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萬以上可用資金,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在人民幣貶值前提下,同時可以參考標準普爾象限進行資產配置。
1、百分之十左右的存款及靈活的年收入,用來做短期消費的生活費。
2、年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錢,用來做重疾配置,這是家庭財務的防火牆,非常重要。我遇到很多人都是先買理財,覺得先賺錢要緊,但是風險卻沒有防範到。
3、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錢,如沒有好的投資渠道,就普通人來講,可以進行美元資產配置,如香港美元保險,抗貶值,讓資產穩定增值,或者為未來養老和孩子教育基金做儲備。
4、百分之三十的錢,可以考慮投資基金和股權類資產,用於提高資產的整體收益率。
拿著1000萬以上的可用資金,不管是想讓財富保值,還是想進一步增值,還是想實現階級躍升,類似資產配置的問題都確實該研究一下了。
沒有1000萬的,更是這個道理。否則,拿了死工資把錢放餘額寶,刷知乎,抱怨社會,對改變命運和改善生活都沒有任何好處。
進入正題。
因為央行不斷印錢,所以做投資的收益率跑不贏12-14%,財富就做不到保值增值。這方面上面的答主已經說得很詳盡了。
最近還出了一個很不利的新動態,就是全國範圍內房地產限購全面升級,我曾經支招沒有資格買北京住宅的人去買商住,沒多久,326政策一擊重鎚,把這條路也毀了。(附上被打臉的文章:買房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 知乎)現在,即便你有1000萬,你連房子都投資不了了。
所以,怎麼辦?
答案應該是做好資產配置。
關於資產配置,你可能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看到過各式投資信息,比如買美股、買美國地產、買股權,但是在決定到底怎麼買之前,你最好還是仔細了解一下相關知識和邏輯。下面我給出一些資產配置的操作建議,供參考。
總的來說資產配置就是,就把你的資產在低風險、低收益類投資與高風險、高收益類投資之間進行分配,用高收益類「搏富貴」,以低風險類「守底線」。
1、特朗普這個足以影響全球的巨大不確定性,正影響著你的錢包,是你進行資產配置前必須考慮的因素。
特朗普在貿易、移民、財政支出等方面一系列激進政策主張終將接受國會的審議,在史無前例的激進政策草案被送進國會山時,誰也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歐洲方面,2017年選舉活動代表著對歐盟密集的政治大考,而經濟危機後貨幣聯盟的弊端暴露與反歐盟情緒的盛行也很可能成為大選中的黑天鵝。
透過不確定性的迷霧,我們隱約看見了2017年全球宏觀環境的三大趨勢——反全球化、財政擴張與流動性拐點。全球政治風險高於經濟風險, 是全球資產配置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在國內,「調結構」與「穩增長」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
「調結構」使經濟內生動力正在增強,且更為健康、可持續。特別在2015、2016兩年,中國宏觀經濟的轉型進入提速階段,體現為第三產業的快速擴張,以及消費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日益增強。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有所反覆,房地產產業鏈在經濟貢獻中佔比過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穩增長」所帶來的債務問題在2016年上升為整體性的問題,是中短期內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所以,2017年的中國經濟,短憂長樂——巨額債務構成短期風險,結構改善成就長期樂觀。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配置資產?
2、 你拿著1000萬,需要投資,那麼整體上必須規避系統性風險。在此同時要保值增值,就需要在結構上求險、求收益。思路如下:
以防禦心態代替冒險心態:鑒於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行的判斷以及債務風險爆發的潛在可能,整體偏向保守的資產配置是2017年資產配置的基調。我們對中國資本市場持長期樂觀態度,並認為未來某個時候高回報時代會再度來臨,但前提是要保證現階段的生存能力。
以結構性套利代替牛市預期:2015股牛,2016房牛,2017年可能沒有牛。2017年既不會出現企業盈利的整體回暖,「央媽」大放水的可能也比較低,牛市不具備其孕育條件。結構性市場主題可能會受到追捧,包括財政刺激主題、打新股主題等。市場沒有大機會,但小機會不少,在資產荒背景下收益更多地來自於結構性的機會挖掘。
以非系統性風險代替系統性風險:「避險」避的主要是系統性風險,應相應地減持系統性風險比較集中的資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講述的是「投資是承擔系統性風險並換取風險溢價」的故事,但隨著模型的進一步演化,一些非系統性風險也能帶來不菲的溢價,這些非系統性風險存在於主動管理型產品、多空策略類產品、絕對收益類產品以及股權投資類產品中。以此類非系統性風險替換資產配置中的系統性風險,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並一定程度上獲得預期回報。
以期限溢價代替風險溢價:如前所述,承擔市場風險並獲取風險溢價在2017年不是一條好的投資思路,另一種解決方案是以期限溢價代替風險溢價,這裡面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儘早布局產業結構轉型與戰略新興產業,通過拉長投資周期的方式淡化市場波動對投資收益的影響;其二是投資私募股權,並獲取其長封閉期所帶來的期限溢價。
3、 具體怎麼買,我建議充分分散,相對傾斜海外資產投資和股權投資。下面我從各類資產特性和面臨現狀的角度分析一下這樣選擇的原因:
固定收益類資產,建議中性配置。
先說高配國債。基於貨幣政策不會有大幅變動的判斷,債牛很難在2017年延續。但是,在風險集中爆發的可能性存在之時,國債仍是最好的避險資產,而一旦市場風險爆發,國債也可能受益於避險資金的湧入。
低配信用債方面,債務風險積累與經濟增速降檔或致信用債進入違約高發期,從目前來看, 信用事件影響範圍仍未波及AA級與更高級別的企業債,但仍應對潛在信用事件持保留態度。
中性配置理財產品與國債相似,在央行不進一步降息降準的前提下,理財產品收益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在收益率上,理財產品相比國債及貨幣市場基金佔優。不過理財產品投資組合中的信託及信貸資產或存在一定風險。綜合利弊建議中性配置銀行理財產品。
股票類資產,建議盡量低配。
在各地房地產調控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房價止漲,增量資金流入股市,房地產與股市出現輪動,短期內股市慢牛邏輯顯現,但在央行不放水、企業盈利預期不升溫2017年沒有大牛市。
在股市中,只能適當的尋找一部分結構性機會,可按照兩條投資思路進行布局:一是捕捉財政刺激紅利,財政刺激可能是「穩增長」的主要力量,PPP可能利好部分企業業績,產生紅利效應,相應板塊包括基建、環保、文化體育等;二是投資產業轉型,進行長期戰略布局,相應板塊包括大消費、大健康等,並通過拉長投資周期,弱化市場波動的影響,收穫產業轉型帶來的成長性價值。
大宗商品類推薦進行中性配置。
