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典籍中的「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同一個意思嗎,為什麼延續時間不一樣?
01-22
補充
戰國策: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孟子: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歷史背景么?這句話放在當下,還適用么?
從宗法角度來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說法是更有道理的。周宗法講究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宗脈是沿著嫡長子的譜系遺傳的。以天子為例,天子所在的一宗是大宗,大宗的非嫡長子會從大宗中分離出去,建立自己的小宗,小宗中的非嫡長子也會分離出去建立進一步的小宗。
所有的小宗之人,首先需要聽奉大宗號令,其次需要聽奉五世祖所在的小宗的號令。但再傳一代以後,就不需要聽奉六世祖所在小宗的號令了。
也就是說,在宗法制中,五代以內的旁系,屬於一個族群,彼此之間是親戚。但六代以後,彼此之間就沒有宗法約束,是陌生人了。這也就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一個社會學原因。三 五 九 在古代都是表示「幾」或「多」的意思。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哪位古之聖人要說君子之澤,九世而斬,也沒區別。
根據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所給的西周宗法製圖片。
如果你的五世祖是天子,而你的四世祖(諸侯),三世祖(卿),爺爺(大夫),父親(士),你(庶人)都不是嫡長子,你的地位就從天子降為庶人了。在西周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更準確一些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
「在我看來,潘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世家'意義的闡發,其'餘論'部分說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不確的,因為嘉興望族有長達二十一世者,平均則為七八代,每代二十六年。」
「潘氏在全書之末提到,江浙大族之多'實際上還是因為這一帶在歷史期內太平日子比較多些,而並不因為大族中的人物有過甚麼特別的自覺的努力'」
—葛兆光《且借紙遁》
潘先生的第一部分澄清了,(自春秋以降),君子之澤並不是明確的三或者五。君子之澤是不確定的。
第二部分能夠解釋孟子為何說:君子之澤,三世而斬。三世七十八年,戰國時代得七十八年太平,甚為艱難。
讀書不多,淺陋愚見,供君一閱。因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比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多了一年零八個月
我記得有這麼個說法,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講的是昭穆方面的問題。祖宗立在中間,兒孫按昭穆排列,到第六代就可以別出一家。也就是說,一個家族持續五代以後,就會分為好幾個家族,家族分枝,主家力量就下降了。是不是這個意思,我自己猜的
推薦閱讀:
※現在結婚後男人出軌很常見嗎?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在20出或者30歲時機尚早的時候還有機會改變自己,卻依然還是會選擇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既然增高葯沒用,為什麼市場上會有那麼多增高葯的廣告?
※宿舍室友玩遊戲看視頻外放不戴耳機……即使有人休息即使夜晚,這是什麼心理?
※喜歡上一個清華理工男,比自己優秀太多,讓我覺得很自卑卻又深陷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