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學術氛圍和態度真的比國內好嗎?

國內大三時候做科創,組員都是女生,然後找的導師看到我們第一眼就說:「你們怎麼不找個男生,都是女生。」然後一副很不滿意的表情,我當時心裡已經翻他幾百個白眼了。後來去了紐西蘭,類似的情況,一次也沒發生過。

!

對了 關於我為什麼要回答紐西蘭的科研情況

是因為

我覺得在我答案探討的範圍裡面,美國的情況應該和紐西蘭一樣。

就是這樣


主要是生源好。


我來用一個真實而且常見的例子來說明學術聲譽在美國學術界的重要性. 在美國讀經濟或金融方向的博士,在畢業前不要求有文章發表。有些人可能會問, 如果沒有發表要求,如何確保博士生的科研水平達到了要求呢?文章是否達到要求,其實是導師說的算。如果導師認為你的論文已經達到了可發表的水平(當然這裡說的可發表至少在我讀博這個水平的學校並不是隨便什麼SSCI都能湊數的,也要是還不錯的刊物),你的論文就算合格了。這樣就可以考慮畢業了。當然在畢業前, 還是要答辯,這時候審批團中不但要有自己的導師,還要有其他教授,而且一定要有不是本系的教授,確保沒有內部操作。但一般到了答辯的時候,至少在我們系從來沒有不過的。基本上是如果主導師讓你答辯,這就是一個信號,就是你肯定能過(這裡說的還是經濟和金融方面,其他系可能不太一樣)。是不是覺得可操作的地方太多了?可放水的地方太多了?畢業不要太容易?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那可能有人會問,怎麼確保主導師不會放水呢?因為當他把自己的名字簽到允許你畢業的那張紙上的時候,他是以自己的學術聲譽做保障的。如果以後你的這些論文沒有發表,不但你自己愧對恩師,他的學術聲譽也會受到損失。這種損失,在美國我了解到的學術圈子裡大家都是非常重視的。也是這種重視,導師對學生會非常的負責,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要求都不會放水。這樣就產生了良性循環,等真的到了可以答辯的時候,其他的審批員都會同意通過,在答辯之前就會準備好香檳。準備慶祝。這是因為他們對主導師學術聲譽的相信。所以在美國,尤其是高端的學術界,academic integrity是排在第一位的。要比自己的學術水平還要重要。當然了,導師的要求力度往往和自己的學術水平成正比。如果導師自己的學術水平不高,對學生的要求也會相對降低。所以更容易出現「名師出高徒」還有在應屆生工作市場上比較重視」師出名門「的表面現象。但是這並不是代表不公平, 因為想當名師的徒弟是要經過層層篩選的,而且名師已經同意徒弟出師,這已經是很有利很可靠的信號了。

有些人可能只是看到表面現象,比如答辯往往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答辯前系裡就準備好香檳。找工作的時候同樣沒啥發表,但是學校排名高的學生會得到更多的面試機會, 等等。很多願意多思考的人會想到學校的排名是一個有利信號。導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是一個有利信號。但往往大家也都止步於此,卻不去想想是什麼導致某些人可以去名校,有些人可以有大牛導師。尤其是中國學生,你的爸媽是誰在絕大多數美國學術大牛眼裡不太重要。我說的大牛都至少指某學術理論奠基人或者有些定理是以他們命名的。你家裡多有錢人家也不在乎。你爸媽是部級甚至國家級幹部可能會對你進入某學校讀本科,讀MBA有影響。但是在博士錄取這方面影響絕對沒有一封學術大牛的推薦信大。對某大牛是否同意做你的導師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甚至不存在。所以到了博士階段,還是更靠自己。

當然,如果學術聲譽沒有什麼重要性,或者連當事者本人對自己的學術聲譽都不太在意的時候,上面說的這個系統就不會穩定了。


不說學術氣氛,講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小事:

