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入門讀物哪本比較好?

《政治科學》作者:邁克爾·羅斯金

政治科學(第9版)/邁克爾·羅斯金 (Michael G.Roskin)-圖書

《政治學》作者:安德魯?海伍德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經典教材系列:政治學(第3版)/安德魯?海伍德 (Andrew Heywood)-圖書

請教各位前輩哪本作為政治學入門讀物比較好(本人非專業人士)?謝過!


政治學學生貿然回答。

目前的答案大多數基本能夠涵蓋到本專業的基礎性論著,但共同的問題在於有側重但不夠系統,且缺乏由淺入深的層次。這樣帶來的問題,一是可能因為個人學術方向而將答案引向某單獨領域過於偏向的問題,二是由於缺乏對提問者知識背景的基本預設而容易導致的過於深入的問題。簡而言之,要麼深了,要麼偏了。在此斗膽作答,僅以政治學學生視角看待該問題,從自己的讀書經驗中挖掘出一條由淺入深的閱讀順序和體系,這樣一路走過來的想必能使題主感同身受,也能造福整個知乎社區。為方便起見,照顧知乎社區的平均知識水平,我們假設題主是高中學歷的理科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了解僅限於高中必修課本的隨手翻閱,從小接受的價值觀教育基本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

注意:如無特殊說明,列舉書單順序即為閱讀順序。但該順序非強制要求,只是由淺入深的順序排列下來,有能力的同學當然可以跳過中間部分進入下一部分,但還是以「入門」為原則組織順序。且不包括政治科普類著作(《民主的細節》等),雖然很推薦這樣的閱讀,但畢竟不是嚴肅的政治學入門,只能算激發興趣的課外讀物。

0.基本原則

我導開學第一次會晤(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會晤媽蛋我該給皇上請安了)提到,他比較推薦學生的基礎讀物是「兩史一論」,即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學理論。當然他推薦的書目是基礎而非「入門」,但這個基本框架是好的。

下文中筆者組織閱讀順序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基本概念——歷史沿革——學術思考

我們開始。

1.政治科學大類

1.1 基礎教材

1.1.1 政治科學(第九版) (豆瓣) 【美】邁克爾·羅斯金等

對政治學科關涉的最基本問題的最基本闡述,和最基本概念的最基本解釋,這本書作為最基礎入門讀物的最大優勢在於,它不僅僅解釋了許多概念,更提出了許多政治學關心的、政治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政治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

替代方案

政治學 (豆瓣) 【英】安德魯·海伍德

同上一本作用幾乎相同,可替代閱讀,只是將更加細碎的概

念整合進幾個大概念之中,學術色彩更濃因而排在後面。

1.2 重要概念

選取最具有現代政治科學色彩的兩個概念的最基本闡述:民主與國家。這兩個概念是引發最大爭議的,也是現代政治科學最關涉的兩個概念

1.2.1 論民主 (豆瓣) 【美】羅伯特·達爾

略顯枯燥但近乎精準的概念陳述。相比於薩托利的《民主新論》而言,概念闡述得雖不夠精雕細琢但已經足夠清晰

1.2.2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 (豆瓣) 【英】肯尼思·米格諾

政治學角度的歷史,政治秩序、制度、權力,短小精悍。該系列所有小冊子都是各個學科的入門佳作。

1.2.3 獨自打保齡 (豆瓣) 【美】羅伯特·帕特南

政治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與公民社會的運作模式。帕特南的理論體系遠不如歷史制度派的解釋性強,但該書貴在有趣。

1.2.4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豆瓣) 【美】薩繆爾·亨廷頓

現代化問題入門與政治秩序

1.2.5 專制與民主的社會起源 (豆瓣) 【美】巴林頓·摩爾

這一階段比較難讀的著作,歷史制度派代表作和奠基作

下面政治科學類的著作相對而言就比較深入了。(推薦 @吳聖羽 同學的答案)由於現代政治話語體系主要是由西方政治社會構建的,而要想深入了解這些話語的真正含義,不進行思想史的考察是做不到的。而相較於政治科學領域,政治哲學領域更加艱深晦澀,或令人知難而退或令人深陷其中。相信一個非專業愛好者讀到這裡時還沒有確定要從事政治學研究,只是仍舊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由來和演變感到好奇,因此在西方政治思想史領域的推薦還是以入門為標準。

2.西方政治思想史

2.1 思想史通論

2.1.1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美】約翰·麥克里蘭

在所有回答中都沒有看到這本書是我上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個人認為這是政治哲學最佳的「入門」作品。誠如斯金納所說,思想史就是哲學同歷史的對話,這是思想史引人入勝的關鍵,也是對於初學者最大的難題——無論是西方歷史還是西方哲學都令人無從下手,思想家的理論往往既同社會背景有關又同思想背景有關。比較流行的兩種讀物中,薩拜因偏向歷史,施特勞斯偏向哲學,都需要相對深厚的學術背景才能讀起來不吃力,因而作為最入門的讀物我並不推薦。政治哲學類入門讀物中務必挑選較為易懂的,否則必然會嚇跑太多人,而麥克里蘭的這本著作,恰好達到了哲學與歷史二者的平衡,對每位政治思想家所關涉的基本問題及其背後的社會背景與思想脈絡都做了較為清晰的梳理,並且深入淺出,乃至風趣幽默。可能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如果讀了第一部分可能會覺得該書還略為淺顯,對於古典時代部分的闡述也不如別家深入,但相對而言閱讀深度並沒有下降,畢竟思想史是難啃的骨頭。

