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戰例是哪一個?為什麼?

重點詞,最經典

——————————

經典說的是戰術、戰法或者戰略方面精彩絕倫,對後世有重大參考意義,不是「意義重大」,有點些戰例,雖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對明朝來說有很重要),但打的本身也沒什麼太過出彩之處。怎麼好多人說個戰例也民族主義爆棚,非要牽強的,文不對題的把這些戰例也拉進來?


解放軍版「范弗里特炮擊量」,1261噸炮彈,16個小時,殲滅越軍3000餘人。

1984年7月12日,14軍步兵在16個炮兵營的支援下,激戰16個小時,徹底粉碎了越軍對我老山地區一個加強師規模的進攻,殲敵3000餘人,我炮兵共消耗炮彈1261噸,取得了十年對越作戰的最大勝利。

14軍炮指在防禦前沿4公里內分別計划了3道攔阻線,40師炮指在清水至河江公路計划了19個攔阻點(線),軍師炮兵指揮所計劃火力300餘個,各炮群補充計劃640餘個。明確區分了大小炮射擊區域,尤其是注意了各級炮兵火力的銜接。使得我軍炮兵可以在火炮射程範圍內的不同距離上都能有效的打擊越軍。

團營屬炮兵由遠到近,重點打擊陣地前沿500米之內展開、衝擊之敵;團炮群則按計劃在4公里之內,主要打擊待機機動展開之敵,攔阻增援之敵和壓制敵迫擊炮;師炮群重點打擊敵縱深炮兵、集結步兵。

大口徑火炮和團營屬火炮緊密協同,以排山倒海的絕對炮火優勢給了越軍有生力量毀滅性的打擊,並在精神上完全震撼了敵人,打出了炮兵的威風。有很多次向我前沿陣地衝擊之敵尚未和我步兵交火即被炮火擊退,大大減輕了步兵的壓力,為支援步兵堅守陣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炮火殲敵數佔到了殲敵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對於這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鬥的殲敵人數,不同的資料來源有不同的說法,而且由於統計口徑不一,有的數據之間出入頗大。比如:

成都軍區兩山作戰基本總結稱:計斃敵2000餘人,敵內部反映為3000餘人。

14軍老山作戰總結稱:共斃傷敵1329人,俘敵5人。

14軍保衛邊疆史稱:共斃傷敵3300餘名,俘敵5名。

昆明軍區軍事工作大事記稱:殲敵1500餘人,俘敵6人(敵內部反映損失3000餘人)。

根據自情自報原則,一般來講,自己的損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統計最接近真實情況。所以我軍部分史料中,採用了「敵內部反映為3000餘人」這一說法。至於這個敵內部反映,由於未見具體資料,不知道究竟從何而來,推斷起來無非兩種情況:一是技偵截獲越軍無線電通信內容,二是我在越南內部發展的諜報人員向我提供相關數據。

由於我陣地前沿越軍屍橫遍野,既為了體現我軍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也為了抓住時機對越軍開展政治攻勢,昆明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印製了這批通告,用宣傳彈打到越軍陣地上,並通過高音喇叭反覆播放。此舉立即在越軍官兵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數以百計的士兵開了小差。

正是有了強有力的炮火支援,14軍在這場空前大捷中的傷亡並不大,犧牲不到70人,負傷300餘人,敵我交換比達到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粉絲群:614448611


公元1140年,金國主戰派發動政變,殺死了主和的大臣,兀朮等將領又率軍向南宋發動進攻。金軍攻勢迅猛,很快奪佔了陝西、河南。在淮西,劉琦率宋軍取得了順昌之戰的勝利,抑制了金軍的全線攻勢。此後,宋軍開始了全線反擊。在東路,韓世忠、張俊所部自廬州、壽州間北進,收復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水軍則造了千艘海船,準備進攻山東;在西路,吳璘率陝西各路宋軍,堅決阻擋住了金將撒離喝的銳利攻勢;在主要的中路戰場,岳飛揮軍向河南全線發動了猛烈進攻。岳飛志在恢復中原,一雪國恥,受到了中原廣大軍民的擁護。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岳家軍連戰連捷,收復了洛陽一線至陳州、蔡州等地,形成東西並進,夾攻開封金軍主力的態勢。岳飛為了吸引金軍主力南下決戰,命大將王貴率宋軍主力集結於潁昌(今河南許昌)地區,自己只率一支精銳騎兵和少量步兵駐守河南郾城。

金將兀朮痛恨岳飛已久,現在見岳飛提軍從正面深入,當下率1.5萬名精銳騎兵殺奔郾城,準備與岳飛決一死戰,先消滅這路最強的宋軍。七月初八日,二軍對陣於郾城以北10多公里處。兀朮所率的部隊號稱「鐵浮圖」和「拐子馬」。「鐵浮圖」也叫鐵塔兵,騎兵每3匹馬用皮索相連,人和馬都身披雙層重甲,像一堵牆那樣向前進行正面衝擊,衝鋒時如排山倒海;「拐子馬」也是重甲騎兵,分左右翼迂迴側擊,威力極大。兀朮認為憑這支軍隊一定能打敗「岳家軍」。

岳飛見金軍騎兵重甲而來,當即命兒子岳雲和大將楊再興率步兵出擊,宋軍人人手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樣武器。二軍相接後,宋軍士卒以大斧猛砍金軍馬足,只要砍斷一條馬腿,三匹連成一串的「鐵浮圖」就動彈不得,然後宋軍連撕帶拽,揮刀猛砍馬上金軍。立時,金軍騎兵隊伍亂成一團。岳雲和楊再興乘勢率軍沖入敵軍中堅,奮勇追殺。楊再興是北宋楊家將的後代,是一員驍勇絕倫的大將。他幾進幾齣,所到之處無人能敵,殺死金軍幾百人。兀朮見其太勇,產生怯意,向後退避。楊再興單騎追擊,幾乎活捉兀朮。岳飛揮動宋軍全線出擊,殺得金軍屍橫遍野。從午後一直殺到黃昏,金軍終於敗退,逃向臨潁方向。這一戰兀朮賴以制勝的「鐵浮圖」和「拐子馬」損失殆盡,金軍震恐萬分。兀朮哀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二天後,一支金軍前來增援兀朮,金軍人馬又超過了「岳家軍」,於是兀朮回頭再襲郾城。岳飛率軍出城迎戰,二軍迎頭相遇,殊死拼殺。金軍騎射驍勇,當年契丹族的大遼騎兵也不是對手。自侵宋以來,正面衝殺從未敗過,這次遇上「岳家軍」,方知世上也有勁敵。楊再興再次率先猛衝敵陣,金軍抵敵不住,陣勢又被沖亂。岳飛於是親率騎兵出擊,與金軍反覆廝殺。雙方在郾城之下鏖戰了3天,金軍主力逐漸被摧垮了,終於敗走。宋軍追出數十里,郾城之戰獲得大勝。

兀朮率軍退到郾城和潁昌之間的臨潁,稍事休息。他痛感岳飛所部戰鬥力太強,不摧毀這支部隊,奪取南宋江山就是妄想。他從各處調集了12萬金軍,決心在潁昌地區再與岳飛決戰。七月十三日,岳飛部將張憲率軍前往增援潁昌,楊再興率300騎兵為前哨,在臨潁南的小商橋與兀朮大軍相遇。兀朮非常痛恨楊再興,當即以優勢兵力將宋軍包圍。儘管眾寡懸殊,楊再興毫無懼色,再次沖入敵陣與金軍血戰。雙方激戰半天,楊再興所部殺死殺傷金軍2000餘人,其中包括金軍統領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等100餘人。最後楊再興力盡犧牲,300餘人全部捐軀。不久張憲率軍趕到,得知楊再興戰死極為悲憤,當即向金軍發起了猛攻。金軍此時已被楊再興殺得有些膽怯,戰鬥了一陣便退回了臨潁。兀朮知岳飛大軍即到,於是率主力轉攻潁昌,決意先吃掉那裡的王貴軍,剪除岳飛一臂。

岳飛也料到兀朮會先攻潁昌,於是命岳雲率精銳騎兵先行增援潁昌。七月十四日晨,宋金二軍在潁昌城下展開大戰。宋軍以董先率少量軍隊守城,王貴和岳雲帶主力出城衝擊敵陣。岳雲率騎兵當先衝鋒,與金軍「拐子馬」進行激戰。宋軍以步兵結成大陣,盾牌兵在前,弓箭手壓陣,刀手槍手在中間,向金軍壓去。雙方接陣反覆戰鬥,殺得難解難分。岳雲前後10多次突入金軍陣中,身受百餘處創傷,仍無懼意。宋軍越戰越勇,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無一人肯退後。激戰到中午,董先率城內宋軍殺出增援,金軍本已力疲,這下以為岳飛大軍趕到,立時產生混亂,向後潰退。宋軍乘勢追殺,共殺敵5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繳獲戰馬3000餘匹,殺死金將數十人,金軍一直退到開封西南的朱仙鎮。潁昌之戰又以宋軍大勝而告終。

岳飛集合各處部隊向朱仙鎮追擊而去,此時金軍已被「岳家軍」殺得膽裂,一戰即潰,兀朮率殘部逃入開封,閉城不敢再戰。一時間,中原宋軍攻勢達到高潮,黃河南北的義軍也紛紛響應,捷報頻傳而來。金軍上下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則大宴全軍,豪邁地說:「直搗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再與諸君痛飲!」

在那個時代,敢以野戰爭鋒大敗女真兵者,唯我岳武穆大軍!怪不得連金大俠的《射鵰英雄傳里》,也要借長春真人之口向成吉思汗宣示,其縱橫歐亞所向無敵者,但因不見當年岳鵬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當然是四渡赤水啦!這也是千古戰神毛澤東一生的最得意之作。這裡面我們幾乎看不到武力的拼殺,全是智慧的較量。

四渡赤水發生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地區。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一路突圍直到遵義。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復出,結束了三年的下放生涯。而此時毛澤東接手的紅軍,已經是只有三萬人的疲憊病殘之師,傷病體弱者很多,而且為了輕裝快跑,重武器都丟光了,一路狂奔一路敗仗,只有損失沒有繳獲,又沒有喘息機會,沒得到休整補充,岌岌可危。蔣介石要抓住這個大好時機,把紅軍消滅在遵義附近,因此調集150多個團,約40萬人馬,向遵義合圍過去。川軍潘文華12個旅沿長江布防,阻止紅軍渡江入川與四方面軍會合,且逐步南推;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8個師由清鎮、貴陽、息烽向北推進;湘軍劉建緒4個師由貴州東北突進,並且企圖阻止紅軍與湖南的紅二、六軍團會合;桂軍廖磊的3個師由貴州南部北進;滇軍孫渡的3個旅在滇東北設防;黔軍王家烈的2個師由金沙向遵義進逼。

下過圍棋的都知道,如果大龍被圍,只有兩條路,要麼就地做活,要麼拚命突圍。而當時紅軍就地做活已經不可能,就只有第二條路,跳出包圍圈。下面主帥毛澤東就開始施展手筋了。一連串的幾步手筋,閃轉騰挪,石破天驚!

開始紅軍打算從瀘州和宜賓之間渡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但是經過土城之險以後,敵人在長江已經布置好了嚴密的封鎖線,這個計劃已經不能實施,所以毛澤東決定渡過赤水河,避實擊虛,集結於扎西(今威信)待機。於是紅軍於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

紅軍在扎西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

紅軍到達扎西後,蔣介石也隨即調整戰略。一方面阻止中央紅軍與第四方面軍、第二、六軍團會合,一方面重點向扎西合圍。

此時毛澤東總攬全局,看到川軍在長江的封鎖線很嚴密,從川南北渡長江已不可能,他不願意像上次強渡湘江一樣強渡長江,所以只能經雲南從金沙江北渡,而此時孫渡的三個旅就像釘子一樣釘在紅軍到金沙江的路上,其它各路敵軍別看人馬眾多,耀武揚威,然而都不足慮,唯有孫渡的三個旅才是紅軍的心腹大患。而此時紅軍力量薄弱,不能和孫渡硬拼,只有想辦法把孫渡調走,給紅軍讓開路。毛澤東說,只要把孫渡調走,我們就勝利了。毛澤東雖然不是國軍的司令,卻可以任意調動國軍。那麼怎麼調走孫渡?

而此時敵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扎西危在旦夕,調走孫渡的打算只好放下,先解燃眉之急。毛澤東看到此時黔軍鬆散,貴州空虛,大手一揮,二渡赤水,打王家烈。

紅軍兵分兩路,經敘水、古藺東進,於2月19日二渡赤水。然後佔領桐梓,破婁山關,二占遵義。

二占遵義,殲敵兩個師零8個團,俘虜3000,獲得長征後的第一次大勝。王家烈被迫退休。

紅軍佔領遵義後,集結於鴨溪休整。敵軍又向鴨溪合圍。然而唯獨孫渡不動。是怕死還是深懂兵法?這讓毛澤東大傷腦筋。

攻敵之所必救!