當年在美帝讀書的時候,有一門課的教授據說出了名的難搞。而且很多中國學生選了他的課說他對中國人有歧視,因為他經常在課堂上抱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搶了美國人的飯碗。

有一次我上他的課,那一次是一次課上測驗,按照要求每個人的桌子上啥都不能留。我把手機關機了,但是忘了收起來,就這麼放在桌子上了。被這個教授看見了,大發雷霆,當場把我的試卷沒收,還把我趕出了教室。因為他覺得我有作弊嫌疑。

忘了把手機放起來是我不對,但是我堅決反對說我作弊。我沒有做過的事為什麼要承認?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他辦公室找他理論去了(那時候剛到美帝不久,不知道教授的office hour是需要提前預約的),可惜他不在,我等到下午他才來。他很驚詫我在這裡等了那麼久,倒是很客氣的請我進去。

我進去剛準備關門(畢竟這也不是啥光彩的事,雖然我沒錯但是萬一被人聽到我覺得臉上也掛不住),這個教授就跟我說讓我開著門,因為他不希望產生任何的誤會。(我以後見過的教授,也都非常注意,要求討論的時候學生開著門)。

然後我就開始理論,說我就是把手機忘在桌子上了,壓根都沒想過作弊這事。但是老頭就是不依不饒,還跟我講他要告訴Dean這件事。我當時真是鬱悶之極,就說:我當時都關機了,誰作弊關機呀?

這個教授突然愣住了,想了想,然後問我:你說你關機了是嗎?

我說:是呀。

他說:我想起來,我當時拿到你手機的時候,確實沒有注意上面是否有字。

然後他說:好,我不告訴Dean,你去跟我的秘書約一下時間,我給你一次補考機會。

我當時有點愣,因為前面說了n多理由他老人家都不為所動。結果現在劇情反轉太快我有點沒反應過來。

然後這個教授跟我講:我給你補考機會並不是相信你真的沒作弊。而是你的話提醒了我,我確實沒有注意手機上是否有字。我不能說我看到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而可能,你說的才是真相。

我聽完這句話的感覺是啥呢?不是驚喜,而是沉默。

因為我在中國當了二十多年的學生,從來沒有老師對我說過這樣的話(這裡僅指我教過我的老師,和在我學生生涯中見過的老師)。

之後我的很多中國同學知道了這件事,很興奮的跟我說:看來還是美國教授好騙哪,中國老師才不會這麼輕易放過你呢。

如果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我看到發生在別人身上,我想我一定也會這樣想。但作為當事人,我想說:他給了我作為學生應有的尊重,還有公平的對待。

那次補考我可以說是拼盡全力去準備的,除了想證明靠我的實力根本沒必要作弊,再就是希望,我能對得起他給我的「公平」。

最終這門課我拿了不錯的成績,都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同時期的幾個中國學生拿的成績都差強人意,然後這個老師歧視中國人的說法,又流傳到了我們的下一屆中國學生耳中。

之後我在學校還是經常看見他,他看到我的時候會微微點頭,我也會回敬他朝他點點頭。我們沒有再說過話。他只教過我一門課,可是對我的影響,可能遠不止一門課那麼少。

---------------------------------------------------------------------------------------------------------------------------------------

註:本文屬紀實性題材,不屬於雞湯文,看任何文都是雞湯文的觀眾請繞道而行,謝謝。

另:本文絕無貶低中國教師的意思,我相信中國有很多好老師,只可惜我點背幾乎沒怎麼遇到過。但是這絕不能否認好老師在中國教師群體中的存在,所以請勿習慣性遐想,謝謝。

------------------------------------------------------------------------------------------------------------------------------------

12月6日更新:

今天和朋友聊天,說道曾經改變我們的事情,我又想起了這件事。

這件事之後,我慢慢的養成了兩個習慣:

1. 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以往我總是很不耐煩的打斷別人,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了就什麼都不管了。那件事之後開始慢慢學會耐性聽別人要表達什麼。