大宗商品在2017年存在上行空間,同時兼具很大的不確定性。大宗商品的走勢正將由一系列不確定因素主導,這是因為全球財政刺激趨勢是工業金屬的最大支撐,然而領頭的美國財政刺激計劃本身就是不確定性本身。
從供需角度來看,黑色金屬以及相當一部分工業原料仍存在全球性產能過剩問題,在全球復甦依舊緩慢之際,全球固定投資或保持低迷,因此消耗性大宗商品(能源類)表現 或強於資本支出型(工業金屬)大宗商品。
黃金的形勢相對樂觀,一方面由於2017年風險事件較為頻繁,另一方面低於1200美元/盎司的金價也提供了較為合理的中期配置機會。
海外資產可以進行高配甚至超配,尤其是美元和美國地產。
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但隨著宏觀經濟繼續降檔及債務風險的集聚,人民幣匯率仍存在繼續下行的動力。
基於分散風險的考量,推薦超配海外資產,結構上推薦配置美元、美國地產、巴西、印度、俄羅斯資產。
結構上,推薦超配美元與美國地產。財政刺激與貨幣收緊是美國2017年的宏觀主旋律。美股方面,財政加碼利好, 貨幣收緊利空;美債方面,財政刺激與貨幣收緊對美債構成雙重利空;環顧美國大類資產後,我們發現兩大趨勢共同構成利多的大類資產,只有美元——財政刺激產生的資金需求會引導海外美元迴流,貨幣政策收緊亦會造成美元海外融資功能下降,資本迴流。
同時,基於相對價值,推薦配置美國房地產,在經歷了史上最大的房產泡沫後,美國地產表現持續低迷。目前領先的復甦、仍舊寬鬆的貨幣環境以及相對低廉的資產價格支持美國地產的價值投資。
另外, 全球流動性拐點的到來將不至於觸發新興市場危機,對於宏觀環境較為健康、內生性動力充足的新興經濟體同樣可以抱樂觀態度,推薦印度、巴西、俄羅斯資產。
股權投資是個不錯的選擇,建議中高配。
IPO加速、退出渠道拓寬、增量資金湧入股市,會使股權投資受益,所以,推薦對私募股權投資中高配置。
展開來說,我們對股權市場的樂觀態度主要源於IPO加速的預期。2017年以來,證監會IPO審批不斷加快,其中暗含註冊制改革前清理「IPO堰塞湖」的意味。註冊制改革符合政策精神,亦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隨著大量排隊企業加速上市,Pre-IPO輪融資估值將得到整體拉升,並傳遞至其它各輪,導致股權投資市場估值的整體上浮。
結構上,推薦戰略新興產業機會更多,比如大健康產業。預計到2020年,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元。整體規模的高速成長,保障了行業較高的投資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大健康產業迎來了加速發展期,行業景氣度高,如果能及時把握到專註這方面的一些優質企業的股權,對於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如果投資得當,將能獲得非常快速的財富增長。
--------------------------------------------------------分割線------------------------------------------------
最後,假如你關心資管,我推薦你接觸一下:《不落俗套的成功》不落俗套的成功 (豆瓣)、《資產配置的藝術》資產配置的藝術 (豆瓣)等著作,最起碼先對資產配置有一定的認識。
你也可以關注我,關於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我也在持續的研究學習之中。
? 基本投資理念:
●安全投資:注意風險和收益,確保本金安全,別TM給你50%年收益率你也衝進去。你要人家的利息,人家要你的本金,那就雞飛蛋打了。
●分散投資:老生常談,雞蛋不放一個籃子里,不要孤注一擲,傾囊一搏;否則風險就太大了。
●價值投資:巴菲特名言,不贅述。
●長線投資:巴菲特名言,不贅述。看好一家公司,就支持它起碼十年。
? 理解錢的本質:
? 區分賭博和投資:
你有1000元,我跟你擲硬幣,正面你贏,反面我硬,概率均等。你贏的話,我給你3000,你輸的話,你1000給我。這種情況下,這個世界上會有不少的【你】會願意玩一把。假設第一局,【你】贏了。你本金變成了 1000+3000=4000。那第二局:你有4000元,我跟你擲硬幣,正面你贏,反面我硬,概率均等。你贏的話,我給你12000,你輸的話,你4000給我。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還是希望接著玩(因為收益率可人)……這樣持續下去,不管怎麼樣,最終肯定會光屁股走人。
這就是賭博。
但是這個遊戲換一個玩法, 你有1000元,我們賭100把。每一把你的賭注是10元,你贏的話,我給你30元,你輸的話,你10元給我。第二種這種賭局,對任何一個【你】來說,無論貪不貪,無論IQ高低,可以玩100年不動搖。 玩的越久越好。是不是這個道理?
這就叫投資。
我插一句話:股票很像賭博,但不完全是(如果真正的投資一家有前景的公司,真的是很不錯,可惜大部分或韭菜或機構均喜歡快進快出,把股票活生生做成賭博);比特幣給我個人感覺基本就是賭博。房地產投資,已經越來越賭博化。
? 區分資產和負債:
為你帶來現金流入的是資產,讓你現金流出的是負債。
如果不是廣告而是真想問的話,直接私信聯繫我吧,我介紹上海幾個股份制銀行的私人銀行部的朋友給題主。
純幫忙,不收費的,前提是真的需要理財服務,不能用假需求坑朋友。
而這個問題下大部分回答,是不靠譜的。
連怎麼理財怎麼資產配置都需要上知乎來問的人,讓他配置海外資產?殺進股市?
鬧呢?
首先謝邀吧
什麼是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就是TM的合法詐騙。炸藥包在老闆手上爆的叫龐氏騙局;炸藥包在其他人手上爆或者永遠傳遞下去的叫金融,本質都是龐氏騙局。把大炸藥包拆成小炸藥包、或者不斷加長引信、不斷傳遞這就叫風險控制。
您這樣問了,說明您不十分了解資產配置
跟您實話講 您不必理財 省得越理越少 這裡面坑太多 這是大實話在我看來面向客戶的所謂資產配置理論(分散化、定投、長期持有......)核心目的差不多是如何長期騙客戶傭金+管理費的洗腦言論罷了銀行+機構的理財顧問最喜歡有點閑錢的小白了,他們能有100種辦法讓你的錢以最快的速度變成他們的錢,對100種有空看下這本書,客戶的資金都變成他們的遊艇了所以,如果你想資產增值,最穩妥的辦法是自己學習,成為土專家。否則最好不碰金融資產。
如果你在經營實業,利潤尚過得去,還是再投資較好總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如果非要推薦的話 在這裡給你推薦一種穩賺不賠還有機會獲得暴利的理財產品那就是把所有錢買入貨幣基金,然後用利息買雙色球去年有過六百多萬,對各個理財途徑稍稍了解了一下,最終全款買了兩個可以做餐飲的沿街商鋪,租金按揭一套大面積的准豪宅。今年如果買得到的話,差不多需要花800萬買入,可以留一兩百萬備用。
今年明年如果能再有六百萬的話,我會首選沿街商鋪,其它類型的房產也會順帶看一眼。
好的房產不好找,看個人福氣。囤天然橡膠
我們談論的資產配置究竟是什麼?
平時我們說的資產配置,其實有兩種:
一種是家庭資產的資產配置,沒有標準答案。核心資產和中場資產與家庭目標及財務情況有關。外圍資產與經濟投資環境及家庭風險承受能力有關。
另一種是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比如買一些證券,基金 什麼的,如何分散風險。
我們的家庭資產配置怎麼做?
2015年年底我們對於2016年家庭資產配置的報告是這樣認為的(下面幾幅圖)。趨勢研判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以要求預測準確,不小心也容易打臉。但是,大家可以參考。
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怎麼做?