替代方案

政治學的故事 (豆瓣) 陳偉

(別別別……別打我啊……你們知道我不喜歡他的!我只是陳述事實!)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陳偉老師這本圖文並茂的政治學讀本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入門」來形容了,幾乎就是「啟蒙」級別。本書的問題只在於條理不夠清晰、個人態度較強、文筆問題導致像課本、以及每節課上課必先推銷十五分鐘的營銷手段……除去這些問題,這才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最佳入門讀物。

2.1.2 自由主義 (豆瓣) 李強

不喜歡歸不喜歡,自由主義作為西方近代以來政治思想的主潮,歷經發展卻被濃縮到這樣一本精鍊的小書之中,不佩服不行。

2.1.3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唐士其

唐士其老師的著作最大優點在於,不再以線性的歷史脈絡作為主線,而是首先劃分出大體的時間段,再以該歷史時期思想家主要關心的政治問題或概念為核心組織材料,對比該問題或概念在該時期的發展以及意義,而這些相關概念又恰好是當代政治哲學中重要概念的由來乃至概念本身。

2.1.4 政治學說史(上卷) (豆瓣)

政治學說史(下卷) (豆瓣) 【美】喬治·薩拜因

之所以放在這麼靠後不是因為該書不好或者難讀,而是因為作為入門讀物讀者最關心的應該還是基本問題和概念,但薩拜因的著作是很好的思想史著作,對於問題概念的由來尤其是思想史與社會史的互動關係的解說更加詳細,專業成分更濃一些。

2.1.5 當代政治哲學 (豆瓣) 【加拿大】 威爾·金里卡

當代政治哲學最佳導論類著作。受西方現代哲學的影響,當代政治哲學所呈現出的形態與歷史上的形態有所不同也有所相似,很難說有巨大的斷裂,思想的承接關係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探討的基本話語體系和社會基礎已經較之前有很大不同。作為一部當代政治哲學導論性著作,該書還是非常非常值得推薦的。

2.2 西方政治思想原著

到這一階段基本上已經不僅僅是入門級水平了,但還停留在基礎水平上,一兩部最為重要的政治學原著還是要多少看一看,免得因為上述通論類作品有可能產生的誤讀所造成的概念混淆。

2.2.1 論美國的民主 (豆瓣) 【法】托克維爾

唐雪梅版,有刪節,翻譯佳。之所以將其選為第一部原著是因為,在原著類里托克維爾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思路也是比較深入淺出的,他直面所見到的社會現實,並由此引發對政治生活的思考

2.2.2 論自由 (豆瓣) 【英】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孟凡禮譯本。簡潔,清晰,溫和,自本書以降一百餘年,自由主義者幾經分裂幾番輪迴,思想家群星璀璨著述浩如煙海,卻幾乎從來沒有超脫密爾最開始畫的框框。

2.2.3 利維坦 (豆瓣) 【英】霍布斯

前兩部分即可

作為了解政治學基本問題和概念的入門級別讀物,這基本應該足夠。

為什麼沒有《理想國》?《政治學》?《君主論》?《政府論》?《社會契約論》?《聯邦黨人文集》?——因為上述著作或者牽涉比較具體且與現代政治生活主線不夠密切的特定政治問題,或者因作者本人的傾向或作品本身而容易產生誤導,或者全書過於宏大乃至無從下手,或者許多觀點受寫作語境影響而容易產生歧義,故而未加。作為入門級別這已基本足夠。

3.中國問題

中國政治思想和制度構建的相關問題最入門的讀物就是大中小學政治課本。但有必要對制度史和思想史做一些入門讀物的普及,方便有愛好者對基本概念的梳理

3.1 制度史

由於中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緊密相連的,因而先了解制度歷史非常有必要。

3.1.1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豆瓣) 錢穆

清晰明了,觀察敏銳

3.1.2 中國近代史 (豆瓣)蔣廷黻

相較徐中約版本更加淺顯易懂

3.1.3 國史大綱(上下) (豆瓣) 錢穆

選讀,為下面文言文閱讀做準備

3.2 思想史

這一部分已經是比較專業領域的讀物了,如果對中國政治思想沒有興趣的可以跳過,但想要解讀中國政治內部脈絡,不僅要度馬克思,也要讀這些。一個問題是,梁任公以降不少學者都意識到對於中國思想史而言,哲學、思想乃至政治思想史混在一起的,無法互相割裂開來,因此最基礎的閱讀還是應該從中國哲學史入手,但為免違背「入門」原則。

3.2.1 先秦政治思想史 (豆瓣) 梁啟超

任公之作雖半文半白,單論先秦政治思想,主線明確條理清晰,無出其右者。

3.2.2 中國政治思想史 (豆瓣) 蕭公權

選讀

3.2.3 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 (豆瓣) 程農/馬克鋒/閆潤魚

選讀。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演進介紹的不二佳作。

到這裡,政治學入門的任務早就告一段落,認真讀完這些已經是一名非常合格的政治學本科學生水平了。恭喜畢業~

但政治學的道路才剛剛開始。上述著作基本都是各個領域的奠基之作或概論之作,具體每個門類下還會有各自不同的入門著作,不一一舉例。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鞠躬。


既然題主說自己是非專業人士,那麼就入門讀物而言,興趣是最重要的,同時要求內容翔實。

海伍德那本我不是很熟悉,羅斯金的《政治科學》被不少「導論」、「概論」課程推薦,其中對political science領域內的許多問題作了基本介紹,通俗易懂,適合作為入門讀物,並了解背景知識。

同時向題主推薦兩本很不錯的小冊子:米諾格的政治的歷史與邊界 (豆瓣)和薩瓦特爾的政治學的邀請 (豆瓣),都是那種針對關鍵問題啟發讀者思考的書,對於逐漸入門的讀者頗有助益。

