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印度公司,有誰能夠進行下詳解?
例如:
東印度公司這個名字的含義?東印度公司都進行哪些活動?東印度公司的活動範圍?為什麼有好多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等等 確實不太了解這個組織,希望有關於這個組織的一切知識
英國先後成立過兩個東印度公司:1600年的老東印度公司,經歷十七世紀一系列社會革命,在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後,英國國會在1698年批准成立「英格蘭東印度公司」。後者出現,是與前者展開競爭。1702年,國會批准新、老東印度公司合併。
我們經常指責向中國出口鴉片的,就是這個合併後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除了印度出產的鴉片,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還有印度種植的棉花。中國的棉紡織業很發達,對原料的需求旺盛。所以,棉花雖然沒有鴉片貿易那麼知名,卻是東印度公司最早向中國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前後經歷最久的對華貿易出口商品——早在十八世紀初,在沒向中國出口鴉片之前,東印度公司已經向中國出口棉花。
在1848~1851年前後,東印度公司還從中國福建陸續引種2萬餘株茶樹苗,在印度東部的西孟加拉邦、比哈爾等地培育成功,隨後又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經營茶葉種植園,大幅減少對進口中國茶葉的依賴。今天印度大吉嶺等著名紅茶產區,是東印度公司的打下的基礎。
沒功夫寫了,再說把~
一家最初只是聯合湊錢出海的公司,他們是如何變為壟斷整個印度貿易線的組織,這個擁有軍隊、司法、經濟於一身的組合體為何又戛然而止,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對於地中海貿易線的壓榨使得很多歐洲人需要尋找一條新的航線才能完成與中東及中國產品的貿易需求,這使得葡萄牙航海家與殖民者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找到了印度,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不管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的航海者大多都是由國王或者封建貴族出資進行航海,他們找到一塊新的土地以後往往就展開殖民活動,但當時的殖民更多是控制一個港口,使得他們可以繼續航海,這種以港口作為自己貿易體系和航海體系建立的方法逐漸延續下來。
雖然當時西班牙與葡萄牙狂妄的宣稱自己已經把世界瓜分,其實質是他們更多的是瓜分了他們所發現的貿易線罷了,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更多的勢力捲入其中。
由於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壟斷海權,這使得以荷蘭與英國、法國為主的後進國需要一種抱團取暖的方法,在1600年和1602年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繼建立。
最初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更像是一種聯合體,也更像是一種賭注和冒險,在出發進行航海前,需要運送貿易品的人會進行集資,集資夠了置辦船隻和貨物,然後進行出海到印度,再轉向東亞的其他地方,等回來時先將成本進行歸還,然後再按出資比例分配利潤。
早期的東印度公司為了打擊對手,他們找到了英國王室(需注意的是英國直到殖民英屬印度後英國國王才成為皇帝——Empress of India,他們得到的是卧莫爾王朝的皇帝地位,印度獨立後英國皇帝則再變回國王,所以英國皇帝其實繼承的是印度皇帝),英國王室於是頒發給了東印度公司特許專營權。
也就意味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這一地區獲得了英國國內的特許權,其他英國公司很難與他們進行競爭,這種特許專營權實質上是重商主義的早期產物。
重商主義是什麼?
可以理解排除其他勢力的一種產物,英國重商主義時代與英國革命非常有關聯,對於英國王室來說,東印度公司的請求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發給他們一張特許證可以為英國王室帶來利益的同時有人可以在那邊與其他勢力搏鬥,這對王室來說並非壞事。重商主義的出現與法國也有重要關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通過將貿易與資本的流動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另外將資本勢力的地位提高壓制了封臣勢力的能力。
簡單來說重商主義是一種國王通過將自己國家產品打造成與其他國家形成貿易壁壘的方式企圖獨佔市場的方式,這種方式為什麼會被英國所謂的自由主義替代,因為國王的權利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光榮革命以前國王通過與這些勢力聯合可以有效地獲得很多利益,但這種利益對於資本勢力即是助力又是阻礙。
助力是當東印度公司和英國貿易網路比較小時,尤其是在英西大海戰中雖然英國擊敗了西班牙艦隊,但是西班牙仍然長期控制海洋貿易的情況下,資本勢力獲得由國王和封建貴族在背後支持的地位獨佔權是很有誘惑力的。
等到英國國王勢力逐漸衰落以及英國擊敗各種競爭者逐漸在世界建立起自己的貿易網路時候,吸引更多的資本勢力進行更多的貿易就與東印度公司形成了衝突,所以東印度公司是一個什麼組織?
他是英國在發展自己貿易網路體系中的過渡產物,由於之前能力較弱使得他們需要抱團取暖,這種抱團導致了特許經營權的出現,再加上他們對於其他競爭者的排斥使得他們獲得了印度貿易線的獨佔權。而印度貿易線是歐亞貿易線的命門一般,自然控制了這裡就等於控制了很多貿易的權利,使得東印度公司不再滿足於只做一個普通的集資公司與共擔風險的聯合體。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已經到處在自己地盤上轉悠的事情成為卧莫爾王朝的一種平衡手段,即歐洲貿易的到來對於卧莫爾王朝即是壞事也是好事,更多的貿易到來讓卧莫爾王朝皇帝則會更傾向於通過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獲利,在這種情況下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多方勢力進行博弈,自然擁有英國王室後盾的英國逐漸佔據了上風,這讓他們需求更大的控制力。
從貿易特權、工廠開設特權、土地承包特權等,到了查理二世時代更獲得了多條大特權——佔領地盤、鑄造錢幣、修建要塞和訓練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佔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
這意味著原來只是一間貿易公司的東印度公司,成為了如同海外封地一樣的巨大勢力,這樣的勢力類似於國王的直屬勢力,他們為英國國王帶來優勢的同時自己發展著自己的勢力,在西班牙逐漸衰落,英法與荷蘭進行交戰的情況下,英國的地位越來越上升。
英國地位越是上升東印度公司可以獲得當地優勢越明顯以及他們擁有的特權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承認自己是英國的勢力以外,完全類似於一個獨立的勢力。之後他們又盯上了一種貿易品:
鴉片。
為什麼英國會盯上鴉片,因為當時英國沒有辦法拿出能與茶葉、絲綢相抗衡的產物,這一狀況直到印度成為茶葉基地以及尼龍、化纖等新材料的出現才有根本改善,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利益不再快速流失到清朝,英國人盯上了鴉片,鴉片是一種毒品,所以能夠讓人上癮的貨品擁有極高的暴力,這讓東印度公司成為臭名昭著的勢力。
但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上看,東印度公司的好夢正在破碎,雖然他們已經幾乎壟斷了整個從歐洲至印度到中國的貿易線,可能夠支持他們的英國國王已經在光榮革命中戰敗,荷蘭執政者威廉三世成為新國王,宣布天主教的失敗,這意味著資本勢力已經擊敗了封建勢力,而這其實對於東印度公司並不有利。
再加上隨著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對於海洋霸權的控制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商船在貿易線上已經似乎可以橫行霸道。
在這種情況下東印度公司對於各商業勢力來說就成了類似於新國王的阻礙,另一種改變在於卧莫爾王朝對於英國的勢力來說更願意起到一個調節和平衡的作用,假設所有競爭對手對被英國打趴下,那麼卧莫爾王朝就陷入了對英國的不利狀態中,這一點使得雙方急速惡化。
這讓東印度公司需要不同的付出代價,隨著重商主義在英國的落幕,自由貿易並非簡單的公平貿易,而是有英國購置出的一張貿易體系網路,在這種情況下東印度公司已經變得更像是國家,而非公司,在介入了卧莫爾王朝的戰爭中後,他雖然獲得了很多優勢,相反他的盛極而衰的時代也到來了。
