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東風21D會獲得航母殺手的稱號?美軍能製造同樣類型的導彈么?

東風-21D運用了雷達和光學感測器,在最後時刻進行制導更新。這麼強大武器估計能攔截的可能性很小能讓美國這麼害怕。難道美國不能研製這種導彈么?還是因為中國沒有可移動的戰略目標?比如 航母?


作者:網易軍事

來源:網易軍事

東風21彈道導彈如何打航母?(轉載,侵刪)

分割線……………………………………………………………………

反航母彈道導彈系統研製的最大難點不在於導彈本身,而在於要建立起一個能夠嚮導彈提供目標所在方位的系統。而且不同於戰略預警性質的信息只要有個大致的範圍,隔一段時間更新一次就行了;反航母彈道導彈所需要的信息,對於目標的位置的精度和連續性要求都很高。

1.反航母彈道導彈的概念提出者正是美國

就如同隱身和反隱身、電子干擾與反干擾的關係,高效的剋制手段只能建立在對目標極為透徹的了解把握上。而說到怎麼攻擊航母,其實最清楚的還是美國;無論是航母的建造數量,還是親手打沉過的航母數量,世界上都沒有哪個國家能與美國相比。

比如在至今未曾流出照片、視頻或是其它詳細資料的2005年相關測試中,美軍對退役的「美國」號航母進行了25天的攻擊試驗,參與測試的武器範圍遍布空中、海上、水下。實際上被美軍自己親手打沉的航母遠遠不止「美國」號一艘。

從歷次毀滅性試驗的時間間隔來說,基本上每到一次武器大規模更新換代的時候,美國都會重新驗證一遍對於以航母為典型目標的大型軍艦的毀傷能力,同時總結反艦能力、艦艇生存能力的矛盾雙方表現,為將來的進一步發展做基礎。除了這種末端的直接武器殺傷環節以外,航母戰鬥群平時是如何運行、在戰術體系和技術裝備運行中有哪些環節能夠形成攻擊機會,一樣沒有誰比美國自己更清楚。

而利用中程彈道導彈來打擊航母,其最早的概念和技術方向實際上都是美國自身提出的;而其技術基礎,是在潘興-II上實現的基於彈道導彈彈頭的精確制導能力。潘興-II採用慣性制導與雷達地形匹配製導兩套系統,能夠在1800公里的距離上實現30~40米的命中精度。後來在美蘇80年代末期的《徹底銷毀兩國中程核導彈條約》影響下,退出現役。

雷達地形匹配製導的原理,是通過雷達不斷掃描地形,與預先儲存的地圖數據進行對比匹配,最終引導彈頭飛向目標。它在潘興-II彈頭上的成功應用,意味著潘興-II導彈同樣具備用雷達掃描移動目標,並且引導彈頭精確攻擊目標的性能潛力。當然對於一枚中程彈道導彈來說,具備這種打擊價值的大型移動目標在陸地上是不存在的,只能是海洋上以航母為最典型目標的大型艦船。

在最初的概念被提出以後,利用潘興-II導彈開發反航母型號的研究工作並沒有進入實質化階段。這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並沒有值得美國花費如此巨資的對手——蘇聯直到解體,其航母系統都沒有形成戰鬥力。其次是一旦進入實質化的研究,尤其是定型裝備以後,一旦出現技術外流,最大的目標就是美國自己的航母和反航母彈道系統。就好像美國為什麼要徹底摧毀封存的F14一樣,因為流出的所有零部件,最終指向都是裝在了伊朗的F14上。

而對於中國來說,為了剋制美國航母,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島鏈封鎖能力,任何可行的技術途徑都是值得、也是必須嘗試的。比如中國現在就採取了多種方向和設計路線同步發展的規劃,在未來形成殲20攜帶隱身反艦導彈、殲15和殲轟7B攜帶鷹擊12高速重型反艦導彈,沿海陸地布置反航母彈道導彈的三駕馬車核心體系。

2.中程彈道導彈射程極遠而且難以攔截

中程彈道導彈用來打擊航母,擁有三個方面的巨大優勢。首先它的射程極遠,超過1800公里以上的最大射程遠遠大於航母艦載機的戰場控制範圍;這使反航母彈道的發射系統,擁有非常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蔽性,艦載機根本做不到對其提前發現並摧毀。

比如以美國航母對台海軍事干涉來說,美國在九十年代的公開政策是非接觸性遠程攻擊為主;美軍艦載的電子戰飛機對大陸方向進行電子干擾壓制,而戰鬥機對中國在沿海的兵力物資集結點、艦船進行攻擊;但不會大規模深入中國領空,以避免戰爭全面升級。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作為干涉前奏的電子干擾壓制,已經在1994-1997年多次發生過。

而在反航母彈道導彈服役以後,美國這一政策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行性基礎。如果要消除對於航母的威脅來源,摧毀位於中國境內較深處的彈道導彈發射單位,美軍的空中力量必須大規模入侵到大陸領空以內進行長時間活動——而且要找出具備強大隱蔽和機動能力的彈道導彈發射車隊,成功的幾率非常低。

另一方面,中程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非常高。例如潘興-II這樣的典型工作方式中,導彈並不是直接飛向目標,而是先加速衝出大氣層,彈頭在大氣層外飛行一段距離,然後再入大氣層並沖向目標。這個過程中導彈的初段速度最慢,軌跡不能變動,但遠遠不在防空系統的射程範圍內。

而在大氣層外實現對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彈頭攔截,在現在雖然中美兩國可以做到;但嚴格說仍然帶有非常重的試驗性質,成功的條件很苛刻,而且並不能保證太高的攔截率。這方面的能力,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不算是具備可靠戰鬥力的技術。

而在末端的難度並不比中端低,反而更高很多——因為精確制導能力是建立在主動飛行控制能力基礎上的,這同時又意味著彈頭會在末端不斷變化飛行軌跡,進行機動突防。比如潘興-II導彈的彈頭在進入大氣層時,就會採用螺旋式的飛行軌跡,而不是傻乎乎的一頭紮下來。

尤其是美國海軍目前在尖端防空力量上更新較慢,遠不如美國陸軍。美國陸軍現在服役的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其末端修正技術確實非常厲害,反導能力很強;但美國海軍目前的防禦體系仍然是標準系列和海麻雀,反導能力相當有限。這是因為美國海軍的防空體系主要依託艦載機展開,此前艦艇本身並不會面臨能夠直接穿透艦載機防禦圈的嚴重導彈威脅。

3.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制導原理

根據一些公開資料分析,中國的東風21D反航母彈道導彈,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和紅外成像制導兩套系統。前者通過雷達主動探測航母的電磁波反射信號,後者探測航母熱量散發的紅外信號。而對於大海這個非常「乾淨」的背景來講,航母的電磁波反射信號和紅外信號都很顯眼,對比度很高。

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彈頭在進入大氣層以後,會在機動飛行的同時,不斷利用這兩種方式在海面上尋找目標,並進行跟蹤和鎖定。尤其是對於幾乎是從航母正上方衝下來的彈頭機載雷達來說,航母甲板、以及甲板和艦島之間角反射器效應帶來的信號特徵極其強烈,高達幾萬到幾十萬平方米級別。

但是在紅外信號的獲取上,彈頭也還存在一個熱障的問題。彈道導彈的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由於空氣高速摩擦帶來的氣動加熱效應,獲取紅外信號的窗口也會被強烈加溫,這會嚴重破壞、甚至徹底失去制導能力。

目前公開資料中提及的解決措施,是將紅外導引頭的光學窗口開在彈頭側面,避開加熱最猛烈的彈頭尖端;並且在加強光學窗口四周散熱的同時進行強制製冷。比如採用對窗口噴射低溫氣體(外冷式),在窗口表面形成低溫的氣體薄膜,隔開窗口與灼熱氣流;或是在窗口內部流通製冷劑(內冷式)。

由於紅外製導窗口的限制,反航母彈道的彈頭末端速度並不會過高。根據其它類型導彈上紅外導引頭工作的速度範圍估算,合理的速度值應該是進入俯衝狀態時不高於4-5倍音速,而在最末端空氣密度已經較高的區域進行機動突防時,速度應該不會比2.5倍音速高太多。

而在彈頭的戰鬥部類型上,此前一些新聞報道中體積的鎢合金集束戰鬥部並不是什麼有腦子的方案。按照東風21D的大致尺寸以及所謂的「1800-2000」枚子彈藥推算,那點重點的子彈藥最多也就能有幾發十幾發的打中甲板和艦島的表層,對航母不會形成多大的破壞。

實際上要真正對航母形成不可修復的、甚至是導致當場沉沒的破壞,只有一個設計方向;那就是採用重型的半穿甲高爆戰鬥部,藉助高速飛行的動能,打穿航母甲板以後在航母的深處艙室內起爆。