政治學領域內,的確存在political science和political philosophy的分野,兩者的區別還是不可忽視的。以上提到的幾本書,有跨界,更偏向於political science。如果對political philosophy感興趣,可以讀一讀David Miller的政治哲學與幸福根基 (豆瓣),同樣是牛津通識讀本(精品倍出),不厚,可讀性比較強,大致能夠了解政治哲學都在研究些什麼問題。

歡迎交流。


強烈推薦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長答案導讀】

強烈推薦西班牙學者費爾南多·薩瓦特爾的《政治學的邀請》,他是西班牙馬德里中央大學教授,被譽為「西班牙的薩特」。這本書是基本覆蓋到了政治學的基本問題,同時最為關鍵的是:短小精悍、有趣好讀。作者不是在進行理論灌輸和說教,而是在嘗試與讀者對話。當然他提出的很多觀點也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完全正確,不過薩瓦特爾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在每一章的背後他會列出很多政治學著作的原文,比如阿倫特的《人的境遇》、盧梭的《論不平等的起源》等等,供讀者參考。

1

在第一章中,薩瓦特爾選擇了「社會」作為他的邏輯起點。社會先於國家產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原始社會是人類產生之後建立的第一個共同體,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階段。社會一定是群體性的,當兩個以上的人發生交往時,最原始的政治——多人之間的協議——就產生了,因此說「社會誕生了政治」也不為過,只有論證了社會的存在意義,才能說明政治的立身之基。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就曾說「人是社會的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這是人的獨特之處:唯獨人懂得善與惡的意義、公正與不公正的含義以及其他評價方式,人集體參與到這些價值評判中來,從而形成了家庭和城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道德倫理性和價值評判的交流共同組成了社會,其他動物是不會存在這種道德倫理性和價值評判交流的,這是人和普通動物的本質區別。當個人進行道德思考和價值評判時,不需要說服、評判除自己以外的人,而一旦進入群體當中,則不可避免的,要麼我去說服、評判別人,要麼被別人說服、評判,這就是一種政治行為了,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同樣成立。

不過,為什麼人一定要聚集在一起互相說服、評判呢?這種互相說服、評判有什麼好處?一個人過不和其他人發生交集不好嗎?這兩個問題可以被總結為「社會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答案,比如霍布斯認為人們為了抵禦「狼一般」同類的侵害,於是締結契約形成社會,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則認為人們為了抵禦大自然的侵害,不斷提升社會生產勞動率,積累剩餘產品,於是產生了社會。但無論是抵禦同類還是自然,如果從人本質的需求來解釋,其實相當簡單:人類組成社會,是為了活下去,而且「人類社會並不滿足於物種延續,而是渴求不朽。」

死亡是一切生命永恆的敵人,而獸類和人類的真正差異在於:獸類死去,而人類心知自己終將死去。正如博爾赫斯的一首歌詞:「死亡是一種風俗,人們早已習慣。」獸類永遠只能逃避死亡,而人類卻發明了社會,來對抗死亡。如果說每個人都終將一死,那麼與個人不同,社會群體呈現出永不衰亡的模樣,社會機構的功能正在於抵禦每個人都深感恐懼的致命歸宿。「死亡是自然之事,而人類社會則是超自然的,是一種技藝,是人與人之間協同一致創造出的偉大藝術品。」

薩瓦特爾在談及人發明社會與死亡對抗的必要性時,語言相當的雄辯,其行文風格大致如下文所示:

「如果死亡是無盡的孤獨,社會便是永恆的陪伴;如果死亡是虛空和無所作為,那麼社會就是集體,是無數壯舉和成就的聚集;如果死亡抹去每個人的差異,那麼社會提供等級、區別和他人的認可,受人尊重的機會;如果死亡是遺忘,社會就會留存下數不清的往事、傳奇與豐碑,以及紀念光榮過往的歡慶儀式;如果死亡是麻木不仁,千篇一律,社會就會賦予我們意義;如果死亡剝奪了我們的一切,那麼社會就貢獻出各色財富;死亡寂靜無聲,社會眾聲喧嘩。……至於此,死亡不再是毫無價值的意外變故,而是一場個人自願加入的賭局,賭局的籌碼便是他所創造的不死之物,那就是社會,社會宣告了死神的失敗。」

不過,語言雄辯往往容易也有問題,每個時期社會塑造自身的時候,首先的大前提是要讓社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毋庸置疑的,薩瓦特爾從霍布斯、盧梭和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社會起源論中總結出「求生」的根本需求當然沒有錯。不過我覺得如果更進一步引申到為了「不朽」,恐怕原始社會的人還沒有這麼高遠的追求,這多少是寄託了現代人理想的情況吧。

2

既然已經論證了「為了作為一個群體繼續存在下去,人類必須依靠社會」,那麼如何讓社會維持下去呢?這就是薩瓦特爾第二章重點討論的內容。

社會的存在離不開創造體制、法律以及能夠長久維持的管理模式。社會中的法律和規則,都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的秩序而制定的慣例,而人類的理性就是制訂這些慣例的能力。但是每個時期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這些慣例也許看起來很古老,但是沒有任何一條能夠永恆不變的通用,如有必要必須加以修改。漢密爾頓在制憲會議時曾提議應該每五年修訂一次憲法,他的理由在任何情況卻都可適用:「不可讓我們的後輩背上我們承諾的負擔。」無論是制訂這些慣例,還是修改這些慣例,都離不開政治,這是關乎整個共同體能否繼續存在的大事。阿倫特在《人的境遇》中說:「古希臘人將那些從不參與政治的傢伙稱為「idiotes」,這個詞語指的是那些離群索居、對他人無所貢獻的人。從希臘文中衍生出了我們今天說的傻瓜這個詞。……在羅馬人的語言中也有這樣的表述:『活著』和『在人們中間』、『死亡』和『終止公共生活』是同一表達。」