由於他們採取的更多是殖民體系,被殖民者的反抗情況非常高漲,這需要他們不斷付出代價給予滿足,東印度公司的收支開始出現倒掛,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對他的支持也逐漸轉向了反對,在內憂外患中英國東印度進行了一場妥協。
即英國為了挽救他們,給予他們美洲茶葉貿易權,這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爆發,但反過來公司則宣布自己是為英國王室效忠,這意味著英國實質上逐漸兼并了東印度公司,這之後英國在印度轉變為英屬印度,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
從那時起其實際上東印度公司便名存實亡了,之後英國開始反向剝奪東印度公司的權利,這讓他們越來越為戰爭和管理印度負責,自己的壟斷權相反越來越低,導致實質上公司被瓜分和瓦解了。至1857年時,東印度公司幾乎歸於英國所有,公司徹底終結。
那麼該如何看待東印度公司的過程呢?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和英國王室有很大關係,英國王室通過東印度公司的發展使得自己獲利,這是他們願意給他們特許權利的原因,但公司逐漸從經濟體向殖民體變化,反而使得他的成本開始增加,表面上的輝煌實際上是成本增加收入減少的過程,在國王勢力衰落後,新的體系就自然看東印度公司不爽,最終導致了他反而一步步被剝奪了權利,最終崩潰。(PS:喜歡或者對我的觀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加QQ群27704239來一起討論,同時也可以關注下微信公眾號博通聊聊(微信號:botongliaoliao)來關注我的更多文章)這個題目太宏大了,隨便回答一點
東印度公司,就是一個主要生意都在東印度的公司(廢話)。當時世界上分兩個印度,東印度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印度,西印度就是加勒比海那附近。幾乎每個歐洲列強在歷史的某一個階段都成立過東印度公司,比較有名的是英國和荷蘭的,英國的叫做BEIC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的叫 VOC(全拼我不會)。
自打哥倫布1492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列強早起的殖民主義基本上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移民模式,列如西班牙殖民拉丁美洲;第二種是港口+堡壘模式,列如葡萄牙在非洲以及亞洲的各種貿易港口;第三種就是公司模式,最典型的範例就是東印度公司,除了這個以外還有英國在加拿大的Hudson Bay Comapny(這個公司現在還存在),還有法國在加拿大的North West Company。
對於早期歐洲殖民主義而言,這種公司模式無疑是最成功的。這種模式經濟實惠,又不用國王花很多錢,皇室的分紅還不少,國王表示很滿意。在皇家特許經營權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歐洲和亞洲的經濟貿易往來,這也就是歐洲早期的殖民重商主義。這些公司在草創之初就跟普通的貿易公司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逐漸變成了印度的實際統治者。1670年 查理二世給了東印度公司鑄幣權,行政權等一系列權利,至此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有成了武裝,有稅收,有立法,基本上啥啥都有的獨立王國,並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時候基本上統治了整個印度。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於連年征戰導致公司欠了好多錢,而且更要命的是這個特許經營權在1813年就到期了,導致了整個公司開始走下坡路。最後由於在給當地印度阿三和穆斯林士兵的槍里用了豬油當潤滑劑(此乃謠言,但是當時很多人相信),導致了1857民族起義,最後在1858年的時候英國王室/國會正式接管了公司(其實國會在1773年就非正式接管了)。
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世界近代歷史影響深遠,首先他幫助大英帝國拿下了他們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並且較為妥善的管理好了這塊殖民地一百多年,確定了大英帝國再東亞的貿易主導權,然後由於貿易特許權被取消導致東印度公司被迫轉行當毒販子往中國賣鴉片最後導致了鴉片戰爭,最後來講東印度公司應該是世界上比較早的股份制公司,也算是給我們現在的公司制開了個先河(其實也給歐美的公務員制度開了先河,因為後來公司基本上就是國企了)。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的時候,泰晤士報是這麼總結的:It accomplished a work such a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no other trading Company ever attempted, and such as none, surely, is likely to attempt in the years to come.
我覺得這句話就是對東印度公司最好的註腳。
以上內容全部憑記憶手打(去年上的近代帝國主義歷史),估計有不少錯誤,希望大家多交流指正由於前段時間,做店裡一款茶品的歷史研究工作。所以大量查閱了相關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歐洲各強國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完全不能迴避的正是這個名詞「東印度公司」,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我們知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但是,這個英國在1840年前後的東印度公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荷蘭也有東印度公司,種種問題混在一起,正是一篇廣闊的大航海時代的歷史畫卷。
因為我是為了中國茶而研究這部分歷史的。所以種種都是基於茶,而不將目光放在更大的範圍內。如有紕漏,也請諒解。
東印度公司,基本的英文翻譯都是這樣的—— East India Company
我們翻譯的時候是用的直譯,也很完整,同樣的其他幾個國家如荷蘭、丹麥、瑞典的東印度公司雖然自己本來的語言文字不同,但也統一翻譯為東印度公司,這是有一些共同性的。
比如:
活動範圍一致。
這幾家東印度公司主要的活動區域是印度洋和東南亞區域,也就是印度的東邊。主要包含的國家包括錫金、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地方。當然也包括我國的台灣省和福建省以及海南省和廣東省、廣西省的部分地區。
經營目的相似。
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的初衷是做生意,丹麥、荷蘭、瑞典都是一樣的思路。也就是把屬於東方的香料、茶葉、瓷器等特產品帶回歐洲,再把自己的手工業品等賣到這些地方,賺取差價利潤。至於後來做了鴉片貿易和軍火貿易,完全是利益驅使。
經營手段相似。
一方面是商業。一方面是殖民。兩者的高度結合都呈現出在當時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最佳的選擇。
社會背景相似。
四家公司,幾乎都是在國王或者統治者的授意下成立的。大的資本家作為後盾,具有極強殖民意願的管理者作為管理層。都挺好玩的。
那麼,幾家公司到底是怎麼個關係和歷史沿革。過於細緻的發展沿革,有興趣的各位可以自己去搜。這裡只說一個簡單的版本。
英國東印度公司 (1600-1858)
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1799)
VereenigdeOost-Indische Compagnie
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1813)
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
丹麥東印度公司(1616-1729)
Dansk Ostindisk Kompagni
法國東印度公司(這貨有三個名字,法屬東印度公司1664~1719,後來又改成了了印度公司,Company of the Indies只用了一年時間,又改了回去。直到1789年結束)
East India Co, French1664~1719
不知道從上面大家發現了什麼沒有。
那我來給大家一個簡單的結構點。對中國的鴉片戰爭是1840年爆發。1763年還有一個七年戰爭,幾乎歐洲各強國都參加了。也就是說,在七年戰爭之前,丹麥就已經退出了。玩過大航海時代的朋友會比較清晰這幾個國家之間的愛恨情仇。
最早的海上霸主是荷蘭,後來葡萄牙、西班牙長大了,後來英國又長大了。這些都是曾經統治海洋的國家。
好了,基礎知識補充完畢。
我們開始正式答題吧。
東印度公司這個名字的含義?
