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為一個貧二代或你所知道的貧二代在搞學術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眾所周知貧二代搞學術搞的很好的人是很少的,那麼我想知道如果自己的出身存在缺陷的情況下,這樣的人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自己感受到的以及所能想到的有:1、父母無法在學術上提供任何幫助,甚至因為他們的一些觀念限制,會是阻礙。2、學習的資源少,別人已經接觸熟識的東西,原本以自己的智力也不是不能做好,但許多都沒聽說過。比如我剛上大學時學編程非常吃力,因為之前就沒碰過電腦。又因為自己與一些圈子的人差異太大,不夠熟識,信息資源繼續匱乏,而無法高效的得知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包括某個問題怎麼去思考,也包括哪個方向的情況是怎樣的之類的信息。許多東西都要自己從零開始摸索。3、經濟方面壓力比別的人大,會造成一種無形的心理負擔。題主目前還只是比較初級的階段,還不算真正進入學術圈,所以也許有很多具體東西還未感受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自身資歷比較老一點比如已經讀完博士的人的說法,或者是你所了解的身邊的前輩的經歷。如果他們做的不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他們做的好,原因又是什麼?雖然知乎上有些人不喜歡看別人談經歷,但我仍舊覺得過來人的經歷對我而言是一種財富,慶幸有網路這樣的平台可以讓我看到不同的人的經歷,那些經歷或有值得學習之處,也或有對自己的激勵之處。
首先我覺得要搞學術那就好好搞,在一個真正研究性的學校有個固定位置才能說在學術圈站住了腳跟。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苦苦掙扎混到博士畢業然後連滾帶爬地去個不入流的學校以教書為生的話,只能說是選擇了教書這個職業,想要混進學術圈是很難很難的,想為某個學科的發展做點貢獻也是很難的,頂多隔三差五發幾篇灌水文章自娛自樂而已。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你手裡沒有資源,沒有可用的學生或者博後,教學壓力又大,還有個池淺王八多的問題;另一方面你也混不進人家的圈子,人家學霸們也不太可能帶你玩。當然我不是說在一般大學以教書為生的就是loser,這樣的工作壓力小、工作穩定、收入中等,不管是富二代還是貧二代,很多人對這樣的生活還是很嚮往的,但我覺得這主要還是你自己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要不要搞學術的選擇。PS:個例總是有的,對於個別理論專業,在教書為主的小學校也有出頭的機會,但是我覺得不能指望這個,全美國好幾萬在teaching school教微積分的數學老師,不也就出了一個張益唐?
具體到貧二代能不能搞科研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可以,但是你要確定你真的是這塊料。我仔細想了想我知道一點底細的人大部分小時候家境都一般,沒有誰是那種有幾千萬產業可以繼承的富二代。不過首先我覺得能上網發帖或者看帖的貧二代都不是窮得揭不開鍋那種貧二代吧?如果你家真的窮得住在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裡面,全家就一條不破洞的褲子誰出去誰穿,一到春荒連飯都吃不上餓得半夜去偷人家豬食的話,還是解決生存問題更重要一點。
你說的前兩個問題不是貧二代特有的問題。比如父母不能在學術上提供幫助,父母能指導你發paper的人總是極少數吧。我上小學以前爸媽教我一點點認字、加減乘除什麼的,這樣我五六歲開始就能看點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科普讀物。但是上學以後他們很忙整天見不著人,好像也沒在學術上幫到過我什麼。我小學初中上的都是不入流的學校,老師素質很差很差,高中在重點高中裡面也是很不入流的那種,黑幫橫行,年年都有打群架打死人的,有幾回警察直接來教室拷人。大學也沒考上清華北大,還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國外PhD,postdoc,faculty這麼混下來了?資源少這個也是一樣不是貧二代特有的問題,中國的富二代有幾個有好的學術資源的?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上大學之前也都沒接觸過編程啊。你說的這個其實我也有一點點同感,我高中的時候奧賽連個聯賽一等獎都拿不到,剛上大學的時候也特別自卑覺得好像人人都是大牛,自己就是屌絲loser一個,結果後來混的好像也不是那麼差。再後來才知道根本不是我自己智商的問題,而是光靠看四書五經考不上狀元的問題,中國奧賽這種專業化培訓已經讓各種野路子失去生存空間了。
你說的第三個問題是比較致命的,所以如果你的家境貧寒又對科研有熱情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最晚在開始讀博之後的2-3年內,確定你真的是搞塊科研的料,確定你的導師支持你,你的方向足夠熱門,你的能力遠高於你周圍的同學等等等等。你可以坦率地問問你的導師或者你們專業學術圈子裡比較成功的人,你在學術圈比較體面地找到一個位置的機會有多大,我想如果有學生問的話我覺得肯定會實話實說的。科研的問題是科研隊伍需要精英化,只能容許一代人中最有想法最刻苦的一小部分人留下來,淘汰率很高很高,同時又缺乏一個好的退出策略。如果你博士讀完了發現自己其實不是這塊料,或者做了幾年博後發現拼不過比你更聰明更努力的人,或者發現老闆偷偷地在你的推薦信裡面使壞,或者老婆受不了你天天晚上往實驗室跑等等,那你的前途不管在學術界之內還是之外都會變得非常慘淡。貧二代的家境決定了你的家庭在你退出科研的時候不僅幫不上忙,還會扯後腿。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比如說你在美國讀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以後postdoc做了五六年發現是個無底洞,老闆對你像對奴隸一樣。某天老闆當著全實驗室的人面滿嘴F-word罵你,你堅持不下去想退出了。這個時候如果你家能隨便掏出個50萬美元幫你弄個投資移民綠卡,或者能幫你出點錢讀個熱門專業的碩士,或者至少金錢上不需要你支持,你都很可能能夠比較體面地退出科研。而如果你年邁的父母還要靠你那一年三萬五的博後工資填飽肚子,恐怕你也就只能咬咬牙繼續在博後的這個爛坑裡面熬著了。
————————————————————————————————————
1.19更新,沒想到這麼多人點贊,呵呵。隨便說一說我這幾年來所見到的科研圈子的一些問題吧。我覺得不光貧二代,想搞科研的富二代也要想想怎麼面對這些黑暗面。PS:此文謝絕轉載。
