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為一個貧二代或你所知道的貧二代在搞學術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一直在考慮所謂貧窮對我的影響。因為在最近的一兩年內,感覺到自己做事的風格是退縮的,很多事情都會極端退縮,和老闆的溝通也不順暢。

可能更是一種和貧窮伴行的行為方式對我的長期影響。

家庭教育的模式可能也和精神和物質的貧窮有關。

我的狀態是比較容易退縮,在某些關鍵時刻表現消極,對未來沒有預想和規劃。

出國旅行的計劃對我來說,都很難。

貧窮可能跟一些事情有關,也可能有些聯繫被誇大了。如果一個人更加積極,更加相信來於自己的力量,就可能更容易不被貧窮影響。可是,在貧窮的情況下,很多東西的爭取和獲得會被限制。

現在明白了不少。

博士畢業以後,最重要的是去掙錢,經濟自足,腰板才能挺直。

老娘要掙很多錢。

====================================

貧窮的世襲是可怕的

貧富差距是國家經濟轉型期社會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在這種成本的投入中,一批批普通工人、農民以及尚未享受政策帶來機會的人依然貧窮,這類人被稱為「窮一代」。而他們的子女由於基礎環境差,同時得到教育少仍然未能擺脫貧窮,稱之為「窮二代」。他們廣泛地存在於城市和農村之中,如今有很多仍屬於弱勢群體。

伴隨著民間財富的高速增長,「窮二代」背負了物資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太多壓力,即便辛苦讀到大學畢業,在就業、創業時也會有很多有形和無形的困難,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對貧窮刨根問底

缺少應有的教育

父輩這一代窮,供不起下一代讀書,下一代長大後還和上一輩一樣沒文化、沒素質,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數量驚人的農村「窮二代」正在拷問貧困山區的教育缺失。自然條件惡劣、教育支出費用高,西部地區的一些貧困農民無力供養自己的子女上學,一些貧困鄉村出現了新的文盲群體,而這種貧困的持續性更導致了「窮二代」現象。

缺少公平的競爭機會

教育的缺失並不是造成「窮二代」的核心因素。「窮二代」缺失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一場本身就不公平的競賽中,我們沿用了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這就是「窮二代」站在更低的起點上和「富二代」同場競技,這勢必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精神貧窮的惡性循環

長期處於貧困的人們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屈從感、不願為未來做計劃、不能控制慾望的滿足和對權威的懷疑。這是一個來自精神上貧困的惡性循環,並能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一旦形成「貧窮文化」,就能導致貧窮的世襲。

哪些人是「窮二代」?

「窮二代」主力軍之留守兒童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農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中國目前約有5800萬留守兒童。這些人形成了「窮二代」的主力軍。

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另外,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

「窮二代」主力軍之下崗職工子女

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國企改革讓中國出現了一大批下崗職工。雖然下崗只是暫時的現象,但它對家庭的衝擊卻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對他們的子女來說,父母下崗,孩子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這些影響來自生活、學習、心理健康等各方面。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下崗職工的子女一般比同齡人更成熟、更明事理。

不少下崗職工子女表示,自從父母下崗後,感到自己突然長大,要幫父母承擔家庭重任。他們理解父母下崗的壓力和在外奔波的辛勞。不僅打點好自己的一切,而且從小就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家庭生活的逆境給不少下崗職工子女帶來了積極的學習動力和不凡的生活體驗,這些孩子通常學習努力,成績優秀。

當然,父母的下崗造成家庭經濟困難,這也使一部分下崗職工子女產生了消極心理,尤其是一些家長下崗後不能正確對待,當著孩子的面發泄不滿、怨天尤人,甚至拿孩子出氣。家庭中這種沉悶、悲觀的氣氛必然會影響孩子,使他們惶惶不安,心靈受到傷害,這樣會造成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對此,有學者對下崗職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幫困助教方面提出對策,認為要教育好下崗職工子女,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應群策群力,共同引導。

