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宮參觀知道的哪些有趣的小知識?

今年去故宮遊玩 聽導遊講了一些有趣的關於故宮的小知識 比如為什麼故宮有那麼多大銅缸 太和殿的脊獸 和被砍掉的門檻什麼的 想問問廣大知友還有類似的小知識嗎


太和殿的前身在明初叫奉天殿,如果記載未誇張,並從建築與台基合理比例的情況考慮,當時的奉天殿很可能是幾乎佔滿台基的,可以試著想像一下這體量有多驚人。

奉天殿(嘉靖時期更名皇極殿)燒毀過多次,明後期以來重建時體量縮減,目前康熙重建的太和殿基本維持了晚明尺度,形成了台基遠大於建築物的現狀。

------------

感受一下內廷紅牆圍合重重宮院的氣氛,尤其是盛夏時節,可以深切理解為什麼晚清前幾乎沒皇帝愛住紫禁城。


故宮的後三宮有一座門叫」基化門「,每次去故宮,如果有時間的話,俺都會去瞅一眼。


大銅缸是刑具,煮人的。

皇上的妃子跟王爺太醫什麼的不乾不淨,都扔進去煮。

後世誰拿這事拍電視劇,也煮…


沒看到大銅缸上刻著到此一游??竟然都上高考題了!想起這個我就來氣!刻!刻你全家刻!!


故宮博物院那是集萬千珍寶,近來看溥儀的自傳才知道明清幾百年傳下來的珍寶可不止這些,毀的毀,丟的丟,留在故宮的只是冰山一角了。

溥儀留在宮裡的幾年裡,內務府腐敗不堪,大小官員至太監宮女都會從宮裡偷點字畫珍寶的倒賣到宮外,那時集市攤上到處是宮裡的寶物。

後來溥儀想著怎麼也是自己祖宗留下的,準備清點庫房對賬處置內務府的人。那時宮裡有幾間房間是專門庫藏幾百年來歷代皇帝包括乾隆的一些珍貴寶物的,裡面珍寶不計其數。內務府的太監們怕皇上查出自己倒賣,便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放了一把火把那塊院子全燒了,燒了一整夜成了一片廢墟。也只剩下些燒融的金子銀子渣渣被太監宮女們拾掇了賣到宮外,數量之多養活了無數的金店,更有很多專門開了金店賣從宮裡流出的金子。

後來溥儀接受了西方教育很想留洋,奈何大清皇帝怎能崇洋媚外受老臣阻攔不得,於是和溥傑聯結讓其從宮裡偷運寶物包括了很多孤品珍品,想留作逃跑留洋的物資。這批寶物偷運到了天津租界,時間三天兩頭持續了有半年多,數量可想而知。留洋必定無果,這批寶物後來溥儀被趕出宮住入天津租界也是歸其所有,但是其花費無度,隨意賞賜,再加上支援軍閥作戰物資以及東北偽滿洲國十多年裡與日本共榮支援關東軍,還有一大批是運到國外了具體哪國作甚我不記得了,這批寶物也所剩無幾。

這些都是溥儀自己提到的一部分,未提到不可而知。總之想想就心痛啊,我大中華千百年濃縮著歷史記憶與工藝的無數珍寶就這麼被毀壞偷渡所剩無幾了。留在中國的也還好,想想尋寶那個節目,動不動就有尋常老百姓拿去個乾隆花瓶嘉慶茶碗的看來是真的,運到國外的被燒毀打雜的就實在可惜了!


紀錄片《故宮100》,一集6分鐘,裡面講了好多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內容。


月初的時候去過一次故宮,時間有限,主要逛了中軸線和珍寶館。

回來依然覺得意猶未盡,由於暫時幾乎沒有機會再去,在家裡翻些資料再回味一番,整理了一些六大宮殿相關的故事和八卦,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些幫助。

一、太和殿

1、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

明代剛建紫禁城的時候,這裡的宮殿(奉天殿)比現存的太和殿要大很多,但是由於木架構的建築容易遭火災,燒一次重建一次,把夠尺寸的木材都消耗光了。

後面沒辦法,就只有把宮殿越修越小。

據說康熙年間修太和殿,實在是缺少夠尺寸的楠木,還打起了明陵的主意。借著翻修的名義把明陵很多建築的規格降了下來,挪出很多木材。

為什麼清代重建太和殿要將明代的斜廊撤除? - 知乎

2、太和殿脊獸總共有10件(不包括第一個仙人),是所有古建築當中最多的。(中和殿是7個、保和殿是9個,天安門也是9個)

