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與匈人有何不同?匈人的侵略過程是如何的?


最近一直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不請自來,怒答之。

其實關於漢代史書所記載的匈奴人是否為羅馬及拜占庭人所描述的匈人或者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關係的問題,史學界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認為二者是同族的史學家不在少數,持反對立場的也不少。

最早提出二者具有同族關係的人是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於1756年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歐洲的匈人很可能是由中國北方草原西遷而來的北匈奴所演變的。這一點在商務印書館漢譯學術名著《哥特史》的譯者序所明確指出:

根據他(德·圭尼斯)的考證,公元1世紀末,北匈奴在漢軍和鮮卑、烏丸的聯合打擊下,「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烏孫之地」,「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悅般國,「悅般國在烏孫西北……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然後并吞阿蘭國,隨即開始向歐洲進軍。20世紀初,德·圭尼斯的這個說法又得到了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夏德和前蘇聯學者伯恩斯坦等人的支持,他們依據《後漢書·西域傳》、《魏略·西戎傳》和《魏書·西域傳》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粟特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奄蔡國,一名阿蘭」,「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沼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擄。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做出這樣的分析:粟特即阿蘭,後來被匈奴(悅般)吞併,時間是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在位初年之前的「三世」。按《魏書·高宗本紀》「興安……三年春正月……粟特國各遣使朝貢」,應當指的就是這次「粟特王遣使請贖之」的外交事件。興安三年是公元454年,按照西方史料的記載,匈人并吞阿蘭人是在公元370—375年之間,兩者相差80年左右,基本吻合「三世」的記載。另外,在敦煌發現的古粟特文信函中提到:公元312年前後,中國首都洛陽被一個叫Hwn(Hun)的異民族所攻佔,這顯然指的是匈奴皇帝劉聰消滅西晉的戰爭,所以Hun肯定就是匈奴。在此之後,德·圭尼斯等人的研究結論就一度成了國際歷史學界的共識。

這種說法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從法國史學巨擘勒內·格魯賽所著的《草原帝國》中可窺見一斑,其書關於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是否為北匈奴西遷的後裔的問題沒有絲毫解釋便直接將其內容放在了中國古書所記載的匈奴人的那一章中,以顯示其二者的關聯性和時間、地域以及邏輯上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說法隨著考古活動和文獻資料的不斷考證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質疑,尤其是在二戰以後,德國、美國以及英國學者對近年來考古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及羅馬、波斯等各國史料的記載做出了深入的考證和總結,這顯然比單純從中國古書上找隻言片語來得更有說服了。這些學家對匈人和匈奴人的異同比較大體分為以下幾點:

1,被征服的粟特人並非阿蘭人,征服者也只不過是一些自稱為匈奴的異族;

2,匈奴人和匈人的體貌特徵尚不吻合,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這樣描述他們所見匈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而中國史料所描述的匈奴人則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徵的北亞人,並且在《晉書》中對歷屆匈奴皇帝都有著重描寫其身材高大,大多在190cm以上;

3,羅馬史料所描述的匈人,最早見於公元二世紀古羅馬地理學家Claudius Ptolemaeus的《地理》一書中,拉丁文寫作Hunni,寫到了這是一群居住在黑海北岸的以游牧為生的蠻族。由此可見,在大約公元二世紀左右就已經有匈人在東歐地帶活動了,而北匈奴西遷的過程要比這個時間點來得晚,所以在時間順序上這種說法不是很可靠;

4,匈奴人和匈人在宗教祭祀、文化形態、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狀況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匈奴人崇尚原始薩滿教,每逢過節便在龍城舉行大規模祭祀,「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記·匈奴列傳》),其所持的宗教祭祀物品和器具也是獨有的匈奴—斯基泰文化的產物,而在歐洲的考古以及文獻參考中卻沒有發現類似的大規模祭天活動,匈人最多也就是利用動物的骨甲或內臟來進行吉凶占卜。而且匈人幾乎沒有殉葬傳統,這與匈奴的殉葬活動完全相反。還有關於馬鐙、盾牌等作戰器物的使用方面也不一樣。另外,匈奴有著一套嚴密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 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屍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到了歐洲,則只是一些鬆散的部落聯盟,部落間各自為戰,毫無分封和從屬關係可言,就是到了阿提拉時代,各部落首領也擁有相當的軍權,這跟匈奴人的社會等級狀況也完全不同。

所以,關於匈奴人和匈人的爭論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而合理的結論,但是有一點是事實:二者就算有血緣上的先後承屬關係,這種血脈也隨著漫長的西遷過程在不斷與外族融合中被沖淡了,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世界民族大遷徙史話中的驚鴻一瞥。


這裡首先說明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歐洲文獻史學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大多數歷史學家不具備閱讀一手史料的能力,引用史料時只能截取二手販子的譯文。歐洲古典文獻多數是什麼文字呢?是古羅馬的拉丁文,這和現代歐洲各國的通用文字來比,那就是外語,而且是晦澀難懂、歧義難解的死文字。這一點上,漢語就好多了,中國的高中生閱讀文言文至少還能懂個大概。國外的史學家如果沒有專門進行拉丁文的學習,你怎麼閱讀一手資料?想開腦洞都沒地兒開。

所以才會出現匈人征服阿蘭人,裹挾阿蘭人征服東哥特人的杜撰事迹。而這個事迹,拉丁文一手資料是沒有記載的。

古羅馬人對匈人和阿蘭人的關係,基本描述的脈絡是很混亂的,捋一捋的話。大概是先舉阿蘭人這個羅馬人非常熟悉的游牧民族來類比匈人,然後渲染匈人比阿蘭人還恐怖還野蠻還落後。然後提到東哥特王國有許多阿蘭人僱傭軍,這些阿蘭人僱傭軍在匈人入侵東哥特人時踴躍投降匈人,為匈人征服東哥特提供了幫助。僅此而已。