對於純投資賬戶而言,相比買一堆基金,現在有種數字化資產配置的東西,按財策君來看,是比較方便也是比較科學的。
或許沒有完美,但是從財策君近10年的投資經驗來看,這應該算是國內比較適合投資者和中產家庭的簡便的投資方式。畢竟作為理財者,我們不可能天天去研究經濟研究基金研究產品吧。
當我希望了解更多
我們的觀點是,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藉助於科技。而家庭資產配置,以及投資組合究竟該建立什麼賬戶,穩健?積極?保守?成長?還是要基於理財顧問對於家庭情況的建議。所謂千人千面。
理財和金融是一個很龐雜的領域,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但是,因為信息的過載,選擇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信息與觀點,也非常難。
最後附一個近期的一個公益論壇。平心而論,挺有價值的。很前沿。很多東西,簡約不簡單,化繁為簡,舉重若輕。1000萬可用資金如何做資產配置,取決於你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你想做成什麼事情。每個人與每個人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不一樣,做的選擇也不一樣。舉個例子,一個沒受過教育的暴發戶和一個留學海龜的企業高管做的選擇肯定不一樣。當然,我沒有貶低誰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一個人做出的選擇,一定是跟他所處環境,文化水平和興趣愛好等綜合因素有關。
但無論如何選擇,做資產配置無非兩個目的,保值和增值。所有的選擇和初衷都是想達到這兩個目的(更準確的說是第二個目的)。但要想達到這兩個目的,就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投資,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投資理財專家(更何況專家也有失手的時候)。一個錯誤的選擇往往會讓我們賠的血本無歸。所以,做投資一定要有計劃,夠專業。
剛剛提到不是每個人都是理財專家,而現又說做投資要有計劃,夠專業,夠科學。是的,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大多數像你這樣千萬級別的高凈值人士其實並不需要自己做投資規劃,因為那樣既費時又費力,有時還無法取得預期的投資效果。完全可以找那些專業的投資顧問或者財富管理公司。他們儘管會收你點「服務費」,至少會為你量身定製科學專業的投資理財計劃。比如1000萬的投資本金,私募股權類、房地產類、保險保障類的投資等大致各佔多少比例,以及投資周期長和流動性強的投資項目各佔多少比例等。當然,投資也不可能像做數學題一樣,給你一個公式就可以去套,因此,在資產配置方面,主要還是做合理的組合投資比較好。現在都在講全球資產配置,1000萬的話,配置一些海外的資產也是完全可行的。
總之,世界上沒有哪種投資方式是絕對安全的,但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能降低和分散風險,提高收益。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本人略懂投資。
首先全球資產配置,可以嘗試美股交易。
有一個年齡法則,簡單地說,你多少歲就有百分之多少做風險低的投資,如國債,貨幣基金。這部分資產目標只是抵消通脹。
最好別玩A股,在合適的點位選擇買股票型基金,省去很多時間,一年只需要花費百分之1.5的管理費,我估計A股15年之後至少近幾年不會出現大牛市。
如果大牛市來了的話,注意在瘋狂時候逃頂。判斷是否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看成交量。
然後說說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全世界最成熟的交易市場,美股近80年每年投資者的平均收益是百分之8.5,這是平均水平。
價值投資在A股或許效果不大明顯,在美股卻有奇效。
可以先從熟悉的入手,買一些好的中概股,或者直接找靠譜的基金公司。
然後一些是保險,黃金,ETF等等亂七八糟,建議看一些書籍系統學習。
注意投資的風險!!!
最後希望題主投資順利。
北京買套房吧,不付首付,老子全款
做任何資產配置之前,先要搞清楚,你做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從個人理財的角度,先要想清楚三個問題。 1.你的現金流如何?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嗎?有足夠被動收入養老嗎?你是依靠資產配置的收入支持你的日常運營?還是日常運營定期有可觀的盈餘用來投… 顯示全部 做任何資產配置之前,先要搞清楚,你做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什麼。首先,從個人理財的角度,先要想清楚三個問題。1.你的現金流如何?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嗎?有足夠被動收入養老嗎?你是依靠資產配置的收入支持你的日常運營?還是日常運營定期有可觀的盈餘用來投資,這個流量是多少?2.你的生活品質如何?你的居所是你的理想居所嗎?你的其他不動產配置都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了嗎?不單單是房子車子,你的閱歷學歷各種生活技能這些無形資產是否還需要進行投資?你有沒有因為一時衝動而配置了什麼不必要的資產而在未來可能給你帶來麻煩?3.你有足夠的保障嗎?你目前的資產配置狀況足以幫助你的家人應對你的生老病死嗎?一旦你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出現問題,你還有辦法維持同樣的生活質量嗎?應對極端風險的能力如何?金融危機?甚至戰爭?根據我的從業經驗,國內的投資者最容易忽視的就是上面這些問題。即使是進行了十數年資產配置,賺得盆滿缽滿的富豪,也難以避免因為上述這些因素缺乏考慮而造成巨大的損失。不過由於問題對此沒有闡述,我就不展開討論了。我們假定提問者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其次,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也要先想清楚三個問題。1.你做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什麼?你是想跑贏通脹還是資金不損失就好?你希望這部分資產能給你日常運營提供支撐還是日後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你配置這部分資產要做什麼用?你真的需要這些錢嗎?2.你能接受的最大損失是多少?全部本金?一半?20%?還是一分不能少?理論上你能承受的風險越大,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計劃可以為你帶來的回報就越高。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很多失敗的投資者會本能的去尋找所謂保本保息的投資渠道,但實際上這種產品一旦出問題是一分錢也拿不回來的。除去騙子公司,正規P2P壞賬率5%-10%,信託產品3%-5%。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可惜大多數投資者根本不知道。3.你能接受的最差流動性如何?投資周期其實大多數人應該都能考慮到,但是變現周期和相對損失卻往往被忽視。就拿房子來說,北上深平價出手一套房子大約需要3個月,房市火爆的二線城市需要半年,差一點的地方現在根本賣不掉。未上市公司的股權平價轉讓至少需要半年時間,還得是浮贏30%以上的優質項目。投資不是算術題,這些基本的問題你在配置之前考慮清楚了嗎?繼續下面來講講具體的配置。我現在只能假設你是一個收支完全平衡,所有不動產和保險已經配置完畢的狀態,手頭有1000萬現金,計劃在沒有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能夠保障本金,並在10年內變現成為儘可能多的現金。那麼首先有個原則還是要儘可能投資你自己熟悉的領域,確保投資的所有潛在風險都在你的了解掌握之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我希望看這個答案的人都能仔細思考一下。由於題主沒有補充信息,那我還是假設你對所有的投資領域都不清楚,先簡單介紹一下:先插句重要的,是經驗不是真理。全球範圍內,流動的,完全開放的資產配置市場的整體回報率都趨近於年化6%。比如北京上海的寫字樓和紐約的寫字樓都是開放的投資市場,所以如果有一邊更賺錢的話,國際投資者就會用自己的買賣行為使市場趨近於一個平衡,這個點就在6%左右。而北京上海的住宅由於供應量嚴重不足,導致回報率飆升,政府出台限購,這個市場就不再是完全開放的市場了,回報率就不尊從全球投資市場的規律。實用價值就是,如果你發現一個投資品的收益大幅低於6%,那麼這種投資方式多半能夠對抗系統風險,比如存款和保險。如果一個投資品的收益大幅高於6%,那你就要謹慎思考了。這種投資方式要麼會有技術性門檻,要麼有一定的稀缺性,總之一定不是所有投資者都能自由參與的。