4.反航母彈道導彈是怎麼發現美國航母的

事實上反航母彈道導彈系統研製的最大難點還不在於導彈本身,而在於要建立起一個能夠嚮導彈提供目標所在方位的目標偵察和信息傳輸系統。而且不同於戰略預警性質的信息只要有個大致的範圍,隔一段時間更新一次就行了;反航母彈道導彈所需要的信息,對於目標的位置的精度和連續性要求都很高。否則導彈就算勉強飛過去,彈頭雷達和紅外系統開機卻找不著目標,幾億塊錢打了水漂是小事,貽誤戰機才是致命的。

而在目前來說,針對航母體系的搜尋和定位大概有三種手段。精度最低的是無線電偵察系統,它通過監聽和分析航母系統上發出的電磁波信號來判斷航母的大概所在區域;因為航母是一個戰鬥艦隊群、以及空中所有飛機的通信和指揮中樞,沒有辦法保持電磁靜默,這種能力主要由地面系統實現。理論上中國的一些運八電子高新機也能承擔起這一用途,但是並沒有公開的資料證實,筆者個人的判斷是傾向於有。

第二個手段,則是地面上的大型超地平線預警雷達,對海上目標進行遠距離探測。這種雷達藉助電磁波在電離層(從大氣高度5萬米~6萬米開始)與地面之間的反射,或者電磁波在地表的繞射來探測目標;擁有非常大、可以超出3000公里的極限探測距離,而且沒有高度限制,可以探測海面上的艦船。根據外媒的報道,目前國內至少在福建沿海有兩座、在浙江沿海有一座大型超地平線雷達。

第三個手段則是通過衛星對海洋進行監控,中國通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包括光學衛星、紅外衛星、雷達衛星、多光譜衛星在內的一套較為完善的海洋監測衛星系統,其功能類似於美國的「白雲」海洋監視衛星群。而且在緊急狀態時,這套衛星系統還有很強的補充能力。比如近年來公開報道中出現過的可以快速發射的火箭和衛星,實際上就承擔著這方面的任務。

但值得強調的是,包括雷達在內的電子偵測等手段,從來就不是很多想像的那樣,只要目標進了這個距離就能被發現,如同有人闖進自己視野一樣。實際上電子偵測的結果是概率性的,目標越遠、背景雜訊越多、對方施加的干擾欺騙等反制措施越強,發現目標的概率就越低。以上列舉的所有偵測手段,都有著針對它們的偽裝和干擾欺騙技術。

實際上僅超遠距離探測鎖定機動目標這一點來說,它就對於任何國家任何武器系統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存在絕對可靠。即使是科索沃戰爭中,歐美軍隊處處佔盡上風,南聯盟的偽裝和干擾欺騙作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而尤其是在面對作為世界第一電子強國的美國時,並不能對這些偵察手段抱有盲目樂觀的完全信任心態;畢竟這些技術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以及領域最高水平的把持者,都是美國自己。

5.反航母彈道導彈意義巨大,但不能取代中國自己的航母系統

基辛格曾經說過,威懾能力的實現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能力,決心,讓對手知道。在國家與國家的力量對峙中,決心與成功的將決心表達出來讓對手相信,有時候重要性還遠甚於能力本身。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出現,使中國在抗拒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軍事干涉和封鎖上獲得了能力上的巨大突破,但它在表達決心上是不夠的。

如何真正的表達決心?簡單的說,在力量交鋒的第一線維持存在;面對面,槍口對槍口,刀尖碰刀尖;你想要過去,那就倒在我的槍口下,或者跨過我的屍體。這就像歐洲海軍很多專門用來在傳統勢力範圍內維持國家權威的軍艦一樣,幾千噸的船就裝幾門小槍小炮,論火力還不及中國或者蘇聯幾百噸的小艇;但是只要軍艦在那,就沒有其它國家敢輕易的去搶奪軍艦所屬國家的利益。

而中國近些年以來,雖然論及軍事力量可以把周圍的小國弱國捏在一起吊打,但卻在周邊海域中屢屢被人侵佔領土,或者跨界掠奪資源,關鍵的原因就是維持存在的能力不夠。力量的對峙,利益的爭奪,原本就是你進一寸、我就要退一寸的相互擠壓;若一個人雖有力量,但卻在需要角力的場合用不上,那和沒有力量是毫無區別的。

而在面對美國的島鏈封鎖戰略時就更是如此。中國要完成與台灣的統一、打破島鏈的封鎖,其實未必要真的跟美國爆發一場海上大戰,但美國也絕不可能毫不在意的放棄島鏈控制權;最低限度下,中國也要通過雙方海上力量的相互對峙與擠壓、衝撞來以最直截了當最無可置疑的形式證明自己的決心與能力。在這種場合下,東風21D並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能夠與航母作戰群在持續顯示力量存在相匹敵的,唯有另一個航母作戰群。要滿足在中國未來走向大洋、控制大洋的歷史發展要求,哪怕只是最初級的第一步,中國也至少需要能維持2個航母戰鬥群隨時處於戰備狀態的規模,才能通過時刻保持存在來真正把美國的軍事力量影響隔絕於外。這樣的要求,同樣是僅有東風21D所完不成的。

以東風21D反航母彈道導彈、鷹擊12高速反艦導彈、未來的隱身反艦導彈為代表,中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一套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反航母作戰體系,但這並不能取代中國自己的航母建設。事實上它們與中國航母的關係,應該是一盾一矛,各司所長;目前東風21D能做的,只是幫助中國守好大門,站穩跟腳;而要真正把東風21D、東風26所及的海域控制下來,還是要等待中國航母戰鬥群的質量與規模都走上一個全新的台階才能做到。創建於 2015-09-05


想了想還是多寫點吧,犯不著跟評論區的蠢貨生氣……

題目問的「美軍能製造同樣類型的導彈么?」,答案是——不能!因為美軍不生產導彈,美軍只是導彈的搬運工~~

抖機靈完畢,開始正經搬資料。

網上關於ASBM相關技術實用化的疑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黑障導致的電磁波吸收,二是彈頭機動技術。

其實這兩個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解決的方案了,而且解決的辦法,還是美國人想出來的。

黑障的產生,其實就是再入體表面材料和附近的空氣被高溫電離生成等離子鞘,將再入體包裹起來的一種現象。那麼一個顯然的解決途徑,就是盡量降低再入體,也就是彈頭燒蝕材料的易電離成分,進而降低流場內的電子密度。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上圖可見,將燒蝕防熱材料中易電離的鹼金屬雜質從4000ppm降低到100ppm,可以將電磁波衰減率減少15個dB。70年代,美國將MK12彈頭上採用的碳基防熱材料的鹼金屬含量降低到了40ppm,後續的MK21也採用這一材料。

另外一個有效的辦法是採用長細比更大的尖錐形彈頭。實驗證實,尖錐彈頭的等離子鞘厚度要明顯小於鈍彈頭,而流體計算進一步表明,長細比大於3的彈頭尾部的等離子鞘厚度又大大低於頭部,下圖可以清楚地反映這一情況。

(上圖中的尖頭再入體的半錐角為18°)

在採用了上述技術改進之後,美軍「民兵III」制式彈頭MK12A採用兩種不同的再入彈道,等離子鞘造成的最大衰減只有22-26dB;1979年的高級機動彈頭AMARV測試中,等離子鞘持續時間僅11秒,但地面測量信號沒有因此中斷。

上圖更乾脆的直接給出了四種不同外形的再入體在各個的速度/高度區間的黑障產生條件,Sharp RV就是尖錐形彈頭。

由此可見,對於ASBM來說,通過適當的外形設計和選用低雜質的防熱材料,完全可以迴避黑障的影響。

美國在5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再入段機動彈頭技術,目的就是為了在當時不斷升級的反導體系的威脅下,取得更好的突防效果。到70年代初,USAF在分導式彈頭技術取得突破後,開始重視機動彈頭的研究。在前期的幾個預研項目取得進展後,1975年,USAF正式啟動了高級機動彈頭AMARV項目。

AMARV採用兩片矩形氣動面控制彈頭機動,兩個氣動面同步動作時控制彈頭的俯仰運動,差動時控制彈頭的滾轉運動,彈頭採用慣性制導,系統主要由加固慣性平台、再入段制導計算機和自動駕駛儀構成,《大西洋研究》分析認為,該彈頭可以保證在300g的加速度下保持正常工作。AMARV的尺寸估計為2060mmx584mm,比MK12略大。整個計劃共進行了3次飛行測試,到1981年11月,項目終止。

而據外界推測,現役的DF-21D/26採用的機動方式為變質心機動,蘇聯最早在R-36M上應用了該技術,俄羅斯最新型的「白楊-M」也採用了這一技術,但是相關的工程技術細節流出很少,仍處在保密當中,只能通過論文加以揣摩。