貧窮 志不能短——「窮二代」引起社會擔憂

某些「窮二代」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他們渴望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卻不肯為自己的理想付出艱辛的勞動。這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窮人的孩子勤勞、刻苦、善良和正直的印象。這些人對父母的艱辛視而不見,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不肯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卻總是把父母看成自己的提款機。只是認為父母有撫養自己的義務,卻認識不到自己應該為父母為家庭承擔一定的責任。

(舉例)2009年3月31日,新疆沙灣縣在烏魯木齊讀大二、18歲的木拉提江(化名)自導自演綁架案,欲敲詐父母20萬元被抓。可能是考慮到他的前途,此案免於起訴。木拉提江是農民的兒子,他的父母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供他上大學,他不但不感恩,卻在假期利用父母給的錢四處遊玩,直至用十分拙劣的手段敲詐父母,觸犯了刑律。

引起社會擔憂的還有父母的原因。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導致他們對其有求必應、過於放縱。一個農民家庭,能夠按時提供子女的學費和生活費已經很不容易了,豈能再為他們假期旅遊的費用買單?上述案例,正是因為父母對他缺乏約束力,才使他越來越無視父母的難處,私慾膨脹得越來越大。而社會上一些人的浮躁與貪婪更對「窮二代」產生了不良影響,喧囂代替了沉默,狂躁取代了思考,漠視驅逐了感恩。

「窮二代」的問題應該是全社會都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整體發展。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一篇關於「窮二代」自嘲的貼子在網上一經發布就被廣泛關注並轉載。

  你我都是「窮二代」

  1.在各種「拼爹」(註:比拼老爹,指學得好不如有個好爸爸)遊戲中失敗。

  2.感到當農民工和大學生區別不大,於是勇敢地放棄高考。

  3.別人說:家裡錢不是問題;你說:問題是家裡沒錢。

  4.寒暑假,經常需要到田裡收莊稼或在城裡打工掙學費。

  5.有當城管的衝動,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6.經常有扼住命運喉嚨的衝動,但每次喉嚨都被命運扼住。

  7.如果讀過《紅樓夢》,最受觸動的應該是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8.對「寧當富人三奶,不嫁窮人」的說法強烈認同。

  9.從不思考「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蠢問題,卻經常為明天發愁。

  10.在城市經常被取笑甚至欺負,熟悉各種人的白眼。

  11.從迷戀個人奮鬥到覺得奮鬥根本改變不了命運。

  12.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農用車、火車和長途大巴。

  13.熟悉人民幣分幣的購買力。

  14.家裡往往有沒有戶口的兄弟姐妹。

  15.有仇富心理,並十分痛恨貪官,覺得他們不僅奪取了你父輩的財富,更奪取了你翻身的機會。

 16.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別是慢性病,因為沒醫保。

  17.經常看《讀者》之類的「心靈雞湯」,但好多姐妹為生活選擇了「出賣自己」的方式。

   18.大體認同這樣一種說法: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的雙手解決,無法反抗就要學會接受。

轉發於

80後兩極圈(二)

======================================

摘錄於

The Study on Povert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Review

沈姍姍 San-San She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教育與貧窮關係之假定與理論

一、 教育與貧窮關係之假定∕觀點
一般在探討教育與貧窮的關係,往往不脫以下的假定或觀點:
(一)從缺乏技能及有助於成就之人格特質的觀點論述:
1.貧窮的人缺少教育以及因接受教育而獲得之知識技能,往往影
響其職業、社會地位取得與薪資。教育程度低者其薪資所得往
往較低、失業的可能性則較高。此可由人力資本論及地位取得
論獲得解釋,歸屬於下文的貧窮功能論。
2.貧窮的人智力較低,且缺乏成就(或工作)動機、自尊感及抱負,因而影響其學業成就。此與下文的貧窮文化論有關。

