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和形意拳有什麼異同?


首先聲明,本人練的是形意,沒練過意拳(大成拳)。只是以前與練大成的有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所以有以下結論~~~~~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如有錯誤之處,亦歡迎指正,但求輕拍。

大成拳的名字,是後來改的,之前就叫做「意拳」。

一般人的印象,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早年習形意(因其師承在形意門中尚有爭論,故此處不具體說明),後在形意拳功法體系的基礎上,融合太極、八卦還有其他各派拳學理論,並借鑒了這些門派的一些功法長處,創建了意拳的訓練體系。

由此脈絡來看,意拳與形意拳當屬一脈而來的,但實際上,意拳在拳理、功法體系上與形意拳完全不同,除了一些主要的樁法,尚能在形意拳門內找到相似的練法(主要還是外形上接近,心法完全不同),其他的基本沒有任何共同點。

比如,在體式要領上,形意拳講究沉肩墜肘,肘不離肋。意拳卻反其道而行,是端肩撐肘、肋下含空。

象意拳中的試力練法,和推手練法,是借鑒了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摩擦步,則是借鑒了八卦掌的方法;試聲則是借鑒了形意拳的方法,但形意拳沒有單獨試聲的訓練,而是配合著拳架來練。王薌齋有結合內家拳的發力特點,增加了專門的發力方法的練習。

至此,站樁、試力、摩擦步、試聲、發力、推手,構成了意拳功法體系的核心。

意拳的站樁,是其整個功法體系的基礎。他把習武過程中對身體改造的功能大多都安排在站樁這個訓練方法上,所以,意拳的樁功訓練的理論體系,要比其他任何門派的都要複雜得多。

這裡涉及到一個對「樁」的理解問題——傳統武術(形意拳)認為「無式不成樁,同時無勢不是樁」。前一個「式」,是指身體姿勢,是靜態的;後一個「勢」,則是拳架動作,是動態的。所以,形意拳所說的「樁」功,不僅是靜態的「站」樁,也有動態的「站樁」——即所謂的「動樁」。

動、靜樁功所針對的訓練目的是不同。動樁屬於綜合性訓練,不僅用以調整打拳時身體的結構性動作、還有學習正確的發力方法、提高身體協調性、平衡感、增進力量、體驗動作節奏、培養攻防意識、學習攻防技術等等。而靜樁(站樁)的目的就簡單的多了——就是調間架(靜態下的肌肉記憶)和換勁。

所以,形意拳門中的靜樁練法,基本不需要用長時間(單次一口氣站下來的世間)來耗,而是採用多頻次反覆練習的方法。

王薌齋當初創立意拳的目的,是希望將習武的程序簡單化、高效化。

對於無基礎的初學者,第一步肯定就是要調間架、換勁力,之後是拳架(動樁)的訓練。既然都是「樁」,而且靜樁是必由入門途徑,索性將動靜樁合一操練,直接由靜樁進階,效率似乎更高一些。因此,他把包括增力、養氣、煉意、身體平衡能力這些功能也放在站樁訓練中——目的不同,方法自然要隨之調整,因此,意拳樁功每一單次的時間要夠一定標準,才能夠起到訓練效果。

而其他在靜樁中無法訓練出的武技必備的東西,比如力量的運用、身法步的應用等等,只能通過試力、發力、試聲(這些主要練習力量的運用方法)、摩擦步(練步法)和推手(力量控制與攻防意識的訓練)這些環節來達成。

對於間架,意拳講求符合人們生活的自然化的動作姿態,故不需太多的規矩,所以不需要去反覆糾正操練。因而,可以不設拳架、套路的練習。

故而,最初的意拳訓練體系中,是沒有任何拳架的訓練的。到了王選傑那裡,才重新從形意拳里借鑒五行拳的練法,編創了大成拳的五行十八法的拳架體系。

其實,意拳的訓練體系,對於那些有著紮實功底的人而言,確是一條快速提高實戰水平的捷徑。

早期的意拳門人,大多是由其他門派(形意拳為主)轉習而來,比如韓星橋、趙道新等。之前這些人已經有著很紮實的功力基礎,本身具有很強的實戰能力。得到意拳的訓練後,其能力進一步提高。所以,意拳在當時就有實戰第一的稱號。

