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所的前輩們在看上市公司年報的時候是怎樣一個思路?

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安永


財務人看年報關鍵是看附註,雖然董事會報告才是上市公司年報的核心部分,但那是機構投資者看的,如果財務人也只會看董事會報告就拉不開與機構投資者的差距。

這裡不是說財務人就比機構投資者強多少,專業領域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有些不太懂財務專業的機構分析員,看年報分析出來的結果往往與事實差距很大!下面我就以黃山旅遊為例聊聊財務人看年報的角度。

下圖是黃山旅遊2015年年報中關於華安證券的部分內容

圖中可知截止2015年底黃山旅遊持有華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1億股,初始成本是每股1元,後來黃山旅遊借口華安證券經營不善,又提了6842萬元的減值準備,賬麵價值僅3200萬元。這直接導致2015年底黃山旅遊持有華安證券1億股股份時每股賬麵價值僅為0.32元。當年華安證券營業收入38.16億元,凈利潤為18.65億,每股收益為0.66元,也就是說2015年華安證券一年的每股收益是黃山旅遊所持華安證券每股賬麵價值的2倍!這說明黃山旅遊對華安證券每股賬麵價值的反映已嚴重背離了實際(這裡我真想吐嘈一下黃山旅遊的主審所,這樣與事實嚴重背離的年報對普通投資者有什麼參考意義)。

這還沒完!2016年11月,華安證券在主板正式上市,估計每股市值將在15-20元之間。僅此一項,黃山旅遊公司可獲得浮盈15-20億元(因為持股成本已經降到了0.32元,幾乎可以說是零成本了)。2015年黃山旅遊的凈利潤是3億元左右,未來十年,每年賣一千萬股就可獲得1.5億以上的收益,這說明黃山旅遊可以只靠買股票就實現利潤每年增長30%以上!而這麼明顯的事實在上市年報里沒有充分體現,在機構分析師的報告里也沒有充分體現(我看到一些機構的報告中只提到該項股權價值為5-6億元)。

到發文時為止,黃山旅遊的股份一直在下跌,明明是一個重大利好(這比什麼不靠譜重組強多了),股價卻在下降,為什麼?為什麼這麼明顯的事件被眾多專業人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別看現在沒人提,說不定那天,機構又會突然拿出來到處宣傳,把股價炒上去,而普通股民只能被動的跟著。所以說有一點財務知識,能看懂財報對投資有多重要!!!

最後我把之間發布過關於年報附註的一些思路和方法發上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12月13號的分割線*****************************

此文發布後評論區很熱鬧,我總結一下,在此統一回應:

一、關於對華安證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問題

對黃山旅遊和華安證券這兩家公司我還有一定了解的,華安證券在安徽本地證券公司中排第二,目前經營不錯。但這是目前!十幾年前華安證券連保薦人資格都沒有,網點少,幾乎快破產了(當時主管機關的確有這打算)。以當時的情況黃山旅遊對其計提減值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後來碰上牛市,幾輪下來起死回生,再後來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什麼都有了,還上了市,這是當年誰都想不到的!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應不應計提減值,而是為什麼後來華安證券經營好轉,這些減值不轉回來?其實這主要是準則的問題。資產減值準則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只有在以後資產處置出售時才可以轉出。這麼規定的理由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發生減值後價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較小,同時又擔心有心人藉此操縱利潤,所以才有這麼明顯不合理的規定。

最後的結論是從理論上看,似乎黃山旅遊對華安證券的財務處理沒有什麼問題。可實際上問題不小而且很有代表性!

1、這個案例說明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已落後於實務需要

資產這個概念範圍很大,不能為了怕人為調節利潤就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華安證券就是個很好例子,以前經營不好不等於永遠經營不好,提了準備就不許轉回,明明全世界都知道這家公司就要上市了,可在投資人的賬面上每股價值還不到每股收益的一半,這樣的會計處理還是準則要求的,真是讓人難以想像!

2、上市公司年報信息披露不足

準則要求沒有錯,但華安證券IPO歷時三年,而且每年都分紅,黃山旅遊不可能不知道。可這些年年報中都沒有對這些減值進行過補充說明。我相信黃山旅遊的財務人員不是有意這麼做,估計都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選擇性的忽略了。這次的案例比較明顯,所以我們發現了,A股上市公司有3000家了,還有多少類似的信息我們沒有發現呢?

3、審計人員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我認為年報審計尤其是上市公司年報審計不僅僅是做調整出報告,更重要的是讓投資者了解到更多更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可是黃山旅遊的主審所工作重心顯然不在這裡。

二、關於黃山旅遊股價不漲反跌的問題

幾個月前當我得知華安證券過審即將上市的消息時很是興奮,第一時間關注了黃山旅遊,還擇機買進了不少。可現實很殘酷,我買進後黃山旅遊的股價一直在跌,即使華安證券上市也沒有改變。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其實是我判斷失誤。目前的A股市場還是莊家的市場,在機構與散戶的博弈中,機構最大的優勢就是對信息的掌握和控制。信息掌握是指機構更專業,投入的資源不是散戶能比的,所以他們在市場中總能快人一步。信息控制是指機構可以通過各種調研報告進行輿論引導,消息是好是壞,有多好有多壞全看機構一張嘴。所以機構最喜歡併購重組之類的信息,因為併購重組直正的價值體現是未來的事,有不確定性,機構可以第一時間進行引導!