如果所有投資者都能參與的投資方式能夠帶來高於6%的回報,那這種方式100%需要你承擔非常大的風險。一定不要被收益沖昏了頭腦。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投資標的:先說非金融的,一般就是一些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有型或無形資產。有型的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比如房子車子這種固定資產,還有藝術收藏品之類。固定資產裡面,車子設備這些會折舊的東西顯然是不斷貶值的,不值得投資。土地房子很顯然是保值增值的。投完全平衡市場就一個秘訣,就是低買高賣。金融危機來了,買。法院銀行拍賣抵押物了,買。這個地方有大量的新居民流入了,買。投非完全開放市場也很簡單,就是搶佔資源,限購的城市能買就買,等限購取消趕緊賣掉就行了。注意投資房子不是給自己住,除了地段以外什麼都不要考慮。藝術收藏品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每一個投資收藏品賺錢的人賺得都是你們這些愛好者的錢。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找到一個會用更高價格買進的人,那你多半是要賠錢的。然而這個領域最大的風險還不是鑒定和估價這些,而是變現。不建議非專業人士進行嘗試。還有一些類似商標知識產權的無形資產先更到這
反對 @盛京劍客 的答案,因為太過極端 慢慢填坑。。。
1 』金融都是合法詐騙『 金融的本質是彌補資本缺乏,Capital Gap, 絕不是合法詐騙. 古老的金融行業銀行業,以及老話說救急不救窮,都很好地表述了金融最原始地目的,把資本拿到有用的地方去生個大兒子回來。如果題主有資本,但是目前沒有途徑自己生個大兒子,把資本拿去讓別人生了兒子自己分個小兒子是非常合理的。 盛京劍客說金融的本質是詐騙,這顯然是背無良媒體整個大新聞的報道方法給誤導了。這裡舉個例子 『在老闆手上爆炸的旁氏騙局』,比如重災區P2P,風投,天使等投資都是忽悠人的,這大概是非誠勿擾這個電影開的壞頭,然後各種創業園把氣氛帶歪了。相比於不正規的暴發戶玩票風投公司項目上不上看心情,正規的VC/PE有一整套公司估價模型,市場產業評估方法以及管理團隊能力/人品評估技巧。 比如粗糙地VCM (50% Discount Rate), 基於各種情景和可能性的 RiskAdjusted Discount Rate,以及考慮市場協方差的CEQ。 當然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行業回報 成功上市企業 項目周期(一般四年)回報295%,成功被收購,管理層贖回,合併轉讓等等 40%而殭屍企業 -34%,破產 -37%。 2015年澳洲市場, VC/PE背景上市企業 8家,同期一共30個IPO。 成功退出企業(被收購,管理層贖回,合併轉讓等等) 51家另一方面 PE/VC 2015年澳洲市場投資 $3.3b,投入84家企業,比2014年增長 25%。同年,從往期投資中撤出 $3.4b Reference: ASX 2015, AVCAL 2016 當然中央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就業提供者主要是中小公司,銀行不鳥中小公司,只有PE/VC幫。所以對PE/VC 很重政府的態度是扶持 ,如 Investment Innovation Fund IIF 1998以及市場認可度和投資者信心,在大多數股票市場,PE/VC背景的公司幾乎不需要Underpricing,投資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買VC背景公司股票,就算PE/ROE一模一樣。
Reference: Barry et al. (1990) US, Wang et al. (2003) Singapore, Mellare (2013) Australia.所以旁觀的人嘲諷不是問題,拿真金白銀的投資者信任風投行業才是最吼的。
最後,壞事都是暴發戶乾的。 市場上所有的搶投資人錢的事情,比如什麼上市跌破發行價啦,上市沒幾個月就腰斬啦,上市財務造假啦,以及什麼跟本就上不了市也賣不出去的殭屍企業啦,基本都是暴發戶乾的 (Young PE/VC) Reference: Gompers (1996), Wang (2003), Lee and Wahal (2004), Wang and Wang (2008), Frino and Mellare (2011)2 『分散化、定投、長期持有都是騙傭金和管理費的』
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邏輯錯誤。 首先,傭金取決於交易量,而分散化長期持有卻恰恰是一個被動投資。 其次,管理費頂破天,頂級對沖基金也才只有2%,ETFs,對衝剋隆等等,千分之幾。 真正吸引基金經理的是20%獎金,這20%又被高水線壓著。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請不要小看分散投資的威力。
3 『穩賺不賠的投資是彩票』
就一個論點幾乎所有的金融資產,包括宏觀對沖基金什麼的,都是風險厭惡定價然而彩票是風險喜愛定價4 看起來題主想要拿一千萬試試看風險小的投資方法?推薦兩個大類給你玩玩
1從股票的有效前沿和銀行存款/貨幣基金組一個組合2玩衍生品期權期貨的各種交叉,蝴蝶,時間軸。
最後 我不懂技術謝邀,我投啥你投啥就可以了。
說一千萬可投資產更準確吧?
1000萬其實挺尷尬的,說少吧,很多人一輩子賺不來。說多吧,北上深買一套房就不剩了。所以合理配置還是很有必要的。
標準點就是:
300萬現金與類固定收益100萬保險200萬私募股權200萬房地產或房地產基金200萬股票或二級市場基金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調整,保守點就多配點現金保險。想搏高收益就多配股權和股票。不在乎流動性就多股權,想來快的就多股票。
資產配置無所謂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里,各種資產類別,人民幣美元都弄點。找個(或多個)值得信任的機構,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自己就搞好主業就行了。能讓你睡得踏實,就說明你配置到位了。有一千萬,怎麼掙來的, 繼續再掙好了.
不論是你賣的,還是收的.轉個行再掙錢,呵呵,八成這錢基本上就交待了.國內投資產品總匯 - 小栗子也有春天的文章 - 知乎專欄目前國內的投資方向其實不多,大類來說就是固收和浮收。或者說債權和股權兩類,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現金流,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家庭未來的支出等方面去考慮資產配置。沒有詳細信息的很難有人能給你具體的建議。個人寫過一篇關於國內投資產品的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詳細探討資產配置方向。
1、港股資產進入收割期
2016年2月我們第一次建議配置港股資產時香港恒生指數19363.08點,現在(2017年6月5日)香港恒生指數已上漲至25862.99點,漲幅34%。(資本市場專刊——金融動蕩中的機遇之地;南下,去香港)
恒生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的市盈率已經由2016年2月15日的7.7、5.8上漲至14.9、9.3,幾乎高了一倍,渾水等公司開始伺機做空高估值港股。港股資產進入了收割期。
2、美元資產仍可持有
2015年10月我們建議積極配置美元資產時,道瓊斯工業指數17050.75點,現在(2017年6月5日)道瓊斯工業指數已上漲至21206.29點,漲幅24%。
最近人民幣中間價一再上調和央行增持美債的表態顯然可以看到中美再平衡計劃有更豐富的內容;6月份美聯儲加息,下半年仍將加息一次,會重新推動美元走高;特朗普的減稅計劃會有限度地通過並實施,這些都支持強勢美元的延續,因此美元資產仍可持有。
3、歐洲經濟確立向好趨勢
根據5月16日歐盟統計局數據,經季調後,歐元區一季度GDP環比上升0.5%,同比上升1.7%。歐元區GDP環比增速已連續3個季度增長,目前歐元區實際GDP已經比2008年高點高出3%。
歐元區5月Markit製造業PMI終值升至57.0,為2011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歐元區4月失業率9.3%,為2009年4月以來低位。
歐央行從 2011 年 底開始持續降息,持續多年的大規模貨幣寬鬆不僅穩定了金融市場情緒,也刺激了實體經濟的信貸增長。並且在經歷長達5年的持續財政緊縮後,2015 年歐元區開始小規模財政擴張,並一直持續至今。歐元區經濟已基本進入復甦上升階段。
與2016年1月1日比,歐元對美元升值了3.7%,歐元對人民幣升值了8.6%。
4、德國是歐元區最佳投資對象
(1)德國經濟數據向好
德國2016 年GDP 初值約26957 億歐元,實際GDP 同比增長1.9%,增速比2015 年提高0.2 個百分點。德國5月失業率降至5.7%,為1990年德國統一以來的最低水平。2017年1-4月德國CPI平均同比上漲1.9%,接近歐洲央行2%通脹目標。德國5月Markit製造業PMI終值為59.5,創下2011年4月以來最高水準,並且產出、新訂單及就業分項指數改善程度均為約六年來最佳。新出口訂單成長力道創下七年來最高。