年輕時候總相信事在人為,現在越來越覺得很多東西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左右的。和 @陳陽 兄弟一樣,我也越來越相信這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很多中國學生覺得光靠埋頭讀書考試就能夠改變命運,其實這是一種偷懶的想法,讀書是個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書當然要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軟性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混社會是這樣,混學術圈其實也是這樣。我從本科畢業以後一路都是在美國的學術體系下成長起來的,說話可能不是那麼接地氣,不過國內培養博士的數量真的非常讓我驚訝,前幾年訪問國內某985的時候發現他們一個組一年畢業的博士遠超過我們一個系。所以我覺得國內的博士生要面對的不可控的東西只會比我們更多。
在我看來科研的兩大普遍問題是某些專業傳銷式的博士培養體系和退出機制的匱乏。其他什麼變態老闆之類的很多都是這兩個問題的衍生品。
首先引用一個別處看來的帖子。當然我不贊同這個人的全部觀點,比如說工程學科教職好找不是因為教授不需要學生的勞動力,而是因為工業界消化了絕大多數博士;比如說搞純數學的學生對教授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可以利用的資源,但是至少在美國,數學PhD如果想去研究性的學校一樣要做2-3年博後。不過總的來說寫得還是挺好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的專業屬於哪一類。
在美國,不同學科的前途和競爭激烈程度可以從學術界人員構成等情況一窺端倪
a類學科: phd畢業能夠直接找到教職,phd期間很少發文章,甚至不發文章都能畢業,行業內幾乎沒有postdoc,代表學科:金融,經濟,統計b類學科: phd畢業有一些能夠直接找到教職,從業者中有一些postdoc,但大部分是美國以外學校的phd學位,phd對文章要求不高,文章影響因子普遍低,代表學科:計算機,電子和傳統工科中的偏應用方向c類學科: phd畢業基本不能直接找到教職,從業者中有大量postdoc,其中很多是美國學校的phd學位,phd對文章要求高,文章影響因子很高,代表學科:生物,納米,物理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類比的話,a類學科的特點是前期從業者(prof)不需要從後期從業者(phd)身上獲得資源(這裡資源包括廉價勞動力以及產出成果), 與之相類似經營方式的是一般性的正常投資,包括儲蓄,股票等等,老儲戶老股民可以傳授經驗給新儲戶新股民,但不能從新人手裡拿到錢。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率是固定的,投資就是為了回報。b類學科的特點是前期從業者需要得到後期從業者的資源,才能保持行業發展。例如教授需要phd做科研才能發paper,類似的經營方式是社會保險和養老保險:即現在的年輕人存錢給現在的老年人發退休金,等現在的年輕人變老了,就會有新的年輕人來供養他們。這種模式下,資金流入流出是平衡的,保險類投資主要為的是規避風險,可以保本但基本沒有太大回報。
c類學科的特點大家也該明白了,前期從業者需要得到大批後來從業者的資源才能保持行業運行:一方面新增加的教授席位遠遠趕不上phd培養數目,大量postdoc積壓而沒有相關業界職位,導致教授可以大批使用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只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新入行者)的支撐才能產出成果使老入行者收益。這種金字塔的模式(Pyramid scheme)實際上就是傳銷模式。除了極少數金字塔頂的人(prof)能夠獲利,大部分入行者的投資都會血本無歸。這是由經濟學規律和行業結構決定的。c類學科經常會颳起一陣勸退風,但常常會遭到行內人的抵制,這個道理和參與了傳銷的人員會拚命維護傳銷金字塔結構,以期待新入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科研隊伍需要精英化我當然是理解的。但是現在美國的情況是有個別出了名的火坑專業不做個五六年postdoc,手裡沒有一兩項基金和一把大文章,找faculty的門都沒有,一個三流爛校放出去一個AP位置能收到上千份申請。和金融或者統計比起來,難道生物的科研隊伍真的要精英到這個地步才有資格指導學生怎麼殺小白鼠嗎?顯然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上的博士實在實在太多了。科研職業化使得不管多麼艱深的專業都有大批的博士在裡面奉獻青春,所以現在很多專業博士畢業以後是無窮無盡的博士後。現在光一個哈佛就有兩萬多博士後,其中哈佛醫學院有將近一萬,而全美研究性學校新的生物AP位置一般來說一年絕對不到100個,競爭有多麼慘烈可想而知。國內前幾年情況要好很多,博士畢業留校一兩年就是副教授,現在這樣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而且在大批海外博後迴流的今天,國內有些學校好像還有個歧視「土博」的問題。
再就是退出機制的匱乏。在今天的體制下,如果一個普通年輕人一路順水順風,博士畢業的時候大概是27歲,如果中間稍微有一點坎坷,畢業找不到教職再做兩期博後,很容易就三十五六歲了。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名校畢業,很聰明又很努力的年輕人如果22歲本科畢業不讀研而是出去混社會,到27歲是個什麼樣,到36歲又是個什麼樣?到了不得不退出學術界的時候,就算你是物理博士編程功底很好有一點謀生手段,也要面對比你的頂頭上司比你小很多歲之類的尷尬;如果專業再不接地氣一點,學一身殺老鼠過柱子的屠龍之術,離開學術界之後的生存狀態可想而知。如果人在國外,那還有個身份問題,綠卡把大批人死死地釘在博後的爛坑裡面,任人宰割。我在國外見到過和聽說過很多很多這樣的事情,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就這麼變成了唯唯諾諾的北美猥瑣男,真的很讓人感慨。