黃山旅遊持股華安證券這類事就要弱一點,因為華安證券上市是公開信息,股價也是實時公開的,機構掌握的信息並不比散戶多多少。更重要的是機構也不能控制信息,黃山旅遊未來能賺多少錢基本已經確定了!機構沒有興趣,再好的利好影響也有限。

我想就是為什麼國內市場這麼併購重組題材的原因,有時間我就奇怪了,一個公司收購另一個公司,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和大宗商品採購有什麼不同?怎麼就會讓股價波動那麼大?也許有人會說什麼上下游產業整合,規模效益之類的話,我承話工業化時代規模很重要,但收購就像兩口子結婚過日子,總有個磨合期吧,誰能保證兩個人(收購的多了就像找小三,更亂!)最後能走到一起?明明是不確定有風險的事,市場卻熱烈追捧,收益明確的業績增長明顯的反而沒人理。資本市場就是這麼怪!

附註是對文字附加的解釋和說明。報表附註就是對報表數字附加的解釋和說明,既然是附加,誰是主誰是次就很明了了:報表是主,附註是次,看附註就要先看報表,對報表有疑問了,需要掌握更多信息,再看附註。所以結合報表看附註是基本流程。

在本人看來,附註主要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綱,把基本情況、會計政策、制度大概描述一下,要看,但要找重點;第二部分是主體部分,把報表的主要科目一一做補充說明和解釋,有需要都要看,尤其是文字部分;第三部分是補充說明,不是特殊情況,可以不看。

下面就以某上市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2014年年報為例,帶大夥找找看附註的基本方法和要點(A公司是一家主板上市公司,按說要看年報,重點是前半部分的董事會報告,總裁現在叫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了。但考慮到專業定位要更準確一點,前半部分就放以後討論了)。

一、大綱說明部分

1、公司的基本情況

是基本情況,當然不會是重點,但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該公司的報表,關鍵信息也不少。從那裡來:由某省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組改制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關鍵詞是國企改制、整體上市,坐標是湖南長沙;主營範圍:主要從事出版、發行、印刷、印刷物資供應、報紙網路新媒體、數字出版及金融服務等主營業務。關鍵詞是出版傳媒行業。其他的上市過程就不一一說明了,最後有個關鍵信息:本公司的母公司為某省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隸屬於某省人民政府,授權某省財政廳進行國有資產監管的國有獨資公司,省屬國有大型一類企業。 省屬國企隸屬省政府不算錯,但監管方不應該是當地國資委為么?怎麼成了某省財政廳?這裡大有學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業內人士了解一下,不知道也沒關係,這是個政府部門職權劃分的問題,對普通人來說,給誰管都一樣。

2、報表的編製基礎

只要不是在破產清算階段,會計核算當然都是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了,這個全國、全世界都一樣了,可以不看。

3、重要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

一共29條,找重點,不用都看(很多內容都是事務所複製粘貼的,審計人員都不看)。因為會計核算是有最高憲法指導的,這個憲法就是企業會計準則,所有企業都要遵循這個準則,在準則定好的框架內行事,不會有那家上市公司明目張胆違反(非上市公司也不會)。所以這段內容要關注的是準則允許自定義的部分,其他通用的部分看不懂可以回家看書。

壞賬計提比例方面:

壞賬比例說是要做減值分析做測試,實際公司業務繁多,大部分還是按賬齡按比例直接乘。這時候定多少比例就很重要,一般要按行業據實分析設計。

A公司做的是出版發行業務,客戶大類可以分成教材教輔、一般圖書,教材教輔又以中小學校義務教育為主,按政策這部分是政府採購項目,所以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很小。一般圖書歷史上是發往各省的新華書店,也不會有什麼壞賬,現在有了民營書店和網店銷售,民營書店可能有壞賬風險,但只要是長期合作關係,就是發生,比例也不會很大。網店,如噹噹之類信譽是沒什麼問題的。

如上述,該公司一年以內計提比例8%好像偏高了,如果有10個億的應收款,最少就有8000萬的儲備。可能A公司贏利能力不錯,公司想藏點錢。當然,會計政策只要能保持一貫性(前提是沒有明顯的不合理),怎麼定是人家的事。

關於賬齡的問題我還想多說一句:直接把應收款按年限分成1年以內、1-2年、2-3年過於簡單粗暴了。如果一筆業務是12月31號發生的,掛了1000萬的應收,到第二年元月5號又收回了,可能只是幾天的時間,卻要計提幾十萬的壞賬,明顯違反了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財務和事務所在管理上有惰性導致的。如果結合業務合同,在賬期內發生的應收款不計提壞賬準備,超過賬期,違反還款協議的加速計提折舊可能會更科學一點,可以給管理層和投資者提供更真實有效的信息。

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我就對跌價準備的計提範圍有點疑問,「出版物發行企業期末分類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其計提範圍指所有權屬於本企業的庫存商品和所有權不屬於本企業的受託代銷商品。」「B、按寄銷方式接受外單位的委託,代其銷售的受託代銷商品,按期末庫存商品總定價的
2.5%提取。 」按說受託代銷商品所有權不屬企業,算不算企業資產都是有爭議的。商品升值也好,貶值也罷,所有權是委託方的,和受託方是沒有關係了,跌價賣不掉退貨就是,為別人的資產提跌價準備是個什麼意思?

