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的附錄有何深意?

剛剛閱讀完讓·雅克·盧梭的《愛彌爾》,其中確實感觸了不少,不愧是教育學中永恆的瑰寶。但是我也對其中的附錄產生了疑惑:之前的文章主題一直是一種比較完美的教育狀態,而且結尾愛彌爾和蘇菲確實也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有了兩個孩子,愛彌爾的老師也和愛彌爾他們生活在一起)。可是在附錄中卻展現了一種完全與主題截然相反的描述:老師的離去,蘇菲父母的死亡,心愛的女兒的逝去,愛彌爾的墮落,蘇菲的背叛。呈現的是一種愛彌爾與蘇菲的孤獨,精神上的孤獨,乃至到最後兩個人的分開。蘇菲帶著唯一的兒子離去,愛彌爾流落至阿爾及爾成為奴隸??真的是很感觸,難道這才是愛彌爾的真正結果嗎?盧梭先生的教育就這樣被社會拋棄了嗎?或者說這個附錄又有什麼其他的深意嗎?想把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下。#(呵呵)


這個故事,盧梭並沒有寫完

從你的敘述來分析,你看的版本,大概缺少了普雷沃斯特教授對未完成(自然也沒有發表)的故事結局的介紹。難怪你會感到迷惑和糾結。

關於這個結局,請看 這個頁面 的末尾。

  • 美好的收場,類似「苦盡甘來」+「浪子回頭」(都不準確,但我暫時找不到更接近的成語……)。
  • 之前的種種不幸,在故事寫作的結構上屬於「欲揚先抑」。
  • 正因為經歷了人生的曲折,最終兩人變得更加成熟,升華了自我,並重建了彼此的關係。

我揣測,盧梭的用心良苦:

  • 原本《愛彌兒》的結尾,給人過分美好的感覺。就像童話的"happily ever after"。雖然討人喜歡,但也令原本深刻的作品,顯得有些輕飄
  • 盧梭虛構了愛彌兒和蘇菲的教育過程。故事雖然生動,但終究不是真的,有脫離實際的嫌疑。這會影響到他想要傳達的思想的被接受度
  • 盧梭關注的不僅僅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還有成年後的更大圖景值得討論。盧梭希望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人,那麼自然需要繼續講述愛彌兒在社會中有多麼優秀。
  • 「盧梭創造了一個『真空』的世界,將年幼的愛彌兒完全隔絕在社會之外,社會中一切的道德觀念和禮節習俗都被排除在外」(從《愛彌兒》談教師觀)。愛彌兒終究還是要走上社會,那麼他真的能夠適應嗎?估計很多讀者都會懷疑吧。盧梭需要給出回答。
  • 《愛彌兒》的故事是理想化的。「一帆風順」,以至於可能讓人覺得是在「自說自話」。很多人說這是盧梭的《理想國》。因而,讀者也會想知道,假如愛彌兒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苦難,能否表現得非同一般、以體現出這種特殊風格的教育的價值
  • 愛彌兒的成長依賴於導師「盧梭」的精心呵護,但獨立自主才是教育的目標。盧梭在《愛彌兒/第一卷》里已經寫出:「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附錄的《書柬一》里,愛彌兒抱怨(或者說遷怒):「你的隱退給我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我不斷遭到可怕的命運的打擊!」顯然當時,愛彌兒是非常不適應的。而到了《書柬二》,他已經從人生中學到了更多,結合早年打下的良好基礎,大大地成熟起來,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
  • 盧梭對當時的社會有鮮明的批判態度。形形色色的誘惑、墮落和罪惡,是他聲討的對象,也是愛彌兒和蘇菲這樣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挑戰。由於藝術高於生活,所以他乾脆集中起來,讓愛彌兒非常「倒霉」、基本上一個不漏地把各種典型問題都經歷了一遍
  • 盧梭「很深刻的揭示和接受了人的不完美,這在那個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知乎//如何評價盧梭的《愛彌兒》? - 胡曉東的回答)所以,與一般人對教育的期待(盡量讓孩子變得完美)截然不同,愛彌兒和蘇菲並不完美。重要的主題是:他們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包括彼此)、以及社會和世界(包括病、災等等)的不完美。大部分人活得痛苦和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得到「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內心力量。而愛彌兒連做奴隸都可以淡然處之,其靈魂可謂相當偉大了;他的一番話,居然讓主人把作威作福的監工與他的身份對調,其智慧和魅力也無疑十分過人。可以說,愛彌兒具有把不幸轉化為幸福的非凡能力。這種層面的「成功」,才是盧梭式教育的追求。

總結:這個附錄加上未發表的結局,令《愛彌兒》的境界又上了一層樓。


沒有多少思想家能達到盧梭這麼真誠的狀態。

容易瓦解與失敗的教育,快速與輕易的墮落,這都非常真實。附錄恰恰描繪出了我們將面對的真實的富有考驗的生活。就如司湯達的《紅與黑》中所說的:殘酷的現實

除了展現以上及Solitude(孤獨)外,最值得反覆思考的是愛彌兒的自救:一個人是如何在極端狀態下把自己一步步給救回來的?怎樣去理解和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怎樣做一個完整的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即使是在困頓的被奴役的狀態下)?

愛彌兒在成為奴隸之後說了一句很感人的話,「做個奴隸也挺好」。奴隸,是自由生活的反面。但即使是在做奴隸的時候,他也想到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自我合一的人,一個不痛苦的人。

一個人在黑暗的最深處,他最自在,他才知道什麼是自由,經過了重重歷練,再說自己是什麼樣的。


其實,我覺得附錄是全書最精華的部分。

我是看完附錄後,才真正體會到,盧梭他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想培養一個自然的人,一個在任何社會制度,任何環境中都能生存的人。一個可以沒有任何社會地位也可以生存的人。

他原諒蘇菲,是因為他是一個理性的人。從情感上來講,他是無法原諒蘇菲的,但是,愛彌兒足夠理性。


推薦閱讀:

你讀過令你印象最深刻、認為值得推薦的一本書是什麼?
世界名著里最值得推薦的是那些?最多三部。?
如何評價書籍《傲慢與偏見》?

TAG:心理 | 世界名著 | 愛彌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