年輕人有理想主義,願意為學術獻身當然沒錯。畢竟人類社會要想發展下去,總要有一批人帶著殉道者的狂熱,不計得失地站出來投身科研探索我們宇宙的奧秘。這其中當然有些人名垂千古,但很多人只是我們這樣的小小螺絲釘,還有太多太多想做螺絲釘而不得的人當了炮灰。但是在今天學術界高度職業化的狀態下,作為一個家底不是那麼厚,不是那麼輸得起的貧二代,還是要在選擇的時候慎重一點點。一方面要對自己有一個合適的甚至偏保守的定位,確定自己真的是這塊料;另一方面在拿到穩定位置之前,還要有一點離開學術界之後何去何從的打算,有一點在學術界之外的謀生手段。當然對自己的定位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專業的一些實際情況,參見前面提到的abc三類學科。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美國20來名的學校的PhD學生,發了幾篇不錯的文章比身邊的大多數同齡人要強一點,老闆是業界中牛但是又沒有牛到一個電話搞定你的工作的程度。那麼如果你是在商學院,畢業後想找教職希望其實是挺大的;如果你是工科,很可能需要有在名校牛人手下做兩年博後鍍金的機會才值得拼一下;如果你是搞超弦的。。。。。。還是把編程學好去華爾街賺錢吧,人生苦短,願意獻身探索宇宙奧秘的牛人又多,真的不缺你這一個。。。。。。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確實影響你的眼界和選擇。面對很多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機會時,會傾向於選擇沒有風險的穩當的機會。這某些程度上會影響最終的發展。我本科畢業時,我們班好多同學選擇了去北大清華念博士,而我為了保險起見,留在了本校。十年多過去了,現在看起來,我的發展比在清華北大念書的同學要差一大截。幸好,後來我在念博士的時候,抓住機會去美國公派訪問了一段時間,開拓了眼界,提升了研究水平,否則這個差距還會更大。
所以,最重要的經驗,能去更好的學校念研究生,那麼一定要抓住機會,要在更好的環境下來提升自己。學術研究是靠人來完成的,不跟最好的人接觸學習,你也無法進步,也不可能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分,有自己的路。你的底牌就是家庭出身,要承認這一點。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揮自己的才智,抓住自己的機會。我們不可能跟一開始就抓了大小王底牌的學二代,富二代相比,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趕上最出色的那些學二代、富二代。但是做學術科研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然規律去扳手腕。所以,能做出自己能力和平台下所能做的最好的成績就行了。
針對你的這些具體問題,我一一回答
1、父母無法在學術上提供任何幫助,甚至因為他們的一些觀念限制,會是阻礙。
答;我父母都是工人,家庭近親沒有人從事學術研究,還好他們並不阻礙我選擇學術研究。他們支持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庭雖然沒有錢,但是也沒有負擔。可以讓我從容的選擇。如果當年父母的觀念阻礙我,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但只要他們不明確反對,旁敲側擊都是可以裝作不知道的。2、學習的資源少,別人已經接觸熟識的東西,原本以自己的智力也不是不能做好,但許多都沒聽說過。比如我剛上大學時學編程非常吃力,因為之前就沒碰過電腦。又因為自己與一些圈子的人差異太大,不夠熟識,信息資源繼續匱乏,而無法高效的得知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包括某個問題怎麼去思考,也包括哪個方向的情況是怎樣的之類的信息。許多東西都要自己從零開始摸索。
答:我也是一樣,上大學之前基本沒有碰過電腦。當時全宿舍六個人湊錢買了台電腦,每天輪流用電腦。後來我發現在學校圖書館上網很便宜,就經常泡在網上的論壇,與人交流,學習,開拓自己的眼界。只要你有心,很多東西都能夠自學的。現在是一個網路時代,不是信息匱乏的時候,是你不知道如何搜索和尋找信息而已。建議你選修一門信息檢索的課程,學習一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料庫查詢文獻和知識。編程也是一樣,需要你花時間來磨,沒有足夠的編程時間和足夠的代碼,不可能學好。3、經濟方面壓力比別的人大,會造成一種無形的心理負擔。答:專註自己喜歡的研究題目,經濟方面壓力不是問題。關鍵是要堅持和專註。患得患失,不可能在科研上成功。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做科研不會有生存上太大的壓力。
題主知道貧二代搞學術搞不好是個常識,但現實當中學術這種不賺錢的職位只會被留給貧二代。無論生源的平均家境還是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商科&>信息&>工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文史哲和其他冷門學科的鄙視鏈都成立。
國內的貧二代看不懂什麼東西賺錢或者懶得挪窩然後被招生老師和直博政策一直糊弄到PHD;國外的學術PHD被徹底看透了連本國貧二代都不讀,然後把搬磚的offer送給「沒有移民傾向」的留學生。十年前還有富二代學霸拿offer出去讀PHD,現在直接讀本科多省時間。
科研體系這種自己把人才趕跑把自己玩完的態勢,要歸功於把學生當僱員這個錯位的制度設計。如果減少學位招生、用企業方式僱傭真正的僱員搬磚(而不是培養熟一屆換一屆),整個體系的效率會高得多,如華大基因。首先如果家境貧困,就一般人而言,選不選擇以學術為業都會面臨比較嚴峻的經濟壓力。即使是去參加工作,北上廣的房價就很輕鬆了嗎?房貸車貸樣樣壓力只怕並不一定會少。
學術生涯,只是現代社會的一種職業分工而已。這個行業的門檻可能比較高,這也需要你自己去判斷中間的機會成本。坦白說,對於貧寒子弟來說,高校或研究所穩定的工作,較高的社會聲望,怎麼會是一個壞的選擇呢?許多人還對學術抱有刻板印象,學術跟清貧有什麼必然聯繫嗎?說到底,這是一份門檻比較高的職業而已。同樣是工作,為什麼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我老師讀師範的時候最大的夢想是去做一名初中老師。(補充一下,當年畢業後,他真的去作了一年鄉鎮初中老師,每天早上6點起床,跟學生們一起跑步)他家境一般,後來複旦讀博,再後耶魯,再後赴普林斯頓。其間結婚生子,波瀾不驚。沒有提供什麼乾貨,引用一下知友 @richard richard 的回答,這個答案顯然是經驗之談,也符合我了解的情況。如果你現在還是學生的話,我覺得在科研這條道路上,生存率比較高的有這麼幾條路線。
一是海外路線,國內名校年級top x,國外名校名導師;非火坑專業,方向熱門,老闆肯幫忙;博士畢業最多做一期博後拿到國外tenure-track AP位置。收入也許不如華爾街或者幾大旗艦IT公司,但是絕對遠高於當地平均水平,可以讓你有一個體面的生活,讓你堂堂正正地站著做研究。二是國內路線,國內名校直博選對人抱好大腿,出去交換幾年混個海外經歷,多發文章多灌水多積攢人脈,在國內按部就班升級。三是海歸路線,如果研究做的還不錯有一些好文章,但是在國外種種原因混不開了,或者根本就是國內的博士,可以考慮拼著受國外老闆壓榨幾年憋出CNS級別的大文章來,拿個人才計劃回國。三條路線風險依次增加,但是總的來說我覺得如果你很有想法的話都還值得拼一下。
祝題主如願以償。
- 基礎性的科研到底是在做什麼?