4、稅項

是企業都要交稅,稅率要按稅法規定來,所以主要稅種和稅率大概看一下就行,關鍵在稅收優惠。往大了說,稅收優惠體現了政府對行業扶持的力度。對企業本身而言稅收優惠更能對當期利潤產生重大影響。出版傳媒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這個行來扶持力度一直很大。從年報可以看出A公司大部分子分公司所得稅是全免的,主業增值稅分成二大類:中小學教材 100%先征後退,其他圖書50%返還。據本人所知,出版傳媒業在各行業中享受的稅收優惠是相當大的。中南傳媒14年利潤總額達10億元,僅所得稅一項就少交2.5億元左右。年報顯示此項優惠執行至2018年,也就是說2019年如果優惠不再延續將對出版傳媒相關行業的利潤產生重大影響。

二、合併財務報表項目注釋

1、貨幣資金

初看貨幣資金上的數字,小吃了一驚。10,717,683,782.47元,也就是107億元!公司年末總資產是151億元,現金佔總資產的71%。雖說現金為王,但A公司的現金未免也太多了點。該公司2010年上市,上市前現金餘額為21.9億元,當年上市募集現金42.43 億元,當年期末現金63億元。從2010到2014年,募集現金使用情況如下表:

也就是上市四年多,募集的資金只用了20億,還沒達到該公司上市前的現金餘額。經過幾年的經營,14年底現金已達百億,募集資金還有26億沒用完,不知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麼?

有這麼多現金,存在那,收益如何?再看財務費用(看附註和審計流程是一樣的,要跳著看,有關聯的科目要放到一起看)。

2、財務費用

A公司2014年年均持有現金95億元,利息收入2.29億(投資收益中還有理財收益1000萬元),年化收益約2.31%,再查一下2014年各大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半年期是2.85%,一年期3%左右,也就是說公司手持上百億的現金,所得收益還不及半年期定期存款。

3、其他應收款

1.35億的待抵扣進項稅,且不論這個過渡性科目放在其他應收款合不合適(我一直認為只要不讓人誤判,放在那個科目並不重要),上億的未認證進項未免太大了點。個人猜測:由於是當地納稅大戶,某年稅源不足,要多支持一點,就沒有認證,一直帶了下來?

4、存貨

期末發出商品有4.8億,占存貨近一半比例。出版行業的發出商品主要是向各大書店發出的圖書,這部分圖書金額較大佔用了大量資金,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想銷售產品大量鋪貨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問題是跌價準備計提了1.18億元,佔到原值的20%左右。A公司的圖書提取跌價準備實行的是分年核價政策,和應收款按賬齡計提壞賬準備差不多(分三年提取,當年出版的不提;前一年出版的按年末庫存圖書總定價提取 10%,前兩年的提取 20%,前三年及三年以上出版的按 30%-40%提取)。已提的20%跌價準備說明大部分發出商品存放在外的時間已超過2年,與期初比較,跌價準備的增幅還超過了賬面餘額的增幅,說明長庫齡比重在增加,庫齡結構惡化,它們的價值和現狀都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

5、投資性房地產和固定資產

投資性房地產是從固定資產剝離出的來的新設會計科目,本意是核算用於出租或出售房產和土地使用權。由於是出租和出售的,賬麵價值當然按市場價值體現最合適,問題是準則還留了一個口子,允許企業在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二者之間兩選一,財務人員圖省事(實事上國內房地產市場變動較大,也很難保證選的公允價值就是對的),幾乎沒有人會按公允價值計量。都選擇成本計量的後果就是投資性房地產披露的信息和固定資產——房屋及建築物項目披露的信息幾乎沒有區別,這個科目的設置也就失去了意義。

固定資產的明細項目大同小異,房屋及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和辦公設備都是必不可少的,按說沒有什麼看點。但財務人員來說,房屋建築物仍然值得關注。我們已經知道A公司是做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在所在省份所有縣市都分公司,而這些分公司在所在地還有若干網點(由於歷史原因還是都是黃金地段),這些網點加在一起構成了上圖列示的12.27億的房產原值(扣除已提的5.39億折舊,凈值僅有7.4億元)。實際上呢?眾所周知,近十年來再偏遠縣市房地產價格都翻了三四倍不止,上面這些房產還在按購建時的成本入賬(不排除某些公司上市時對房產進行了重新評估,但還是趕不上房屋的升值速度),還在繼續計提折舊,顯然讓房產的賬麵價值嚴重背離了其實際的公允價值。A公司是個特例,其他上市公司或多或少也會存在這類情況。我的建議是上市公司在附註中僅僅披露房產的賬麵價值是不夠的,還應該提供出房產的使用面積和公允價值讓投資者參考,統計有困難,提供一個區間數也行呀。

6、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負債

A公司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其他上市公司有所不同,前面提到過國家對出版發行行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很大,中南傳媒所屬的大部分出版發行公司所得稅都減免的,這些公司已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都不存在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的問題,更不需要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只有那些新設公司因為沒能享受到所得稅優惠政策,才需要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金額很小,只有2千多萬,對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也僅有7百多萬,原因就在於此。不同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都不一樣,或多或少總會有一點,都會影響到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計算。

7、應付賬款

從圖中可以看到3年以上應付賬款有5373萬,這麼大筆的應付款長期無法支付肯定是有原因的,一般都採購的物資出了問題,這筆無須支付了,也可能就是多掛出來,這筆應付款就是一筆潛盈。不論是那種原因,長賬齡的應收款要全額計提壞賬準備,那長賬齡的應付款不說調整為營業外收入,說明一下原因讓投資者自己判斷總是有必要的。當然,沒有做說明不是A公司的問題,附註格式中並沒有這方面的強制要求,人家不說也不能算錯。

8、其他應付款

國有企業上市改制時,通常會涉及離休人員、退休人員、內退下崗人員及遺屬 ,此時我們將以上人員統稱為「三類人員」,其涉及的費用稱為「三類人員費用」。」三類人員費用主要有為終止勞動合同給給予的補償,也有給內退人員繳納的生活費和社會保險費,這都是經營困難的單位為了減負需要做的事,還有國企條件不錯,離退休人員退休後除了社保之外單位還會多發一份補貼費,有的員工是之前是事業身份,現在改制了變成了企業員工,也要補貼一份轉換身份的錢。中南傳媒上市前就是大部分出版社和發行公司都是事業單位,很多員工也是事業身份,這裡3.37億的三類人員費用顯然是為他們準備的。因為這都是在上市之前計提的,不會影響普通股民的權益。