因此,政治包含了至少兩個方面的內容:制定並維持慣例,以及修改慣例。這也就是說,政治既要維持社會中的人們服從現行的慣例,也要能讓社會中的人們反抗慣例,乃至於修改它,所以說「政治不外乎是服從的道理和反抗的緣由。」

在社會當中,政治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政府。曾經以蒲魯東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盛行一時,直至今日仍然是一些「朋克(發政府、反權威)」人士的箴言:沒有政治就沒有服從與反抗,人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平等;政治產生了奴隸制、貪腐、剝削和戰爭;社會等級、權力秩序以及對權力的迷信崇拜才是人類隔閡的根源。

這些話都是似是而非。人是社會的動物,身處於群居性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利益的衝突,利益衝突可以帶來各式各樣的摩擦和交鋒,他們未必全是壞事,正是利益的衝突,社會才能不斷發明創造,革新轉型,抑制衝突,而不陷入停滯。但在利益衝突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一些防範措施,疏導矛盾,將衝突儀式化,在矛盾演變成毀滅社會肌體的癌症之前將其制止。法國政治哲學家拉伯埃蒂在《論自願奴役》中早已指出:政治統治階級的出現正是所有人的意願,因為指望數百萬以上的人口,在沒有共同領導和強制措施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自發維護和平的秩序,這無疑是痴人說夢。因此我們需要一些防範措施,避免血流成河。我們需要確立一些人和機構,讓所有人服從於他們,這些人可以調節爭端,避免屠殺和滅絕。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說:「從國家的根基中可以確定無疑地推斷出,國家的最終目標不是統治眾人,不是讓他們感到恐懼而保持沉默,或是屈從於別人的權利,正相反,它的目標是把每個人從恐懼中解放出來,在最大限度上安全的生活,也就是說,維護生命享有的自然權力,不傷害自身,也不傷害他人。」

但是不得不承認,政治統治階級會發明大一統標舉神聖不可侵犯的共性,會將教育變成馴化的工具,會炮製特權階層。政治學正是探討這樣一組問題:我們應該服從什麼人?應該服從什麼?應該服從到什麼時候?為什麼必須繼續服從?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什麼時候我們必須反抗?為什麼必須反抗?怎樣反抗?

3

論述至此,薩瓦特爾在第三章中進入了他對政治學最核心的討論:統治階層的性質與反思。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必須依靠政治才能建立社會並維持社會的運作和發展,而社會的運作必然產生統治階層和統治方式。霍布斯認為統治階層的出現是因為人們的恐懼,在一個人人都如同狼險惡一般的社會當中,任何人都隨時都可能變成野獸,在一個叢林法則的地方人人都是「先下手再出聲」,每個人都要提防每一個人,於是他們選出一人臣服於他,讓他成為最值得害怕的人,「害怕一個人比起恐懼所有人,那可要划算多了」。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如何產生統治階層呢?在原始社會,除了強壯和迅捷等因素外,更為重大的標準就是「年齡」,在還沒形成成熟文字的時代,集體記憶往往由年長的人來保存,他們富有生活經驗,每當決策的時候,「歷來如此」帶有千鈞之重的分量,人們願意相信那些由來已久經過時間考驗的事物。

事實上人類離開原始社會後很長一段時期依然如此,統治階層會利用同樣的方式將他們的統治地位合法化,比如追溯自己的血統來自神話時代的英雄,或者直接宣稱自己是萬古不變的天神的後代。因此,本來是人們通過統治經驗來選拔統治階層,但往往變成統治階層建構自己的統治歷史和經驗,並將統治階層固化在某些血緣或者利益團體手中。在薩瓦特爾看來,前者是順理成章的,人人有權參與政治,但並不意味著人人都是優秀的統治者,應該按照統治經驗予以選拔,這樣能更好的維持社會的運作;但後者是值得反思的,選拔統治階層是為保障社會功能的正常運行,但是壟斷統治階層會引發更為惡劣的影響,壟斷者往往會壓制社會要求改變的聲音,甚至於為了繼續壟斷統治最後成為社會的吸血蟲,如卡內蒂在《人的轄域》中所言:「某些人抵擋死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巨獸般的權力結構。僅僅為了延續一個人的生命,卻要求無數人為之犧牲。」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薩瓦特爾提出的方法是「民主制」。薩瓦特爾熱烈的謳歌民主制,並將之視為「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他雖然承認民主制下「許許多多人一起做決定當然要比單獨一個人拿主意麻煩得多,而且並不能保證這樣作出的決定就更加正確,」但他依然認為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政體,民主制可以避免形成一個「固定的統治專家階層」。但是在這一點上,應該保持了審慎的懷疑態度。

保持懷疑的原因並非是認為民主制不好,相反每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都應該確立民主制,因為「民主制是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後自然形成的社會政治關係」,確實是進步的表現。