—————————————————————————————————

反艦彈道導彈(ASBM)相比於其他反航母模式最大的優勢,是作為突防手段,在突防過程中,完全規避了USN最強大的左膀右臂——艦載航空兵聯隊和攻擊核潛艇!同時,大大拓展了作戰過程中「識別——跟蹤——打擊——效果評估」的循環路徑。

蘇聯紅海軍構建的傳統反航母體系,是以遠程航空兵和飛航導彈核潛艇為主要發射平台,輔以水面艦艇編隊,以重型超音速飛航式反艦導彈為突防手段,特點是在目標海域集中多達數十架重型轟炸機和十幾艘飛航導彈核潛艇,在遠程巡邏機的引導下,對美軍CVBG發動多方向多波次的向心攻擊。

但是,這一體系存在嚴重的缺陷——反艦導彈的目標指示和中段制導。

在80年代,紅海軍的海洋普查體系包括

  • 地面無線電測向(60年代以後被USN用無線電靜默幹掉了)
  • 超地平線雷達(探測距離遠,但是精度欠佳而且虛警率高)
  • 遠程巡邏機(典型如Tu-95RT、Tu-142一類)
  • 水面艦艇跟蹤群(典型如1155+956、以及遠洋拖網漁船和各種調查船,在缺乏遠洋支援的情況下,很容易被CVBG利用夜晚和無線電欺騙甩開)
  • 海洋偵察衛星(採用合成孔徑雷達的US-A和被動無線電偵測的US-P。軌道固定,可以通過預先機動規避,不具備持續跟蹤能力)。

上述幾種手段,在不考慮武力對抗的前提下,遠程巡邏機無疑是最好的偵察手段,兼顧了大範圍偵查、識別目標類型和長時間精確跟蹤等多種要求。在12000m高度巡航時,無電子干擾條件下的Tu-95RT對航母的視距探測距離在500km左右。

但是,USN不會乖乖的讓你看個夠。

一般來說,F-14會攜帶AIM-54、AIM-7和副油箱各一對,在CV的前方150-200海里(277-370km)處展開CAP陣位。在該構型下,F-14也可以甲板緊急起飛,以1.5馬赫的速度執行200海里攔截任務。同時,在高威脅海域,還可以派出A-6為執行CAP的F-14提供夥伴加油支持。

E-2C的巡邏陣位大致在其後方50海里,也就是CV前方185-277km,在典型飛行高度9000m巡航,搭載的APS-125雷達對高空轟炸機的探測距離可達700km。

也就是說,理論上甚至不需要岸基E-3支援,僅僅依靠常規的E-2C+CAP,F-14和AIM-54的組合就足以將Tu-95RT阻擋在視線之外,更何況後方的Tu-22M轟炸機團就算不編組,起碼也要半個小時以後才能趕到。

由此可見,在紅海軍的反航母體系中,遠程巡邏機是最關鍵也是非常脆弱的一個節點(水面艦艇可以依靠艦載直升機,但是生存性更低,而且通訊能力嚴重不足),後續的突擊集團要依賴於他的跟蹤數據來裝訂導彈的射擊諸元。

退一步講,即便紅海軍能夠持續引導反艦導彈,後面還要面對F-14+F-4組成的兩道攔截線,必要的話USN還會讓A-7掛上響尾蛇去補位,同時還會有EA-6對彈機間通信實施干擾。儘管這些重型導彈的速度高達3馬赫,每架戰鬥機只有一到兩次射擊機會,但是目標是處於巡航段的平直飛行,沒有什麼機動能力,空空導彈的殺傷概率還是很可觀的;再往後,SPY-1+SM-2組合更是處理此類目標的好手。

同時,在水下的SSGN還要面對美軍的反潛體系。老式的659/675型(E-I/II級),只能在水面發射,脫離了水面艦艇和岸基航空兵的掩護連最外層的P-3C這關都過不了;可以水下發射的670/670M型(C-I/II級)導彈射程太短,分別只有70和110km,自身雜訊又太大,難以穿透美軍SSN組成的反潛警戒幕;真正實用的只有949/949A型+P-700這一組合,不過在潛望鏡深度與友方協同時仍需小心P-3C和S-3B的壓制;至於魚雷攻擊則根本不用考慮……不僅如此,由於技術上的劣勢,SSGN在航渡過程中還要提防USN單獨部署的SSN的跟蹤和獵殺。

而ASBM的作戰過程要簡單有效得多:

  1. 首先是作戰時間大幅縮短,ASBM從發射到落地大約15-20分鐘,只有遠程航空兵的一半不到,採用多發齊射也不需要實施複雜而費時的跨軍兵種協同編組突擊。
  2. 第二點就是我在開頭提到的突防過程干擾因素大幅減少。SSN絕無可能對ASBM實施攔截,這是毋庸置疑的;迄今為止空射反導武器只有USAF的ASM-135是最接近的,但是早就死透了,現役的艦載機沒有能力在任何階段攔截ASBM;對於可能的中段指令修正,由於角度和跟蹤問題,電子戰飛機也無法實施干擾。這樣一來,CVBG除了SM-3中段攔截和SM-2/6的末段攔截以外,就只有角反射器、充氣誘餌等欺騙手段了,因而對敵方的殺傷效能大大增加。
  3. 第三是目標指示信息的來源和傳輸途徑更多樣化。在紅海軍的體系內,飛航導彈的中段修正指令來自載機,在高威脅度的戰場環境下,載機存在被擊落的風險。而一旦載機被擊落,它所發射的導彈將得不到彈道修正數據,末段雷達開機失的的可能性就會增加。ASBM的初始目標參數和中段修正指令來自地面制導站,制導站則通過數據鏈獲取目標信息,信息來源是冗餘度更高的網路系統,而非線性傳遞,只要前方有一個平台通過數據鏈將CVBG的位置信息發送給導彈部隊,所有的ASBM都將共享這一信息。


正面回答:呵呵,美帝完全沒必要研製什麼東風21D了。

為啥?請一定要看完下文!仔細看完下文!仔細看完!

===========================這是一條認真的分割線============================

首先,請別被各種吹捧迷惑,我國的東風21D導彈沒傳說中那樣有效,用東風21D導彈打擊美國航母的想法很愚蠢。

  看到網上很多人都在吹噓我國研製的東風21D導彈,好像有了這個東西,我們就無敵了,甚至連一些外國媒體都在說我國已經超越了美國云云,簡直圖樣。

  但是請大家清醒一下吧,不要再腦子發熱了,其實用東風21D導彈打擊美國航母的想法是很天真滴!道理非常簡單,就是美軍擁有極為強大的海軍,而其強大的海軍根本不會給我國使用東風21D導彈的機會,一旦發生戰爭,東風21D這東西不僅沒有任何用處,反而對我軍自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海軍大國,其擁有的航母數量世界第一,共有尼米茲級航空母艦11艘。如果我國敢於使用東風21D導彈威脅美國,那麼,美國航母只要挑選大霧的天氣(其實不用挑,反正大多時候都霧霾),在凌晨接近中國近海,然後讓艦上的官兵對天鳴槍,再在航母上擺上數百個草人,我國軍隊不清楚戰場情況,肯定不敢出擊,所以只能用東風21D導彈攻擊航母,等到東風21D導彈到達航母的時候,就會打到擺在航母上面的草人上,這個時候,美軍就會把草人上面的東風21D導彈拿下來,反過來攻擊我軍。

================================

本人也會間歇鼓搗一些奇怪且有趣的玩意兒。歡迎移步微信公號「另一個中文圈」(或搜索osc4cn)

http://weixin.qq.com/r/wEm3rz-EMGJPrXvM9xzS (二維碼自動識別)


彈道導彈打航母簡稱5DCV(彈道導彈打是5D,航母是CV)

東風21是中國的機動式中程彈道導彈,是解放軍首款採用固態燃料推進且可機動發射的導彈,也是世界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研發於1979年,由巨浪一型彈道導彈改裝為陸基而成,軍方內部稱作巨浪上岸,所以東風21在小型化上優於路基導彈。東風21原型彈在1985年試射,1989年開始量產,射程約為2000公里。在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上,中國首次公開了東風-21D導彈,並明確表示它是打擊艦船目標的陸基彈道導彈。93閱兵中還展示了東風26射程在5000公里左右的核/常兼備彈的反艦彈道導彈。前蘇聯也打算建造反艦彈道導彈,但是因當時技術條件的困難而放棄。中國則在此領域異軍突起。

東風21D是最新型號,公開的數據,彈長10.7米,彈徑1.4米,彈重14.7噸,彈頭為一枚600千克常規彈頭或3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射程也提高到3000公里。

