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字的造字原理(含義)是什麼?

古代造字有一套規律和含義,今天看到繁體字「學」。請問一下研究漢字的童鞋們大師們,我很好奇,「學」字的意思是「一個人頂著一桌子線裝書籍」么?


教和學在古文字階段同形,我覺得爻是其聲符


分析某一個漢字的含義,最好辦法是了解這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學」字的甲骨文形體為

著名古文字學家朱芳圃先生認為,上部像左右兩手結網之形,「結網為複雜之技能,非傳授不能獲得」。這裡的「獲得」即是「學」的意思。

到後來金文「學」字

從金文「學」字在下部加了「子」開始,「學」才有了教孩童學習之意。

後來的小篆「學」字在形體上與金文大致相同。

一直演變到「學」

才有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從形體上來看,「學」字是個會意字,其本義就是「學習」的意思。

參考:《細說漢字》


查過工具書。

是雙手擺弄算籌之形。

較晚才有了下頭的「子」。


1爻 ,因為是周易的一掛,所以有說是學周易。但想想似乎太難學了。

2爻,在潮州話中有「捆」的意思,所以有說是學習勞作。

3被認可更多的是把爻視作算籌,學是在學習算術。


自己看吧


高中時語文老師講過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和@東東槍的表述基本一致,是一個人(子)在一張桌子(冖)前用雙手擺佈算籌(爻)。


「學」字是一個會意字,下面是一個小孩子被蒙著布,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也不知道。上面是兩隻手將布掀開,去其「蒙」,使其覺悟。

「學」最開始是指發現自身的不足,開啟內心的覺悟,後來延伸為向外對外在世界客觀知識的學習。

《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學」之為「覺」,說明「學」不只是去探索外部的未知領域,獲取客觀知識,還要覺悟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將外在的知識予以內化,充實自己的志氣,熏陶自己的情性。用劉勰的話說:「百家騰越,終入環內」(《文心雕龍·宗經》)


與本答題串的幾個答案有些微不同。也有學者認為今「學」中的「爻」和「冖」,或本為兩個「五」及一個「六」。與算術或八卦相關。僅備為一說:

五:

六:

學[京津4836(甲)]:


推薦閱讀:

古文中「無」和「無」有什麼區別?提問的原因是篆刻里簡體繁體都有,證明有不同含義。就像「後」和「後」?
關雎、關雎還是闗雎?
「台灣」的「台」為什麼不是「臺」字?
香港和台灣的標準用字有什麼不同?
哪些繁體字一眼認不出對應的簡化字?

TAG:繁體字 | 漢字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