3月16日,紅軍三渡赤水,進入川南,派一個團在古藺活動,拉出北渡長江的架子。蔣介石又命令部隊向川難集結。然而孫渡還是不動。

此時貴州又空了,紅軍於3月21日四渡赤水,殺回貴州。蔣介石急眼了,空降貴陽督戰。

紅軍抓住這個機會,虛晃一槍,奇兵威逼貴陽,先鋒離貴陽只有幾十里。此時國軍重兵都在川南,蔣介石在貴陽演空城計,可是他沒有諸葛亮那麼鎮定,急令離他最近的孫渡救駕。孫渡三天400里急行軍從大定趕到貴陽。

趁次機會,紅軍進入雲南,威脅昆明。

我想如果換成其他任意一個將帥,例如換成你我,此時看到蔣介石就在貴陽,而貴陽又是空城,肯定貪心大起,要攻打貴陽抓蔣介石。但是毛澤東始終不忘他的目的是什麼,有所攻有所不攻,輕靈飄逸,不盲目地貪。對昆明也是如此。

此時昆明也是空城,龍雲急忙調集附近鄉兵民團以及到金沙江一路的防兵到昆明,又給紅軍清理出一條大道。紅軍如入無人之境,日行百里趕到金沙江,甩開敵人十來天的路程。七天七夜從容渡過金沙江。大龍逃脫。

其實棋下到這裡,蔣介石就該投子認輸了,可是他竟然非常頑強,非要堅持下到收官不可。

---------------------------------------------------------------------------------

評論區有人說,四渡赤水的勝利都是情報部門的功勞,和毛澤東沒有關係。對這些人,我說什麼好呢?

我只想說,下棋的時候,對方每走一步都在你眼皮底下,你看得清清楚楚,比任何情報都可靠,可是你照樣輸。做數學題的時候,同樣的一個題目,給的條件一樣,可是有人會做有人不會做。毛澤東出山之前,情報部門同樣工作,提供情報,紅軍照樣打敗仗。蔣介石也有情報部門,還有空中偵察,紅軍的動向他了解的更清楚,不還是敗了?所以,情報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利用情報,如何應付錯綜複雜的局面,如何決斷,如何把握機會,因勢利導,如何欺騙敵人等等,這就要看主帥的能力了。例如威逼貴陽這一招,是個試應手,就看蔣介石怎麼接。蔣介石如果把孫渡調走,給紅軍讓開路,那麼紅軍這一槍就是虛晃一槍;如果蔣介石不調走孫渡,那麼這一槍就可能是實的了,扎他個透心涼。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虛中帶實,真中藏假,蔣介石雖然知道紅軍動向,也不好應付。


戰果:215:0

對手:頭號軍事強國

戰鬥指揮員:年齡24,軍齡僅5年的排長

學歷:16歲就加入游擊隊鬥地主了

但是,這是一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戰鬥!

1950年11月29日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命令38軍向軍隅里、三所里猛插,以切斷敵退路,配合正面的志願軍第39軍、40軍圍殲美軍。38軍113師337團立即兵分兩路,以三營八連為右路前衛,一營一連為左路前衛直撲龍源里。一營進到龍源里以東的葛峴嶺與敵先頭部隊遭遇。一營一連當即令兩個排在火力掩護下向敵勇猛衝擊,敵遭我軍突然打擊即棄車潰逃。該營隨即調整部署:命令一連配置在葛峴嶺地區,迅速構築工事,抗擊南逃、北援之敵。一連將尖刀排的重任交給了二排。

葛峴嶺主峰是絕對制高點,在葛峴嶺北側有一個小山包,公路在此有一個拐彎。尖刀二排排長郭忠田決定調整部署,下達了一道令所有戰士不解的命令:「將主陣地設置在小山包上!」隨即他組織部隊在小山包上構築阻擊陣地:重機槍配置在巨石附近,全排開展土工作業,構築工事。接著,郭忠田又讓部隊在葛峴嶺主峰上構築了一個假陣地。

工事剛剛構築完畢,美軍就來了。美軍先頭部隊是1輛吉普車和3輛10輪大卡車,再後而是黑壓壓的美軍車隊。隨著郭忠田一聲命令,全排火力集中射擊。僅僅幾分鐘,這股先頭部隊就被全殲了。

不等二排稍事休整,陣地前傳來了「轟隆隆」的響聲。郭忠田知道,這是美軍的坦克。此時,郭忠田又一次作出了令全排戰士不解的決定:放過坦克,阻敵步兵!50多輛坦克過完了,美軍車隊接踵而至,郭忠田組織部隊,專挑頭車、彈藥車打。美軍車隊被徹底癱瘓在葛峴嶺旁。

為了解救被困部隊,美軍調集了100餘架次的飛機,對志願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有意思的是,美機統統將葛峴嶺主峰當作了志願軍阻擊主陣地。看著主峰上的假陣地一個接一個地被炸飛上天,戰士們不由得佩服郭忠田過人的膽識。

在二排的頑強阻擊下,美軍車隊始終未能跨過阻擊線一步。打掃戰場時,在二排的陣地前面發現了215具美軍屍體,而二排戰士無一人犧牲。

你知道現在軍校畢業的中尉嗎?

他們也就24

他們也就本科畢業

他們比起相距不到一代人的這位前輩

實在有些汗顏

所以

我覺得

必須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不避諱

就是這麼好戰!


這裡想說一個稍微冷一點的例子,就是明太祖與陳友諒的洪都之戰(上面也有人提到過這次戰役)。如果說這是我心目中最經典的戰例,倒不至於;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規模水戰,這個案例也很典型。

以前翻過鄱陽湖之戰(洪都之戰),但總沒有形成什麼概念,只知道雙方發動了數十萬水軍的戰爭,明太祖以少勝多。此戰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規模水戰,所以也比較著名。後來細細看了《國榷》,參校《明史》終於把鄱陽湖之戰給看完了。這次的戰爭對明太祖與陳友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是生死攸關的。但明太祖的隨機應變卻加上陳友諒的一系列失誤最終決定了中國的命運。敘述此事如下:

至正二十三年

四月壬戌(二三)陳友諒兵號六十萬圍南昌(陳友諒國號漢,南昌當時稱洪都)。

六月戊戌(二七)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放棄圍攻廬州,會師應天府(南京)。

七月癸酉(六)朱元璋自應天發兵,自將二十萬攻打陳友諒在南昌的軍隊。逆江西上。

癸未(十七)朱元璋到達湖口。安排兩支部隊分別守在涇江口、南湖嘴,又傳書至信州,要求其派兵守在武陽渡(地圖未詳,大概在武陽水入鄱陽湖處)。

丙戌(二十)陳友諒解南昌圍,順贛江入鄱陽湖。而此時朱元璋進入鄱陽縣。

丁亥(二一)雙方相遇在湖中的康郎山。展開戰鬥。

戊子(二二)戰鬥更加激烈。最危險的時候漢兵甚至打到了朱元璋的船上。而當日,朱元璋卻把徐達派回應天府防守,防止張士誠趁虛而入。

已丑(二三)戰鬥白熱化,朱元璋船小,陳友諒船大,而且連在一起。於是朱元璋用火攻。

辛卯(二五)漢兵大敗。陳友諒北撤泊渚磯,朱元璋北上泊左蠡。相互對峙十五日(按《國榷》說)。此時朱元璋則派兵屯湖口,包圍漢軍,並分兵逆江取興國、蘄州。(這點很重要,《明史》沒有記載,所以無法解釋陳友諒為什麼沒有逃向武昌而順江東下至涇江口)。

八月壬戌(二六)陳友諒突圍至湖口,戰至涇江口中流矢卒。漢兵遂潰。

上面敘述的有些散,總結一下。陳友諒攻打南昌的時候,順江南下,並沒有注意到長江與鄱陽湖交界之處是一個狹窄的出口,此處是由水路到武昌的唯一通道,所以是對陳友諒來說是必爭之地,而狹窄的湖面,只適合小船。陳友諒大船圍攻南昌,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也沒有分兵在此作為警戒,可謂驕甚。而朱元璋則注意到了。安排部隊分駐湖口、南湖嘴,又安排部隊駐紮在涇江口。說明這是到達湖口以後才做的決策。戰鬥開始以後,明軍也一度想用火攻,但風向不對。直到東南風轉急,才開始大規模用火攻。此時漢軍大船的劣勢就顯示出來了。死傷慘重。於是雙方開始對峙階段。但此時漢軍因為被包圍而斷糧,南北都是明軍。而明軍又打下興國、蘄州。斷了陳友諒歸路。陳友諒無奈之下只能率水軍從湖口處突圍,在突圍的時候發生了激戰並戰死。陳友諒在此戰的失誤,一是沒有注意到鄱陽湖的地勢;二是被包圍後沒有隨機應變,放棄水軍由陸路回武昌,以便東山再起。三是沒有意識到興國、蘄州的重要性,反而把自己的歸路葬送了。其實總而言之,率領六十萬大軍,相對是比較驕傲的,觀其所造大船也可知一二。所謂驕兵,必然短視,而朱元璋則很慎重的在長江與鄱陽湖交界處部署下軍隊,一方面是完成其包圍圈,另一方面可以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斷後,放心的回南京。而這個行動並不是在南京的時候就規劃好的,而是到達湖口的時候才進行的。說明其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持重的態度。而且,朱元璋在南京等待的不僅是徐達常遇春的部隊,還等待著時機。此戰,朱元璋就算打不贏,也最多是平手,而不會敗。而陳友諒,就算打下了南昌,也沒辦法從長江的老路回去;就算打敗了朱元璋,也無法徹底消滅其主力。當然,如果在南昌鎮守朱文正沒能頂住,陳友諒的結局也不會那麼慘。所以鄱陽湖一戰,朱文正其實也有一大功。

附:查閱《皇明通紀》,言陳友諒被圍,欲從禁江還。此待考。

附圖(原諒我超級丑的字,並且把蘄州的蘄字寫錯了):

-------------分--------------割-----------------線----------------

這個是數年前讀書筆記,當時看書看得驚心動魄,就查了資料畫了地圖,那時候手機像素低,又是在夜間,拍得效果自然不怎麼樣。寫這個答案的時候就一起複制過來,卻想不到很多朋友對我這張手繪的地圖如此感興趣,也是意外。評論區有朋友希望重新拍一張圖,因為時間久遠,就抽空在雜物堆里找了一下,還真找到了。我自己水平有限,也是當時一時心動讀了幾卷《國榷》,但不足之處必然甚多,歡迎各位在評論區多加指教。


長津湖戰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紀錄片叫做《斷刀》

新兵連的時候排長組織我們看,真的被深深震撼到了

長津湖之戰是抗美援朝戰場的重要轉折

1950年10月中國介入朝鮮戰場,美決心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

志願軍第九兵團對戰的是美軍勝利之師當時被稱為「魔鬼幽靈」的陸戰一師

當時無論是後勤還是裝備,我軍只有人數佔優勢,美軍感恩節還吃著罐頭火雞水果的時候,我們連土豆都吃不到。

零下四十度,一個班只有一兩床被子

大規模地轉移,行軍過程中有的士兵走著走著腳就掉了

跑著跑著就一頭栽在地上死掉了。

東線九兵團3個軍 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 。凍傷死亡4000多人,合計死亡11000多人。

可惜到後來陸戰一師被群圍,卻因為我軍後勤問題被他們跑掉了

但能把他們趕出三八線,確實算成功了

被稱為「最艱難的戰役」


瀉藥,朝鮮戰爭前三次戰役。

百年弱雞把老大帶領的多國部隊打的找不到北。

志願軍表現出的戰鬥意志堪稱人類軍事史巔峰。


我說個另類的:西漢遠征大宛

首先這事做得並不光明正大,因為李廣利不如衛青李廣那樣愛護士卒,導致糧食等物資分配不均,非戰鬥減員眾多

其次一路上對西域小國索要糧食,不給就打,對漢朝在蔥嶺以東西域的名聲非常不利

但兩次遠征從戰術上看堪比教科書:

漢使往既多,其少從率進孰於天子,言大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示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待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有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中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王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天子大怒。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即破宛矣。」天子以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乃以李廣利為將軍,伐宛。

……

李廣利,女弟李夫人有寵於上,產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故浩侯王恢使道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郁成,士財有數千,皆飢罷。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左右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而還。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飢。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天子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因留屯敦煌。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專力攻胡。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台易苦漢使,為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轉相奉伐宛,五十餘校尉。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馬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於是貳師後復行,兵多,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輪台,輪台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萬。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貳師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原,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宛貴人謀曰:「王毋寡匿善馬,殺漢使。今殺王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乃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王。持其頭,遣人使貳師,約曰:「漢無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我盡殺善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孰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尚盛,不敢進。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計以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不許,則堅守,而康居候漢兵罷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罷而引歸。

初,貳師起孰煌西,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分為數軍,從南北道。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餘人別至郁成,城守不肯給食。申生去大軍二百里,負而輕之,攻郁成急。郁成窺知申生軍少,晨用三千人攻殺申生等,數人脫亡,走貳師。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郁成降。其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出郁成王與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四人相謂「郁成,漢所毒,今生將,卒失大事。」欲殺,莫適先擊。上?騎士趙弟拔劍擊斬郁成王。桀等遂追及大將軍。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見天子,因為質焉。軍還,入玉門者萬餘人,馬千餘匹。後行,非乏食,戰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眾。天子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乃下詔曰:「匈奴為害久矣,今雖徙幕北,與旁國謀共要絕大月氏使,遮殺中郎將江、故雁門守攘。危須以西及大宛皆合約殺期門車令、中郎將朝及身毒國使,隔東西道。貳師將軍廣利征討厥罪,伐勝大宛。賴天之靈,從溯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積,士大夫徑度,獲王首虜,珍怪之物畢陳於闕。其封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又封斬郁成王者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功最多,為光祿大夫;上官桀敢深入,為少府;李哆有計謀,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黜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錢。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1 第一次遠征大宛,糧食不足需要向沿途小國索要,對於不肯給的小國也沒有一直糾結,打幾天發現打不下就果斷走人