至於匈人征服阿蘭王國,無稽之談,阿蘭王國在匈人東征西討的時代還活躍著,給東羅馬和波斯充當游牧敵人的角色。要是匈人征服了阿蘭人,那麼黑海北部繼續騷擾東羅馬和波斯的就不是阿蘭王國而是匈人王國了。

接著就是匈人和匈奴的問題。

最早提出匈人和匈奴是一個族群的「學者」,是個歐洲著名的民科,此人還最早提出過殷商殖民美洲論,手機答題我沒地兒找原始資料和這貨的名字了,感興趣的朋友自己找找。

然後接受匈人和匈奴為一的,主要是兩種人:一是泛突厥分子,單純為全世界放羊的都是土耳其人的理論造謠,不多說了你們明白;二是民國時期的一些跨界民科,比如齊思和、林幹、陳序經,他們支持這一理論,單純是為了提振中華民國的弱國心態,我們的手下敗將虐了歐洲列強的祖宗,歐洲列強的祖宗是衰貨、我們中華民國的祖宗曾經闊過……就這個意思。

至於為什麼現在對這個沒殺聯繫的兩個民族要混為一談,甚至在權威著作里還不忘說這是個爭論,並不直接反駁呢?你們要懂得,泛突厥學,是國際上的顯學,話語權比大夥想像的大多了。所以有些朋友喜歡參考維基百科組織答案,就很容易被帶進溝里。維基百科裡的突厥汗國詞條及分類,至今還把突厥汗國叫「格克迪爾克」,大概是土耳其語里」偉大「和」突厥鄉巴佬「的單詞連接,我這裡手機打不開,你們自己去查看吧,那是泛突厥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既然突厥汗國叫突厥了,那麼土耳其是啥?所以只能給古代突厥人加一個」偉大「的前綴了。

另外,匈奴的主體,永遠還在蒙古高原上,西遷啥。西遷最遠的匈奴融合烏孫人形成悅般國,悅般國相比匈奴已經發生了民族變化,明顯的就是白種血統增多了。然而無論血統怎麼變,悅般的老大還是叫單于。至於悅般最後如何了?其後裔是突厥時期的樣磨人,也就是三姓咽面,最終融入葛羅祿,剩餘的融入喀喇汗,最後散在中亞各民族了。這就是西遷的匈奴。

有空了補完,手機打字太吃力。

原文如下:

·············································································································

參考北京師範大學的一篇論文:http://www.docin.com/p-363091603.html

文中除對匈奴人種及伊奧尼泰人的猜測純臆斷外,對羅馬史料中的匈人進行了詳解,很明顯,跟我國史料中的匈奴文明程度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有人提出晉書記載匈奴皇帝有白種人體貌,要知道晉書中有此體貌的是誰呢,石虎和劉矅啊。2333333,這個咱不解釋了。

江越偉提出的七河的流域的墓葬很正常,七河流域本就是少數匈奴西遷後的地盤,既史料記載的悅般國。

悅般後裔去哪兒了呢,突厥。

出差在高速公路上,回家了再談悅般和突厥的關係。

總之,玩笑話,匈奴和匈人的關係就是人類和猩猩的關係。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匈奴和匈人的人種不同,認為匈奴是高加索人種是一種武斷的行為,早期(BC300)的匈奴墓所鑒定出的遺骸基本以蒙古利亞人種為主,晚期越來越雜;而匈人在這點上更明顯,剛剛進入歐洲腹地時期的匈人墓葬考古的發現基本是蒙古利亞人種,往後混血情況才越來越多。

如果說進入歐洲腹地之前的匈人是已經和高加索人種混血後的匈奴後裔的話,除非北匈奴在西遷的過程中從蒙古高原郵遞新娘回去保持血統了。

把匈奴的文明程度跟匈人劃等號是對匈奴民族的巨大侮辱。

匈奴的冶鐵技術很可能比中原歷史還悠久( @焦延@周梁 首先,我只說很可能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早於,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爭議。而就「精鋼」也就是鑌鐵而言,匈奴早於漢朝接觸並控制西域。相關學說請參看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林幹選編:《匈奴史論文集(1919—1979)》,第278頁至282頁),匈奴掌握農耕技術並有一定的屯田,匈奴有築城的能力,匈奴會製造化妝品……

而匈人呢,且不說他們不會任何冶金技術,射的箭簇都是用骨頭渣滓磨出來的,不會用游牧民族的經典帕提亞戰術消耗對手有生力量,從來都是橫衝直撞的一路砍過去,且看看他們生活的日常吧?

馬賽里努斯的記載如下:

他們從來不蓋房子,避之如同我們躲避墳墓,在匈人之中,你甚至找不到一間哪怕蘆葦編成的陋室……即便在其他民族之中,他們也不會留在房屋中,除非是迫不得已,因為他們認為身處別人的屋頂之下很不安全。

匈人以亞麻衣服或縫在一起的森林鼠皮蔽體,無論在私人場合還是在公開場合,他們都只穿一種衣服。他們偶爾也會穿上我們的束腰外衣,不過這些衣物都很破舊,而且他們不懂換洗,直到衣服被磨損撕扯成布條,才會將它們脫下。

不過,他們的生活需求極低,他們不需要火,也無需可口的食物,他們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類,至於是何種牲畜肉,他們從不計較。為了加熱,他們會把生肉放在自己的大腿和馬背之間捂一小段時間。」

連蓋房子甚至扎「蒙古包」都不會,這不是真·野人是什麼?