攻擊方式。衛星和雷達以及無人機為導彈提供位置數據,東風21D在高機動車輛上發射,進入大氣層後進行機動,直到命中目標。

航母編隊這樣的大目標很容易偵察衛星、預警機、偵察機等偵察探測設備在較遠的距離上發現。中國近年來發射的高分4號系列衛星,就可以在16萬平方千米內的海域對航母進行24小時跟蹤,一舉一動都在掌握之中。從發現航母開始攻擊到導彈命中目標,時間僅僅只有5分鐘左右。而且彈頭在接近目標時還可以進行2至3次機動和姿態調整,隨時修正彈著點,就算航母進行機動躲避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東風-21D變軌和彈頭機動能力很強,他首先是作為彈道導彈而後才作為反艦導彈,所以攔截的困難和反艦導彈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說彈頭精度不高的問題,首先能被冠以反艦彈道導彈,末端的機動絕對是要超過普通的彈道導彈。這種打擊移動目標的彈頭通常會選擇毫米波雷達、紅外焦平面成像、反輻射雷達或兩種以上的制導方式,不僅精度更高,還具有再次搜索能力能力,不會丟失目標。

而且即便是普通的彈頭,精度依舊達到300米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高的精度了,假如21D使用了核彈頭,離30萬噸的核彈距離為1米和300米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核彈頭是個不能輕易使用的東西,常規彈頭自然是主力。對於單發價格過億的21D,使用太low的彈頭不僅需要在精度上大做文章,而且即便擊中航母,單發彈頭對航母的損傷不見得會使航母這種十萬噸的大塊頭失去戰鬥力。

航母的武器是艦載機,這是航母艦隊的核心,航母編隊若沒有艦載機,其攻擊能力就喪失殆盡,憑藉魚叉導彈的性能是無法和中國與俄羅斯的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相比的。那麼反航母的核心和反跑道一樣,只要破壞掉航母甲板,航母就是個廢物了。如此說來,21D若是使用600公斤的子母彈或者鎢合金可散彈頭,就會在航母戰鬥群的頂端布下一張金屬網,憑藉高達8馬赫的攻擊速度,金屬雨會徹底毀掉航母甲板和起降設施,還有甲板停留的艦載機,甚至也會接連的毀壞旁邊的其他艦艇。

美國《空中力量》雜誌認為,中國東風-21D的最大優勢有五點:一是射程遠,發射平台機動化。二是導彈飛行達到高超音速,航母編隊預警時間短。三是末端高速機動突防,美國航母編隊尚無有效攔截手段。四是威力大,命中一枚基本可使航母喪失戰鬥力。五是通常採用多枚、多型號導彈齊射、飽和攻擊戰術,航母編隊防不勝防。尤其是第五條,密集的金屬雨將是航母自面世以來面對的最大災難。

美軍的宙斯盾對垂直目標的攔截要弱得多,常規的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的空對空導彈根本無法攔截彈道導彈。所以擁有攔截21D的武器只有美國海軍的標準3,但是考慮到21D進攻時間極短並且具有目標再尋找能力,攔截彈攔截的概率不會太高,大規模的21D對航母編隊的威脅極大。不僅如此,中國還擁有另一種東風26,最大速度高達18馬赫,彈頭重量更是達到了恐怖的2000千克。

至於美國,美軍並非不能研製類似的武器,對於科技實力強大的美國來說,研製類似的武器不是難事。曾經有網友說,美軍研發不了諸如安225一類的裝備,其實美軍更多是在考慮需不需要,是否值得,而不是有沒有。美國的武庫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研發安225如探囊取物。想想這個問題,除了美軍的超級航母外,世界上還有幾艘航母能讓美國打?

美國有實力強大的海軍艦載機,飽和的空射魚叉已經能夠提供足夠強大的反艦火力,著實不需要反艦彈道導彈,也沒有人能跑到美國家門口挑釁。

但是DF26和DF21作為非對稱武器在中國武器序列里就很有必要了,從目前的消息來說,21D的確是一種強力武器,對以航母戰鬥群為戰鬥主力進行干涉的美軍來說,21D有能力拒美軍於千里之外的能力。

視頻封面迷彩虎視頻第二百三十一期 東風26反航母戰力更強悍


我是純外行,大學時聽二炮退役的朋友講的,轉述一下,對不對大家自己判斷。

東風21是陸基彈道導彈,半徑見圖,最小那個紅圈:

看這個圖我們知道,這種武器作為威懾力量主要對抗的是周邊國家。

為啥研發能對艦呢?用軍艦打軍艦不是更「常見」嗎?

因為假想敵是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假象戰爭是美國干預台海問題。

這裡面的博弈是,我們認為美國無法接受損失一整個航母戰鬥群這一代價,因此對干涉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

其實提問的朋友已經說的挺對的了,美國的主要敵人中沒有擁有航母戰鬥群的。

以及如另一個大答案中所說,對於海峽的威懾,彈道導彈是反而不足以證明能力與決心的,中國還是需要發展自己的海上力量。

最後,兩個有核國家之間的核威懾,一般是一個典型的膽小鬼博弈。

那麼問題來了:

美國一旦選擇利用常規武器航母戰鬥群進行威懾,我們怎麼辦?

在兩軍對峙情況下,美方偵察到我們發射了彈道導彈,會怎麼辦?

讓我們祈禱和平吧。


對付潛艇最好的武器是什麼?潛艇

那對付航母戰鬥群最好的武器是什麼?首選一定不是導彈。

發展DF-21這一系列彈道導彈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就三個字,非對稱。

並不是說這就是一個貶低自己抬高他人的說法,目前擺著誰面對美帝都是這麼一種說法。

而DF-21所謂的航母殺手稱謂,個人認為,靠的並非單枚導彈的性能參數,而是以具有DF-21這一類導彈性能參數的導彈為基礎的飽和或者過飽和攻擊才是所謂的航母殺手。

記得當年P-1000也被成為航母殺手,竊以為不管單枚導彈參數如何牛逼,一架沒了翅膀的米格-21是有多難攔截?

同樣,當年引進現代級驅逐艦的時候,隨艦引進的SS-N-22也被成為航母殺手,超音速飛行,末端蛇形機動,看,單枚導彈性能參數很犀利啊,體積也小了吧,不好攔截了吧,問題是,戰鬥部當量也小了呀。

所以航母殺手只是一個稱謂而已,它可以是DF-21,可以是P-1000,甚至可以是成群的022導彈艇。

航母殺手應該是一套和美帝級別航母戰鬥群硬剛的戰術體系,DF-21是不斷革新的打擊手段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最後捅進敵人身體的那把刀而已,殺手,是拿著刀的人才對,不是嗎?

所以說這麼多,其實並不是在黑,而是認為我們沒有必要把一件武器吹噓的多麼牛逼,動輒冠以××殺手之名,誠然這表現的是一種願望,但是我個人更喜歡關島快遞,紐約快遞這樣調侃性質的外號~也沒有必要去問美帝能不能造出來,戰術體系跟作戰思維不同,各有各法而已。


美帝研究航母殺手來自殺玩么。。。

全世界的航母基本都是他家的


美國有技術能力,但美軍肯定沒有類似的反艦彈道導彈的需求,因為全球航母最大最多的是美國,俄國和法國也才各1艘中等航母。其他國家都是小航母更沒必要研發這種武器。只有戰略防禦類國家才會研製這種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武器。美軍更多依賴空中優勢和海軍優勢。而且這類彈道導彈其實在經濟上也不算很划算,特別是投送常規彈頭的時候。同樣投送500公斤的炸彈到敵方那,中程彈道導彈的實現成本和美國這種戰略級空軍用巡航導彈或其他炸彈投送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美國人其實想實現的是彈道導彈的速度,普通巡航導彈的成本和載具的可重複使用性,所以美國人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公開試飛研究高超音速飛行器去實現全球1小時打擊能力。如果這玩意能實現的話,等於實現了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彈道導彈的能力。

---------------------------------------------------

普通彈道導彈適合閃電戰,速戰速決。一次齊射就要解決問題。而戰略空軍可以多次打擊,玩消耗戰。一旦進入消耗戰,除非彈道導彈的生產速度能追上巡航導彈或者其他對地攻擊武器,否則真不划算。而且當你真的將對方核動力航母給都弄沉的時候,等於逼迫美國迫於面子要以全力介入了。那就開始玩核大戰了。所以,東風21D也好,東風26也好。都是威懾大於實際打擊的作用。真的將老美拖入戰爭的時候,那就真的是無底洞了。美國人不可能止步於關島基地被炸,然後就老老實實的在一邊圍觀的(二戰里日本偷襲珍珠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一次打擊最多擊沉美軍2-3艘航母,但美軍總共有10艘航母,就算平時有2-3艘是維修的,也有6艘左右在值班,一旦太平洋艦隊的航母被幹掉後,那麼自然美軍會調動大西洋艦隊的來參與。如果打掉一個航母要10-20個彈道導彈的話,那麼打掉更多的需要的數量就是差不多100多了,這個還是比較理想的推算。實際上靠單一武器來制衡美軍是不現實的,只有等我國空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空軍(目前擁有的H6K算是准戰略空軍的框架了。),同時海軍也具備遠洋海軍的時候,才算是真正有能力正面能制衡美軍行動的時候,距離這個目標,應該還有20年左右的奮鬥吧。光靠2炮真的是弱國的無奈權宜之計而已,就像打游擊一樣,而且用中程彈道導彈進行常規彈頭的攻擊還是挺容易被對方誤判核攻擊而啟動核反擊程序的。