(二)從貧窮的代間延續論述:大多從家長的教育、經濟位階,以及
家庭所能賦予子女物質、文化及社會資本面向著眼,期望教育機制能協助打
破貧窮之惡性循環。其觀點包括:

1.來自高所得家庭的學生會比來自低所得家庭的學生接觸較多與
較好的資源。

2.高社經地位的父母較能帶給子女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貧窮家
庭子女基本上處於文化資本或社會資本缺乏狀況。

3.貧窮文化與文化剝奪(貧窮者被主流社會所排拒)往往會延續
給下一代。

4.貧窮的循環基本上是循以下路徑:貧窮的父母→不當育兒方
式→子女遭受精神、社會與知識上的剝奪→學業表現失敗→
低階層工作、低收入或失業→不安定、不滿足的婚姻與家庭生
活→貧窮的父母,此即為貧窮循環論。
因此,貧窮問題不只是相對的、而且是會累積的,雖然會有天生貧窮
的情形,但其根源可能是其上一代無法累積足夠的資源來支持與協助下一代
的地位維持(古允文,2003)。台北市社會局在提出「大手攜小手」方
案時,其說帖中也認為,貧困家庭常因單親、隔代教養、家庭條件先天不
良等,忽略教養孩童,甚或導致孩童人際關係不良,是形成「貧窮循環」的
高危險群。

(三)從貧窮影響或造成的教育問題論述:

1.貧窮易造成行為與人格特質異常:如道德約束鬆弛、少年犯
罪、無人管教、缺乏理財能力等。
2.貧窮往往使身體狀況不佳:如容易疲倦、經常頭痛、失憶、情
緒波動、語言表達能力差、難以控制衝動等。

3.貧窮會影響心理狀況及價值觀:如自尊感低、無助感高、自我
貶抑、自衛性強、侵略性強、缺乏奮發向上之競爭力(企
圖心)、現時導向、難以延緩滿足、覺得蒙羞受苦、對他人不信任、覺得受社會排斥、具男性優越之信仰、偏差的愛情及
婚姻觀、缺乏長期教育計畫。

4.貧窮也會影響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處於貧窮狀況
之學生容易逃學、輟學。Chaikin (1985)指出兒童若多年處
於貧窮,到青少年時比那些經歷貧窮較少年數者更易輟學。

5.由於前述這些身心狀況與行為表現,貧窮者容易遭受到社會排
斥,在學校中也易受到異樣對待。
Michael Dodson (1978)指出來自被剝削環境的孩子的
特質為:缺少語言技能、缺少語言辨識的知覺技能發展(
perceptual skil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differentiation)、缺少
回應問題或問問題的刺激、缺少好奇心、缺少豐富的經驗、缺
少父母學習方面之支持、且缺乏父母對教育過程的關心。這些
因素均使得來自貧窮家庭子女在學校易受到排斥且學業成績難
以理想。
6.貧窮年數與時期對教育有所影響:學者研究發現家庭所得相當
程度地影響兒童與青少年的福利(well-being)、家庭所得影
響兒童的能力與成就大於對情緒的影響、處於極度貧窮或低於
貧窮線多年的兒童則受影響最大。貧窮的時期對某些兒童表現
結果及影響相當重要,那些在學前及入學後幾年內遭受貧窮的
孩子比青少年時期遭遇貧窮的孩子,有較低的學校教育完成率
(Brooks-Gunn Duncan, 1997)。Chaikin (1985)也認為貧
窮的年數是影響其學業表現的重要因素,兒童處於貧窮七年以
上其表現會低於其同齡與同年級之水準。