9、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

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是個很關鍵的指標,光上面一個表提供不了什麼信息。我們還要到董事會報告里找答案。

這是董事會報告中關於主營業務分產品經營情況分析表(部分節選)。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南傳媒出版業務主要產品是一般圖書和教材教輔的圖書出版,占出版業務收入的94%左右。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期刊和音像製品佔比較小也符合市場預期。教材教輔收入同比增長13.05%,佔比最高(75%)增幅較快但這項業務受政策影響較大而且市場上升空間有限,一旦市場准入的門檻放開將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影響。一般圖書佔比較小且增長緩慢,將對公司未來業績的增長產生一定影響。

嗯,上面這些都是紙上談兵了。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項目最大的問題是附註披露的信息過於簡單了,只有了一個等於什麼都沒說的簡表。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放到了董事會報告中披露可以提醒投資者關注和重視當然是對的。但附註中也要有所反映,因為附註是財務報告的一部分,審計師要有義務鑒證財務報告披露信息的真實有效性,董事會報告是企業自己提供的,審計師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現在明白了吧,同樣的信息,放在不同的位置意義就大不相同。

10、關聯方及關聯交易

前面說過關聯方及關聯交易是附註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要求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就可以看出監管機構的重視程度。我們看關聯交易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買賣的交易行為,二是應收應付的債權債務。通過商品的買賣可以進行利潤的轉移,所以有大額的關聯關易都應該當關注(其實交易是否公允普通投資者是很難判斷的,公司總能提供出各種各樣的信息證明交易是公允的,但是關聯交易如果在總收入中佔比過大,這件事的本身就是不公允的)。債權債務只需要關注應收款項就可以了,公司應收關聯方款項說明公司有可能受大股東影響對外輸送利益(尤其是其他應收款,這可能是對外無償借款,大忌)。應付關聯方款項就沒事了,大股東主動把資金放在上市公司存放,多多益善!

11、母公司財務報表主要項目注釋

對大型集團公司來說,有了合併報表母公司單體報表就成了雞肋。附註也是一樣,附註中關於母公司主要項目的注釋不多(包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股權投資、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投資收益等五個項目),幾乎沒人關注。唯一有點價值的可能是長期股權投資,其中有關控股子公司的投資金額和投資變化還值得一看。

本人公眾號:貓大叔的財會窩,歡迎關注!


我在四大工作三年,簡單談一下,如下:

一、先說審計角度

財務報告按規定應公司負責編製,但事實上大多數財務報告是審計者在審計完成後編製,並由公司認可後以自身名義對外發布的(原因是大多數公司財務部不具備編製專業財報的資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數公司的IT部門不能自主開發軟體一樣)。

審計中兩種思路會同時進行,並以前者為主,概括如下:(1)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自上而下層層拆解拆細,去尋找支持這些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的證據鏈(其中完整性最難以保證),對於現金流量表,我所見到的大多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內容倒算出來的(具體可參考註冊會計師考試會計教材相關內容,不過有朋友反映有些公司會細緻到標記每筆分錄的現金流量類型)。(2)基於商業邏輯去分析財報數據,包括和歷史數據以及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數據作比較,還會考慮銷售收入與經營環境變化的關係(比如釣魚島事件嚴重影響日企的銷售收入),看看財務報表有無明顯不合理之處,如果有,則進一步採用第(1)種方式深究。

如果存在造假的話,那審計和造假就是一個「看誰做得更完美」的較量,審計者能否發現,取決於造假的程度和審計的深度。理論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條證據鏈以及與第三者串通舞弊,但工作量很大且要確保證據鏈在邏輯上完整,而證據鏈涉及訂單、合同、收發貨物單據、發票、內部流轉過程中的記錄痕迹、成本計算、信息系統記錄、會計記錄、銀行收付款記錄等等,甚至還涉及虛構交易方或與客戶或供應商串通,要虛構所有東西並保持邏輯一致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銀行流水如不提前計劃根本無法回頭去造假。理論上,審計者也可以無限深入調查,但出於審計成本、可操作性、法定審計責任義務以及被審計單位的反抗等原因,審計者無法像警察辦案一樣去偵察,只能達到自身事務所質量和風險控制所要求的水平,這也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與差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區別所在;做空機構有時候更能發現造假,原因是他們動用了超常規的手段,用偵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隱蔽的信息。

審計思路在於查錯糾正,與投資者角度不同。

二、投資者角度

我不懂專業機構如何做分析,但我個人看財報,主要就是想自己來掂量和判斷一個公司的絕對估值,將市值除以絕對估值得出溢價倍數,在不同股票之間進行比較,由此對於哪些股票高估或低估會形成你自己心裡的看法。而如果是對於一個陌生上市公司,我習慣性地這樣快速來瀏覽(這不是經過計劃或結構化的思路,只是自然形成的快速瀏覽的習慣):

(1)先瀏覽利潤表的結構。

瀏覽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金額和大致的比例結構,建立一個初步印象。看看最近兩年利潤表的變動,對經營狀況的變動建立初步印象。接著再看利潤表的盈虧與現金餘額的增減變動對應關係如何,如果一個公司很賺錢,比如騰訊一年收入400多億,凈利潤100多億,我會好奇他的現金餘額是不是也多了100多億,如果是的話那OK確實夠賺錢;如果不是,我會去看現金流量表,他到底錢花哪去了,或者是賺了但沒收回來;如果錢花在購買固定資產或公司併購上,那就去看資產負債表是不是相應增加了這些資產,以及進一步看能否挖掘到這些大額新增資產或併購有何目的以及是否合理(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虛增資產或隱蔽的關聯交易是最容易進行利益轉移的)。

