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學術氛圍和態度真的比國內好嗎?

美國的學術氛圍和態度真的比國內好嗎?


從授課型的Professional Master半個學期來的經歷談談感受,主要有三點不一樣導致整個氛圍差別很大。

1、對抄襲(包括作業)的容忍度和態度

在CMU入學的時候就反覆強調絕對不能抄襲,包括代碼和論文,代碼查重用的斯坦福的MOSS,不了解原理的想逃過檢測基本不可能,演算法保守而有效,一百行里抄了一行都能檢測出來,而且代碼檢測是把歷年所有代碼放在一起測。文章查重用啥不知道,反正有人抄了維基百科一句話都被查出來了。

開學前很多人上網課,有的人不注意這一點,還沒入學就被退學。要是來了這邊抄襲,最輕的降等,很容易就Fail,重的被開除,身份沒有了只能灰溜溜回國。

國內,就我感覺難一點的作業全班幾十個人可能交上去的版本屈指可數。課後作業題?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2、老師對課程設計和授課的用心程度

CMU同樣有不會講課的老師。國內體現在念PPT,不講課瞎扯淡,等等,期末要麼考試 放水,要麼透題保平安。基本上就是平時水水水,考前背背背。「一周一學期」甚至「一天一學期」。

CMU就算老師講得渣,課程設計還是很用心,「一周一學期」基本上 要跪。學生的 精力基本上在學期中間是平攤的(就算全擠壓在deadline,但是deadline多呀)。

3、助教對課程設計(包括作業設計和批改)的參與度和用心程度

這是區別非常大的一點。國內的助教都是研究生,老師老闆叫過來當助教就來了。很多對課程沒有了解,隨便批批課後作業,甚至有的一個學期從未見過人影。

CMU的助教大多是上過課的學生,對課程了解很深,還參與設計實驗、作業。雖然被很多人吐槽,但是我聽說CMU有一門課最開始是水課,人人用來湊學分,後來一屆屆助教(往往是每次作業都排名靠前的人)根據他們的經驗在實驗上增加難度,變成現在課程容量和難度都超級大的神課。

如果這三點能夠提高,我覺得學習氛圍 並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國內的環境,師資還有制度和文化差異導致這幾點非常難以實現。

當然, 氛圍的差距並不妨礙某些國內非常厲害的學生變得優秀,但是平均水平的差距就在這裡拉開了。


別的不說,國內連Google和Wiki都上不了,說明做學術根本不是一件受尊重的事。


謝邀

push的老闆組裡是差不多的 不push的老闆組裡是好太多


沒別的意思,就貼個圖……兩周前,藤校某組發了篇高影響因子文章,內容和目前已知結論完全相反,也和我的課題結論完全相反,因為我們組剛涉足這個領域,老闆看到文章給一個在該領域多年的老闆郵件:

下面是這個組的老闆回復郵件節選,確實第一次看到語氣這樣強硬的:


是的。我提點別人沒提但是很實際的。

國外的博士生,大部分都有獎學金,獎學金雖然不多,但溫飽差不多基本能滿足。(理工科的某些專業錢還不少)

這裡涉及的不是錢,而是整個學術界。因為我親身體驗看,這樣的結果非常良性:

1. 首先,真正熱愛學術的,基本上都不太會因為生活的原因而放棄追求學術道路。不用因為家境、婚姻、子女等問題,被迫賺錢養家糊口。所以,美國的博士項目里,基本上都是真正愛學術的人。而不愛學術的人也不用過來擠。

2. 因為博士的時候也能有一個溫飽生活,博士生也不太用顧慮很多。比如,結婚生子,國外博士生有老婆有孩子的,很不少。而國內很多時候,人們要因為一些壓力快畢業早畢業,讀博期間壓力很大。

所以國外讀博士,更像是一份走向學術界的「過渡性工作」,需要教課或者需要在實驗室工作,同時也要上課,做科研,同時又賺著小錢,很大部分人有家有室。國內的話,更像是繼續讀書的延伸,住宿舍,吃食堂,不用教課。。。

-------------------------------------------------------------

沒想到提到了錢就會有爭議,補充一點點。。。

1. 確實現在補助提高了很多,但也分學科,人文類比理工類差不少。

2. 但我想說的點不是錢的數量,而是補助對於生活的影響,從而對學術生活的影響。畢竟這裡談的是學術氛圍,不是補助數額。我的觀點大概用如下的問題可以更好的表述,不涉及錢的數量:

