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具有奇妙外觀的電子管?
因為使用電子管耳放聽音樂,最近對電子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網上看到了很多具有濃厚電子管朋克風格的裝置,於是好奇這些裝置中都用到了哪些種類的電子管?他們本身是用來做什麼的?
有一半左右其實是電弧球吧, 不是電子管... 電弧球淘寶上就有賣的, 很便宜.
微波管、大功率發射管什麼形狀都有,各不相同,不過音響上不會用到,所以一般也見不到。
一般見到的玻璃電子管其實就那麼幾種外形,按時間先後順序是球形、茄子形、葫蘆形、直筒形。
一開始是球形,因為電子管是從燈泡發展來的,那時的玻璃加工工藝水平有限,同等厚度下球形玻璃殼的強度肯定是最好的。稍晚些時候把球形拉長就成了茄子形。
球形和茄子形電子管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內部電極只靠底部引線來支撐,一旦有輕微的振動,內部電極就會振得很厲害。
葫蘆形電子管(G式)、直筒形(GT式)的固定雲母片抵住內壁,所以穩定性好得多。G式體積大些,GT式則小巧一些。
晚期的花生管(MT式)則取消了管腰,整個管身全是玻璃,體積比之前的電子管都小很多,性能基本上是最好的。只是作為功放管時輸出功率沒法做得太大,所以功率大一些的電子管不少還是GT或G式。
至於現在有些廠家又推出了復古的茄子管、球形管,還賣得死貴,只能說是收智商稅。
總之電子管這東西水太深, 技術含量么... 有那麼一些; 但是花大錢買這東西, 只能說, 你高興就好.
有個答案說電子管或許知乎上不會有人比他更精通. 有請@Tariel @cppgx.
謝邀,我先自吹自擂一下,電子管這東西或許知乎上不會有人比我更精通。(:
你上面圖片上那些,除了七八圖的穩壓管、功率管圖片,其它的都並不是電子管的形態,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裝飾品。電子管作為一類電真空器件的合稱,本身是一種工業產品,它的形態顯然是從技術角度來考慮的,並不摻雜很多的藝術色彩。
最早的管子,都是借用普通電燈泡的玻殼,也就是所謂S型。30年代開始流行的ST是一個葫蘆,這種外形管芯在上部容易用雲母片對玻殼做一個支撐,這樣更加耐振動。從1935年開始,金屬外殼開始流行。同時GT式玻璃管也同時發展起來。在40年代出現了小型玻璃管,直到二戰後小型玻璃管一統江湖。這裡簡單說兩句收信放大用的。至於發射用、工業用等等,就可以另外討論。
如果說外觀奇妙的話,其實很多都是因為有些特別的設計,比如超高頻方面用的橡實管的引線在四周,早期超高頻功率管電極引出是比較特殊(比如雙端引線之類吧),至於玻殼外形,完全是根據使用情況來定的。比如二戰期間移動通訊設備用的,尤其是德國產品,管子的外形是從方便更換、耐振動等等角度考慮的,外形和常見的民用品差異巨大了。
你可以找找WE316A、WE304、8025、955,這些型號的圖片。另外,歐洲三四十年代的產品,往往塗了鮮艷的金色、銀色、紅色、灰色的導電漆作為外屏蔽。他們的管基也很有特點。國產的FU50 、FU33、 FU80、 5Z9P、 12C1P,這些都是二戰德國的設計,也有點意思。
歡迎探討。
我感覺各種微波管外觀就很奇妙,很少見玻璃的,大都是鐵疙瘩、大大小小的螺絲、螺母,放在哪兒你會認為是某些機器零件。就是想不到這是電子管。搜索一下,行波管、調速管、反射管、返束管、磁控管、放電管、燈塔管。大開眼界吧。小時候我就覺得波導管很奇妙哈,這麼一節方管子就能傳輸電波,好神奇。作為非專業人士,是後來見多了才理解其中原理。
好比整個裝在雷達里的調速管。油箱是高壓電源和管座。 外頭灰色的是聚焦電磁鐵。X-ray 警告是電子注打上收集極發出的。兩根軟管是通風散熱的。背後扭曲的銀白色和黑色方的是輸出波導。
題主可以去礦石收音機論壇,hifidiy論壇,膽藝軒等論壇看看。
你放的圖很多是等離子燈,而非電子管。淘寶上可以買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D%89%E7%A6%BB%E5%AD%90%E7%81%AF
等離子燈是一種裝飾性的燈,在1980年代最為流行,商品名又名輝光球。等離子燈由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他做了一個實驗,在玻璃電子管通以高頻率的電流,來研究高電壓現象。特斯拉稱之為惰性氣體放電管。現代的等離子燈由比爾·帕克設計。
真正的電子管沒有那麼好看,有些會發光的電子管還要小心紫外線超標。
我收藏的一對,漂亮不
上邊有大佬已經從管子的類型和結構做了回答,我就給大家看一下製造工藝吧小弟不才是油管搬運工,下面的兩個視頻是一個日本人DIY ST直熱式電子管和測試的視頻。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912956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913185歡迎拍磚。
推薦閱讀:
※學機械去哪個國家比較好?
※請幫忙講解一下如圖不鏽鋼卡扣的原理?
※一流的電子產品結構設計師應具備哪些素質和知識?
※機械研發跟機械設計差別在哪?
※機械類工程師多久跳槽一次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