- 科研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呢?
- 貧二代搞科研面臨的困難和風險
- 確實想讀一個博士學位嗎?
基礎性的科研到底是在做什麼?
人在江湖在,科研在圈子在。科研和人際關係一樣是分層次的,也是一個生態系統的金字塔結構。
最頂級的科學家進行理論框架搭建,這種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多少人,大家都耳熟能詳。次一等的進行新方法和技術框架的搭建,有了他們的建立的方法和實驗技術,可以改進科研思維產生新的突破,對現有的理論範式進行修補。這個級別的科學家是諾獎的熱門人選。大家只要想想自己領域內那些最有影響力的方法就知道。再次一級的科學家是科學系統完善家。從上兩級得到理論框架和方法技術進行邊邊角角的修修補補。當然,這三個層次的科學家是流動的,起碼從第三層到第二層的流動是可能的。目前我國的科研基本還在第三個層面上打轉,中國要想實現本土諾獎的突破,就要實現對第二層的突破。
在第三個層面上,科研界,無論中外,已經實現了產業化,起碼是作坊化。雖然學生培養還是學徒式的老師帶徒弟,或者是師兄帶徒弟,但是不同領域內部的科研規範和標準化操作已經建立,已經可以流水線式的產生科研結果了。這個體系依然是分層級的。最上層的自然是老闆,他負責提供思路、對科研結果進行匯總綜合;中層的是所謂小老闆甚至是博後乃至高年級同學,他們負責具體的科研方法培訓,並對科研過程進行質控;最底層的就是研究生們,是科研苦力,說白了就是不同層級老闆想法的試錯者。於是,一個老闆下達任務,中層負責監工,苦力們努力幹活的科研流水線就此形成。老闆動動嘴,研究生們跑斷腿,坐疼了腰,彎駝了背。那麼科研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呢?
自然是站在哪個層面上,就需要相應的素質。在科研苦力的層面上,幾乎是個能通過研究生考試的人都勝任。所以很多人覺得學位雖然讀得苦,但是還讀得下去。隨著拿到學位,身份也就發生了變化,從事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研究。這個過程要淘汰很多人。在科研苦力的身份里,屬於自己的學術定位、學術思路(談思想還早)是否有了好的萌芽?這個問題的答案至關重要,直接關係著一個人的科研生涯有沒有一個好的開始。
身為一個科研中層,就是傳說中的小老闆這樣的要,具備的職業能力有,指導學生,適當糾偏;自己理論功底紮實,擅長各種文本(文章、本子和各種報告)的寫作。在科研靈感上,從學生時期的偶爾靈光一閃變成穩定產出;在個人生活上,到了這個層面往往年齡不小,成家、立業、照顧父母等等任務,會讓一個剛剛博士畢業但不名一文的人無所適從。這個時候,經濟能力成了最重要的因素,由此產生的心魔會讓一個貧二代在面臨同行的競爭中,處於很不利的地位。從中層到PI這一步,又要洗掉很多人。和一個人搞科研比,帶著一群人搞科研的困難度又高了很多級。並且,在很多研究機構,PI這一層不光取決於個人能力,還有位置的多寡等等完全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提問者認為貧二代做好科研的少,是不是本身的科研素質問題。答案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到了一定的層級,自身的素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良好的科研素質只能保證一個學生較順利地拿到學位,至於以後的事情,不可控因素太多。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因素。
貧二代搞科研面臨的困難和風險
那麼貧二代真的建議不要走這一條路。基礎研究不創造任何實際價值,反而是在燒錢。在我國,基礎類科研的主體是大學和中科院。科研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以後基礎研究的金主會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主。狼多肉少競爭激烈。從事基礎研究,相關人員的收入主要來自微薄的工資收入和科研提成(這一部分目前有增加的趨勢,但後效難講)。這個局面就是目前大學青椒的生活:收入微薄、上有老下有小、寫不完的科研本子、憋不出來的科研文章、24/7全年無休。
在學生時代,經濟條件相對較差還可以忍受。畢業之後你會知道,經濟條件差會成為畢業至少二十年之內的惡夢。選擇清貧的基礎科研,意味著你幾無翻身的機會。同時,貧二代的孩子天生要背負改善父輩生活條件的責任,還有供養弟弟妹妹的義務。一個大學青椒,一個月最多萬把塊錢的收入(最高,實際很多人拿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沒有這樣的能力。家裡需要你去掙錢。學術圈子是及其殘酷的。表面光鮮的學者背後躺的是學生和博後們的累累白骨,這個競爭,對於缺乏穩定大後方的貧寒子弟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因為科研和成功的科研,是天差地別的兩回事。學生時代可能看著自己的導師衣著光鮮一幅成功人士的派頭,可你不知道他是多努力打敗了多少競爭者才走到那個位置上的。貧二代們self-making的意識最強,無形中就是最好的科研苦力。研究生們註定是一茬茬的炮灰,能從炮灰堆里出來的,少。我認識一個為科研獻身的傢伙,他目前在北京有兩套房,放著父親市值幾億的公司不去繼承,在加州理工解剖小白鼠。他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更不用為錢發愁。他這樣的富家子弟適合搞科研。家境貧寒但是真的想做探索類工作,在個人實現和收入上實現比較好的均衡,可以去工科專業和信息類專業。在具備相當學歷的情況下,從事偏應用的研究。供職方向主要是依託大學或者企業的應用類研究所,收入相對要好得多,一樣可以自我實現。風險?