但是,薩瓦特爾在此謳歌民主制度的同時犯下了一個支持民主的公共知識分子經常犯下的錯誤:將民主視為萬能的靈藥。薩瓦特爾認為當今世界的貧富差異最大的原因,不在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而是貧窮的國家「不夠民主」,這其實是對民主的誤解和對殖民帝國主義的美化。很多人一提到民主就想到國家是否能夠富強,這是很奇怪的,西方的嚴肅討論民主政治著作中很少說民主一定能帶來富強。曾經也有言論爭吵,一種認為國家不富強所以要民主,一種認為國家要富強後才能民主(比如蔣的所謂訓政),這都是對民主錯誤的認識。同時,國際政治的一些基本常識也告訴我們:殖民帝國主義必然伴隨著落後、貧窮國家的掠奪,三角貿易已經不用再贅述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責備三角貿易中的非洲被掠奪的原因是不夠民主,這無疑是在嘲笑古代人觀察天氣為什麼不使用衛星一樣。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能夠實現對絕對權力制衡的制度不只有民主制。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連續的產物,這是制度的連續性,每一種制度都有自身發展的邏輯,在西方也許是由中世紀君主制向現代民主制演進,而中國,楊聯陞認為,國民黨的出現結束了中國一人專制的帝制時代,使得中國進入了一黨專政的黨制時代。中國數千年的專制傳統是一個巨大的制度慣性。但是這種專制也收到不同權力主體的制衡,在古代生存問題是最正義,除此之外,就是正義和法律的需求,專制制度和民主制、城邦制等其他制度比較起來能否更好滿足這些需求,這是價值判斷的關鍵。從中國的歷史價值創造來說,是不輸給這些其他政體的。薩瓦特爾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對專制保持著天然的厭惡(這一點我也不例外),但是以一個學者的中立態度來看,梁啟超說過專制和民主都是政體的一種,他們都有極好和極不好,從政體實用運作角度上來說,只有最適合的,沒有最好的。中國數千年的專制傳統,這是一種巨大的制度慣性,從帝制到黨制,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政體的選擇,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每個國家制度成長的傳統和國家的現實狀態。

1

在薩瓦特爾的整本書當中,提到次數最多的詞恐怕就是「悖論」了。我們生存的社會中充滿了悖論:人人厭惡工作,但勞動卻是社會發展之基;人人渴望自由,卻必須先得到限制;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越來越依賴於個體的理性思考、質詢和抗議,但這一過程又無可避免地削弱了社會的統一性。在眾多「悖論」的背後,薩瓦特爾真正想說的是:社會是人為造物,在社會當中沒有什麼是自然而然的,我們今天所認為是自然而然的東西,比如說民主制、理性原則還有憲法至上等等,都不過是人共同的約定,人類自身的因素中含有否定這些約定的成分,如果不加以警惕,人類辛辛苦苦花費成百上千年時間確立起來的約定可能朝夕之間毀於一旦,納粹就是鮮明的例子。這些否定的因素,被政治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稱為「開放社會的敵人」。

首先予以討論的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危害如今人盡皆知,學術界關於極權主義討論最為經典的兩部著作當推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和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他們二位都是從學理的角度討論極權主義理論的起源,前者聚焦於19世紀中歐和東歐的反猶主義和殖民帝國主義,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極權政治的先決條件,後者則將筆墨集中於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社會政治哲學,認為他們的思想是現代極權主義政治的理論來源。不過,薩瓦特爾的論述角度與他們二者不同。

盧梭曾說:「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真正起源並不在政治,而在經濟。」薩爾特爾選取了經濟的視角來分析蘇聯極權主義的建立。18世紀爆發了三次偉大的現代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前兩次革命破除了貴族的古老特權,引入了民主制的原則,第三次革命則建立了新工業體系,大資產階級成為社會領導階層,資本主義的基本理念並不是服務於特權階級,也不是服務於社會集體,而是服務於利益,如法國政治學家雅克·阿塔利在《千年王國》中所說:「金錢——也被稱為市場或者資本主義,這三個概念密不可分——脫穎而出,成為一種暴力的經營方式,它是徹底的新生事物,有效而且普遍。從前,神意和力量主導著舊秩序,現在金錢取而代之。」

追求利潤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是工業革命後二百多年形成的現狀,然而,「在經濟領域之外,資本主義卻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恩惠,『悲憫他人的不幸』和『同情別人的苦難』這樣的觀念,似乎早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初就已被資產者從他們的工作日程表上擦抹去了。」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時間、壓縮工資、降低生產環境質量等手段對工人階級進行壓榨無疑是一種現實,面對這些工業勞動者——也可以說是「無產階級」——自然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抗議和革命,「儘管他們的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看起來非常激進,但是歸根結底,他們是在謀求一種更為公道的分配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來分享工業革命創造的財富。……他們並不是要破壞作為生產模式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要迫使資本主義體制改善它的分配方式。」其中重要的社會理論家馬克思的設想是:「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手段,以國內戰爭的形式,轉變為統治階級,然後取消資本主義所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經濟體系,在共產主義體系中,只有一個國家領導機構,這一機構肩負著規劃生產和制訂報酬的任務。」

馬克思的設想其實是極為精彩的,但是當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卻發生了驚人的偏差,比如在德國,比如在蘇聯,由希特勒領導的無產階級和斯大林領導的共產主義,「最終演化為最為專斷而且極為低效的超級資本家」,「從前,一個工人被惡劣的業主解僱之後,他仍舊可以喝別人一道競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在納粹德國,在蘇聯,但凡有人不服從那個唯一的主人,他就不僅要面臨失業,而且要遭受牢獄之災,甚或是肉體的消滅。」

薩瓦特爾認為,共產主義的出現絕對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它最大的功能目前來說並不是建立國家,而是促使資本主義進行改革,今天那些最崇尚自由的國家,政府也必須肩負起社會保障、養老福利、公共教育和勞動權益監督等責任,「福利國家」的出現離不開共產主義的貢獻,實際上,第一個倡導福利國家的人就是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他正是為了滿足熟讀馬克思著作工人的要求。但是,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對共產主義進行教條式、帶有別樣政治目的的利用,則會產出可怕的極權主義。

不得不說,在看薩瓦特爾的這一段論述時,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感受其實相當奇妙。