德國是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經濟向好,有利於歐元區經濟的整體復甦。
(2)中德貿易往來日益密切
2016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1626.0億美元,中國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德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德國2016年對中國投資增長74%。
6月1日李克強訪德成果豐碩,包括力倡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表態,支持歐盟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條約義務;中德創新合作升級等。其中默克爾表態最值得關注,這意味著德國在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立場鬆動,一旦上述條款執行,中國出口產品在遭到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是將可以不再以第三國作為參考價格。
5、一帶一路與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11位歐洲國家領導人與會,會後李克強總理隨即出訪德國和歐盟總部。
另一方面,6月1日,美國正式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對於熱衷推動氣候變化應對和在節能減排技術領先的歐洲而言,毋寧說是美歐分手的宣言。特朗普日前在出席北約峰會和G7國家峰會時,在北約軍費和貿易問題上,當面指責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各國,加劇了歐洲國家的不信任。
一推一拉為中歐特別是中德關係帶來歷史性機遇。
6、德國大選前後是最佳投資窗口期
2017-2018 年歐洲最大的風險是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包括英國脫歐進程、歐盟會否解體、法德大選極右翼政黨是否上台等。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法國的政治不確定性消除。默克爾的第四任期能否順利延續,是僅存的黑天鵝事件。
——9月24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也就是德國大選(德國大選是選聯邦議員,由新的聯邦議院超半數的政黨決定總理人選,同時組閣)。
——6月8日英國舉行大選。
——歐洲央行今年還有5次議息會議:6月8日、7月20日、9月7日、10月26日、12月14日。
德國大選帶來的風險波動很可能是增持歐元資產的機會窗口。退一步說,就算歐元解體,德國馬克也將是個更強的貨幣。
7、港股進入收割期,建議適度減持。
美元強勢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美元資產仍可繼續持有。
歐元區,特別是德國出現確定性投資機遇。
謝邀,之前知乎號被人整沒了,再次作答。
投資和資產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市場、政策、經濟、國際局勢等大環境的變化而適當作調整。產品類別、產品期限、區域等等都要細分和細化研究。 首先的首先,要找靠譜的機構打理,建議找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百萬起投的這種。 如果這些資金不考慮房產、股票,當前環境下,我的比例建議如下: ① 40%~50%人民幣做固收。固收分為信託、契約型基金、資管三種,信託和固收基金可以都買一部分。目前信託一年期年化6.5%左右,契約型基金和資管由於比信託少了銀行渠道等費用,收益比信託高2個點左右,一年期7%~9%的大概範疇。信託銀監會監管,契約型基金是證監會監管。 ② 20%左右人民幣要出海,以防止國內系統性風險。(這個比例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調高)。主要是比較堅挺的美金,另外最近可以考慮日元。美元配置您可以選海外保險(通常是香港保險分紅儲蓄險)或者美元的對沖基金、固收基金,上面說的集中美元理財方式年化收益5%~10%的樣子,收益率不會太高,但是考慮到人民幣貶值預期,應該還有8%(此數據是一年期間人民幣貶值幅度)的匯率方面的利差。這樣算下來這部分理財收益可以超過10%以上。PS:更多詳細美元理財,詳細請看我的另一個回答:有哪些比較好的的美元理財產品? - 金融者說的回答 - 知乎 ③ 剩下的30%~40%部分,可以做一些二級市場、一級半市場、一級市場。量化對沖、多策略、定增、PE、陽光私募都配置一些。這樣種類和時間寬度都有分散,短期的固收、稍長的定增、靈活的陽光私募、跨周期的私募產品都有。定增目前大盤3200點,也是做定增的好時機,贏面很大。定增一般一年半到2年,PE期限比較長,3到6年的樣子,盡量做一些大投顧、大基金管理人、大項目。 ④ 再有一部分錢我覺得現階段可以買些黃金。*************************************************************************************************** 以上,服務於高凈值個人/家庭/機構客戶,具體建議和配置,歡迎私信諮詢、交流~~ ****************************************************************************************************自認為不屬於「知乎野生理財專家」,於是強答一發。
經歷背景相關:我做過上市銀行北京管理部(分行級)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的負責人3年,帶過分行的業務團隊,以及管理下屬幾十家支行幾百人理財團隊的業務線,除了銷售總行安排的各種私人銀行產品外,還主導設計並引入過各種理財產品、私募基金、信託計劃等產品,算是既做過債權非標、陽光私募等項目,又帶過銷售團隊直接服務過私人銀行客戶。近兩年從「在行」里也開過財富管理相應的話題,曾經被近百個高凈值家庭付費諮詢過,目前也開了一家自己的私募基金,做二級市場投資,以及高凈值家庭資產配置服務,接觸過各種各樣收入來源和投資偏好的高凈值家庭,在這方面多少有點心得,借這個話題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資產配置是在幹什麼?
資產配置是做事方法,在選擇做事方法前,最重要的是理清最終目的,我認為資產配置的目的只有一個:「調整風險,賺更多的錢」。資產配置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為了配置而配置是錯的。每個人都該想明白,自己想達到多長時間賺多少錢的目的,在不同的目的下,資產配置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試圖用統一的配置方法論去解決不同家庭的實際問題,如同雞同鴨講,毫無意義。
為達到不同的收益目的,不同的人根據自身的財富狀況和投資偏好選擇了不同的手段,在採用不同的手段前,想清楚主要矛盾最重要,主要矛盾就是占你財富最大比例的資金你到底怎麼用,這個決定性的影響了你的資產配置結果。至於占你資金非常小比例的那些投資,完全影響甚微,次要矛盾並不緊要。
舉個例子:甲乙丙各有1000萬資產,甲花800萬首付貸款買了2000萬的房產;乙買了800萬年收益6-8%/年的債權固收類信託計劃;丙買了400萬定向增發基金+400萬二級市場基金。在真實的未來還未發生之前,這三個人組合絕大部分的收益特性和波動特性我就已經知道了,不必糾結每個人剩餘的20%資金怎麼投資怎麼細化分配,那對整體組合收益影響甚微。
二、講講資產配置的實務狀況
從實際接觸各種高凈值家庭的經驗來看,不同家庭出於收入性質不同從而造成的投資偏好不同是最為明顯的,不同情況的家庭所需求的「資產配置手段」也完全不同。
雖然你問的是1000萬以上如何配置,1000萬以下的情況我也簡單說一下。
100萬以下現金資產對應著最普通的上班族或年輕人。基本就是買銀行理財、P2P、炒股票/期貨、買股票/債券公募基金,投資工具既有限目標也單一,不細說。
100-500萬現金資產屬於典型中產,要不就是積累了一些年的收入,要不就是小企業主有了一點現金結餘,要不就是剛賣過房子,這些情況下,考慮自住/投資性住房的人是最多的,國內實際的情況絕大部分中產的核心資產都在房子上,所謂的資產配置,往往是絕大部分現金+1-2倍房貸槓桿都在房產,300萬的凈資產對應著至少500-800萬的房產總資產,這個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其實奢談複雜資產配置,因為你的主要矛盾就是房價漲跌,其他剩餘現金對你的家庭資產波動影響甚微。