(四)從教育致力於貧窮問題之舒緩(解決)之方式來論述:從教育
如何發揮濟貧或幫助脫貧的角度著眼。

Knapp Shields (1990)認為學校
可在三方面加強舒緩貧窮造成或影響的教育問題:1.極大化此任務之時間 2.
對學術性學習建立高期望3.發展一種加強父母支持學習的學校環境。他們指
出學校需依據學生背景調整其教學策略;同時學生則需調整去適應學校標準與過程。Benjamin(1994)認為雖然貧窮問題普遍為教育人員所認知,學校
卻未能投入顯著的資源去有效處理貧窮議題。他認為學校不能單獨解決貧窮
問題,也不必為貧窮負責,然而學校還是可以透過改善教學、提供更多學前
教育以及與家庭、社區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來減少貧窮衍生的教育問題。


針對題主情況,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先揣測一下,題主月薪3500,師兄師姐可進清北教職,應該是科院或者北大的大牛課題組。可以轉行金融IT,想來研究方嚮應該偏理論,數學、編程功底好。已經肯定能順利畢業,要麼你們老闆非常nice,要麼PRL或者幾篇二級學科頂刊肯定是有了。從評論區來看,題主的信心也很ok,自己的目標很堅定。如果以上推測沒啥偏差的話,題主你放心的走這條路,不要在意貧二代不貧二代,科研崗位很適合你。

至於你說的問題,窮二代科研做的好的少。沒錯,確實少。我身邊經濟條件不好的長輩們基本沒有這樣走的。窮二代博士畢業要麼去做銷售,要麼技術支持。但是你的背景,平台,paper,決心都有了;而我認得的師兄師姐要麼缺paper,要麼缺決心。而且和我們生化專業不一樣,你的專業複雜度更高,門檻也高,競爭相對少。所以別人不行不代表你不行,不必擔心這個現象。

窮,博士階段是可能的。但是你科研能力強,博後找個好地方應該可以。做幾站發些牛刊,不知道海外教職什麼情況,但是青千百人還有各地的XX學者待遇都非常棒啊!至少在化學領域裡,paper上去了青椒回國碾壓真沒啥問題。假如paper不夠碾壓,不想競爭太激烈,退到一些有錢的211也是滋潤得很嘛。所以錢不是什麼問題。

資源方面一定記住,老闆(博士和博後階段)就是你最大的資源。富二代怎麼了?老闆不喜歡一樣不會給他資源。和老師處好關係,一定不會錯的。我們院里多少導師招回/推薦自己的學生啊,不少青年才俊都是這種途徑回國站住腳的。


我一直在記錄的一個大大寫的人生計劃,是自嘲風格的人生計劃,意思大概是:

小時候的願望和自己的天性決定了自己的未來,就他的天性來說,成就和生活方式是沒有關係的,成就是獲得資源的手段而非鑽研的目的。有了足夠的智力和勤奮的他完全可以在喜歡的方面混下來,但是缺乏童年的積累他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勇氣嘗試,影響別人的方向,去驗證他的想法,所以有學術成功的幾率比有錢人低。

不過他知道他活著的目的是思考這方面的東西,而他尋求的就是生活,搞學術是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思考這方面的內容。寫人生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他自己可以這麼活,他用自私獲得資源和機會留在學術領域,人生計劃就是為了削弱在現實的責任感和欲求,是對將人變成責任和金錢的評價者的反叛。最後他終於開始計划了,大體內容是父母不重要,雖然要寄生活費,不過不能夠為了他們放棄自己的目的;學術的氣氛和價值觀不重要,必要的時候參與邪惡的事情;學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這樣子的思考和充滿這種思考的生活(我猜他用這種方法維護自尊心,減少自我消耗,維持堅持的動力)。

我不覺得這個是非離題的人生計劃,而且我的記憶和縮略也怪怪的……也不知道放在這裡合不合適。我是個還在讀高中的人,不了解情況亂回答的。


在題主所有的前提下,再加一個「文科」。問題就嚴重到了另一個層次上。


答主大四,已保送物理研究生。不是過來人,但也有些體會。

先說說題主的幾點困惑。

1.這方面答主倒是好些,父母比較尊重自己的決定,而且原本對自己沒有太高物質上的期待。如果題主真心學術,建議跟父母好好談談(答主也是談過一次才有現在的結果),讓父母認識到自己的決心。雖說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有責任改善經濟條件,但是也有追求自己理想事業的權利。