還覺得不夠真·野人是吧?再來段:

他們沒有固定村落,不舉爐火,不識法度,其生活方式如同流放犯人,與定居民族迥異。匈人主要安身之處是他們的馬車,他們在馬車裡出生,在馬車裡把孩子養大。如果你問一個匈人他是哪裡人,他肯定無法回答。可能的情形是:他的母親在某地受孕,而在另一處很遠的地方生下他,然後又在其他更遙遠的地方將他撫養成人

無語ing……

再回頭看看北匈奴後裔在中亞所建立的悅般國是什麼文明程度:

《北史》曰: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其風俗言語與高昌同,而其人清潔於胡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其國南界有大山,山傍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人取以為葯,即石流黃也。與蠕蠕結好,其王嘗將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入界百餘里,見其部人不浣衣,不絆發,不洗手,婦人口舐器物,王謂其從臣曰:「汝曹誑我,將我入此狗國中!」乃馳還。大檀遣騎追之,不及。自是相仇讎,數相征討。

各位,當年看到這段關於柔然國的歷史記載我的心情和那位每天洗漱三次的單于王是一樣一樣的啊!噁心!崩潰!抓狂!

不洗衣服不做髮型就算了,不洗手權當看不見了,但用過的盤子不刷而是讓女人舔乾淨這可真他媽噁心啊!

這樣對比一下大家還會相信兩者是同一民族嗎?


謝大家的邀請,列出一些歷史狀況和說法,至於什麼樣還是大家自己判斷吧,大致講下這個神奇的匈人(Huns)西征,這群野蠻人相當於直接導致了日耳曼人的崛起和西羅馬的滅亡,而這個也是很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津津樂道的東西。(盜圖者,誅。)

說匈人是不是匈奴,雖說有爭議,但是目前來說爭議不大了,就算匈奴和匈人在血緣上可能有那麼一些關係,這兩個部落集團也是基本不存在傳承關係的,但是至於說匈奴西遷到底對於整個中亞歐洲的游牧民遷徙有沒有影響,對匈人的西征有沒有影響,這個就仁者見仁了。

  • 因為要是說東方和西方的歷史記載,那也確實有重合的地方。

其實說匈人之前,不得不提到一個族群叫做「阿蘭」,匈人第一次進入歐洲人的視野,就是隨著強悍的阿蘭被「滅國」開始的,之後會說一下這個東西,而這個「阿蘭」確確實實是在東西方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的。

  • 在西方人的世界觀里,上古時期希臘羅馬還沒有勃起的時候,世界主要生活著兩個巨大的白種人族群,一個是西邊的「凱爾特人」Celt,另一個是東邊的「斯基泰人」Scythians),當然了後來根據墳冢假說也好還是分子人類學也好,那時候的世界也確實類似這種情況,上一個圖。

圖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歐洲主體民族「印歐人」分成的兩個較大的集團,一個是西邊的凱爾特人,一個是東邊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當然這些名字主要都是泛稱,實際上內部還有很多部落的。可以看出幾乎整個歐洲都是凱爾特人的勢力範圍,這時候聞名世界的希臘羅馬還僅僅蜷縮在南邊的兩個小半島上,後來兇悍的日耳曼人還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那裡。

這個斯基泰人是中亞到東歐一帶很廣泛的一個游牧部落的泛稱,使用的語言被稱作東雅利安語族,和歐洲的語言也是親戚,現在一般認為,他們不僅一直跑到新疆北部,最東甚至到了我們的甘肅一帶,在歐洲人的記載中,這群人一直和波斯不對付,後來取代古波斯領土的「安息王朝」就是一群斯基泰人建立的,同樣在我們《史記》、《漢書》等裡面,隨著張騫開始探索西域,也是有著這樣幾個記載的。(寫完會上圖。)

「臣(也就是張騫)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焞煌間,小國也。」

也就是說離我們最近的地方,有一個小國叫烏孫,按照《漢書》的說法,這群人一直生活在甘肅西邊,是一群游牧民,烏孫王一般被稱為「昆莫」,有點類似「單于」的意思,結果烏孫的昆莫「難兜靡」和甘肅的黃種部落月氏起了衝突被吊打,烏孫打不過就只能求助草原大哥匈奴,匈奴幫著烏孫以壓倒性實力趕跑了月氏,而烏孫就遷徙到了七河流域(以前看我文的應該知道這地方。),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匈奴的小弟,當然了,月氏西遷慢慢變成了黃白混血,還在中亞直到印度建立了個龐大的「貴霜帝國」,不過這個不在這個文的說明範圍里了。

所以這個烏孫到底是個什麼種族,一直以來也引起了東西方的探討,按照漢朝的記載,烏孫人深目紅髮,「其型甚丑」,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群貨是不是在西遷之前是黃種人,後來跑到西邊混成了這模樣,但是後來根據對於烏孫遺迹的考古,基本可以確定大多是歐羅巴白種人,而且差異性並不大,所以現在一般認為這群人應該就是斯基泰人了。

  • 而在烏孫西邊,還有這麼兩個國家或者說部落,這群人的風俗和烏孫也類似,

康居國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與粟弋、伊列鄰接。其王居蘇薤城。風俗及人貌、衣服略同大宛。地和暖,饒桐柳蒲陶,多牛羊,出好馬。泰始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並獻善馬。