(2)瀏覽附註中收入、成本和費用項目的明細和變動。

收入在我看來是最重要和值得關注的項目,一方面公司經營狀況和趨勢都體現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內容、結構、市場競爭力和未來趨勢較為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數行業中,會計收入確認相與一般人的商業常識和理解十分貼近,不像成本確認那麼複雜(像製造業和房地產業等成本的成本計算,成本計算容易出錯。假設利潤率為10%,如果成本多計了1%,利潤可能就減少9%左右)。對於收入,比如看最新上市的雲遊Forgame,會從兩個維度列表披露自主研發運營遊戲的分成收入和91wan的推廣運營分成收入明細、比例和每年變動,以及遊戲發布和退市的數量和分布,甚至告訴你研發者和推廣運營者的利益分成大概是2:8(你還會看到,Forgame研發的遊戲在別人平台上發布的收入遠高於自己平台上發布的收入然後進一步去挖掘信息和思考)。對於成本費用,主要也是看結構和內容,比如對Forgame,我會看他的人工成本(主要分研發和91wan運營)有多少,推廣費用有多少(或者你也有意識到,最近兩年,網遊廣告非常多,Forgame的推廣費用支出增長非常厲害,而且最近一年,推廣費用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

(3)瀏覽資產負債表結構。

看兩年現金餘額以及現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應收賬款餘額除以月均營業收入,看應收賬款到底大致相當於幾個月的收入(應付賬款類似),掂量一下靠不靠譜,無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個底。現金+各種應收應付款的凈額可視為一個公司可確定的類現金資產(補充:A股個別公司預付賬款很大的,在會計上經常是做錯賬,比如將預付購置固定資產計入了流動資產)。土地和房產的市價和賬上價值差別比較大,需要單獨拿出來劃分出來看,專用機器和軟體、長期待攤費用以及商譽大多數時候可以視為低價值或無價值資產,因為賣出去不值錢,而其掙錢能力已經納入利潤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

(看利潤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幾年都掙了多少錢以及增長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來10年能賺多少錢。看資產負債表是想知道公司現在手上有類現金資產。這兩者加起來就是公司的絕對估值,不準確,但可以心裡有底。看利潤表比看資產負債表要花時間得多,因為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凈資產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離十;但看利潤表的收入、成本和費用,了解背後的業務經營狀況,以及行業前景、競爭狀況和企業的競爭力,進而來預測公司未來盈利前景和增長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難的地方。)

(4)關於現金流量表:可能學會計的才知道,現金流量表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倒算出來的,並不是每一筆現金流的匯總(官方指引就是這樣編製的,也沒有公司做賬會去精細到劃分現金流量類別)。所以,現金流量表並不重要,因為他所反映的事實,已經分散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裡面,他僅僅起到輔助作用。(比如:一個公司賺很多錢,現金卻沒增加,如果沒有現金流量表,我需要去看費用支出情況和資產增減的情況來了解公司的現金到底花去哪了;有了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把現金流量表當作去目錄去查看,就可以更快定位現金增減在哪裡)。另外,現金流量表涉及較多計算過程,如果編製者不細緻還容易會算錯,再之現金流量表有些項目是列示」總額「還是」凈額「編報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錯,看報表的人自然就會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現金流量表在我看來,僅僅是一個承擔一個現金流量的」目錄「的角色,而且還要小心它到底有沒有計算對。(補充:有些財經媒體現金流量表是另我費解的,比如理財周報上這篇:《萬福生科如何造假》,倒數第二段講到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存在的邏輯矛盾。我沒有仔細看萬福生科的財報,但分析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一,現金流量表是倒算出來的,有邏輯錯誤只能說明他計算不對,財報質量有嚴重問題,跟造假還不能產生直接聯繫,造假本身不會導致會計邏輯錯誤,最多只會導致數據看起來不符合商業邏輯;其二,購建固定資產預付款屬於非流動資產,本來不會在預付賬款反映。)

(5)財報中我會忽略不看的東西:(1)稅項:稅務是最複雜的會計處理內容之一。但可能我比較另類,我幾乎從來不看;因為上市公司相對守法,只要按規定交稅,如果你了解稅法,那它是怎樣就是怎樣了,無關一個企業的盈利和成長能力;(2)非經常性損益:非經常性損益無關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它所產生的一次性後果已經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了(比如政府給公司補償發了100萬元,這100萬元已經變成現金體現中公司的現有價值上了,在利潤表上我會當他沒發生過);對重大非經常性損益我才會去看,比如像A股上賣鍋的愛仕達,因為政府征地補償了上億的現金,那我會猜想,這公司拿到大筆錢後會怎麼花,能否促進創新和研發。(3)其他不重大的財表項目,比如如果其他應收款金額一直都不重大,我就完全不看他了。(4)大多數會計政策:財報中會有會計政策的長篇幅,我只會選擇性看個別獨特的東西,比如製造業中的折舊政策,收入成本很難劃分的公司採用的確認方法,其他大多數完全忽略。