想搞清楚什麼是東印度,就必須搞清楚為什麼要分成東印度,西印度。
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
哥倫布那個死變態,自己明明走錯路了,還非要說美洲就是印度,然後就一定要叫這貨印度。然後加勒比海地區在歐洲的西邊,所以叫做西印度。然後等到航海家到達了真正的印度,就只能把這貨叫做東印度了。
所以,東印度的意義就是這個區域。印度洋,加上南中國海。
圖片部分我決定。。。全部都用大航海時代的圖。
其實還有東亞這部分。但是事實上,也就是台灣、泉州這一代。
但是這幾家有個特例,也就是法國這個。東非的生意他也管。
東印度公司都進行哪些活動?
各國的雖然有些區別,但基本都差不多。一般是兩類:貿易、殖民。
比如,荷蘭,就不但進行常規貿易,還在1624年強佔台灣,雖然最後延平郡王把殖民者趕走了,但事實上在台灣,荷蘭人是進行了38年的殖民統治的。
英國就更不用說了,日不落帝國的威力可不是說來聽聽的。
而瑞典和丹麥在殖民這個科目上學習的就不咋地了。
但是,我卻對這兩個公司看的比較多。
因為歐洲流通的茶葉,尤其是中國茶,多數是這兩家搞得。畢竟英國荷蘭家大業大。就連英國國內喝的下午茶,很多都是由他們的商人走私到英國的。。。
那麼,我們重點說一下為什麼是這樣的。
首先,大航海時代,還沒有蘇伊士運河。所以,所有的船隊想要從歐洲來到這片海域,必須繞過整個非洲大陸,這一路上不但海盜猖獗,就算是正規船隊,都隨時可以干翻你。畢竟,我們玩大航海時代的時候就是這樣乾的。
所有,這些公司的船隊,一定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就是艦隊。其中,軍事力量強大的英國以及荷蘭肯定厲害啊。
而且,由於初來乍到,最簡單讓當地人跟你做生意,而且還能低價拿到商品的方式無非四樣:坑蒙拐騙,我再加一個,打。
你打他一頓,然後跟他說,我買點東西嘞。然後對方就屈服了。寫著寫著,突然發現,切糕黨們竟然和數百年前的東印度公司的思路如出一轍,果然是有大智慧的。
第二,遠離母國,山高皇帝遠,肯定是要稱王稱霸的。
其實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覆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的老闆們看不慣這幫外派總經理了。成天的吃喝嫖賭,過得比總部老大爽一百萬倍。而且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擱誰也受不了阿。
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有刀有槍,想幹啥就幹啥,那為啥不給這幫野蠻人當神呢?
在這殖民時代的幾百年里,確實夠不堪的。
第三,在東印度公司們活動的這段時間裡。其實也是資產階級分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一個變革時期。原有的有錢大爺,逐漸喪失了對國家和社會的掌控力,反而是那些有廠有實業的資產階級逐漸佔據了社會和國家力量的主流。那麼在這個變革發生之前,貿易,絕對是資本主義的核心。
多補充一點。這是市場經濟重點發展的必然規律。先是倒買倒賣的貿易,再是獨立生產的工業,最後是知識產權和創新,最最後是服務業。
東印度公司的活動範圍?
範圍講過了,往上面看去。
為什麼有好多東印度公司?
因為大航海時代,是你只要有條船,有水手,你就能出海掙錢。只要你這個國家稍微有點實力,你就敢組織船隊。只要你有組織大型船隊的能力,你就能加入這個狂歡的時代。
可是,狂歡背後,是我們中國、印度、非洲這些國家人民的悲劇。文明,從一開始,就不怎麼文明。
東印度公司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這個就複雜了。
簡單來說。應該是整個大航海時代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是經濟的高度發展。
掙錢嘛!
其次,是殖民的附帶效果。
雖然殖民邪惡的,不過在歷史面前,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或者說這個做法到底是對是錯的考量。畢竟已經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和意義。
那麼,通過殖民,印度和中國有了改變的契機。否則這種自給自足的天朝上國,根本就不會改變。
雖然疼,但至少進步了。更先進的社會階段開始了。
總的來說,就是這麼多東西了。
大體看完我這篇,就可以回去裝了。
至於深入的研究,還是要努力啊,各位親。
資料在網上大把大把的,要學會自己整理。
整理的這個過程,對自己是最為有意義的。畢竟,學習,得主動才有真的效果。
東印度公司
作者:[日] 淺田實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出版時間:2016 年 11 月本書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較為完整和細緻地勾勒了它從起步到發展至頂峰,再到成為殖民地統治代理機構的轉變,最後逐漸瓦解的全過程。 全書共 11 章,首先介紹了不斷崛起的諸國東印度公司,其次敘述了胡椒、肉桂等香料及棉織物的進口與銷售,進而分析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融資形式、組織架構、商品構成等,隨後介紹了南海公司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機,以及此後東印度公司的業務變化,最後述及東印度公司的性質變化及其瓦解的過程。
在當今社會已經進入「脫工業化時代」這一時代背景下,重新回顧商業資本家的發展歷程顯得尤為必要,從這一點來看,本書對於現代商業經濟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淺田實, 1933 年生,日本京都人,文學博士、英國近世史學專家;曾任富士大學教授,現為創價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商業革命と東インド貿易』(《商業革命與東印度貿易》,法律文化社)、『イギリス東インド會社とインド成り金』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暴發戶》,ミネルヴァ書房),譯作有 F.J.Fisher 著的『一六、七世紀の英國経済』(《16~17 世紀的英國經濟》,未來社)等。南海之繁榮與恐慌(節選)