2 到達大宛東部的郁成,人困馬乏,發現打不動,果斷撤退

3 撤回後正確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不是打不過,是路上糧草損耗太嚴重,多給點人和糧食就能打贏

4 漢武帝力排眾議,認為打敗大宛並不僅僅為了獲得大宛的寶馬,更重要的是震懾西域,讓西域知道漢朝有遠征的能力,給在西域的漢使、商隊以保護,讓漢朝在絲綢之路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5 李廣利沒有白跑一趟,帶回了大宛的情報,大宛首都城內無井,值得斷絕水源

6 派兵保護遠征軍,避免被匈奴鑽了空子

7 第二次遠征大宛,面對固守的郁成城,李廣利沒有拘泥於之前的仇恨,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直接繞過郁成,攻打大宛首都

8 大宛內訌,提出與漢軍和解,李廣利審時度勢,接受和解,因為大宛已投降,答應給漢朝寶馬,首惡大宛王已死,遠征的目的基本都已達到,而繼續攻打還有可能遇到康居出兵的風險,寶馬也可能被殺,漢軍勞師遠征,不宜久留

9 第二次遠征的時候,大軍分成幾路,分別沿塔里木盆地的南北邊緣行軍,這樣可以從兩條路上的西域國家要糧食

10 對於逃到康居的郁成王,李廣利讓上官桀去對付,沒有讓主力再冒風險遠征,上官桀也順利完成了任務

11 漢朝還讓烏孫發兵支援遠征軍,不過烏孫沒啥動作,當然大宛的盟友康居也沒有動作

兩次遠征大宛,李廣利還是比較審時度勢的,打不下果斷撤離,沒有在一個地方拼到底,也沒有迷路或因後勤問題而全軍覆沒


朝鮮戰爭。

用步槍打退飛機坦克。

以東亞病夫擊退十幾國聯軍。

5年前還被日本人吊打,5年內戰後逆天血戰擊敗日本的美國。

戰後國際地位空前崛起。

戰後掀起一片華人回國潮流,成就倆彈一星。

一戰奠定至今70年和平!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

這是從萬曆朝鮮戰爭後,五百年來中國政權再一次攻入敵國首都。


說兩個。

近代的,紅一方面軍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親自指揮的運動戰傑作。對手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嫡系精銳盡出,可謂巔峰對決。

三萬紅軍對三十萬蔣軍,戰爭開始時紅軍尚未休整,千里回師。這種惡劣態勢下,紅軍誘敵深入,大膽穿插,誘敵,拖敵。休整,反攻。兩個月粉碎蔣軍圍剿,殲滅三萬餘蔣軍。

古代的,名將李牧指揮的趙破匈奴之戰。

開創了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先例。以步制騎的教科書一樣的典範。

漢人自古農耕,對草原帝國的騎兵居於天然劣勢。李牧大破匈奴,以步兵戰陣全殲匈奴騎兵,這是出神入化的戰爭藝術。

關鍵是給了漢民族以戰勝草原帝國的信心。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謝謝邀請,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對印自衛反擊戰是相當的精彩的。

原因如下:

首先,雙方都是最好水準。古代戰爭,由於士兵素質等問題,將領們很多時候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圖指揮。由於指揮不靈,人數多有時候常常成為自己的累贅。

而這次戰爭不同,印度人士氣很高,對戰爭的準備不足的問題。。。算了,準備多長時間都沒用。

兩個體量,士氣,人數都差不多的軍隊打起來才好看。

其次,雙方都按照戰略構想進行了布置,就是說,雙方都沒有措手不及的問題。

解放軍的穿插切割戰術是傳家寶,印度人也是典型的沿公路布置,雖然有縱深淺短的問題,但考慮到當地地形,這不是關鍵問題。

最後,雙方都打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解放軍穿插,迂迴,分割,包圍,阻擊。印軍,潰逃,潰逃,潰逃,潰逃。

博弈十分精彩。


謝邀,濟南戰役。

因為本人是濟南人,從小就是在英雄山玩大的,所以對這段歷史比較感興趣,想談一下。

濟南戰役,作為解放軍第一次解放「有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在戰略意義上有很大的重要性。這場攻堅戰,不但在解放戰爭中達成了目的,其中運用到的戰術也值得學習。

在地圖上來看,解放軍是調集重軍發動進攻,但國軍防守也可以說是鐵板一塊,國軍指揮官王耀武也是抗日名將,懂得戰術。

在戰爭發起時,許世友,譚震林首先下令,佔領飛機場,切斷國軍的補給與援軍,其次通過包圍,步步為營。同時,陳毅粟裕等人擋住邱兵團與黃兵團,阻止國軍調防。

通過地圖可以看出來,濟南作為戰略要地,華中,華東,華北三地鐵路都在此交匯。一方面攻下濟南可以讓解放軍獲得優勢地位,但另一方面,國軍也勢必將此視為兵家必爭之地,會很快調動軍隊前往濟南對抗解放軍。由於此處交通發達,國軍反應快,且解放軍火力人數都處於劣勢,不能採取以往「圍點打援」或「圍困」的方法,只得速戰速決。

因為要速戰速決,所以華野前委決定,用15天解放濟南。

戰爭發起後,齊河,長清等地很快就被西集團攻下,將國軍逼回城中。而東集團則佔領了制高點,兩軍包圍夾擊,導致王耀武無法分辨主攻方向,只能被動防守。

9月16日發起進攻,通過各種火炮射擊以及士兵們無畏的爆破行動,至22日便已經解放濟南大部,包圍老城區,打出了「解放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

王耀武此時認為解放軍需要三至五天才能準備好下次攻城,但解放軍卻未做休息,直接發動了進攻,甚至動用了繳獲的坦克與重炮。尚在部署隊伍的王耀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24日,解放軍攻上城牆,突破國軍防守,主力軍隊隨即入城,當夜21時,清除守軍,濟南解放,王耀武化妝逃跑路上被俘。

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台的國軍隨即放棄抵抗,山東大部分解放完畢。作為解放戰爭中第一次攻克大城市,此戰意義不言而喻。

據說,1952年,毛澤東來到濟南,對許世友說「濟南戰役打的這麼迅速,這麼徹底,天底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評論區有人說主席是淮海後在西柏坡對粟裕說的此話,把百度百科截一段發上來吧,可能主席夸人的話就會這一句呢www)


(且聽我慢慢道來)

萬曆·朝鮮之戰(文祿·慶長之役、壬辰倭亂)

作為十六世紀第一場有近代兵器參與的國際性戰爭,它的主要矛盾圍著在明國和日本之間展開。而大戰處於朝鮮半島,時朝鮮宣祖李昖在位。

此圖其實很好的表現了朝鮮王朝此時的處境,西有宗主國明朝,東有遠強於朝鮮的日本,作為小國的朝鮮唯有依附於大明,而又對日本心驚膽戰,對於明與日之間發生在自己國家上的戰爭無力阻止。「可是如果不開戰,朝鮮王朝大概就會被日本滅亡吧。」這是宣祖及其人民的矛盾點。

左邊的是神宗皇帝,作為大明唯一的合法的統治者,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諸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改革在其病逝後止步時,神宗對於政治開始懈怠起來,而此時的明朝廷黨黨紛爭,危機四伏,雖然國力並未出現明顯的衰退,但朝鮮之戰對於其國力的打擊亦是無比巨大的。

右邊是豐臣秀吉,在戰國後統一了日本的關白。作為此時直到戊辰戰爭都是全國最高統治者的大將軍,天皇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非上層社會出生的豐臣秀吉迫切需要一場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樣的對外殖民戰爭的勝利來建立起自己在日本從形式到精神的根本的地位並重新分配給那些喧囂者土地,而朝鮮和明國則是最大的寶藏。

在對朝鮮的引誘失敗後的1592年,日本以「征明假道」為名進功朝鮮,重文輕武的宣祖根本無法預料到朝鮮八道武備的鬆弛,軍隊戰鬥力的低下,再加上內部的混亂,在短時間內,日軍一路勢如破竹,製取王都漢陽。宣祖一路逃至義州,請求明國派兵入朝。

此時日軍裝備的火繩槍便是近代步槍的錐形,由葡萄牙火繩槍仿製而來。而明軍則主要使用火炮和三眼銃。

雖然一開始明朝對朝鮮有了些許不必要的疑心,但還是在最終決定入朝與日戰爭。明在此的主要指揮官是李如松。

「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在明國參戰後,雖然戰爭初期對明軍形式不利,但還是在1593年與日議和,結束了戰爭。神宗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這實際上讓大將軍很不滿。

在之後的1596年,日本與朝鮮的矛盾再次激發,原因是朝鮮一位使者在日本的貪淫罪。於是豐臣秀吉藉機再次入侵朝鮮半島,目標就是明的北京。這是在唐朝,元朝後中國第三次正式與日開戰。

其中有二場諸位比較經典的戰役:

朝鮮與日本的鳴梁海戰,明、朝與日的陸梁海戰。其中,前者是世界海戰史的著名戰役。

朝鮮名將李舜臣親自指揮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海戰,以十二艘戰船依靠鳴梁有利地形擊退了由海賊王-來島通總為主要指揮的日軍三百三十三艘戰船,雖然只是擊退,但也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水軍與陸軍的會合。

接下來的日軍由於軍事上的受挫,準備從蔚山撤離。也是在此時,陸梁海戰開始了。

朝鮮方面的最高指揮官是李舜臣,明朝方面是陳璘、鄧子龍。

提督陳璘?

副將鄧子龍?

日本方面則是小西行長,島津義弘。

小西行長?

島津義弘?

陸梁海戰最終以明國與朝鮮的勝利告終。

萬曆朝鮮之戰奠定了以後東亞數百年的政治結構的穩定,但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場與日戰爭的勝利,它的代價是巨大的。朝鮮之戰使明朝的國力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雖然相比之後對金之戰的近七千萬白銀來說微不足道,但萬曆之後是「一月天子」泰昌,之後是閹黨和東林黨鬥爭愈加頻繁的天啟,短短數年後便是災厄連連的崇禎。這為後來明的覆滅吹響了喪鐘。

在五十年後的1644年,在前薩爾滸之戰失利後,明朝與內憂外患中覆滅,隨之滿清入主中原。

豐臣秀吉在朝鮮之戰末病逝,其政權隨之土崩瓦解。德川家族隨之開始繼任大將軍之位,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王政復古」。

而朝鮮王朝在昏暗中苟延殘喘數百年後被日本佔領,隨後二戰結束,北朝鮮與南韓替代了它。

萬曆朝鮮之戰是代表了三家王朝輓歌的經典戰役,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974年的西沙海戰(又稱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1973年南越當局非法宣布將南沙群島的南威、太平等10多個島嶼劃入版圖。1974年南越當局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派16號驅逐艦侵入西沙的永樂群島海域,又增派驅逐艦4號、5號及護航炮艦10號侵入我國海域,強佔金銀、甘泉兩島

而南海艦隊奉命派出獵潛艇271、274號組成編隊,駛往西沙永樂群島海域執行巡邏任務。掃雷艦389、396號也馳援永樂海域,加入巡邏編隊;獵潛艇281、282號部署宣德群島永興島,準備隨時支援巡邏編隊作戰。

之後,南越海軍與我國海軍對峙,後強行登陸琛航、廣金兩島,被守島民兵在海軍支援下擊退。南越海軍4號驅逐艦向我軍開炮,我海軍艦群近戰殲敵,4小時後南越護航炮艦10號被擊沉,驅逐艦4、5、16號被擊傷後撤走。

19日晨,南越海軍10、16號艦由廣金島西北向中國巡邏艦艇接近;4、5號艦由金銀島以南向琛航、廣金兩島接近。中國海軍掃雷艦389、396號將南越海軍10、16號艦攔阻於廣金島西北海面,獵潛艇271、274號進至琛航島東南海域,與南越4、5號艦對峙,形成分割南越艦艇的態勢。7時40分和49分,南越4、5號艦先後以40餘人,強行登陸琛航、廣金兩島,當即被中國守島民兵在海軍艦艇編隊支援下擊退。10時22分,南越4艦同時向中國艦艇編隊發起攻擊,中國艦艇被迫奮起自衛,各艦群以近戰殲敵的戰法,集中火力猛烈還擊。與此同時,增援的281、282號艇由永興島向永樂戰區急進,於12時12分加入戰鬥。經4個多小時激戰,南越護航炮艦10號被擊沉,驅逐艦4、5、16號被擊傷後進逸。

當時南越海軍軍艦中兩艘是美製巴尼加特級支援艦,一艘埃茲爾級護航驅逐艦,一艘可貴級掃雷艦改的炮艦,

而人民海軍是2艘6604型的271"錦州"號、274"瀘州"號獵潛艇,2艘037型281號、282號獵潛艇,2艘396號、389號掃雷艦共六艘小型艦艇

此戰是近代以來中國海軍史上首次對外戰爭的完勝,那一年正好是甲午海戰80周年。這一戰,是中國海軍戰史上光輝的一戰!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197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關於西沙海戰的電影《南海風雲》,唐國強老師飾演人民海軍於化龍艦長,有意思的是陳佩斯演了個南越海軍的水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講述西沙海戰的老電影《南海風雲》


