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朝中無人還是手下無兵(or other reasons)?

有史料記載南宋末年上朝者寥寥無幾,太后目睹此景抱著皇帝痛哭。而貌似宋朝最後幾場戰爭中有很多英雄將領。是否當時中央和地方官員出現斷層?(根據文天祥的《指南錄》作為昔日的骨幹,他還曾被驅趕。。)彼時皇帝的旨意如何下達?是否先斬後奏或直接隱瞞現象頻發?所謂集權是否仍發揮作用?


中國的地形和地理狀況,決定了大一統國家的政治形勢。在宋代,北方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有鐵礦、可養馬;糧倉在蜀中和湖北;銅礦、銀礦在雲南;江南擁有最強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每一個地區都掌握有一定的戰略物資,任何興盛的王朝都不能授人以柄,讓關鍵物資掌握在對手的手中,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戰略物資的不平均分布,這是中國趨向於大一統的最終動力。

我們來說南宋,南宋失去了中原的大片領土,偏安一隅,它擁有糧倉和發達的手工業,缺乏重工業和貨幣。手工業的價值體現在貿易和交換,所以南宋的發展特別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

為了解決偏安的弱勢,南宋也想了很多辦法。第一、發展紙幣,信用貨幣其實是缺乏銅銀的無奈之舉,明代以後,北美的銀大量流入,紙幣就消失了。其二、發展火器。為了彌補沒有大量鐵器和戰馬的劣勢,南宋裝配研發了很多火器。其三、發展外交,為了保證貿易的暢通,南宋放棄天朝上國的身份,發展了對等的外交。其四、發展海洋貿易,為了消化大量的商品,積極發展遠洋貿易。

所以說,宋代表現出來的很多特別現代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彌補自身劣勢的無奈之舉。當大一統帝國再次建立的時候,這些現代性就像退潮一般,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南宋對外很少顯出擴張的跡象,不僅極力維持和金國的關係,不惜稱臣和納貢,甚至和西南的小國南詔以及越南也能和平共存。南宋的富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它的大量財政來源於外貿,靠著和金國的互市、南詔的茶馬交易,以及和阿拉伯國家的海上貿易,滾滾的財源流向臨安,維持著一個朝代的繁華。

到了十三世紀中期,金國、西夏、南詔、朝鮮都已經是蒙古人的天下,日本封鎖海面,防止蒙古的第二次入侵。強盛的阿拉伯此時只剩下阿拉伯半島和埃及,自顧不暇。當時已知世界,所有曾經和南宋貿易的國家地區都被蒙古佔領和在蒙古的威懾之下,南宋的財政出現極大的危機,滅亡也是很當然的事情,是我們驚訝和感動的是,它竟然能堅持這麼久。

南宋以貿易立國,最後敗在貿易衰退;明朝以農立國,最後敗在饑荒。天行有常,豈虛然哉!歷史上總是有這樣的無奈,只手難補蒼天,縱有豪傑如孔明者,也難挽狂瀾於既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主要是為什麼會讓賈似道專權呢?


推薦閱讀:

崖山海戰後十幾萬人投海是謠言嗎?史書原文在哪裡?史書原文是否可能誇張?
如果武侯與武穆搭檔,北伐能成功嗎?
明初禁止了哪些家族參加科舉科舉考試,是否意味著明朝對南宋賣國集團的清算?對此該如何認識?
金朝為何沒能滅掉南宋?
現代北方人對金朝還是南宋的歸屬感更強烈?

TAG:政治制度 | 南宋 |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