這個康居,其實最早在史記的大宛列傳就提到過了,康居是烏孫西邊,「大宛」北邊的一個地方,這群人一般認為也都是斯基泰人沒跑了,而且風俗也很相似,當然攝於匈奴的威力也都甘願當小弟,結果中國出來個BUG劉徹漢武帝,匈奴被一拳打懵,漢武帝讓李廣利跑到現在的烏茲別克遠征不鳥漢朝的大宛,兩次遠征最終把大宛打服了,後來連鎖到烏孫和新疆的小國都開始歸附漢朝,這也是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開端。

  • 而這個康居吧,畢竟離的太遠,所以也是牆頭草隨風倒,後來匈奴內亂,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成了兩個最大的勢力,後來呼韓邪單于開始和漢服軟,而這個郅支單于也比較慌,就鳩佔鵲巢跑到人家康居那裡,占人家地盤搞人家國王殺人家大臣還睡人家妃子,當然後來漢朝又出了個開了掛的陳湯,遠征康居滅了郅支單于,這才說出那句很多人最愛用但是還總用不到正地方的話——「明犯強漢者,猶遠必誅」

好了那麼康居再往西,其實還有這麼個國家,也就是開頭所說的「阿蘭」了,按照《史記》的說法。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涯,蓋乃北海雲。

就是這個名字色香味俱全的國家「奄蔡」,生活在康居西北,如果按照康居是哈薩克中部的說法,那麼奄蔡就是一個鹹海一帶的國家,這個和歐洲記載的阿蘭人(Alans)位置幾乎重合,後來果然,等到了東漢的時候——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這個是《後漢書》裡面對阿蘭的記載,可以看出來這時候我們也叫這群人阿蘭了,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群人是康居的附庸,一直是個巨大的白人游牧集團,也就是西方說的斯基泰人的主體。

等到三國的時候,阿蘭又脫離的康居,逐漸強大起來,很有可能開始向西移動——

「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三國志》

也就是說這群人西邊和「大秦」也就是羅馬帝國接壤,東邊和康居接壤,所以基本也就明確了位置。

圖 前面說的幾個部落(國家)的位置。(歐洲已經是羅馬和日耳曼對立了,這圖沒畫,後面會上。)

這些國家裡面除了較遠的阿蘭,大多是都很恐懼匈奴,郅支和呼韓邪那次給匈奴分裂埋下了伏筆,東漢的時候匈奴徹底分裂,南匈奴歸漢,北匈奴繼續和漢對立,而白人小兄弟繼續牆頭草隨風倒。

結果北匈奴在東漢不僅僅漢朝和南匈奴膈應,新興起的東邊小兄弟鮮卑也趁機崛起,最後北匈奴被耿秉,竇憲給打的親爹都不認識了,一直追到了燕然山(上圖烏孫和匈奴中間,外蒙的杭愛山),匈奴最終在漢的北邊是待不下去了,按照《後漢書》的記載,這群人逃到了烏孫,後來又進入了康居,還想利用康居搞個大新聞反抗漢朝,但是日薄西山的匈奴確實不行了,班超的兒子班勇(這位還是個黃白混血)又一次大破北匈奴,匈奴在康居也待不下去了,再往後,就不見記載了。

  • 現在對匈奴陵墓的考古中,可以發現大部分還是所謂「蒙古人種」的黃種人的,同時也有少部分歐羅巴人種的存在,這一點也就和史籍的記載是吻合的了。

但是多年後的《北史》里卻出現了——「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是歷史上的「粟特」其實是一群活動在烏茲別克一帶的商人部落並不是奄蔡,也不是在康居西北,所以「粟特國」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史官搜集信息錯誤導致的,按照地理位置也確實是阿蘭,這裡面記載說「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說明確實阿蘭是被滅了國,但是這個史官連奄蔡和粟特都搞不明白,這個「匈奴」是不是匈奴,就值得懷疑了。

  • 而對於歐洲來說,因為北歐的藍眼睛野蠻人日耳曼人的南下,凱爾特人越來越慘,而羅馬的崛起導致了最終歐洲被日耳曼和羅馬瓜分,凱撒佔領凱爾特的高盧(現在法國),日耳曼佔領高盧東部的土地,兩方以南北向的萊茵河和東西向的多瑙河為界線,勉強維持著一個穩態。

圖 羅馬帝國和日耳曼人瓜分歐洲,尤其是日耳曼人的哥特部已經和阿蘭離的很近了。

開始羅馬的命運和漢相比實在是不好,日耳曼人的攻勢越來越強,羅馬還爆發了個三世紀危機分裂成了個三國,最終內憂外患的羅馬分裂成東部的希臘區和西部的羅馬區,還被一個猶太人的小宗教「基督教」逐漸滲入。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作為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皇帝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這個原來被視為邪教的東西正式合法化,君士坦丁遷都希臘北部的拜占庭,羅馬的經濟文化政治重心都開始向東轉移,而日耳曼人也逐漸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了。

378年,數十萬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不要命的殺入羅馬帝國境內,羅馬帝國的防線徹底被攻破,羅馬皇帝瓦倫斯被吊打,羅馬的根基開始動搖,大廈崩塌也不遠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哥特人卻完全沒看出多高興,彷彿後面有惡鬼在追逐一樣。

其實羅馬也不知道為啥哥特人這麼不要命的打自己,以前也沒見過他們這麼拚命啊。

其實叱吒風雲的哥特王國,已經被這個所謂Huns」給滅掉了,有一個版本和我們的版本很像,350年,阿蘭被匈人大舉入侵,阿蘭王幾乎拼了老本和匈人打仗,兩方在頓河(現俄羅斯西南)打了起來,可以說阿蘭的戰鬥模式基本上就是歐洲的那一套戰車法,而匈人的騎兵最終讓阿蘭戰敗,阿蘭王被殺,阿蘭部大量併入匈人。

