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是一個文化沒落的時代?為什麼現代文化越趨向於俗化?

古代的書法,詩詞,古文,這是讓人陶醉沉迷的文化,唐有李白,宋有蘇軾,每一朝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學家、詩人,反觀現代,有些人連文言文都看不懂,作的現代詩也是流水一般,索然無味,為什麼現代沒有像李白、蘇軾這樣對文學甚至現在都有極大影響的人物,這是不是一個文化沒落的時代??


其實現在前1%人群的文化還是蠻高雅的。

但是過去只有這1%人有文化(或者他們的文化得以流傳下來)

而現在基本上可以做到絕大多數人享受到文化的果實。

然後就把文化的均值拉下來了。


簡單的說一個,那就是聲音被壓制了。

例如,人們想起唐朝,想起的是文人詩,不是山歌。前者聲音更大。

但現在,人們想起的是山歌一樣地位的作品(例如電視劇、娛樂節目、漫畫),而不是文人詩這樣子的作品。這要感謝資本主義和娛樂業,讓「山歌」愛好者的聲音大了好多,壓抑了「文人詩」那樣需要長期的培訓才可以享受的東西,同時也出現了專業創造世俗化的「山歌」的人和專化的文化產業,這導致了民眾的同質化。

同時,資產階級利用這種世俗化的文化產品,麻痹人民的心靈,同時也在降低資產階級內部的「文化程度」提升,使得他們無法像傳統統治階級那樣,創造出,或者說鼓吹出被意識形態美化的「高雅作品」以階級隔離。最終的結果依然是整個社會的普遍同質。普遍同質化之後,就只剩下平等了,但這也是很容易實現的,尤其是在民主國家。

長期無產階級專政都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美國好萊塢式的歷史終結,日本萌豚式的歷史終結,exciting!


贊同樓上二位。

不過另一個可能得原因是:

普通唐朝人也許能背多首李白杜甫,還可以跟著吟詩作對。

現代人可能只能背一兩首李白杜甫,但我們還能解幾個微積分,了解相對論。

即使微積分相對論不是您所說的"文化",但它們的質感或許不比"文化"輕。


唐宋就算古代了?呵呵

尚書某些章節 漢朝人去看 也照樣懵圈一大批

而我們現代看的是殷墟龜甲的原文

誰有文化?


簡單點說就是文化斷層了,我們的文化有好幾次毀壞,滿清造成是主因,蒙古滅宋就開始了,明朝還恢復一部分,但是到滿清毀壞就真的令人髮指了,比如,篡改刪減燒毀焚燒永樂大典,然後修成四庫全書,兩萬冊的書硬是給修成三千多冊,留下的也都是篡改的,怎麼利於他們統治怎麼改,還有文字獄,思想牽制等,總之太多太多了,200多年你想想,多少代人都過去了,還能留下什麼好東西。到民國先軍閥割據,後又抗日戰爭,歷史也沒給我們時間去研究,就直接五四了,其實五四否定的也是被滿清曲解和篡改的中國文化,受當時考古和時代的局限性,想修復也不可能,再到wenge也是類似,當時考慮的最緊迫的問題是首先解決生存問題,比如經濟,軍事,工業等,只到現在才有機會和時間慢慢研究梳理,想恢復我們文化實在太難了,當然,再難也要復興。我說的比較籠統哈,因為我要上廁所。


其實,不能完全用以前的那種評價模式來判斷好與壞,畢竟時代不同,我們沒有以前那種喝酒之後賞月的氣氛和時間精力這是生活方式決定的。每個時代都有它存在的方式,不能說世俗不好或者古代一定就很棒就要崇尚古風。同樣,現在許多的當代文學發展也非常的好,只要我們願意去看看書,你也會發現有的精神(被我們崇尚的)一直以另外一種形式在傳承和延續,同時伴隨著創新。目前有一個「多元文化發展」很火,但是這個話題的基礎依然是以同質化為目的的,必然存在著邊緣文化的沒落為犧牲品。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僅僅批判現在這種現象有什麼不足,而是需要思考什麼樣的文化存在方式更加適合時代的發展。「憤青」不是盲目的批評


時勢造英雄。

當你以為你寫一首絕美的詩歌。

獻給你的皇帝。

你皇帝一巴掌給你。

讓你滾回去研發科技。

以前一首好詩歌才能傳遍大江南北

現在一首歌曲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打開酷狗音樂聽

以前一個犀利的思想和口才能號召各地英雄和最厲害的人

當他們都信任你時候你大可以帶領部隊發動革命

就算沒他們不幫推翻王朝,都大可以立足世界上下

現在一個國家想立足世界上下,

像朝鮮,不是在寫詩歌吧,是在研發核武吧?

一個事物的沒落

不過時代對這樣東西的需求減少了

近代的文豪魯迅,當時的中國需要革命。所以魯迅誕生了。但如果魯迅死了,中國會滅亡么?

答案是不會的,會出現魯迅a,魯迅b,魯迅c。


古代大部分人都看不懂文言文


不是的~

首先,過去的識字率不到10%,如果題主穿越回去,你確定你能當那10%嗎,而不是那90%的文盲,完全連字都不認識,享受不到文化的成果。

現在又真的沒有文化嗎?在我看來,文化並不僅限於「詩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不斷變化的,甚至不應僅限於「文學」,詩詞、小說、電影、電視、遊戲、音樂都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


現代人文化程度還是蠻高的...沒有大詩人來影響後世可能也是制度的問題吧,就像沒有大的科學家一樣


推薦閱讀:

南北朝隋唐時期為什麼人名裡面多一些固定的字,如僧、客等?
吐火羅文為什麼在龜茲和焉耆出土,而不是在敦煌和阿富汗出土?
現在我國建築外觀都差不多,如何概述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現象嗎?
有哪些用文言文而裝逼失敗的例子?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典故是否有什麼深意?

TAG:社會認知 | 現代文化 | 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