投機操作的開始在上議院通過《南海計劃法案》一周後的 1720 年 4 月 14 日,計劃負責人約翰·布朗特(John Blunt)發布了將出售 2 萬股南海公司股票的公告。南海計劃雖然原本是一項以股票換國債的計劃,但在其實行之前,公司首先展開的是以現金購買股票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市場價格至少會一直高於當前價格的前提下,進入了面向大眾的銷售。雖然按照每股(面值為 100 鎊) 300 鎊的價格出售,但在幾小時之內就創下了總計 22500 股的銷售成績,比預計多售出 2500 股。由此大獲激勵的南海公司,於 4 月 30 日繼續出售了 1 萬股股票;接著,股價被定在每股 400 鎊的價位上;緊接著,又有 500 股售出。人們對南海公司的期待值不斷高漲,策劃者約翰·布朗特的人氣也直線上升。
南海公司和南海計劃,都是在獲取政府多項巨大特權的前提下啟動的。甚至還有這樣的傳聞:政府與西班牙籤訂協約返還了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而作為返還條件,政府所獲得的位於南美洲秘魯的金山,則打算交付給南海公司管理。
雖然其他國家民眾的情況不得而知,但就英國人而言,南美洲是一塊充滿了能夠依靠勤勉勞作將其開墾成肥沃田野的處女地。在此之前,英國人已經在酷熱的巴貝多島(巴貝多島,英文為 Barbados)以及寒冷的新英格蘭完成了一系列開荒拓地的壯舉。因此,在氣候遠比那些地區溫和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地區開拓殖民地,對他們而言簡直易如反掌。靠近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地區,氣候溫和,土地平坦,非常適於穀物和牧草的種植栽培。除了黑牛以外,這裡還適宜飼養鴕鳥、智利品種的羊和鹿。並且,在這一地區還能採集到黃金、貴重的智利硝石等特產。此外,一旦殖民成功,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下來,那麼英國還能面向這裡出口不同種類的毛織物、棉織物、建築用材、農業用品,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收買議員和大臣
於是,人們對南海公司的貿易對象——南美洲的期待迅速高漲起來。雖然與西班牙政府的關係仍舊令人擔憂,但英國政府必定會想方設法解決好一切問題。抱著這樣的想法,人們的黃金國(西班牙語為 El Dorado )發財夢不斷膨脹,他們在南海公司發行的股票的吸引之下趨之若鶩。受到鼓惑和煽動的人們,歇斯底里地想要獲得南海公司的股票。擁有土地的人為此賣掉了祖先世代耕種的土地。貴族、文人乃至寡婦,人們不論階級高低、身份貴賤,紛紛拿出自己的收入和存款,甚至不惜貸款購買。很顯然,這是一種投機色彩濃厚的股價上漲現象。
為了催促議會儘快通過《南海計劃法案》,南海計劃的立案者約翰·布朗特向議員們許下了重金酬謝的諾言。因此,他將南海公司的一部分股權秘密分配給了支持南海公司的議員。法案通過後,南海公司的股票以原面值 3 倍的價格—— 300 鎊出售,公司又將這些股票與原面值的差額贈送給他們。支持南海公司的人們,並沒有以受賄的形式收取這些股票,而是採取了暫時從公司接手,之後又返還公司的形式來獲取利益。實際上,南海公司分給支持者的總金額達到了 25 萬鎊之多。
雖然這是一筆不可小視的金額,但是為了壓制英格蘭銀行及反對派,推動法案獲得通過,這也是一筆不可節省的開銷。並且,通過股票的現金交易,南海公司的股價上漲後,公司在進行國債兌換業務時,即便不使用與國債相同的股票份額也能順利完成所有的兌換業務。南海公司就是這樣考慮的。
當然,當時全面支持南海計劃的政府和內閣,也與南海計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首相斯賓塞(Charles Spencer,3rd Earl of Sunderland,查爾斯·斯賓塞,第三代桑德蘭伯爵)收受了價值 16 萬鎊的南海股份等。股價攀升——南海盛世
為了博取這些大股東們的歡心,並順利推動人們將所持國債與年金兌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則必須提升股票的價格。但是,如何才能令股票價格攀升呢?南海計劃在很多方面都效仿了「約翰·勞體系」,但約翰·勞是通過促使政府增加紙幣發行量來達成提高股價的目的的,這一方法在英國未能實現。於是,作為替代方案,南海公司向股東大舉發行用於購買股票的貸款,用來推動股東的購股行為。南海公司公布了可向股東提供貸款的公告。相對於每股 100 鎊的股價,股民可按每股 250 鎊的金額進行借貸,但每人只限借 5000 鎊。人們對南海公司這一舉措反應強烈,一共有 100 萬的貸款被借出,用於南海股票的購入。股價瞬間上漲到每股 400 鎊。
面對年金受益者,南海公司也向他們提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方案。作為對投出20年金額為 100 鎊的年金的回報,公司會支付 500 鎊現金,並以 7 股公司股票來抵付剩餘金額。南海公司的股價為 400 鎊,因此, 7 股股票的售出價格為 2800 鎊。因此,年金持有者被規定,如果現在出售股份就要按每股 300 鎊的價格交易;但是,如果相信南海公司股份在未來有大好前景而持股不動,則能以更高的價位賣出。對於年金受益者來說,相較於出售給政府或者英格蘭銀行的選擇,這是一個更加有利可圖的提案。提案的結果令股價再次上漲,一時間股價達到每股 800 鎊,而這一幕就發生在 6 月初。
6 月 14 日,股價轉為 750 鎊。 6 月 15 日,第三次南海公司股票發行的現金交易展開。每股 1000 鎊價格(面值為 100 鎊)的股票被售出了 5 萬股。雖然這一價位比股市還要高出 25%,但是公司採用了借貸購股資金的方式,允許股民延期付款,因而許許多多的民眾被吸引而來。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雖然高達每股 1000 鎊,但公司允許購股者按照 10% 的價格,即每股 100 鎊的標準支付,剩餘金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四年半之內付清。
人們預計南海公司股價還會進一步上升,於是無不歡天喜地地採用這一方式購買了每股 1000 鎊的股份。 5 萬份股票在數日內便一售而空, 500 萬鎊現金進入了南海公司的金庫。至 6 月末,股價最終飆升到每股 1050 鎊。
南海公司股價沖頂
南海計劃實施後不久,南海公司股票所引起的投資熱潮就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最大規模。這一時期出任南海公司總裁的國王喬治一世,在 4 月 14 日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時,認購了價值 2 萬鎊的股份。之後,他又以 106500 鎊的價位將其賣出,獲得了 8.6 萬鎊以上的利潤。上流社會中,其他貴族、大臣、議員、商人、銀行家、地主等,幾乎所有人都涉足了南海股票的投資活動。甚至連清貧的知識分子、文人也背負著貸款參與到投資中來。