2.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點,哭點,笑點,怒點,理解的點或者感動的點。要學會「因人而異」的去理解一個人,和一個人對話。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想當然。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覺得與人溝通的技能真是向前進了一大步。

說道這個,我想起有一次看蔡康永的訪談,有人問他,怎樣才能抓住嘉賓的心理,讓嘉賓回答出主持人想要的答案(大概是這樣,記不清了,或者是說「看透嘉賓在想什麼」之類的)?但是蔡康永的答案我記得很清楚,並且覺得他回答的非常好。他說:

我從來都不去猜測嘉賓的心理,因為每個嘉賓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走過的路不一樣,甚至一件事對他們的影響都千差萬別。有一件事我們可能覺得很平常,但是放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就會勾起他/她記憶深處的一段回憶,這甚至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對他/她影響很大。而我並不知道這件事是什麼,我也猜不到。所以我作為主持人,能做的就是盡量認真的問問題,讓嘉賓圍繞話題講述他們的經歷。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又要說蔡康永煲雞湯了。其實蔡康永只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講出了一個很平常但卻經常被人忽視的道理。而且《康熙來了》播了這麼多年,他可以說在他的節目上身體力行的實踐著他說的這句話。

我記得挺多年以前的一期《康熙來了》,嘉賓是舒淇和張震,那時候他倆剛拍完《最好的時光》。前面大家插科打諢的說了很多事情,還有心理測驗什麼的,反正就是嘉賓挨整。節目快完的時候,遊戲談話也都差不多了,主持人當然就是要照例問幾個問題收尾,比如「這部片子拍攝過程中什麼讓你印象深刻之類的」。蔡康永就問舒淇:你覺得做演員快樂嗎?

這問題已經快被問爛了好吧,我還在想這種事有啥好問的,明星肯定又是一堆套話。

舒淇聽到這個問題,先是哈哈大笑,然後就開始笑的有點尷尬,之後就是苦笑,笑著笑著眼淚就出來了,然後就變成了哭泣,後來哭的幾乎不能自己,節目一度陷入中斷。

「你覺得做演員快樂嗎?」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敏感字眼或者暗諷。一個幾乎可以用背標準套話答案的問題,卻讓這個身經百戰的女人哭的像個孩子。

可能這個反應也是蔡康永始料未及的吧,我一直覺得他的生活中,可能看到了許許多多這種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才會說起話來,那麼平靜。

耐心去體會人性的「點」,而不是急著給它貼標籤或者下定義。


在國內讀完兩年,後自己申請轉學到美國。美本在讀,對於這個問題自認為還是可以淺層次回答一下。

在國內時,學校為普通一本,學風校風都不錯。但是回想自己寫學年論文的時候(國內讀的學校除了畢業論文,要求大二上學期也要完成論文)自己態度很不端正,周圍同學普遍如此也就不覺得有多不對。

現在美本最後一年。在這段時間,修了備受煎熬的寫作課,美國歷史,希臘神話等等需要些很多paper的通選課,再加上專業課也有paper和project,寫作的嚴謹性和結構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從以前連運用的格式有幾種都不清楚,到現在找資料引用無壓力。可以說,研究和論文方面的培養教育,國外確實普遍要好一些。

這個學期也很幸運申請到了本科研究助手,協助教授查找和整理研究資料。教授人很好,還教我怎麼寫自己的畢業論文。知道這個職位也是很偶然,從沒想過本科原來也有做研究的機會(因為是商科專業,不同於做實驗)。

現在的學校只是美國很普通的一所大學,所以我認為並非特例。教授們的office hour也很歡迎學生去問問題,閑聊都行。他們都是專業,通過交流我們學院的教授一般是40%時間教書,40%研究,20%社區服務,可能個別有所側重。