圖 匈人和阿蘭戰爭的假想圖。這邊是阿蘭的英文維基,感興趣可以看一下,Alans,當然這方面如果有爭議的話,也可以暢所欲言,比如關毛大也提出了羅馬文獻誤讀的問題,匈人是否和阿蘭有過這樣的大型戰爭存疑。

按照歐洲的說法,匈人的國王叫「巴蘭比爾」(Balamber),無論匈人是否和阿蘭產生過什麼樣的戰爭,但是確實有大量的阿蘭人出現在了匈人的部隊里,越來越強大的匈人瞄上了阿蘭西邊的西哥特王國。

  • 在歐洲人的眼裡,匈人極其野蠻,習俗也十分落後,甚至還有讓婦女顱骨變形變成尖腦袋的奇怪傳統(其實哥特人也有),而且這群人個子矮小,鼻樑很低,眼睛很小。從這一點來說匈人可能還真是個黃種人部落,但是我們記載的匈奴是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而且很愛留大鬍子,相比歐洲記載的匈人,匈奴有很完備的政治體系和較為發達的手工業,從這一點看匈人又不是匈奴,就算刨除東西方人的主觀看法,從文化來說,也只能說匈奴這個部落和匈人部落,應該是沒什麼傳承關係的,但是匈奴的西遷,是不是造成了同樣屬於黃種人的匈人的入侵,這個就不好說了,畢竟整整將近200年,而這200年東西方的史書幾乎都沒記載匈人,所以只能留給後世一些假說了。

當然,如果根據匈人遺留下來的一大部分「保加爾人」來說,這群人和我們北邊的民族回鶻有著很大的淵源,所以或許匈人可能和突厥是可以扯上關係的,不過匈人和匈奴一樣,也都是大型部落聯盟,往往是不同的種群集合起來的,所以單純的以偏概全,還是存在問題的。

接著說匈人西征的問題。總之不可否認的是,匈人帶著大量的阿蘭兵入侵了東哥特王國,這群在羅馬眼裡野蠻的不得了的蠻族被匈人更野蠻了一把,東哥特王國被滅國,在德涅斯特河(烏克蘭、羅馬尼亞)西邊就是東哥特的同胞西哥特,他們在河邊打算防死匈人,結果這群匈人完全不是沒智商,他們一邊佯攻一邊繞到了河對岸,西哥特人遭到了慘無人道的追殺,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西哥特人大量攻入羅馬防線,羅馬這一戰再也沒能力控制下面的行省,最終徹底分裂成東西羅馬。

圖 匈人的早期進攻。

已經把日耳曼人打的沒有還手之力的匈人控制了萊茵河以東的大量地盤,日耳曼人大量歸附匈人,這群人在日耳曼和羅馬交界的潘諾尼西亞平原(現匈牙利)站穩腳跟,開始不斷威脅東羅馬帝國,而西羅馬這個時候被日耳曼人和匈人壓榨的更慘,兩個羅馬就像當年的北宋南宋給「歲幣」一樣,必須要交上大量的財物和必要的物品維持和平。

  • 410年,西羅馬帝國迫於壓力,將駐守在不列顛尼亞也就是現在英國的軍隊全部撤回歐洲大陸,羅馬對不列顛將近400年的駐軍宣告結束,不列顛僅存的凱爾特人終於解放了出來,當然了最後還是被日耳曼人給弄了。

429年,日耳曼的汪達爾人和一部分阿蘭人因為躲避匈人,從西班牙跑到了北非佔領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

其實到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西羅馬就是瘋狂的縮水狀態了,而日耳曼人全成了小弟,可以說西方基本就是匈人的狩獵場了。

  • 回到歐洲大陸,434年,阿提拉繼任匈人首領,這哥們小時候是被匈人送到羅馬的人質,所以在羅馬宮廷長大的阿提拉姿勢水平很高,而同樣作為交換,一個叫埃提烏斯的羅馬貴族也被送到匈人帝國這裡,在這裡長大的埃提烏斯戰鬥水平也極高,按照一般的劇本,這兩位基本上就是一生的夙敵了。

等到阿提拉當上老大後,開始用自己在羅馬學到的人生經驗勵精圖治,本來強悍的匈人變得更加無敵,443年,搞了個「褻瀆匈人陵墓」的欲加之罪,連年賠款的東羅馬被匈人又一次入侵,東羅馬全軍覆沒不說,直接被匈人攻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這樣一些東羅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更加深重了(霧),總之匈人讓羅馬繼續賠錢並且還得開放更多通商口岸(這是真的)。

450年,阿提拉幾乎已經控制了所有的日耳曼人部落——勃艮第人,東哥特人,還有一個剛剛登上歷史舞台不久的部落薩克森人(Saxon)都成了阿提拉的先頭部隊,曾經萊茵河一帶的日耳曼卡蒂人、薩利人等演變出了歐洲歷史上極其有名的——法蘭克(franks)部(一般認為是拉丁語矛頭的意思。),成為日耳曼最大的部落之一,很快也歸順了匈人。

結果法蘭克國王死後,兩個王子爭風吃醋,結果一個投奔了匈人一個投奔了羅馬,這麼一來,阿提拉就有了進攻西羅馬的理由,他帶著他的阿蘭日耳曼聯軍一路直接進入高盧攻陷比利時,而就是前面說的那個人質「埃提烏斯」在著名的「沙隆戰役」擊敗阿提拉(這一段以後會在「祖先」里講。),驕傲的阿提拉迎來了第一次失敗,只能暫時休戰。

