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你喜歡的作家,只能有一部作品傳世,你會選擇哪一部?為什麼?
例如,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 成熟且最具代表性…… (可以舉數位作家,不限地域時代)
謝邀。
金庸,《天龍八部》,雖然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也很好,而且有更深的政治寓意,卻漸漸脫離了武俠的範疇。還是覺得一部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的天龍最能代表金庸風格,覺得蕭峰最無愧一個俠字。溫瑞安,《逆水寒》,寫小人物的俠氣,一路峰迴路轉熱血沸騰,從逆境中讀俠氣。梁羽生,《雲海玉弓緣》。我個人其實更喜歡白髮魔女,喜歡練霓裳,但厲勝男這個角色寫得太好了,這本書寫愛情也寫得太好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直覺得金梁溫古中,梁是最尊重女性最有女權意識的,厲勝男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這是我偶像,真正天縱奇才,蜀山系列開一代之先,想像力,文筆都令人驚艷,如果不坑,會是超越魔戒的作品。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戰爭不一定要用武器,宗教,貿易也是戰爭的一部分,題材是科幻,卻對現實有很深的隱喻。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編年史》,書寫歷史的人,最終也成為歷史。江南,《九州縹緲錄》。呃,可能有點偏題,但江南真的是我曾經看好可以傳世的作者。然而看了《龍族》《天之熾》, 他大概也寫不出更有代表性的作品了……謝邀。可是曹雪芹只有半部紅樓夢啊……多麼希望是一部。
正好有刷作家全集的習慣,看到這個問題就回答一下。
大家都提金庸,我最愛的神鵰由於是三部曲之二,留下來未免缺頭缺尾,那就選《天龍八部》好了。天龍八部是在雄渾的構架之下還有明確的核心概念支撐的,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卻又全部遁入空和無的境地之中,笑傲江湖我反而覺得淺了。
張愛玲,《半生緣》。很多經典作品,紅玫瑰白玫瑰,傾城之戀等,都太短了,如果留下來可能會埋沒張愛玲,而《小團圓》之外如果沒有那麼多經典作品的支撐,大家也不會對這個半自傳體小說的女主角感興趣,所以小團圓大概也會被無視,思來想去只有《半生緣》了,無論是情節、情感、描寫,都居於張愛玲作品的巔峰。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四部曲沒有之後,單《春雪》一部支撐不起四部曲的輪迴概念核心,雖然《春雪》極美,但是我寧願選擇《金閣寺》。完全可以窺見三島美學觀的一部作品,在有限的二十萬字篇幅里能構建這麼高的縱深,這也是讓我對三島徹底開始佩服的一部作品。
川端康成,《雪國》。雖然可能這部太泛濫,誰都在看,誰都在誇,但是在《雪國》《古都》之間,我還是覺得雪國更有純凈纖細的情感,也許是故事設定的場景本身就有優勢。《千隻鶴》脫離了《波千鳥》的話,個人覺得有遺憾。《睡美人》受制於篇幅,單留一部的話,也沒辦法展現川端的氣質和全貌,《山音》我個人一直比較無感。
博爾赫斯,太痛苦了,這人寫的都是短篇,《環形廢墟》是我讀了百遍愛不釋手的,《沙之書》也精彩,深邃。《博聞強記的富內斯》,有趣。《永生》,非常獨到的視角。但是如果只能留一部作品傳世的話...為了博爾赫斯不至埋沒,只能選擇《小徑分岔的花園》,時間分叉的創意是博爾赫斯的拿手好戲,這篇作品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博爾赫斯小說了吧。(還有《雨》這首詩啊,把玩珍愛好久的,其實也很希望能傳世下來)。
卡爾維諾,這個真的是最艱難的抉擇...《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似乎是最應該傳世的,研究意義最大的一部作品,可是祖先三部曲系列又是篇篇精彩(《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煙雲》我也覺得匠心獨到,是同類型篇幅作品中讓我最掛懷的。算了算了還是選《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吧......
