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的商業模式會對財務人員產生哪些影響?
無人便利店的財務賬:省人力成本 用戶規模考驗盈利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從實際經營來看,銷售收入與管理成本是無人便利店的兩道坎。第一,無人便利店的客單價比傳統便利店略低,所以就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買。第二,若1個人可以維護6~10家無人便利店,同時設備損耗率保持較低的狀態,管理成本便可控。無人便利店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無人便利店方案在技術、用戶體驗等方面均有待完善。
謝邀,我可能從一些企業運作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於財務來說,有如下變化
1.基礎的核算工作可能被電腦大量替代2.供應鏈和銷售端以及結算過程將高度自動化,甚至可以做到無人管理3.普通經營活動分析將不再依賴於人,事先設置的分析模版可以替代一大半財務分析人員,結合power bi類工具,區經理級別人員可以自己做出相應決策
上述感觸來自於本人從業經驗,03-06年時候和metro有過很深的合作,對其內部龐大的財物結算感到嘆為觀止,也深感這個pos系統和sap之間的合作可以再進一步。
隨後我加入了一家自動化企業,對其在基於自動化系統的經營數據處理以及和財務軟體的結合,有了一些認識。
所以對於財務人員,早點學點數據分析工具,否則將來真的連點發票的機會都要沒了
-----------------
因為和評論區一些朋友的互動,我就在這裡更新一下自己的看法。其實從財務角度或者是邏輯角度看,一個無人便利店就是生產線上一個無人的組裝機械臂或者就是一家超市,顧客自己結算。
由於多數財務上的憑證電子化,數據化,使得以往佔據財務工作大頭的憑證類相關的事情直接消失了,那大量初級工作會消失。好比一個大飯店,以前要很多出納核算客人點單,現在支付寶上直接下單,直接結算,可能只需要一個人看一下入賬情況即可。甚至都可以自動控制了,服務員自己可以看客戶是不是完成結算了。那理論上出納就幾乎可以不需要了。倉庫基於菜品消耗情況自動去下單補貨,供應商也是電子發票,基於商品自動掃描核實數量,大大減少基層財務的需要。
至於高層的財務和中層的,可能更多涉及到管理會計內容了,前者甚至是大量和金融相關了。以後想到了再更新謝邀。
之前做過便利店的一些考察,感覺人力成本並非成本大頭,而無人便利店解決不了便利店高毛利產品(生鮮關東煮茶葉蛋等)的銷售問題。因此我的觀點是現階段的無人便利店更像是大號的無人售貨機,以標準品為主,想要替代人工便利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的無人便利店對財務影響有限,會增加一些固定資產和損耗?
另外,附一篇本人之前對無人便利店的分析:
========================================================
一夜之間,無人零售店的消息漫天而來,彷彿立馬就要革了便利店的命。不過認真分析一下無人零售的模式,會發現它能夠解決的問題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問題又非常多。
其實無人零售不是什麼新東西,早在一年前,亞馬遜就在科技前沿的美國發布了Amazon Go。
AmazonGo成本高昂,使用了各種感測器、攝像頭,應用範圍也極其有限。
與AmazonGo相比,目前國內的無人零售店更像是大號的自動售貨機。
一般社區周邊的便利店,主要商品的毛利如下:
便利店的平均毛利在25-35%之間 現制快餐盒飯類毛利40-45% 現制關東煮類毛利50%以上 現制包子類30-35% 三明治類25-30% 乳飲料類20-25%
粗看這個毛利率還是可以的,但是仔細看一下,發現很多便利店高毛利的商品其實是現場製作的,而無人零售店根本無法實現----你總不能讓客戶自己進去煮關東煮吧?
除此之外,生鮮類商品也是無人零售店無法實現的。
可見,無人零售想要顛覆傳統便利店,是不太現實的,充其量是現有的便利店行業的補充。但是為什麼資本這麼熱衷呢?
這件事要從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說起,在幾年前二者交戰正酣的時候,很多看熱鬧的人以為這是一個新行業,要產生一個巨鱷了。結果最終的結果是,雙方握手言和,然後網約車被招安,計程車行業繼續死水微瀾。騰訊和阿里燒的錢就這麼灰飛煙滅了?
