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修佛心裡早已皈依,但沒有參加正式皈依儀式,這怎麼算?

從小聞佛法,十五歲聞佛經,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真正走上學佛的修行之路,雖從沒參加過皈依儀式但心裡早已皈依三寶。沒有「皈依證」算佛家弟子嗎?(心裡覺得形式真的不重要)


真正的皈依是以佛心做事,覺照當下,把握身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按著佛法僧的標準要求自己,以成佛為目標,以做人為基礎。


皈依是為了持戒,皈依是個形式,落實到持戒才是重點,布施與持戒是為了積累福德,在持戒之前最好就開始布施,布施要一直做下去要如法如律,所以還要學習如來的法與律(比丘律也要學,為了如法供養),布施和持戒也是為禪修鋪設地基,不禪修行不行?如果只是想要人天善果可以不禪修,想解脫想證果就必須禪修;

布施、持戒,最高成就是往生天界;

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全都做了才有可能得到果位;

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加上出家,證果的可能性會增加,出家不是證果的必要條件;

很多人是在密集禪修班裡初次接觸佛陀教導的,這樣的禪修班通常一開始便傳授正念與正定的培養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素質固然重要,佛陀把它們置於次第修練的後期步驟。其中之意是很清楚的:為了從禪定中獲得最大善益,為了使覺醒所必須的一切素質皆盡成熟,基本功不能忽視。這個過程無捷徑可走。-----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一、布施

該訓練過程起始於布施的修持,如此有助於尚未覺悟的修行者啟動一個削弱其執取諸種非善巧的習慣性傾向的漫長過程。-----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要如法布施、適時布施,布施的動機決定布施的果報,不低估小布施的力量;

最後,要注意布施要適度,布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沒有絲毫福德的不適當布施,是無用的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可能還會造成對福德的減損;

二、持戒

布施與持戒,能夠產生心理層面的積極效果。

接下來是戒德的修持,即基本層次的感官約束,有助於行者培養起健康可靠的自我感。

由此自尊層次升起的心平靜,為修道的一切未來進展鋪設了基礎。

行者這時理解了,某些種類的喜樂較之任何感官滿足提供的更為深刻、可靠;

-----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正修的佛教徒自願遵守與其生活情形相應的一組訓誡:

○男女居士遵守五戒

○參加密集禪修的男女居士(如在布薩日)遵守八戒

○新出家的僧尼遵守十戒

○受具足戒的比丘{尼}遵守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經

如何受戒(自行決定持戒、由沙彌或比丘傳戒給你)

戒可以兩種方式確立。

(1)持戒離[samadana-virati],即發誓受戒,如我們隨比丘或沙彌重複戒律(此處還必須了解五戒或八戒所戒之不良惡行究竟為何); 或者

(2)自然離[sampatta-virati],即自行決定戒某項不良惡行。換言之,你若想凈化品格,可自行決定戒除惡習。

一旦立戒,你要以良知細心守護,不使鬆弛,這稱為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 絕對斷離,完全脫離造惡的傾向。

維持戒德的清凈,有賴於兩類因素: 毅力與四梵住(慈、悲、喜、舍)。

舉一個憑毅力持戒的例子: 假定你習慣於宰殺動物。你決定持{不殺生}戒,於是停殺一兩日,但因毅力不強,一過自限時日,又重返舊習。

這種憑毅力持戒的方式,意味著行使自製,不犯過去慣犯的惡習。

三、重生天界

由布施與戒德引生的喜樂甚至還能在真實或象徵意義上,導致重生天界。

四、發現福德的過患(關鍵轉折點)

不過行者最後開始認識到,即使這類喜樂也有其內在過患:重生善趣固然好,它所帶來的喜樂卻並非真實長久,因為這些喜樂所依賴的條件是他/她最終不能控制的(無常)。

當行者理解了,真正的喜樂永遠不能在物質與感官世界裡找到時,這就標誌著修練的一個關鍵轉折點。-----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五、產生出離心(不是讓你出家)

趨向一種非緣起之樂的唯一可行之道,在於出離,藉著放棄熟悉、低等的喜樂形式,代之以某種遠為有益、遠為尊貴的喜樂,藉此脫離感官域界。-----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六、踐行四聖諦