452年,以西羅馬不答應阿提拉和公主霍諾利亞的聯姻為借口,阿提拉再次入侵西羅馬,而埃提烏斯卻在朝廷內部飽受猜忌,最終貴族馬克西穆斯冤告埃提烏斯謀反,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最終處死了這個岳飛,啊不,是埃提烏斯,不過想想這簡直就是個秦檜宋高宗啊。

  • 也就是同年,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因為連年的混亂羅馬首都早就不在羅馬了)被攻陷,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迫逃亡,西羅馬正式進入苟延殘喘時期。

正是意氣風發的阿提拉,眼看著滅亡西羅馬一統歐洲基本不是問題了,結果因為太開心,他迎娶了日耳曼倫巴第部公主,結果阿提拉新婚後因血管爆裂暴斃,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懸案,阿提拉死後,不爭氣的兒子們讓這個巨大的匈人帝國迅速分裂內鬥,日耳曼人重新從這次衝擊中獨立出來。

圖 前面說的匈人的入侵,灰色的都是成為匈人附屬的日耳曼部落,黃色是苟延殘喘的西羅馬和被壓迫的東羅馬。(匈人的統治中心是現在匈牙利一帶。)

阿提拉最終有了個外號叫「上帝之鞭」,雖然匈人帝國曇花一現,但是整個歐洲就算是亂了套了,因為對抗匈人,羅馬搞了不少日耳曼的僱傭兵,這群人本來就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而日耳曼人只是認個大哥,自己光腳不怕穿鞋的,所以本身實力並沒受損什麼,而西羅馬可就真的被打殘了,本來的經濟優勢和戰略優勢也都被衝擊掉,內憂外患的羅馬就離滅亡不遠了——

455年,也就是阿提拉死後的3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從北非渡海洗劫羅馬城。

所以這樣的結果是,除了東羅馬總算是恢復回來在東邊重新繁榮起來,西羅馬就成了日耳曼人瓜分的狩獵場了。

476年,作為僱傭軍日耳曼人奧多亞克(Odoacer)廢黜了名字帥炸的羅馬末代傀儡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這人的名字分別用了羅馬城邦的創始人和羅馬帝國的創始人的名字。),總之一般認為到這個時候,曾經屬於「偉大」的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整個歐洲成了日耳曼人的遊樂園,我們來看下西羅馬滅亡後歐洲的情況。

圖 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爭奪歐洲大陸,主要就是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直接渡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汪達爾阿蘭人保持著北非領土,而其他地方還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日耳曼部落。

總之,這群曾經匈人的手下敗將日耳曼人徹底崛起,歐洲也就開始了中世紀的漫漫長夜,而同樣在東方,和匈人發展軌跡很像的突厥汗國崛起,小部落突厥吞併了回鶻,滅了草原的鮮卑大哥柔然,甚至也即將征服歐洲,可是這些游牧叔叔卻走了羅馬的命運,被隋唐拆分瓦解最終打敗,可以說東西方的命運在那一刻,開始了逆轉。

以上,還是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專欄。

相關鏈接——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與契丹、金、西夏的後裔現在在哪裡? - 安森垚的回答

為什麼中亞五國的首都(前首都)都距國境線這麼近? - 安森垚的回答

為什麼會有UK是多個國家的說法? - 安森垚的回答


第一的答案挺好,我來補充一些考古線索,其實從考古證據來看是比較支持匈人就是匈奴的說法的。

1:關於匈奴人種問題,大量匈奴墓葬DNA檢測報告都表明匈奴人種主要是蒙古人種,同時含有少量的歐羅巴人種DNA。比如:

2003年,對蒙古國Egyin Gol墓地匈奴時期(距今2000年)的62具遺骸進行了常染色體、Y染色體STR和mtRNA分析。常染色體和Y染色體STR主要用於個體之間的親緣關係鑒定,而mtRNA則用於推測群體的母系起源。研究一共獲得46個古代匈奴數據,結果表明89%的匈奴序列屬於亞洲單倍型類群,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種序列,其中頻率最高的不僅在現代東北亞地區最為普遍,而且在古代北方地區也廣泛分布,例如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鎮春秋戰國時期的兩處墓地、內蒙古商都東大井墓地東漢時期的拓跋鮮卑遺存中都發現了高頻率的。尚有的11%序列屬於歐洲單倍型類群,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序列。

2:在新疆地區發現很多從春秋時代到漢代的匈奴銅鍑 ,而同樣鑄造方法和設計式樣的銅鍑分布一直延續到南俄草原到歐洲一線 , 並且從東到西,可以分為A-E5種有明顯演變關係和時間先後順序的類型,這些銅鍑的發現又為探索匈奴西遷的後半段路線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3:具有明顯匈奴人風俗特徵的墓葬,分布最西的為哈薩克七河流域謝米列契地區別里克塔什

Ⅰ號墓地,是公元1-2世紀,已經位於鹹海以北,因此公元2世紀遷移到黑海北岸也並非不可能。


其實題主,後來歐洲還冒出一個游牧民族來,叫阿瓦爾人。其西遷路上混入大量印歐人種厭嗒人有比較明確記載(也是曾經說自己是Hun 的民族)雖然這個阿瓦爾人是不是柔然還有爭議,不過其西遷路線上整個民族的改變可以參考下。


匈奴人很可能在中亞遷徙的過程中匈奴發生了大的分裂或融合,大量丟失了原有的風俗習慣,因此中亞之後就不再能夠發現原匈奴風俗墓葬。

到達歐洲的時候他們或許血統上已經被替換,語言甚至可能都改變了,僅有小部分語言和風俗保留下來,維繫著匈人的自我認知。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匈人跟匈奴人的差異如此巨大。