第一個問題就不答了,DF21所代表的反艦系統其實是蘇聯紅海軍搞得以ss-n-3為代表的反艦系統的高級版本。

第二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不是米帝不搞,是米帝忘了咋搞了。因為《中程導彈條約》的原因,米帝武庫裡面壓根就沒有類似DF-21這樣的中程彈道導彈。並且根據該條約,米帝把相應的設計圖紙都銷毀了,要折騰一款山寨版DF-21的系統,要重新拉隊伍、立項目、要經費。既然現在navy有現成的超音速反艦項目,就一時懶得去折騰了。


9月17日補充編輯如下:有核武國家不算少了現在,但是有氫彈並且能進行8000km以上投送並且進入實戰部署和戰略值班的只有五大流氓,五大流氓里唯一保留中導和洲際彈道導彈的只有天朝。別的國有核武國家都沒法做到像五大流氓一樣跨洲際投送核彈頭,別的有核國家擁有的都是中導。攜帶核彈頭的中導僅能威脅到周邊5000km內的國家。5000km都算我誇張了。中導不是沒有常規戰鬥部,天朝也是唯一出口過中導的國家,賣給了沙特目前也公開了。那就是常規戰鬥部的。彈道導彈的麻煩就是在於敵對國沒法判斷對面射出來的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當年美帝跟蘇聯部署了很多很多的中導,後來簽署了中導條約。全部銷毀了,再研製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並且沒卵用,反倒會徒增開啟核大戰的可能。

………………………………………………………………以下為原答案

問題就在於拿射程超過1000km的中導去打航母是會惹出大麻煩的。彈道導彈跟別的導彈不一樣,這東西是要再入的。幾個大流氓國之間盯得很緊,以至於試射導彈一般都是要通過各種渠道預先打招呼的。任何未經通報就射出來的中導是可以視作核戰爭的開始!

那時候就不是打不打航母的問題了!你說你打美帝的航母不是核彈頭也不是奔人家本土去的。你覺得美帝會信?你覺得這玩意兒升空以後毛子能在家裡坐著看你裝逼?你要跟他解釋這玩意兒裡面裝的的打航母的高爆彈或者是穿甲彈。。換做是你你信不信?

編輯一下:很多國內鼓吹彈道導彈打航母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忽略這一點。就是中導升空以後人家憑什麼認為你的導彈不是沖著關島,韓國,日本基地去的?憑什麼就認為你的中導里裝的就是常規彈頭?

更有理由相信這東西被我天朝研究出來了。。然後一旦用上其實也就是核戰爭的開始。。。一旦發射就不是打航母這麼簡單了。分分鐘各種民兵,三叉戟就射到家裡來了。。。分分鐘誇張了點。半小時內,民兵三和三叉戟准到。參考冷戰期間為了保證三位一體的核反擊力量美帝和蘇聯都有類似的反應機制。雷達發現對方中導或者洲際升空,這邊馬上就對應擼過去。


因為美俄有中導條約,禁止生產中程彈道導彈。


首先問候一下動輒就寫幾萬字,貼幾十張圖,惡意把其他答案都頂到下面的「精英型」引導員們。

估計人家一個帖子就得值一張大毛啊。。。本人的回答也是最早回復此問題的答案之一了,水平有限,才區區這點點贊數,人家吃國家糧的發一貼,迅速就有幾百個點贊,果然是大兵團作戰,厲害厲害

下面言歸正傳:

DF21 從進入高點(100公里以上,低了的話末端速度不夠,無法突破地方的防禦系統)進行姿態調整,到到達海平面擊中目標,需要的時間並不短,以末端速度為10馬赫為例,粗略計算:

100公里/((0+10馬赫)/2)= 29 秒, 也就是半分鐘,尼米茲級航母最高速度為16米每秒,這半分鐘內機動距離為29×16=464米,以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的裝藥量200公斤tnt為例,有效殺傷距離公式為:

有效殺傷距離 = C * 爆炸當量^(1/3)................ (C為比例常數,^(1/3)為求立方根)

按照此公式,計算出的殺傷距離為520米,只比航母的機動距離稍大一點,可能對航母甲板上的人員,較脆弱的設備會有影響,但不會影響其作戰效能。

該計算也已經是最保守估計,因為導彈在 再入軌 之前的姿態調整所花費的時間,尚未計算在內,而這段時間再快也得以分鐘來計,因為小動量姿態調整是依靠噴射微量介質,想要使得導彈非常精準地對準航母坐標,過程很慢。如果把這段時間計算在內,那麼航母至少能跑出導彈所對準的目標位置1000米遠,

而且,上面的計算,是以兩個假設為前提的,第一個假設:DF21發射方可以精確的定位敵方航母,,而這恰恰是最難做到的,想要發現一艘在1000公里半徑的圓形海域內航行的船,只有靠偵察機,和衛星系統,(潛艇編隊不可能覆蓋那麼大的海域)而美軍的航母編隊在1000公里範圍內有制空權,偵察機很難突破防禦,衛星系統只能定點掃描,想要實時監控1000公里範圍,現階段連美國的軍用偵查衛星都難以做到。美國的列剋星敦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結論。

美國的報告中明文指出,戰爭前期航母編隊首要的任務,就是摧毀敵方的各種偵察系統,這包括了衛星的下行數據通信。以及雷達。

第二個假設:DF21可以順利的進入太空並再入大氣層。隨著美國太空戰思路的施行,越來越多的太空器具有軍事能力,可以攔截,摧毀,甚至是捕捉敵方太空器,所以這個假設成立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這些都是老掉牙的分析了。結論很簡單,要想用Df21打航母,只有兩條路:

第一,發展龐大的DF21 路基編隊,攻擊航母時,幾十枚,甚至上百枚DF21齊射,增大覆蓋面和擊中航母的幾率。這樣做問題又來了,(1)開發實時的指揮協調系統又是一個同樣難啃的骨頭。人員素質也是問題。(2)怎麼樣保證如此大規模的機動不讓美軍察覺?一旦被察覺,很難拒止吧,F22踹門能力可是天下第一。。。上百枚導彈都是保守估計,而根據美國列剋星墩研究所的報告,需要 thousands of war heads in barrages in order
to have some hope of harming a moving aircraft carrier。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美國已經在2014年建成由8顆紅外遙感衛星組成的Space-Based Infrared System,專門感知紅外信號,探測導彈的發射動作。按照洛克希德馬丁給出的產品介紹:http://www.lockheedmartin.com/content/dam/lockheed/data/space/documents/sbirs/1_SBIRSInformationalBrochure.pdf,此系統可以探測導彈發射點,但只能供早期預警,或者指示其他監控系統之用。

天基雷達的概念很早就有了,現在已經有不少衛星就是干這個的,不過都是早期預警功能,如上面提到的紅外信號探測系統,還有探測移動目標的雷達系統space based GMTI(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or) radar system,因為單個衛星的功率,天線尺寸等所限,要想利用天基雷達實現對移動目標的tracking,必須有很多顆雷達組成星座系統,我看過一篇美國軍方的論文,實時track RCS=10m2的目標,初步的估計是需要35顆800公里軌道的衛星,而且這僅僅是對局部小範圍的探測。要想覆蓋1000公裏海域的範圍,需要的衛星數量多的多。

按照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的報告:three bands of 46 satellites each (138 spacecraft in all) operating in 40-degree inclined polar orbits would be required to provide constant monitoring,需要138個衛星才能對南中國海進行實時監控。

第二,DF21裝核彈頭,毀滅地球。

---------------------------20150906添加----------------------------

多dang(作者) 回復 背鍋俠

1. F22踹tg的門輕鬆的很。B2是暗殺用的,不是踹門這麼高調的。。

2. 美國可以奪tg的制空,tg奪不了美國航母編隊的制空,這個差距決定了美國可以用高速偵察機,或者大量的無人偵察機,在衛星輔助下找到路基的東風21。而tg卻找不到航母的位置。

