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雙雪濤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

RT


看完只想說一句「卧槽!」

彷彿泰山壓頂一般的重量最後居然輕飄飄落在了水面上。

那麼多人那麼多事那麼多細節那麼長的歲月竟然發端於一個未能實現的心愿,而又解決於一張煙盒紙,細節真TM串得神乎其技。

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半路出來新角色,這種伏筆可以早一點埋,會更好一些。但看完覺得也無傷大雅了。

真是太愛這種萬鈞之重收於一線的感覺了。

另則,想說說多視角敘事。這是我很有興趣閱讀的一種寫作方式,因為每個視角都新鮮,辨別每個敘述者帶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不過,這篇小說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多視角敘事里易犯的通病,就是——口吻高度相似,都是寫作者本人的風格。

比如最讓我齣戲的一段:

「你知道那底下有多少個?」我說,「什麼?」已經幾乎繞了一圈了,我感覺到了後半圈,他的速度比其他車子都慢。「沒什麼,你現在去哪?」我看了一眼廣場上,好像圖畫一樣靜止了。「回剛才來的地方。」我說。他換了一個擋位,把速度開了起來。「你說,為什麼他們會去那靜坐?」過了一會他問我。我說:「念舊吧。」他說:「不是,他們是不如意。」我說:「嗯,也許吧。他們是借著這事兒,來泄私憤。」他說:「他們讓我想起來海豚。」我說:「什麼?」他說:「新聞上報過,海水污染了,海豚就游上海岸自殺,直挺挺的,一死一片。」我沒有說話。他說:「懦弱的人都這樣,其實海豚也有牙,七十多歲,一把刀也拿得住。人哪,總得死那天,才知道這輩子夠不夠本,你說呢?」我說:「也不是,也許忍著,就有希望。」他說:「嗯,也對。就是希望不夠分,都讓你們這種人佔了。」我越發覺得他認識我。我很想讓他把口罩摘下來,讓我看看,可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坐在計程車的后座,拚命回憶,他的音調,他的體態,但是總有些東西不那麼統一,從中作梗,像又不像。

這是男主父親與計程車司機的對話。計程車司機之前是工廠里的一名鉗工。哪怕二人是舊相識,計程車司機也經歷了不少事兒,可他這麼講話也讓人很肉酸啊。。。

文中每個人的言辭風格都類似於此,口吻太像,所以讀者只能憑藉敘述者身份和細節來辨認,不得不說這是個遺憾。因為全篇涉及到的敘述者那麼多,成人/孩子、男性/女性、工人/警察/教授女兒等,不同年齡段,身份各種迥異,假如運用多種不同的講述方式那該多好看啊。

《指匠情挑》是我見過的多視角敘事中比較好的例子。一個小姐,一個女僕,前後兩個敘述者身份截然不同,文化水平差距極大,因而敘述方式也帶有鮮明的身份特徵,文筆一個粗糙隨意一個精緻考究,這種閱讀體驗就很棒。

但《平原上的摩西》確實是一篇好小說。


不請自來,評價談不上,談談感受

前段時間剛剛看完雙雪濤的這個小說集。這個故事放在小說集的第一篇,並且也作為了小說集的總標題,可見這個故事在雙雪濤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

雙雪濤說自己的小說學了不少余華。我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正好也想到了余華《鮮血梅花》里的一篇故事。兩者的敘事手法都很相似,只不過視角有些許不同。

通篇看下來,感覺雙雪濤是一個很擅長使用意象的作家。這種意象的使用可以說是他小說中藝術衝擊力的全部所在。《平原上的莫西》中的火堆、煙盒、偉人像,《長眠》里的蘋果魚、《大路》里的玩具熊。他用一些介乎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意象將文章串聯起來,也構成自己想表達的主題。

感覺這是一種藝術感染力很直接但是又有點初級的手法。說實話感覺技巧或者敘述的深度之類的做得並不太好,但是他總是能在關鍵的地方抬出很關鍵的意象,使整個故事變得更有穿透力。就像村上春樹提到過的,使故事成為小說的閃光點。

雙雪濤的語言的確很冷峻,感覺既脫於傳統又紮根在現實中。語言描寫方面有點喜歡不加引號的一整段語言描寫,看起來很前衛,但是仔細一看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前衛。硬要來說的話比不過棉棉的《失蹤表演》。

這本小說集里我最喜歡的是《大師》,最不滿意的則是《大路》。前一個把他對於平凡的把握表現得淋漓盡致,後一個缺暴露他過度依賴於意象的缺點。而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意象"大多數都是以"慾念"為主要內容的。

我第一次讀雙雪濤是在《收穫》上看見了他的《白鳥》,當時被他最後一個故事(的意象)驚艷得不行,就去找了他的書來看。總的來說雙雪濤的確是現在比較值得關注的青年作家,至少他的視角很誠懇。優缺點都很明顯,希望能夠好好努力。