遷徙到歐洲的幾百年白雲蒼狗,可以改變多少東西,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但我們起碼知道我們自己的歷史:漢人只花了二十年功夫,就徹底丟失了自己延續三千年的服飾形制,朝鮮人穿著大明衣冠來朝,大家都還以為他們是唱戲的。

有些人抱著「匈奴習慣匈人沒有」來說事,這個顯然需要商榷。


基本定論是,匈人和匈奴一樣是騎射的。有一定聯繫。但是匈人用骨做箭頭。匈奴則自己有產鐵,用鐵箭頭。而且匈人開始沒有盔甲,匈奴是有盔甲的。匈奴還有帳篷,匈人就野人一樣。

換句話說,匈人比匈奴落後多了。戰鬥力應該也差很多。考慮到也有人發現匈人中有個別蒙古人種甚至混血。

多半就是一些匈奴的落魄子弟,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和北方遊獵民族結合,成為了一個部隊。考慮到匈奴的文化更好,作戰經驗更早。猜測匈奴是匈人的教官和主要領導者是合適的。

匈人用的弓是反曲的。而歐洲直到大英帝國除了長弓手,都還做不出反曲弓來。反曲弓最大好處是同樣磅數體積小很多。意味著馬上可用的小弓威力可比羅馬地面用大弓。如果是漢朝或匈奴的弓,那麼100米穿透羅馬步兵主要的亞麻甲問題不大,50米穿透羅馬木盾也很輕鬆。而羅馬箭兵威力不大,和標槍一樣有效殺傷射程只有50米不到。

如果要漢朝主義一點的話,可以說,漢朝輕鬆打敗匈奴。匈奴中間連盔甲和鐵箭頭都用不起的人,帶領北方的落後民族人,滅了羅馬。

所以才有卡萊戰爭,羅馬7萬人兵團被7000騎兵射死,交換比超過10:1的悲劇。關鍵還是羅馬弓太差。。

漢朝的弓射穿能力這麼強,一個是反曲,另外一個是用到了複合材料,一個弓要做幾個月甚至幾年。這些都是西歐做不到的。成吉思汗和子孫打歐洲,都還要帶上大量的漢族工匠,否則弓箭供應就跟不上了。


不請自來,強行裝逼,你能咋地!?

胡塵一入哥特西,羅馬萬金拜單于

誰知全歐黃太歲,卻是漢關夜遁騎。

你以為這是哪個軍事論壇的憤青寫的,其實是顧城於1972年寫的《讀史》。


「匈人是被漢朝趕走的匈奴人」的說法之所以在國內被頻頻提及,主要是「漢朝打敗匈奴,匈奴打敗了羅馬,所以我大漢王朝比羅馬牛逼」的邏輯鏈讓很多皇漢高潮了的緣故。

其實即使匈人就是匈奴,看一下歐洲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時間,看一下中國五胡亂華開始的時間,只能說東西方兩個農耕帝國同時被游牧民族擊敗了。


匈人和匈奴是否一個族群,支持和反對的人證據都不夠充分。

首先樣貌,除去一些非人的描述和諸如壓扁頭這種較為可疑的說法,匈人明顯更加具有北亞黃種游牧的特點而非斯基泰的,在羅馬人的描述中兩者差別很大。至於中國人經常說匈奴人眼睛大,留鬍子,我覺得這涉及到中西雙方對彼此樣貌的刻板印象,中國人大眼睛的也不少,可在歐洲人眼裡也是眯眯眼,要是中國古籍記載中國人相貌堂堂,濃眉大眼。而歐洲人記載中國來客眯眯眼,那我們也可能得出,去往歐洲的不是中國這一觀點。

其次是技術之說,匈人與匈奴的差距主要是匈人手工業能力更弱,農業底子幾乎沒有,但如果用匈奴遷徙來說,近兩個世紀的游牧遷徙,匈人失去定居的農業技術也不足為奇。而匈奴本身的手工業也不強,其更多的文明成就更可能出自於其擄掠的中原工匠及其奴役的西域文明國家居民之手。

再次是政治體制,匈奴在蒙古高原有其自身獨特的一套政治體制,單于下面有各個汗王。而且進入到奴隸制。匈人一開始進入歐洲,是分散的,小塊小塊的游牧群,只有各路頭人。但匈人在獲得羅馬貢金後,在阿提拉時期,已經同樣形成了聯邦制的汗國體制,而且也同樣進入了奴隸制,並且其統御,驅使日耳曼各部落的手段及其發展速度之迅速,都讓人不得不起疑。

再者文化,宗教我還不太了解,就墓葬來說

喪葬習俗上,西方史學家對於匈人的葬禮有非常詳實的記錄,著名的《處室匈奴王阿提拉汗庭紀行》中記載的貴族葬禮為:「貴族或諸侯的馬要在其主人死後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殺死,由親友享用。人們將葬禮後筵席所剩的東西、馬轡具、馬鞍、武器一塊燒掉,然後把灰燼和食物等陪葬品埋到離墓不遠的地方??男子們剪下自己的辮子,在自己原先已令人害怕的臉上刻下深深刀痕,用鮮血哀悼其領袖。」而阿提拉本人的葬禮也有記敘:「屍體被置於城中央的一個絲綢帳篷中,挑選出的騎士騎馬圍繞屍體疾跑、哀歌。接下來是狂歡的酒宴,悲傷與娛樂交替進行。屍體在夜裡被秘密下葬,最裡面用黃金,外面用銀子,最後用鐵裹住??安葬阿提拉的人在葬禮後被無情殺死。」

