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一個學生作業互評系統?

本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一枚,發現一個信息化能夠解決的日常教學痛點,作業互評,想問問開發的可行性——

評價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比如信息課上對學生作品的評價,語文課上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數學課上對學生解題方式的評價等等。傳統課堂中教師一對多授課,評價難以做到針對性和及時性。最近雖然有一些互動反饋系統,比如投票器、答題器等,能夠方便教師快速搜集學生的答案並批改試題,但這主要是針對客觀選擇題的,無法評價主觀題,而且無法給出進一步精準的評語或建議。更重要的是,評價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即作品展示。如果學生的作品能夠收到其他人的關注或評價,更容易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說實在的,中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往往是一團糟,說爭分奪秒也不過分。如果能夠引入學生作業互評,對評價者本身是一個增進理解學習主題的機會,對教師而言能夠節省極大的精力,對被評價者而言能夠收穫關注度和成就感,非常有價值。

最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地促進班集體內學生相互了解、形成班級氛圍的機會。比如facebook的紀錄影片中,扎克伯格好像最初就是寫了一個程序,讓用戶比較兩個女生誰漂亮,通過固定的演算法給每個女生的顏值。人總是有分別心的,特別是少兒,設定合適的作業主題,作業互評對於同一班的學生而言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這個想法我很早就有,具體細節不在此展開。但是我本人技術有限。如有哪位技術大牛感興趣,可以一起開發,我來負責系統設計,你來負責技術實現。

這也許不是一件能夠賺錢的買賣,但絕對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歡迎大家提意見。

------------------------------------------

# 2017-02-03 補充說明:請不要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論壇。當然,學生作業互評系統的樣態可以是多樣的,但是我期待的是一種輕量級的應用,類似於Kahoot,能夠通過演算法把其他學生對該作品的評價轉化為分值,並進行班級中的積分排名,在發揮評價作用的同時,把課堂變成一個遊戲場。


這次還真不是來抬杠,說說我的看法吧。

題主的想法很好,但是我想從項目實施的角度來闡述一下具體的問題。

如果只是作業互評,簡單粗暴一點講,直接搭建一個論壇,設置一下也足以完成功能。

問題在哪裡呢?首先考慮我們的用戶,確實是一群小學生。如何使用好這個系統是一個問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又是一個問題。

這當然不會減少教師的工作量。首先吧,分別給學生們評語,這個思路很好,但是,比如一個班有40個人,給每個人寫評語花1分鐘,那麼一堂課下來,這個老師還要額外40分鐘去寫評語。

當然事情遠不止這一點了,剛才說了,不能保證小學生在這個系統上不亂髮言,於是老師還要擔當起管理員的角色。要審核帖子啊,這個工作量暫時無法估計。

所以說呢,軟體這個東西吧,它不解決主要矛盾,它只是解決次要矛盾,帶來一些方便,但是還會引入一些問題。不過這個題目的出發點確實不錯,如果繼續研究,應該可以做成一套解決方案。


謝邀!

仔細讀了題主的想法,這個工作我們團隊12年夏天開始就在開發,大概14年夏天的時候基本停止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開發維護工作。

作業互評,或者更拔高一些說,生生互評的工作是評價工作的一個特定的場景,也是作業業務中包含的一個可選項,具體視教學過程的需要和教師的精力、組織能力來定是否要植入以及如何植入。從教學角度來看,學生互評可以在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於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對於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從學習興趣培養角度(情感態度)來講,更多的互評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有利於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相關評價導入積分系統則可以和更多的業務場景統一互動起來;從評價業務本身來講,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成果和評價數據作為學生的過程性成長記錄,現在更流行的說法是關聯學生的綜合素養成長檔案,這個數據積累下來,不管對於學生個人還是家庭,以及未來可能的對於升學的影響都是非常積極的。所以說題主提出的這個點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件事。

這張圖是當時的系統在學校應用的過程中的一些成果截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方面反饋都是很好的,當時我們對這種個性化任務定義了三類形式,投票、討論(全班討論和分組討論兩類,用作開放式或者半開放式討論)、小任務(不能水樓,一個學生只能提交一次成果,但可修改),最大範圍的任務是寒暑假全校範圍內的應用(規模接近一千人的學校),提交了上百份個性化的作業(這種全校範圍的一般是諸如年俗和手工作品等課外的,德育老師很開心,全校一發布不用挨個催交作業了),評價的方式包括留言、油菜花、臭雞蛋、點亮等等。學生玩起來其實也是很爽的,不少家長也願意參與進來。

那段開發過程其實是很快樂的,因為這種形態,作為產品的開發人員能夠第一時間感知到用戶的動態,能夠理解學生是否喜歡用,老師是否喜歡用你的產品,有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看到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反饋到系統裡面來,然後我們再看怎麼調整和改進,這種狀態其實是非常難得和幸福的。隨著教師和家長的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小孩子是根本不用擔心的,把系統設計得有些童趣就好了,孩子們學得最快了,如果做得孩子都不愛用,產品經理和程序員要打屁股了),我想再過幾年,可能不會很久,這件事最終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方向我們當時暫時放棄了呢?