從事基礎研究,有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尷尬:如 @richard richard 兄所言,缺乏好靠譜的退出機制。基礎研究的技能培訓很多是屠龍之技,現實生活中根本用不著。一旦必須退出,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了。這也是一些學科有那麼多千年老博士後的原因。
年輕的時候,曾經對一句話嗤之以鼻: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現在想來,這話對。讀書在改變人生軌跡上,是最具可操作性的,也是最沒用的。有些人註定要背負比別人重得多的負擔。這個與生俱來,無可逃避。每個光鮮的人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確實想讀一個博士學位嗎?
讀博士研究生是個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行為。在讀博之前要考慮幾個問題:
1). 精神上,你真有興趣和志向嗎?你的興趣和志向足以強大到抵消探索類研究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帶來的失落感和失敗感嗎?2).物質上,讀博需要三到五年。這段時間內,你的家庭可以支持你繼續讀書的開銷嗎?你的家庭可以不需要來自於你的資金支持嗎?父母身體如何,存不存在健康隱患?倘若發生因健康等原因發生經濟危機,家庭抗風險的能力如何?3).畢業之後的去向。大學擴招已經進行了十幾年,目前大學和研究所的基層研究人員被80後佔據,留給後來者的位置越來越少。大學和研究所的人員組成相對穩定,人員更替相對緩慢。如果沒有過硬的背景和成績,想擠進學術圈是越來越難。這也是大學青年老師收入可憐也要擠破頭的原因,位置,搶一個是一個,過期不候。決策權重 3)》2)&>1。動機是個基礎,但是做決策的時候更要考慮的是實際條件,而不是精神原子彈P.S. 感謝 @唐榕的分享和指點。
@伊文東 兄對 @金猛的回答我深深贊同。沒有後路可退的時候就只能往前走了。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此文謝絕轉載。不知道樓上回答問題的有多少是青椒。只能說不在其位不知其實。
利益相關:四線城市二本青椒,貧二代(農民子弟)
先說點實際利益相關的:
年收入:10萬+(稅後):前三年,三年之後看個人能耐。年工作時間:40周(頂著鍋蓋細算:52周-12周=40周;40周-2X40(天)-3X40(天)=80天,不解釋)入職一次性收入:33萬(稅後)。看完這些,真的覺得貧二代沒有搞科研的基礎么?前三年60萬+的收入,基本上買房買車夠用了。剩下的就是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了。至於題主說的問題:
1、父母無法在學術上提供任何幫助,甚至因為他們的一些觀念限制,會是阻礙。這個是事實,但是影響不大,科研這種東西拼的是想法和人脈。再說了學術上提供幫助的那是教授二代。學術圈雖然人脈比較重,但是還是相對公平的。靠想法也是能殺出一條血路的。雖然比較艱難,但是基礎不好的情況下,誰不是一條血路殺過來的。2、學習的資源少,別人已經接觸熟識的東西,原本以自己的智力也不是不能做好,但許多都沒聽說過。
這個是靠自己努力的,誰也沒有比誰更聰明,辛苦點唄。3、經濟方面壓力比別的人大,會造成一種無形的心理負擔。
相對而言,經濟壓力還是算小了。至少大部分青椒(非1線城市)入職2年內都是買房生娃了。==============
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正如樓上諸位提到的問題之一:畢業後能不能找到教職?這個不知道題主處在什麼階段(研一?研二?研三?博一?博二?博三?)所以沒法判斷教職好不好找。總得來說一個趨勢畢業的博士越來越多,位置越來越少。以我們學校為例:08年之後大規模招博士,到15年,7年時間招了將近400個博士,基本上位置不太多了。招的博士水平也是從國內普通985,到清華北大,再到海歸博士。這還是一普通二本。再過幾年估計就是退一進一。當然如果題主有這方面渠道的化,這個不是太大問題。實驗條件問題:
這玩意更不好說,看自己研究內容,從少的幾百塊到大的幾千萬的儀器設備都可能需要。去的學校越差,研究條件越差。這個需要注意。研究小組問題:
這年頭單打獨鬥是不行的。要麼加入一個小組,要麼帶領一個小組。是當大腿還是當抱大腿的人,這個需要提前考慮。至於寫本子、發文章這些的,基本都是標配,就不多寫了。援引我的一位老師的話:
國家把本科變成全民性的,可以理解。但是現在碩士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走。還有你們一窩蜂的都想去讀博士。能夠做研究的只有兩種人:背景深厚,他即使不太努力只要在上面耗時間總能出點成果,可是普通人耗得起嘛?或者天資卓越,他熬個一兩年,三四年就能出頭。你們說說你們是哪種?研究生之後的教育,本質上就是精英教育,他不是培養普及型人才的。貧二代面臨賺錢的問題。有人說學術搞好了也可以賺大錢,過得很好。
關鍵是智商——薪酬比。學術研究絕對是世界上智商——薪酬比最高的工作。
所以大談見過誰誰誰搞學術也不差錢,是廢話,因為各行各業做得好都不差錢。關鍵是看門檻,對於多數人來說,是要在很有限的智商下多賺點錢。動輒美國頂級名校,發頂級論文,人口中一萬個最多一個人有這本事。對於還沒有真正進入學術圈的貧二代來說,不要老是去想什麼「勤能補拙」。你就應該問自己的智商(特指在所研究的領域的天賦)是全體同齡中國人之中的萬里挑一么?不是的話,貧二代還是歇菜吧。萬里挑一都達不到,還好意思談搞學術么?(實在不行,再降一格,降到千里挑一)————————————————————————————