國內補助不管數量如何,無法讓博士們的學術不被生活所累。比如,結婚生子,租房買車,白天搞研究做實驗,晚上(不管多晚)能回家陪老婆,暖被窩。這樣的生活質量保障,是讓人可以「以學術為業」的保障,博士作為「以學術為業」的起步階段,更是如此。我認為這樣的生活,對於博士的學術和個人發展,都是良性的。

對於實現這樣的生活而言,美國是不是達到了?不一定。美國是不是做的比中國好?是的,而且好不少。就這樣。


國內每個實驗室都有一個研究生主要工作不是科研,是負責管財務的吧。。。


總體來說,從學生到教授,從科研環境到科研理念,確實要好很多。

1. 學生:這邊本科生就可以進實驗室做科研,注意,做的真正科研,不是幫前輩整理整理資料,洗洗器材,跑腿取快遞報賬送材料這種無聊的事情。舉個栗子,我們課題組,有個美國本科生大二進入我們課題組,那時候他對於編程幾乎為零。半年時間,自學+不停向周圍人請教,就掌握的非常熟練。他離開我們組的時候,我接手他的活時候看了他的結果,思路想法都很獨特,根本不像一個本科生的樣子。

2. 教授:首先,教學科研兩部分都很重視。也就是說,不會因為科研而影響教學,也不會因為教學而耽誤科研。更不會因為說,這學期這位教授沒有課了,於是他就給自己放假了。其次,每位教授都有office hour,即使沒有,也可以發郵件make appointment,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這就是請教好機會。即使你是其他系的學生,教授也是很樂意跟你討論問題的。最後就是教授對於自己學生的指導,不管是年輕教授也好,快退休的教授也好,都是很認真的。舉個栗子:我們對面實驗室的教授快70歲了,照樣來實驗室跟學生討論問題。

3. 科研環境:實驗器材很先進,很完備。舉個栗子:我們系公共機房有10台3D印表機,誰都可以用。都可以不寫申請的。如果你要用其他某個實驗室的設備,發個郵件約個時間,自己準備好材料,OK,去用吧。

4. 科研理念: 對科研是真愛,對科研是真愛,對科研是真愛!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愛科研才去讀PhD,而不是不想找工作,才去讀PhD。還有就是有些教授每周的工作時間驚人。

5. 其他:科研教學與行政分開不好好科研你就沒有工資淘汰率挺高聰明的人太多,而且一個比一個勤奮


趕緊抖機靈:這是美國的學術氛圍在知乎上被黑的最厲害的一次。

只能說國內學術氣氛逐漸在變好,學術水平也在提高,某些領域頂尖的也很多,然而整體跟美國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學術圈生態環境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趕上的事情。利益相關啊,在國內讀完研又出來的。兩邊實驗室都經歷過。

個人見解,國內跟美國的模式是一條道上的,務實性極強,差異在火候上。反而歐洲走得是很任性傲嬌的理論研究路線。拜一下。


我在國內課題組深入地待過,現在在美國做PhD。美國的學術氛圍絕對比國內好太多太多,如果想要做學術,不切身到美國來體驗一番真的是一個遺憾。

不同的課題組一定會有特例,我從一個general的角度來說一些我到美國的體會。

最重要的一點區別是,在美國大家都是因為熱愛科研而做學術。要想賺錢的,拿了master degree去工業界或者其他都比做科研要富有;選擇做科研的,只有是真愛。

真愛,作為一個主要的motivation激勵去explore未知的領域,to push the boundary of a field.而不是像國內功利性太重,太看重publication最後的成果,以及成果帶來的一切名和利-評職稱,搞關係。

在美國做PhD一場可以過濾到所有國內帶來的浮躁之氣。因為會發現在美國,大家care的東西和國內care的都不一樣。

最簡單的例子是做presentation,國內的人做publication很喜歡的就是show這個工作發在了什麼什麼雜誌上面,而美國人是在講故事。

國內的人拼publication數量,喜歡無痛無癢灌些水發文章,美國很多人是為了解決領域內重要的問題而做研究。國內的人講短、平、快,美國很多人並不追求quick publication,而是儘可能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深。有些時候國內的人為了發文章就在一些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中撿一些邊角余料做做,而並不深入知道該領域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在美國發文章文章的署名由contribution定,在國內常常有各種因為署名帶來的爭議或者是掛名。

在國內和別人討論,如果有不同意見,有時候還要擔心是不是會得罪人。在實驗室要遵從長幼尊卑,師弟師妹要尊重師兄師姐和導師,有時候這樣的尊重都變了味。尤其是實驗室苦逼的本科生,無論本科生自己是多麼認真對待科研,始終都「低人一等」。我不止一次聽過某博士生說「他不就是一個本科生嗎blahblah」,然後本科生自己做的工作甚至都有可能被博士生搶去。在美國,學術討論甚至是argue都是平等的;鼎鼎有名的教授對剛開始接觸科研的學生也非常nice、耐心、循循善誘,實驗室高年級的學生也不會瞧不起剛進實驗室的學生。