2

18世紀的革命終結了古老的君主國家,產出了眾多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是根植於現代國家支柱的意識形態,由於公民已經不再認同於代表神權的國王,否定了以血統作為身份標識的貴族階層,所以需要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確保公民獲得一種新的集體價值觀,即民族、國家、人民。這幾個術語常被用於國家全體公民集合的同義詞,幾乎永遠帶著褒揚的用意,是一種「政治正確」。但是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對的嗎?這兩個問題其實非常重要。

薩瓦特爾認為這兩個問題的本質,是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國家和個人是現代政治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二者互相談起時好像是在討論仇敵:「個人抱怨說,國家是壓抑性的力量,一貫專斷獨行;國家則把一切政治禍患歸咎為個人的不服從和自我中心主義。」但是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國家與個人其實是一對「戀人」關係,「個人是國家合法性的最終基礎,國家要援引個人之見的契約來得以確立,得以論證自身的合法性;但與此同時,國家又力圖壓制個人過分朝秦暮楚、反覆無常,謀求自身模式的穩定性,剋制對建構的永恆消解。服從的理性和反抗的理性之間有一場永恆的論戰。」

這也就是說,個人與國家之間存在一種張力:個人需要歸屬於一個集體,這個集體可以帶給人們安全感,可以幫助個人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個人對集體的信賴、對集體的盡心儘力和與集體的感情紐帶就是個人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紐帶。但與此同時,個人加入的集體應該是完全處於自願的,和任何集體的關係都是一種約定或者說契約,而非君臣愚忠,個人可以在集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不必在團體的籠罩下失去自我

「自由的敵人不一定在自身之外,」薩瓦特爾的這句話極其引人深思。他強調每個人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讓國家代替思考。「不要以為永遠是執政者想要取締自由或者最大限度地削弱自由——在很多情況下,是公民們對自由感到厭倦和恐懼,於是他們主動呼籲當權者進行鎮壓。每當民眾要求『為了我們好』而限制自由時,國家決計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某種極權主義政客——譬如希特勒——就是通過選舉程序掌握政權的。」

與此同時,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卸給國家,對行為負責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承認自己做過的事,二是能申述做的理由。薩瓦特爾認為很多公民逃避政治,以為這樣就可以沒有政治態度,「但其實這是最糟糕的政治態度」;還有一種人因為自己酗酒、自己抽煙成癮,就怪國家沒有管控好酒精和煙草,這也是公民不負責的行為。

薩瓦特爾此番論述的真實用意直指民族主義,按照他的意義,個人歸屬於國家、民族和人民是必要的,但個人愚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則是愚蠢的,而民族主義就是這種代表。「社會的具體形態,它的法律,它的疆界……所有的一切絕不是自然的,它永遠是一件藝術品,永遠是人的約定。」

極權主義國家經常借用民族主義的名義壓抑個人自由,因為極權主義本身就是借著這種愚忠施加統治,因為愚忠之下,國家永遠都是正確且高高在上的,也就不存在什麼自由和權力分享了。

薩瓦特爾明顯服膺於民族主義專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中對民族的定義,這是出於政治需要進行建構的結果,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如法國社會學家蓋爾納在《民族與民族主義》所說:「民族和國家一樣,同是偶然的產物,不是普遍存在的必要。……民族主義認為,民族和國家註定是連在一起的,哪一個沒有對方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一場悲劇。……(但是實際上)國家當然是在沒有民族幫助的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民族當然是在沒有得到自己國家的祝福的情況下出現的。」民族主義的形態只是一種政治綱領,用於團結國家的不同社群形成統一體,因此是排他、排外的。但是不要忘記,人類的未來不可能止步於國家,民族主義對於政治文明演進最迫切的問題沒有推進作用,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一個國家能否尊重人權,能否尊重全體居民的公民權,能否放棄一部分國家主權,配合其他其他國家共同面對全球性的挑戰,能否為公民提供充分的保障,以此來對抗貧窮和暴力。」不要忘記,你除了是某國人的身份,你最重要的身份是:人類。

站在世界主義的視角薩瓦特爾的觀點是有道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聯合國和歐盟這一類打破國家和民族、具有世界主義的組織無疑代表著人類的未來。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級,他從低到高確定了銀河系中文明發展的三種類型,最低等的I型文明也要完全能掌控本星球的能量才行,這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的。

不過,世界主義雖然在當今世界已經見到了雛形和影子,但還是太過超前,當今社會的生產力和政治技術也無法滿足完全放棄國家形式的條件。這個世界總會有超前的改革者要求向前發展,但總也有保守主義者拉著他們說走得太快了,有人跟不上。世界是在超前和保守的拉鋸中前進的。薩瓦特爾的論述意義在於,如果將來真有一天達到了發生這些改變的條件,請不要以民族主義為名拒絕改變。

3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永恆的命題,根據史書統計,人類歷史上戰爭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和平的時間。戰爭造成的危害和破壞性也毋庸贅述,遠的不說,近說兩次世界大戰。人們為了維持和平,不斷發明新的方式來消弭戰爭。現代軍事理論認為「戰爭是達到政治目的的工具,而不是戰爭本身的目的」戰爭的本質是一種建構手段,是將自己的意志建構在不認可你意志的地方的手段,因此如果有其他的方式能夠不用流血就能實現這個目的,當然是最好的。在古代,最早取代戰爭的形式就是商業,商人是最早的和平主義者,有的時候一場商業戰會比用兵器搏鬥更能壓服或者利誘對方認可你的意志。到了現代,人類發明國際政治學的核心目標也正在於此,在當今社會,國際舞台上大國的政治博弈已經取代了大多數的戰爭。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當今世界,國家依然沒有放棄戰爭作為建構的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已經建立,但是世界卻被兩大帝國一分為二,維持著一種「恐怖的平衡」,這種情勢貌似和平,實則是一種戰爭凍結狀態。「戰爭永遠被視為一個獲得榮耀、創造奇蹟的機遇,但是它也被堪稱是一場悲劇和一切痛苦的根源。……執政者經常宣傳他們是和平的擁護者,但是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進入歷史,大多是因為他們打贏了戰爭,而不是因為他們避免了戰爭。」在國家機器眼中,「從集體的眼光來看,戰爭常常是一件『好事』,戰爭能夠規訓人類集體,刷新精英階層,激發社會成員的共同情誼及無條件的歸屬感,擴大社會覆蓋面,增強集體影響力,在各個領域中加強公共生活的重要性,進而鞏固社會,強化集體。

