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勁是腰勁么?

你這種說法就好比是汽車是通過軸傳導動能,所以給出一個更加粗壯有力的軸,就能讓汽車跑的更快一個道理。很明顯,沒有任何一輛跑車是單靠提升軸的承載力量來提升速度的。

人的身體有物之用,是用於表現內在力量的物質基礎。人的身體是一個完整的發力和受力體制,腰傳勁兒只是一種表象,而非本質。發力由心而發,手用力的時候腰同時也要受力,很明顯你先動腰再動手,速度上已經低於先動手後動腰的人了。從物理角度來說,力量的傳導是需要介質的,你的腰力還沒有傳到手上的時候,人家的手已經打到你身上了。

所謂內功是一種由心靈力量激發出來的用力方式。首先你得體悟到意念與身體的關係,再不斷的磨合意念與身體的運動頻率,使之相合為一。在外用的時候,有相應的內功支撐,使得用力的損耗最小,這才是合理的方式。


不能這樣理解,更不要這樣練。

我們說的多為腰胯勁,和腰力不是一個意思。


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其理無非動中縮勁,使氣合一歸於丹田。以修內勁為宗,不求奇異之形、驚人之式,則修習之法必能簡約。內家明勁、暗勁、化勁隨氣機飽滿卒級而上,由公尺勁,進而為尺勁,再進而為寸勁分勁,周身一氣。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內勁是協調之力。


不是。

是自我的高度協調。


神氣即內勁。內勁者,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著也。然其理則可參究。

蓋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則隨之,氣動而力則趕之,此必然之理也。有謂撞勁者,非也,有為攻勁崩勁者,亦非也,殆實粘勁也。

竊思撞勁太直而難起落,攻勁太死而難變化,崩勁太拙而難展招,皆強硬踞形而不靈也。粘勁者,先後天之氣,日久練為一貫也,出沒甚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手到勁發,可使陰陽交合而不費力。

總之如虎之登山,如龍之行空,方為得體。


太極拳經說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可見太極拳裡面,勁力應當是全身的整體運動,腰是主宰。

又《楊氏太極拳真傳》P191

腰為一身之主宰。拳論云:「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有不得機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故松腰為練拳之關鍵要領。能松腰才能氣沉丹田,能松腰才能靈活穩健。太極拳的虛實變換,皆應由腰轉動。

可見腰的作用是樞紐而非勁的源頭。


以我大通背為例吧,通背拳基本功八手腕子,八手膀子其目的通俗點說是打開肩胯腰背其實就是增加身體內部關節活動範圍與靈活性。並通過訓練整合使練習者具備一種新的發力方式。以右手中拳為例,其發力方式如下,左腿蹬地使身體重心前移,兩肩兩胯前後相爭,以百會會陰一線為軸向前後兩側形成爭力,右手順勢沿肋部打出,左手向下撕刨收回,在接觸敵方瞬間混身發力,使身體凝成一個整體。這樣的力就是通背追求的冷猛整撞的力,別人稱之為內勁。注意在觸敵前用的都不是兇猛的爆發力,只是身體各部位快速運動的結合。

所有的內家拳最後打出的都是這種撞勁,而不是旋轉身體那種衝擊力。


內家拳是清朝改叫這個的概念。之前是沒有叫這個的。軍隊不練,我歷史了解得僅至於此。民間文化了解得不多。清朝史一般,能說的僅至於此


推薦閱讀:

關於尚雲祥老先生,都有哪些比較真實的史料?
知乎上有哪些討論傳統武術的好問題?
中國式摔跤的現狀如何?
能不能從現代醫學或生理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內家拳或內功加以闡釋?
請問李小龍已經摒棄了詠春里一些不實用的東西,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學詠春?

TAG:太極拳 | 內家拳 | 傳統武術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