再有評論不再回復,大部分是關於我的答案中細節問題,主要集中在關寧鐵騎和線式戰術,關寧鐵騎的內容來自百度百科,不服的去跟百科打,別跟我斗: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關寧鐵騎/3115432?fr=aladdin

不多說了,你們開心就好。後面的評論中爭議在於排隊槍斃戰術,我用關寧鐵騎來對比排隊槍斃,有人提出質疑,那我就貼點圖吧:

這張圖是明朝那些事里的內容,有人說這是小說不是史料,那我再貼張圖

這是百度百科的內容,應該權威一些了吧,沒有實物?那我再來一張

這玩意的工藝和技術比西方的前膛槍差的真是有點遠,騎兵能用這個玩意來作戰也是很厲害的嘛。

以上都是對戰術應用上的分析,脫離了戰役層面,那就再分析一個戰術問題,三三制,想具體了解的可以移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62344

不做過多分析,手機碼字怪麻煩的。

以下是原答案。

—————————————————————————我是——美膩的——分割線————————————————————謝邀,我覺得經典戰例太多了,我們的軍事思想自古以來都比西方要先進一些,直到近代才開始落後,經典戰役的經典之處在於可複製性,並不是說每個地方都能複製,而是其中的精髓值得推敲並再次應用,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圍魏救趙,首先是年代太久遠,可以說是兵家鼻祖進行的典型避實擊虛的戰役,到後來發展出太多的變形,在我看來,tg經常採用的圍點打援也是這一思想的引申和變形,還有增兵減灶,這場戰鬥充分運用客觀規律來迷惑敵人,像二戰時期諾曼底登陸前,英國人曾經造木坦克,來迷惑德軍登陸位置,不知道英國人是否了解過增兵減灶的典故,如果了解過,他們就可以採用更靈活的方式。再後來的韓信,背水一戰,充分利用士兵心理變化和對敵人心理的控制,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也是在隱蔽自己,麻痹敵人,後漢三國,說一個最經典的,火燒赤壁,水上火攻,不二之選,這場戰役的經典程度不用多說,到後來的朱元璋對陳友諒便是在鄱陽湖上用火攻以少勝多,在近代以來,毛主席所指導的幾次戰役尚可稱為經典,其他人的受西方硬碰硬思想影響太嚴重,不可稱經典。比如毛主席四渡赤水,直接打亂敵人部署,游擊指導思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種游擊思想直接影響到了古巴卡斯特羅等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有些人說游而不擊,我只一笑不做辯駁。中國人的戰爭善於利用各個方面的影響,而且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將打仗上升到了政治層面,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西方人認為打仗就是打仗,軍事就是軍事,直到拿破崙時期才提出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這一概念,所以我們常看到,歐洲人古代的戰爭都是列陣殺到最後一個人,而中國古代戰爭,往往利用各種方法,包括政治策略,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勸降,斷糧草,曹操火燒塢營在官渡以少勝多,我想,如果在近代中國趕上了工業革命這班車,那麼我們的軍事思想將仍然領先於世界,最起碼應該不會大範圍採用排隊槍斃的戰術,明末的關寧鐵騎用的不是冷兵器,而是火器,中國人對器物的利用上更具靈活性,回到題目,雖然我們落後了,但我們曾經的經典不比別人少,我們傳統文化的寶庫也不比別人差。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上,中國將有更好的明天。

一本正經的蝦扯蛋,還望有識之士提出批評。


我想說的已經被前面的大兄弟說了,我說個有意思的吧。

蕪湖光復戰

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拿著兩個用紙包著的鹹鴨蛋,大搖大擺衝進衙門,說自己手裡的是炸彈,奉孫文的命接管蕪湖,讓有數千士兵防禦的蕪湖拱手而降。

當天衙門就懸掛著上寫「光復大漢」四個大字的白旗。

是時,蕪湖宣告光復。

本來蕪湖已經談好由革命黨以及當地駐軍一同起義。

因為由於互不通氣和當地新軍長官李葆舲的猶豫,革命黨人吳振黃先行一步,於午時宣布起義。

李葆舲則於午後宣布獨立,到蕪湖縣署收繳了印信,同時宣布蕪湖光復並準備就任蕪湖都督。

為實現蕪湖光復的兩股力量就此僵持而相互對峙,互不讓步。

吳振黃與李葆舲作商談,要李葆舲以人民財產為重,和平解決問題。

革命黨則表示,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就以炸彈相拼,同歸於盡。

雙方的對峙甚至達到頂峰,參與磋商的人員均手持槍械,隨時準備以命相搏。

李葆舲終於同意交出軍政大權,而以吳振黃為首的革命黨人也同意李葆舲就任新組建的蕪湖關監督。

當晚,皖南光復軍在大花園舉行歡迎大會,吳暘谷接見了地方各界代表,視察了軍政分府,隨後就與吳振黃等人共議「集合皖軍,下攻金陵」之事。

蕪湖光復,至此告一段落,如此一場「未流一滴血而推翻清王朝在蕪湖的統治過程」


昆陽之戰啊!

位面之子劉秀大戰穿越者王莽啊!

大隕石召喚術啊!

三千(兩萬)破四十二萬啊!

積弩亂髮,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裡間。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我就問問,還有誰?

還有誰!


上甘嶺戰役!

因為先輩流過的血為我換來了和平。

和世界最強扳手腕,還沒輸!

直接影響了29年後越南戰爭中美軍的軍事態度。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戰爭手段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一戰換取半個世紀的和平發展。

PS:為毛這標籤是大屠殺???


五代時期的汴州奇襲戰,一代戰神李存勖在後梁和契丹的雙面夾擊下率領幾萬騎兵千里奔襲,實施斬首行動,如同神兵天降一樣出現在汴梁城下,梁末帝在絕望中自殺。後梁是個完全沒有倫理道德的政權,和安史叛軍一樣貌似強大卻毫無內部凝聚力,朱溫在世時勉強能通過個人的狡詐和積威保證內部不解體,而他的兒子完全沒有這樣的能力。結果梁末帝一死,轉瞬間大批後梁將領帶著軍隊望風而降,龐大的後梁疆土可謂傳檄而定,就這樣後唐一舉把老對手後梁消滅。這樣滅亡一個王朝的方式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不可複製的神話。

後唐庄宗李存勖,五代第一戰神,就連一代奸雄朱溫也不得不說:「生子當如李亞子」

ps:一些人拿朱棣跟李存勖比,基本都是一目十行地看書,朱棣打到金陵城下時已經在靈璧之戰里把南軍主力擊潰了,而汴州奇襲戰時後唐的兵力還不如後梁,後梁也在調兵遣將計劃消滅後唐,李存勖是標準的斬首行動,基本算一劍封喉,朱棣的計劃跟李存勖的計劃相比不知有多保險。朱棣要想複製的話必需是起兵的第一時間率領騎兵突襲到金陵城下,攻陷金陵城並殺死建文帝,否則就算不上複製。


喜歡霍去病的表示

他在18歲的那場帶領800人殺匈奴的戰役可以的。

理由,沒有陰謀陽謀,衝上去就是干。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管你對面是誰,依舊鐵蹄踏過。


我讀到的書裡面最經典的戰役,是明朝景泰帝在位期間的北京保衛戰,指揮者:于謙。這場戰爭的背景是土木堡之變,正統皇帝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和瞎幾把指揮下,成功地讓明朝十幾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自己成為俘虜。蒙古太師也先率領部隊長驅直入,準備攻下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大臣主張南遷,苟且偷生,保全性命,而此時于謙力挽狂瀾,擔任兵部尚書,以必死之心保衛北京九門,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奮力殺敵,以一當十,成功的擊退敵人,保全北京。

這場戰爭完全是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的自衛反擊戰,以老弱病殘抵抗虎狼之師,于謙創造了奇蹟,也讓我們知道了戰爭中有種血性,叫寧死不屈!


淝水之戰

東晉8萬勝前秦80萬,讓前秦的統治一觸即潰。

東晉很好的利用了秦軍長途奔襲、士氣低落、軍中不滿的缺點,渡江取得大勝。利用了夾擊、合圍、偷襲,還有在敵後散播恐懼。

這是歷史上南方半壁江山的王朝取得的難得的勝利,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東晉漢人政權。


虎牢之戰啊,圍洛陽一年多,將士怨言四起,突然再聽到竇建德10萬來救,眼前要發黑了····所有人都跟李二說要撤,這傢伙堅決不撤,分兵圍城,親自帶騎兵星夜直奔虎牢關,然後親自去對方大營溜了一圈·····然後對著10萬豬一樣的對手擒賊擒王·····,然後讓他坐在囚車上在洛陽城讓王世充瞅瞅,王世充心都碎了····開城投降···,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試試一路去秦王還能去否


謝邀。

要說經典戰例,中國確實太多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現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為什麼我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推崇備至,且因為此戰達到的戰果太過豐碩。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單單是一場戰役的勝利能夠影響的也僅僅是短期的局勢,而「對越戰爭」,已經影響了當前的世界格局。

當年越南受到蘇聯支持,又因為打贏了美國和法國,自信心膨脹,有心挑戰中國,並攻佔目前的雲南地區,而中國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極為惡劣,甚至隨時都有受到蘇聯入侵的威脅,而在此時,鄧先生抓住時機,用28天的時間打了一個漂亮的戰爭,在不能繼續獲得更大戰果的情況下,果斷退回到原邊境線,並且陳兵邊境,做出隨時再次打仗的準備。這讓越南不得不陳兵百萬於邊境。

這場戰爭不僅僅在戰術上是極其成功的,在戰略上也是極其成功的,因為不僅僅破壞了越南的統一崛起,也拖住了蘇聯,讓蘇聯不停的流血,撬動了蘇聯解體。


平安縣城圍攻戰


謝邀!

昆陽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是發生在王莽新朝末年的一場大戰,王莽當時的兵力有四十二萬,而劉秀陣營的兵力只有一萬多人,實力懸殊實在太大,但是,劉秀為什麼能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呢?

先看一下雙方陣營的指揮官,王莽一方是王邑、王尋;漢軍是劉秀、王鳳和王常。劉秀在這一戰中打垮了王莽的軍隊,一舉成名,名震天下,為以後建立東漢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王莽為了與漢軍作戰,從各州郡選兵,然後,限期到洛陽附近集合,經過挑選,最後各地到洛陽的兵力達四十二萬多人,號稱百萬大軍。這些軍隊到了一起之後,開始向潁川前進。在潁川又會合了嚴尤、陳茂的部隊,隨即向昆陽方向進攻。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聲勢浩大。

史書《資治通鑒》:王莽聞嚴尤、陳茂敗,乃遣司空王邑馳傳,與司徒王尋發兵平定山東。征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備軍吏,以長人巨母霸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邑至洛陽,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者四十二萬人,號百萬;餘在道者,旌旗、輜重,千里不絕。夏,五月,尋、邑南出潁川,與嚴尤、陳茂合。

漢軍的統帥雖然是王鳳,但是在昆陽之戰中,由於王鳳等人面對兵力占絕對優勢的王莽大軍,曾一度缺乏作戰的堅定性,而劉秀這關鍵時刻成了昆陽之戰的重要決策人物。

當時,軍中將領看見王尋和王邑兵多,都非常害怕,劉秀說,現在我們兵少,敵人強大,如果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抵抗,不成問題。如果分散了,不能集中全力,就會有劣勢。而且宛城沒有拿下,不能救援,如果昆陽被拿下,一天時間,所有的軍隊都會被消滅。現在,不同心協力,共圖大事,能只顧各守自己的妻子財物嗎?諸將都非常生氣地說:「劉將軍怎麼敢教訓我們?」正在這時偵察兵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還看不見後軍。」王鳳等向來看不起劉秀,見眼前情況緊急,才互相商量決定,請劉秀出破敵之策。劉秀經過分析情況,就做了決策,以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率人堅守昆陽,自己當夜和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王莽大軍內外夾攻。

《資治通鑒》記載:郟諸將見尋、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陽,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劉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拔,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秀笑而起。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百里,不見其後。」諸將素輕秀,及迫急,乃相謂曰:「更請劉將軍計之。」秀復為圖畫成敗,諸將皆曰:「諾。」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鳳與廷尉大將軍王常守昆陽,夜與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於外收兵。

後來,將士們鬥志昂揚,個個都以一擋百,劉秀率三千敢死隊從城西水上衝擊敵軍,王尋和王邑認為劉秀很容易就能打敗,就帶了一萬多人對陣,讓其他營寨的人都不要動,與漢軍交戰,結果失利了,其他的大軍也不敢擅自來救。王尋和王邑的軍陣一亂,漢軍趁機進攻,殺掉了王尋。這時,城中的軍隊也出動了,里外夾擊,聲勢震天,王莽大軍潰亂,逃跑者互相踐踏,死傷無數,伏屍一百多里。當時又趕上了大風和大雨,士卒渡河被淹死的數以萬計,水都不流動了。王邑、嚴尤、陳茂輕騎踩著死人渡水逃走,漢軍獲得輜重無數,王邑和數千人逃回洛陽,關中震恐。

《資治通鑒》記載:連勝,遂前,諸將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秀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大軍不敢擅相救。尋、邑陳亂,漢兵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士卒奔走,各還其郡,王邑獨與所將長安勇敢數千人還洛陽,關中聞之震恐。

昆陽之戰勝利之後,更始帝遣王匡進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急攻武關,三輔震動,各地豪強紛紛誅殺王莽新朝官員,用漢年號,服從更始帝的政令。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城內,王莽被殺,新朝就此滅亡。