古建築上一排小動物和各種脊獸,都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的? - 知乎

3、據說太和殿被稱為金鑾殿的原因,是因為它用了「金磚」鋪地。

叫金磚呢,並不是因為它真的由純金打造,而是說造這個磚挺費錢。

用於燒制金磚的土,要有黏性,而且含鋁量要高。選好土之後,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時長達8個月之久。

然後制坯,陰乾磚坯。按照傳統工藝要陰乾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

燒窯的過程也非常複雜:要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才能窨水出窯。

剛從窯里搬出來的「金磚」,還得花一番心血進行細緻地打磨。打磨之後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

以上幾個工序耗費的時間加在一起,需要花費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時間。

這樣一窯「高訂」的磚,能夠用的大概有7000塊左右,太和殿這裡就要用掉一半多(4718塊)。

12年西冷印社秋季拍賣場做過一次金磚的拍賣專場,最便宜的宣統年間御窯金磚,一塊的價格在20000人民幣左右(約0.3平米),如果是明朝永樂年間的,能賣到26萬一塊。

4、太和殿雖然是「金鑾殿」但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清朝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另有去處。

順治皇帝親政之前,國事都由多爾袞代為處理,當時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燒毀,辦公一般在武英殿。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國事多在住處乾清宮處理。

康熙成年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6點,夏秋季早上5點,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彙報。

雍正年間設置軍機處,每日早起由軍機大臣向皇帝奏事,地點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三希堂外間,有秘道與軍機處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項要擴大範圍商討,則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

再有清朝皇帝多喜愛園居生活,大多數時間都在三山五園渡過,聽政地點為康熙在暢春園清溪書屋,雍正在圓明園萬方安和,乾隆在圓明園含經堂、嘉慶、道光在圓明園勤政親賢、咸豐在圓明園北遠山村,同治帝時圓明園被焚,頤和園尚未重修,而且是垂簾聽政,所以就在故宮養心殿聽政,光緒年間在頤和園仁壽殿。

真實的清朝皇帝早朝儀式真的和電視劇里一樣嗎? - 知乎清代皇帝在哪裡上朝? - 知乎

5、太和殿以前曾經用於殿試,康熙之後,殿試改在保和殿舉行。但是殿試之後的「傳臚」(宣布名次)儀式仍然在這裡舉行。

參加完科舉殿試之後,奪魁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會獲得從正門出皇宮的「優待」。因為那時候只有皇帝、皇后等少數一些人進出皇宮才能鄒正門。

6、太和殿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這個寶珠叫做軒轅鏡。

開始有傳言講,得帝位不正的人坐上寶座,軒轅鏡會掉下來把他砸死。

所以後面又有傳言講:袁世凱稱帝的時候,由於心虛,不敢坐在軒轅鏡下面,所以把寶座整體向後移動了一些。

當然,有人說第二個傳言是假的,也有在故宮工作的胡德生先生提到,寶座確實往後面移動過兩米。

袁世凱登基移動太和殿寶座是史實還是段子? - 知乎

https://sanwen.net/a/intnpoo.html

7、為了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基本上不會開放給劇組進行拍攝。但是在禁令出台之前,還是有幾部電影在太和殿進行過實景拍攝,比如李翰祥《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貝托魯奇《末代皇帝》,電影裡面演員坐的也是真實的寶座。

拍電影的時候皇上整天出入故宮,他坐的到底是不是真龍椅,如果難道不怕毀壞文物? - 知乎

8、太和殿上面的寶座: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是明朝留下來的,這也是明朝留下的唯一一個皇帝寶座。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又是他),用一把西洋風格的高背大椅把它替換下來,後來故宮的專家是在一間存放破舊傢具的庫房裡面把它找到了的。

至於為什麼清朝的皇帝要坐明朝的寶座呢?康熙年間,太和殿曾經失火,把原來的寶座燒掉了。工匠們估計是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再造一把新的,就從庫房裡面明朝嘉靖年間換下的這把「廢棄龍椅」修整之後接著來用了。

9、太和殿旁邊的大缸,主要的功能是用來裝水滅火。大清會典裡面記載,故宮裡有大小缸308口,如今保存下來的只剩下231口。其中鐵缸是明朝鑄的,銅缸是清朝鑄的。而鎏金銅缸是清朝乾隆時期鑄造的,現尚存18口,每口重2噸,鎏金(鎦金)100兩。

有傳言說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用軍刀把鎏金銅缸上面的金子都颳走了,所以現在都還能在大缸上看到刺刀的刮痕。

10、太和殿裡面用於「鎮宅」的是五座木刻的符牌。這五座符牌的供奉極有規律,以太和殿正中懸軒轅鏡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方分別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

符牌正面刻著佛教護持真言、十二神名、咒語(大白傘蓋心咒、十相自在咒、六字真言咒)、七星八卦圖。背面刻的是「太上秘法鎮宅靈符」七十二道。

二、中和殿

1、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殿之前休息,並且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遇到大典呢,皇帝先等各色官員在太和殿準備好了,再從中和殿出發,穿過太和殿後門(皇帝寶座後面)進入大殿。