但對於許多毫無基礎的人而言,其在實戰訓練上的效率並不明顯。因為動態中的絕對力量的大小與攻防意識,是實戰致勝的關鍵基礎。而且合理的攻防技術動作的訓練也是必要的。而這些在意拳訓練體系中是相對薄弱的。所以就可以理解王選傑為何要重新引入拳架的訓練方法了。

以上,是意拳(大成拳)與形意拳在整體訓練體系上的差別。下面我們圍繞著意拳(大成拳)的主要訓練環節來比較一下兩種拳法的異同~~~~~~~~~~

================================================================

一、樁法(靜樁)

二者在訓練目的和基本訓練要求方面的主要差異,在上面都介紹過了。下面再具體一些:

從身體的姿勢來說,由於意拳(大成拳)的靜樁需要耗時間,故多採用高架,只有個別專主強化腰腿功力的架子,如降龍、伏虎二樁,才用低架,但這兩種樁法,通常需要有一定練習基礎之後再練。

而形意拳的大部分靜樁樁法,多採用中、低架子,個別如無極樁、渾圓樁則是高、中架,其他只有在身體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比如老年人或體弱者練習時,才使用高架。

形意拳的無極樁和渾圓樁,有調理身體、培養氣血的目的與作用,這和意拳的靜樁目的是相似的,所以這兩種樁法也是需要耗時的。其他樁法則不必,其他樁法則都是動靜合練——即靜態樁需要與相應的動態樁(拳架動作)配合起來。忌諱單純的長時間靜練。

二、試力和發力

形意拳並不單獨地去練試力和發力,而是將之融合到五行拳的練法中,通過拳架的配合,來體會動態中的整體發力。

試力,其實就是用力的法門,是身體對發力的控制。形意拳中有明勁、暗勁和化勁三種練法,也是配合拳架來練的,其中的暗勁、化勁的練習意義與目的,就是意拳(大成拳)試力所追求的效果。其原理是一致的。

三、摩擦步

形意拳的步法,進步時,要求足掌平起平落,貼地而行,而且需要有前(足)踩(勁)後(足)蹬(勁)的意味,勁意充沛明顯。

八卦掌的趟泥步也是要求平起平落,但與形意明顯不同的地方在於對胯的應用——形意拳是以腿催胯,八卦掌則是以胯領腿。

意拳(大成拳)的摩擦步是用形意拳步法的形、八卦掌步法的意糅合而來,圓摩直進,以胯領腿,前足擦地向前外做弧形進步,後足跟進後,復向反方向弧形進步,整體保持直線。這樣可以在練步的同時,達到練習身法的目的。

四、試聲

試聲,並不是聲樂家的「吊嗓子」。雖然看上去很像~~~

發聲的目的在於幫助「內三合」的達成,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以,試聲的目的在於調動呼吸與氣力的配合。

形意拳拳訣中有所謂「雷聲」的說法,即是聲、氣相催,氣、力相合的要義。但這是在拳架練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無須專門去試、去練。

意拳因最初不設拳架的訓練科目,因此,唯有單獨將其提出,使學者能夠體會並掌握這一要領。

五、推手

意拳(大成拳)的推手,主要借鑒於太極拳。形意拳門內有「搭手」,訓練目的雖然相同,但兩門拳法(太極與形意)的技術體系截然不同,故二者差異很大。意拳的推手與太極推手更為接近。

六、五行十八法

大成拳與形意拳的五行拳,各自名目是相同的,即劈、鑽、崩、炮、橫;拳意也接近。但架子區別很大。簡單地講,是大成拳在形意五行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簡化,以適應大成拳的打法要求。