相應的想到納博科夫,納博科夫基本上可以鎖定在《微暗的火》和《洛麗塔》里,一個是改變我對於小說認識的作品,一個是引起廣泛討論的作品...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卻是《瑪麗》,納博科夫的處女作,情感單純又清澈...好吧,就傳世而言,還是《洛麗塔》吧,也足以奠定他的地位。
高行健,劇本寫的非常有趣,《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反而失色...留下劇本《逃亡》吧,畢竟是對某次歷史事件的絕佳描寫...
莎士比亞,《李爾王》。
然後講一些我個人沒有讀完全集的作家,僅就我讀過的作品發表意見。
雨果,《巴黎聖母院》。好吧我承認《悲慘世界》也是佳作,但是巴黎聖母院贏在篇幅,美與丑的極致對照,情感的洶湧暗流······讓人掩卷深思的好作品(我不討厭雨果的啰嗦,但是很多人都討厭...)
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篇篇精品,《死者的奢華》《飼育》《感化院的少年們》,自從關注核問題之後就有點無聊了...如果選一篇的話,《感化院的少年們》。
馬爾克斯...留不留都行,《霍亂時期的愛情》吧,百年孤獨看了幾遍,總覺得差了一點什麼,沒深究過老馬,全集還差幾本沒讀。
幽游白書……
能夠傳世佳作不外乎反映社會的廣度和刻畫人性的深度這兩個特色,或者具有開創意義。
中國古典作品裡我選擇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世情小說之祖,具有開創性。曹雪芹的《紅樓夢》古典小說高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現代白話文的起源。中國現當代文學時間比較短,經典不是很明顯,我選擇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寫作的態度比較平和,文筆佳,審美好。張愛玲的《金鎖記》,人性的深度挖掘。外國作家我選擇
俄國托爾斯泰的《復活》,小事情結合大背景,史詩級巨著,毫無掩飾的人性懺悔。
卡夫卡的《變形記》意識流寫法的經典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美與丑的分別。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也挺特別的說完小說,說一下劇本吧莎士比亞最經典的應該是《哈姆雷特》,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館》評判一個作家,要問那些曾今夢想仗劍走天涯、後來囿於廳堂的讀者,如今如何看他。我初中讀過三毛、余秋雨,而今在書店再看到他們的作品,像放學後遇到雨後的水潭,能跳過就跳過。文學作品不可勝數,大多數都是在附和一時之風尚。年少時我憂思難斷,你寫45°角望天;成年後我偏愛自由,你拍《乘風破浪》;初入社會時我生澀窘迫,你安慰我說《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一路走來,我沒從你們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滋養心靈,我不過是繳了智商稅。
而小波,不一樣。我高中就開始讀他,過去三年,我重複最多。被相處四年的初戀踹開、至親離世、考研失敗、工作後辭職再回學校,人生之起起落落,冷暖自知。整夜失眠是常有的事,睡不著時,就讀小波。這些年,我並未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對他有所偏廢,反而人走的路越長,越發覺得小波可貴。小波的思想並不深邃:追求「有趣、智慧和自由」,僅此而已。其稀罕之處,在於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價值鏈條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他的行文幽默戲謔、天馬行空、豪放露骨,這讓他的小說陷入「金瓶梅」式的尷尬,內容的嚴肅性被妖化或忽視。和菜頭在一篇文章里說,他二十來歲讀小波,是最早的一批讀者,如今已腰間贅肉橫飛,早過不惑之年。但來到小波成書的年紀,才真正理解小波的偉大。人在社會上稜角皆去,越活越渾濁,越走越敷衍。小波卻始終誠實對待一切,這是一顆赤子之心。
