

告訴你的是漢字隸變的時候有大量的字是訛變省改合併的,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字原本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這種情況比建國後簡化可厲害多了。

建國後簡化不可類推的單獨簡化的字不過350個,可以類推的單獨漢字132個、可以類推的偏旁14個,類推以後簡化的漢字比如譚簡化為譚就是個偏旁類推簡化,這類字一共1753個,比隸變時候的這些省改合併要少的多,對漢字傳承的影響也要小的多。

當然,這個篆法百韻歌只是書法教程,於文字學意義上的權威性沒有那麼高,但是作為參考確實是夠了。

當有人告訴你他有一套成系統成體系設計合理符合文字學規律的簡化方案的時候,你基本可以唾他一臉紫羅蘭了,因為這話說出來就是扯淡。文字的演進就跟人類社會的演進一樣,你要事想王安石那樣去設計一整套嚴密完美的制度,並覺得這絕對是善法,幾百年後的我們去評價王安石的政策也覺得是天才設計——但實施失敗卻幾乎是註定的。

文字也一樣,你有一套高級方案?使用者卻會用屁股投票!

社會的變革可以一點點來,可以螞蟻啃大象,一步步改變,而不是去整個的設計全新方案,這樣社會就可以免於動蕩而有序前進——文字也一樣,建國後的簡化工作其實就是個螞蟻啃大象的過程。

。。。。。兩點鐘回答這個問題,我果然時太閑了嗎。。。。。


二簡倒是向更加徹底、統一的方向簡化,

可惜被廢止。

答主說的情況,

多少體現了一簡的過渡性——漢字拼音化的道路已暫不可行,又不肯恢復傳統漢字,只能這樣尷尬地保留一簡下去。


本人不是挺繁派。大陸的簡化方案中還是有不少不僅書寫方便,而且字形合理的字

不是針對 @任天涯 本人。發現現在只要一談及簡化字裡頭某些字形的問題,漢字演變過程里的「訛化」就會被渲染和誇大,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在我們的漢字演變的過程中「訛化」是主流,所以當年的簡化有些不合理的東西也就無所謂了。

其實漢字演變的主流方向是系統化,「訛化」不過是副產品

對此有濃厚興趣的知友,推薦北師大王寧老師的書 「漢字構形學」。

一談及漢字,總有人鼓吹「文化傳承」這種虛無縹緲的煽動性言辭。其實我們真正應當從漢字里學習和傳承的,應是古人造字的智慧,其主要體現在漢字系統化。

我們不談什麼「文化情懷」,單從「利於廣大人民學習記憶」的角度來簡單看,這種系統化給我們學習漢字帶來的便利也是超過「不顧字形結構進行筆畫簡省」的。

舉一個栗子來說明系統化的過程。在甲骨文里,我們的漢字幾乎都是「隨體詰詘,畫成其物」,即,遇到一個「新的事物」,就要畫出一個「新的符號」。像 「雞」畫成一個樣子,「鴨」 畫成另一個模樣,「鳳 」又畫成另一個形態。倘若按照這種方式繼續造字,那我們要記憶的符號豈不是無限膨脹下去了。幸運的是,我們的祖先天才般的想出用「聲符+意符」的方式,將那些長相完全不同的圖畫全部淘汰,「雞 鴨 鳳 鷹」 等等 全部歸併到「鳥部」了,這種體系化大大減輕了記憶的負擔。 (順便吐槽一下簡體的「鳳」(鳳),硬將「鳳」從「鳥部」體系割裂出來,當做一個單獨的記號來記憶,這真的算是提高學習效率嗎?)

再回這個標(標)來說,本來「標」不僅僅是「結構合理」,而且,這個字與題主所列舉的「鏢 膘 驃 飄等字」是本是可以作為共享同一聲旁的系列字,一同記憶,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最高票答主說是「標」常用字,所以需要簡化。真是納悶,「木」和「票」也是常用字吧,如果一個人能記住「木」和「票」,他怎麼就能學不會「標」字呢,如果這樣有規律的字都記不住,那就不是文盲不文盲的問題了,那是智商問題。

最後回到題目,「省形省聲」的簡化方式古已有之,譬如「恬」就是「甜省」,「豪」是「高省」,所以可以將題主所列舉的簡化字視作「省形省聲」,之所以不貫徹到底,原因任天涯講得差不多了。但運用任何簡化方式都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尤其「省形省聲」對結構破壞還是挺大的。切記我們的漢字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字元,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完整的體系,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

----------------------------------------------------------------------------------------------------------

@任天涯 你這共同語言的意思是「我的才對,你的不對」這共同語言的確是沒什麼必要了。

-------------------------------------------------------------------------------------------

其實,那就是你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你壓根就是為了辯而辯,虧你連「不用先學木和示,直接去記住標字」這種違背漢字學習規律的常識性錯誤都說得出口。正常的漢字學習的過程都是從獨體字(日,月,木等等)和偏旁開始的,豈有一上來就直接去記合體字(標)之理?

我一直希望你證明,從漢字學習和記憶的角度,為何「標」字比「標」更容易記憶。

你就講了一點,複雜程度,這無非就是「筆畫少利於記憶」這種陳詞濫調嘛!

那好,你可以做一個實驗,讓你身邊只學過簡體字的朋友用字形結構分析的方法來學習並記住這兩個繁體字 (16畫)(10畫)。

----------------------------------------------------------------------------------------

@任天涯 從漢字學習和記憶的角度看,繁體字和簡體字記憶過程中的差異在哪裡

假設兩個小朋友A和B,A學繁體字,B學簡體字。

入門階段,他們都從獨體字和部首開始的,這些是為了之後學合體字打下基礎的。

在這一記憶過程中,若是繁簡字形相同的字,譬如「甲」,AB記憶速度相同。但倘若字形不同,譬如「鳥(鳥)」,學習繁體字的A相對於B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記。

當AB都學過了常見的300-400個獨體字和部首,並且了解了一些六書的知識後,他們開始學習合體字。 若是繁簡字形相同的合體字,AB記憶速度相同。但倘若字形不同,譬如「鴨鴨」,有意思的是,AB基於入門階段的知識,都可以用很快的掌握,記憶速度仍然相同

所以說,真正的差異在於,繁體字體系裡頭的一些基本構件的筆畫過於繁瑣,在入門階段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去反覆抄寫,最終記住。

但當到了合體字學習階段,像「鴨鴨」這種字形不同,但構字原理一樣的字,記憶起來的難度對AB分別來說是一樣。

綜上,在書寫速度上,簡體字絕對佔優,在記憶速度上,入門階段簡體字有優勢,但到了合體字學習階段,在構字原理相同時,繁簡無明顯差異。倘若破壞構字原理,反而會降低記憶速度。


這問題比較能撕,果然有兩位答主在撕得激烈╭(°A°`)╮

本人沒那個精力,隨便舉個例子吧。

「時」被簡化成「時」,按這規律「詩」就應該是「討」。

(⊙o⊙)變成別的字了。這感覺就像去廁所,高興的進去,一個好兄弟(ji you)進了一個坑,你想在他旁邊的坑上,結果悲劇地發覺坑被佔了,只好另換,變成了「詩」。

此時「時」跟「詩」在簡化字範圍內已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了。


推薦閱讀:

繁體字簡化給國人帶來了什麼樣的文化影響?
三昧真火是什麼,真的有三昧真火嗎,還是佛經故事裡虛構出來的東西,還是一種意象一種比喻?
「表」和「堂」的區分,是否男權的表現?應該如何改進?
為什麼不質疑古埃及文明外來?
古人是如何解決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

TAG:文化 | 文字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