300-1000萬現金資產的人,是否繼續買房換房,還是留出一大部分資金做金融性投資,這就已經開始是個問題了,這類人要不是中小企業主,要不是高收入企業中高管理層,往往家裡已經有了至少2-3套房,如果不繼續買房的話,金融類的投資工具和策略就開始多起來了。除了上面說過的那些100萬以下的方式,私募類方式(單筆100萬以上)的固定收益信託類產品、二級市場私募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定向增發/併購基金、對沖基金、境外房產/股權/債券產品,都成為了這類投資者的新玩具,在付出了平均2%/年的管理費和20%的業績分成後,這些人的金融資產風險特性已經開始多元化起來,隨著不同的資產比例,達到了整體組合大約5-30%/年的收益結果,組合間收益的差距,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你投資比例最大的那一兩類資產,到底是否選擇到了正確的時機和正確的產品。
500萬以上現金資產的家庭,其實才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配置,因為私募類產品才能提供遠多於公募產品的多種多樣策略,而私募類產品都是100萬起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若你只有不到300萬,沒法放在好幾個籃子。
1000-3000萬現金資產的人(終於說到正題),基本已是企業主或超高收入的職業人士了,這個財富狀況下,買房基本已經成為次要矛盾,這個財富狀況其實是用金融類工具進行一定程度分散的資產配置最核心的高凈值人群,也是各家私人銀行/理財師們最關注的核心用戶。
這類人在金融類產品投資偏好上分化是比較大的:
保守一些的,通常真的就是絕大部分錢都買4-5%/年的銀行理財,甚至2-4%/年的定期存款/國債。整體組合的回報基本就是4-5%/年左右,這種人要不就是真的很保守怕損失;要不就是這些現金資產根本是他自身資產的小部分,核心資產在於巨大的企業價值,這一兩千萬的收益根本沒所謂-次要矛盾。
主流常見的,大部分比例配置在債權非標類信託/基金資管等取得6-8%/年(2017年的利率情況)的收益,小部分根據銷售(理財師們)推薦的當年熱點投向於二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對沖基金/海外配置等獲得浮動收益,浮動收益多半是虧,因為銷售導向下什麼策略火賣什麼,而什麼策略當下火往往未來賠錢。所以這部分人考慮了衝動性的浮動收益虧損後,真正組合的收益基本也就是在3-6%這個水平,個別自身水平高/自身運氣好/遇到專業水平高的銷售人員的人,組合收益能達到6-10%這個水平,很難更高了,因為大部分錢都錨定在6-8%這個固收區間了。
激進一點的,大部分配置在二級市場/股權投資/對沖基金/海外配置等,小部分投債權非標,那組合收益基本就是-10%/年到+30%/年不等,即相當於差點的5年累計賠40%,好點的5年累計掙3倍。好與壞這個也主要取決於是否自身水平高/自身運氣好/遇到專業水平高的銷售人員。
另有一小部分這個財富規模的人是靠多年股票/期貨投資積累的,這些人大部分資產自己就打理了,不用我們教他如何資產配置。
3000萬以上現金資產的人,絕大部分身家都是幾億起,這些人的收入來源一定是股權性資產,要不就是創業多年,要不就是上市公司小股東/大股東。我不排除這些人裡面有一些還在繼續用現成的金融類工具做分散配置,但這種配置對於他們的財富而言真的也只是一個次要矛盾了,採用現成金融產品做投資,收益如何對他們主要只有興緻高低上的價值,實際上對於資產增值效果有限,因為他的核心資產真的已經不是這區區幾千萬現金了。
這類人基本分兩種:
第一種是他還在繼續做企業,有繼續賺大錢的雄心,手頭空餘出幾千萬-一兩億現金,那他最感興趣的不是「產品」,而是「項目」,這兩個詞的重大區別,你如果真的在私銀領域跟這類客戶接觸得多了自然能意會。由於一定是風險偏好非常高的人才配當創業者,而他又成功了,所以體現在投資方面一般都比較激進,他們的絕大部分資產已經不滿足於購買現成的金融產品,還要繳納那麼多管理費不說,最重要的是自己對「項目」本身沒有掌控感(雖然這種所謂的掌控感其實往往只是他們的幻想而已),所以其實他們更喜歡的是獨立或聯合發起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有可能是定向增發的劣後級,有可能是某個地產基金的股權投資,有可能是成為某風險投資基金的核心LP,不一而足,但絕大部分「項目」的核心收益來源實質是股權類收益,做區區10%以下的收益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收益的渴望,因為他們的投資參照系是自己創業多年每年自己企業至少30-50%以上成長的成功經歷,低於20%/年的投資「項目」基本無法打動他們做重大投資。對於這類客戶,其實核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財富管理」對應的銷售能力,而是本質上基於投資銀行性質的金融工具創設能力和投資機會把握能力。這種情況下你認為他是資產配置么?我認為依然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他並沒有把現金資產「分散」、「什麼都做點」,但實際上他的目的其實是比很多幾百萬資金的人更明確的:把握主要矛盾,賺取自己想要的高回報。
第二種是實體企業已經賣了,或者創業十幾二十年,企業已經被併購,自己也想退休了,拿了一大筆錢,那就真的遠不止3000萬這個數了,至少現金/股權對價在幾個億,在這個財富量級下,通過現成的金融產品投資其實對他們意義已經不大了,無論整體組合的收益是5%也好,還是10%也好,其實他們早都已經不需要財富的增值,保住自己在社會上的對標經濟地位才是當務之急。因此這類人很多選擇了把資產轉移海外,哪怕是購買境外保險這種實際上收益並不高的做法,在他們來說其實也無所謂的:「收益低點算什麼,老子3個億一年掙1%都能有300萬,你辛辛苦苦幹一輩子能掙到嗎?「這類投資者在境內的資產配置需求其實也只是興趣為主,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其實沒那麼高,即使拿出一兩千萬玩玩風險大的投資方式,也就折損個總資產的小部分,在整體資產的組合考量下真的也就那麼回事。
至於身家已經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財富榜級富豪,本話題答案們討論的這些資產配置,真的也是更無所謂了,這類人其實更多關注的是企業本身的成長,企業價值就是對他而言最核心的資產配置,他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配置主要精力會放在探討到底要不要再買一塊地、再開一個廠、再進入一個新行業、再開拓一個新市場。至於個人理財,什麼錢不錢的,足夠一輩子也花不完的幾億塊早就留好了行嗎?銷售們如果機緣巧合能有一個這樣的客戶,好好哄哄他們,隨便給你漏出一滴水,就足夠讓你大大賺一筆。這類人心中的資產配置已經完全不是所謂的金融投資能解決的問題了,我覺得沒必要探討。
三、說說我自己的資產配置理念
我在上面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各類財富狀況的客戶對於資產配置的不同需求了,就我而言,我認為一般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從業者,用資產配置的理念,去服務有強烈尋求資產配置服務需求的客戶群,才是重要的。買房子在我這不討論,因為這不是金融從業者的活兒,我覺得買房這個事挺好的,但客戶想諮詢出門找鏈家更合適。這樣看下來的話:
300萬以下現金資產的不是核心人群,先把房子買夠了再說吧。
3000萬現金以上的人群需求,核心尋求的是投資銀行能力,需要有創設金融產品,發起投資項目的能力,或者至少要有穩定合作的一手項目來源方,才比較適合服務於這樣的人群,鑒於不同的投資項目分析方法說來話長,需要個別項目具體分析,這裡我也不多做討論,感興趣可以單聊。對於這類人群而言,海外資產轉移這些也是很重要的內容,但海外配置也好,境外保險也好,顯然早已不是簡單的財務性需求,收益要求真的並不那麼明顯,我不認為討論這些本質上是為了防破落的需求有收益性價值。當然這類人群通常也會把一部分錢(通常幾千萬以內的規模)拿出來做金融投資類的資產配置,雖然說這部分金融投資方式進行資產配置的錢並不是他的資產配置主要矛盾,但如果非要說就這部分錢優化一下的話,我認為也還是有一點意義的,那我們也放在如下內容里進行討論。
300-3000萬現金資產的是核心人群,這類人已經開始可以採取私募類工具為主的多元化策略,進行風格相對多元的資產配置手段,在相對成功配置的情況下,達到5-30%/年複利的組合回報水平:
5%/年相當於五年賺28%,十年賺63%;
8%/年相當於五年賺47%,十年賺1.2倍;
10%/年相當於五年賺61%,十年賺1.6倍;
20%/年相當於五年賺1.5倍,十年賺5.2倍;
30%/年相當於五年賺2.7倍,十年賺13.8倍。
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投資,根據不同組合偏好的特性規劃,是有可能達到以上的各類水平的。這是我們進行金融投資意義上的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收益區域。
戰略的確定
從資產配置戰略上,第一步應該確定你希望達到的收益目標,才能選擇相應的手段去配合。如果你做反了,先關注具體手段,再聽天由命等結果,你的收益目標一定偏離,多半藥丸適得其反。
簡單來說,在幾百萬到數千萬現金資產組合情況下,以金融產品或自行投資金融市場為主進行投資,不同的組合收益區間和相應戰略手段相當於:
5%/年,千萬別費那勁動腦子,全配銀行理財之類的債權就可以了