單就性別歧視和性取向歧視兩條,國內輸掉了一半以上的學術氛圍。

不算學術,就說討論問題吧。有一次我國內學校出了一個有爭議性的政策,網上開始論戰,某教授就出來開始點名跟他意見不同的人然後聲稱自己"不跟女人見識"了。然後又先發制人寫了篇日誌,論點沒說幾個,開始挖人髮型和性取向,試圖證明對方的話不可信,醉得我都要斷片了。就這邏輯是系主任。這還是無關學術的事實討論,你想想這種人當權跟你搞學術,你跟他說邏輯不通,他跟你說你是女人我不跟你見識? 是不是氣得想把 bra 甩他臉上?

我不是說美國沒有性別和性取向歧視,我只是說法律沒收了有些人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地歧視的膽子,在很多時候真的省掉很多不必要浪費的精力和心情。


美國我不知道,在國內大學四年就我知道的,讀研的學姐學長,被導師逼的跳樓而死的有兩個。導師在外面開公司,承包了項目讓自己的學生干,象徵性的發點錢。一個學長農村來的,家庭條件不好想去大公司實習多賺點實習工資,晚上回來熬夜給導師打工,導師嫌他效率低讓他不去實習,他不願意,結果惹怒了老師結果快畢業的時候處處刁難威脅不讓畢業,作為家裡好不容易供出來的一個大學生害怕不能畢業然後就跳樓了,家裡父母傷心欲絕但是也老實巴交拿了點補償也沒人起訴啥的,老師還該幹嘛幹嘛。

這只是我看到的,我知道的,難免以偏概全,但是在我心裡不覺得我國有什麼學術氛圍。

今天又出了一個這樣的新聞,看來心裡真難受,又是傻逼導師。孫騰霄 簽約前11小時,他從宿舍樓跳下


當然了,這裡可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簡單一句,肯定比你想像的更好


好太多,多到懶得說。


至少以我呆了四年的經歷 那不是好了一點半點

首先 上課的內容就實際很多 學生積極性也高很多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 而是真的對某一方面有所了解和思考

其次 大多數人 尤其是本地人 對自己的科研方向是真的感興趣 所以願意深入了解很多東西 所以很能聊 也確實說得出東西 遇到困難 一般都能收到啟發

然後 老闆更大方 要做什麼實驗 要用什麼設備 只要你要一般老闆都會儘力去滿足 舉個例子 國內一個COD要等好幾小時 各種反應很慢很複雜 有一個老師有國外較先進的裝置和藥品 要去做 他不情願地答應 然後還一直在旁邊說沒必要 浪費啊 一罐藥品兩美元呢 別忘了付錢(那時我大三 我跟的導師付的錢 他也不願我多做) 在美國我做助教 有學生 同樣是大三的來找我他要做COD 我和老師說了他說的是注意安全 隨便用 鼓勵這種探索行為 對本科生都如此 何況研究生呢 對莫名其妙出現的學生都如此 何況自己學生呢

接著 各種學術會議 國內的基本上老師講得多 下面聽著 結束後一兩個問題算給面子 問題是老師拿著學生的東西講 未必了解有時漏洞百出 國外的幾乎99%以上是學生講自己做的東西 講完後至少三五個問題 從各個方面交流 有些問題還比較critical 是真的嚴肅的科研交流 我在國內參加一個交流時 我就提出了對方選擇採樣點考慮不全面 可以有更好的分布 那老師就面帶菜色說時間有限 我才知道在國內時間有限都是不好好科研的借口

最後 國內的抄襲造假就不用我詳細說了吧

強調一句 哪裡都有特例 我從不認為國外一切都好 他也有自己的一些問題 我也肯定國內也有比較好的科研人員 值得敬佩

我回答只是根據整體的氛圍和感覺 沒有惡意


國內研究生在讀。後悔死了。

現在年底各種跑財務處。

老闆的項目里預算做了,但是實際沒有使用的經費,會讓我做假的材料,合同再找公司開發票去報銷。於是我們父母,納稅人的錢就揣我老闆自己腰包里了。呵呵噠。


在棒子國的時候,一個中國前輩在跟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此前輩是原來中國學校的老師,說到科研問題,他一座樓,說那裡面剛蓋了一座什麼XXX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器xxx水池,燒掉了整個山東省的官方分配的經費……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過砍一半來看……也不是中國學校能搞得起的。所以說……錢都不夠怎麼砸出牛逼項目?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