不過,反對戰爭並非是說要取消軍隊,任何一種戰爭形式都不可接受。薩瓦特爾將真正的「反戰主義」稱之為「反黷武主義」:「持此論者不把武裝暴力視為絕對的惡,毫無疑問,暴力是一種罪惡,但它不是唯一的罪惡,在許多情況下,還有比暴力更可怕的東西。……反黷武主義思想首先是從如下原則中發出來的:任何一種政治機制(例如戰爭和軍隊),如果不能被另一種更強有力、更行之有效的機制替代,那也就不能真正取消原有的機制。

上述這一段話也許是薩瓦特爾關於反戰論述的核心,總結全書,其實你會發現一個很無奈的情況:其實他也沒有辦法。薩瓦特爾在反戰這一問題上提出的所有觀點和建議——建立超國家的權威機構(聯合國安理會)、建立反戰國際組織、軍隊職業化、裁減軍備等等——早已在國際社會中不是新鮮的話題,這個問題的複雜程度和對專業知識的需求也不是一位哲學教授所能應付得了的。他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呼籲「不能讓軍事與對抗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

薩瓦特爾在書中討論的問題眾多,大致可以用這樣的一條邏輯線進行串聯:人類為了生存下去發明了社會,社會的發展需要政府,政府必然產生統治階層,統治階層需要用民主制來節制;極權主義、民族主義和戰爭都是民主制和個人自由的敵人;政治學的目的在於研究和調解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政治學並不能讓每一個人都幸福,但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的自由。

在全書的結尾,薩瓦特爾引用了兩段文字意味深長。一個是波蘭哲學家科拉科夫斯基回答一位記者問他「最願意住在什麼地方」的提問:「我願意住在高山之巔原始叢林身處的小湖岸旁,那房子坐落於曼哈頓麥迪遜大姐與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交匯的街角上,而這片田宅歸屬於譯作寧靜的外省小城。」這是對烏托邦最好的表達。政治最美好的狀態就是烏托邦,但那是一片幻境,政治學不可能創造出烏托邦,它能做的是讓這個世界不太壞而已。另一個是博爾赫斯的詩篇《正直的人》,曾經有一些急於參與政治的年輕人問薩瓦特爾什麼是最首先需要做的,他的回答非常樸實:學習。每個人都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這個世界就將無比的美好。

一個像伏爾泰希望的那樣栽花種草的人

  感謝人世間有音樂的人

  欣喜地發現了一個詞語的來源的人

  在城南的一家咖啡館裡默默下棋的兩個職員

  在思索用色和造型的陶工

  在誦讀某一首頌歌的最後詩節的女人和男人

  撫摸睡著了的動物的人

  為別人或者願意為別人對自己的傷害辯解的人

  感謝人世間出了個斯蒂文森的人

  寧願別人有理的人

  所有這些人,他們互不相識,卻在拯救世界


只讀過海伍德的。。反正我沒太看得進去。。內容還是很全的。。美國的經典政治學教科書嘛。。

羅斯金的考研的時候買了,也沒看。。好像要薄一些。。

其實可以看一下楊光斌的政治學原理==


政治學大二狗來強答一波。

自己平時還是比較喜歡看書的,推薦幾本適合入門的書籍

part1 西方經典原著

1.&<法&>盧梭 社會契約論

2.&<英&>洛克 政府論

霍布斯的《利維坦》,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洛克的《政府論》尤其是下篇(非常薄的一本小冊子)對自然狀態、自然權利、自然法社會契約訂立的過程和結果也有各自比較詳細的論述。但是《利維坦》實在晦澀難懂,讀完之後可能整個人都會不好,,?^?,,叫獸說他當年也沒能讀下去,所以不推薦。剩下兩本書都是很好的經典著作 ,讀完之後可以對西方的自然權利說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社會契約論》的難度比《政府論》稍大些。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也可以讀讀

3.&<英&>密爾 論自由 大二做讀書筆記寫的書,非常簡單易懂,主要從社會角度而非傳統政治角度對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個性自由,社會個人許可權分三個部分進行了討論,即使書中的一些論點在今天看來有部分局限,但是整體思路很清晰,對自由的認識和渴望非常深刻

同類型的書還推薦&<法&>貢斯當的《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之比較》一篇演講稿,不是很長,也對財產權 出版自由 個性自由 宗教自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相比密爾的書文字更加優美,可能因為作者本身也是文學家的緣故。&<法&>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也是非常經典重要的一本書,準備下個學期看。幾位思想家的書都體現了19c自由主義思想在主題和論證方式上的變化,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留意體會下。

西方原著主要推薦這幾本,因為自己對古希臘羅馬的部分不是特別感興趣,就不重點推薦那個時期啦。平時的學習中也有涉及過一些,感覺柏拉圖的《理想國》《法律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西塞羅的《論共和國》《論法律》對城邦,政體(特別要關注混合政體),公民,民主正義榮譽寫的還是比較好的,啊還有波利比烏斯大大的一些書,但是他老人家的書好像比較厚不容易找到。

part 2 一些導論

如果想先從整體宏觀角度學政治學可以看一些導論的書籍

1.馬工程的教材 叫獸參與編寫了很多,但是我們上課很少用,主要還是用叫獸的ppt 這一系列書的優點就是十分易懂,高中政治教材即視感,缺點是只介紹了一些基礎的芝士沒什麼引文,太過簡單對培養政治思維方面肯定是不夠

2.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必讀 !!!

