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英國歷史,能否通俗易懂的講解一下,教會,國王,教皇,羅馬宮廷,他們之間的關係?

他們爭奪大主教的授職權?他們為什麼要爭奪這個權利?他們還爭奪世俗和教會的權力,這個權力好亂能否通俗易懂的講解一下?這個時間點大概是約翰王,和亨利三世。


我將題主的問題翻譯一下:教權跟王權什麼關係?誰大?

四個字:相殺相愛

國王處理世俗的事務,教皇處理精神的事務。請想像自己是中世紀的西歐人,對你來說,死後上天堂還是地獄這件事,比養幾頭牛、自己的國王是哪個家族的更重要。也就是說,你們對「基督教世界」的認知這樣重,相比之下,世俗國家的觀念顯得淡薄得多。

即使是這樣,因為教皇並不擁有土地,即實體的國家,教權還是沒法跟王權抗衡的。而此時的王權,在分封與私人佔有的基礎上,也並沒有強大到哪裡去。這個時候,兩者還處在「相愛」階段。

後來,法蘭克的矮子丕平為了尋求教會支持,向教會獻地,於是產生了教皇國,教皇成為教皇國的首領,進而擁有了領導者的地位。這件事史稱「丕平獻土」,讓羅馬教會首次掌握了世俗權力,沒有這件事,就沒有現在題主這個問題。從此,教權開始縮小與王權的差距。以羅馬為例,8-9世紀,教會勢力的增長讓這座羅馬帝國榮光不再的城市,再度成為權力中心。在各國不斷打來打去,部分王權一度衰落之時,教會卻不斷佔有越來越多的土地和各種資源。

由於經濟上有土地資源,文化上霸佔了教育資源,讓教權跟王權比起來,佔有更多優勢。而一些強勢的教皇,開始干預各國世俗事務。這個時候,國王跟教皇之間開始不斷產生衝突,這時期最典型事件是德皇亨利四世vs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這種相殺相愛的狀態,隨著英法等強大的統一王權國家興起,以及經濟發展,最後教權由盛轉衰,典型事例有阿維農之囚。再然後,就是新教的興起了,就是我們熟悉的馬丁路德和亨利八世殺妻換妻等八卦了。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

在上面那一堆的基礎上,應該很好理解為什麼他們要爭奪教會的職權了。

因為在世俗權力與精神權力分界線不明顯的時代,那代表著利益。

——————

(最近寫書剛好寫到這個問題,圖省事,到知乎上copy自己的答案。跪謝當年的自己啊!)


嘩,英國歷史(其實整個的歐洲歷史或者中東歷史也是)一個大坑。

簡單的來說亨利八世愛上了一個妹子,想娶來做正房,而本來的正牌皇后也不孕,但是政治能量不小(沒記錯的話貌似是法國的公主?),而這是法國跟梵蒂岡教廷的關係不錯(中世紀就跟東週的時候差不多,週天子是教皇,諸侯是教廷管區內的各國,輪流得教皇的寵被加冕做老大,這時候法國混得不錯),所以教廷就干涉不允許亨利離婚。最後亨利一氣之下把教廷趕出英國,自立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自己做大主教,以此開始了英國的Reformation(宗教改革)時代。自此以來,國教之內有各種分支,有主張模仿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奢華儀式的,有主張學習路德教的新教傳統的,兩大派之下還有各種分支,跑到美國的清教徒和跑了一部分的貴格會就是新教派之下的兩個分支。這裡面的各派各支輪流得勢,而教義和禮拜方式的爭辯屢次演變成留學衝突,如果要攤開來說,光榮革命跟宗教改革時期的血腥矛盾不無關係,而英國在這期間對愛爾蘭(十六世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plantation,後被承認為colony並最終併入聯邦,其中除北愛六郡以外在一戰之後獨立,建立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的歷史也有關係(因為在光榮革命期間與理查德三世?結成同盟,最終被議會軍打敗,後來克倫威爾對愛爾蘭天主教徒實施了殘暴的鎮壓和屠殺)。

至於他們打來打去到底在打些什麼,我讀的書不夠,不敢妄加定論,或許是教義和禮拜方式,也可能只是冤冤相報,也跟英國在國際舞台挑戰教廷的代言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有關係(這倆先後做了霸主,只是倆一直爭奪殖民地,後來十五世紀教廷出門調停,把地球分成兩半,一人一半),馬克思說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市民階級取代貴族階級的過程。。。

題主想搞清楚的話,牛津大學有一套通識系列小書,英文叫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商務印書館現在也在逐漸引進,找來相應的一本來刷一刷對理清史實很有幫助,還有一本劍橋的英國近代史,去年旁聽的一節British empire的教材,回家發具體信息給題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約瑟芬·鐵伊在《時間的女兒》中對理查三世的翻案?
維多利亞時期做情婦的女性,她們的生存與境遇是怎樣的?
下一個歷史階段,江南吳越之地,拿什麼來繁榮?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區別是什麼?兩派都有什麼主張?
歷史上有哪些人政治嗅覺異常靈敏,堪稱人精?

TAG:歷史 | 基督教 | 宗教 | 教會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