2.資源少是事實,尤其是以前,但是進入大學後個人覺得就沒有太大影響了。答主是大學才正式接觸電腦的,之前連瀏覽網頁都不會,但是一兩年後同學電腦有問題都找來幫忙,編程能力在班裡也是數一數二。所以,這方便題主不需顧慮太多,意識到自己缺乏的太多那多學習多努力就好,大學裡的資源也是不少的,利用好網路、圖書館、甚至師友,不可能你的資源比他人差很多(事實應該是很多人都在浪費這些資源)。

3.經濟壓力確實有所影響,只能建議題主不去計較物質。想要一輩子做學術,更要做好沒有富貴的決心。(不過就答主了解,小康還是沒問題的)另一方面,既然想鑽研學術,就知道自己是有所追求的,那就不該在其他的事情分心,不是自己追求的東西何必在意。科研方向的話則一定要考慮經濟了,努力進好學校好研究所,相信經費是不會差的。

最後,答主也接觸到過家庭條件並不好的大學老師,科研的話做的一般(僅指個例),覺得更多地是和自身有關,只是答主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說到這裡,答主覺得年輕人有所追求是好事,想做的是不是違法犯罪,也不是異想天開,那就應該儘力試試,就算不能成為一流學者,人生在追求理想中度過不亦樂乎?

和題主一起努力,祝好


每天七點起床,十點半回宿舍。寫代碼,讀書


少扯淡 多思考,不像孬種一樣把解決問題的精力放在上網發帖子上。就能克服。


想來我當初進入XX科技大學的時候,也是懷抱著出國與科研夢的。然而三年下來,被學神和學霸虐過無數回,我才發現所謂出國與科研,於吾輩只是一個過於美好的幻想。當身邊的同學忙著考托靠G申請出國時,我已經開始聯繫保研的導師了。

我不喜歡這道題目里所暗示的那種「因為賺不了錢所以貧二代幹不了科研」,你幹不了科研只能是因為你沒能力,而且誰能保證搞科研就一定能出成果,能賺錢?富二代搞科研不也是做一步看一步,可能最後啥也沒做出來。你要真有本事,科研搞不下去了,還可以出來找工作啊,我不相信你真有真才實學會找不到好工作。那些刻意誇大科研風險的人不過給自己找個借口,尋求心理安慰罷了。

以我自身體會來說,貧二代尤其是來自農村的貧二代,限制他們的是自己的眼界和思維。只會死讀書,做事又容易鑽牛角尖,然後就逐漸把自己陷進去,一直都在努力,卻似乎由沒有目標。等到忽然然發現是,已比別人差一大截。


1 缺錢,生活不穩定,嚴重影響心態甚至健康。

2 必要的資料,設備買不起或者買不全。影響發展路徑。

3 難有輕鬆愉快的放鬆活動,除了窮讀書很多事情都沒法做,影響個人平衡感。

4 成績夠了錢不夠有的學校就這麼錯過了。

最後一條才是最深切的悲哀。等同於看著子彈飛向自己卻無力躲藏。


不知道題主知道學術有多專業?我是個技術狗,僅供參考!

本人農村家庭從小家裡沒有計算機,高中畢業前接觸過幾次都是和同學去網吧,很簡單的知道怎麼關機開機而已,直到上大學後我連打字都不能正常聊QQ,QQ號也是上大學後申請的。到了大一我還不知道怎麼清除ie的歷史記錄。

可是你知道我高考志願因為分數不夠被分到了計算機專業嗎!!!但是我一點都沒覺得我將來會比別人或者同班同學起步差(可能我心比較粗吧!)。就這樣到大四畢業前我成了我們班唯一一個做相關專業,並且考了一個全世界行業都公認的最高認證(磚家級,不是很水國內認證),畢業後公司也是業內行業中最高大上的那幾家之一,做的工作絕大多數同行可能一輩子只能在書本上看看,永遠都接觸不到。也許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比較幸運,才有幸這麼順利,而且也談不上學術什麼的。