5-10%/年,家庭配置的主流區間,100萬以上的信託等固收債權為主,輔以30-50%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權等浮動收益,浮動收益部分需要恰當的擇時與選產品戰術才可以達到8-10%左右的結果,否則就絕大部分投債權固收,獲取5-8%左右的較低回報。
10-20%/年,明顯超越增值的收益區間,至少80%-100%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權等浮動收益,在各類浮動收益市場均沒有回報機會的時候用債權項目做過渡。需要比較明智的投資能力和擇時擇項目能力,一般投資者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或有非常優秀的金融投資人員輔助,已經比較難以達到。
20-30%/年,跨越性成長的投資方式,不斷地接近全倉做股票、基金、股權投資,把握核心的每一輪大機會,除非毫無選擇否則基本不投普通意義上的債權。這需要很重的風險頭寸以及很高的投資水平,需要明顯的高學習成本,以及較大回撤的風險。舉例而言,就我自己的情況,是選擇了去獲取20-30%這個收益區間的,這意味著我將全部現金資產申購在了我自己的證券類私募基金里,並希望就投資部分獲得20-30%/年(即很多投資者夢想中的五年三倍/十年十倍)的複合回報。但這背後是我(自認為)有多年的多市場投資經驗,金融學歷背景和相關工作經歷,較高的歷史投資收益,能承受很大回撤的心理準備。但這一系列要求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我不認為這是一般家庭適合的方式。
30%以上,再見。
戰術的選擇
如果你已經把收益目標和相應的長期資產配置戰略決定了(戰略部分認真想想還是能想明白的),那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戰術上對於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擇時和策略選擇。
對於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擇時和各策略選擇無疑是困難的,絕大部分人對浮動收益的擇時都是與市場未來賺錢潛力正相反的,出於不懂各市場的周期特點和估值基礎,絕大多數人的買入方式是採取什麼策略過去漲得多就買什麼,但過去漲得多往往意味著未來收益很差甚至開始下跌,而買入過去下跌未來可能上漲的策略,絕大多數人因為並不了解科學的估值方法,也並達不到這個效果。
但如果說因此就認為擇時和選策略沒有意義,我也完全不贊同。道理很簡單:中國跟美國不一樣,市場很不理智,市場周期性又非常明顯,而各市場長期看又總體向上,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市場的周期特性和估值方法,在長期來看也能佔據非常明顯的投資優勢。這個內容說來話長,各個市場策略的收益波動區間、周期特性和估值方法也不盡相同,我不指望在這篇文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四、常見的誤導和誤區
常見誤導情況
井底之蛙
講的是一味販賣自己觀點的人。很多人局限於自己從事的個別投資方式,看不到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投資方式眾多,往往陷入坐井觀天困局,舉例如下:「保險是一個神奇的工具既能保障又能理財」、「股票投資才是最好的」、「只有期貨投資能以小博大」、「信託剛性兌付為投資者實際利潤創造最高」等等不一而足,這種人給你介紹的往往是在他自己熟悉的資產里如何分散投資配置,但問題是在同類資產里分散再多,也無意義,達不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惡意配售
這種人是典型的金融一線銷售做法,金融分業經營現狀下,各家銷售人員都只能賣自己的產品,保險銷售會告訴你財富四象限,基礎保值型保險必須得佔至少20-30%,基金銷售會告訴你基金作為進攻型資產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佔30%以上才行,等等吧這些。
這些做法是很無謂的,罔顧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最終目的:賺更多的錢。
達到的效果是:讓銷售人員賺了更多的錢。
常見誤區情況
為分散而分散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大家說得已經滾瓜爛熟了,但這不意味著越分散的資產組合效果越好風險越低,恰恰相反,越多元化的資產類型,首先也會把你的收益分散到更低的預期,同時會給你帶來更多元化的風險種類,而且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會明顯分散你的精力,最後你真正熟悉的資產種類也許只佔你整體組合的不到一半比例,剩下的都是你並hold不住的東西,往往適得其反降低收益/增加風險。從投資理論而言,5個相關性較低的資產種類就足以分散組合的絕大部分相關性風險了,再多無益,理論細節不再細說。搞清自己的資產配置目的,適當分散即可,決不能為了分散而分散。
簡單配置不調整
也有很多比較初級的理財銷售,不真正懂得資產配置的精髓在於投資調整,認為簡單的30%配A,20%配B,10%配C,40%配D這種方式就叫資產配置了。完全錯。資產配置的精髓在於基於長期戰略下的各策略不斷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每個市場都有超額收益和超額風險的時候,2015年明知道股市已經明顯泡沫了為什麼還要配股市?2016年中以後明明看到了債市已經收益率降到歷史低位了還去做收益有限風險極大的債基不是瘋了嗎?有些理財人員會說人無法完全預測市場,但請問最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你都不具備,你給客戶提供的專業價值在哪?就是買了你的產品送桶油嗎?
五、實際應該如何做
對於1000萬以上現金資產採用金融投資為主的家庭而言,為了達到比較好的資產配置目的,可以選擇兩個方式:
1.主要自己投
自己學的成本相對高,包括學習時間精力和幾年的試錯成本,如果對此真正感興趣的人是可以考慮的,但如果自己的主業比較擠壓精力的家庭可能不適合。
2.主要靠外腦
這部分是可以依靠認識的金融機構人員去需求一定幫助,無論是資產管理還是財富管理,都應可以幫助你在某種層次上達到一定目的,但也要自己學一些,至少能識別真正專業懂行的人和銷售誤導的人。
正文內容沒有了,祝你們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式。
利益相關:我在管理100萬起的證券類私募基金,也在做1000萬以上高凈值家庭的家庭資產配置服務。以上內容僅就個人從業經歷的看法,無意為公司產品營銷誘導,但感興趣願意深聊當然也歡迎。
個人微信qingyang1987,想深聊的話也可以到「在行」app找我付費諮詢,吳清揚。
----------------------------------------------------------------
微信公眾號:天平大王
理財水很深
揭開金融產品的面紗,
看看是蜜糖還是毒藥?
各家都說自己產品好,
誰為投資者好?
天平幫你評一評
1、給你和你家人買一份細胞儲存,2、在上海買一套好一點的房子 ---不管你有幾套。
好了,你可以繼續努力幹活賺錢養家還貸了題主,你把你雄安新區的房子賣了?
我真tm嚇炸了……當評論區里有人非要跟我爭論房子賣了不也是1000萬么這樣的評論,我覺得真的和他沒什麼可說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如果可以劃等號,那要投資幹什麼?隨便拿出來一個人,家裡純粹資金流超過100萬的絕對鳳毛麟角。這年頭知乎上年薪百萬不如狗,家裡千萬遍地走,固定資產1000萬算是不多,但是看到個人手裡1000萬的現金流都說少,這個逼裝的,我服。真服。1000萬保證本金就可以,投資盡量選擇自己了解的行業,不過據我所知,能有1000萬現金投資的人一般不缺少投資手段。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交給機構吧 互贏
您這是個典型的「收費問題」。
很多年前,曾經跟一位銀行資深理財師請教過類似問題——有500萬資產,如何進行合理配置。當時我以為他會從目前主流的理財品種說起,包括銀行理財、股票、基金、信託等的收益,然後說保險怎麼買,最後再說一些「理財定律」......
結果人家哈哈一笑,說如果負責任的回答你這個問題,需要了解很多方面,這是要收費的!
一、為資金規劃配置前,要明確的一些方面
的確,目前我國有很多人會直接拋出「我有xxx錢,怎麼做配置」之類的問題。
資產配置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
對方如果不知道你的個人情況、家庭情況、風險承受力、投資經驗、投資年限與目標、未來家庭規劃、有沒有購房購車計劃等方面,是不可能回答給出一個相對靠譜的問題,甚至答案會誤導你做出錯誤的投資與配置。如果你自己規劃資金的使用,也需要明確上述問題。
我們說的再細一點。
比如根據您的資產配置,1000萬元中要包含一輛80~100萬元的汽車,那麼好,你是買寶馬X5還是奧迪Q7,或者其他汽車?這個價位哪些車性價比更好?保險怎麼上?全款還是貸款?貸款後怎麼把月供賺出來?
你還得買保險吧?買什麼險種?重疾、醫療、意外、壽險?保額要多高?買哪家公司的?買定期、終身還是消費型?