然而,關於這股投機熱潮能持續多久的問題,幾乎無人擔憂。因為人們在投資之前都未曾對南海公司的經營狀態做過任何調查。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南美洲貿易必然會產生利潤,而且利潤一定比東印度公司之類的公司更勝一籌。人們在投資時只考慮到這些便覺得足夠了。
僅憑直覺和謠言,他們購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因為南海計劃不但受政府支持,而且國王本人就是公司總裁。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加值得信賴的事情了。
事實上,的確有許多人堅信南海公司的計划具有合理性、完美性。他們相信,南海公司已經充分探討過如何通過金融操作使財富增值 3 ~ 4 倍的方法。雖然也並非沒有人考慮到也許敗局很快就要來了,但是,即便是這樣的人也沒有捨棄用投機方式快速撈金的慾望。並且他們也認為:最重要的是,南海計劃在不需要任何個人來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就能完成所有國債的償還,這是天下再也難尋的好事。於是,在 1720 年上半年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南海股票就從每股 128 鎊飆升到了 1050 鎊,價格差不多增長了 10 倍。
東印度公司等股票價格的上漲
南海公司股票的價格增長如此迅猛,原本就是極為異常的現象。如第六章所示,從 17 世紀後半期起,在倫敦,股份公司制度以東印度公司為先驅逐漸走向完備,股票交易市場也隨之建立起來。與股份制度的發達程度相對應,不僅在倫敦,在商業歷史更悠久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也同樣形成了股票市場。於是,在 18 世紀初的 20 年,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股票投機熱潮不約而同地在這三個國家的交易所中出現了。不過,這一投機熱潮的直接推動力還是巴黎的「約翰·勞體系」和倫敦的南海公司及南海計劃。
單就英國方面而言,南海公司的股價在 1720 年前半期突然集中性地異常增值,這使其他主要公司也迎來了相似的股票熱賣浪潮,各公司的股票價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而在出現如此異常的股價飆升現象之前, 1717 年英國主要股份公司的資本情況則如下所示。
南海公司 1000 萬鎊,英格蘭銀行 5559995 鎊,東印度公司 3194080 鎊,這是三大公司的資本數額。其他還有擁有45萬鎊資本的皇家非洲公司(Royal African Company)等。此外,除了皇家非洲公司以外,各公司在 1717 ~ 1718 年的股價大致如下。英格蘭銀行的股價大概在 150 鎊,東印度公司股價約為 200 鎊,而南海公司股價約為 150 鎊。
首先要提的是在 1713 年之後進入衰敗期的皇家非洲公司,其宣稱通過奴隸貿易與南海公司建立關係後可以使公司東山再起,於是股價便提升了 700%,增長率僅次於南海公司創下的 730% 的紀錄。相比之下,經營穩定、業績遠超其他公司的東印度公司的股價在這一期間提升了 124%。同樣,英格蘭銀行的股價也有所增長,增長率為 76%。泡沫公司的創建狂潮
與投機主要公司股票的熱潮相對應的現象是,在英國國內出現了許多僅以投機倒把為目的的惡性「泡沫公司」。這些公司的股票在 1720 年前半期也被哄抬到不菲的價位,投機熱潮達到了白熱化階段。隨著這一股票投機熱潮的升溫,每月都會有十幾家新公司成立,僅在 4 月和 5 月之間就有多達 50 家新公司面世。
這些新公司中也有以當時各種有意義的新技術發明為基礎、懷著創建新興企業這樣良好願望的公司。
「從 40 年前的沉船中打撈黃金的公司」、「打造對抗海盜的船舶的公司」、「為所有男人、女人在被僕人騙取侵吞財物受損時提供保險的公司」等,可謂不勝枚舉。例如,某報紙還曾刊登過以下一則廣告:為將流動水銀轉化為固體,即一種具有與純凈普通白銀性質、外觀、價值相同的物體,本公司特別徵集 200 萬鎊作為啟動資金。為表達對方案策劃者和公司的感謝,我們將於 7 月 15 日 12 點至下午 3 點之間在噴泉酒吧股票交易市場,按照每 100 鎊的許可證對應 6 便士的價格發售許可證。經過精準計算,所有認購者都將獲得 800% 以上的利潤。就是在諸如此類的花招下,許多泡沫公司堂而皇之地登場了。對於這些泡沫公司,當政者自然也不會放縱不管。 6 月初,議會通過了可將未持有特許狀的公司視為違法組織起訴的法案。可是,許多公司又耍起其他花招,僥倖逃脫了法案的制裁。
然而, 8 月 18 日,四家規模較大的泡沫公司——皇家絹布公司、約克建築公司、英國制銅公司、威爾士制銅公司被這一法案繩之以法。於是,其他規模不如這些公司的公司,其股票便在轉眼間變得一文不值了。
由於這些事件,大眾對股票的信任開始產生根本性的動搖。一時間,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想要將手中的股票脫手出去。短短一周內,倫敦保險公司的股價就從 175 鎊跌到了 30 鎊。而這一股票大甩賣的狂風巨浪,也朝著應當被稱為泡沫公司的始作俑者——南海公司席捲而來。
南海公司股價的暴跌8 月初,正在地方度假的羅伯特·沃波爾爵士收到了一封來自倫敦的秘書的信件:南海股票價格下跌到 900 鎊以下,其他股票的價格也都在以與南海股票相同的速度不斷下跌……出現了大量妨礙股價再度回升的警戒資料,我認為現在無論採取什麼措施也無法讓股價再度回升了。不過,讀了這封信後的羅伯特·沃波爾爵士卻沒有過於擔心。這是因為他已經得知 8 月 12 日南海公司將再次發行1萬股新股以保持股價上漲勢頭的消息。沃波爾自身也打算投資 5 萬鎊購買新股。但是,從 8 月 18 日起,南海公司的股價突然大幅度下跌。 8 月 17 日價位在 900 鎊的股票在 9 月 1 日降至 770 鎊, 9 月 9 日降至 575 鎊, 9 月 19 日又降至 380 鎊, 9 月 28 日則下跌到 190 鎊。
為了挽救敗局,南海公司的官員們曾向英格蘭銀行求救,英格蘭銀行方面也表示願為南海公司進行支持性購買,按照每股 400 鎊的價位購入金額為 350 萬鎊的股份。可是該措施還未實行,南海股價便再次暴跌。事態在分分秒秒地惡化著。 9 月 24 日,與南海公司有著密切關係的刀劍公司發生擠兌混亂,公司隨之停業。於是, 9 月 28 日,南海股價下跌到了 190 鎊。嚴重惡化的事態向投資家們揮來了無情的拳頭。第一代錢多斯公爵在其擔任陸軍軍需官時積累的 30 萬鎊存款全部化為泡影。損失慘重乃至破產的貴族中,還有人向國王提出申請,希望遠渡西印度群島擔任殖民地長官。一些受到經濟重創的紳士們,淪落得在變賣土地等財產之後又不得不去謀求新的工作。而淑女們則在其他富人家裡做起了家庭教師的工作。同樣,文人們也只得另尋職業以求生存了。