學習的過程可能和絕大多數大學生不一樣了,我大三開始就基本不再學校了,外面每天都在學習專業知識,每天啃書做實驗,就這樣整整兩年,但是我從來沒有晚睡早起高中那股勁頭,學習狀態很隨意,碰到難題了多想一會,晚上晚睡那早晨就多睡會。讓自己處在一個自然吸收的狀態……

看題主也提到父母的原因,我可能還是比較幸運,雖然農村出身父母學歷都不高,但是很開明,從小就基本什麼事都讓我自己做決定拿主意,對我很信任,相信我的判斷力。當然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他們能感知是錯誤的會提醒我。如果我們都沒發現,錯誤的決定形成了錯誤的結果,他們也不會事後埋怨我,而是默默都和我一起承擔這個結果(其實主要是他們承擔)。而我也會把這些錯誤當做人生中昂貴的一次學費,好好吸取教訓。

寫的可能有點亂沒什麼次序,但是我覺得不管是技術,還是學術都一差不多吧,關鍵還要看自己,外因都是輔助條件。希望我能沒誤導題主→_→


資源少的人,別說搞學術難,在任何領域任何行業都很難。所以認定了一個行業就好好努力,別把鍋甩在父母身上,也許你搞學術不行只是單純的因為你

智商低呢?


碩博連讀。

已決定退學。

理由只是精力+時間有限,花在打工上、學習時間就不夠,花在學習上就沒有錢交房租。

最忙的時候一個學期每周睡三天,12~18個小時。也只能達到成績勉強及格,吃飯不用全素的程度。

如果天資或者基礎夠好,或許在學習上花的時間不用那麼多,清貧一點也就過去了。

過程中唯一的收穫是遇到了願意支持讀博的人,畢竟無以為報,還是推脫了。

匿了。


多窮算貧二代?科研搞成什麼樣算"成功"?

題主應該先說清楚,或者自己先想清楚上面兩個問題。


本科念工科,學了好多數學系專業課之後對數學心馳神往,覺得工科非常乏味,誤打誤撞在top2學校讀計算數學了。

家庭條件不算貧二代吧,但也不算太好,可能勉強能是二線城市的小康水平。爸媽不需要我掙錢養活他們。

現在還在博士階段,科研經常有不順利的時候,我也有非常猶豫有非常低落的時候。我總記得一個場景。在我當時保研第一次見到我現在導師時,他對我說,不管在學術界還是工業屆發展,數學的待遇平均而言都要比工科低,你家家庭條件大概怎樣呢,是不是決定了要念數學。那時我對他的話沒太放在心上,一腔熱情想要做數學。現在回想起來,至少是現在,我不會後悔我的決定。因為我覺得如果我沒有做數學,沒有嘗試去追求數學,我會後悔的。

現在近距離接觸我期待的學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我仍然覺得它非常美妙,我非常享受學習前人的智慧的過程,也會為自己科研中的一些小想法沾沾自喜,非常開心。另外,我非常清楚,我有一些小聰明,但是僅僅靠這些,在數學裡面是做不出大成績的。我需要找到自己準確的興趣點,更加勤奮和努力。而且我也清楚,我現在還是有一些功利心的,不願意,或者說是畏懼,去嘗試太難的問題。想靠一些小想法刷好多publication,為以後找教職做準備。

準備先讀幾年博士看看,如果有高質量和數量文章就繼續科研。如果沒有,我不想在一個非常一般的學校教書,那種還不如早日去工業屆掙錢。幸好是做的計算數學離工業屆還不算很遠。


占坑,等能給我動力的答案出現,作為一個掙扎在理論物理基礎科學的剛入坑的僧,真的需要一些動力,而不是高票答案的冷水


女生的話先找個有錢的老公,像我老公也是貧二代的,現在就靠信念活著呢。


戳中痛點,嘗試回答。

國內一線學術圈已近飽和,請慎入。

我比較好奇這個問題的邏輯:

貧二代搞學術NB的人很少,那麼富二代搞學術NB的人很多麼?比例呢? 這裡NB指的是發表NB論文,對科學作出巨大貢獻等。其實最學術無憂的是學二代,大學子弟兵。

題主是想讀博士呢?還是博士畢業選擇去向呢?