2、49年以來,有說要把太和殿拆掉,或者在太和殿廣場建一個和蘇聯類似的工農兵的雕塑,紅纓槍對著龍椅。

故宮的工作人員想把宮殿保下來,當時提了一個方案要把中和殿拆掉,改成一條橫著的路,後來方案沒有通過,結果把中和殿改為了人民休息室,裡面放上桌子,撲克,茶壺。另外把溥儀時期修的西洋建築等拆了。

會員來信:「無人的故宮」 - 知乎專欄

3、中和殿在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中極殿在清朝也遭過火災,但是沒有完全損毀,現在中和殿的天花構件上還保留有明代「中極殿」的字跡。

4、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也會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皇帝祭祀地壇的日子是每年的夏至,最開始為了表示對神抵的虔誠,在祭祀的前三天開始齋戒,前兩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壇內的齋宮。後來全部改為在宮中齋戒。至於為什麼要改?官方的表述都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一種是說,祭祀皇地祗(地壇)的禮儀極其繁瑣,加上夏至是北京最熱的時候,乾隆十八年(1743年)祭祀時,一位執事在皇上祭祀時:「咕略」一個跟頭倒地,中暑而死,這才破了慣例,改為皇上在宮中齋戒後,直接到地壇行祭禮。

還有一種是說,康熙後期,諸王子儲位之爭激烈,最終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了政敵。胤禛即位後,宮廷內部的鬥爭仍十分激烈,雍正帝為確保平安,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

最後有一種是說,康熙年老後疾病纏身,沒辦法去祭祀天地,就派了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代表他去。結果雍正帝還在齋宮(天壇)齋戒,康熙就死掉了。雍正趕著回去接班,又不能隨意中斷齋戒的儀式,就把儀式改在皇宮裡面繼續,後面就逐步形成了在宮中齋戒的慣例。

三、保和殿

保和殿在清朝是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公主下嫁時,也在這個殿里宴請附馬,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殿試,開始實在太和殿舉行,後來也移到了保和殿。保和殿本身沒找到太多故事,說兩件能勉強拉得上一些關係的。

1、野史記載,清朝早期,公主嫁人之後,駙馬和公主不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想要嘿嘿嘿,需要駙馬先打申請(不能公主提,這樣顯得很不矜持),經過公主的保姆同意之後才能見面。保姆這一關也不是那麼好過,每一次都需要花很多錢打點,所以清朝很多公主都鬱鬱寡歡,相思而亡。只有道光皇帝的女兒榮安固倫公主,趁著進宮的之後告了保姆一狀,才得以和丈夫長相廝守。

2、古代科舉考試,不僅要考文章,也要看長相。

明朝嘉靖時期有個人,叫王艮,殿試考了第一名,但是長相不怎麼好,被皇帝御筆一揮,降成了榜眼。狀元被批給了他長得更帥一些的同鄉:胡廣。諷刺的是,後來遭遇靖康之難,胡廣直接投降了「叛賊」明成祖朱棣,反而是王艮更有氣節,自殺為建文帝殉葬。

四、乾清宮

1、乾清宮是內廷正殿,也即所謂「後三宮」中的第一座宮殿。少年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就發生在乾清宮南書房。康熙拿下鰲拜後,本來打算把他殺死,後來看在鰲拜南征北戰留下的一身傷疤的份上,才留了他一命。

2、乾清宮正殿寶座上方懸著由清朝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 ,皇帝確定了太子的人選後,就會把詔書寫好,一份裝進盒子藏到這塊匾後面,一份隨身攜帶。

有一個經典的傳言說,康熙原本打算傳位「十四阿哥」,被人篡改成傳位「於四阿哥」,才有了後面的雍正皇帝。至於傳言是不是真的,你猜~

康熙「傳位於四阿哥」的傳聞是真的嗎? - 知乎

3、在乾清宮曾經舉行過兩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別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所以很多事情都以康熙為榜樣,比如說都辦千叟宴,比如說都搞文字獄,比如說都南巡了6次,但是乾隆(60年)在位的時間比康熙(61年)少了一年,以此來表示對康熙的尊敬。當然「退位」後的乾隆帝其實並沒有放下自己手上的權力,禪位後又當了三年零四個月的太上皇。

4、乾隆先後辦過兩次千叟宴,第二次辦的時候,他自己已經86歲了,可能是覺得如果再以60歲作為準入的門檻,會顯得來的人「太年輕」,於是就把千叟宴赴宴的標準提高到了70歲。