昆陽之戰,漢軍以少勝多,以一萬多人,擊敗王莽四十二萬大軍,之所以能獲勝,劉秀的三千敢死隊可以說功不可沒,給王莽大軍以沉重打擊,挫了王莽軍的銳氣,給漢軍以巨大鼓舞,因此,才最終取得完勝。


經典操作太多,兵家流派也多,說個意義很高的吧

北京保衛戰

北虜攜大勢而來,

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皇帝被綁架,被迫北狩

一介文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成功之後一心為國,毫不居功自傲

英宗奪門之後又被抄家滅門

如果要退守半壁江山,方面宋朝明日重現

如果不勝,南明將提前百餘年

每一條都夠吹一輩子

讀詩一定要結合詩人的生平。

于少保比岳武穆和祖狄劉琨要強,因為有人支持他,他也成功了。幾年後我一定要去于少保祠祭拜

石灰吟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正一反兩個戰例

車橋戰役:江蘇敵後戰場唯一活捉日軍少將戰例

http://app.morningpost.com.cn/?app=articlecontroller=articleaction=showcontentid=967156

70年前,在抗戰局勢逐漸轉好的有利情形下,為了粉碎日偽對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清鄉」、「屯墾」計劃,1944年3月5日,新四軍一師在車橋一帶發起車橋戰役。

戰役中,一師集中五個團的優勢兵力,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作戰方式,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近日,《法制晚報》記者從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抗戰史研究者胡卓然處了解到,根據日方近日揭秘的二戰檔案確認,此役我軍還活捉了日軍一名少將——三澤金夫,「這是江蘇敵後戰場中有檔案可查的唯一一次活捉少將的戰例。」

不為人知:被擊斃大佐 被日追升少將

「三澤金夫是在車橋戰役中被擊斃的日軍最高軍銜軍官,死後被追晉少將。」胡卓然告訴記者,日本近年來都會解密一批二戰資料,其中常常會揭示此前不為人知的史實。

這次來自日本防衛省和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3份解密資料,就證實了我抗日軍民取得的一個不為人知的重大戰果——擊斃日軍少將三澤金夫。

史料包括兩份時任日本首相兼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簽署的追晉三澤為少將的文件,以及一份日本防衛省歸檔的三澤斃命於車橋作戰的概述檔案。

而在日本兩部將官詞典《陸海軍將官人事總覽》(芙蓉書房1981年版)、《日本陸軍將官辭典》(芙蓉書房2001年版)里都把三澤金夫列為陣亡將官。

「死亡日期都寫的是1944年3月5日,這正是車橋戰役發生的日子。」胡卓然說。

車橋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所屬部隊在江蘇淮安東南車橋地區,對日偽軍進行的進攻戰役。這場戰役在粟裕和葉飛同志的指揮下採取攻堅與打援相結合的戰術,共殲三澤大佐以下日軍465人,其中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殲偽軍483人,摧毀碉堡50餘座。

三澤就是在我軍圍點打援過程中被打擊的救援部隊的指揮官,也就是上述的「大佐」,其在蘆家灘阻擊戰中於韓庄被擊斃。

當年參加蘆家灘阻擊戰的87歲老兵封光,對三澤的印象頗深:「他矮矮的,胖胖的,身上穿著一件呢子大衣,負傷抬在擔架上還狂呼亂叫。」

黎明前的黑暗:日軍發動「清鄉計劃」

車橋,是淮安城東南20餘公里的大鎮,曾是國民黨江蘇省府偏安之處,坐落在澗河兩岸,因河道上有5座橋樑,俯瞰全鎮,形如「車」字,因此得名。

1943年2月,國民黨將領韓德勤在日軍「掃蕩」時不戰而潰後,使之陷於敵手。車橋經過敵偽頑軍多年經營,真稱得上高溝深壘,設防嚴密。據車橋戰役紀念館主任曹曉平介紹,這裡四周築有大土圩子,東西長2華里,南北寬約1.5華里,土城牆高約1.5丈至2丈之間,土圩外邊還有壕溝,壕溝水深7尺,寬約1.5丈。

土圩上面碉堡林立,共有53座。碉堡相距約200米,火力能夠相互配合,並且有暗堡封鎖地面,而且大圩子裡面還有很多小圩子。「車橋據點是周邊日軍11個據點的總指揮所在。」曹曉平說。

1943年,日偽軍「第一期清鄉」失敗,緊接著發動更加殘酷的「延期清鄉」。日軍少將小林信南採取「武裝特務化,特務武裝化」的戰法,利用一個叫森島的「中國通」,喬裝成新四軍深夜去敲老百姓的門,捕捉我們的幹部、民兵和地下交通員。  

「那是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身邊偵查科長的女兒嚴曉燕說,當時日偽軍在清鄉地區修築碉堡炮樓、封鎖溝、竹木籬笆,拉設鐵絲網、電網,分割和封鎖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

同樣是那一年的6月,粟裕奉命去新四軍軍部駐地參加整風會議和彙報工作,他藉此次軍部之行,沿途有意識地穿行車橋、曹甸據點附近的接敵區和敵占區,察看地形、了解敵情。

一年後,車橋戰役正式打響。

日本防衛省對三澤金夫的斃命經過記載比較簡略:1944年3月5日,三澤金夫率部企圖全力援救車橋鎮的日軍。據日軍的記錄,下午16時30分,三澤金夫部日軍被新四軍阻擊在韓庄附近。晚21時許,三澤金夫被擊斃。

「在我方戰史中,長期多將其記錄為『山澤大隊長』,偶爾有記錄為『三澤大隊長』的,長期都沒有確認完整的名字,並且完全不知道其追晉陸軍少將。」記者注意到,新四軍有多位戰役參與者曾對擊斃三澤有回憶,而且還大多回憶到一個細節:三澤是被我軍擊傷後俘虜,此後傷重不支斃命的。

新四軍老戰士、原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孫伯威就曾在回憶中提到過活捉過這名日軍軍官,他當時所在的1團2營參與了蘆家灘阻擊戰,設伏等待從淮安、淮陰、漣水、宿遷方向的來援日軍。

3月6日,東北風大起,黃塵遮天。孫老回憶,下午3時許,2營派出的偵察員發現日軍7輛卡車大約240多人向該營伏擊地衝來,增援的日軍是65師團52旅的60大隊,被我軍迎面痛擊,敵軍接連向我正面陣地猛撲,企圖突過我軍陣地,直驅車橋,但隨即遭到我軍更猛烈的阻擊,敵人死傷慘重。

敵人於是在韓庄集結,準備繼續進攻,我軍隨即反攻韓庄。當時任1團政委的曾如清(後來任江蘇省軍區政委)回憶,他帶隊開始進攻韓庄。晚8時,2營攻入韓庄,與敵軍短兵相接,在一間被炸毀的破屋裡,營部通信班長發現有一個炸傷的日軍軍官正揮動著軍刀負隅頑抗,被其開槍擊傷而被俘。

孫伯威趕來一看,這間屋子的桌子上放著一張地圖,看來是日軍的臨時指揮所。被俘的這個傢伙身材矮小,留著短胡,穿著一件呢子軍大衣,臂章、肩章都已撕去,雖然看不出軍銜,但跟在他身邊的一條一米多高的大狼犬暴露了這個人決不是一般的軍官。

團長廖政國派懂日語的參謀押兩個被俘的日軍軍官過來,那兩個俘虜來到跟前,「啪」地立正,敬了一個軍禮,嘰里咕嚕地叫了起來。參謀聽了後說,這個人就是三澤。

孫老回憶,他的上級廖政國(建國後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平時沉默寡言,但聽說這個戰果非常高興。廖政國對三澤被押送到他那裡之後的結局也有回憶,但把三澤記做「山澤」。

「十時許,二營即將俘獲的日軍送來了,其中一名重傷的日軍軍官,身材矮小,滿臉橫肉上沾著血污。在送來的路上,他躺在擔架上,還掙扎著翻滾吼叫,但此時已毫無聲息了。經俘虜辨認,正是山澤。」

我方檔案中也有其他一些地方把三澤記錄為山澤的,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對車橋戰役的戰果記載中說:「激戰一晝夜,攻克車橋鎮。並於車橋以西蘆家灘對由淮安出動增援之日軍山澤大隊以殲滅性打擊。至13日,共殲日軍山澤大隊長以下465人(內俘中尉山本一三以下24人)」

胡卓然說,從孫老回憶看,僅有少許細節和日方對不上,如3月5日和6日、52旅團和72旅團兩處,應當是年代救援記憶有偏差,其他從擊斃的具體時間、地點及日軍部隊番號等全部契合,可以確認是我軍重大戰果。

孫老的回憶中對三澤評價是「臭名遠揚,是日軍在蘇中的最高指揮官,相當於師長。」胡卓然說,就三澤在日方實際地位來說略高了一點,應當接近比師長要低一級的上校團長。此人其實是駐守江蘇淮陰的日酋,負責與附近的敵後抗日武裝作戰。

此前這個戰果為何一直不為人知?胡卓然認為,可能是因為三澤的「獨立步兵大隊大隊長」這個官銜略低,讓人沒有意識到他其實也可能是將領。一般而言,日軍步兵大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營級(實際人數還要多一些),其指揮官大隊長很多人以為只是少佐。

「實際上,獨立步兵大隊是旅團直轄的,兵力多於一般的大隊,接近一個聯隊(相當於團),大隊長常有大佐軍銜的。」

三澤這個60大隊就是這種情況,從日方記載其履歷看,日軍獨立步兵第60大隊1939年5月7日成立於安徽鳳陽縣,下轄4個步兵中隊,原屬於獨立混成第13旅團。1942年6月中旬,當時是中佐的三澤金夫接任該大隊大隊長。

1943年5月29日-7月10日,該大隊進行擴編,改為下轄5個步兵中隊、1個機關槍中隊、1個步兵炮中隊。同時,該大隊改隸屬於日軍第65師團步兵第72旅團,三澤繼續任大隊長。1943年7月27日-8月3日,60大隊移動到江蘇淮陰,擔負日軍在淮陰、淮安、泗陽、漣水地區的所謂「警備、治安、肅正」任務,其實也就是和敵後抗日的新四軍作戰,妄圖確保日軍在這一帶的統治。

正是這個大隊移至江蘇的1943年8月,三澤金夫晉陞為大佐軍銜。1944年3月5日,三澤率部妄圖援救車橋鎮的日軍,在韓庄被我軍擊斃。按照慣例,日軍軍官死後常被「追晉」一級,因此三澤也獲得了他最後的晉陞,從大佐躋身將官行列。

岡村寧次閃電戰佔南昌,特設師團擊潰國軍精銳

岡村寧次佔領武漢後,覺得意猶未盡,又覺得十分失望。是啊,費盡了周折佔領的卻是一座空城,不但沒有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而且還讓蔣介石溜了。

他決定以四個師團約20萬兵力,發起長沙戰役,將遷至湖南長沙的國民黨政府機關和第九戰區主力消滅乾淨。

從地圖上看,長沙在南昌的西面,兩地相距不遠。南昌是浙江、安徽、江西的交通要道。薛岳軍團仍在南昌附近活動。南昌又是中國空軍的主要基地,日軍如不攻克南昌,進攻長沙的部隊必然會遭到長沙與南昌守軍的東西夾擊。因此,岡村寧次在進攻長沙前,必須要先攻佔南昌。

但是,第十一軍機關在研究由哪一支部隊進攻南昌時,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軍參謀長吉本中將已接到大本營的通知,要他在打完南昌一仗後,赴南京擔任華中派遣軍參謀長。

這是他在第十一軍最後一次指揮,他很想打好這最後一仗,為他以後炫耀自己身價增加一個亮點。因此,他很重視這次的戰鬥。他認為,第六師團在進攻南京、田家鎮戰鬥中立了大功,是一支能攻善守的英雄部隊。中國軍隊重兵集結於南昌,派第六師團去打南昌,他覺得把握較大。如果第六師團能如期佔領南昌,他可以高高興興地離開第十一軍軍部,到南京後在上司面前臉上也有光彩。

作戰室主任宮崎就不這麼想。他認為,第六師團進攻田家鎮傷亡較大,是一支疲憊之師,刀刃已倦,不宜擔負進攻南昌的任務。他提出,最好是讓第一○一師團、第一○六師團進攻南昌。

吉本搖頭反對,他說:「如果不用第六師團,也應該使用第九、第二十七師團作為主攻力量,第六師團可作為在高安方向的阻擊力量。反正,第一○一師團、第一○六師團在南潯線作戰時損失較大,必須作暫時的休整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在進攻南昌戰鬥中穩操勝券。

宮崎堅持自己的意見說:「我認為這次進攻南昌的任務,必須由第一○一師團和第一○六師團擔任主攻。我的理由是,這兩支部隊雖然遭受較大損失,但已作過休整和補充,他們也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有將功補過的強烈要求,這一點,是打勝仗的強大動力。」

各執己見,各不相讓,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無奈之下,他們將兩種意見上報岡村寧次,請他拍板。

岡村寧次接到報告,雖然覺得各有道理,但他還是傾向於宮崎的意見。為了慎重選擇,他來到第一○六師團,找到師團長松蒲淳六郎。

在岡村寧次面前,松蒲淳六郎信誓旦旦,發誓要求參戰,他說,這個任務非他們師團莫屬,他要在這次戰鬥中報仇雪恨。他還向岡村寧次遞交了求戰書。在求戰書中,他提出用坦克進攻南昌的新建議。