現在想在國內學術圈上游混而沒到國外留學基本不可能,所以題主是想說貧二代基本沒有出國留學的條件吧:1. 英語口語不過關。2. 家境不好無法申請留學。 3. 無強社會關係推薦留學。原問題第1條第2條根本不是問題。學術傳承或知識傳承有這麼好傳就不用學校教育啥的了。第3條,會有,但是只有在你達不到畢業要求的時候--比如我。

所以題主有些想當然了。且考慮如此周全,我看還是慎重啊。

實例:

大學:

師兄在一線大學,前些年由導師提拔,後轉為副教授。據他說很難有上升空間了。且學院里需要站隊。站錯了,對不起。

同學想評師資博後,現在是學術留校的唯一途徑了吧。但是少了個什麼條件,雖然他導師在努力,但是貌似沒有成功。

二本以後會稍微好一點吧

研究所:

另一同學博士去了一研究所,工資不算高(當然也看地區)。流傳有一個段子,請自己理解。甲:請問你是碩士、博士? 乙:博士 甲:哦,你好。 丙:碩士。 甲: 啊,來來來,咱們好好聊聊(作熱情狀)


事在人為。

不是所有搞科研的都是富二代。

同理,它的逆否命題也成立。


眼界和資源。


占坑,10年後來答。


其實,貧二代不適合讀博,不適合在科研這條路上走下去。記得曾經看過一片文章,說的是外國人搞科研都是那些貴族,有錢人乾的事。他們擁有足夠的資本和資源,閑著才會想著去搞科研,做出成果只是一個隨機的事。可能是我比較理想吧,如果堅持科研得要踏踏實實,其實中國這種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上代沒有讀書,就想讓下一代讀書去改變家族的命運,其中的道理不說相信各位也都明白。似乎我偏離了題主的問題了~


在貧二代,啥都沒有的情況下;

再假設你在學術上有一定天賦,有一定突出或是有潛力。

你只有靠嘴了。溝通!和任何能幫你的人溝通交流,去爭取得到幫助,並且一定要得到幫助。

如果如題所說貧二代,啥都沒有。最後社交還差勁,就只能呵呵了。


一次,聽一位斯坦福老師來校講座,結尾的時候他說:「如果你有一顆真正搞學術的心,即使在貴州,甘肅這樣很窮的地方;一張桌子,一台電腦,也能做出世界級的成果。」


我表示很奇怪這個答案下面的邏輯,基礎科學不賺錢所以這個人就沒錢。。

那些自詡聰明過人的人就不能靠點別的方式補貼家用?英語好不好?做翻譯成不成?去新東方總可以吧。什麼,英語不好,那你做啥科研。實在不好,做做家教總是可以的吧。。

容我刻薄一句,大多數有志於科研的人普遍世界觀比較狹隘,除了自己方向外對社會沒啥了解,所以只能指望那點工資,最終陷入我很聰明,可我除了科研啥也不會。

這種心態顯然是有問題的,可大多數人還會陷入我清貧但我清高的誤區。。

好像有點開了地圖炮,匿了。。


推薦閱讀:

如何高效地聽一個英文學術講座?
目前美國藤校和太平洋聯盟中最年輕終身教授的紀錄是陶哲軒保持的嗎?
如何評價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施俊琦?

TAG:人生 | 物理學 | 學術 | 教授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