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屏幕上,大部分筆記本電腦都不試圖追趕最新的技術,而手機和平板電腦廠商卻會重視很多?

除了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大部分筆記本電腦的解析度密度(PPI)還是太低。如果說是成本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 3C 廠商的區別對待?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 PC 行業軟硬分家導致的死鎖。PC 的模式大家都知道,微軟提供操作系統、硬體廠商提供運行載體。而實際上很多事情是需要軟硬體配合才能做好的,高解析度模式就是一個例子。硬體廠商當然可以投入成本上高 PPI 屏,但如果沒有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良好支持,這些屏不光不能發揮其長處,反而會造成很多嚴重的問題,比如很多買過所謂「高分屏」筆記本的人都體驗過的字體過小閱讀困難。

微軟要向後兼容的歷史包袱過於沉重,又要照顧到所有下游廠商的成千上萬種硬體組合,無法乾淨利落的解決這個問題;而硬體廠商又不能自行定製微軟的操作系統,因而此題變成了雞和蛋的問題,死鎖無解。此外,PC 的黃金時期已過,應用模式僵化,創新停滯,整個行業早已淪為了 race to the bottom 的價格競爭紅海,多數廠商的利潤微薄,大量無偏好的消費者也已然對 PC 品質麻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怎能指望眾多硬體廠商冒著體驗糟糕、成本陡增的種種風險上高 PPI 呢?

而蘋果的做法則相反:堅持軟硬皆施的策略,自家硬體搭載自家軟體。在 PC 的黃金時代,這種做法在許多人看來無疑是愚蠢的——何必要冒著巨大風險、承擔高昂成本、「低效率」的做生意呢?這不是和基於分工合作的「高效率」、「現代化」歷史潮流背道而馳么?的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蘋果這樣的堅持給自身、給用戶都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市場也反應了這個現實。

但蘋果不是一家硬體公司,也不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以前的官方名稱說它是一家電腦公司——而電腦運行同時需要軟體和硬體;後來它把名字裡面的「電腦」二字也去掉了,有人說它是要成為一家體驗公司:不光得軟硬皆施、配套服務還得跟上。它是業界為數不多的幾家有能力根據硬體定製軟體、或者根據軟體定製硬體的公司,雖然在它 37 年的歷史中這種定製能力跌宕起伏、有弱有強。蘋果是一家「大」公司:市值超越眾多巨頭、已是全球數一數二。但它又是一家「小」公司:在售產品僅寥寥數種、能盡置於一案。這樣的專註讓它能集全力於一點,力之所及,摧枯拉朽。於是雞和蛋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他說要有高 PPI,於是便有了高 PPI。哪怕代價是研發製造成本上升、續航時間下降、電池變重、處理器變熱。所幸拜技術進步、規模經濟所賜,這些代價體現得並不明顯。

存在性的問題解決了,市場接受度怎麼辦?Retina MacBook Pro 起價 1,700 刀,不算便宜,但也不算貴。事實證明地球上始終有那麼一小撮對細節品質吹毛求疵、對價格不太敏感【或捨得割腎賣身】的「頑固分子」。當然,Mac 產品線的總銷量本身也不大,拿美國而言,雖然這幾年一直高歌猛進,也不過是整個 PC 行業出貨量的百分之十幾;rMBP 在其中的佔比就更少了。高 PPI 筆記本畢竟還是個小眾市場。

手機和平板的情況和 PC 就大不相同了。一來移動設備還在黃金時期,大家還在不斷的比拼技術更新,一家發布某個重要特性,別家會迅速跟進。在 PPI 這個方面,甚至可以說移動設備現在是在 race to the top,像早年比拼 CPU 頻率一樣比拼 PPI 數字,現在已經有 400 PPI 的手機了。其實 PPI 和 CPU 頻率一樣,超過了一定閾值【所謂 retina,詳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88580/answer/13935004】之後就對多數人而言邊際效用驟減、沒啥實際意義了,只會犧牲續航時間。二來移動操作系統還才剛起步,沒有太多歷史包袱,對高 PPI 的支持都做得不錯。最後移動設備和其上的系統軟體、應用軟體生命周期短、升級換代頻繁,沒有太多向後兼容的顧慮。所以無論從存在性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上都促進了手持設備高 PPI 的普及。


