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社會,「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種說法是否仍然成立?


曹劌能見到魯庄公,能當面問魯庄公「何以戰」,能說魯庄公小惠未遍,小信未孚。

戰場上曹劌說不能擂鼓魯庄公就不擂鼓,曹劌說不能追擊魯庄公就沒追擊。

這說明什麼?魯庄公認為曹劌比自己有資格指揮作戰!換言之曹劌不但是個肉食者,還是個值得國君好好諮詢的「高級肉食者」,如果說魯國國君和山東省省委書記差不多大的話(齊桓公:黑人問號),曹劌也得相當於現在的「退休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員」(此處特指姿勢水平,不是指官位)。他說肉食者鄙,其實是在說「現在台上那群渣渣真是圖樣圖森破,老子要去告訴他們一點人生的經驗」。


《曹劌論戰》放到今天,大概講的是中辦、國辦政研室里一個當組長的研究員覺得自己的想法該讓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他想的東西比現在部長們拿出來的強多了。然後一位中央首長對他的想法很有興趣,決定鍛煉鍛煉他,他的機會來了。不然你以為是廣大鍵盤政治局委員和天涯、從網、知乎大V中的常見品種「國師愛好者」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當然,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曹劌的官比史料中記載的還要大,他那個時候就是部長級幹部了,本身就是「肉食者」的一員。現在的國政涉及的信息量極大,一般人很難得到全面、準確的數據進行分析,難以「管中窺豹」。所以人類玻璃心破碎委員會 @卡富爾 主席指出,不知道政治局會議和北戴河會議開了啥內容,拿不到正常途徑獲得的相關書面報告,不要發表宏論。

1968年02月——1973年02月,南海艦隊4009部隊戰士;

1973年02月——1978年02月,首都鋼鐵公司總計控室、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所工人;

1978年02月——1982年02月,清華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系計算機程序系統專業學習;

1982年02月——1984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系經濟系統分析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4年12月——1986年06月,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主任科員;

1986年06月——1988年08月,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副組長(其間:1986年03月—1986年09月借調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設計領導小組工作,任辦公室成員和財稅組負責人之一);

1988年08月——1988年0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

1988年09月——1989年02月,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幹部;

1989年02月——1992年01月,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1992年01月——1995年09月,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1995年09月——1998年03月,貴州省副省長;

1998年03月——2007年02月,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2007年02月——2007年09月,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正部長級);

2007年09月——2013年03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兼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正部長級);

2013年03月——2016年11月,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1-2]

2016年11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黨組成員。[3-4]

第十六屆中央紀委委員,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

貼一個領導簡歷,請注意他從政策研究者成長為有實職的中央部委幹部再到當部長,用了多少年。他1984年是普通的政策研究者,1988年當上研究室副組長,1989年外放上海操盤鍛煉,1992年成為對國政有影響能力的技術官僚,1995年外放到省級官僚體系中接受行政能力鍛煉,進入上升通道。


-------抖機靈--------

肉食者或許「鄙」,但前提是你得是曹劌。


很遺憾,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高票答案給出了很好的例子,但是要定義「肉食者」太難了,鄙與不鄙都是因人而異的,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優秀「肉食者」的成長軌跡吧!

正確公式=平台+組織+個人

首先是平台。做為「肉食者」,首先要有成長和發揮的平台,大平台進步快,小平台容易受局限,這個道理其實不言而喻。其實大平台最大的好處,不是級別高職數多,而是信息。獲得信息的渠道多,聽得多,看得多,甚至不需要動手,各種信息源源不斷匯到你面前,而且還是下級總結歸納好的,長時期耳濡目染,能不提高么?另外,達到肉食者這一層,往往精英雲集,長期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也是肉食者天生的資源優勢。

其次是組織。掛職鍛煉,交流培訓,交叉任職,這些是組織培養的具體方式。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又是搭上了成長進步的直升機。就好像高票回答里的那樣,不斷變換崗位,不斷豐富閱歷。我們說鄙與不鄙,能力強不強,經驗其實很重要,過得事越多,越能在處理複雜事務過程中不斷成長。這也是肉食者和我們食草族之間的鴻溝。

再次是個人。就算條件再好,個人資質太差或者驕縱安逸,這些都是我們鄙視肉食者的原因。在我以前的回答里舉過例子。有的人一畢業就進機關,渾渾噩噩一輩子,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剩下他熬資歷也走上領導崗位。有的人長期被地方和基層捧著,聽不到反面意見,天天洋洋得意者有之。有的玩物喪志,失去了進取心,天天算日子等退休。這樣的肉食者,白白占著平台和資源卻無所作為,不值得我們鄙視么?恐怕這種人才是曹劌眼中的肉食者吧!