岡村寧次看了他的求戰書,大受啟發。他認為松蒲淳六郎的建議在戰術上是個新突破。

因此,2月25日,他下達了由第一○一師團、第一○六師團主攻南昌的命令,並上報南京華中派遣軍和東京大本營審批。

幾天後,東京大本營的急電轉到岡村寧次手中,告訴他進攻南昌的計劃暫緩執行。電報中隻字不提為何暫緩執行,岡村寧次當然不得而知。

原來,岡村寧次進攻南昌的計劃,在東京大本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兩種不同意見相持不下時,作戰部長橋本只好將兩種意見同時上報到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那裡。閑院宮載仁對岡村寧次的方案十分反感,他暴跳如雷,大聲地吼叫道:「岡村寧次君太輕率,一○六師團在萬家嶺把皇軍的臉都丟盡了,他怎麼還想讓他們再丟一次皇軍的臉呢?如果依照他的方案,南昌必將是他的『滑鐵盧』!」

閑院宮載仁怕岡村寧次不明白,派作戰部副部長青木誠一大佐坐飛機到武漢,親自傳達大本營的命令。要青木誠一告訴岡村寧次,第一○六師團是皇軍的雞肋,食之無味,扔之可惜。

進攻南昌的任務決不能交給第一○六師團。為了促使岡村寧次改變決心,他要青木留下,擔任第十一軍副參謀長,監督岡村寧次執行大本營的命令。

青木作為新任的副參謀長,知道自己是無法實行監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任務的,他更怕得罪岡村寧次。所以,青木在到達武漢後,並沒有完全地傳達大本營的決心,並說,大本營提出不宜使用第一○六師團,供岡村寧次參考,希望他慎重考慮一下。

一向我行我素的岡村寧次聽了青木前後矛盾、不清不楚的傳達後,十分傲慢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閑院宮載仁不了解前線情況,他只是紙上談兵,我這次偏偏要用弱兵挑大樑,我相信第一○六師團不會辜負我的重望。」

玩弄兩面派的青木點點頭,表示贊同他的意見

為了能順利攻佔南昌,岡村寧次將第十一軍指揮所從武漢搬到了離南昌不遠的德安縣城內。戰前,他幾乎每天都到這兩個師團指導攻城訓練,尤其反覆演練坦克攻城。他將全軍各師團的坦克和250門大口徑火炮集中起來,交給第一○一師團、第一○六師團使用,要求以集團坦克進攻南昌。演練中,駕駛員提出坦克從德安一下子開進南昌,路途遠,油料不夠的問題。

岡村寧次很重視這個意見,召集聯隊長以上軍官開會研究,發動大家想辦法。最後,大家提出兩個辦法,一是坦克後面掛備用油箱,二是在途中空投一次油箱

關於發起進攻的具體時間,岡村寧次同司令部參謀人員反覆考證。很多人認為,以往一般是早晨和夜間發起戰鬥,這已成了不成文的習慣規定。這難以達到奇襲效果,確定在3月20日下午4時發起攻擊。他們認為中國人按慣例行事,這個時間比較麻痹輕敵,他們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後,蔣介石明白南昌處於南北敵人的夾擊之中,日軍進攻南昌只是早晚的事。而且,他知道南北敵人的裝備精良,南昌不一定能守得住。他本不想在南昌和日軍作過多糾纏,可是,面對著越來越小的地盤和全國人民的呼聲罵聲,他必須要在南昌和日軍作一次生死搏鬥。因此,蔣介石從撤出武漢後,就多次發電報給薛岳,命令他全力守南昌,不要有絲毫的怠慢。

薛岳認為,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在南潯路損失較大,起碼要休整到4月,才有力量進攻南昌。他將自己的分析告訴第十九集團軍司令羅卓英,要他擔任前敵總司令,率部在南昌以北構築堅固工事。

薛岳考慮到南昌以北的守軍有12個軍30個師,單位多,黃埔一、二期的高級軍官也不少。他怕這些人不聽羅卓英的指揮,便親自在南昌召開師以上單位協調會議,研究作戰方案,最後確定的部署是:宋肯堂的第三十二軍防守南潯鐵路的兩側,包括鐵路以東的鄱陽湖沿岸;夏楚中的第七十九軍,防守南潯鐵路以西至潦水兩岸;劉多荃的第四十九軍,防守虯津市的修水南岸;李覺的第七十軍,防守白槎、柘林的修水南岸;夏首勛的第七十八軍防守箬溪的修水南岸地區;彭位二的第七十三軍防守武寧以東修水以北的建口、金雞山口一帶;李玉堂的第八軍防守武寧城;俞濟時的第七十四軍防守高安至清江(漳樹)公路上蓮花塘;盧漢的第一集團軍防守奉新、高安以西至宜未、上高之間地區。

總計25個師,戰線綿亘580餘公里,東起鄱陽湖,西至洞庭湖,南起長沙,北至武漢。涉及30多個縣的廣闊戰場。薛岳的這個方案,由於防線過寬,造成了兵力分散,加上缺乏飛機的偵察,對日軍在德安、永修集結大批坦克的情況一無所知,對岡村寧次的兵力部署以及戰術特點更是一無所知。

1月底,中國軍隊的防禦重點放在修水河,在200多里的河邊築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3月,江西連日暴雨,鄂贛邊界的幕阜山山水如瀑布般沖向修水河,河水在短短的半個月上漲了四米多高,中國軍隊在此辛辛苦苦構築的工事,全部泡在了河水中。羅卓英錯誤地判斷敵人的進攻方向來自武漢,又下令在九嶺山下構築防禦工事。由於判斷上的失誤,為岡村寧次進攻南昌提供了機會。

3月20日午後2時許,岡村寧次坐著吉普車,到了德安西北的聶橋開設指揮所。4時許,日軍布防在淪海、江益、燕坊、梅棠之間的炮兵突然開火,200多門火炮連續轟擊了三個小時,中國軍隊的防禦工事在炮火中毀於一旦,灰塵如霧,遮掩了半邊天。這時的羅卓英才如夢初醒,明白了敵人的動機和目標。

但是,他又犯了一個判斷上的錯誤,認為此時已近黃昏,沒有洞察出敵人在這時發起攻擊的目的。猶豫之際,兩萬日軍和135輛坦克開始強渡修水河口。由於日軍頻頻發射煙幕彈,守軍第七十九軍、第四十九軍陣地濃煙滾滾,烽火漫天,將兵們的視線極差,無法弄清敵人的動向。

當敵人的坦克衝到面前時,他們才一個個目瞪口呆。那時,中國軍隊的坦克極少,很多士兵都不知道眼前的這些怪物是什麼東西,問當官的,當官的也搖搖頭說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7時10分,天空出現了三顆紅色信號彈,這是岡村寧次事先規定的報告渡河成功的信號。坦克之後,第一○六師團先頭部隊最先登岸,即與防守在修水南岸第一線的守軍第七十六師、第一○五師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可是,戰鬥只持續了十分鐘,日軍就輕易地取得了守軍的陣地。此時,日軍工兵架設的船橋也已完工,大批量的日軍從船橋上開了過來。接著,大炮、卡車源源不斷地經過船橋,向南昌方向逼近。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內,日軍的第一○一師團在永修以東的塗家埠渡河成功。由於日軍的炮火猛烈,守軍第四十二師陣地被摧毀,毫無還手之力,五分鐘時間就順利地過了河,半小時就攻佔了大塘、金橋、新祺周,坦克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向南昌推進。

12點50分,第一○六師團、第一○一師團,分別佔領了嶺下橋、安義、乾洲。這時的羅卓英才明白了敵人的真正企圖,立即下令炸毀了奉新大橋,將日軍阻擋在河北。接著,他又下令第九師、第一一八師,火速向南昌右翼增援。但此時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官兵們一步三滑地行走在泥水中,速度十分緩慢。

岡村寧次下令工兵架橋,並命令飛機空投小油箱,給坦克加油。23日上午,敵人的橋架好了,兩個師團的坦克向南昌攻擊前進,24日到達樂化。這時薛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敵人的進攻打亂了他的部署,他原想在南昌以北打一個理想的伏擊戰,所以,將大部隊擺在了南昌以西待機,南昌城內只有保安隊500多人在守著,南昌城實為一座空城,危如累卵。

他急得兩眼冒火,聲音嘶啞地急令高蔭槐的第一集團軍(轄第五十八軍、第六十軍)及俞濟時的第七十四軍,火速從南昌以西開赴南昌以北東化,堵截敵人,同時命令第三十二軍回調南昌,命令羅卓英親自到樂化督戰,下死命令要他無論如何要頂八天。

日軍的坦克加足了油,26日早晨就攻到了大城,與調往南昌的中國軍隊第三十二軍期遇,中國軍隊沒有反坦克武器,扔向坦克的手榴彈如卵擊石,官兵們不少死在了敵人坦克的履帶下。傍晚,日軍到達灰埠,被贛江擋住了去路。面對濤濤江水,瘋狂了的日軍搶劫大量的民船,渡過了1000米寬的贛江。27日早晨,坦克進入了南昌城。日軍進攻南昌,總共僅用了七天時間。

中國軍隊在南昌戰鬥中,戰死者1.4354萬人,傷者1.7033萬人,失蹤被俘者1.0566萬人。總計損失官兵4萬餘人。日方宣布日軍戰死者約500人,負傷者1700餘人。雙方損失比例為20:1。

這次戰鬥,日軍充分發揮了坦克的突擊作用。日軍的這些坦克,是在1925年縮減陸軍四個師團,利用這節省下來的軍費,當年,他們自己還不會製造坦克,開始想從英國購買,英國人害怕日本裝備了坦克超過自己,設法回絕了日本。日本轉向法國購買。

當時,法國正在生產一種最新式的坦克,便同意將一批舊坦克出售給日本。日本了解了法國人的企圖後,只買了一輛舊坦克。大阪、神戶的工廠利用這輛舊坦克,仿造出一批自己生產的坦克。

1927年日本就製造了150輛,並定名為「八九式」坦克。後來,這些坦克運到中國,參加了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侵略戰爭和1933年春的侵略熱河和長城作戰。而國民黨政府至1949年敗退到台灣為止,一直沒有自己生產的坦克。

日軍攻佔南昌後,東沿鄱陽湖東南岸,南至向塘,西在高安、奉新、武寧一線與中國第三、第九戰區保持對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雖佔領南昌,但消耗較大,尚未整補,守備兵力不足,於是下令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乘日軍立足未穩時進行反攻。

為了牽制消耗日軍,防止其繼續西犯長沙,軍委會同時下令各戰區發動「四月攻勢」。反攻南昌的兵力,預定為第九戰區的第1、第19、第30集團軍及第三戰區的第32集團軍,共約10個師,由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統一指揮。反攻作戰的方針是:「先以主力進攻南潯沿線之敵,確實斷敵聯絡,再以一部直取南昌。」

4月21日,第九戰區部隊首先開始行動,雙方激戰至26日,日軍退守奉新、虯嶺、萬壽宮一帶。第19集團軍攻克大城、高安、生米街等據點。但爾後進展困難,攻擊受阻,攻擊部隊均未能按照計劃挺進至南潯鐵路。

第三戰區也派出三個師的兵力於4月23日渡過撫河,進攻南昌。到27日,日軍集中第101師團主力實施反擊,在猛烈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與中國軍隊在南昌東南、正南郊區展開激戰,反覆爭奪該地區內的各村莊據點。蔣介石不顧戰場的實際情況,仍限令於5月5日前攻下南昌,以致部隊遭到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第29軍一度突入火車站和新龍機場,並擊毀日軍飛機3架,但很快就遭到在飛機、坦克支援下的日軍的反擊和包圍。5月6日,軍長陳安寶犧牲。參謀長徐志勛和師長劉雨卿為避免部隊被全殲,冒著違反軍令被殺的危險,指揮部隊突圍。化裝便衣已潛入城中的另一個團因沒有後續部隊接應,也被迫撤出。

5月9日,在薛岳、白崇禧等人的建議下,蔣介石下達停止攻擊南昌的命令。日軍此時也因損失慘重而無力回擊。南昌會戰至此結束。


長平之戰。

重要在於,雙方的戰略選擇都很高超,戰術也很精彩。在那個時代就顯示出了強大的國家組織動員能力,高超的指揮藝術,出色的管理體系,以及對戰爭創造性的理解。在我看來,這應該是歷史上最精彩的會戰了。


于謙的大明保衛戰吧


淮海戰役啊

你說他娘的中野加上華野,一共60萬人,國民黨五個軍,足足有80萬人,飛機啊大炮啊,全套的美械裝備。你說他娘的怎麼60萬人稀里糊塗的就把80萬人給殲滅了呢?

(友情提示,讀的時候不要帶口音)


白江口之戰呀!中日歷史上第一次驚天血戰就此爆發!對日一戰讓日本服帖了將近1000年!

公元663年,剛剛平定了朝鮮半島百濟政權的大唐王朝卻遭遇了極大的危機,倭國以重兵送回了百濟王子扶余豐,朝鮮半島局勢動蕩不安。

唐朝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只有數千,唐高宗動了撤軍的心思。但一把年紀的劉仁軌做出了決斷:打

在老劉的堅持下,唐朝終於派出了水軍跨海攻擊:以一萬水軍直撲白江口,強行攻打四萬兩千倭軍重兵保衛的百濟周留堅城。中日歷史上第一次驚天血戰就此爆發!

