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鐵軌上水泥電杆大多是方形的,而其他地方的水泥電杆則大多是圓形的?
1.21更新有人在評論區問,現在不爬杆子,停電之後怎麼檢修的呢,問得好,現在解釋一下。不爬杆子以後,經常使用梯車配個進行檢修,拉到現場,立起來就可以了,梯車上允許兩個人作業。
後來又有接觸網作業車了,真的是方便許多,直接開到現場,爬到作業平台上就可以了。平台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真的是省事好多。
下圖我工區的兩台作業車,不貴,大概兩三百萬左右我國鐵路電氣化之後,首先是「梯形水泥柱」如下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下圖「H型鋼柱」,本人親自拍攝。可以看到,爬的時候需要腳扣。
受力不同,決定了形狀不同。
鐵路邊的是接觸網支柱,導線掛在腕臂上,在支柱的一側,受側向彎應力,支柱外側由於多方面原因不能打拉線,平衡其受力情況,梯形結構有效改善了受力情況。
圓形受垂直壓力沒問題,立柱頂千斤。但彎應力它受不了。個別圓形電杆是信號,設備電力,通信等線路,受力不大,沒有特別要求。題主問的問題其實本身不成立,但是我贊同的那個回答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最早的接觸網柱子是A型柱。圓柱的支架國內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廣深三四線上,後來浙贛線改造也用了這種,也是最早的200km/h提速線路,除此之外還有用鋼架子的,包括A型的鋼架子和工字鋼。
從性能來說好像工字鋼的支架應該是最好的吧,體積小強度大,而且可以直接大批量生產,法國鐵路現今用的幾乎全部是這種支架,此外法國在早期還探索過很多奇葩的接觸網支架設計,但無一例外都是鋼製的,而德國奧地利就基本是A字型的鋼製支架以及圓錐形的混凝土支架,可能這個和運用環境也有關係。國內主要還是鋼筋混凝土,可能和我贊同的回答裡面說的成本有關係,可能還涉及到鋼材質量吧,具體不是很了解。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力學問題,今天比較忙,沒有時間,先上個圖
一個幾何體的抗彎強度與截面的慣性矩有關。慣性矩越大,同樣扭矩下的形變就越小,可以承受的扭矩就越大。左上角所示的矩形截面,如果我們在短邊 h 處施加一個垂直於紙面的力(也就是將接觸網掛在短邊上),所造成的力矩有使圖形沿 y 軸旋轉的趨勢,最終造成的形變取決於慣性矩 Iy。而如果我們在長邊上施加同樣的力,最終的形變取決於慣性矩 Ix。由於 b&>h,所以 Iy&>Ix,第一種情況的形變更小。不難看出,在使用同樣多材料的情況下(圖形面積相等),在短邊施加外力,且儘可能使 b&>h,最終的形變就越小。同樣可以計算出,使用同樣多材料的情況下,矩形截面比圓形截面更節省材料。
實際工程中採用的常為工字鋼或者截面為工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即使是圓柱形的接觸網,截面也是圓環而不是實心的圓。但是原理是相似的,就是在消耗同樣多材料的情況下工字型截面的構件形變更小。或者換句話說,在控制形變一定的情況下,工字型截面更省材料。
但是圓形的接觸網桿並不是完全沒有採用,例如北京輕軌西郊線(對就是溜著呢那個)的接觸網桿就是圓柱形的。
圖片攝於出事前一天。。。
我只在土木工程課程中學過結構工程基礎,並非結構工程專業,如有錯誤請大神輕拍。
方形?那是「A」形好吧,插地里自己能夠穩定,就算倒了也不會往鐵路上倒
第一回答回答的很清楚。說白了就是受力問題
河內的電線杆也有不少是方形的。
偏壓構件,混凝土維護成本低
每天給我推送這些「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問題是要鬧哪樣??專業的話講多了一般人看不懂,但這些簡單問題實在沒什麼分析的必要。
就醬。推薦閱讀:
※中國鐵建為什麼在沙特修建一個讓自己巨虧 40 億的項目?
※軌道交通的供電方式採用第三軌或接觸網的優劣是什麼?
※關於泉州的種種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