結論:智商(特指在所研究的領域的天賦)不夠的貧二代,不必趟這攤渾水。
我的看法會偏激一點 其實家境不佳的人 搞科研有幾方面問題 1,農村家境較差的(排除確實能力極強站對隊伍的人除外)很多人走上科研道路只不過是一種學習的慣性,小時候家境不好,要好好讀書,長大了,學習成績好的要讀研,讀研還迷迷糊糊的時候,被忽悠直了博,經年累月,一直和社會的大環境有差距覺得自己安穩的留在學校才是最好出路,最後找一二本差地區的學校混跡一輩子,說白了家處境不好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確實見識交際能力會有打折(拋開能力奇強的人除外)在學校里待了這麼長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在學校里做點事還行,但是特別害怕出去受到傷害。2、家裡在農村有一些小錢,但是父母的文化成都很差,這一類的人父母是希望家裡出一個博士光宗耀祖,這一類人會勇猛地讀博,但是不會堅定的科研。最後讀完博入行幹了和科研不太相關的活。這類人說白了是活在別人的嘴裡,只是為了一個博士學位,很可悲
家境不太好還是不要讀博士~~我現在就非常後悔~父母都後悔讓我讀博士~整體念叨著怎麼還不畢業~其實在他們眼裡,多讀書就是為了多賺錢,如果在你眼裡你也是這麼想的,那麼,我告訴你,別讀博士~
我認為最大的阻礙在於,當我最渴望時,父母往往無法給予或者不知給予,而我自己則空有求知的慾望。聰明的孩子往往開竅會早些,這卻會是最大的不幸。這意味著他所能接受到的教育是落後於他的智力水平的。此時的教育,毫無裨益,甚至會成為阻礙。
至於你說的問題, 1、父母無法在學術上提供任何幫助,甚至因為他們的一些觀念限制,會是阻礙。 學術和父母完全在兩個世界,所以沒有交集,確實沒幫助,但也沒什麼阻礙,頂多就是額外消耗我的精力時間而已。 2、學習的資源少 基本無解,但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逐漸補足這一短板,對編程感興趣的孩子在網上能找到充足的教學資源和交流環境,自學基本不是問題。但似乎也不能指望父母提供學習資源吧,能做好開蒙就很不錯了,進一步的學習終究不是父母有能力給予的。 3、經濟方面壓力比別的人大,會造成一種無形的心理負擔。 先照顧好自己,科研可以是事業,卻不該是獻身的對象。在這裡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歸宿。窮人家的孩子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有這種壓力,只能說外行對科研行業的期望太高,覺得是科學家是高端人才,應該掙大錢。而現實是這一行業供大於求,人員飽和,良莠不齊。首先,目測這種話題全都是談錢的,只要不拼爹,到業界就是刷KPI賺錢的,到學術界就是賺文章贏聲譽和地位。業界比學界賺錢多,本來就是目的同行動符合的結果!然而,我時常看到工業界的人大談情懷和理想,學術界的人卻整天罵工資低。
這沒啥可以抱怨!又要賺大錢又要當科學家,世上能做到這種的人都是在市場上有貢獻的,絕對不是他是美國人或者他是當官的原因!我覺得貧二代搞學術過程,要改變這種不是市場經濟時代的思維了。科研人員應該抱怨研究經費不夠,而不是抱怨工資低,不積極想辦法改變目前的經濟狀態的,我想可以滾出學術界了。
而這種不是市場經濟時代的思維了的產生原因,一部分是經濟原因,大部分是情懷問題,也是貧二代搞科研最不合適的地方,缺少學術界要求的高標準和品味,他們身邊的三大姑六大姨之流本身就是市井小民,只會用錢衡量一個人的能力,總是將某個業界的有錢人拿來同學界的比較。久而久之,貧二代本身窮,視野小,而且長期受之類人影響,我很好奇這種研究人員以後能有多大概率搞出科學?本來就該及早認識到自己長期在學術界的持續戰鬥能力!感覺做不到就必須要割愛轉行了,基本我認識在學術界幹得好的或者將來干好的,除了意志超人,基本不被俗人轉移外,無一例外其家庭必須有足夠的背景和人脈抵制這些俗人的侵擾!
依我看,中國社會風氣最糟糕的地方集中體現在:工業界談情懷,學術界談錢!通通耍流氓!普通人,談不上赤貧,但絕不富裕。現在算是在科研與學術圈混飯吃。
研究生的時候在外面做代課教師以及家教,基本上能養活自己,還有餘錢談談戀愛。博士期間的工資已經足夠過上不錯(自以為)的生活,當然不能買房。
在仔細思考了自己的特點與需求之後,到西部一個二本高校當了大學教師。學校有周轉房,以及相對便宜的經濟適用房,一般人都能承受。除了北京上海,國內應該大部分高校都是這樣。
學校的科研平台一般,有每年的課時要求,收入足夠過日子,壓力不是沒有,但是結合社會地位,感覺壓力也沒有這麼大,接下來還是看自己的努力。
關於搞科研,在地方普通高校有這麼幾個建議:
1. 盡量避免投入大的研究。一個蛋白質幾千美元你買不起,買得起的話你其他基礎也不如別人;2. 對於類似數學以及理論物理的純理論研究,電腦就是設備,看自己鑽研了。我們學校的運籌學做到了全國領先;3. 一般高校,科研是手段是過程而不是目的,當然也有大牛。如果純粹感興趣做研究,建議選擇好一點的科研平台,既然感興趣,就能得到快樂,其他壓力大一點也沒有關係。最後回答題注第二個問題:在當前的這個社會,沒有什麼資源少信息匱乏的問題了。搞科研,讀文獻就好。你說下不到文獻?那你不能直接發郵件找作者要?我有次找一英國作者要文章,人家直接給我寄了一hard copy~~~內心點無數贊啊!實在不行,題注有沒有聽過淘寶?