663年八月,唐朝水師與倭軍在白江口激戰。倭寇本想以多欺少碾壓唐軍,卻被唐軍巨型戰船,外加弓弩投石機,以及士兵們絕對優勢的戰甲瘋狂碾壓。開啟了唐軍輕鬆吊打倭軍模式。在白江水面上,四百多艘倭寇戰艦被焚毀,一萬多倭兵溺死。

自此一役,百濟叛軍灰飛煙滅,數萬倭寇向唐軍投降,直到元朝前夕的數百年里,倭人服服帖帖。


諾真水之戰

貞觀十五年十一月,薛延陀盡其甲騎並發同羅仆骨回紇等眾合二十萬,卒一人馬四匹,度漠屯白道川,據善陽嶺以擊思摩之部。思摩引其種落走朔州,留精騎以戰,延陀乘之及塞。


詔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騎兵及奚、契丹等壓其東境,兵部尚書李績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兵六萬騎千二百屯朔方,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率兵四萬騎五千屯靈武,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率兵一萬騎七千為慶州道行軍總管出雲中,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以經略之。

又遣右屯衛將軍姜行本率左右飛騎及左右衛引強者千人受李績節度。

是月,李績擊延陀之眾破之初延陀次通漢川李績領朔州,延陀子大度設領三萬兵臨長城欲入擊突厥,而思摩已南走知不可得,乃遣人登長城而罵之。因見大軍塵埃連天遽退告延陀先還而自將其眾走赤柯濼度青山道頗迂遠。李績選麾下騎突百六十,皆驍悍敢死弱弓長槊自直道,度設知不脫乃亘十里而陳兵。

先是延陀擊沙缽羅及阿史那社爾皆以步戰而勝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於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

突厥兵先合輒退,延陀乘勝而逐之。漢兵拒擊而延陀萬矢俱發傷其戰馬,李績乃令去馬,步陣率長槊數百為隊,齊奮以沖之,其眾潰敗。副總管薛萬徹率數千騎收其執馬者,其眾失馬莫知所從。因大縱擊斬首三千餘級,獲馬萬五千匹,甲仗輜重不可勝計。會暮殺之不能盡,大度設跳身而遁,萬徹將數百騎追之不及其餘眾。

又奔走相騰,踐至漠北大雪馬疲不前,人凍死者十八九。先是延陀祭天祈雪我師不能逐,及此自斃焉。

遙想漢家兒郎冒敵萬矢,步陣衝鋒,數百擊萬,一戰潰敵,大概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了。


春秋戰國齊國田單的火牛陣戰例。當時齊國幾乎被滅國,僅剩兩孤城負隅頑抗。田單憑火牛力挽狂瀾,收復七十餘城,讓燕軍風聲鶴唳聞風喪膽。

戰例過程,田單在即墨,詐降,使燕軍懈怠,田單讓上千頭牛角縛刃,尾縛灌油,以火點之,猛衝燕軍,勇士殿後衝殺,大敗燕軍。

史記《史記-田單列傳》記載: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淄而聽政。」

感興趣的可以去看央視拍的電視劇《東周列國》田單部分,基本忠於史實也有藝術加工,刻畫栩栩如生。裡面還有很多更有意思的野史,比如誘燕掘墓、祭祖佯神、齊太子潛逃私通太史敫之女等。

順便說下,搞笑的是,國共內戰時,國共雙方都曾試過火牛陣,但結果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畫虎不類反作犬,牛橫衝直撞敵我不分,造成自己很大傷亡。


謝謝邀請我想歪個樓。

我覺得就是當下。

大家覺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很好的時代,機遇與希望共存。願意吃辛苦的可以過上好的生活。基本上餓不死,各種體系在逐漸健全和完善。黨的自我革新很大,越來越務實,越來越講究效率。

這是一場全面的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隨著18大以來的改革,面對西方和國內輿論以及各方面的壓力,中國共產黨這場改革是很精彩的。

這幾年的國家形象也有所提高,各種領域似乎都很有突破,墨子悟空,體育方面,各行各業。

說句心裡話,一場整頓很容易,一場改革很艱辛。

各行各業的平穩過度,同時保證gdp,控制住民生熱點問題,比如房價,行業穩定等。又要放眼世界,同時抓公務員腐敗。我說的還是很片面。這場改革很精彩。讓中國人越來越有面子了。

不喜歡現在的演藝界,但也是潮流發展的趨勢,利用吵起來的人氣去做生意,也不專業,賺的都是熱血追隨者的錢。生意產品質量不好保證,老百姓也討厭不檢點的生活。

歡迎關注我 公眾號 ruanzhaliji


牧野之戰。

奴隸倒戈是很尷尬的,說明了被統治階級也是有力量的。


淝水之戰。

這之中帶著點兒主觀原因。太傅是本家人,出戰的幾位也是本家人,同學幾個記太傅就記得寒雪日內急(大霧),我還能記得淝水之戰和他他折屐齒。東晉軍八萬破前秦八十萬,前秦自此一蹶不振,衰敗滅亡。

東晉勝利,應了天時地利人和。北府軍八萬,都是精銳,苻堅帶八十萬多為烏合之眾,鬧不好還拿平民的頭騙賞。再次,前秦是進攻方,但是大部分兵力還沒到戰場,記載是苻堅帶了批騎兵先到,其他的還在路上。東晉守淝水,天險,北方來的前秦軍不善水,上次也有一個將帥,自己兵不善水,把船用鐵索拉在一起。後來大家都聽說了。

那為什麼我說是經典?東晉離間了前秦內部關係,朱序來見謝石,告訴他乘敵人過河,迎頭一擊。謝石轉守為攻,大潰前秦軍士氣。前秦後撤時東晉軍攻擊,朱序在前秦軍後面大喊大叫擾亂軍心,這過來就是地下黨。

東晉以絕對劣勢迎擊前秦,最後取得了勝利。不僅告訴後來的我們凡事都可以有機會做成,更告訴我們別像苻堅那樣驕傲自大,最後落得個被斬的下場。

這些足夠給後來人經驗的東西就可以稱它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了。

「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完全是因為江沒有反擊你們罷了。


第三次長沙保衛戰

長沙大捷

在百度百科上以及當時的情況來說

比血戰台兒庄、最後的湘西會戰都要偉大

在當時的戰略環境下

日本偷襲珍珠港、入侵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地,在那時情況日本就是戰無不勝的。

但是在同時進攻中國長沙的時候

日本方面阿南惟幾齣動12萬精銳日軍

聲勢浩大 勢必一口氣拿下長沙城

中國這邊薛岳將軍指揮一種獨特的戰術

天爐戰法

決定第九戰區集中兵力

將日軍誘置到瀏陽河一帶將其殲滅

會戰一開始

湖南民眾就提前將公路、小道、田間全部破壞

使日軍坦克、牽引車、重炮等等無法通行

並例行焦土

使日軍無法獲得一粒米、一口糧食

軍民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

全體將士到第十軍軍長方先覺

均立遺囑

誓與長沙城共存亡

最後殲滅日軍50000多

大獲全勝

因為這是太平洋戰爭以來的首勝

這是令全世界都為之鼓舞的大勝仗

這也是令全世界都充滿士氣的大勝利

被全球媒體大肆報道

長沙大捷震撼世界

蔣介石藉此機會向美、英、法等多國收回上海租借領土

每次到這裡都對國軍老兵黑不起來

或許有些魚龍混雜的混蛋混在國民革命軍裡面吧,但是到國家最危險的時刻

就會有一些軍人站出來

又或許說那些是軍人是錯的吧

但是至少是一群勇敢善良的少年青年

是他們把自己當時最寶貴的年華以及青春甚至生命永遠的獻給了這片土地

每當這個群體在前面做錯了壞事

請不要將他們一棍子打死

也不要傷害他們的名字

國民革命軍

到現在 百度百科上面還寫著這場仗的意義

抗戰以來最令人鼓舞的勝仗。


肥之戰

秦軍主將桓齮進攻肥下,想誘使趙軍來救,以圖圍點打援。

結果趙軍不上鉤,不去救肥下,直撲秦軍大營,秦軍回救,被趙軍圍點打援,全軍覆沒。

趙國在幾次戰敗,人口大量損失,國民疲弊至極的情況下,居然能圍殲十萬秦軍,不可思議。


靖難之役吧,倒不是是建文帝和明成祖雙方水平多高,而是這場史上少有的宗王造反成功的事件里許多的戰役都極具戲劇性和偶然性,不是史書記載真感覺在演戲。

比如說,看看燕王如何次次死裡逃生。

死裡逃生1

燕王曰:「平安,豎子耳。往歲從出塞,識我用兵,今當先破之。」及戰,不能挫安。燕王失道,從者僅三騎。安擊敗燕將。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力戰。馬創矢竭,劍折不可擊。走登堤,佯舉鞭招後騎以疑敵。會高煦救至,乃得免。

哈哈哈,我先打敗這個獃子。結果被獃子打的半死差點嗝屁。

死裡逃生2

燕王乃身自迎戰,安部將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馬忽蹶,被擒。

逆賊休走,待我來會會你!結果騎得馬尥蹶子了。。。

死裡逃生3

燕師起,從李景隆北征。攻北平,與其子帥精騎千餘攻彰義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子奮擊,所向披靡。日暝,各收軍。明日復戰,燕王幾為所及。王急佯招後軍以疑之,得脫去。薄暮,能復引眾搏戰,大呼「滅燕」,斬馘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復帥眾來會。會旋風起,王突入馳擊。能父子死於陣。通淵、聚俱死。精兵萬餘並沒。南軍由是不振。

差點就要抓到燕王了,,結果來了一陣龍捲風,朱棣趁機反擊。。。

光看這三段就要實在哀嘆建文帝的運氣不佳和老天安排的命運真是可怕。


果斷李雲龍炮轟平安縣城啊,二戰轉折點啊


戰爭是門藝術啊,指揮上的藝術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就冷兵器時代而言,軍備上最巔峰的時期是宋初,但受制於機動性,宋軍大多只能擊潰對手而無法全殲,所以宋軍雖強,但戰績不佳……所以從軍備,指揮,戰績上綜合考慮,冷兵器時期最經典的戰例當屬漢的漠北之戰。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中原王朝的北患歷來嚴重,甚至被北方游牧民族滅國的也不在少數,其中秦,漢,唐,明的戰績尤為突出,但秦國祚太短,建朝之後僅有一次大戰,唐雖滅東突厥,但與吐蕃的戰績實在難堪,明軍雖強,但始終未能清除邊患,這三朝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對北患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使得游牧民族把游擊戰的精髓發揚光大,搞得當局頭疼不已……那麼漢是怎麼做的呢?漢也有不光彩的和親歷史,但其並未計較一時之得失,而是通過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戰術上的密切協同最終拿下匈奴,根除邊患……

在漠北決戰前,漢軍已經通過分化瓦解,攪亂了匈奴內部,對比匈奴嚴苛的制度,匈奴內部戰心大減,投降成為常態,另外,衛青領軍先戰漠南,減除匈奴羽翼,霍去病領軍再掃河西,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三戰之後將匈奴逼到一種兩難的境地……分兵避敵?人心難測,難保各部都沒有投漢的心思,即便沒有,誰能擋的住霍驃騎的奔襲?聚兵迎戰?正合衛青的心意,正好一網打盡...但是漠北苦寒,供給有限,不去打仗,就只能餓死,戰爭未必不是一件減少人口的好方法……

回到戰場,漢軍並沒有因先期的勝利而沖昏頭腦,依然齊頭並進,一穩一猛的對匈奴王庭展開攻擊,雖然史書僅僅寥寥數語,霍由代郡突進,徹底斬斷匈奴左右賢王,衛從定襄北伐,穿過大漠,行軍千里,與早已列陣的單于陣戰,中軍以武崗車穩住,兩翼包抄,雖未活捉單于,但其王庭實力大減,無力彈壓各部,從此草原一片散沙……

這是一場典型的奇正並舉的戰例,陽謀之下,匈奴除了一戰,別無選擇,甚至說漠北之戰只是一個數十年反擊計劃的一個收尾,不管從總體布局,還是戰術細節,不管是後勤調度還是選將用人,漢庭都做到了自己的極致,也將匈奴最終逼上了絕路……

熱兵器的巔峰在於對印自衛反擊戰,別的不說,經歷長期內戰和朝鮮戰場洗禮後的中國軍隊,其兵員素質達到相當恐怖的境地,無論是個人戰術動作,還是班組戰術協調,步炮協同能力,再到戰略上的穿插機動,沒有哪支軍隊是我軍的對手……


最喜歡李愬雪夜襲蔡州,堪稱兵用奇招,借用天氣麻痹敵人的最佳之作,其中欲擒故縱,聲東擊西,隱匿實力,均令人嘆服


最經典的大戰不是赤壁之戰么!當然此戰在史學界爭論不休,也存在很多說法,在此不做贅述,就大概講一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版本。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最強的對手袁紹後,統一中國北方,得隴望蜀,便南下收拾劉備,輕鬆拿下荊州,對江東孫權也是意欲動手,以期一鼓作氣,統一中國。

迫於壓力,孫劉聯盟,聯軍五萬餘人,對抗曹操號稱八十萬的大軍(實際應該就二十餘萬)。

建安十三年,雙方在赤壁發生交戰,因曹操部隊多是北方兵,不習水性,便用鐵鎖將戰船盡數連接起來,在上面如履平地。

孫劉聯軍大將周瑜便決計用火攻對付曹操,讓黃蓋詐降,趁東南風起,小船載著火油,直接沖向曹操戰船,因戰船被鐵鎖連住,不能避讓,瞬間陷入火海,孫劉聯軍趁機發動進攻,大破曹軍,破滅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野望,充滿了戰爭的美學 。