最後,行者成熟起來,可以接受四聖諦了,該教導闡明的是成就終極喜樂即涅磐所必要的修心過程。-----by 約翰-布列特(比丘)

八聖道(上面幾條就是八聖道的次第)

任何法與律中,{如果}無八聖道,其處則無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

然而任何法與律中,有八聖道,其處則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

此法此律有八聖道,在此便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

其他教派空缺多識的行者。

如果比丘們安住正道,此世間不會空缺阿羅漢。

——DN16(長部)

上座部佛教文獻選譯集

法-次第訓練綱要


都沒說到重點。都在說些什麼有的沒的

皈依三寶,心裡皈依當然就是皈依了。以佛法僧為心中依護。

問題的核心為啥需要需要個師父給你皈依呢?

因為授戒啊!佛弟子指四眾弟子,比丘(男出家眾),比丘尼(女出家眾),優婆塞(男在家眾),優婆夷(女在家眾)。之所以為在家出家,都是因為他們接受並遵守不同的戒律。

一般來說皈依和授戒是聯繫在一起的!

三皈五戒!要和你解釋戒律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守戒?以及最基礎的五條戒律。

那張皈依證反而不重要,時時憶念三寶是件好事情。受了戒才有戒體,才可以更好的保護你在世間修行,更加趨向菩提道。

反對下面各種奇怪的回答。那張證書能證明啥?釋迦摩尼當年給僧人發證書了??我怎麼從來沒聽過?


「有人曰:心皈依即可,何必搞個儀式?

「答曰:此乃不真切語,身心不一之體現。此實乃心有所忌,自欺欺人。此雖則僅為儀式,然如人飲水,但想不能解渴,必須因想而取,取來暢飲,方可解渴。故欲皈依者,必須內心發起、口稱身行,方為真正皈依三寶之弟子。」

雪相法師《佛教啟蒙鈔》第一冊 《「三寶」簡述》之節選


不知道心裡早已皈依是什麼樣的?但如果沒參加過儀式,應該是不得皈依體

轉一段一位比丘尼師父以前對我們的開示

請問:可以對著微信,對著視頻,對著電話,受三皈依嗎?作法成嗎?

道葦法師答:不成三皈依。如此作法不成。

1、《報恩經》所明:三寶不現前,不得成歸依。境,是微信視頻電話等,非三寶之境。

2、准依止法,身不現前,不成作法。《行事鈔》之師資相攝篇。

3、為使求受戒的居士生起對佛法的希求心,恭敬心,至誠心,應當面授受。

4、受三皈依一事在我們修學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作為授受雙方,都需要慎重莊重的對待,才能完成授受的儀軌,才能圓滿的受持。另,我們雖然具備有現代化的傳媒工具,但相比較佛陀和他的弟子時代,沒有開過這樣的先例,沒有佛或他的阿羅漢弟子遠程傳授三皈依等戒法的記載,我們末法眾生不要開這樣的先例。若真有心求戒,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修福求懺悔,懇懇切切地向法師求法。

這裡把皈依的要求說的很清楚了,三寶不現前,是不成皈依的,即使通過網路,電話都不行,何況題主這樣的心裡想想。所以,儀式非常重要,祖師大德設立的各種儀式不是用來反駁或者輕視的。


」佛在心中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參加皈依儀式?因為這個儀式真的很重要,是要真正將自己的靈魂託付給佛菩薩,讓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真正有一個家。

真正學佛的人,他們的靈魂有家,遇到困難與挫折,不擔心不害怕,哪怕是面對生老病死,「有佛菩薩在陪伴和接引我,怕什麼?」

給靈魂安個家,就一定要皈依嗎?