說好的沒有殉葬呢,我覺得匈人很多時候和匈奴不符的,不是他們不想要搞,而是沒有條件而已,一有條件,就像雨後春筍一樣搞起來了。

而支持匈人=匈奴一說的人,則缺乏直接的記載和證據,並且上面那些解釋也只是解釋,雙方都只是提出疑點,並無確切佐證。

但我個人猜測(只是猜測),匈奴遷徙往康居國(哈薩克一帶)周邊,在這段時期農業技術因為無用,手工業技術因為缺乏擄掠的工人,兩者都衰落了。在白匈奴(白匈奴和月氏差別更大)崛起,康居衰落後,被迫西進,最後征服阿蘭,進入歐洲。


匈人與匈奴人是很大不同的,從文化和習俗上都有區別。什麼漢朝趕跑匈奴,匈奴阿提拉又攻滅羅馬的鬼話,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腳的。

首先阿提拉打羅馬,是漢朝打匈奴近500年後的事了,就算祖宗是匈奴,這時已進化成習俗文化完全不同的民族。笑話阿提拉打羅馬,相久不隔的同時期中國也有五胡亂華,被蠻族搞得很狼狽。

其次根據古羅馬史料,在北匈奴西遷之前,黑海地區就有匈人存在了。早在阿提拉之前,匈人就已經很NB了,屠了阿蘭人,嚇得日爾曼分支的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跑到羅馬尋求庇護,導致歐洲歷史上的民族大遷徙,然後這些蠻族又在內部生事,把羅馬搞崩潰了。

根據現在考古和史學材料,匈人匈奴人可能來自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下的分支,互不統屬,各自進化,文化習俗和組織形態都有區別,這與後來成吉思汗的統一蒙古是不同的。

兩者文化上有個很明顯的區別,匈奴人發明了單腳馬鐙,幾百年後的匈人卻沒有。馬鐙是很容易普及的,即使北匈奴被驅逐後發生退化,作為游牧民族,再怎麼退化不會連這點也忘記了。


即使匈人就是匈奴人後裔,也是落魄後裔。


其實草原游牧民族傳承不像中原王朝那樣嚴格,匈人可能間或夾雜了少量匈奴血統(北匈奴的破落戶,落難王子一類),主體還是今天中亞乃至伏爾加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應該叫斯基泰人,或者塞種人),當然,上層主要有較多的黃種人血統,一般的已經接近白種人了~


在歐亞草原,如果是主體民族,匈奴突厥蒙古都是大量混血。蒙古有藍眼蒙古黑眼蒙古,突厥也是這樣。草原上部落流動性太大了。並且不能與同種姓通婚,離得越遠越好。

余太山認為歐洲匈奴的混有大量的鮮卑人。歐洲史家所描述的匈人或者匈奴人是非常典型的蒙古種人,雖然歐洲史家太浮誇了。

覺得余太山的說法比較合理,但並不可靠,這只是推測,也只有用推測了。相對以前進入歐洲的游牧民族來說,匈奴人是非常特別的,就是其大黃種人的特徵,所以造成歐洲人恐懼,這種特徵是確定的。鮮卑是驅逐匈奴人的決定性力量,鮮卑也跟隨匈奴向西遷移。現在問題是,怎樣確定是匈奴人還是鮮卑人?

匈奴進入中伏爾加是比較確定的。無論是從種族與風俗。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正是從伏爾加開始的。大致來說,考古也是一筆糊塗帳。蘇聯人聲稱的每一個匈奴人的頭骨都有疑問。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進入歐洲的是蒙古種人,大黃種人,並且混血比較少。那他們必須短時間內越過中亞與南烏拉爾地區,進入伏爾加,通過南俄羅斯進入歐洲。在三世紀到五世紀,中亞與烏拉爾地區全是突厥人,要想不混血很難。所以他們應當是本部匈奴人或者鮮卑人。

可以比較中亞的匈奴人,中亞的匈奴人是白匈奴人,這有大量混血,現在留下的白匈奴的石像有些嚇人,不像是匈奴人。至於印度匈奴人,他們是從白匈奴人中分出的一支。匈奴人進入中亞與東伊朗,這也是確定的。看得出大致的過程與路線。歐洲太遠了。


hun蒙古語里「人」的意思,匈奴人自稱為「hun」,其實就是自稱為「人」。

匈這個字,在漢朝時的發音為hun,匈後面加個蔑稱「奴」,就變成了匈奴(hunno)。

匈奴人到了歐洲,依然自稱為hun,所以歐洲人記載他們是huns。

以上為猜測,個人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


有何不同?長相不同。 侵略過程?總結成一句話,趁你病要你命。


一種說法是北匈奴被漢朝擊敗後進入西伯利亞,之後二百多年沒有蹤影,在之後出現便是席捲歐洲的匈人了,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北匈奴與匈人之間存在承繼關係,他們之間唯一可供確認的聯繫就是時間上的合轍

至於侵略過程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路向西,所向披靡,滅國數與順利程度都不在成吉思汗之下,當然結束的也很像成吉思汗,強人死後,帝國瓦解


匈奴人比匈人要文明話多,無論社會組織還是技術。


推薦閱讀:

哪裡的創城行動最為勞民傷財?
為什麼商朝奴隸很悲慘還說商朝文化文明?
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如果操古漢藏語系者從中亞或非洲遷來,為什麼沿途沒有留下近親語系?
為什麼台灣,香港,新加坡的華人更懂禮貌,守秩序?

TAG:歷史 | 匈奴 | 戰爭 | 文明 | 社會 | 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