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維摩詰經》每一品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原來整理的讀書筆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佛國品第一


先講佛國,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蓋七寶三千大千世界。由佛國引出佛國凈土,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從四念住、行六度,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皆達菩薩凈土。而由直心,一直推導到教化眾生後佛土凈,引出本節最關鍵的一句,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居士出場了,有辯才,有神通,方便度人。(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
攝諸亂意)是行大乘的六度波羅蜜成就。小乘度己,而大乘度人,小乘出世修,而大乘是以出世心行入世法。為了方便攝化眾生,他上自軍政,下至酒肆,廣泛地參
預了社會活動。後來他患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皆來問疾。維摩詰現身說法,肉身為五蘊假合而起,不必留戀而應該常住佛身,法身不生、不滅、不
垢、不凈、不增、不減。然後又從修戒定慧,修止觀,修六度,修三十七道品來講如何證得法身,最後點筆,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之厲害之處,得病也不忘以病之義理來教化眾生,病本身也變成度人之方面法門,以病講法。

弟子品第三

佛遣聲聞乘中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維摩處問疾,舍利弗辭以不能勝任。遣大迦葉等,皆辭以不能勝任。主要是他們在宴坐習禪,或持缽乞食,或解說戒律,或為人說法時,維摩詰皆曾向他們提出問難,相與辯析,為維摩詰所挫敗。五百聲聞眾中,沒有一個人敢去的。


小乘大乘只是不同的修法和漸進的手段,沒有小乘何來大乘,沒有漸修何來頓悟,沒有自度何來度人,本篇維摩詰通過駁斥小乘來宣示大乘有失偏頗。入世也是修,出世也是修,不應住相;既然法本寂滅,法離於相,為何自己又在說法呢?

菩薩品第四


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羅漢,這一品輪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薩們。第三,四,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十大弟子,然後是眾菩薩,最後才是大智的文殊。在本節,佛又於菩薩乘弟子中,遣彌勒、光嚴、持世、善德前往問疾,他們都有舍利弗等的類似遭遇,辭以不能勝任。


本篇借四位大乘菩薩闡述四方面的問題,彌勒菩薩─什麼是菩提;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持世菩薩─如何修行;長者子善德─布施與供養。以起無分別心,平等心,消除二元對立,則處處得菩提,處處是道場。

文殊問疾品第五


於是佛遣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人天,皆欣然從往。維摩詰空其室內一切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致問,維摩詰告之:「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本篇由菩薩以眾生病引出菩薩病,以教化眾生反而轉換為如何治菩薩的病,其中裡面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如何慰喻有疾菩薩,然後是有疾菩薩如何調服其心,
引出一個離字,接著講如何離二法,離二見,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若住調服心僅僅是聲聞乘。接著進一步詳細的闡述菩薩行中的無分
別心,出世入世融合,行空而不執著於空。闡述完後,文殊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可思議品第六


本經本身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詰是以人立名,而不可思議是以法立名,所以也說本經有二重立名。本篇講到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本篇首先講如何求法的問題,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以此得出應該不住有為,行無為法。其次講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這個法門的解脫力用太大了,眾多菩薩都嘆,信解該法門皆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可思議之解脫。在這裡重點是把不可思議的妙用和
功效說清楚了,核心是信解,而行證不在本篇,而是在後面章節展開。

觀眾生品第七


維摩詰與文殊辯析「云何觀於眾生」乃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室內出現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薩身上,隨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聲聞身上,即使運用神力,也
扯不下來。自言「止此室聽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已十有二年」的天女,在與舍利弗對辯過程中,將舍利弗變成了天女,將自己變成了舍利弗,證實眾生
如幻,男女實無定相,破除聲聞人對「法」的執著,得出諸佛菩薩所證得的智慧功德,「實無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結論。


本篇先從文殊和維摩詰的對話,從幻觀空觀引出真實境界的真空妙有,是緣起有而自性空,最後文殊點筆,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接著以天女散花證實眾生如幻,前篇講行無為法,本篇重心轉入消除法執,從無為法,到非法,非非法,徹底消除二元對立。