歸納一句話:不迷信,不驕傲,不自棄。平台不夠大,發展受局限;經歷不跟上,眼界變狹隘;自身不努力,活該被鄙視。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開篇第一句話,就已經反映出足夠多的信息了。

在春秋戰國那個生產力極端落後,人均壽命不到40歲的時代,沒有紙,沒有印刷術,教育全靠家族傳承。

但是曹劌,有自己的姓氏,有名字,受過教育,甚至懂兵法

而且有一定的朝中人脈 (曹劌請見就可以見,一般人早就被擋在宮外了)

有相對靈通的信息渠道 (第一時間得知戰爭的爆發)

這豈是普通庶民?一般士都做不到吧? 至少也是個大夫家庭出身。

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趙家人了

所以曹劌說的「未能遠謀」,只是因為不是他這樣的「肉食者」來謀

試圖用這句話來論證當朝諸公無能大道在我想搞個大新聞的,先看看自己有沒有人家曹劌那個地位吧。【攤手】


當權貴的短期利益和政權的長期利益起衝突的時候,「肉食者自然就鄙」了。。


上面的人裡邊,草包或許不少,但按比例講,要比下層的人少的多。

人的時間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你的生命都放在求得一衣一食買套房上面,我倒是真不相信你能有時間精力得到多少真見識。

依我看,有見識的人在中層數量最多,因為這部分人總體基數大,又有一定的空閑和條件去發展自我。頂層的人按比例講見識高的人更多,但基數太少了,產生不了太多。底層的人又很少有教育背景、時間精力、發展條件去增長見識和才幹。

希望在中層。


肉食者鄙,素食者鄙

不鄙的總是少數人


這句話應該分成兩部分來看。

前半部分,「肉食者鄙」嗎?必然是不鄙的。但凡到了那個位置,不管是憑藉著出身也好,運氣也好,都是拼掉了無數的人,才一點點的爬到了人肉金字塔的頂尖位置。

但很多人都只回答了上半句。既然肉食者不鄙,那麼肉食者就能夠「遠謀」了嗎?

未必。

我們來看博弈論中一個經典的案例。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

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顯然,囚徒們越聰明,互相揭發的就越快——人精們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上的。

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中國就是現實中的囚徒困境——明明大家都遵守規則(學、商、政等),是最佳選擇,卻都被現實逼成了不約而同的選擇最差的——所有人都不遵守規則。而這種選擇,長遠來看,必然傷害整個社會。

雖然很多人看不上人民日報,但人民日報的這句話是沒有說錯的——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不是肉食者聰明或者愚蠢就能夠解決的了的——明朝的時候,北京城破在即,已經財政破產的崇禎讓大臣們捐獻錢糧,支援守城人員的花費。結果大臣們人人哭窮。李自成打破北京之後,把大臣們關進監獄,嚴加拷掠,在大臣們家裡搜出來七千萬兩白銀,是明朝幾十年的財政收入,那些大臣們都是傻瓜嗎?

無它,同樣是囚徒困境。大家都捐款,守住北京城是最好的選擇。但問題在於,A大臣怎麼能夠確定,自己捐款了,BCDE……等大臣就一定會捐款?如果別人不捐,自己捐的沒有一點卵用,根本守不住城。李自成進京之後反倒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於是大家都做出了最差的選擇——都不捐。於是北京城破了。於是李自成要取這些當官的狗命了。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臣們和崇禎不一樣,崇禎是沒有選擇的。城破之後,崇禎就是死路一條——亡國之君不如狗。但大臣們認為自己有選擇——大臣們認為自己可以投降李自成(當然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是移民國外),但問題是,誰也沒有想到,後來,李自成不接受許多大臣的投降了……