我們也許都忘了,小波寫這段話時,他已經四十多歲:「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人到中年,會疲軟。小波卻始終生猛,什麼也捶不了他。李銀河對他的評價最中肯:浪漫騎士、自由行者、行呤詩人。而最深刻最全面地反映小波的思想的,是《黃金時代》,這是他的《紅樓夢》。王小波談及《黃金時代》,說:「從二十歲時就開始寫,到將近四十歲時才完篇,其間很多次地重寫。現在重讀當年的舊稿,幾乎每句話都會使我汗顏,只有最後的定稿讀起來感覺不同」。我讀了不下十遍,這幾年,每年都要重讀。如果只留小波的一部作品,那就選《黃金時代》吧。
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大概就是《黃金時代》這樣子。那書里有個有趣的靈魂,他用幽默掩飾了他的桀驁不羈。回答的說法只代表我個人的喜好。
魯迅我希望是《野草》按理說這是魯迅先生不太希望別人看到的集子。但是,文章里,情緒的衝突,人的壓抑彷徨與堅強,充沛到足以溢出紙張的感情。也有點像杜甫,理性壓抑著磅礴的感情,最後表達出來,是沉鬱頓挫。這個集子,是魯迅先生個人,很真實的記錄啊,一個真摯,深刻,痛苦卻不忘幽默的人。曹禺的《日出》為了改正《雷雨》里人物關係過於緊湊的缺點,寫了日出。在同主題的文學作品裡,日出算不上深刻,甚至說也不能給人以希望。男主的出走說明不了什麼,希望在窗外的吆喝里。這部劇真的很有意思,是與其之前作品不相同的嘗試,是曹禺的劇作里唯一我讀完,沒有覺得,喧嘩的頭痛的作品。張愛玲,《小團圓》,別問我理由。川端康城,《睡美人》人性中的醜惡被以一種荒誕溫情的方式描寫出來。讀這本書的過程,會覺得,像是垃圾堆里開除明黃色的蒲公英。這種體驗,是很難得的。這本書也延續了他一貫的戀母情節和對女性的同情,但這種荒誕里的真實,醜惡便為美的體驗,是少有的。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這也是他最想給別人推薦的他的書。對孤獨的詮釋,對孤獨的理解,誰讀誰知道。屈原,《九歌》他太悲壯了,就連改寫的祭歌都處處演繹著悲劇。九歌啊,神話色彩會稍稍掩蓋一下悲劇色彩,讀起來不會那麼心疼。謝邀。
據說在文藝領域,是沒有民主可言的。王晶的電影肯定比許鞍華受眾多得多,也受歡迎得多。但王晶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在電影史上的地位絕不能與許鞍華相提並論,甚至願意專門去拍一部爛片,把賺來的錢給許鞍華,去拍一部不賺錢但能傳世的好電影。但宏觀地看,文藝領域又是最民主不過的。好比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我最喜歡的是《九三年》。但文學史上可以沒有《九三年》,卻絕對少不了《悲慘世界》。個人的喜好,無法抵抗時間和人類的普遍認知。
所以大部分傳世的作品,已經經過了最公平也最嚴格的篩選。這個問題尚有討論餘地的,大概只剩下那些尚未經歷足夠時間檢驗, 長遠看尚有被淘汰可能的作家了。尤其是通俗領域的作家。中世紀騎士小說曾經泛濫成災,但最後能留下來的,也不過《羅蘭之歌》、《亞瑟王之死》等寥寥幾部。殺死騎士小說的,從來不是塞萬提斯。
聊舉幾例,想到哪說到哪,權當拋磚:
王小波的小說,只傳世一部,我會選《夜奔》。
王朔最好的小說,大概是《動物兇猛》和《玩的就是心跳》,二選一的話,還是《玩的就是心跳》吧。《動物兇猛》的獨創性相對差一點。
張愛玲最好的小說當然是《小團圓》,但沒了《小團圓》的損失,遠遠比不上沒了《紅玫瑰與白玫瑰》。畢竟後者差不多已經成了常用的典故,構成了漢語表達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金庸留下《笑傲江湖》就好。這本最普適,最無文化障礙。
古龍我會選《歡樂英雄》。沒了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小魚兒,是讀者的損失,但沒了《歡樂英雄》,是古龍的損失。
余華當然是《許三觀賣血記》。連諾獎得主莫言在內,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傳統文學,所呈現的東西,大抵共性大於個性。一部《許三觀賣血記》,不但可以代表余華個人,也足以代表余華那一撥。
基於同樣的理由,周立波那一代作家,一部《暴風驟雨》足以代表。文學史這東西,向來比較殘酷。
李敖的話,我選《上山上山愛》。雖然這並不是李敖最好的作品。
閻連科劉震雲算是一撥,我選《風雅頌》。
劉慈欣我選《詩云》;王晉康我選《母親》。柳文揚死得太早了,來不及寫出可以傳世的作品,可惜。
馮唐盛可以這一撥,還有潛力,傳世的作品可能會在近十年內出現,現在還差點意思。
國外的作家,題目就太大了。沒法細想,太傷神。
說起來,這幾年讀小說真太少了。
如果是王小波的話,我選《青銅時代》。
不好意思,你羅嬸的一套《哈利波特》
ummmmmmmmmmmm……好像只有一套哈利波特╭(╯ε╰)╮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絕了!