大恐慌——受害者群像《倫敦憲報》(The London Gazette)等報紙鋪天蓋地地登載有關破產的新聞。自殺事件變得司空見慣,幾乎天天見報。其中,有些割喉自殺或上吊自殺的人,也不乏服藥自殺的膽小紳士等。被轉讓出去的私家馬車,變成了出租馬車在街道上四處奔跑。金錶、鑽石、項鏈淪為二手貨,裝飾著金銀刺繡的貴族禮服在舊貨市場上也隨處可見。這樣異常的光景簡直可以用「恐慌」這個詞來形容。喬納森·斯威夫特所描繪的長篇詩——《南海計劃》最終以「我們引以為豪的曠世財富搖身一變,成了一張廢紙」而收場。來自全國各地要求嚴懲南海公司和其計劃主謀者的請願,如潮水般不斷湧入議會。議員中很多人認為,正是由於南海計劃的理事們的貪慾和違法行為才導致經營穩定的南海公司一敗塗地。因此,這些人對南海公司的理事們持嚴懲不貸的態度。實際上,大臣、議員也在南海股票的投機熱潮中獲得利益,並且,還有人收取了高額股份的賄賂。議會上、下院中至少有450位議員參與了股票投機的活動。當然,其中也有因未能拿到賄賂而感到吃虧的議員。當這些人站到議會的中心位置時,與其說是在冷靜地討論對策,不如說是在氣勢洶洶地催促議會儘快處罰南海計劃的主謀。
試圖冷靜處理事態的沃波爾,希望通過讓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認購南海公司價值 900 萬鎊的股票,來重新恢復金融市場的生機。但是,對南海公司抱有強烈敵意的人們沒有支持他的計劃。
他們將南海公司的賬簿和會議記錄提交給了議會。調查結果顯示:南海公司發行的股票超過了法律許可的數量,並多次進行了抬升股價的炒作,在完成這些運營後,公司的官員們又將手中的股份儘可能地以高價反賣給公司而大飽私囊。對於這些人的調查、處罰以及索賠,便成為議會此後的工作內容。沃波爾的善後工作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發生時,英國有六位大臣在任,其中桑德蘭伯爵為首席大臣。 1721 年,由議會主持的對事件相關者的審問開庭後不久, 2 月 5 日,四位大臣中標榜自己最為清廉的斯坦厄普伯爵突然死亡,一周後又有一人死亡。對剩下四位大臣的審問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始了。財務大臣艾思拉比在南海計劃中牟取了 100 萬鎊以上的利潤,並且手中的銀行賬戶上還存有 80 萬鎊的餘額。議會判定其罪名成立,他被送至倫敦塔監獄關押。斯坦厄普大臣被指控的罪行為:受賄 1 萬鎊,以 5 萬鎊的價格購入了市價為 25 萬鎊的南海股票。但斯坦厄普主張,是其家人在他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購入 5 萬鎊股票的。他的這一主張成功地矇騙了議員。首相桑德蘭伯爵也因受賄 5 萬鎊而受到議會審問,不過在沃波爾的維護下,他得以僥倖逃脫。另一位大臣在出庭前夜因服用大量鴉片而身亡。議會定其為有罪,並沒收了他的地產。
議會進一步裁決,為了救濟不幸的南海公司計劃受害者,將沒收南海公司重要官員的所有地。這些重要官員所有地的總價值為 200 萬鎊左右。議會對每個當事人進行了逐一審判,做出了除若干財產可以得到豁免以外,其他全部財產充公的判決。例如,南海計劃的真正推手約翰·布朗特爵士,其價值 185349 鎊的所有地中,只有 100 鎊得到豁免未被沒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著名歷史學家)的祖父也由於是南海公司的重要官員,而被沒收了價值 106543 鎊的土地,僅有 1 萬鎊被豁免。關於此事,愛德華·吉本曾在書中提到,他說這一處罰太過嚴苛。
羅伯特·沃波爾在這一時期被任命為財務大臣後,開始了南海事件的全面善後工作。他認為,應著手重新建立市場秩序,樹立金融行業的信用度。
他提出的重建計劃方案為:將從重要官員那裡沒收的 200 萬鎊作為資金,按照每 100 鎊對 38 鎊的比例統一分配給股民。於是,便出現了許多期待將自己的損失盡量補償回來的人,同時也湧現出一部分氣勢洶洶奔向議會的人。但是,當得知賠償金已不可能多於這一方案提出的金額時,人們漸漸恢復了平靜。而南海公司則在此後的多年中繼續運營,對殘留業務進行著整頓與清理。
荷蘭、英國、法國等都有東印度公司。牽扯不清。
【崇禎明荷海戰】
基本信息日期: 1633年7月14日起至10月22日地點: 福建各地,主戰場為中國(明王朝)廈門附近海域結果: 明朝戰術勝利,荷蘭戰略勝利參戰方 :明朝水師荷蘭東印度公司劉香、李國助指揮官 : 明朝: 鄭芝龍 張永產 高應岳 王尚忠 劉應寵 漢斯·普特曼斯 海盜劉香海盜李國助明軍艦隊: 重型戰艦50艘(加裝英國炮) 中小型各式船艦100艘 荷軍20艘船艦(1300人)海盜軍50艘傷亡 : 200艘各式船艦,陣亡86人,受傷132人,數十人傷亡,116人被俘,4艘船艦遭天災以及明軍擊毀,背景荷蘭自1602年開始在東南亞進行香料貿易,為了拓展與中國方面的貿易往來(尤其是絲織品)於1624年在澎湖建立城堡。此動作刺激到當時的明朝政府,而後明朝政府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包圍澎湖並與荷蘭人交涉,後荷蘭人退出澎湖。
但交涉過程中福建巡撫(以時間推斷為朱一馮)在交涉信中提出如果荷蘭人願意退出澎湖並前往台灣的話,福建政府願意保障福建至大員間的商業往來;但是實際上福建地方官員並沒有履行諾言,由於海禁令影響,命令上中國與荷蘭的公開貿易關係是被禁止的,福建政府理解此點但仍開出空頭支票以誘使荷蘭方面認同其提議。在無法進入中國港口貿易的狀況下,荷蘭船隻如要進行中國貿易僅能停泊在漳州灣周邊,並藉由協助者將貨物運上船隻交易,在本質上為走私行為。當時荷蘭人在福建商人許心素協助下勉強從中國方面獲得少許絲織品以及其他貨物,不過此貿易模式在許心素被鄭芝龍擊敗之後荷蘭人轉而鄭芝龍簽署類似條約,但是在合約中並沒有確定每年的供貨量,因此荷蘭方面的對中貿易完全受制於鄭芝龍的決定。
對於這種受制於中國方面的貿易狀況荷蘭方面自然有所怨言,並不斷的向鄭芝龍提出在中國港口自由貿易的提案
並協助鄭芝龍於1630年擊敗當時在東南沿海勢力最強大的海盜李魁奇以試圖換取在中國的自由貿易,但是在擊敗李魁奇後鄭芝龍並沒有履行約定;鄭芝龍雖然掌握當時東亞海上勢力,但官位僅為廈門游擊,因此實質上並沒有決定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許可權,另外於崇禎三年(1630)三月新任的福建巡撫鄒維璉對於鄭芝龍等人無視海禁令進行貿易也多所不滿,因此在上任後在次發布海禁令,允許有許可令的福建人民下海活動,但不允許外國人至福建貿易。在這次海禁令發布後隔年獲得前往大員許可證僅有6張,而前來的船隻更少於此數量,這種狀況使得荷蘭在台灣的貿易陷入困境。在連續獲得承諾並付出代價卻沒有任何結果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於中國方面失去耐性,在漢斯·普特曼斯於1633年4月至巴達維亞回報狀況後,巴達維亞的決策者決定以海上掠劫的方式逼迫中國方面答應其要求.