非也。看一下第三方支付行業在2015-2016年飛一樣的發展速度(數字來自度娘)。
而在這些數字背後,有一個茁壯成長的支付方式開始牢牢坐穩老二的位置:財付通(微信支付)
也就是說,表面上是網約車在玩命燒錢打架,其實背後是騰訊和阿里的支付體系在打架,騰訊想要在支付市場立足並成為龍頭,而支付寶死命的要保住份額壓制微信支付的發展。這才是網約車爭鬥的本質。
在春晚搖了兩年紅包後,二者把戰場廝殺到了馬路上。
經常打車的人,往往消費水平不錯,屬於高頻支付用戶,對這部分用戶培養支付習慣,花多少成本都不為過。這才是網約車補貼的本質與核心。
類似的,摩拜單車和小黃車的鬥爭,也是為了支付。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我看好摩拜,因為它除了支付,還涉足了另外一個領域:物聯網。
通過摩拜單車發布的熱力地圖來看,摩拜扔在馬路邊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感測器,默默記錄著這個城市的出行方式,當它和支付結合起來,其後續非常具有想像力。而OFO扔在馬路上的,就是一堆一堆的廢鐵。
如果說網約車培養了高頻交易客戶的支付習慣,那麼共享單車則繼續渠道下沉,讓消費相對較低的用戶也養成了移動支付的習慣,也正是這樣的習慣培養,讓廣大用戶已經完全習慣了移動支付,無現金出門成為現實。滿大街的煎餅果子、肉夾饃攤紛紛掛上了二維碼。
作為線下支付的老大,銀聯突然意識到了問題,於是燒了很多錢,開始推廣自己的客戶端,甚至在各大商超、便利店打出了62折的吐血優惠,結果是無人問津。。。心疼一秒種。
https://wallet.95516.com/s/wl/web/htmlads/page/AppActivitie.html?upenv=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基於此,我認為無人零售店的目標並不是要顛覆零售行業--當然會對零售行業產生巨大的衝擊--目標依舊是支付。無人零售店根本就無意去解決生鮮、自製類等商品的不方便問題,而是要通過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巨額補貼,以標準化商品為主,來繼續培育支付習慣,把現金支付殺得片甲不留。而傳統零售在這樣的衝擊下,必須要及時轉型,把定位放在毛利率更高的生鮮、自製商品。
可以簡單的歸納,網約車培育的支付用戶是30-40歲左右的較高收入的群體,共享單車是20-30歲的較低收入的群體,而無人零售店,一方面囊括這兩個群體,另一個方面,向更為頑固的群體發起了攻勢----50歲以上的老年人。
毫無影響,因為「無人」的商業模式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看看地鐵里無人售貨機的情形就知道了。
真正需要「無人」的場景,一定是那種極度危險、沒人願意去的地方,比如敵國領空、地底、海底、火山口、外星勘探——而不是超市、便利店甚至任何其他正常商業情境。
人,終究還是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如果你周圍全是機器人,這種感覺和「身處無人島」、「身處月球」又有何區別?「荒島求生」可以作為興趣愛好,但不能作為「生活方式」。
站在社會學角度,
一家公司,如果其僱員全都是機器人,那麼它對外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是0,它對社會的貢獻就是0——一家渾身散發著寒氣的企業,它的產品,會有人為之買單嗎?
站在經濟學角度,
假設一家公司,只有一個老闆,手下全是機器人,產品銷量還很高,那麼,必然會有海量競爭者出現——因為賺錢太容易了,只要買這種機器人,然後往那兒一坐,錢就嘩嘩嘩了。
如此一來的結果:客戶越來越少(因為都變成「競爭者」了),老闆們賺錢越來越難——對老闆們來說,除非能完全毀滅競爭對手,否則只能「共享利益」,又變回了「老闆+合伙人+僱員」模式。
可能會在做資產減值準備的時候傷透腦筋。。。
謝謝你的信任和邀請!就您的問題淺談個人看法。 首先,無人便利店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商品分類的自動售貨機,投幣購物;一種是24小時營業的中小型超市,不需要營業員,只要一個收銀員。其次,費用,成本,收入等方面的財務核算一樣不可或缺,唯獨少了人力成本的核算。 再次,由於無人便利店的經營模式與眾不同,所以風險管控和成本利潤的臨界點要更細緻。投資要考慮受眾群體的密集性和流動性。 最後,班門弄斧一下,財務工作不止做賬那麼單一,還包括《財務管理》和《經濟學》等學科。
自動售貨超市的收入和成本可以實現自動化,這個購銷系統可以和財務系統對接,自動生成憑證,目前人力,費用,稅務都可以開發系統應用,和財務系統對接,但是系統需要懂財務知識的人員維護操作與核對。
謝邀 我覺得對財務人員也是機遇也是挑戰吧,隨著智能化自動化的普及,財務人員觀念技能升級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前由於人員的複雜,數據的統計變得很麻煩,現在數據統計有了,怎樣讓數據更能說明問題是將來的趨勢吧,
我覺得對財務人員影響不大。哈哈。
做賬方面「應付職工薪酬」之類的科目大大減少吧
我真是夠了!
任何經濟活動總會牽扯到財務!
營改增會牽扯,發票更改會牽扯,這都很正常!
娘的,連無人便利店都會影響財務~!
我要離職!我要換行業!
對財務人員沒有影響。財務人員又不是零售店的銷售人員,這種模式興起的話對於財務人員也行是個好事。賬務全部通過系統,減少了人工干預,財務人員賬目會更清晰。我經常見小型便利店的系統出問題,收銀員手動記賬。這樣賬目可肯定要錄入系統,增加錯誤概率。相反如果無人便利店的話,系統壞了自動關門不營業.....哈哈 反正不是財務操心。
推薦閱讀:
※當年 Worldcom 做假賬的原理是什麼?
※如何看待公司被稅務稽查這件事?
※代理記賬五年女該何去何從?
※不能理解《富爸爸窮爸爸》中關於撤銷金本位制的看法?
※從法律、財務風險、財務管控三個主要角度分析,商業承兌匯票和應收賬款選哪一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