最後,貧二代不是搞不好科研的理由和借口,有差距,但能彌補。投入程度才是。在回答問題之前,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求學是投資,而讀博是長期投資,前期投入成本高,風險大,收益 自然也大。
被頂上去的回答都是討論基礎學科的,我就給點不一樣的看法吧。
我的專業是市場營銷管理,所在的院系是商學院,商科跟一些基礎學科的極大不同在於博士畢業生除了可以去高校謀職外,還可以去企業,據我所知,一些大國企都有養著一批博士生做智囊團,能肯定的有中石油和鐵道部(至於待遇如何我倒不是很清楚,但貌似會根據科研水平進行獎懲),除此之外他們還會不定期地找高校老師做諮詢,私企有這方面的需求自然不需要多加強調了。我也聽說過一些」內部消息「(虛實不敢保證),比如發改委要成立反壟斷局(大概叫這個名字,專門用來調查跨國公司的,其實就是咱國也開始重視用國外反傾銷的那招了),但苦於國內經濟學方面的人才不夠,一直有十幾個位置的空缺,我想如果能進去,待遇大概是不錯的。這樣看來,讀博士的前景其實也蠻好的。
受眼界所限,我所見識的做學術做得很棒的人出身都不是富二代,至於是不是貧二代我倒不是太清楚,只知道有一個老師A出身學術世家,跟A說話時你腦子裡會不自覺地蹦出一個詞——大家閨秀,她的學術能力反而不是她同事B的對手(A算B的師妹)。
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做學術如果說拼外因,那隻能拼學校拼導師,如果某人整個家族都是搞同一領域或者相近領域的研究,倒是可以拼一拼家庭出身和基因,遇到這樣的競爭對手你完全不需覺得自己倒了八輩子的大霉,怎麼說你也是有資格和這種出身的人過招的,不錯啦騷年~
大家被篩選到最後便是拼腦子拼思維了,這種軟實力說重要倒是很重要,說不重要吧倒不是那麼玄乎,它就跟情商一樣,通過自我反省、閱讀和實踐是可以修正的,而且博士培養方案里一般都有相關的課程來訓練這樣的思維,所以後來居上的例子很多。記得這學期剛開學某同學做presen時驚奇地來了一句:」XX老師(我們領域挺牛的一人了,發表那篇文章時在P大光華管理任教)本科竟然是211!」一向自詡聰明並且根正苗紅的才女B老師反常地撇了一下嘴:「做學術從來不看出身,只看最後學歷。」其實她還有句話沒講——去高校謀職甚至都不太看最後學歷,只看你文章發表情況。當然,發表文章的質量和數量跟最後學歷的關係很大。
經濟壓力應該是大多數博士生面臨的問題,對於不需要養家糊口且物慾不強的女生來說算是好事。跟參加工作的同學相比,國內博士在讀期間的補助簡直是少的可憐,但還好你們已經進入了不同的圈子,他們對你的價值衝擊其實是可以有意識地躲過去的。去高校謀職後不僅收入穩定,工作相對清閑和自由,還受人尊重,以後小孩上學進該高校的附小、附中不要太容易。即使是單身女博士遇到的相親對象也不會差,成家之後前幾年男方可能要出點力,但到婚後十年左右收入狀況很可能會漸漸發生反轉——前期的學術積累到後期能以出書、開講座、與企業合作等商業形式回收成本,而申請課題、專項基金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對於男生來說,更嚴峻的問題是你畢業之後沒有財富積累,這會影響成家,結果便是成家晚,或者你的另一半要在最漂亮那幾年跟你過一段她本不需要過的」清苦「生活(清苦與否不只看實際收入水平,還要看與其實力相當的人比較後的結果),當然等過幾年,經濟情況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我還不是博士生,以下就簡單講一下我導師的求學經歷。
我的導師本科是學物理的,家庭出身一般,本科在國內某985就讀,碩士是在國外的前100念的,念了兩年,實驗室遇到了大多數物理實驗室遇到的狗血問題——破產了。當時我導師鬱鬱寡歡,想著拿個碩士學位就回國了,結果好巧不巧,遇見了一個營銷系的同學,兩個人幾乎是一拍即合——營銷模型方向非常需要有理工科背景的學生,而且商院有錢養博士。於是我導師去面了個試,就莫名其妙地多花了6年時間拿了一個營銷管理的Ph.D。現在已經回國兩年,在自詡為中國高校商院中已經將諮詢做到極致的院系混得如魚得水,不管是在學術方面還是在行政方面~他念書期間也端過盤子,我們師門吃飯吃不完都打包,他說他看不慣浪費糧食這種行為。上星期吃飯時他說他在郊區借了兩塊地種玉米,還可以鍛煉身體。現在未婚,在帝都沒房,已經三十歲出頭,但以後自然是有大好錢程的。
我導師並沒有說過他在讀博士期間有多難,但從他的觀念就可以看出當初堅持這樣的選擇有多不易。正如某個匿名答主說的,剛開始他也認為自己很清高,以為自己可以將一輩子奉獻給學術,後來做了幾年他發現這樣根本活不下去。他也天天教育我們,如果不是富二代或者聰明絕頂就別整天想著做營銷理論模型,原因自然是太難出成果嘛。人需要理想,但同樣要活在現實里,物質一點、功利一點沒錯。
以上這些情況僅限於做學術很強的人,在那些人的世界裡從來不存在僧多粥少的問題,只存在粥很多但你有沒有勺子的問題。這個問題,不管是在實業領域還是在學術領域我想都是存在的吧。某個四五十歲、身家8位數但總是很低調的老師一見我們上課不專心聽講就苦口婆心的勸我們:做事不要做別人能做的事,要做別人做不了的事,這樣拿錢才多啊,現在上的課就是教你們怎麼多掙錢的,不專心聽就等著畢業答辯後悔吧。哈哈,好可愛的老師~
其實說這麼多,我字裡行間有個矛盾——我一邊說讀博之後學術水平高生活會很爽,一邊又說讀博之後有個能讓你衣食無憂的學術產出很難。就我所了解的情況看,有實質性的理論進步其實沒那麼難,因為大多數學者所做的事都是對現有理論的縫縫補補,只有極少的出類拔萃者才是某個領域的開創者,而且混國內的學術領域相對是更容易的。所以不能做出大貢獻,多縫縫補補也是學術成就,如果你有足夠的商業頭腦,這些知識足夠你忽悠外行人了,至於你在內行人中什麼水平,完全看你放下與拿起的東西。
不管是人中龍鳳還是天資平庸,讀博問題到最後都可以簡化成現在投資還是將來投資的問題。跟一些MBA師兄吃飯時聊過工作的事,他們都覺得自己工作十幾年之後知識儲備嚴重不足了,越干越力不從心,所以才願意放下手頭的活花個二十萬重新感受下校園氣息。此外,據我所知工行某分行的高層升職都跟學歷和文章發表掛鉤的,當然對於學位的要求也是博士啦。
除了本學科外,其實我也聽過理工科碩士跟著導師做項目很賺錢的例子,至於基礎學科的博士生們,我想除了去高校謀職或科研單位外應該還是有很多不錯的出路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不錯,但能不能發力還要看自己了。