就像斯坦福橋大學實驗一樣:好的現實把鬼變成人,壞的現實把人變成鬼。人生活其中,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答案有幫助?謝謝支付寶打賞。

這是支付寶一元。

https://qr.alipay.com/fkx01370vdxdnasgpwmaz18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是支付寶兩元。

https://qr.alipay.com/fkx0613056aw0ekc8af101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所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一定是指貴族都是肥頭大耳的愚蠢之徒,我覺得更多指的是由於階級限制,導致認知與視野的狹隘。

比如《曹劌論戰》中,曹劌完全明白人心,擅長運作士氣,提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至於當時的貴族,估計還天真的以為屁民會好生侍候老爺,每次都能全力進攻呢(齊軍統帥就是這樣認為的)儘管曹劌很可能是個「肉食者」,不過他的表現一點也不鄙。

再比如美國大選里,精英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和他們的訴求不同,反而斥責其為「種族主義紅脖」。最後這群鄙的「肉食者」被某位不鄙的「肉食者」帶著「素食者」幹了下去,現在依然處於崩潰中。。。。。。

當今中國社會中,北上廣的精英們常常幻想星辰大海,天朝指西打東,歐美帝國主義皆是紙老虎。說起中國就是樣樣好,說起西方就是水深火熱。至於中國農村裡那些赤貧的人們,我想他們看不到。。。。。。

當然,那些坐在人民大會堂里的傢伙肯定比這群「精英」有認識的多。不過「鄙」的趨勢,已然出現了,要警惕。


看看曹某人最後的下場吧:魯庄公三十年(前664),曹劌作亂,被魯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劌被趕到莒國,在莒國病死。

可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潛台詞無非是「彼可取而代之」,造反有理嘛。

所以說當今中國社會會讓它成立嘛?畢竟某黨已經從革命黨變成執政黨了啊。


肉食者,雖然字面的意義上是「吃肉的人」。實際上這其實代表了一個階級。

這個階級就是在那個時代能吃得起肉的人。

當時能吃的上肉,絕非一般的勞苦大眾,而是真正的土豪,生活接近奢華。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公元前的舊約聖經,到7世紀成文的古蘭經,都有不讓人吃豬肉的記載。原因是豬臟。

說白了,如果這不是教條,而是道理或者規定,就是「吃豬肉容易生病啊,為了你的安全不能吃。」

這種「吃肉容易生病」的原因一是當時衛生條件不佳,第二是這些動物的確容易帶有一些疾病。放到現在,與科學化養殖的肉豬,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話說回來,那時的中國人在能吃的上肉的群體里,應不沒有大規模食品安全問題。所以要不是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會處理豬肉,要不然則不是豬肉。

不管那種,這肉的成本一定不低。別說曹劌生活的年代。就是到了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平民百姓也是難吃上一口真正的「肉」的,所以在百姓中,下水這種東西因為便宜,所以更受歡迎,因此成就了鹵煮火燒。

孟子那個年代與曹劌不遠,人老人家那句經典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50歲的人要穿的保暖,70歲的人才能頓頓有肉。這是孟子理想的社會。距離現實差多少,咱們用現在的眼光看也可以退推出一二。

ps.當初我寫這句話的時候知乎民科還告訴我,這句話是「年輕人要幹活,肉要先給他們,到了70歲的老人才能吃肉」,甚至還有什麼「那是70歲還能吃到肉的意思」一看產地,全是語死早地區。認同「xx是中華正音,普通話乃胡語」高發地區,對於這種忘文生歧義的,送他們倆字「智感」。

往上面說了這麼多,我只想說明,曹劌的「肉食者」,在當時應該是暗指擁有者極大社會資源的統治階級。即給君主出謀劃策的人。因此他們年不到古稀便可食肉,肉質安全處理得當。「食肉者」,就像現在「私人遊艇」,「私人飛機」,「出門全市交通管制」一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曹劌當時也肯定不能說「群臣皆鄙,難堪大用」雖然都是一個意思,但是這有點指名道姓了。就跟「防火防盜防xx」一樣,有開群嘲的風險,要是真被傳到大臣的耳中,曹劌估計就撲街了。

