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仁者無敵」。?
看到這句話,很想知道如何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請高手賜教~
首先這句話是錯誤的。人總是喜歡走捷徑,所以特別希望有什麼東西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的問題,也都希望自己的東西最為高大上,所以才有張載的開萬世之太平。抱負不可謂不大,豪情不可謂不大,可惜完全是錯誤的!
事情總在動態中發展前進,沒有什麼是一勞永逸、也不會存在什麼包治百病的仙方,更不存在什麼無敵的東西,否則中國近代史也就不會這麼屈辱了!
仁是儒學最為核心的本原理念,儒學整個理論體系都構建在仁之上,仁就是本惻隱之心的與人為善、體讓友諒。但這個善非常之脆弱,打開史書,易子而咬其骨,累累。至親骨肉尚敵不過飢餓,還談什麼無敵?!所以,在儒學,仁是根本,仁是本原,但仁也很脆弱,人的慾望、人的欲壑難平,隨時都能讓人成為禽獸。因此需要反省、警惕自己、告誡自己。所以曾子說: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易傳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疚。因為仁慈的人不會對任何人懷有仇恨。
人天生就有煩惱的,心理學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負面作用。比如貪慾、嗔恨、發怒、生氣、嫉妒,這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反應,我們的心理機制生來如此。所以人在社會生活中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然後由煩惱發動行為,就產生各種「業」。當這些活動傷害到他人、社會利益時,佛法就叫做不善或者惡業。我們生活在善惡混雜的環境中,又天生具有可以作惡的心理結構,誰能保證自己不作惡呢?
所以,從佛法看來,每個眾生都是可悲的,即使犯了多大的罪,判了死刑也好,當了多大的貪官也好,都是可憐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本性裡面就有這樣的煩惱,他們沒有力量把煩惱制服,我們的社會也沒有提供給他制服煩惱的智慧,甚至連基本正確的人生觀也沒有給他。這當然也是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只是個人的責任。因為社會有很多的教化體系,為什麼沒能提供給大家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呢?有很多從事研究心理、哲學,倫理學的學者,為什麼不用正確的人生觀來教化這個社會呢?
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不仇恨一切眾生,即使是極惡的眾生,也會把他看成親人,憐憫他,要解救他,要輔導他。他對人對事態度會跟一般人不一樣,這不是僅靠一種世界觀,不是通過思維推理而獲得的人生態度,而是依靠一種本性,心本來就具有這種能力,一旦跟法性完全相應的時候,自然就具備了。謝邀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民心所向。仁者以禮待人,履霜堅冰至,以禮待之。
仁者死而後已、無愧於心。
無敵未之有也。儒家經典里應該沒有這麼粗陋的話,應該是金庸小說里才有的吧。
因為仁善的人可以化解仇恨,仁者不會懷恨於心,反而選擇寬恕別人,真心待人,別人有難亦會雪中送炭
在現今世代很少人會選擇做仁善的人,因為很容易被人佔便宜,又要經常為他人付出而不一定有收穫
所以仁者是少有的,他們不計較付出,雖然短期沒有收穫,但別人不會不知他們的善良與好意,到仁者有難的時候會出手相助,所以仁者無敵的地方在於人心,他們能使人真心信服,忠心耿耿,亦能以德報怨,化解仇恨,始終怨怨相報何時了,雙方斗來斗去,誰也不是勝利者.可以理解為佛陀、上帝的雛形
推薦閱讀:
※古代已經離我們遠去,為什麼我們還要讀古書?
※怎麼看待南懷謹其人?
※《大學》為什麼說「事有終始」,而不是「事有始終」?
※學習易經國學要從哪裡開始?
※為什麼知乎上書法方面的高票回答如此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