參加活動ing,手機打字,回答很淺顯片面,求不噴


比國內好那是肯定的,畢竟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不過要說美國的學術體系是否就是最好的,那就是各花入各眼了,和各人的價值觀有關。總的來說歐洲國家更社會主義大鍋飯一點;美國學術界也好,工業界也好,都是比較強調自由競爭的,或者說就是更加叢林社會;中國,怎麼說呢,非常複雜,既有叢林社會的殘酷,又有種種社會主義大鍋飯的殘留,還有官本位帶來的各種扯後腿,好處就是經費比較充足,所以總的來講這幾年還是在往好的方向走的。

首先評價一個國家的學術氛圍如何,博士生的待遇如何只是其中極小的一方面。確實中國還是有點過去那種獻身學術不求回報的影子,博士生待遇不夠高。但是如果一下子把博士生的收入提高到比如說一個月10000,我覺得只會更糟吧,會吸引來一大堆為了一點獎學金和逃避社會而進來讀博的人,從而把整個學術教職市場徹底搞砸。

美國比較好的方面,或者說中國的不足主要還是在評價體系上。其他很多東西我覺得都是副產品。國內高校總的來講沒有一個好的同行評價體系,二流學校基本上就是幾個搞行政的外行數文章數影響影子,誰好誰壞根本說不清,大家一起在醬缸裡面打個你死我活;一流學校就是跟著美國走,在美國(或者其他發達國家)能拿到位子的就是牛人,拿不到的不管你做的好不好,都是被外國人淘汰下來的殘次品。殘次品之間如果也要分個三六九等的話那就只好靠青千的評委了,說來說去就是沒有信心自己去評價一個人的工作到底如何。再就是官本位的影響仍然很重,招一個人最看重的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能不能發大文章,有沒有潛力拿傑青等等。別說別人,就連北大都有人說過「北大的發展靠一個指南針,兩個針指著N和S,N是nature,S是Science」這種話。

美國學術界一個比較特色的地方是所謂的PI制,每個人從拿到AP的那一天起就是獨立PI,自己出去想辦法申錢招人拉隊伍。國內新體制有一些這樣的,但是大部分還是搞一個所謂的學術梯隊,剛進去的年輕人從小老闆做起,生殺大權不在自己手上。這個做法好不好見仁見智,我知道有些人很看不慣美國這樣每個人自己開一個小作坊的搞法。我個人的意見是PI制對個人,特別是對廣大博後群體可能比較殘酷,但是對科學的發展來講還是利大於弊的。年輕人獨立以後只要有想法有資源,馬上就可以招兵買馬大幹一場,不會受到體制的種種掣肘。當然這只是泛泛而談,有一些方向比如高能物理,需要的資源遠遠超過一個人能夠掌控的程度;還有一些方向個人英雄主義仍有用武之地,比如純數學。


在系裡做TA,有改論文的任務。某一年有一門課抓到7個有學術不端嫌疑的學生,全部都是中國人。學校政策是Academic Irregularity嫌疑的學生會有一次appeal的機會。有一個是我Tutorial的學生,來自國內某緊隨Top2之後學校畢業的學生。因為是中國人,大概比較信任我,私下找我問怎麼辦。我問她是不是抄襲了,她說「You know - I just wrote my essay in a Chinese way」。這是作為中國人感覺最丟臉的一次。


Yes!

Much better.

However, people are people. you can see the dark side everywhere.


國內有學術氛圍?


先來抖個機靈:我當老師,主要是為了評職稱,當教授,賺大錢,學生什麼的無所謂。

接下來說兩個例子:

我在國內某東部985讀的本科。大三的時候想跟著老師做點東西,之前做過幾次數學建模,對模擬什麼的都還是有了解的。然後就給老師發了個郵件,說了說自己對專業的大概認識(但是畢竟本科生,認識還是比較有限的)。老師很高興,說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去教室談吧。我心想有戲!老師看起來是想讓我參與的!