這次千叟宴來的人大概有5900多位,總共花了100多萬兩銀子。1776年康熙朝廷的財政收入為4937萬兩,所以這一頓飯就吃完了國家財政的2%~

五、交泰殿

1、交泰殿在清代是舉行冊封皇后和皇后誕辰典禮的地方。最開始的時候,清朝的皇后基本都是蒙古王爺的女兒,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科爾沁部的。

後來也是孝庄皇太后為了拉攏索尼、遏必隆一起對付鰲拜,讓康熙分別娶了索尼的孫女和遏必隆的女兒當皇后,算是開了先例。

2、交泰殿裡面放著清朝皇帝的印璽,總共有二十五方,稱為二十五寶,是由乾隆指定的。

乾隆本人也非常喜歡印章,總共製作了大概有1800多方,留存下來的也有1000多方。而且,有了印章也喜歡用。看到好的書畫,就在上面蓋章或者題字。(下圖,子明卷,留白的地方全填滿了)

3、交泰殿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西次間設有一座自鳴鐘,這是嘉慶三年製造的,皇宮裡的時間都以此為準。傳說明朝時利瑪竇也曾經在交泰殿製作過一口大鐘,鳴鐘的時候,會有銅人在沙盤裡寫下「天下太平」四個字。

為什麼朝鮮會變更平壤時間? - 知乎

(圖片僅作示意,可以看動圖 http://weibo.com/3931672306/B5YXphVK5 )

六、坤寧宮

1、坤寧宮在明朝是皇后居住的宮殿,在這裡發生過一起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宮女主導的政變。(具體的情況可以看百科 壬寅宮變_百度百科)。

在處理這件宮變的事情上,當時的皇后方德嬪趁嘉靖帝被刺還在處理傷勢,冤殺了被寵愛的曹端妃。五年後,宮中起火,嘉靖帝不準人去救方皇后,方皇后被活活燒死。嗯,有沒有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宮廷劇情節?

2、明朝末代崇禎皇帝的周皇后,是在坤寧宮上吊自殺死的。

3、清朝入關之後,把這裡改造成一個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每天都要在這裡殺兩頭純黑毛色的豬祭祀。坤寧宮裡面有三口大鍋,兩口用來煮肉,一口用來蒸切糕,都是祭祀用的。好像是光緒帝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改為每天殺一頭豬。

煮出來的肉祭過神之後,會分給當值的侍衛、翻譯吃掉。大的祭祀典禮,也會賞賜給官員吃。但是這種肉是白水煮肉,沒加調料的,不怎麼好吃,所以有些官員會在袖子裡面裝一點鹽,撒一點好入口些。

坤寧宮前面類似圖中這樣的石台,是薩滿教用來祭天的。殺豬後取豬下水切碎,和碎米拌在一起,喂烏鴉。

北京故宮交泰殿後坤寧宮前,有個石頭方台是做什麼的? - 知乎

胡亂整理的一些東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大家就當故事看好了。

如果想要詳細了解故宮,推薦下面兩部紀錄片,講得都很詳細。

北京中軸線(央視紀錄片,全五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378167/index_2.html

故宮100(紀錄片):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207/9d5e1e2c-67b8-49e8-a92a-b0a43a730439.shtml

附一份高清的故宮地圖:http://www.952z.com/map/china/gugong/gugong.jpg


多次去故宮 每次選擇不同的線路 會有新的發現

最近一次去 發現翊坤宮宮門上很有趣的兩個字

如圖

明字多一橫 盛字少一點

————————————————————

當然這種就要看個人的意趣接受程度

有些看到也就看到了 無感的現象也會存在

一說這是「明」字書法的一種寫法字體,是與清初文字獄相聯繫,諱字

二說為防明盛反清,有明不再重來,盛永無止境 之意

希望題主可多些自我發現同時保留神秘感和新鮮感~


你找找有「天地一家春」款的缸嗎?

孝欽皇太后這個堂號很有江湖氣息啊……


去過,也沒有覺得很大.


嗯。。。去故宮之前先看一遍《明朝那些事兒》。路過午門,你知道曾經有一百多個老頭曾經在這裡被打屁股==路過東華門,你知道有個太子再這裡被奇怪的人類拿著大棒子打。走過乾清宮,你知道橋底下被萬曆挖了個洞。走一走東西六宮的夾道,感受那種高牆的威嚴和禁錮感。。。


推薦閱讀:

學過舞蹈的你,壓腿開肩時都在想什麼?都開過哪些有趣的小差?
歷史上有什麼發生在文人身上的趣事?
在成長及生活的過程中,你經歷過哪些自己覺得非常荒誕的事情?
上學睡覺,遇見過哪些奇葩事呢?

TAG:建築 | 趣事 | 故宮 | 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