(6)將財報瀏覽完後,就已經大體上了解公司的資產規模和經營狀況,包括利潤率是多高,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等等,但是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很難判斷經營收支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比如最近有人質疑中銀絨業的存貨高到讓人難以置信),這就需要儘可能需要尋找業務接近的公司財報來做比較,這也應該是所有財報使用者避免不了要做的事。看單一公司的財報只能看到單一的事實,而缺乏一個衡量比較的基準容易會使人缺乏方向感,如果能做到縱觀同行業、相近行業和不同行業的財報,看財報就能在心裡有所比較,心裡更有底,所以,到底還是得多看。而對於估值,專業投資或分析人員會將多年財報數據羅列出來,采現金流量折現等方法進行估值(在人大經濟論壇可以找到一些可參考的模版),估值涉及假設過多從而難以量化準確,但依然有重大參考意義;對於時間有限的業餘人士,拿最近幾年的利潤和凈資產做一個粗略的估值計算,在考慮股票流動性產生的財富放大效應的基礎上,與市值做比較,也多少可以讓自己心裡有些底。

三、做空者角度

最近幾年出現一些中概股做空事件。做空者看財報目的是找茬,分析不符合會計邏輯或商業邏輯的地方,然後進行調查取證和合理性分析。因為做空者往往並不是行內人士,我猜他們應該是從對比同行業企業的財報開始,來定位不合理之處。不過調查取證則相當困難,比如題為《在中國挖掘公司內幕的高昂代價》的媒體報道中的案例。另外,我猜也可能選擇一些容易涉假的企業來調查分析,比如大經銷商占收入比重高且集中,而賣的又是消費品產品的企業,可能會更易於將貨品提前存放到經銷商創造虛假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而審計者可能無能為力;又比如一些重資產的農業企業,經常很難算清楚農業資產的數量和價值,如果是境外上市以IFRS列報,以估值來確認資產價值也很容易出問題,如嘉漢林業;企業掌門人文化水平低的,也可能有更多的涉假傾向,如萬福生科。


如何解讀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這個積累也許並不是僅僅來自於財務知識,而是來自於對企業所在的行業的認識。

要判斷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否可信,首先從了解企業所在的行業入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這個行業在經營上有什麼特點?比如,某企業是一家電子製造業,從公開信息可以了解到,該行業賬期一般是3個月。接下來,看該企業的報表相關項目是否符合行業特點。比如,用該企業的收入除以應收帳款,看能否得到3個月的賬期;假如我們得到的是5個月賬期,與行業特徵不同,接下來進一步了解,為什麼該企業是5個月賬期。是因為銷售的季節性?是因為特殊的賒銷信用政策?還是因為有虛增收入的行為?等等。針對每一種可能,尋找相應的證據。

當然,真正讀懂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還要複雜的多。這裡提供的是一條簡明扼要的思路。通過這個思路可以高效的判定一家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權且以此拋磚。


我們經常會講現在的審計方法論是風險導向的,審計師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風險的識別和風險的應對來展開的。風險來自於方方面面,來自於不夠健全的內部控制,來自於管理層凌駕,來自於業績壓力,來自於企業所在行業特定情況,來自於所處的監管環境……太多太多……而財務報表其實只是一個結果而己,風險並不在財務報表中,而是在財務報表背後的故事裡,審計師要做的就是發現那些風險,執行適當充份的審計程序,獲取審計證據,以確保財務報表中存在的因風險所導致的錯報已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所以,看到很多新加入事務所的小朋友們,會很緊張的去看報表,大量的抽憑證,翻發票,當然這些工作也很重要,是審計的基礎,但這些工作往往會讓審計師們局限在一個極窄的範圍內,視野無法放開,無法將更多的精力的放在那些真正具有風險的領域。

隨著經驗的豐富和級別的提高,審計師在接到一個新的項目時,不會是馬上一頭扎進財務報表中,相反,應該是以財務報表為輔助工具,花一些精力在了解客戶的業務,了解客戶所處的環境,了解客戶與上下游的關係,了解客戶的競爭對手情況,了解客戶的管理層,讀一讀過往的會議紀要,藉助事務所內部的資源查詢一下客戶在媒體上過往的信息等等,緊接著通過對非財務部門的訪談,了解公司的具體業務流程,從而判斷可能的錯報有哪些。接下來,再去看財務報表,並設計自己的審計程序,才會顯得有的放矢。


在國內外的四大幹過,後來進了國外的投行和PE,現在國內創業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去看財報思路很不一樣。剛踏入職場做審計的時候還比較Junior,只知道按照規定辦事,當然也會盡量理解和分析客戶的行業啊經營狀況啊啥的,但總體來看做的事情還是比較細的,也難免欠缺一些「大局」上的分析和思路,可能這些都是P把控著的吧。進入到投資業以後發現其實最重要的是現金流或者EBITDA,對之前很重視的Net Income反倒沒有什麼感覺了。還有就是角度不同了自然思路也不同,比如審計的時候分析一下Revenue或者Expense為啥增減了說得通可能就可以了,做投資的時候最關心的是將來會咋樣,會去搜集各種信息去預測將來的數字。總而言之,做審計的時候最忌的就是主觀性,而做投資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講故事。創業以後看報表的角度就更不同了,剛創業的時候可能感覺有個報表已經不錯了吧,在思路上會更重視現金流。有時候哪怕從會計角度看虧錢的項目在現金流上對公司有幫助就會去做,然後給自己找個借口說,這以前的費用已經花了,所以已經是Sunk Cost了。


如果想從財務數據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我們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審計人員怎麼應對財務數據造假? - 檸檬小哥的回答

1、總體來說,必須要在了解企業所處行業的情況,及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這些了解的手段可以參考年審時項目組的負責人第一次拿到企業的報表如何獲取重要信息? - 檸檬小哥的回答的一些內容。

2、如果整體評估有異常或關注點時,應重點系統性的分析企業主要的財務指標:

(1)一般首先是關注現金流量表項目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之間的關係。如經營性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差異及附表明細;銷售商品收到或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與收入、採購的總額對比,檢查銀行承兌匯票結算及背書的方式多不多;分析支付給人工與上年對比是否有重大差異;分析折舊、資產減值損失等是否有重大異常等等。