開始我以為知乎上應該有不少討論雙雪濤的話題,結果搜索一看發現除了推薦青年作家的回答里提到過以外,關於他的話題只能說是了了。看見又人討論雙雪濤了,還是覺得很欣慰


生命的兜轉在幾個人的視角里展開來

交叉過往的時間和事件在最終落筆後畫了一個完美的圓

每個人好像都在平淡中敘述,亦如再宏大的都會消散

每個人又都被生命中一些細小的羈絆牽動著改變了方向要麼渾然不知,要麼義無反顧

在字裡行間里人們突然有了信仰,也有了堅定,有了不可碰觸,也有了脆弱不堪

我喜歡這種的故事,讓普通生活中的平庸裝幀成了史詩

最後一段讀完,如釋重負。

再往前,再往後,都不重要了

這一刻時光流轉,回到了所有事件交錯的節點

人們說,死的時候會把所有人生中有意義的畫面閃回,很好。就是這一刻。

雖然生命還在繼續,但是最美好的可以謝幕,一點也不遺憾。

==========================

忍不住分享下最後一段

『我把手伸進懷裡,繞過我的手槍,掏出我的煙。那是我們的平原。上面的她,十一二歲,笑著,沒穿襪子,看著半空。煙盒在水上飄著,上面那層塑料在陽光下泛著光芒,北方午後的微風吹著她,向著岸邊走去』

===============

"人的一生當然要靠自我奮鬥,當然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這一句,憑空一膜吧就!


初看時受朋友的影響,非常喜歡,筆力萬鈞,技巧也好。可是過了幾個月來看,更喜歡我的朋友安德烈。

雙雪濤在一席上的演講,提到了我的朋友安德烈的原型。我始終記得那句話,他說"世界以一種殘忍的方式把他抹掉了",比起摩西中的石像,這句話給我的感觸更深。

首先要善良,然後是誠實,最後不要互相遺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YyMjM0MA==mid=2650867292idx=1sn=087951016a2d56a12d3bdfadc5f552a2open_source=weibo_search


《聖經》講摩西劈開紅海,結局的平原竟然是煙,構思有趣。


前兩天下午在屯子里等人,無聊就去page one轉轉,隨手買了本推薦架子上的書,平原上的摩西。

找了個地坐下看,結果開篇的平原上的摩西情節太引人入勝了,看到朋友來了我都沒捨得走。

感覺文章里出現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象徵的,像上學時候的閱讀理解,我不說明白了,但這種感情你想想都能懂,一千個人能想出一千種感情。

但實話實說,開始的幾篇還比較吸引人,比如安德烈和蘋果魚的那幾篇。後面的敘述一直是這種感覺就有點乏善可陳了,而且也沒有太明確的故事主旨來吸引讀者的興趣了。

總的來說,書結尾的時候,雙雪濤說致敬村上春樹,我覺得風格上真的有些相似了。


利用了兩個下午在書城看完的這本書,先說結論,最喜歡的不是受大眾歡迎的平原上的摩西,而是我的朋友安德烈,後者人物塑造更加出彩,故事構思都很精巧,也是作者強項,但不夠深入。

平原上的摩西作者採用了多角度敘事,用的好,逼格是上去了,能彰顯作者的對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用的不好暴露了自己的缺陷,拖累了故事的連貫性,還不如老老實實的鋪排來的更加平實動人,改編成電影,要看選角上能不能彌補,期待作者筆力上有所增進,可以改寫。

我的朋友安德烈,通篇看下來,笑中帶淚,一個聰明,活潑,珍視友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篇故事我看了兩遍,隔了一個星期,看的第二遍,看完,覺得有些寡淡,忘了最初自己為什麼感動,說明作者的小說沒有多大的嚼頭,但我任舊喜歡這篇故事。

剛剛上網查了,作者是 1983年生於東北,經歷了東北的凋敝,整本書充滿了懷舊的情緒,或許作者是無意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這方面作者可以多看看蒲寧的小說集,或許會有幫助。


有點亂。

主要的問題還是太炫技了,但是沒有炫好。

多聲部敘述是十分十分難寫的,寫好了精彩絕倫,寫不好就會讓人感覺,怎麼所有人敘述都是一個口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盧正雨導演的電影《絕世高手》票房撲街?
怎樣評價《成長邊緣》這部電影?
為什麼周星馳的無厘頭風格會百看不厭但是現代丟包袱電影總容易使我們審美疲倦?
喜劇中如何埋設淚點才更高明?你覺得感動或敗筆的淚點有哪些?為什麼?
有哪些情節,你一看到就果斷棄書、棄劇的?

TAG:電影 | 小說 | 文學 | 思想 | 懸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