3.中國政治思想史 可以看北大江榮海《中國政治思想史九講》以各家各派而不是時代為章節寫的,蕭公權先生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看過一部分,讀起來不太容易因為用文言文寫的,對中國政治思想史感興趣的同學文言文一定要好\(?o?)/

4.海伍德的《政治學》《政治學核心概念》

羅斯金的《政治科學》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和現在各位政治學大佬教授出的有關政治學的導論都是初學者要看的概念性書籍,各有所長,可以結合各自需要補充著看。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等等當代政治學家的著作論文也可以讀。

中國政府方面的可以看南開大學朱光磊教授的《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中國政府過程》

還有政治學中比較熱門的國際政治雖然屬於政治學,和政治學原理方面學習過程中有交合的部分,但是基本屬於另一個部分,另有推薦的書,在此就不詳述了。

學習政治學的時間雖然並不算長,但是還是比較喜歡這門學科。政治學需要你對歷史學、軍事學、經濟學、行政學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歷史,建議對政治感興趣的童鞋一定要多了解歷史知識),還需要你用哲學的強大思維,清醒的頭腦來解釋每一個政治現象,評述每一個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等。答主也看過知乎一些對政治問題政治現象的討論,感覺大多是愛國青年灑熱血茶餘飯後閑談從比較實際表面來看,背後沒有理論的支撐那麼下次再出現同樣相似的現象也不可能看的清楚,這也是不斷鑽研理論的政治學家還沒有被新聞記者xx評論員取代的原因吧。如果想學政治學方面專業還是要想清楚,畢竟偏重理論工作不好找,同學大多考公務員或者考研跨專業,除了真正熱愛的人(哈哈哈。)。期末要背的東西非常多,要你的記憶力理解力好,平時各種論文課題也有的是,身體心理頭腦都要強大(?3?) ???加油吧 各位!!!~


瀉藥,我是搞政治哲學的,政治學是另一條路。政治哲學的入門書可以看看姚大志的當代政治哲學,金利卡的當代政治哲學,列維施特勞斯編的政治哲學史,耶魯公開課正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政治學通識》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剛生著


政治學與經濟學都有一個特點:涵蓋範圍大


題主既然是需要推薦書目,應該直白點說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了考研?還是初涉了解或者入門了再深入了解?


考研的話最好的建議是詢問大學的老師或考研相關人員。


如果僅僅是入門了解,問題又來了,是政治哲學還是政治制度的建立或者制度史?


政治哲學入門只推薦薩拜因的《政治學說史》。通讀一遍裡面這麼多學派與主義終有你心儀願意深入的。


政治制度的話,推薦先把中國大朝代史掌握,然後再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如果題主詳細闡述了需求再來


反對那些故意求「大而全」的回答,其實列舉得那麼多一點意義也沒有。

作為一個非政治學研究者、非政治學專業的愛好者來說,那些大部頭、那一摞書單、那麼多的解讀,看似華麗充實,其實只會讓你心煩畏難而興趣盡喪。

簡單點,只推薦下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及他的《社會契約論》。

都是小本子,看之前不要看那些解讀,就以你現在的知識背景不緊不慢地多看幾遍,有些語句段落看的時候自己胡亂多想想多思考下就夠了。看了三遍後,過了些時日,再去找找盧梭的寫作背景、生平經歷、各類人的解讀等等。但要記住,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如果看完後,覺得還有點意思,就繼續選讀些經典著作,由薄到厚,由簡入難,由經典到解讀。

政治學,說單純很單純,說繁雜很繁雜,說艱難很艱難,但是還挺有意思的。

至少你永遠躲不開他。


看您「入門「是幹什麼了,如果是政治學專業的學生,我以為楊光斌老師的《政治學導論》不錯;如果是業餘讀者想了解政治學理論,燕繼榮老師有本《政治學十五講》不錯。


【傳送門:政治學入門讀物哪本比較好? - 安吉利烏斯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1997/answer/33421840

安吉利烏斯的答案分門別類,較為豐富,對政治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他的list。

我這裡推薦一下我自己的入門經驗。

彼時我還不是政治學的學生,正處於打算轉向政治學讀研的階段。

彼時我將入門的開端定位於:1)培養興趣;2)看到這門學科的意義和初心。

因此,在當時一位對我影響非常深的教授的建議下,我當時選擇了:

《社會契約論》(盧梭)、《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和《君主論》(馬基雅維利)。

這三本書奠定了我學習政治學的初心,就是維護並促進契約精神的傳承與落實。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針對的是政治學原理:建議先讀海伍德的政治學,要讀英文版的,因為中文版是被閹割過的版本,而且譯文有不準確和一些小錯誤。此書是政治學入門經典中的經典。

國內的政治學入門推薦復旦大學包剛升老師的《政治學通識》,15年底出的,可讀性極強,而且全面介紹了政治學各大部分的主要理論和比較新的研究成果,對於搭建知識框架尤其有幫助。人大出版社景躍進老師編的《政治學原理》也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教材。


《政治學十五講》燕繼榮。

十五講系列都很不錯,適合通識學習。


海伍德那個清晰明了,挺好的。有興趣再找相關專題著作看看


海伍德,國內的政治學原理書大都參考他的體系。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