你還得考慮婚姻情況。如果你還沒結婚,將來結婚之後,這筆錢準備全部留作單獨財產嗎?如果你現在已經結婚,從投資與法律角度,怎麼做才能保住自己那份財產?
所以,為什麼說好的財務規劃師 = 生活百事通,就是這個道理。
二、不要輕信那些財產配置的「金科玉律」
我見過很多所謂專家、理財師,正兒八經的告訴大家資產配置的原則,但稍微琢磨一下,很多原則根本不符合邏輯。當然,我也發現很多提問者也是隨口姑且一問,姑且一聽。
比如,熟悉理財的人大多聽過這麼一條「金科玉律」——一個家庭,要保留3~6個月的月生活費當做活期存款。為什麼是6個月?據說和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社會有關。當時,一個人失業之後,大約需要6個月才能找到一份新工作。
雖然咱們中國人喜歡儲蓄,但6個月的時間顯然也太多了,尤其2007年之後,股票市場湧入巨額資金、公募基金空前大發展、互聯網金融爆髮式增長、資產證券化進程提速,都讓投資、理財變得更加方便。就拿餘額寶這類「貨幣基金」來說,本質上就是一款現金類管理工具,利率比銀行活期高大約10倍,而且購買渠道非常多。很多人只要賬上有零錢,會直接買成貨幣基金,存取都很方便。
再算上那些收益略高的一個月、兩個月期銀行理財產品,結合十二定存法去購買的話,大多數家庭,只需留存2個月左右的生活費當做活期,基本夠用了。如果加上信用卡的透支額度,就更不用擔心了。
再說一個關於「房貸」的配置比例。
1000萬資金做資產配置,按理來說可以買套房了吧?
雖然1000萬不少,但能貸款還是貸款比較好,尤其可以有公積金+商貸的組合形式,這樣可以做到資金利用率的最大化。
但至今你去諮詢幾乎所有的銀行貸款人員,都會告訴你:房貸支出不要超過家庭月收入的1/3——這個所謂的「金科玉律」導致很多人買不上房子。
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通脹和工資收入的同時增長。
雖然我國GDP增長破7,但整體仍處於相對高增長階段,通脹率也不會太低,在這種情況下,貸款利息一般跑不贏通貨膨脹率。
增速更明顯的是工資水平。有統計顯示,2002年以來,北上廣城市公司人均工資收入增長了7倍,尤其近兩三年,行業工資增長速度更加明顯,很多人對此都有體驗。
所以,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每月房屋貸款超過1萬元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你恪守1/3的貸款原則,很可能長時間買不了房。
還有就是保險配置的雙10定律,依舊不靠譜。
這個定律是說,一個家庭每年繳納保費額度要佔到家庭收入的10%,總保額應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
簡單來說,如果你擁有的金融類資產已足夠,比如1000萬元的話,就根本沒必要買那麼多保險,也沒有必要一定要保額1個億,或者每年買100萬的保險,聽起來都可笑。
三、簡單梳理一下固收類與非固收類產品的情況
1、固收類
2、非固收類:
非固定收益類產品就很多了,股票、各類基金、期貨、股權投資、權益眾籌等等。
基金類產品大家都接觸過,簡單聊一下看法。
如果按10%預期收益率來說,按複利計算,5年的總收益相當於61%。
截止2017年11月9日,權威的基金門戶網站「天天基金網」,統計了國內994隻基金,定投5年的收益情況。
那麼5年來,這994隻基金中,定投收益超過61%的有多少只呢?
166隻——佔比17.58%。這個比例並不高。
但如果你運氣真的特別好,或者選「基」有方,選中了排名前20的優質基金,那麼你的年化收益將達到15%,即總收益達到或超過100%。
另外,如果你直接購買的話,也就是不採取定投,而採取一次性購買的方式,那3~5年後獲得摺合年化10%的收益的概率,要比定投高些,大約能到27%。
另外,1000萬的資金也可以去投私募基金,因為您基本屬於證監會認定的「合格投資人」。
大致來說,私募基金的業績表現優於公募:
王亞偉、趙軍、王忠波、鄧曉峰很多叱吒風雲的公募大佬,在獲得市場認可後都跑去了私募,整體上帶動了私募快速發展。如果您的風險承受能力夠強,在充分了解具體基金風格的前提下,可以考慮私募。
——————————————————
實際上,在資產配置中要做的,就是權衡各種產品的收益、風險、流動性,最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
掃了一眼答案全是鍵盤俠、說「我朋友"和賣理財的。我就說我家過去10年和未來是怎麼配置的。加上全家從上到下全是金融從業者,普及一些個人經驗。
之前10多年簡單的總結一下,全部家庭資產大概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兩部分:
固定資產投資:除去日常花銷和流動資金做一些短期變現能力強的投資(短期理財、二級市場股票),剩餘現金超過800萬就首付貸款買房或商鋪。答主是北京人,最多的時候家裡按照這個思路在北京買了很多房,限購後陸續把房齡長、設計規劃和位置差一些的房產變現換位置更好的新房(父母辦了N次假離婚)。現在持有的除了2環以內的房子有100多平的,基本剩下的就是4環以內200平以上的房子了。這些年的投資在房產上增值最大獲益最多。這裡補充說明一下,房產投資大部分是賬面收益,這些年變現房產基本是為了做新的按揭,我的房子基本都是賣給改善性需求的買家,從開始賣方到最後收款,基本上要經歷3-6個月的時間(一部分時間是尋找合適的買家、達成成交意向後買家要先把自己的房子賣掉或者騰出買房名額來,再申請銀行貸款做首付按揭,我才能拿到錢所以要花不少時間),所以變現能力一般且交易成本並不低,但是這部分資產在我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拿出來做抵押貸款是個優勢。
流動資產投資:中長期投資中除固定資產投資外,信託是相對比較好的中短期投資,前些年認購滿1000萬最高的時候年化能有12%的收益,上個月剛買了小1000萬的信託受益只有7%,還是托信託的朋友找到好項目。這裡解釋一下,國內的理財很多種,除了銀行存款和國債是基本沒有本息兌付風險的外,其他的所有產品(包括信託、公司債企業債、公募-私募基金等)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風險,簡單來說預期年化收益率越高的產品風險越高;其中國內的信託是個相對特殊的東西,因為它沒銀行理財(就是銀行自己發售或者經過銀行風險審核通過由銀行代售的產品,說白了就是銀行信用來背書的比存款利率高的第風險理財)的風險低,但是又比各種吹自己過往和預期收益多高多高的私募的風險低的多的產品,因為國內銀監會對信託兌付有個不成文的所謂剛性兌付原則,就是即使信託項目發生風險,但是出於各種原因(此處不展開)解釋了,信託也要拿自有資金給投資者做兌付。有懂行的可能說最近幾年信託兌付危機的事可沒少出,但是這裡請注意,信託截至到現在,基本上項目風險出現後最壞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延遲兌付,也就是說投資者最糟糕的情況是晚拿到錢,不會拿不到錢。這和私募把錢拿走炒股本金損失拿不回來還要交私募一年2%的管理費比起來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中短期投資這裡閑聊一下各種高風險的產品和投資方式,我是9年的投行從業,老婆是8年信託和PE,父母都是銀行領導,可說的太多。這裡挑兩個大家會感興趣也能接觸到的隨便聊兩句,打算先說股票和私募,以及機構和高凈值個人在這兩塊是怎麼玩的。有人看我再碼字吧。你要真有一千萬現金,可以聯繫我。教你理財投資。當然不免費!
推薦閱讀:
※文華財經的指標和程序化交易編寫都是用的「麥語言」嗎?如何學習麥語言?
※有哪些好的新聞類手機應用推薦?
※你曾經和哪些一夜暴富的機會擦肩而過?你認為接下來最大的風口在哪裡?
※如何看待上海「11.28」房產新政?
※廣東財經大學改名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