結果第二天快上課的時候,我就去找老師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噹噹當批了我一頓。什麼本科生要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啊,不要想著干這個啊什麼的。。。。。。。

當時我就呵呵了。。。他要是覺得我水平不夠,完全可以在郵件里回絕我,為什麼還讓我以為有希望,讓我去找他?對了。。。這個老師還是副院長。。。不過後來聽說該老師經常剋扣研究生補助,所以在同學中的口碑嘛。。。

後來我大四才找了另一個青年老師,算是做了點科研,發了篇小論文。那個老師對我還是很好的,讓我入了科研的門。現在我準備去美國讀研了。過去之後我再對比一下國外的老師到底和國內老師有什麼不同。

另一個例子。就是教材問題。我們學校的教材,編得那叫一個爛。後來考研的額時候看了看其他學校編寫的高數,概率和專業課。比我們編的好多了好么!!!我們學校編的這破書根本看不懂。推導公式的時候經常是中間省掉好幾步,這tm誰能看懂啊。再就是課本完全不會講前因後果,上來就是公式,把思維的過程都省掉了。

我知道這是為什麼。編寫教材算科研成果嘛。。。。有成果才好評職稱嘛。。。有了職稱才好賺錢嘛,所以就這樣咯。

最後我想說一點我對國內高校建設的一點看法。

我覺得國內對科研是很重視的,但是重視的方法不對。這就像是一個土豪父親很寵溺他的孩子,土豪父親不懂教育,所以疼孩子的方式就是給他很多錢,孩子騙父親說花了錢上輔導班了,結果實際上都揮霍掉了。國內的大學建設我感覺也是這樣。我們學校雖然素以設施陳舊著稱,但是圖書館的條件還是很好的,有各種圖書,環境舒適,電子資源庫豐富。所以說國家是很捨得給大學投錢的。

但是,這個錢用沒用到地方?用得效率高不高?我認為這才是制約國內高校發展的關鍵。在學校最最關鍵的崗位上,院長,副院長,教授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他們是不是真的醉心於學術呢?起碼現在我認為,還是有不少老師水平不高,自己本身就對科研過程缺乏總結,缺乏深刻的認識。他們有不少人本身就思想陳舊,與世界的主流學術界脫離,目光短淺,思想狹隘。他們根本不能負擔培養高素質學生的任務。所以你能指望他們帶領各位老師學生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嗎?

所以說,國家重視科研,不光是要投入物質資源,更關鍵的是培養相應的人才。有了合格的人才能利用好這筆錢。


美國有TED我們有什麼?!都去看看TED吧!


為啥都說國內學術環境差?答:自身體會,回了家三天都看不完一篇paper,根本學不下去!哈哈哈


美國的學術氛圍普遍比國內好不少。

然而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缺錢。清華北大的funding跟美帝大多數學校比,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看了大多數的留言討論,怎麼辦?我就要崇洋媚外了!


說實話,一個國家學術氛圍,學術制度好不好,看看諾獎(自然科學類)獲得數就知道了。第一美國,第二正是那個殺千刀的日本。可惜我國想要依仗現有的學術制度追上,概率基本小於國足出現在世界盃。可是學術制度要改?觸及的利益太多了,接下來又是一場漫長的撕逼大戰。


回答這個問題得有個視角 從"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視角看 好。


是的,就我自己而言,在美國與老闆相處感受到在國內沒有受到的尊重,無論是對我個人還是對我的想法,我付出的勞動。老闆是本學科美國最大的權威之一,但我到實驗室的第一天他還親自幫我整理bench,我對實驗的困擾會認真給我建議和指導,在國內時通常是被這還要問我?這樣罵過去的。身邊的同事對於所做的工作本身付出熱情而不是對SCI,每一次組會大家會切實的討論,會因為新的嘗試興奮不已。其他實驗室的硬實力,或許現在沒有太多差別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