十八法的練法沒有系統觀摩過,故不太好說。

以上。


謝邀。大成拳由意拳發展而來,若問意拳和形意拳的關係,王薌齋是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家也是深州。。。


謝。

簡單而言,大成拳是把形意拳的本質性和標誌性的東西給提煉出來,然後專項針對性訓練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成拳與形意拳同,因為要求的本質的東西基本一致。二者其實為一。

形意本質無非「整撞」二字而已。

形意的本質是整撞。這個是說形意能有別於其它拳種(尤其是外家拳,這也是內家別於外家的基本特徵)的本質特色,立足之點。估計足下不會斷整撞之句。整撞可以斷成「整、撞、整撞」,這樣的句子。整是形意的根本,首先練整。撞是形意之用,也就是動整、整動的效果。整撞則是言渾然為一,動即是整,動即是撞。此之謂也。

不同就是:

1.訓練方式方法不同。從某個角度來說,大成拳的專項性針對性更強,(例如七妙法門的各自針對性),形意拳則沒有那麼強的目標指向性。很多人練了大成拳總是覺得是有提高,但是到底提高在哪裡,其實很少有人說的清。

這個弊端其實很多形意支派也有發現,於是隨著發展,不少支派都有各自的專項性訓練法,但是大多不如大成拳系統。當然,個別的支派也有不輸於甚至超越大成拳的系統練法,不過是名聲不顯罷了。

2. 大成拳在身體姿勢要求的上,與傳統形意拳有了很大差別。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差異是外在的表現,其本質仍不脫離形意拳原始要求的目的。例如形意要求沉肩墜肘,大成是肩撐肘橫。類似這樣的變動有很多,但是這個是拳術發展的必然,這樣的要求在應對現代搏擊環境而言,是有提高的,也是一個發展趨勢,有些形意支派也有類似(不完全一樣)的改動,例如我評論里提到的薛顛。但是大成的要求其本質與沉肩墜肘無異。差異就是在實戰應用上而已。

在實戰意義上,大成的肩撐肘橫相對形意拳的沉肩墜肘的要求更突出了高護頭,和擴大防守範圍的要求,這是個進步趨勢,尤其是在以拳腳格鬥為主流的現代社會,這個要求尤其突出。而形意拳的練習者未必沒有注意過這點,這從很多家各種不同實戰起手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到大成這裡,作為一個專項突出了而已。

而沉肩墜肘,除了其練功意義上的便利外——人從上往下松總是更容易一些——更突出的是形意「佔中"打法的特點。形意是佔中搶中打法為特點。而大成拳的肩撐肘橫是不利於形意層面的佔中的。所以,大成是」守中用中「,一字之差,技擊技術就有很大差別了。這也是實戰意義上最根本的差別。

從而也可以從側面證明,大成並不是什麼綜合了八卦太極等各家精華而成的拳。因為這個佔中的技術,在八卦層面上可以解決。

3. 與一般人理解不同,其實大成拳並不是吸收了什麼各家精華,什麼八卦太極精華而成的拳。大成沒有融合那麼多,給人這種印象原因是王的弟子有很多有其它拳基礎,練過哪家的都有,但無一例外是把大成拳作為練功的方法,然後融入自己以前所學裡了,從這點而言,沒有所謂的大成拳,有的只是大成拳的練功方法。王自己的東西,目前很難說到底有哪個弟子繼承下來了。

王薌齋的拳受了南拳的影響倒是真的。其採用的很多練習技術和技術特點,確實很同於福建鶴拳。

4. 大成的改動是有其歷史必然原因的。大成是解讀了形意,把很多人把握不住的本質凸顯出來練了。說那啥點,其實降低了形意的難度,是對形意的一種簡化的練法。只練最根本和夠用的東西,而且是重點練習。例如其功法練習特別突出筋骨層面的東西,筋骨功方面的東西解讀的最多最全,然而形意並不只是筋骨層面的功夫。這是一種減低難度的練法。但某種角度來說,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專項練習和研究的思路,符合近代發展的潮流。所以大成拳出人才多也是必然。