此戰意義在於奠定三國局勢,劉備集團鹹魚翻身,開始發家致富,巧取豪奪了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更為羅貫中老先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寫出了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草船借箭,借東風,苦肉計,連環計,一環套一環,給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衛青漠北之戰


項羽 彭城之戰,3萬破56萬。


釣魚城。我感興趣的不是仗怎麼打的,而是日子怎麼過的。畢竟那麼長的年頭,都夠一代人長大了。不曉得他們過不過年,過不過節,婚喪嫁娶怎麼操作,娃兒們上不上學……


論用兵之經典,莫過於井徑之戰,韓信背水列陣,引敵進攻,再以2000伏兵偷營,敵人軍心大亂,漢軍前後夾擊,一舉破敵。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和心理戰。戰例千古流傳,成就戰神威名。


王玄策不費大唐一兵一卒

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向吐蕃和尼泊爾借兵

以八千鐵騎踏平印度阿三

具體的以少勝多的方法正史已無記載

不過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寫了一本小說叫《天竺熱風錄》,杜撰了王玄策用「火牛陣」擊潰印度數萬象軍和雲梯、拋石車的故事,再現了這段傳奇。


當然是釣魚島海戰,北海艦隊聯合東海艦隊在此戰役中成功阻止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對釣魚島環礁的爭奪,日軍在海戰中大敗,海上自衛隊全軍覆沒,米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


按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孟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裡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孟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樣,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如今,雲南許多地方還保留著「七擒七縱」的地點。


我當然是支持越南戰爭中的例子了。

為什麼?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碾壓才是正道。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大軍向彭城進擊。

南路方面:擊破夏陽後,繼續向肖縣前進,以與中路會師;

作戰序列

北路方面:曹參率領樊噲、灌嬰、酈商等部,自圍津(今河南東明縣境)渡黃河後,樊噲攻煮棗(今山東荷澤西南),擊破楚將王武程處。曹參、灌嬰攻定陶,破之,楚將龍且、魏相項它敗走。曹參已克定陶重鎮,遂使樊噲南下與中路會師外黃(今河南杞縣東)自與灌嬰、酈商追擊龍且、項它軍,至胡陵(今江蘇沛縣北、山東魚台東南),同酈商攻下後,即與中路會師。[11]

中路方面:周勃為前軍,攻破曲迂(今河南中牟縣東)進抵外黃,彭越率三萬軍來會師,樊噲亦自北路方面來會師,遂向肖、碭地區推進。

在肖、碭地區,中、北、南三路皆會師。劉邦將肖、碭地區楚軍的抵抗擊潰後,徑至彭城。

當時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聽說劉邦軍進城,紛紛逃散。

劉邦進彭城後,一面令昌後兄周呂侯駐軍下邑(今河南夏邑),同時拜彭越為魏相使住梁地。又令樊噲北攻鄒魯、瑕丘(今山東磁陽西二十五里)、薛(今山東騰縣東南),令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一面在楚宮住下,收項羽美人,貸賂。將士日日置酒高會,歡呼暢飲。[9]當時,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約三十萬人。[8]

項羽還擊

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彭城之戰經過圖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地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徒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肖縣東南有劉邦兵數營扎住。項羽軍夜間抵肖,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

劉邦逃遁

劉邦大敗,項羽從後追擊,漢兵在谷、泗水二水(谷水,系雎水支流,在彭城南六十里,今安徽符集附近;泗水在彭城東近郊)被殲十餘萬。劉邦繼續南走,想利用彭城南呂梁山區以資抵抗,但因項羽的猛烈追擊而不能立足,又殺斃幾萬。項羽軍追擊漢逃兵至靈壁(今安徽宿州靈壁城)以東的睢水上,再斬殺漢軍10餘萬人。劉邦軍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項羽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包圍了三層,正待聚殲之際,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項羽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滅。[


當然是我謝安的淝水之戰啦。


靖難之役。

種下了惡之花,結出了惡之果。


土木堡之戰,北京保衛戰。


81192有知道的嗎?


宋襄公被打敗,這為後世持有「能贏就行」三觀的不擇手段、玩兒陰使詐之人找到了憑據。


圍魏救趙之戰,這一戰改變了戰國陳兵陣戰的格局,開創了「兵者,詭道也」的戰爭新世界。


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


封狼居胥,酒泉,勇冠全軍。

霍去病遠征漠北。


樂毅伐齊

連下72城


要說戰術運用不敢說有最好的,但要說殺傷比怎麼能不提戚繼光,戚繼光和鴛鴦陣這兩個名字對於倭寇來說就是噩夢(具體殺傷情況大家可以參見史料)。


上甘嶺。


樊城之戰。

孫權外交手腕,人才部署都可以算是超一流了,梟首關羽,全取荊州,而自己基本沒什麼損失,非常漂亮。


城濮之戰

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前,周襄王時代前後;晉國發生了晉國庶族吞滅國君正宗的事件,此後的晉國陷入了長時間的內亂,直至公子重耳被國內大臣擁立即位,是為晉文公。

在晉文公即位前曾因國家內亂而逃亡他國,在楚國時曾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晉文公立下誓言:聲稱將來一旦成為國君,無以報答楚國,一旦晉楚發生戰爭,晉國軍隊將主動撤退90里(三舍)來報答楚王的禮遇。

戰爭的起因是楚國發兵進攻晉國的附庸宋國

晉國朝廷並沒有直接發兵救宋,而是選擇襲擊楚國的附庸國:曹,衛,巧妙地避開了楚國的鋒芒,並迫使楚國改變進攻宋國的方針;曹衛是橫立在晉楚之間的一道屏障,失去這兩個附庸非但使得楚國國土時刻受到晉國的軍事威脅之下,更將使得楚國在列國之間顏面喪失不利於春秋時期的爭霸,如此楚國不得不直面晉國軍隊

此後楚國由大夫子玉率軍北上,楚軍行至城濮,依託丘陵排開陣勢與晉軍對峙

晉楚當時均為大國,晉文公在兩軍相遇之時下令軍隊後撤。在春秋時,軍隊後撤的風險十分巨大,首先當時的軍隊由少量車兵及大量臨時徵召的步兵組成,倉促撤退有可能導致步兵被敵軍追殺,且撤退途中極易造成戰車的損傷,所以臨陣後撤往往是兵家大忌。但是晉文公依然履行了當年的諾言,讓軍隊後撤90里後安營紮寨。

楚軍選擇追擊,但是由於這次是深入敵人的國土作戰又是勞師遠征,雖然晉軍主動撤退,但是形勢反而並不利於楚軍。

晉文公在戰前一天的諸多表現,似乎說明此時的他依然不願意展開這樣的一場戰鬥。他曾在戰前對將領們說:他夢見自己的腦袋被楚王擊碎,楚王趴在他的身上吸食腦漿。這絕對是一場噩夢了,可見晉文公此時十分忌憚,但是身邊的人卻根據這個夢境強行進行了解夢:楚王趴著,這是伏法謝罪的姿態,國君仰面,天正對著你的臉,說明上眷顧,吸食腦漿,說明楚王軟弱,所以大吉。

這很明顯是當時的牽強說辭,不過依然給這位國君豎起了一點勇氣。

戰爭正式開始,楚軍的中軍左軍右軍分三路向前突進

春秋時,戰陣已經逐漸演化為這樣的主軍在中,副軍左右協同的陣法,這是因為:當兩支軍隊正面相接的時候,如果一方的部隊能有一支偏師從敵軍的側翼殺出便可以極大地衝擊敵軍的陣型。為了達成這種側翼衝擊的效果(也為了防止敵軍對己方部隊實施側翼衝擊),軍陣中往往將軍隊分為三部相互策應配合作戰。

而晉軍的軍隊剛剛進行了改革:晉軍將自己的軍隊分為上軍,中軍,下軍,每軍都設有主帥副帥,且每軍又可以分為「三行」,每行又有各自的將領,這樣晉國的軍隊相較於其他諸侯的軍隊十分具有靈活性,每一軍的獨立作戰能力都很強,反觀楚國依然是主帥的一攬子指揮。

當晉楚的軍隊相遇,晉下軍將虎皮蒙在排頭的戰馬身上,衝擊楚國右軍,右軍戰馬受到驚嚇,裹足不前,楚右軍方寸大亂,隨即潰退。

楚國左軍迎擊晉國上軍,晉上軍僅派遣少量戰車,車尾綁上樹枝,剛剛接觸楚軍即立刻向後退散,樹枝揚起的塵土遮蔽了楚軍的視線,但是在一旁的楚國中軍看似擊潰了晉國的中軍,正在追擊,一旦楚國中軍突入晉軍陣中太多,剛剛德勝的晉下軍便可以騰出手來從側翼包抄楚國中軍,所以即使塵土蔽天看不清虛實,楚國右軍也必須向前突進照應中軍。

果然,當楚右軍進入塵土飛揚的陣中,晉上軍的一支偏師從楚右軍的側翼殺出,衝垮了楚右軍的隊伍,楚國左右兩軍均被擊潰。楚國中軍眼見晉國已經取得了左右兩翼,再進行糾纏很可能會使得中軍也被葬送,所以撤出了戰鬥。此戰晉國全勝,並在回師之時,於路上接受了周天子加冕的霸主地位。而楚國主帥子玉在回國之後因無顏面對自己葬送掉的軍人的家屬,引咎自殺。

城濮之戰不僅僅是因為在陣前的退避三舍而使得它文明古今,這一場戰役也是中國古典時代諸多傳奇的集中體現:

國君信守承諾撤退,主帥因愧疚而自裁這是十分符合古典時代君子操守的行為

而在戰前的大夫們的解的那個離奇夢境,更為這一戰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

這一戰晉國避敵鋒芒,兩翼包抄的戰術也是我國古典時代軍事謀略的一種體現

這也是為何春秋時代戰爭頻發,但是城濮之戰的知名度往往是最高的:因為每一個讀故事的人總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那一部分


淝水之戰,苻堅對謝安


劉裕大擺卻月陣,殺得北魏(代)屁滾尿流。他兒子就慘了,元嘉草草,倉皇北顧。


不用說肯定算朝鮮戰爭,中國一個國家打贏聯合國軍,這是唯一打贏的一次。


如何評價張巡? - 魏歸未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44619/answer/26328715


背水一戰


盱眙人,今天外人提起盱眙人大多想起的是小龍蝦,很少有人知道盱眙保衛戰。

中華歷史上有名的保衛戰並不多,大概是戰爭太多,千年鐵索再堅固,終究還是要一片降幡。

盱眙保衛戰之所以特殊,因為他是少有的漢人面對異族進攻堅持抗戰並取得勝利的。

盱眙保衛戰是第二次元嘉北伐的一個插曲,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燾帥軍攻打河南汝南不克,撤軍後宋文帝帥軍北伐,被拓跋燾一套防守反擊擊潰,北魏軍隊一路南下,以為盱眙城內有糧,想趁戰勝之威順手拿下,但是盱眙太守沈璞和守將臧質奮勇反擊,碰了釘子的北魏軍隊於是繞過盱眙南下,沿途燒殺掠奪如入無人之境,飲馬長江,但因為長江天塹,自己已是強弩之末,遂撤兵。

魏軍返回期間,再次圍攻盱眙城,盱眙城巋然不動。拓跋燾要臧質獻酒,臧質直接給了他一壇尿,久攻不下,拓跋燾向臧質勸降,臧質直接在陣前向魏軍念了拓跋燾的所謂勸降信——吾今所遣斗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并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

誅心不過如此啊,臧質還給拓跋燾回復了一封信:「爾若有幸,得為亂兵所殺。爾若不幸,則生相剿縛,載以一驢,直送 都市。」

三千精兵對陣十萬大軍,而且是十萬席捲江南的虎狼之師。得益於盱眙太守沈璞的積極備戰,盱眙城任憑魏軍一再猛攻,始終固若金湯。最終魏軍扔下數以萬計的屍體狼狽撤軍。

盱眙保衛戰是那個灰暗時代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也是元嘉北伐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太守沈璞一屆文官,獨守危城,力排眾議,捍衛了漢家尊嚴,讓不可一世的異族軍隊在漢家兒女的銅牆鐵壁前撞得頭破血流。

我為我是一名盱眙人而自豪。


各位各位都錯了,看清題目,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只有一場戰役,那就是人類歷史學家共同認知的一場戰役,這個戰役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這個戰役直接影響中國和世界的走勢,尤其是穆斯林國家,以至於被後世稱之為「上帝折鞭戰役」聽聽這個名字,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釣魚城戰役。


趙雲單騎救阿斗,定軍山之戰,火燒博望坡,還有霍去病各種戰役


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


bug劉秀大戰穿越者王莽,9千搞垮40萬。。


甲午海戰。徹底改變了中國近現代史。


推薦閱讀:

網上盛傳的天津爆炸當量相當於40多顆戰斧導彈正確嗎?
為什麼直升飛機事故發生率那麼高?
各位前輩對新排長有什麼建議?
飛豹不久前停產意味著什麼?你有什麼話想對這位老兵講述?
中國開發隱身版的逆火轟炸機用來反航母,現階段可行嗎?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戰爭 | 文明 | 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