3. 用魚叉來比較並非不合理,因為射程越長的導彈,其戰鬥部佔總重量的比例越低。如果你還是覺得不夠,那麼我們用美國射程2400公里的潘興來類比一下(潘興和df21射程類似),潘興的戰鬥部有效重量是750kg,按照原文中公式,計算出來的有效殺傷距離是808米。我們再算上df21還有100米的圓周誤差(該數據來自維基百科),考慮到航母的機動距離之後,離df21爆心的距離是564米,注意這808米的有效殺傷距離是指對生物體的,像要在距離564米的距離之外把一艘鋼鐵巨艦擊沉,可能性很低,這方面美國自己都做過實驗,連一艘老掉牙的航母,都要用魚雷都要多次直接擊中才能擊沉。美國constitution 號航母曾經因為事故引發一枚500 pound,也就是將近300 kg TNT 的炸彈爆炸,死了幾十個人,但該航母在數小時後恢復了戰鬥力。

4 遙感衛星基本靠拍照,不能用於實時跟蹤定位目標。可參考我下文貼出來的英文資料。所以要想精確跟蹤艦船,必須用雷達系統。包括X波段雷達。

5. 實時指揮協調系統,那就更扯了,美國的數據鏈,主要是Link16,全球獨步,至今為止共發射了15顆DSC衛星來支撐該通信系統,其中兩顆已經退役。軍用通信方面是tg最短的短板之一,現在發射幾顆衛星了?在鐵血上YY一下還可以,想拿點真貨出來就等等吧。這個話題再往下深入,就是太空戰,太空戰全靠科技支撐,沒有任何「土辦法」可用,美國在這方面優勢更加明顯,X37B驗證完成,技術成熟之後,可擊毀,甚至捕捉敵國太空器(也包含敵國處於姿態調整階段的彈道導彈彈頭),摧毀敵國的指揮通信系統。

-----------------------------

tg的部隊這幾天剛剛才吹出風來要學習美軍搞三軍聯合指揮部。。。。

更別提想要協調龐大的df21編隊,要涉及到海軍,空軍以及二炮部隊,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技術,人員,哪個不是短板?

而且還有一個導彈數量夠不夠的問題,按照美國國防部在2008年的估計,中國共有df21 60 到80枚。。。60個發射架。(英文維基百科。可能需要翻牆哦。。)

這些也就夠一次齊射的吧。。。。

-----------------------------------------------------------

再入之後在幾倍音速之下,依靠氣動力來調整姿態,基本不可能,高超音速下的空氣動力學尚需基礎科研突破,美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如X51,X43等就是基於該技術,現在僅僅在驗證階段。耐高溫材料也同樣是難點。

更何況高超音速下,彈頭被處於等離子體狀態的空氣所包裹,處於黑障狀態,如何與將指令傳遞到彈頭內部?前幾天閱兵的時候出來的官方文章里,提到的解決方案是:從彈頭後部,相對溫度較低的部位傳遞電磁波。。。此方案早美國早就有人研究了,還有其他的通過注水冷卻,注入電子束擊穿等離子體等等很多 其他方案,美國最早在1960s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至今為止仍然拿不出實用的解決方法。

上面的信息來自科學美國人:

Piercing the Plasma: Ideas to Beat the Communications Blackout of Reentry

-------------------------------------------------------------

衛星感測器的所謂線掃和推掃,是對目標範圍的掃描方式不同而已,本質上還是依賴攝像頭採集的圖像數據,和拍照沒有區別。衛星必須要把廣域範圍全部掃描完,然後經過複雜的圖像識別技術,處理海量的圖像數據之後,才能識別出諸如航母這種目標,耗時很長,無法滿足實時需求。

MH370飛機失事之後,美國的NASA在國際上分享了大量失事海域的圖像數據,讓大家一起幫忙來找線索,就是因為數據太多,自己處理的話耗時太長,耽誤救援。這還僅僅是圖像處理所耗的時間,衛星掃描的耗時還沒算在內。

還有,不要覺得航母目標很大,離地面上百公里的衛星面前,需要解析度非常高的攝像頭才能採集到有效數據。雲層,暗礁,艦船的尾流,都會造成干擾。按照按照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的報告,民用衛星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來獲取和分析數據。

在找到航母之後,還必須實時追蹤航母位置,從而給導彈導航,按照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的報告:three bands of 46 satellites each (138 spacecraft in all) operating in 40-degree inclined polar orbits would be required to provide constant monitoring,需要138個衛星才能對南中國海進行實時監控。

而雷達不同,雷達是依賴主動、定向發射微波,通過感知回波信號的方式來定位,反應靈敏,可以在一定的扇形範圍內做到實時監控。如果是相控陣雷達,那掃描速度更快。

----------------------------------------------

上文提到的列剋星敦的報告http://lexington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aircraft-carrier-invulnerability.pdf是2001年的,看起來時間較早,但報告中明文指出,該報告是對21世紀前20年中美國航母受到潛在威脅的分析和預測,其結論是,航母不僅在當時受到有效攻擊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在將來會越來越安全,因為航母的防禦體系在不斷升級,比如E2D飛機雷達掃描範圍的擴大,宙斯盾艦防禦技術的提高,網路中心戰系統對防禦能力的明顯提高等等。文中還指出,相比較其他軍事裝備,核動力航母反而是比較不容易被攻擊的,因為核動力航母可以長時間高速機動,當航母被攻擊的實際威脅到來的時候,其他軍事裝備,比如衛星,地面軍事基地,雷達,等等,基本已經遭到滅頂之災了。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美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好的固體推進劑技術,最好的軍用電子技術,最為強大的太空軍事力量。
就是現在美軍的裝備以及民用火箭裡面一樣可以拉出來一堆改裝一下就可以用於充當ASBM。

首先就是可以拿來攔截東風21D的標準3 block 2a,兩者算是針尖對麥芒的關係吧,更換戰鬥部以後一樣可以被拿來反艦。

標準3 block 2a 為三級火箭,最大射程為2500km,關機速度可以達到5km/s以上。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可以大致推算出標準3 block 2a足夠攜帶500磅以上的戰鬥部達到500公里以上的射程。

資料大致來源於這篇論文,網路上的一些包線圖,根據標準3 block 1的推測並且根據一些射程公式進行進行估算。

標準3攔截導彈發動機參數復原設計

基本可以達到魚叉的打擊效果,不過比魚叉要貴太多了。不過么,開開腦洞想想一艘伯克塞個二三十枚枚戰鬥力。。。

其次就是飛馬座火箭,脫胎於侏儒導彈。

直徑為1.27米,長17.6米,重23噸,可以將443KG的載荷送入太空,使用B52和C17均可以進行發射,目前共試射,經過推算可知,完全可以將2噸重的戰鬥部投擲出3000公里,而老毛子的P1000重型反艦導彈才不過可以將1噸重的戰鬥部扔出去700公里而已。

這兩者全部都是可以機動部署,而且遠比東風21D更為靈活,實際上就差一個戰鬥部。

不過美國反ASBM的導彈戰鬥部都能量產,生產一個ASBM的戰鬥部能有多少問題呢?

此外美軍使用防空導彈反導也是有先例的,防空導彈底層原理和彈道導彈並沒有差別。

如果用微分方程來表示防空導彈彈道的通解的話,彈道導彈彈道不過是一個特解罷了。


同意樓上,美國常規武器,如戰鬥機,潛艇就可以完成對中國航母的打擊,而中國常規武器突破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則比較困難,所以算是劍走偏鋒吧


美國能,

1隻是限於希望軍過去二十年來一直以治安戰為綱,對大國備戰水平低。其次中國過去二十年水平算不上軍事大國。和俄國打就世界核平。其他都是盟友。

2中程彈道導彈條約相關限制,美軍中程彈道導彈數量不足,有強大的海空軍常規力量,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研發需求很低。

3技術門檻真心沒那麼高,主要是衛星鎖敵困難高,以及彈體制導設施在高速穿越大氣層狀態下,如何不燒壞。

癱瘓航母戰鬥群不一定要擊中,可以打EMP么,哈哈。

有效傷害也可以,打個洞也要修啊,去哪修?夏威夷以及更東。佐士保,橫須賀早被掃了,關島在攻擊範圍內。

DF21D、和DF26是目前唯一拒止美軍航母的手段。

算是從無到有。

能嚇到也算是有好處的。


因為兔子需要「殺」航母,鷹醬不需要。兔子也想太平湖上和鷹醬航母戰鬥群對推,無奈家底還是薄點兒技術還是弱點兒。於是偷師了毛熊絕技非對稱策略玩起中程彈道打船這招,哼哼你們三十年前簽君子協議時候壓根想不到我兔有一天也能自修這招呢。鷹醬目前搞這玩意兒自然是沒啥用,話說目前地球上的海軍艦艇中除了他們自己的航母都不需要傳說中的DF21D這種玩意兒來對付,當然兔子順便嚇唬嚇唬阿三也是很開心的,其他有航母或大型貴价水面艦艇的小夥伴都算躺槍了。研發及配套不論的話,單枚造假1100萬美元還真是超值,隨便點個二三十發能整沉一艘福特級,都算賺大


