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做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項目,還處於起步階段,了解到了許多問題,但是還是很困惑,大家可以指點一下嗎?

我們最近在做這個關於農產品滯銷的項目,目的是希望滯銷產品的農民能夠通過我們的幫助,溝通獲得收益。我們最近了解到一種水果,是當地附近的一個市的自產水果,他們會拖到我們這裡來買,其中我們了解到的一個村已經有人有一萬斤這種水果賣不出去了,他們只能拖到這邊來賤賣,有些才一元一斤,而我們詢問了以後發現當地村子裡沒有存在過合作社,也沒有當地政府曾經在這方面解決過問題。我們初步的想法是通過建立農村合作社。但是我覺得我的知識儲備還是不足,對具體的流程和方向還是很迷茫,希望知乎的各位能夠幫忙解答~!謝謝!


如果你覺得困惑,要麼是你沒錢,要麼是你沒資源。要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第一,快速運輸分銷。第二,強大的深加工能力。這兩點其實能做到也能做好。那又回到事情的癥結,強大的終端營銷能力,你有木有?有的話,你不停地找滯銷的農產品產地即可,自然有車隊,倉儲公司跟著你走


以菠蘿為例,

徐聞菠蘿價暴跌至近20年最低 果農將抱團闖市場

看看滯銷的消息真是此起彼伏。究竟原因是什麼呢?農戶說主要是受寒潮和雨水過多等氣候因素影響,其次是集中上市。

真的只是因為這些嗎?

我認為主要還有產品的問題,市場本來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集中上市價格暴跌很正常。但是你知道好品質的菠蘿賣多少錢嗎?7-8塊/斤市場價,批發價4塊一斤。就是下面從菲律賓或者台灣引進回來的金菠蘿和台農系列。台農系列市場上常見的主要是金鑽和香水菠蘿。


這個問題我來簡單回答一下,農產品的問題太多,比如題主提到的滯銷問題。可是為什麼一直都解決不了呢?是這部分受眾的教育問題,接受互聯網能力弱導致的。

有些事我們改變不了,或者說很難。尤其是農民,現在種地的農民基本上還是40歲以上生於60、70年代,接受教育程度比較低,一直生活在農村,信息相互落後,文化也比較簡單,接觸互聯網更是大部分人還沒有開始。你讓這一部分人群去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把自己的東西推銷出去難度太大,從現在農民年齡段和地域以及受教育程度來看是最難改造的一個人群。

有人會提司機這個群體,會問司機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啊,為什麼滴滴打車可以順利的推行,讓司機都接受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這種app。還是有區別,司機畢竟都是服務城市人群的,他們自己玩的不多,可是接觸的乘客也夠多了,潛移默化地已經接受了互聯網。

在舉例淘寶,淘寶搞了這麼些年了,自2014年才剛剛開始布局農村電商,為什麼了?難道馬雲不知道農村人要比城市人多很多嗎?不是,是太難了,難點也基本上是上面我提到的基點。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風行,隨著用戶開始更多地接觸互聯網,隨著種地的人群年齡上年輕化,隨著中國農業改在的開始導致家庭農場或者農業合作社的大規模出現,隨著上了年紀的種田人都已經不再種田,改造農業、農民、農產品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藍海。

所以,做起來很難,但是堅持十年一定可以看到曙光。

我本人於2014年做了綠葉子(http://www.lvyezi.cn),這是一個農產品信息分享平台,我本人也想做點給農民造福的事,可是考慮到現在的環境,也只能做到這一步,每往前推進一步都太難,因為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了,甚至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


作者:十日十韋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793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何看待農產品的價格問題,還是回到決定價格的基本因素供需問題上討論。滯銷就是由於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滯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需求小於供應導致滯銷。第二種是消費方和生產方被割裂,導致雙方不能有效連接,想買的買不到,想賣的賣不出。中國農產品的滯銷兩種情況都有。

中國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是什麼?