我不同意把這個問題歸結為軟硬體廠商分離與否,而歷史負擔也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軟硬體成本和市場需求的權衡。

雖然提問中只問屏幕,但這個最好是先從整體上來說為好。

比爾蓋茨當年的夢想是什麼?讓每個人桌面上都有一台電腦。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做多少努力呢?不清楚,但一台電腦涉及方方面面的軟硬體,僅憑一家之力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當年眾多的廠商做IBM兼容機,裝載DOS、裝載Windows,恐怕現在我們用的還是昂貴的IBM品牌機。

同樣的,如果沒有谷歌聯合眾廠商組成開放手機聯盟,那現在除了iPhone,智能機市場上佔大頭的恐怕的還是只有諾基亞的Symbian,還有一部分運行在PDA上Windows Mobile、Windows CE,哪還有Android什麼事,而這些智能機的價格必然不低,在中低價位的手機市場上,我們還是只有功能型手機可用。

PC廠商也不是不追趕新技術,實際情況是核心技術就掌握在幾家廠商手中,PC廠商只不過是個組裝工的角色,能追的只是邊角料,而核心廠商的競爭已經是年代久遠的過去式了。遙想當年,在CPU領域,有Intel、AMD、VIA、Cyrix、IBM等廠商,在顯示晶元領域,有S3、Voodoo、ATI、nVidia、Intel等廠商,競爭可謂激烈,市場上產品可謂豐富,技術進步可謂日新月益。十幾年過去了,現在還活著的有幾家呢?市場上看的見的也就Intel、AMD、nVidia了,他們還需要你死我活的爭鬥嗎?當然不需要,以前花費了巨大的成本,現在是收穫的季節,只要彼此默契地分享市場和利潤就行了。而且目前PC各方面性能已經夠用,價格從高到低的分布也已經滿足了各個層次的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沒有必要繼續大幅度的升級了。

同樣的,手機領域的競爭也和PC在上個世紀末的競爭非常相似,等再過幾年,該倒的倒下了,或者傷的太重了,那勉強活下來的人就得慢慢修養恢復,不再需要如今天這般慘烈的爭鬥了。當然了,到那時也說明行業的發展進入了穩定期,離衰退不遠了。大家就會開始進入新的領域展開競爭了。

說完整體,再說說關於屏幕的。

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量最高的幾家是三星、LG、友達光電、奇美,他們的技術更新和規模化生產已經使普通液晶面板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但普及的另一個代價就是利潤被攤薄,以致於後來有了被指控操縱價格,被歐盟重罰的事情。由於供貨集中,如果他們也想提升屏幕的技術含量,並不是那麼困難,但帶來的成本必然是要分攤到PC廠商身上,再進而帶動PC的成本上升,試想,如果你不是果粉,也不是做設計的,你會為此多花錢嗎?既然不會因此多賺錢,那廠商為什麼要急著推陳出新呢。

相比普通PC和筆記本,MacBook Pro、Air、iMac等蘋果家族的電腦銷量雖有提升,但不管是出貨量還是市場佔有率都不可同日而語,這就使得它的零部件需求量沒有普通PC那樣大。但即便如此,由於Retina屏的良品率和產能目前仍然比較低,還要優先滿足手機的供應需要,它也影響到了MacBook Pro的上市時間。

雖然由於蘋果提前布局供應鏈,壟斷了大部分貨源,但對於逐利的供應商而言,在合同之外可調配的貨源里,當然是給出價高的手機廠商比較划算,一塊PC屏幕可是能切割成多塊手機屏幕的,再加上顯示模組,收益更高,這個帳不會算不出來。


我覺得是由於系統原因,windows的市場,硬體再好 系統不支持,怎麼辦? 再者電腦,電話有一天要走到一塊,就目前的狀況,你覺得誰會像誰靠攏?