所以,投資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讓人很難抉擇或想不明白還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問題和困惑應該是所有人都在經歷的。看看你有什麼,願意放下什麼,等不等得及,差不多就可以上路了。至於困難如何克服,努力一下,忍忍就過去了。好像太簡單了,但別人好像都是這麼過去的。10.31繼續更
時隔9個多月了,順利地拿到了保研名額,然而我也已經當逃兵了,學EE,陰差陽錯地去了華五某校,謝謝大家曾經的鼓勵以及建議,鞠躬!!!我一直會把自己選擇物理和追女生做類比,如果是單純地喜歡,是那麼的純粹美好。就像學物理一樣,當作一種學習交往的心態,偶爾有些矛盾,也會發現她的美。然而,今年剛開學的時候,為了更順利地通過夏令營,發投一篇論文,因為之前也搞了一年多,算了不少東西,導師說沒問題,你回去整理一下,寫好我修改就行了。然而我努力了兩個多月,總是遇到了各種問題,未果。
當我論文寫不出來,心裡很煩躁,之前一直想整點小突破,投一篇高檔次的期刊,就沒糾結論文的事情,自己也不緊不慢的弄著。然而當帶有一種功利心的態度,又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內心是痛苦的。或許是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就不適合學物理,不想放棄,只是自己的固執,那種執念罷了。就像追女生一樣,你一直努力的付出,感動的只能是自己,別人長期不給一點正反饋,不合適就是不合適,自己一直畫圈為牢,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想有些事情需要頓悟的吧,只有自己想通了,終究會釋然。
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我以後研究物理,很少有正反饋,生活上也比較清貧,我還有勇氣說,我喜歡物理,我還愛著她嗎?
現在偶爾也會看點物理專業書,推推公式,看看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把喜歡物理當作一個興趣,也挺好。
當然,我現在不後悔選擇物理,也不贊同大家說,不是國內top級別學校的學生,就不要走物理科研這條路。不管怎麼樣的生活,都是一種選擇,只要自己過得開心就好。也不是說哪個方向掙錢多,就往哪兒轉,我想這種社會風氣是有問題的吧?我只不過,覺得自己真的不適合再走物理科研這條路了。選擇工程性學科,覺得以後會更有成就感,更有滿足感一下吧。
1.19更
容我開啟吐槽模式1.科研並不是多麼神聖的。我不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在一個普通的研究所或高校工作不算科研。在你們眼裡只有北大清華科大才算科研,其餘的高校都不算嗎?中國大陸發PRL,nature,science的其餘高校也有啊。曾經就有清華本科考我們學院的研究生。難道你們平時住的不是上億的豪宅,你們就不睡覺嗎?難道你的衣服不是世界頂級設計師設計的,你就不穿衣服了嗎?2.貧二代做基礎物理科研需要考慮家庭因素(父母身體是否健康,家庭抗意外能力,是否負擔得起你的開支)。我是很贊同的,可是誰告訴你們貧二代的責任就只是掙錢?目前除了家裡有人重病的,絕大多數都沒有窮的揭不開鍋的。貧一代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孩子以後有個穩定體面的工作,不用再像他們一樣。身邊就有因為自己不想上研,想去找工作的,和父母吵架的。 我不想解釋太多,只希望大家評論前,看清楚問題。誰都知道科研壓力大,高風險,高付出,低回報。題主是想問貧二代科研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的。我想不是聽你們勸戒和如何吐槽的吧。重點是勸戒的人你們是怎麼想的,就靠貧二代這三個字就對別人做一個判斷,你們了解題主嗎?回答問題敢不敢說具體一點,動不動直接一個博士,誰知道你說的是物理博士還是歷史博士。如果真的希望幫助別人,就把你自己的經歷說詳細一點啊,而非泛泛而談。 不準備關注這個問題了,乾貨幾乎沒有,慎評!————原文分界線1.17————————深夜火車上手機打字,若排版思路混亂,還望見諒~ 本人只是國內本科生(普通211),貧二代,有幸初涉科研,希望以後能夠一直從事基礎物理學研究。 高考那年父親因為意外,做了兩次大手術。對家裡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可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填志願,父母希望報個所謂好就業的專業,可我一意孤行選了物理。最後來了離家1200公里的城市。大一大二,做家教,發傳單,端盤子,促銷飲料。各種原因,gpa低。 重點是每次回家,都有過自殺的衝動。父母說,某某專科土木工程畢業兩年工資上萬;某某之前高考成績沒你好,現在都是營級幹部;某某三本銷售工資差不多六七千。。。等我和他們說,我應該會讀博士。我爸說那不還得六七年。我說,碩士博士國家有補助,應該可以自立了。他說,那你至少不會向家裡貼吧。我就沒話說了。如果正常博士畢業27歲,還是偏理論的話,六七千,上萬的工資,鴨梨簡直山大。我們學院年輕講師,不算科研基金,工資只有4000多。27歲還是一無所有,不少高中同學應該都結婚了吧。我會是個什麼樣子呢?買房結婚那就是遙不可及。還有父母的養老問題。想想簡直蛋碎了一地。 在我個人看來,一個貧二代想做科研,最大的問題是容易想太多(以後生活怎麼辦),導致學習不夠專心。 解決辦法,就是想少一點,做好目前的事吧。現在房價一萬每平米,說不定五六年後降價了呢?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想太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帶來的只是精神負擔。轉移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學術上,體驗物理學的美。 目前不斷激勵自己:1.想做什麼樣的人,就要有什麼樣的擔當。2.我們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 媽媽曾問我,選擇學物理,現在後不後悔?我說,當然後悔啊,可如果沒學物理,以後會更後悔吧!窮~安貧樂道~無欲無求~潛心研究~得成大道-------百年不遇窮~需求過多~慾望太強~急功近利~科研大忌-------所在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