(2)然後再關注一此同比、環比的指標,最重要的應該是應收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及毛利率。結合業務來理解。如果有必要的話,將每個月的都做出來,看是否有可疑點。

(3)再關注一些大額的銀行流水,一般都是將流水自大到小排序,看每筆大額業務的背後的情況。

3、財務數據造假一般是有動機的。當審計人員在接觸企業之前,應分析可能造假的動機。如需要IPO或其他因素(如發債、股權激勵的業績達標、併購、維護股價、集團考核等)就有虛增業績的可能,但一般的民營企業普遍是為了少交稅而少報收入及利潤 。

4、一般來說,現在財務造假如果水平稍高一些,上面說的指標分析都很難發現問題,因為都是業務與財務一同造假。那麼,審計人員如何應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實質性檢查:

(1)用電量、用水量,進一步判斷產量的變化。一般來說這個做假比較難,供電局也不會給假數據,或安個假表;

(2)運費,進一步判斷銷量的變化。但近幾年許多企業都聰明了,運費與銷售收入做成配比,呵呵

(3)計件人員工資表,特別是瓶頸工序。一般來說,企業很難做到將計件人的員工資表也造假。當然也有可能將計件人員工資多發後,再轉入小金庫。

(4)銀行流水,重點檢查那些大額的,還有為整數的進出。如百萬級的整數等。一般正常經營的收付款,大部分都有尾數。

(5)包裝物,進一步判斷銷量的變化。


會習慣性的審計思維,先看看各種常見的比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性比率等),然後和前幾年比較,看看是否是合理的~~~~~


在分析財務報表之前,有幾個基本原則

1. 看行業,每個行業的財報千差萬別。

比如金融業是高負債率的行業,零售業低負債率。互聯網公司大多輕資產,傳統製造業公司重資產,分析重點根據行業變化。

也要看行業的發展階段。

通過財務報表的分析,是能看出行業特點,經營的優勢劣勢甚至是商業模式的。有的企業靠高毛利生存,有的靠高槓桿,有的靠高的資產周轉率,各有各的模式。

2. 明確你的目的

如果你是投資人,你看的是未來的成長性,其次是盈利性,再其次是流動性。

如果你是債權人,你看的是資本結構和流動性,再其次是成長性。

分析的框架

假設不考慮目的,大概分析框架是這樣的。

1. 利潤表

1)收入的變化vs. 歷史和同行業

如果收入和歷史相比增長,是什麼支持了這種增長,價格還是銷量?如果是價格,什麼支持了高溢價,是技術、品牌還是其他?如果是銷量增長,因為什麼原因,新產品、地域擴張?

如果業務的增長超過了同行業平均水平,是什麼原因?公司如何應對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比如現金流緊張,提高供應鏈的效率,競爭對手的擠壓?公司如何保證收入的可持續性?有沒有收購兼并的計劃?新產品研發的情況?

關注收入確認方法,例如樂視網網路付費服務收入的確認依據是根據當月實際銷售的服務價格確認當月服務收入,你交了12個月的會員費,交費當月就全額確認為收入了。

警惕主要收入來自於關聯方的情況。

2)成本、費用和利潤

看費用、成本和利潤占收入的比例,有個大概的印象。看一些盈利性的指標,比如毛利率、營業利潤率。關注重點行業特有的費用,比如電商行業,會看物流費用;快銷行業,看營銷費用;醫藥行業,看研發費用。

利潤的變化vs. 歷史和同行業

如果利潤水平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是什麼支撐了這種高溢價?高價格還是低成本?

如果是高價格,因為什麼?品牌還是專利,這個高溢價能持續多久?

如果是低成本,因為什麼?能否持續?競爭對手為什麼做不到?

警惕重大非經常性損益(跟主營業務無關),政府補貼、賣房、炒股的收益等等。

2. 資產負債表

1)資本結構的合理性

看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比例。警惕用流動負債給非流動資產融資的情況。

2)營運資金和資產周轉率

用應收和存貨的餘額減去應付,看看企業的運營資金需求。

用應收帳款餘額除以月收入,看應收帳款佔用了幾個月的收入(應付帳款類似);用存貨餘額除以月成本,看存貨佔用了幾個月的成本。結合行業特點分析,比如超市和大電商的應付帳款一定很高,用供應商的錢提供了自身的營運資金;比如有些消費品公司如果存貨餘額非常高,超過行業水平,風險就很大。

3)長期資產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無形資產(專利、版權、土地使用權)的價值是否虛高,減值風險高嗎?比如樂視15年底無形資產里版權價值22億多,全年只確認了55萬的無形資產減值,但是版權的貶值是很迅速的。

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合理性。

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方式是否匹配資產帶來價值的方式。

3. 現金流量表

1)對比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量

如果凈利潤顯著大於經營性現金流量,考慮是什麼原因?收入確認方法的原因?激進的賒銷政策?強勢的供應商?等等

2)投資性現金流量

賺到的錢花到了哪裡?兼并收購的原因?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

3)看融資性現金流量

錢哪裡來的?考慮償債時的流動性風險。

不論如何詳盡的分析,財務報表只能看到皮毛或者問題的一些端倪,而且已經是發生的事實,無法預測未來。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更應該關注的是核心的業務指標,行業的情況,上下游的情況,競爭對手的情況,這些都是非財務的數據。


(4)關於現金流量表:可能學會計的才知道,現金流量表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倒算出來的,並不是每一筆現金流的匯總(官方指引就是這樣編製的,也沒有公司做賬會去精細到劃分現金流量類別)。 ----------------現在的相當部分的財務軟體是製作每一筆分錄的同時做流量分析的。不做流量分析甚至連單據都無法保存。所以,靠倒算出來的流量表已經是過去時了。不過現在也有可能出現誤操作或者理解錯誤導致流量分析做錯的,這時候需要靠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來驗證現金流量分析並且修正。


以上的答案都是審計思維,說來說去都是reconcile 之類的,以票數最高的那個回答為例,利潤多400萬就要現金多這麼多嗎?如果利潤多四百萬,現金多四百萬,那麼大部分股東會讓你下課,尼瑪老子投這麼多錢就為了讓你把錢放在銀行吃活期0.36的利息?!