手機和電腦的現象,本質上差不多的,蘋果做之前沈寂,做之後跟風。rMBP之後,各家紛紛推出高解析度的筆記本,媒體表示可以秒殺rMBP,Windows也在8.1版本中允許更高的縮放比例。區別在於程度不同。

高解析度,實際上就是蘋果炒起來的(更早的產品不是沒有,影響有限,無論手機還是電腦)。問題在於,爲什麼蘋果推崇高解析度?

其實蘋果一直是高解析度的推崇者,有一些介紹視頻裡經常說,this pixel density just never existed on any display,這樣的話。一方面,是為了圖片更加細膩;另一方面,由於OS X渲染字體的方法,在低解析度會發虛,經常被黑,而提高解析度就沒法再黑了:這字體本來就這樣,打出來也這樣,你還想幹嘛?

相反的,微軟在字體方面並不靈敏,長期沉浸在對CRT顯示器優化的時代,後來只是達到了對西文字體勉強能用的程度,另外又爲中文開發了微軟雅黑,粉飾了一下拙劣的字體表現,隨便找個第三方字體就露餡了。系統不做高解析度支持,體現了微軟根本沒朝這方面打算、佈局,他也沒法打算,他又不做電腦,他甚至很難控制開發者爲高解析度優化。

微軟的消費者表示,我要玩遊戲,高解析度帶不動,我憑啥花這冤枉錢。並且由於之前Windows不支持太高的dpi(其實是支持150%的,15寸1080p調倒這個級別和768p無異),大家紛紛表示字太小,瞎眼,不實用,夠用了,具體情形參見其他回答。眾廠商表示,我們什麼都不做,只貼牌。成本高,沒人買,我為啥要搞這個?

蘋果的消費者表示,你只要做出好東西給我就行了,我不在乎錢。

至於爲什麼程度不同?

由於歷史原因,Mac的佔有率較低,rMBP在人群中的傳播很有限,同樣是歷史原因,iPhone的佔有率(一度)很高,很多人通過iPhone 4接觸到高解析度屏幕。說實話,如果給樓上各位一人發一臺rMBP,他們也很可能用不回普通電腦了。

另外一點就是筆記本已經是較為成熟的市場,而手機、平板還在圈地,賣點上先輸了,是決不允許的。


使用時一般離筆記本較遠,離手機和平板較近,所以前者對解析度的要求比後者要低.


因為Windows沒有做到完全矢量化,雖然允許你調系統dpi(默認是96),但是改了以後很多點陣圖像資源、文字控制項顯示效果很不理想(圖像模糊、文字截斷),甚至軟體本身會工作不正常。所以軟體開發者和用戶都只開發、測試、使用默認的96 dpi。從Win95開始一直都是這樣,成慣性了

在Retina顯示器出來之前,大家甚至都以為96 dpi會用上一萬年


關於硬體配置這事情

當配置不夠用的時候大家就會不停的追逐

就像前幾年計算機的Cpu,不論是頻率還是架構一直在弄新的,同時也是各個廠家宣傳的重點,現在呢,已經淡化很多了,因為現在大部分都夠用了。

現在的手機屏幕就是如此,各種新技術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一旦當這些配置能滿足日常應用之後更新就會變慢。


主要還是生態系統不可控,沒有一家pc公司可以主導開發者為他們開發高解析度的應用,網站開發同理。蘋果不同,蘋果產品和開發者緊密相連,新品一出,開發者最快速響應。這也是蘋果封閉系統的另一個優勢。