汪曾祺的作品本來就少,留老爺子欽定的《汪曾祺自選集》胡適留《容忍與自由》,他的思想大都體現在這本書里了。讀書好少,選不出來了……如果是卡爾維諾的話。。。我是很糾結的,但我估計會留下《看不見的城市》。
1.契訶夫的《帶閣樓的房子》
契訶夫後期的小說都是憂鬱而又抒情的,而這篇則是最好的代表了吧,一個深秋,一個畫家與米修斯美麗的邂逅,但終因米修斯姐姐的緣故,兩人的愛情最終走向了破滅。故事裡面的幾個場景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米修斯與畫家在深夜擁吻告別;一個孩子給畫家送了一張寫有告別之意的字條,然後跑向了花園深處........憂鬱、靜寂,美得令人心碎,當時讀完後深感悵然若失。尤其是最後一句:「米修斯,你在哪兒啊?」,真讓人傷感而又無力。
(這是何多苓根據契訶夫原著所作之畫)2.喬伊斯的 《一朵浮雲》
一個陷入瑣碎的生活泥沼的人,想打開生活的突破口實現個人理想,但終究還是被生活給制服了。最後小錢德勒在牆角流下悔恨的淚水時,我的心也跟著碎掉了,因為這意味著一個男人理想破滅,向生活舉起了白旗。現代社會中仍然天天上演著這一幕。
3.茨威格的 《火燒火燎的秘密》
細膩的心理剖析,主觀思想影響外部舉動的代表作,而且還結合了對孩童心理的剖析,茨威格太了解人性了。
4.路遙的 《人生》
使路遙先生名震全國的作品,據此改編的電影也是有口皆碑。每個人年輕時大都有過類似於高加林的那種掙扎感,到底是該去往大城市實現個人價值,還是該安於小城朝九晚五呢?
(高加林與劉巧珍,電影《人生》截圖)5.馮驥才的 《珍珠鳥》
大馮熱愛大自然與生活的代表作。其實他還有很多良心作品,尤其是關於文革、敦煌等歷史文化方面的著作。但只選一部的話,我還是選《珍珠鳥》,作品小巧玲瓏,無處不透漏著可愛。開篇第一句現在仍印象深刻:「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課文《珍珠鳥》插圖)大劉 三體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東野圭吾 白夜行陳忠實 白鹿原都梁 血色浪漫
蕭紅《呼蘭河傳》
路遙 《平凡的世界》 我相信這部書能給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以心靈上的洗滌。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只有13歲,看完整個人躲在被子里哭得喘不上氣(跟個人經歷有關),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渺小,以及,人生的無望,懵懵懂懂的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悲涼。現在大三,已經看了四五遍了,每一次都有新的領悟。 即使我後來念了中文系,看了無數經典,《平凡的世界》仍然是這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作品。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受苦,但是你得扛著,不能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