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政治形成原因?
日本從學習中國開始發展,但為什麼沒有學習中國的文官政治而卻變成了武家政權呢?
題主的問題描述有些籠統,那麼我以個人的觀點來回答一下吧,一己之見,僅為拋磚引玉。
日本的確是「從學習中國開始發展」,而且,也是幾乎照搬了中國的文官制度的。以上面有些朋友提到的科舉為例,我來說明一下。
我們常常在關於日本史的資料中看到「日本唯獨沒有借鑒科舉」,可是日本在幾百年間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唐代與中國的交流最為頻繁,不僅藝術,語言,服裝衣著這些文化幾乎均從中國傳來,更是在朝廷內部的制度上尤其照搬了隋唐時期,那麼為什麼一個科舉制度就不能借鑒過來呢?
事實上,日本是有過科舉的。我們中國的科舉,在日本叫做「課試」,也叫「貢舉」。
在日本歷史上的飛鳥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中期,這段時間由於日本的諸多制度律令皆大量借鑒了隋唐時期的中國,所以這段時期亦被稱作日本的律令時代。在律令時代時,日本的朝廷內部開設了式部省,後來又改稱為文部省,與日本現在的人事院類似,主要職能是對文官的人事調動安排以及考核,同時還對官員進行禮儀的指導,安排慶典慶會等。其分支部門下的「大學寮」則主要負責教育與考試工作,其中就包括了課試。當時的日本朝廷亦在各地開設了國學等教育機構,學生在教育機構內要學習儒學,漢學以及算術等知識,之後參與平常考試,期末考試以及畢業考試,最後參與大學寮的寮試,根據考試結果而被登用為各級官員。其中,由地方學校畢業而來參加考試的學生,稱為貢人,而在大學寮的直接教育下參與考試的,稱作舉人。考核內容共分為四科:明法,秀才,明經,進士。其中的明法科是出十道題對當時的養老律令進行考察,秀才科要求考生書寫兩篇對國家發展戰略的研究論文,明經科主要考察《孝經》,《論語》等儒家經典(同樣也辟了「日本不講孝」的誤傳),而進士科是考察考生對當時時事熱點問題的看法。
同時,不僅僅是大學寮,當時的典葯寮也借鑒了考試製度,對醫生,醫博士,典藥頭等職位進行考核,並以此為通過者推舉朝廷官職。而課試與中國的科舉也是有不同的。我們中國的科舉不計出身,哪怕是寒門弟子也可名登大雁塔。而日本的課試面向的對象大多都是中下級貴族,在課試之後有機會被登用最終成為上層貴族。而最終的結果也常常與考生的家庭出身有關,所以課試與中國的科舉相比缺少了一些公平性。而平安時期以後,日本的教育機構被上層貴族所壟斷,隨著遣唐使的廢止對中國文化的追捧風潮也弱了下來,大學寮的官方地位完全被顛覆,課試也已經是名存實亡,登用的門檻由上層貴族階級掌握。最終大學寮在遭遇火災後即被廢止,未被重建,自此,課試製度正式廢止。
所以說題主所說的「文官政治」,日本是學習過的,並且也正式地執行過的。
那麼為什麼之前曾追捧中國隋唐政治制度的日本最終的政權形式變為了武家執政體系呢?
因為這兩個制度,一前一後,實行者是不一樣的階級,同時也處於不一樣的年代。
早先在公元8世紀時,為了穩定政權,朝廷曾征討東夷,即本州島東部及北海道一代的愛奴族。由此,任命當時領兵的統帥為「征夷將軍",後多稱其為」征夷大將軍「,第一任為朝臣大伴弟麻呂。類似地,也有征討九州的」鎮西將軍「,也有前往太平洋的」鎮狄將軍「。」而征夷大將軍「後來也被視作為天皇的權力代理人。
兩三百年後,武士階級開始興起。起初這些武士們所侍奉的地主階級大多都屬於朝廷內部,隨著頻繁的國內叛亂,武士階級們也作為軍力前去平亂。於是,武士們的地位越來越提高,在平家那一代,甚至還和皇室聯姻。而自開創武家政權的平家衰落後,源家最終開幕,掌握了實權,而源賴朝也被朝廷委任為」征夷大將軍「,獲得了天下諸侯與軍人的臣服。幕府體制也就此建立,然而它的運行並非一番風順。在不到二百年後,歷經過元朝侵略以及國內混亂的鎌倉幕府最終被後醍醐天皇推翻——公家政權再度興起,進入了矛盾重重的南北朝時代。然而觸犯了武士階級利益的南朝天皇的統治時間並不長,最終退位,北朝天皇在鬥爭中勝利,而背後的武士足利尊氏也開創了室町幕府——武家政權重掌實權。事實上,鎌倉,室町兩代,雖然是武家政權,但是公家依然有很大的威望,雖然武家握有實權,但同樣公家也有著能夠號令諸侯的能力——有些類似於二頭政治的感覺。經過織豐時代,在前人的基礎上,江戶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對公家的權力進行了較大的限制,雖然在表面上,將軍也是天皇的臣子,可是在這時的江戶幕府不僅僅是對公家,對其他武家大名更是限制得死死的,這時的幕府就已經有些中央集權的意味了。
那麼為什麼幕府將軍不取而代之,反而以臣子的身份來執政呢?