發一些在這個話題評論中的東西,補充修改了一下。

我是練形意的,小時候最早接觸到的是一些雜誌介紹的意拳,那時候覺得意拳很厲害。

先講歷史,意拳最早發展起來是在日偽佔領的地區,於是有種說法叫漢奸拳,當然這個僅僅是過去的一種說法。具體如何,有待考證。目前看到過去抗日時期進入抗日部隊教學的有三皇炮捶、有形意太等拳種,但沒有意拳或者大成拳。

薌老的故事也特別多,什麼讓尚雲祥再站三年樁,拳打老外等等,傳奇色彩特別濃。然後他的弟子們,如姚老,王選傑老師更是發揚廣大。依稀在過去基本雜誌中看到介紹姚師傅為了試力跑去動物園拳打犀牛等故事,還有王選傑老師什麼拳打老外的故事。當然,現在肯定沒有人去這麼幹了。我印象里還有個頭上長了外丹的王老師,特別的牛,看造型就非常厲害。當然這些我都是通過以前幾本雜誌上看來的,什麼武魂,精武這些。

意拳由於學習方便並且入門起來簡單,擁有大量的練習者。當時這些雜誌大篇幅介紹意拳的時候,都會提到站樁這個話題。一站站幾年,站久了功力自然深。雖然說意拳有什麼7步,但是目前看推廣的最多的就是站樁。當然大成站樁有效與否,非是我這個練形意的能理解的,至少在我理解的範圍內,如果形意三體式一站幾小時,那應該是練的不對。

當然講到與形意拳的關係。。。。首先薌老應該練過形意拳這點應該肯定,但師父是誰,各有說法。因為他年齡目前有幾種說法,師承也有幾種說法。目前大多數大成拳的統一看法是師承郭雲深,畢竟他老人家實在有名半步崩拳打天下。當然墳上磕頭拜的,和當面親自教的,是有區別的。

具體哪一種,目前由於考證的材料過多,無法辨別真偽。不過,肯定有功夫在身的。

對於有些國外的國際友人學,那年頭,響應國家號召,大多武學總有幾個老外學的,多了去了。

至於有說上年紀的老師傅打倒年輕的弟子,我就呵呵了,這把年紀我還真就不信了,內家拳師傅60是頂峰,再下去 氣血就衰敗了,能打倒會功夫的年輕人,要麼作秀,要麼小夥子沒下功夫。那什麼84的老爺子上個擂台試試呢?


形意拳是一個體系完備的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的能量傳簇方式,已經發展到極致了,尤其是形意拳的化勁,實現了身體雙向能量傳簇,不但能夠發出自身的巨大能量打擊對手,還能夠反向將對手打來的能量傳簇回自身,吞化對手勁力。形意拳的一切功夫均是能量傳簇的結果。

站樁不會習練出能量傳簇,更不可能習練出化勁!

站樁能夠習練的其實就是腿部的肌肉緊張,也能夠習練出上下貫通,但這樣的上下貫通是死的,不能周身傳簇。

在硬碰硬的技擊術中,沒有能夠超越形意的。形意練到化勁,除了太極八卦,更是無有與其比肩者了。


樓主沒練過意拳就敢拿出兩家拳去比,還揚揚洒洒好大篇幅,真乃奇葩!


意拳和大成拳是不同的兩個拳種


感覺大成拳就是簡化了的形意拳。不過現在市面上的形意拳也被簡化的差不多了-_-||


推薦閱讀:

什麼是龍形搜骨?
孫祿堂的輕功和唐維祿的腿功是如何練出來的?是形意拳的特殊練法嗎?
如何看待抗日名將馬德峰之子,渾元形意太極掌門人馬保國否認在與英國格鬥運動員的比武中造假?
如何理解戴氏射球勢與形意炮拳相似?而戴氏炮拳是一個雙肘頂加提膝的一個動作?

TAG:意拳 | 內家拳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