上一張今天在現場拍的照片不過分吧


真是yy強國。有人說用砸的,10倍音速,高空突圍,這精度可想而知。


這麼說吧,二戰後還沒那艘航母被這些所謂 航母殺手 幹掉。


我懷疑回答區的人都是戰略忽悠局的


多看書,少扯淡,不了解的東西不要妄言。


首先要知道,目前關於東風-21D的絕大多數說法,都是坊間傳言,具體表現如何,仍缺乏可信度足夠高的說法。論文里寫的東西,到底有沒有真的採用,是很難說的,更別提一般的媒體報導了。

由於各國的彈道導彈實驗都會提前通報,一般認為,目前可以明確的實戰實驗,做過一次(遠望4號)。基於這一現實,個人認為其仍處於試驗階段,列裝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另外,由於遠望4號後來又回港了,有人認為東風-21D的殺傷力很有限,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

美國對東風-21D的態度,我們只能接觸到其表面的說法,實際上到底怎麼想,就不知道了。

以美國的工業基礎,達到目前中國的水平問題不大,但研製所需的時間就不好說了。


排名第一的回答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我從一個側面來說一下。美國擁有最龐大的航母戰鬥群體,所以對美國來說反航母科技更多是作為一種技術儲備。我國反航母技術發展算比較高調的,這是種反介入宣傳。實際上美國對於此項技術的研究起步比我國早的多。按照當前的國際局勢,美國需要讓世界知道自己的遠程投送能力,地區情報掌控能力都是他人無力匹敵的,才能在國力大不如前的時候維持霸權,榨取霸權利益。所以就算反航母科技發展的有多強在宣傳上也未必會實話實說。與我國側重點不同。


……美國的工業水平在二戰就能造了,中國能造的,美國沒有不能造的,想不想的問題。軍費是二到十的總和是什麼概念?比很多國家的gdp都多了。這個東西都是吹出來的,沒有實戰的東西都是耍流氓。


優勢一方選擇剛正面

劣勢一方選擇放戰術


你真去打人航母,到那個地步,就是準備互相丟核彈了。還談什麼技術,直接大家互說拜拜吧。

其實很多軍迷,屬於不動腦的。就跟一群物理博士研究一滴水從高空掉下來會不會砸破人腦袋一個道理。你沒見過下雨啊!

核彈這玩意,只要夠多,不需要什麼運載工具、精確制導。埋自己家祖墳下面。煩了,一下點了。把地球炸個對穿孔,跟敵對勢力同歸於盡。

常規武器才是現實中真正有用的。就跟小流氓打架樣,提個折凳、拾塊板磚就好。要是你帶把衝鋒槍去,保證第一個死的就是你。可惜我國在這方面真的很一般。。。


美國如果搞21D這種導彈,就表示露怯,全世界像樣的航母,除了美國的,連一艘跟退役小鷹級能打平手的都沒有。美國要是為了這些玩兒,擔心成那樣,還怎麼帶小弟?


東風21D並沒有宣傳的那麼神,但是要追究起來應該問那些媒體,一遍一遍宣傳添油加醋

別去找科研院的麻煩。

還有就是僅僅是沒有那麼神而已,如果以為完全沒效果那就更是錯誤。既然軍方敢透露消息,那就說明還是具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宣傳末端制導多麼神奇,那麼一定要相信這東西能力不俗,末端制導能力真的很優越。

還有就是這東西,大家不覺得只是拿來暫時吸引開視線用的嗎?當年在殲20正式出現在公眾視野內之前,各種殲10的改進版被高調展出。隨後很短時間殲20就出現了。如果21D被抬得很高,那應該高興——國家正在研製更先進的「反艦」導彈不管是彈道還是巡航,並且在全力完善反航母體系——因為僅靠一款彈道導彈還不足以解決問題


政治上,美國受制於中導條約,無法研發和製造任何陸基中導

經濟上,潘興2已經死了快三十年了(而且是從研發資料到生產線徹底銷毀),把當年的技術和生產線恢復到能用的級別需要花巨量的錢,那麼現在美軍本來就缺軍費,到處都是需要用錢的地方,誰來掏這筆巨款?而且這東西本質上是防禦性武器,你敢開這個口元老院分分鐘把你撕成渣渣。

軍事上,第一島鏈就那麼大一點地方,你就算有陸基中導,部署到哪?首先你要有地方機動然後才能有生存能力,解放軍火箭軍那是部署在大陸上,可用的發射陣地要多少有多少,美軍如果裝備新的潘興的話,部署在日本,可用的發射陣地要多「少」有多「少」


因為這就是我國為了拒止美海軍干預東亞而量身打造的特殊兵器,基於預設戰場開發的有使用前提:迎擊美國航母。並非是普世性泛用裝備:我國如果列印度打日本都用不上,更別說其他國家。



我覺得對艦完全是噱頭

總不能跟人說我們就是為了種蘑菇才使勁發展研究吧

忽悠別人到自己都信了?


聽說毛子把導彈拖到西伯利亞了...

有人在地圖上畫了個圈把關島和中國全畫進去了...

聽咱們的專家(還是毛子的來著忘了)說是拿來打美帝的...

我好開心,真的。

有事沒事還是多看看北方吧。


又是一個我比專家還聰明系列問題


大神們都答了,具體技術問題我也不懂。就發現定位航母來說,個人覺得技術難度不大。

以下是吉林一號商業衛星動態監測能力展示,最後一段是衛星跟拍一架飛行中的客機。http://www.charmingglobe.com/gywm/spzs/201604/t20160424_757.html

民用級產品的技術能力可以跟住巡航速度800-900公里的客機,老美核動力航母最大時速35節,料敵從寬70公里時速不能再高了吧。而且一共就11艘,平時在用的也就6-7艘,正常來說一直盯住也是很正常的。按照現在情況,最慘共軍在關島以西,曾母暗沙以北的這個區域,應該是放了足夠的衛星的,我想老美如果做到不被衛星跟,得把頭頂的中國衛星全打下來才行吧。吉林一號視頻星重量是95公斤,工作軌道是65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解析度1.12米,能夠拍攝4k視頻。似乎也不是很好打,補充起來也相對容易。

至於如何精確定位航母,東風如何機動攻頂,這個就不清楚了。。。


等中國有了美國那規格的航母戰鬥群他也許就會搞了


東風沒那麼神,1.航母位置並不好找,2.航母是移動的,就算位置確定了也不好擊中,3.航母群肯定有反導系統。中國美國每年砸那麼多錢搞航母是砸水漂的?


看這個問題,我想到另一個笑話,有人說美國沒有載人航天能力了,就因為他們看到美國的太空梭都拆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其實誰不知道呢?悶聲是為了發財,吼出來一樣是為了發財。


技術上肯定沒問題,美國一直在研究用常規三叉戟打擊導彈發射車。


雄風三不是打倒一切嗎。


美軍?

不能

因為《中導條約》

以美國的技術造這個不算難


不請自來。

美國沒有必要。

美國的敵人誰有實力強勁數量眾多的航母戰鬥群?

我們呢?

而且我個人覺得這武器威懾作用大於實際作用。

1、ASBM依然是射程幾千公里的彈道導彈,美國怎麼確認我們彈道導彈不是打本土也不帶核彈頭?我們怎麼取信美國人?

2、假設美國沒使用彈道導彈,只用常規武器,這也是好多人認為的。我們首先使用彈道導彈等於主動升級戰爭層級,下一步不論是互相發射彈道導彈或核戰爭,這個選擇是否值得?我們是不是為更容易消滅一艘航母選擇這樣做?


題主請自行搜索潘興2中程導彈,另外對於21D的威懾力完全取決於屁股在哪。


實際上,DF21在導彈上不能說會比潘興先進多少,重要是是為DF21提供製導的衛星,包括尋找航母,提供位置信息,一系列彈道數據,這就變成用彈道導彈反航母的成本不局限於一顆導彈上面。整個系統的建設過程耗資巨大。美國也曾經用潘興2做過實驗,誤差太大,提高精度的成本讓軍方難以接受,他們也沒有這個需求。


彈道導彈動能和勢能大,面對反導導彈機動規避的成功概率大


給錢給時間,燈塔國當然可以搞出類似的東東,人又不缺技術,不過不會這麼干,因為沒需求啊


彈道導彈反艦,根本不是彈道導彈的問題,是全系統對抗的結果。

從早期的衛星發現,雷達制導,導彈跟蹤,根本就不是導彈一家的事。而且現在依然有末端制導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美國不發展,是因為美國海空打擊力量多種多樣,沒有必要用彈道導彈。


我就靜靜的看著你們瞎扯淡(來自某山的微笑)


東風21d是非對稱戰爭的產物,美國當然有能力研發類似武器,但是全世界一半的航母在美國,美國研發21d是為了打自己家航母么?


