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粉絲經濟中分杯羹?


在當下,互聯網思維丶互聯網+丶O2O.....這些概念被炒得如火如荼,但這些概念都有一個共通的屬性:粉絲,無論是小米也好還是邏輯思維亦或是雕爺牛腩,他們都將粉絲經濟發揮得淋漓精緻,不僅通過自己宣導的價值觀吸引了一批忠實粉絲,並且還從這群粉絲當中賺了個盆滿缽溢。那麼對於一些中小企業不僅沒有什麼影響力,也沒有很豐富的互聯網經驗,那麼如何在粉絲經濟當中分得一杯羹呢?

一丶建立核心價值觀和中心連接點

粉絲經濟的本質就是社群經濟,並非面對所有人,而是通過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吸引一批與自己企業價值觀相似的人群,也就是說通過某個特定領域有共同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的人群,圍繞某個中心點產生連接,進而對這個中心節點而產生的「包養」及周邊經濟活動。對於這個中心點,羅振宇有很好的詮釋:魅力人個體。也就是說通過情感驅動聚集粉絲,而情感的驅動又是以價值觀作為基礎。

二丶極致的體驗丶服務

要想俘虜粉絲們的心,體驗和服務是重要手段。而體驗和服務如何才能做到極致?體驗好通俗點說就是用著爽丶用著方便丶用著順手丶用起來傻瓜。服務好就是產品意外的附加價值,比如說售前丶售後丶維修......而好的服務應該是超出用戶心理預期的。比如:海底撈的極致體驗和服務,自然會讓客戶自發性地做二次傳播,以此吸引一批忠實粉絲。

三丶產品至上,內容為王

產品好是基礎,也是任何持續性營銷傳播的核心點,產品就是1,沒有1這個基礎,任何營銷都只能是曇花一現。而現在不僅講究產品要好,還講究做尖叫型的產品,而想打造一款能讓用戶尖叫的產品,關鍵就是要聚焦,聚焦到一個點,而這個點,就是用戶的需求點和痛點。

四丶有趣丶好玩

要想經營好粉絲經濟,務必要在銷售和服務環節下功夫,要讓銷售和服務環節變得好玩有趣。在微博丶微信時代,每個產品品類都有一套不同的玩法。粉絲經濟一定不是傳統的硬廣,而是通過社會化媒體(如:微博丶微信),與用戶互動丶交流丶營銷,保持與用戶之間的連接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增強用戶的黏性和信任背書,最後實現銷售轉化,通過服務保持與用戶的連接,讓用戶沉澱最終轉化為企業的粉絲。

作者飯特稀


粉絲經濟近來真的是很火,特別是Papi醬的出現,更加強化了大家「粉絲變現」的這類認知。粉絲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賺粉絲的錢。

粉絲(英文Fans)本是名人、明星的支持者專用的詞,以前的明星,作家把自己的作品賣給自己的粉絲,從而賺錢生存下去。後來有了微博等社交工具之後,粉絲的範圍就廣了,微博關注了你也算是你的粉絲了!可是也許我只是為了你的打折禮品才關注的你。

關於粉絲經濟,流傳最廣的來自於凱文凱利的1000粉絲理論(Kevin Kelly,《連線》雜誌創始主編,互聯網名人,有點」意見領袖」的意思)。

他認為一個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只要擁有1000個鐵杆粉絲(就是那些會買你產品的人),只要有1000個你就能生存下去。換言之你不需要討好很多人,你可以很小眾。多於1000人你就能活得更好。

這個理論也說明為什麼定製化經濟、二次元創作、內容創業,這些能夠成立的依據,就是只要擁有一千個鐵杆粉絲,你就能活下去,小眾也能活得很好。

當然了,這裡的1000是凱文凱利根據美國的收入和消費情況算出來的,只是一個虛數,中國可能不一樣。

回頭審視凱文凱利的觀點,其實傳統商業社會不是一直都按照這種邏輯來的嗎?

那些分布在城市、鄉村各個角落的小商店,不正是吸引了方圓幾公里或者一個社區的忠實消費者才能夠經營下去的嗎?所以這個1000個粉絲的理論,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意思。道理就是這麼顯淺簡單。

怎樣才能吸引鐵杆粉絲並且賺錢呢,至少要做到兩點:

1、通過突出特點(可以是價值觀、興趣愛好這些)聚集同好者——粉絲,這些人里跟你產生最大共鳴的就是鐵杆了。

2、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必須讓粉絲滿意,只有他們滿意了,才能持續賺錢。

吸引粉絲並服務(討好)他們,就這麼簡單。


謝邀不過……我只知道,利它無我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我只知道除了用戶什麼都不重要。你的問題距我很遙遠。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祖國?
如何看待馬雲出任聯合國特別顧問?
如何評價江小白雙11伴你一生的酒活動?
參與CHFS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家自己做飯時,算上買菜煤氣電費調料的費用還不如下館子便宜,如何用經濟學解釋?

TAG:新媒體 | 經濟 | 新媒體社會營銷 | 新媒體傳播 | 粉絲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