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1、獲取市場信息閉塞。中國的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相對閉塞,不能靈活的感知到市場需求,往往是看到一部分人由於種植某種作物獲得豐厚回報後,受到當前價格的引導,後知後覺,跟風種植。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造成嚴重供大於求,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不高是造成農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

2、銷售渠道少。中國的農民的銷售渠道非常單一,農民個體種植,規模小,面對中間商收購時議價能力低。甚至於很多地方的中間商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商販資源向農民壓價,導致農民即便大獲豐收也賺不到錢,中間商成了挾持農民的價格的操縱者。

3、分銷模式。中國農產品多採用分銷模式,銷售環節層層盤剝多。從零售端到小批發商、到大批發商層層倒手,即便農民銷售價格很低,農產品到了消費者手裡價格依然不低,這也就限制了農產品的需求。

4、供需錯配。還是由於農民與市場的割裂,使農民不能及時的感知市場的需求,在消費端對高端農產品需求提高的情況下,農民卻感知不到,或是由於文化知識的匱乏導致很難滿足市場需求。

有一個值得我們了解的市場——日本市場,並不是他們有多好,而是他們的農產品價格走向是與中國相反的, 他們經常的報道是

農產品逆天的新聞(例如:一串700克的葡萄,在日本可以賣到約51000元人民幣。)為什麼日本的農產品價格奇高?

筆者認為有五個原因。

1、日元匯率和農產品關稅制度。日本農產品價格之所以高是由於日元匯率高,不得以而為之。如果日本政府不高額補貼或高關稅支持日本農民,那麼日本的農業將完全被國外進口摧毀,日本農民將集體破產。農業作為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具有國家生死存亡戰略意義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日本政府這麼做是必須的。日本農民的平均年收入超過700萬日元,和地方公務員大致相當。日本戶均耕作面積很小,為了維持農戶收入,農產品就必須貴了。

2、拍賣模式。日本農民銷售採用的是拍賣模式,這一模式使農民直接面對需求方,價格直接由市場定價,沒有被中間商隔斷,不存在中間商囤貨或壓價狀況;同時拍賣機制市場透明,農民容易感受到市場需求變化,可以及時調整生產避免滯銷。

3、品質高,成本高。日本的水果品質高,生產成本高。比如產自日本的世界第一貴的葡萄。要求每一串里的每一顆葡萄的含糖度都在18%,重量都在20克左右。日本的水果基本上可以保證每一顆都毫無瑕疵,所以價格肯定也要高出許多。

4、恩格爾係數合理。對於日本民眾來說,他們的恩格爾係數並不高,雖然在我們看來他們的農產品賣出天價,但是對於日本民眾來說占收入比重是合理的。(2013年日本的恩格爾係數低於中國)

5、促進消費。況且農民的收入最終也會投入到消費中,促進其他行業的消費,對政府發展經濟是好事情。政府樂於採用更積極的政策支持農產品價格。

反觀了日本農業,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如何改變中國農產品滯銷現狀?

筆者認為可以從4方面改善:

1、首先是增加銷售渠道。現在之所以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利益被嚴重損害,最重要的原因是銷售渠道單一,農民面對強勢的中間商議價能力低。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由政府牽頭建立規範的農產品貿易公司對接外地市場,或者是學習日本的拍賣制度,讓農民直接面對需求方。也可以利用新興的互聯網電商,多連接需求方,為農民提高議價能力。

2、減少流通環節。傳統的分銷模式,層層經銷商既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增加了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難度。減少流通環節,創造農民與消費者接觸的場所,增加市場的透明度,使價格機制更好的發揮作用。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農業的進步同樣離不開文化知識的推動,中國農民文化層次較低,欠缺對農產品進行改良的能力,無法生產能創造高收入的高端農產品,對城鎮居民日益提升的需求不能及時滿足。

4、政府支持。中國政府也可以學習日本政府的做法,提高農民的收入標準,通過補貼或者是高額關稅,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約一半,如果可以通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釋放出農民的消費力,其威力是不可小覷的。這對於中國現階段擴大內需的政策也是有巨大積極作用的。


推薦閱讀:

小農意識是什麼?
世界上其他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是否也面臨過中國這樣三農問題?
牧民和農民有什麼區別?
有哪些反映農業狀況的書值得一讀?
糧食是剛需的剛需,為什麼現在(2015年秋天)會出現「糧食賣不動糧農欲哭無淚」?

TAG:農民 | 農產品 | 農村經濟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