反航母彈道導彈意義巨大,但不能取代中國自己的航母系統

基辛格曾經說過,威懾能力的實現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能力,決心,讓對手知道。

在國家與國家的力量對峙中,決心與成功的將決心表達出來讓對手相信,有時候重要性還遠甚於能力本身。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出現,使中國在抗拒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軍事干涉和封鎖上獲得了能力上的巨大突破,但它在表達決心上是不夠的。


非對稱!"你扔你的原子彈,我扔我的手榴弾"這才是真正的戰爭!


東風21D再牛逼再厲害也是防禦武器,簡單說就是威力超強的岸炮,真正海防還得靠航母,進攻性防禦。你看美帝什麼時候搞過防禦武器?不是搞不出來,是人家不需要。


第一島鏈內部,美日的宙斯盾和標準III已經很成熟了(現在日本還要裝備岸基宙斯盾,和海基宙斯盾配套),未來南棒要是裝上了薩德,中國的導彈根本沒法出去--從你開始準備發射的時候人家就知道了,出去就是死。所以中國現在跟南棒子在薩德問題上咬得很緊,美韓中三方一直在就此撕逼,就是這個原因。薩德一上,中國東部的所以導彈基地就基本全廢了。

退一萬步講,美日在第一島鏈內的所有反導系統都失效,美軍也完全可以利用第二島鏈基地對中國沿海目標進行戰術戰略打擊。還有就是,一旦美日安保條約中的防衛盟國共同作戰因為台海/半島/南海/中日領土衝突等任何一個爆點啟動,那麼北約成員國和美國的非北約主要盟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等)立刻與中國進入戰爭狀態,那麼中國面對的就是一個加大版慈禧太后向11國(光是北約成員國和非北約主要盟國加起來就30+了)宣戰。辛丑的事情已經證明了那結果是什麼。


無論發生什麼,我都認為東方21是威脅美帝的宣傳彈。那些宣傳的性能,是嚇唬紙老虎美帝用的。


這是一個偽命題。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戰鬥群。全世界其他國家所有的航母加起來都沒有美國的多,也沒有美國的先進。現有武器裝備已經足以讓美國立於不敗之地,新的反航母武器的需求根本沒那麼迫切。


技術上沒問題 ,問題是研發出來打誰?


gps被人家加干擾,就北斗那個精度,打移動目標那不是扯呢么。


誰叫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和最多的航母編隊呢。美國研發df26幹嘛?世界上除了他美國自己誰還現役著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航母編隊。


展示一代 裝備一代 研製一代


天朝跟美帝打全面戰爭當然是死路一條,戰略武器的目的是保持戰略平衡,相當於,我知道我打起來我會死,但我死之前能將你打成半身不遂。對付航母,彈道導彈
是奇兵,正經打法還是航母戰鬥群對航母戰鬥群。以後解放軍打灣灣,美國航母過來了,天朝航母在外海硬頂,互相秀肌肉,這才是威懾力;我們喊幾句「我的導彈已經瞄準你
了,你信不?」,聽起來威懾力不大。


有限殺傷範圍是多少?發射到底時間是多少?如果航母是運動狀態能打到嗎?


這種問題基本屬於屁股。

首先發現美帝航母就是個玄學問題,在美帝強大的打擊能力下pla有多少結點能夠完成數據傳輸呢?衛星?飛機?天波雷達?

剩下df21在美帝觀測範圍內有多少倖存率?

所以老老實實造航母。


用彈道導彈打航母,真是一樣十分扯淡的事情。當年東風21打遠望四號,與其說檢驗對艦能力,不如說是檢驗目標誤差。結果固然很好,直接命中,但一艘在預定位置,沒有動力的靶船,和全速規避的航母,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準確發現和定位航母,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彈道導彈發射後,航母必然會做規避動作,目標偏離預定彈道這麼大,最後怎麼命中?進入大氣層後的機動,是用來規避攔截的,不是用來追蹤目標。還有,被東風21直接命中的遠望四號,只是科考船改的,只有一萬噸級,也並沒有什麼裝甲,就這樣,也沒被直接擊沉,而是被拖了回來拆船。東風21就算能命中航母,除非用核彈頭,否則900公斤的對艦型彈頭,直接向下打在航母甲板上,恐怕需要幾十枚才能擊沉一艘尼米茲級吧!對艦還是要靠反艦導彈和魚雷,攻擊航母的水線以下,威力遠大於打側舷,打側舷威力遠大於打飛行甲板。

說實話,東風21最大的優勢,在於能遠距離發射,彈道導彈性質決定了很難被攔截。而航母會在對手2000公里以外,岸基反艦導彈夠不著,飛機和潛艇投彈需突破敵方航母防衛圈,難度很高,東風21作為比較無奈的選擇,但彈道導彈的本質,決定了對航母效果有限。


美國可以,但是美國不需要也不可能造,因為美國的軍工複合體不會製造這種替代性武器,對比吞金獸的航母和坑盟友無數遍還打折的F-35,反艦彈道導彈簡直就是小兒科,正好國防部的那幫人和軍火商可以利用DF-21D作為要國防預算的理由,用DF-21D這東西作為噱頭豈不美哉?如果他們也造出這東西豈不尷尬?


東風21D註定是打雞血的玩意:不靠譜.美國也在研製新一代遠程反艦導彈,分亞音速和超音速.美國以前也有反艦戰斧射程好像900公里,後來因為成本太高精確度較低也放棄了.遠程巡航導彈打航母都很困難何況彈道導彈


也許能,但沒需求啊。


美軍沒有必要製造像DF-21D這種航母殺手導彈,請看圖:

國家航空母艦實力排名


在我看來DF21和閱兵放出來的DF26應該也是一種「威懾性」的武器,

...........................分割...................................其存在意義不在於能否打掉航母而是能否對航母戰鬥群造成虛構威懾。

首先,DF應該以那種機制對航母造成殺傷?這應該主要看其裝載了何種彈頭。主要應該是以下三中之一:

1.核彈頭 優點:簡單粗暴,精度要求低。打偏了幾公里也無所謂。缺點:誰都不敢用!!!!(國際準則,船隻和航空器上等同於所有國的領土)

2.常規彈頭。優點:事後麻煩小,在數次警告後可能敢用。缺點:導彈就那麼大,當量不足,要求必須直接命中(即使直接命中我估計三發四發也打不掉,頂多失去戰鬥力),而且導彈再入的超高速狀態下的通信和制導也是非常困難的。

3.特種彈頭:在這裡,我認為能有實際作用的特種彈頭只有一種——電磁炸彈!電磁炸彈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對人員造成傷亡,但是能夠對一切開機的電子設備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即使電磁炸彈有這麼大的優點,我們仍然要面對兩個問題——首先,電磁炸彈有兩種,一種是用電磁殺傷的弱核彈其特點是簡單——朝鮮可能都有。但是弱核彈也是核彈。第二種就是常規電磁炸彈,但是這種電磁炸彈我國有沒有誰也不知道。其次,電磁炸彈並不能對所有未開機的設備造成有效破壞。而且我們不知道美國航母——他整個都是金屬的!對電磁炸彈的防護能力。而且如果我們用一次了,以後他們再探測到我們發射這東西後人家直接全艦關機你怎麼辦?


彈道導彈末端制導?除非裝上核彈頭,我不信無法戰術規避。


然而從沒進行過攻擊機動目標的試驗,更別說海試了。


我一直在知乎上說,反航母的難點不是最後怎麼打擊航母,以中國目前的技術,下決心弄款鱉版戰術戰斧或者鱉版LRASM飽和打擊那只是時間問題。

反航母真正的難點在發現和跟蹤航母上,戰時航母戰鬥群極難發現,本身機動性強,隱蔽性好,自成體系,活動在大洋上和敵方岸基機打擊半徑極限上,攻可巡航導彈飽和打擊,守有艦載機以逸待勞,自給自足,必要時還有空軍和島鏈的配合。有些人覺得航母很大很容易發現,這是錯誤的,尋找航母戰鬥群在大洋上如同大海撈針,而且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縱深較大,可以有效防止敵方偵察平台靠近。

我們很多樂觀派最大的問題就是幻想有一兩樣撒手鐧就能打贏戰爭,東風21D是典型的報復手段,是被航母戰鬥群的長矛打擊之後的反擊措施,它本身無法拓寬我軍的防禦縱深,無法預警航母戰鬥群的打擊,不要過度神話它。


推薦閱讀:

金唇竊聽器的原理是如何的?
成為一名間諜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阿湯哥與丹尼爾·克雷格一同執行任務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有哪些 CIA、摩薩德、軍情五處、克格勃之類的書值得推薦?

TAG:軍事 | 間諜 | 導彈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