佛道品第八


這一品是講什麼是大乘佛法的正道。中國文化中,一切的最高境界,習慣上用道這個字來代表,佛道乃佛之道。本品的點筆之句即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此即為大乘的核心,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真正的菩薩行不是聲聞乘的出世和自度,而是入世的教化眾生。


菩薩若不行於非道,即無法攝化眾生,使之轉入佛道。維摩詰問文殊「何等為如來種」,答以「有身為種」。現有煩惱之身,無實自性,如方便攝化,即可轉煩惱成菩提,轉色身為解脫身。是即空有不二的菩薩行。

入不二法門第九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行必依理而起,非不二之理則不能有不二之
行;非不二之理與行,則不能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所以,「不二」實為貫串本經的主旨。本品敘述維摩詰向文殊等八千菩薩提出「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問題,觀
自在等三十位菩薩皆用「言說」表述,維摩詰不置可否,於是這三十人要文殊表示看法。文殊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
不二法門。」文殊說已,又問維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佛學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消除二元對立,得無生法忍,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消除不二,則容易消除我執,通達諸法無我。二是有差別,不二則是萬物平等無差別;二是有分割,不二則是真空妙有,有無共存無常變化。

香積佛品第十


維摩詰以其不可思議解脫的神通力,將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世界的眾香國景象,普現於大眾之前,隨又化出一菩薩使往上方眾香國乞取香飯。化菩薩取回香飯時,眾
香國隨來者有九百萬菩薩,述說其國以「眾香」為佛事──教化眾生的種種妙用。維摩詰告以此土佛以「剛強之語」說明因果有報以及菩薩須以十事善法、四攝、八
種無瘡疣法攝化眾生。

菩薩行品第十一


菩薩行品,是講大乘菩薩道應該如何修行。全經用很多的故事,其中有用比喻,用直說,用問答,來說明佛法的修持。維摩詰以神通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諸右
掌,往詣佛所,因阿難問,佛為廣說香飯功德,乃至諸佛國土,有以光明相好、園林台觀、卧具衣服等種種施為,皆無非是攝化眾生的佛事。指出︰因有「四魔八萬
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佛為說「盡、無盡解脫法門」。這就是︰盡,即有為法;無盡,即無為法。菩薩所行必須「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等,是「不盡有為」;「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等,是「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則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的大菩薩行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譯「無動」。佛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謂「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以及「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非見聞覺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次因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詰就「沒」和「生」
說明「一切法如幻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佛向舍利弗介紹維摩詰,原是無動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維摩詰說明自己,從清凈的妙喜世界來生此不凈的娑婆國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
惱耳」。會眾欲見無動如來,維摩詰不起於座,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把無動佛及其菩薩、聲聞之眾,皆接到庵羅樹園內來了。釋迦佛勉諸大眾︰「若菩薩欲得如
是清凈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所以給該品總結為諸法如幻,若心不動,一切境界滅

法供養品第十三


釋迦佛為天帝(釋提桓因)等稱說此經功德,指出「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若信解受持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及依之而行的,即是以法供養如來。佛復自述因地為月蓋
王子時,從藥王如來秉受「法供養」之教。所謂「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等,「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囑累品第十四


佛以是法咐囑彌勒,令其流通。四天王表示擁護持經者。末後,佛告訴阿難,此經題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如果覺得閱讀文字很吃力,不妨先從觀看欣賞敦煌中的維摩詰經變圖看起,你會發現,壁畫中涉及了多品的內容,且十分自由地被組合到了畫面中,看起來非常有趣,既生動也容易讀懂。如146窟。


宗薩重新做了導讀,可以看看http://84000.co/ch-resources/ch-commentaries/


無聊。胡亂對勘了一下中英文的<維摩詰所說經>,偶然看到第七品一節。

英文譯作

Like the track of a bird in the sky;

like the erection of a eunuch;

like the pregnancy of a barren woman.

中文是:

如空中鳥跡。

如石女兒。

顯然是故意漏譯了一句。

似乎可以補作:如閹人朘怒。

呵呵。


推薦閱讀:

抄佛經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誰說的?為什麼說不了義經?不了義經為誰說的?了義經中是否含有部分不了義說法?
佛教的咒語應該按照現代讀音還是按照古音來念?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