個人有一些不成熟的見解,暫且說明一下:第一,也是極為重要的,就是天皇作為」神「而非」人「在民眾以及傳統勢力之間的強大號召力。
傳說天照大神乃是日本皇族的祖先,更是大和民族至高無上的締造者。而此後的歷代天皇,亦被認為是天照大神之後裔。
我們知道,日本在封建時代是一個宗教國家,神道教是其傳統的自然宗教,而天照大神正是神道教的主神。宗教的力量是可怕的,以這種可怕的信仰心,古代日本的傳統勢力對天皇更是有著一種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狂熱。所以後來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些統治者上任之後都會將自己封神,並非是完全出於虛榮,而是這一舉措具有實實在在的作用。這一點在近代的戰爭時期被統治者利用得極甚,尤其是二戰時期,萬歲衝鋒以及神風敢死隊之事例,則不必多說了。
所以,跟天皇勢力正面對抗的下場是不可想像的。平將門曾自稱」新皇「,自立皇號,發動叛亂。但最終兵敗軍破,自己也不得好死,而且還背負了差不多700多年的國賊之名,直到德川家光時代才被赦免。但其反叛事迹卻一直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直到二戰之前其逆賊的形象也一直被家喻戶曉。江戶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在面對已經被天皇授命的薩長」官軍「,害怕落得個作為國賊而遺臭萬年的下場,直接從大阪逃回了江戶,也導致了幕府軍迅速崩潰。第二,從一個比較現實的角度出發——天皇公家的利用價值。
以天皇為首的公家,與武士家系的武家雖然曾一度有所交集,但是他們的本質還是不同的,公家也就自然能夠做到武家做不到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武士階級起源於土地。而在鎌倉時代,當時的土地佔有的名義主人是朝廷,是公家。當時全國廣大的莊園都為大貴族攝關家擁有。所以在當時,武士階級如果還想存在而不是進入公卿體系內,就必須要跟土地打好關係——不能得罪了公家。所以在當時,武家並沒有對公家做出什麼過分的舉措,只能一邊增大武士階級在朝廷內部的影響力,另一邊頒布政策來整頓自己武家內部的土地佔有關係,包括當時的御家人制度。然而在元朝兩次侵日的五十多年後,趁著社會政局動蕩,舊武士,公卿與後醍醐天皇最終推翻了鎌倉幕府。到了室町時代,彷彿被南北朝期間同族相殘的悲劇詛咒了一樣,室町末期的日本也陷入了下克上的狂潮,下克上,子弒父,臣叛君,弟戮兄,這就是戰國亂世的常態。由於天皇的絕對號召力,當時的強力大名們可以藉助公家的力量來為表明自己的正當性,從而討伐敵對勢力,比如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一同,藉助公家造勢,將武田勝賴指為了朝敵,從而獲得了討伐的正當性,獲得了所謂的」大義「——這與後來日本侵略軍所謂的」聖戰「是同一個意思。所以江戶前期的」由井正雪之亂「中,由井正雪就計劃著挾持天皇從而利用皇家力量推翻幕府,但最終失敗了。政治、經濟的原因固然重要,文化原因也不能忽視。國王大權旁落於某個權臣家族的事情各個文明裡都很常見,例如漢朝的曹操、墨洛溫王朝(就是達芬奇密碼里mary magdalene和基督生的孩子的王朝)的丕平。。。一般幾代之後就篡位建立新朝了。但是日本的國王同時又是神,類似於(達)(賴)喇嘛在藏疆的地位。在中世紀弒神的嚴重程度跟今天奧巴馬忽然下令禁止科學研究一樣不可思議、不能容忍。
幕府將軍手握大權,卻不能自己當天皇的,於是名分和權力分離就長久維持了,而且成了日本精神的一部分。廉倉幕府後期,天皇是法皇(上代核心)的傀儡,法皇是幕府將軍的傀儡,幕府將軍是評定眾的傀儡,評定眾是寄合的傀儡,寄合是北條氏的傀儡,北條氏是內管領的傀儡。。。簡直象個俄羅斯套娃,一層又一層。難怪忽必烈興兵進攻日本之前先禮後兵送詔書,使臣在京都--廉倉跑了好幾趟,愣是沒找到真正管事的人說句話。
其實幕府--天皇兩極制度一點也不奇怪。想一想,我們現在的中國,名義領袖是「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實際掌權的。。。你懂得,本質跟幕府制度一樣。因為日本奈良平安王朝對中國學了一堆但是就是沒有學科舉制,沒有社會流動。武士政治類似歐洲的貴族騎士,是地方貴族和封建制度為特點的,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固定固化的制度
推薦閱讀: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種馬」?
※如何理解「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被篡改的歷史教科書在日本的普及率大概是多少?
※為何日本歷史上大多是將軍統治的,天皇卻能一直存在?
※日本歷史人物的生卒日期(一般)是否經過夏曆、西曆的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