綜上,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放到現在漢語就是「我比中南海更聰明」,用原版元首來咆哮就是:「你們這幫上了那麼多年軍事學院,卻只學會了如何使用刀叉!」是吐槽一個國家決策層掌握著國家資源與命脈,卻不能想出救國之道的含義。

現在有沒有?知乎滿地都是啊。比中南海高明,比馬雲會掙錢,比劉強東還人影,說特朗普是草根。曹劌隨著人口極大增長與網路論壇的出現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反正古代曹劌錯了,只能以死謝罪。當代曹劌們錯了。註冊個新號繼續浪唄。說不定背後的主子還給錢呢。

咳咳,說正經的。我相信現在的政體下的確有一些問題存在著「肉食者鄙,不能遠謀」的情況。即事實存在,但管理層雖然拿著近乎無限的國家資源,但並沒有發現,或者沒有應對方案的盲點。這種情況不僅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有。


肉食者曰,馬勒戈鄙,丟雷老謀。


轉:

我們回頭來看一看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未能謀』乃入見」!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短短36字便把齊將伐魯,舉國緊張,曹劌覲見,朋友勸說,評頭論足,毛遂自薦,諫言獻策這樣一系列的事態發展過程描寫得酣暢淋漓,引人入勝!讓讀者有非常強烈的現場穿越感!對下文有非常的期待,這就是《左傳》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這次魯齊之間的「長勺之戰」是中國也是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曹劌首先問魯庄公「何以戰」?然後反駁魯庄公的觀點,並且陳述了自己的主張。曹劌採取的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集中優勢兵力,一鼓作氣」從而先在「局部上取得優勢突破」進而再謀全局的戰法!

通讀全篇,反覆品味,我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內涵遠不止「目光短淺、缺乏遠見」這樣簡單。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話,應當結合曹劌與庄公關於「何以戰」的對話來解釋才能作出比較全面而深刻的解讀:首先,曹劌把朝廷的「智囊」稱為「肉食者」本身就有一種鄙視的意思在,」肉食者,酒囊飯袋也;其次,他認為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既得利益者在國難當頭之際是不可能提出什麼真正能夠禦敵保國的辦法來的。第三,他認為指望朝廷那些人出一點一般性的主意也許還馬馬虎虎過得去;要他們「遠謀」是找錯了人,一定會耽誤國家大事;這些人是一幫視保己包家比保國保民更重要的無恥之尤。

曹劌當時只是一個大夫,官爵並不顯赫。 一個「鄙」字是對那些達官貴人的人品而言;一個「遠」字是對那些達官貴人的智慧而言。一言以蔽之,曹劌認為朝廷那些享受榮華富貴,飽食終日的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是靠不住的!而曹劌據以出戰的自信力則是來自庄公說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認為這是得民心的基礎,全國人民一定會全力支持抵抗齊國侵略的正義之戰,軍隊一定會捨生忘死,拼力搏殺,再加上他「一鼓作氣」的戰術運用一定能夠取得保家衛國戰爭的勝利。


這種說法跳出了曹劌論戰的歷史背景,就已經失效了。

今天肉食者是誰,紅三代么?他們可是精明的要死呢,剝削你,掌握著各種國有資產,一點點給你放寬好處,讓你感恩戴德。權術用的不要太好。肉食者是你的老闆么?小老闆本來就不一定要遠謀,能夠把握瞬息萬變的小市場,積累身家成為大老闆才是他們的任務;而優秀的大老闆必然也是勤奮鑽研市場規律的,要是外行跟他們討論商政大勢,不被吊打你來找我。

未能遠謀?首先,遠謀不一定那麼重要。遠謀就相當於把握大勢,看看這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03837。裡面對大勢有很精闢的定位,沒錯,遠謀很重要,但是實現謀略的能力更重要。往往世間的事情知易行難,說出來的大家都可能半斤八兩,成果被吊打該如何自處?

曹劌這句話你就當小說家加工了吧,真正要做政策建議你不寫一份甚至幾分優秀的摺子,誰會聽你的?打個嘴炮就能忽悠住領導,這領導才是那個「肉食者鄙」吧。


很多普通人總認為自己看的遠,其實說實話,大部分人和「肉食者」的差別是,他們連「肉」都吃不上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