關於這個問題,簡單的講就是電腦是個很貴的東西。大部分人用的電腦,連小米的檔次都不夠,也就個紅米的檔次


這其實是產業發展成熟後的必然結果,對新技術的採用會比較保守。PC是個很大的陣營,從醫用極高解析度屏幕到720p解析度機型都有,所以只說部分機型的特點總是管中窺豹。所謂字體渲染問題都是在低解析度屏幕上才值得討論的問題,隨著近年PC屏幕主流解析度上升為1080p後字體渲染已經成為不值得深究的問題,這就是微軟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太多資源,因為沒意義。PC之所以1080p以上的解析度較少主要是因為軟體生態的問題,除了影像領域以外其他軟體幾乎並不需要太高的ppi,因為PC是用來工作的,好用廉價即可,視覺感受並不是首要的問題。而Mac的基因就是視覺系的,可以說除了視覺應用以外Mac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當然會向更高的視覺體驗發展,因為如果不發展這方面就會被PC完全壓制。但現在兩家的處境非常玄妙,PC高解析度屏幕越發常見,而最先推廣(注意僅是推廣不是發明)PPI概念的蘋果公司產品被競爭對手迅速趕超,因為手機和平板均為新興產業且設備形態相對標準,廠商無需考慮太多的軟體兼容性問題,只要堆砌硬體就成功了一半,很不幸在這方面競爭廠商明顯比蘋果更拿手。


有先進的技術不用的行業

1錢還沒賺夠---貪婪

2少有變革者 近乎壟斷---懶惰


在mbp之前sony貌似有13寸本子加了1080p的屏幕,那玩意很是瞎眼,感覺在桌面設備上視網膜屏幕主要是為了/只能用作dither罷了


也沒有吧,筆記本變化也是日新月異。只是你沒有買到好的而已。我看現在連144Hz屏幕ASUS都用上了。


貌似幾大廠都出過2k3k4k屏的筆記本了。。。只是一個是windows的問題,一個是硬體問題。。。說真的1080帶4k跑3A大作都是找死。。。


有需求才會有動力,等到筆記本電腦的普及程度和手機一樣的時候,不用擔心沒有黑科技沒有騷操作,只需要擔心你的錢包就好


windows為了兼容各種硬體使用Retina顯示屏效果不理想,apple沒有歷史包袱,所以在macbook上就推出了Retina顯示屏


在筆記本上糾結屏幕解析度簡直神經病。

不信你跑個巫師3試試。


我在用windows上的視網膜屏,感覺還好。不放大顯示,文字雖然比芝麻還小,但是看得清楚。


  1. 我想主要原因是,Windows+幾大巨頭的競爭太不激烈,MS說了算佔一半,其他聯想、dell和hp等又懶得做,競爭就這麼幾家。

  2. 另一個,高清屏太貴了,傳統的PC廠商幾乎捨棄了高端或者說高價產品的打算。

  3. 今天出來說聯想打算把Think產品單獨拿出來繼續高端化,我估計也是一種說辭。製造一種你不選貴的,咱lenovo還有合適的東西給你的錯覺。反正你總得買單。一高一低,起碼有助於推動低端產品的銷量。又保住專業這個口碑。

  4. 明年這個時候,應該有高清屏的Windows電腦出來吧。要不也太不思進取了吧。


64開的紙上想寫的字和8開的紙上一樣多,只能找個細點的筆,字寫小些了


這「多虧」了windows,在同一系統而且幾乎就沒有定製性可言的pc上很多廠家也試著在做一些差異化,例如音響還有鍵盤上,為什麼不在屏幕上下功夫呢?這涉及到解析度的問題,高解析度下,windows圖片會顯得特別的小,如果到了retina的水平,可想而知,圖標不僅會小甚至還可能會有顯示錯位的問題,微軟不是蘋果,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在圖標上。。


個人認為,Apple之所以做Retina是有一個決定性原因的。

應該就是雙指 放大/縮小

由於iPhone屏幕有限,在閱讀一些固定大小的文件時(例如網頁、圖片、PDF).肯定會涉及到縮放功能。一般圖片在被放大後,嚴重失真。Apple始終是完美主義者。為了更好的閱讀使用體驗,所以想出Retina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Macbook為什麼也做Retina,我覺得還是順應產品線的表現,其實Retina在不用經常縮放的筆記本電腦或iMac上面,著實用處不大。

所以,對於屏幕的追求,還是設備的使用方式有區別。筆記本盲目去追求Retina沒有任何意義。


推薦閱讀:

17寸1080p屏幕如何解決字體大小問題?
Chromebook Pixel 的顯示屏有何特別之處,使用了哪些技術?
為什麼電影院屏幕不用 LED 之類的數碼屏幕?
iPad mini 支持 retina 需要增加多少電池?

TAG:手機 | 視網膜屏幕RetinaDisplay | 屏幕 | 筆記本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