戰前準備
在1633年4月30日決定對中國進行掠劫行動後,巴達維亞方面於5月14日派出船隻前往大員通報即將到來的作戰,本隊集中了6艘帆船於6月2日出發,另外也集中了各地巡邏中或是順路船隻前往作戰,趁西南季風吹起的夏季中國商人會自南方各地回到中國,在此時機對這些船隻進行掠劫。
作戰目的為對中國福建沿海進行掠劫活動逼使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並在掠劫途中盡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
衝突時間表
7月5日:Kemphaen與3艘戎克船到達南澳7月7日:艦隊抵達南澳。決定Perdam及1艘戎克船前往好望角[7];Wieringer以及一艘戎克船前往鍾灣,Warmont前往冬山進行掠劫7月11日:Wieringer在掠劫途中與26艘明軍戰艦隊接觸7月12日:Tessel、Weesp、Couckebacker、Catwijck、Kemphaen對廈門港內的明軍戰艦發動突襲,擊沉25~30艘大型戰船及15~20艘小型戰船。荷軍戰死1人,擄獲三艘大型戎克船及一艘小型戎克船。傍晚,廈門商人至荷蘭艦隊詢問攻擊理由。 Kemphaen.Zeeburch.Salm及一艘戎克船派遣至廈門北部進行掠劫。7月14日:鄭芝龍派遣使者對荷蘭艦隊送交信件,要求釋放12日扣留的中國商人,並說明荷蘭艦隊前來廈門攻擊中國船隻的原因7月16日:Kemphaen、Salm以及兩艘戎克船至廈門北方浯嶼進行掠劫,Venlo號快船從巴達維亞至廈門。廈門商人代表再次前來荷蘭艦隊提出供給一定數量家禽家畜以換取荷蘭艦隊不至附近陸地進行掠劫的條件7月18日:Zeeburch、Venlo、一艘戎克船前往圍頭灣巡弋封鎖金門沿海Kemphaen、Salm、一艘戎克船前往馬嘴灣封鎖漳州河和金門烈嶼方面航道
7月24日:鄭芝龍派遣代表前往荷蘭艦隊,並提出只要停止戰爭並撤回大員即可派出船隻與大員貿易。荷蘭方面回絕此要求。7月26日:明朝代表送宣戰書前來荷蘭艦隊7月27日:普特曼斯派遣使者前往劉香以及李國助據點,尋求支援。
7月29日:荷蘭艦隊將宣戰書答覆送交明朝代表,明荷雙方正式宣戰。荷蘭在宣戰書中提出數項條件作為停戰要求:
1.希望擁有在漳州河.安海.大員.巴達維亞自由貿易的權利2.在鼓浪嶼建立貿易據點3.可派遣代表至中國沿海城市收購商品4.船只能在福建沿海自由停泊5.不準任何中國船隻前往馬尼拉6.荷蘭人在中國享有與中國同等法律權利7月31日:Balam、Boucaspe從大員到廈門支援荷蘭艦隊。海澄守軍對荷方陸上據點發動突襲,殺死1名荷蘭人。8月3日:荷軍得知明朝方面進行動員,除了軍隊以外徵調民船以及物資製造火船,並對火船士兵發出:"燒掉荷蘭船得200兩賞銀,取得一個荷蘭人頭顱得50兩賞銀"宣告8月6日:Boucaspel從大員前往廈門支援荷蘭艦隊8月7日:Middelburch前往澎湖,Bleyswijck自巴達維亞前來廈門支援8月8日:荷蘭使用的一艘戎克船受到明軍8艘船隻攔截,並未損失。
8月12日:Salm、Weesp、Boucaspel、Kemphaen前往廈門進行第二次攻擊。遭到明朝軍隊反擊因此沒有獲得任何戰果,荷方受傷5人8月14日:50艘明軍船隻自金門島西邊,80艘至金門島東邊監視荷蘭艦隊;並使用7艘火船對Weesp攻擊未果,全數遭荷蘭艦隊擊沉。荷方損失1人8月17日:Venlo裝載掠劫到的貨物前往日本
8月18日:40艘火船攻擊荷蘭艦隊。在尚未貼近前被荷蘭艦隊發現率先攻擊,攻擊未成逃離並自行引燃部份火船,荷蘭艦隊追擊並擊沉了18艘火船 Balam以及三艘戎克船前往澎湖群島攔截自馬尼拉回國的中國商船
8月22日:Warmont及Brouwersheaven前往澎湖,荷蘭派出Salm、Kemphaen及一艘戎克船前往斗美村進行掠劫。因觸礁使得戎克船沉沒8月27日:艦隊從廈門灣轉移至漳州河停泊8月29日:7月至海盜根據地交涉的使者返回荷蘭艦隊。劉香.李國助正式與荷蘭方面聯手。8月30日:Oudewater自巴達維亞至廈門荷蘭艦隊處,荷蘭艦隊轉移至東山8月31日:荷蘭艦隊派出Salm、Boucaspel及3艘帆船加上海盜支援的5艘船艦奪取剛至銅山港的商船。荷蘭與明軍發生衝突,荷蘭勝利並成功奪取商船以及貨物,並成功燒毀掠奪銅山防禦線以外的船隻以及村落。9月2日:Oudewater離隊前往日本
9月8日:荷蘭軍隊自東山上陸掠劫時受到明軍圍剿,荷方5人受傷9月13日:Kemphaen被暴風吹離艦隊9月14日:海盜2艘船隻與荷蘭艦隊合流,並帶來鄭芝龍在福州河以及泉州河集結火船的消息9月16日:福建巡撫鄒維璉前往福建進行調兵。並任命五虎游擊鄭芝龍(前鋒)、南路副總高應岳(左翼)、泉南遊擊張永產(右翼)、澎湖游擊王尚忠(游兵)、副總兵劉應寵.參將鄧樞(中軍)為對荷蘭艦隊的軍力部署。鄭芝龍自行出資購買英國炮加裝於明軍艦[8],,
9月16日:荷蘭艦隊再次前往漳州河停泊9月18日:海盜派出6艘船隻與荷蘭艦隊會合9月19日:荷蘭艦隊再次前往東山停泊10月2日:荷方派出Weesp.Tessel前往暹羅,劉香艦隊12艘帆船抵達荷蘭艦隊處10月7日:Catwijck.Boucaspel因風暴擱淺損毀10月13日:8艘海盜船隻與荷蘭艦隊合流10月15日:鄒維璉至海澄指揮明軍艦隊10月17日:明軍得知荷蘭艦隊以及海盜艦隊位置以及規模(夾板船9艘.海盜50多艘),下令福建所有明軍水師出擊。10月18日:明軍在銅山外海以8艘戰船.2艘火船攔截2艘荷蘭船隻10月19日:明軍主力部隊集結完成10月22日:明荷大戰,荷蘭艦隊8艘帆船以及海盜50艘大小帆船與明朝水師50艘大型戰船100艘火船對抗。Brouckersheaven遭燒毀,Slotendijck遭擄獲(船上約100人遭俘虜),其餘船隻在面對明軍強大實力下逃脫回大員。結果明朝方面,此場戰役之後原先對海禁政策采強硬態度的福建巡撫鄒維璉遭到撤職,繼任者對於海禁政策以及鄭芝龍等人無力約束採取放任態度,雖然明朝宣稱勝利,但東南海權自此落入鄭芝龍一人掌控。
荷蘭方面,東印度公司在此之戰明確認知其於與明朝武力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而鄭芝龍在戰後對荷蘭方面的善意回應使得荷蘭放棄與劉香等人的合作,轉回與鄭芝龍合作的貿易模式。
荷蘭在此戰役對中國的損失絲毫不須賠償並且還得到了鄭芝龍方面穩定供貨保證,可以說達到了原先設定的作戰目標。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鄭芝龍)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英劇《禁忌/Taboo》里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是什麼來頭
作者清涼
眼看本季有衝冠趨勢的英劇《禁忌/Taboo》也快臨近尾聲,被湯老濕的演(顏)技(值)折服的人越來越多,這部由英美合作的電視劇走的是陰鬱鬼魅的黑暗哥特風,本質上有著重金屬音樂一般的粗野與厚重,每次見到男主都好像是剛剛從爛泥塘里滾出來的一樣,但那也沒有掩蓋掉湯老濕霸氣的光環。
劇中的背景發生在1814年,男主詹姆斯從非洲生活十年回到英國繼承父親的遺產,這個遺產就是努特卡灣,北美的一塊殖民地,這個努特卡灣雖然地方不大,卻是個風水寶地,所有者能對整個溫哥華島享有主權,它也是去往中國的必經之路(為其後來走私鴉片)。