錢,錢,錢,錢,錢,

做這個系統不能給整個團隊以持久穩定的現金流,養不下來的團隊沒法繼續發展下去,最終我們總要考慮下做點兒什麼能夠賺到一些錢來養住整個團隊。現金流有兩個大的來源:用戶付費或者融資。對於前者,這樣一個平台,錢直接跟教師收?跟學校收?還是跟學生收?對於後者,接受融資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快的規模化推廣的可能性,而現實是,這樣的平台在推廣的前期需要對教師做很多的培訓工作,而且容易被政府、學校的一些政策、行政命令所干擾,比如有一陣子一個合作學校的老師被派出國進修2個月,然後那個學校的工作一下子就停滯不動了,再比如某一個區的領導行政要求用一家的產品,ok,其他人家要生存就很困難了。維持和擴展用戶規模要很大的投入,做這樣一個系統,複雜度高,增長速度有限的前提下,為了團隊的生存計,有些事情不得不放棄。

我們後來幹嘛去了呢?

還是做評價,我們鼓搗了一支用來做師生評價的「魔法棒」(蘭尺魔法教棒 - 上海英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個真的不是為了廣告哈),再從這支魔法棒開始,試著重新建構一個可以在學校里低成本使用的評價系統,首先從師生評價開始,替代傳統的小紅花貼紙、章戳等線下記錄形態,之後再轉化成積分,把老師發學生的禮物也帶入進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業務閉環。用戶還是很喜歡我們的產品,但做成硬體系統以後,孩子的輸出少了,數據形式標準簡單也枯燥,我們再也看不到孩子貼的那些漂亮的照片了。從做產品的情懷來說,這是個很傷感的抉擇,但至少(相比一個純在線的軟體平台)用戶更願意為一支實體的棒子付些費用。我們還在想辦法,未來的某一時段,有機會把這事兒做起來,但任何時候都一樣,先活下來,才有未來。

題主最後的想法,其實還蠻常見的,至少我這些年遇到過很多,我出設計,你來實現,我們如何如何,但實際上這件事遠比想像的複雜,要投入進去的資源、費用比現在已知的多得多。如果題主個人有興趣,我建議題主研究下諸如moodle之類的開源平台,找一些合適的插件,雖然體驗差,但可以試試,再簡單些,試試自己搭一個諸如discuz之類的論壇式平台,大略也能實現大部分功能,先轉起來玩兒玩兒看,慢慢就能看到更多合用的產品了。跟企業合作的話,要麼試著找些嘗試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團隊聊聊看,但做好合作夥伴盯不下去的充分準備,這2年不像5年前了,大家會審慎許多;當然,最好的做法,其實是這麼談,我來設計,我來搞定銷售,我來擺平教育局和校長,你們來開發,我們商量下怎麼分蛋糕,這樣會容易談的多(可能有點過於現實,我最近明顯感覺到這兩年理想主義者越來越少了,大家總要吃飯的)。

當然,如果題主對我們之前的系統有興趣,歡迎私信我,可以免費提供給您使用,但我們短時間內不能保證及時維護和優化。


piazza


請登錄河北衡水中學網站,裡面有個假期作業系統。


我是大學教師一枚,也對作業互評感興趣。第一次是2013年在coursera上面看了台灣大學葉丙成老師的概率課後,了解到他做了許多類似的嘗試。目前,中國大學MOOC上已經有了這個功能,系統隨機分配,匿名互評,但對於沒有足夠人進行評價的作業,還需要老師進行評價。

匿名性比較難搞,尤其對於上傳附件的作業。

我也一直在找這樣的系統


題主的想法很不錯。

市場上目前沒有這個系統,如果有技術和錢財支持的話,題主不妨一試。

不過這個系統是在PC端呈現還是移動端開發APP?是簡單的滿足信息課還是所有學科?

如果滿足所有學科的話,學生的很多作業必定是紙質化完成,那麼此時是需要學生把作業拍照上傳至系統來讓大家互評嗎?

這個系統,必有的功能包括用戶登錄、用戶信息完善,內容發布和瀏覽、評論發表和回復,這是最基本的功能,其他的譬如搜索查找等也可滿足。

所以,技術和錢財是很重要的部分,希望題主能找到願意合作的技術人員、甚至是技術團隊。但是開發成本、運營成本以及後期的維護成本也不可忽略,這或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外,題主在項目開始之前,可以考慮做一下市場分析和用戶調研

市場上是否有類似的APP?現在幫助學生學習的APP有很多,這個功能或許已經包含在裡面。

用戶調研,很顯然,用戶就是學生,他們是否願意使用這樣的系統,題主可以調研一下。

後期如果做好了,可以推廣到很多學校的學生,那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項目。


推薦閱讀:

請問英語課可以結合哪些西方文化背景,語法背後的英文思維,或調節英語課堂的段子?
一個師範生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學會講課?
你見過水平最低的老師是怎樣講課的?
如何製作教學微課視頻?
酷學網李輝老師是否涉嫌抄襲?

TAG:編程 | 教育技術 | 教學 | 教育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