一般來說看指標,我看過新三板公司的財務報告,可能一月盈利很多,二月盈利少,三月虧損,但總的季度保持在一定行業標準範圍內。

剩下的再看科目的細節了。

現在那有審計什麼用電量用水量運費的這麼傻的。人家工廠什麼貼片機生產設備就算沒訂單也是早上開到下班,怎麼可能要生產了才開沒生產就關。那有什麼審計運費的還配比笑死人了運費水這麼深配不了的,還有工人工資也幾乎都是銀行代發,一個工廠上千人工資發現金吃飽了撐著。


網易公開課有個張新民教授的講解關於財務報表的。適合無基礎人士看一看。


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問題啊!能夠問出這樣問題的同學我覺得你之前肯定是做過功課的。

那麼對於財務報表的話,我覺得在如果你在一個新手階段,首先應該搞清楚三張表之間相關科目的關係。就比如說,如果你有一項存貨,那你是不是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比如說你有一個固定資產,你是不是有資產減值損失?就是對於這樣一些簡單的科目的勾稽關係。我覺得大家首先是要掌握這樣的東西。

其次的話的是去看三張表的關係,

利潤表最能反應出來的是企業在這一段時間的盈利狀況。

現金流量表能夠反映他實際在運作的整個過程中這個經營是不是有效?

資產負債表就能夠看明白對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

那麼所以的話我是覺得,如果大家看的話可以著手去抓一個細小的邏輯勾稽點而不是說泛泛的去看一些東西,這樣不是很reasonable。


贊同:周宏宇

作為一個銀行信審人員,CPA非執業會員,從銀行信貸審查角度談下自己的觀點:

一、審查要高屋建瓴,把握方向(戰略)。對宏觀經濟現狀、借款人行業整體情況、主要競爭者情況(一般是上市公司信息較透明)三方面進行了解,將借款人放在三個參照物下進行分析判斷,發現審查方向。就象我們判斷姚明是高還是矮,要將他與普通人比較,而非與籃球隊員對比一樣。

比如我見過一個設計X00萬噸的焦煤生產企業,2013年以來企業收入略有下降,但利潤連年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毛利率提高。

參照物一:整體經濟形勢不好

參照物二:行業,鋼廠需求下降,焦煤價格下降,由2013年高點1200至2015年末最低500元左右,煤礦企業大面積虧損。

參照物三:可比企業,西山煤電,2013至2015年凈利潤由10.6億、2.73億、1.41億元。

經過對比,發現異常收入、利潤,找到審查的重點,通過產銷量、價格、開採成本等業務指標與財務報表進行購機。

要指出的是,這家企業近年財報均為四大之一審計,標準無保留意見。

國企的顧慮,1.日子好過時,藏利潤,以豐補欠。2、是為了上級考核。3、現在應該為了保證資金。

二、了解軟信息(非財務信息)

比如職工工資發放情況、對供應商欠款情況、煤礦拉煤車輛數量變化、礦區飯店經營情況,去礦區的小酒店喝個酒就能了解清楚。

三、最重要的方向找對了,再做好戰術。切忌上來直鑽牛角尖,一頭扎到數據堆里,當然認真是對的,絕對認真可能會掉坑裡。

最後,再引用周宏宇老師的觀點:「隨著經驗的豐富和級別的提高,審計師在接到一個新的項目時,不會是馬上一頭扎進財務報表中,相反,應該是以財務報表為輔助工具,花一些精力在了解客戶的業務,了解客戶所處的環境,了解客戶與上下游的關係,了解客戶的競爭對手情況,了解客戶的管理層,讀一讀過往的會議紀要,藉助事務所內部的資源查詢一下客戶在媒體上過往的信息等等,緊接著通過對非財務部門的訪談,了解公司的具體業務流程,從而判斷可能的錯報有哪些。接下來,再去看財務報表,並設計自己的審計程序,才會顯得有的放矢。


排第一的那個貓大叔的回答就是典型的「財務人」拍腦袋,這樣就想和機構投資人拉開差距?Naive。

拿他舉得黃山旅遊的栗子來講。

機構賣方給華安證券16年的consensus EPS是0.2元,目前券商股的PE集中在20-25之間,且不說今年的業績表現華安證券比大部分上市券商還差,就算你給個上限到25X,算下來合理股價5塊差不多就到頭了,這筆股權投資的價值給個5-6億怎麼就不合理了?拿次新股的價格算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還每年出售一部分增厚利潤,

你確定你能賣的出去?


我覺得最關鍵是和業務一起看,年報大多都有管理層分析,對著看你就能更深刻地看到企業情況。

一般先把年報拆成投資、籌資和經驗,投資和長投明細、收購處置子公司披露對著看,還要看公司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情況,了解企業產能擴張情況;籌資則是看現流、借款、債券以及權益變動,其中既要關心利率也要關心匯率,融資成本高一般都有不能說的秘密;經營則是先看收入在看費率,中間還要考慮收購處置子公司影響,同時結合管理層分析看。

我自己比較喜歡關注公司投資,畢竟這塊意味著企業未來的方向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