這對當時的資本大鱷東印度公司來說是極其有吸引力的,也是為什麼劇中東印度公司和湯老濕對著乾的原因所在,東印度公司本打算男主父親死後接手這個島,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湯老濕一時間變成了東印度公司的眼中釘肉中刺,專門負責在劇里找湯老濕的各種茬兒,更不可理喻的是連國王都畏懼它三分。
對於這家東印度公司其實我們並不陌生,中學歷史書里曾經提到過它,對,就是向中國輸送鴉片的那家公司,這部英劇講的就是他把「生意」做到中國之前的那段時光,英國東印度公司更是因販賣鴉片和黑人奴隸而臭名昭著。我幾乎目測到了湯老濕的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東印度公司這種要上天要和太陽肩並肩的猖狂自信是哪兒來的呢?
劇中沒有直面表現東印度公司在英國一手遮天的那面,但是從側面描寫了東印度公司的黑暗,記得前幾集湯老濕用非洲帶回來的鑽石買了一艘貿易船,他晚上檢查船的情況,使用巫術發現了這艘船「不幹凈」,原來它是一艘運輸黑奴的貿易船,也就是說東印度公司表面上是從事貿易生意,但是私下卻干著黑活——販賣人口!
事實上,世界上最早的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建立的,劇中的東印度公司的全名應該是「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東印度公司是1602年荷蘭商人以及貴族建立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也是世界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17世紀的荷蘭在海洋貿易中扮演著老大的角色,當時荷蘭被譽為「海上馬車夫」,早年做胡椒、香料等生意,目的是把香料佔為己有,形成壟斷,再販賣到歐洲各地。
後來英國人也發現了爪哇島的香料生意,並加入了進來,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倆家公司因為香料引發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敗下陣來,取而代之,英國成為海上新霸主。
用英國著名政治家、航海家華爾特·雷利的話說:「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財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600年12月31日公司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從此東印度公司因加速發展,行走在政商兩界、黑白兩道,一時間成了英國最有勢力的商業巨擘,這也為英國後來成為「日不落帝國」鋪好了路。
不可否認英國商人早期的行為是以掠奪搶劫為中心,無法改變他們骨子裡的海盜血統,在海上從事貿易吸取了海盜和私捕的經驗,在商場上立穩腳跟。
與此同時,他們不再滿足於香料生意,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做起了棉花等生意,由於印度棉便宜實惠更受人們喜歡,英國與印度的關係越發緊張,也是從經濟開始發生了變化,開始僱傭印度籍軍人,形成了「東印度軍」,征服了印度,以至於讓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的「統治者」。
利用這種商人與軍人的聯合強制驅逐商場上的競爭對手,繼而又通過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中謀取更大的利益,東印度公司的手段可謂low中之最,東印度公司說白了就是名副其實的殖民機構。
1858年,東印度公司終於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一個商業巨擘也由此走向衰落,成為一段商海傳奇。
如今,東印度公司早已離人們遠去,可它的名字猶如不散的亡靈飄散在各處,不得不承認英國東印度公司為英國早期資本的積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它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災難,甚至影響著未來。
大航海之後,歐洲爭先為了去發現印度而紛紛開始海上競爭。印度就是他們腦海里朦朧的東方的概念,就像我們也都稱呼外國人是「西洋人」,最後美國的土著變成了印第安人,印度尼西亞,印度都是這個泛指的具體具象。
各個國家先後找到了亞洲,並且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
但是真正把規模做大的,就兩個國家,一個是荷蘭,一個是英國。
荷蘭是世界上最先發行股票,建立公眾公司的概念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大概就是現在東南亞的地區,當中國處於明朝的時期,荷蘭就開始對東南亞的土著國家進行了征服和殖民。東南亞主要產出就是香料,在那個年代,香料在歐洲是一種十分昂貴而受歡迎的暢銷奢侈品,誰掌握了香料,誰就掌握了最大的財富。荷蘭東印度公司因為公眾募集資本和控制了高額的盈利產品而迅速做大,成為非常成功的企業。荷蘭因此在亞洲站穩腳跟。
英國是後起之秀,開始和荷蘭競爭,最後英國在香料生意上敗給了荷蘭,轉而開始經營印度,以印度作為真正的大本營。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先後經歷了幾次整改,從王政時代拿著女王的特許經營證到特倫威爾的支持再到後續獲得議會的認可。荷蘭發明了股票,英國則進一步完善了整個企業治理的理論。兩國東印度公司的歷史,就是一部現代企業誕生的歷史。
英國東印度公司到了後期什麼賺錢做什麼,徹底沒有下線,當然,一方面,這個龐然大物造成了很多的苦難和黑暗,但是客觀上它展現了公司作為一種新的人類組織模式可以獲得怎樣巨大的能量以及怎樣去治理公司獲取利潤。還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整個東方世界的歷史。
我們總是習慣於國家為本位的敘事邏輯,其實很多時候,是一個公司和一群國家的交戰。
東印度公司就是以為自己位於東印度的公司,都是為了海外貿易。如果特指英國的那個的話,該公司主要就是組織印度人種大煙賣給我清,後來有的阿三不樂意了,鬧得太厲害收支不平衡了,就讓印度獨立了。
東印度公司和香料之路有什麼關係,想找出香料的歷史,誰能給我些答案
推薦閱讀:
※如果人類能殖民南極,是不是也能殖民宇宙里的寒冷星球?
※與英法相比,荷蘭的殖民統治有何特點?
※八國聯軍侵華是否有宜於中國?
※為什麼近現代陸地擴張的國家大部分領土得以保存而海外擴張的國家最後卻近乎失去全部海外領土?
※為什麼白人殖民者選擇屠殺而不是奴役印地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