自己像以前那樣不必當個佛教徒,但也心存敬畏,進廟也拜佛,這樣行不行?也可以。但其實,這種心態,不是想做好朋友的心態,更談不上給靈魂找個家了。如果你說和一個人是好朋友,你也不留人家的電話,也不知道人家的地址,人家需要什麼你也搞不清楚,平常也沒有聯絡感情,這叫什麼朋友?只是當你有難了,你要求人家的時候才想要找人家幫忙,這是什麼道理?凡夫俗子都會討厭這種只想利用別人的人,更不要說交朋友了。

現代人都喜歡上網,如果有個隨身WIFI,走到哪兒都能暢通無阻的上網。你皈依了,就像有了隨身的「WIFI」。要問皈依跟沒皈依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很簡單,皈依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跟佛菩薩聯繫,得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就像帶著隨身的WIFI,隨時隨地可以接收所有的信息,也可以向外發出所有的訊號,從此跟佛菩薩的交流就暢通無礙了。

如果只是有一點點信佛,那就只能蹭個WIFI,什麼時候有信號,你就接一下,信號不好也別怪別人了。想要皈依,求佛菩薩慈悲加持與保佑,就要把自己的靈魂真正託付給諸佛菩薩。

始終真實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寶,至心皈依三寶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脫,故每位佛弟子應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寶。

對此,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從心裡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實的皈依——每當遇到違緣時,每當遇到外道時……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禱三寶?

皈依是一種決心和信心,而不是暫時的依託,故佛子當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寶。

摘自 嘎瑪仁波切 偶爾信佛與蹭「WIFI」_嘎瑪仁波切_新浪博客


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皈依、受戒既然有儀式,就要守規矩。形式上都做不到,談心皈依,誰有又能信呢?

皈依佛門的眾生,成為信眾,對佛已經起信了。但還不能稱為修行人,要受五戒,才能算是修行人。像你現在的情況,應是佛法愛好者,結個法緣。

從你說的情況來看,還是具備善根福德因緣的,希望你能早日進入修行人的行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神佛只看人心。你天天燒香,磕頭,造廟,不實修,有什麼用?!有為法,皆為虛妄!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遲早要這樣的,不要著於相,那個是給別人看的。佛法是心法,萬法心內尋。離心無覓道。


瀉藥!

儀式覺得不重要,那是不是佛弟子又有什麼重要不重要的。


可以自誓皈依!

------------------

佛言長者。若有菩薩居家修道。當歸命佛 歸命法 歸命僧。以自歸之德。求於無上正真之道。長者 居家菩薩。云何歸命佛。我當具足佛三十二大人之相。諸所作為善本功德。積無央數願常行精進。為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是名為歸命於佛。云何為歸命法。奉事法教。敬受於法。解法妙義。好法樂法。歸法志法。導御法護持法住於寂法。鼓法僧住法行。在所行法。為法務說法界。法力為法住。行法施求法寶。我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當為諸天世間人民開度說法。是為歸命法。云何歸命於僧。居家菩薩。若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弟子若凡人。皆當敬侍。瞻待如禮。卑順遜言。不為狐疑。宗奉供養。承正行之眾。每心念言。我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當為諸天人民一切成弟子眾。當為說法有恭敬意不為輕慢。是為歸命於僧。複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事法行歸命佛。何等為四。一者 志習佛道。二者 以等心施意無偏邪。三者 不斷大悲。四者 心不樂余乘。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佛複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法行歸命法。何等為四。一者 與正士法人相隨相習。稽首敬從受其教敕。二者 一心聽法。三者 如所聞法為人講說。四者 以是所施功德。願求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法。複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法行歸命僧。何等為四。一者 已過聲聞緣覺之乘意樂一切智。二者 其有以飯食布施者以法教喻。三者 以賢聖解脫導不退轉眾。四者 不以弟子之業功德解脫為解脫也。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僧。複次長者。居家菩薩。見如來 心念求佛。為歸命佛。聞說法 心念法。為歸命法。見如來賢聖之眾 意念佛道。為歸命僧。複次長者。居家菩薩。欲具足願布施。為歸命佛。用護法布施 為歸命法。施已願求一切智。為歸命僧。


形式主義害死人 本來佛就在心中 修佛 信佛是自己的行為 並不需要很多形式 修繕自己的心性 如是降伏其心 修出大圓鏡的智慧 溫潤如玉 性真如海 修行是內修內求的過程


問這麼多幹嘛,想去就去一次唄。

矯情。遍地寺廟遍地皈依,真想皈依還不容易。

你到底在糾結啥?

無證上崗?


去寺廟作個皈依儀式不麻煩,雖然是形式,但兩個人結婚領個證和不領證是不一樣的


有一種皈依叫自誓皈依。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既然閣下只是為自己出世潛心修佛,又何苦在意糾結於凡塵一張呢?風幡之爭,無非心動矣。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