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國人撤出香港前做了損害香港的事情嗎?

經濟、社會方面。如果有,具體有哪些?


這個問題很大,實際上回答不能想當然地說出A/B/C這樣的答案,根據我能查到的資料,盡量客觀地呈現出來。如果你想快速瀏覽答案,請閱讀粗體字部分。

1.把香港在歷史機遇上的成功單純歸於英國人的管治。

5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封鎖,美國實行禁止一切對華貿易的全面禁運。共和國政府結果通商口岸後,把外國公司逐出,香港成為世界與中國貿易的主要關口,加上為了逃避共產黨和對國民黨失望的上海實業家大量湧入,製造業獲得快速發展。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製造、貿易中心逐步向內地、向北移動,香港的對外經濟相對地位下降,這種影響隨著回歸時逐漸增大,令港人感到「今不如昔」。

1958年,英國本土收到主要來自香港的進口廉價紡織品衝擊,大批工人失業。下議院曾對香港製造業工作環境進行調查,認為其差得有失體面,並認為必須改善。當時,香港的繁榮或許在很大程度靠剝削工人和大量使用現代化設備,銀行業的有力扶持意義重大,政府對商業的徹底開放、不加干預政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事實上,英國政府在二戰後恢復管制香港將近20年後,英國下議院仍有人迴避討論香港問題。

客觀上,香港在歷史上取得的成功,並非來自英國人的惠澤,與此相反,是當時港督葛量洪爵士一直奉行「不能動搖香港本來就不平穩的局面」的政策,和以上海為代表的中方人才、技術、資本帶來的產物。

2.客觀上造就了2代缺乏國民認同感的市民,讓他們對自身的認知帶來局限性。自己本非英國人,目前也不願意與中國大陸人為伍。

香港是世界上少見的、在100多年裡沒有進行國民教育的非原始地區。

當香港失去與中英兩國的文化聯繫後,它成了一座浮城。香港作家西西在小說中說,「浮城,有城籍無國籍的城市」1997年回歸後,浮城找到生根的土地。香港人的身份困惑出現在1967年之後,這一年發生的反英暴動,促使港英政府推行新的教育從文化上割裂香港和大陸的關係,港英政府為每一位學童提供關於「英國人的理想與習俗」的「基本教育」。1975年九龍崇真中學一位教師因帶學生參觀「中國近代史圖片展」,當局以「帶領學生參加政治活動」為由,欲解僱該校校長。

二戰後,香港人均GDP超越了英國,經濟的發展促使60/70年代出生的港人萌發本土意識卻逐漸加強。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香港人對國家的觀念相對薄弱,回歸後,仍有人對國民身份不清楚。然而,他們對自己身為「香港人」非常認同。根據2012年《東方日報》抽樣民調,超過65%港人認為自己是純粹的香港人、香港身份優先於中國人,80後以後出生人群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比例更低。

3.長期的殖民地統治習慣上忽視民意,但回歸後本地官吏缺乏長遠的管治方針與堅定施政措施,施政過分受制於民意,民粹力量過於強大。

英轄期間,港英政府對經濟儘可能採取放任自由的政策措施。在60-70年代,特別是文革期間大量廣東人湧入香港,從事起輕加工業、出口貿易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自由主義是有利於釋放生產力,並讓香港躋身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行列,一方面普通工薪階層收入待遇大幅提升,全社會瀰漫「星期一到星期七多老多得」的積極氣氛,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以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等以實業起家的家族,以資本化手段開始影響到香港政治話語權。在這種背景下,推崇無為而治的港英政府逐步成為了大資本家族的代言人。

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低廉的地租、人力成本、積極的政策支持,吸引港資企業大舉北上,產業的「空心化」讓原本體量龐大的香港實業工人生計大受影響,他們既不想到低層次的基礎服務業中,也無能力從事高收入的金融、銀行、證券等行業,兩頭不著岸,逐漸形成了一個「牢騷階層」,進退兩難。他們的子女,絕大部分80後、90後,也延續著父輩們的老路,能上大學的鳳毛麟角,大部分高中畢業就被拋給社會,但社會上卻沒有充足的崗位。從事餐飲、零售、服務行業還要跟一幫大叔大嬸競爭。

與此同時,資產階層、高端專業人士等人群,他們在大陸開放中機會機會更大,賺錢更多,香港本地產業空心化對他們幾乎毫無影響。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啞鈴型社會,精英有錢人多,底層市民也多,中產可以說是風中之燭,在金融界、地產界的雙重壓迫下生活被迫捆綁於銀行債務、房屋負擔成為「高端奴隸」。

香港回歸之前的關鍵階段,本土資本財閥是中共極力拉攏的對象,李嘉誠、包玉剛、邵逸夫等也都常以「愛國商人」身份出現在內地媒體,用大陸投資機會換取他們的支持,而他們在香港的影響力往往被中央所默許,成為制約港英政府的一股「可控力量」。另一方面,一旦他們的利益與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利益向悖,結果往往可想而知。

董建華上任期間,曾經提出「居者有其屋」計劃,讓低收入階層能以市價1/4的價格買入接近商品房品質的樓房,只能自住不能交易。由於當時恰逢政治亞洲金融風暴,隨後兩年香港樓價暴跌,有產階層(約有24萬炒樓者、供樓者)紛紛變成「負資產」(即現有資產市價也抵不上銀行負債),連帶著金融銀行業的利益,反對董建華的政策。

參考資料: 1.《香港史》,【英】弗蘭克·韋爾什 A History of Hong Kong, Frank Welsh,中央編譯出版社,第十五章,在夾縫中生存;第十六章,黃金時代;第十七章,退場。

2. 點擊今日第902期:香港的「國民教育」 為何讓大陸人不淡定,搜狐網,2012年5月8日

3. 媒體稱部分香港人國民身份認同感低,21CN,2012年11月13日

4.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_內幕猛料_新浪博客

歡迎建設性討論。


把法治留在了香港。根據目前的意識形態,這就是英國人留下的破壞性產物。


成立廉政公署


謝邀!

  1. 我覺得肯定有。

  2. 但是沒想到根本比不過我黨。


已不想回答知乎問題了,怎麼辦?這就是無恥的知乎多次刪我評論,記得其中有一個理由「蔑視」其中一個答案,我靠他亂答、錯誤百出,我能不蔑視嗎?



「把香港給他們留下,人心讓我們帶走」?,港督傳達xxx夫人的話如是說…看「北平無戰事"完有感,哈哈!


很多人沒有看清題主的問題啊,是撤出前啊!!!

那肯定最有名的就是玫瑰園計劃啦:修建香港赤鱲角機場和配套設施,然後花光香港財政儲備。

晚點再添加詳細吧


有,只給了BNO 身份給港人。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英屬海外國民,這身份只有旅遊證明意義,或者在外旅遊出事可找英國領事館協助。並無英國或歐盟居留權。


當年有一個普遍的說法是赤臘角機場,該機場是提供了當時香港啟德機場運力的數倍,建成後很長一段時間供大於求。並且傳說很多供應商是英資公司。說是這一個項目就掏空了香港的家底。

但看到今年中央支持增建第三跑道,也許只是一個類似寶鋼的謠言。或者歪打正著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對於普選意見很大?
香港人會排斥廣東人嗎?
為什麼很多人要買香港帶戶公司而不自己註冊?
HKTV未能獲電視免費牌照為何引起巨大的爭議?
為何王維基在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申請會失敗?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