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怎麼理解?尤其是 我未見力不足者以後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論語》里有這麼一段關於「仁」的句子: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就是這一段話,千古以來,註解各異,眾說紛紜。

宋儒的解釋是,認為愛好道德的人,討厭、看不起不道德的人,避開他們,這就是「仁」的境界。

南懷瑾老師認為宋儒的這種解釋不對,他認為真正的仁者,「仁」我當然愛,不仁的人我更要愛,要感化他們。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別人不仁就討厭,那我也是不仁。

南懷瑾老師對這段話的完整註解大意應該是這樣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愛「仁」的人會厭惡不仁的人。真正愛「仁」的人,他的修養幾乎無人可以比擬;如果他厭惡那些不仁的人,那麼他還不能說自己是個仁者。要推己及人地去感化那些不仁的人。仁是很難得修養,幾乎沒有人能在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於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養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沒有說因力量小而達不到仁的境界。也許有力量不足而達不到的,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形。

個人認為,南師對這一段的把握,「仁我愛,不仁我不惡,更要愛」這個大意是沒有錯的,也就是南師對宋儒的批判是站得住腳的。但是,個人認為,南師對孔老夫子這段話,除了第一句,剩下的都會錯了意。南師沒能接住孔老夫子的幽默。

反覆品讀論語里這一段原文,個人註解是這樣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愛「仁」的人會厭惡不仁的人。真正愛「仁」的人,他的「仁」貌似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而那些厭惡「不仁」的人,他其實是在「為」仁,極力讓那些「不仁」的行為不表現在自己身上。但是你能整日都「用力氣」使自己表現得合乎「仁」道嗎?當然,我還真沒發現誰在「為」仁上「表現出來」力氣不足,或許有力氣不足的吧,只不過我「看」不到而已。

一己之見,孔老夫子最後一句幽默了一把,揶揄了一把我們這些凡夫。

《孟子》里有一句話是對《論語》這一段關於「仁」最好的註解:「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仁」發乎心,你去「為」仁,你自己心裡清楚,你「力不足」。


有度我和度人的意思了


推薦閱讀:

儒家中有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嗎?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和「仁者愛人」體現的「仁」是否矛盾?
古代儒家堅持夷夏之辨,是對還是錯?
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在當今社會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既然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還為什麼活著,或者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TAG:孔子 | 儒家文化 | 儒家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