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Fish and chips 在英國隨處可見?


含淚答題

不要看英國到處像農村一樣,但是食品現狀是38%需要靠進口(2013年數據)。這實際是這個小島國的老問題,和平年代尚能依靠國際市場,動蕩起來就都是大問題。比如二戰時期丘吉爾關於可憐的英國人吃飯的問題就有兩條有名的政令:一是發動倫敦市民按街為單位來養豬;二是鼓勵人們食用叫Marmite的醬(富含維生素B12)。

幸好還有土豆,如此,英國人愛土豆是從骨子裡滿懷感恩去熱愛的,這是Fish and chips舉大事的根本。

這道英倫料理(: ) 並不是什麼傳統美食(讀者請自動屏蔽「美」字),@馮賀 說得很對,炸魚薯條是19世紀末出現的。這個時間點的大背景就是工業化蓬勃,製造業興盛,大量務工人員湧入城市,而這些城市又多為海港城市(繁榮的造船業支持工業革命後的物流)。這麼一大幫子體力勞動者激增了地方的食品需求,當然也帶動了捕魚業就地的供給。

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按工點上班的工廠工作的大老粗們很想吃到的是不用等太久的製作時間又能夠是熱乎乎吃起來也超方便的東西。 而提供這樣食品的烹飪關鍵就是油炸

於是切塊土豆和去頭去骨的魚裹粉炸來吃就成了當時工薪層的飲食界的霸主了。這其實還不見得是工人們頓頓都能享用的大餐。平時搞不好一份炸薯條就能隨便對付,而炸魚很有可能要等到星期五,因為那是發放周薪的時候,更妙的是,周五吃一份「proper portion」 份量的炸魚薯條還不會有違天主教周五不吃肉的傳統。多麼美妙的treat day啊~

周五晚上吃炸魚薯條甚至成了不少英國人家裡的習慣。看身邊朋友們開心滿足的樣子還真不是憶苦思甜的意思呢...


在英國上高中的時候,經濟老師說:二戰之後英國經濟不好,於是大家吃不起牛排了,然後因為英國是島國么,&<。)#)))≦又多又便宜,於是就弄那個了,但是這道菜一開始出現是大概19世界末的時候,因為船變得牛X了,捕撈業也變得牛X了,而且大型機器可以自動切薯條了。而且因為英國跟歐洲及世界交互過多,英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其他世界美食,作為島國英國也只有早餐和FC能喚起英國海洋大國的民族自豪感了,可能這就是成為國菜的原因吧~(因為香腸土豆泥啊什麼的歐洲大陸都做得比英國好吃)

btw,現在最常見的已經不是fish and chips了,是kebab~


如果你比較關注和了解西式烹調,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西餐,你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做飯做菜時總是要加許多許多油、奶油、乳酪什麼的,如果按照我們一般人所了解和流行的所謂健康飲食理論,那似乎是非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是西方人大多非常健康長壽並且絕對沒有我們中國人那麼多種疾病,尤其是幾乎人人會得的各種慢性病……

與此同理,炸魚、薯條,看似簡單粗糙的食品形式,其實也代表著營養和快捷。

以上這一切的區別或許在於:食材!

至少,西方人不會吃一輩子碘鹽、味精或者蚝油、雞精,通常,他們的調味料只是一點點海鹽和現磨胡椒粉;而東南亞料理雖然要加入許許多多種調味料,那基本上也完全是天然香草或者其製品……

人們若想脫傻,不妨可以去思考一個小小問題並逐漸延伸開來想:有人勸你祖祖輩輩生生世世吃一輩子碘鹽,真的是怕你得粗脖子病嗎?你如此幸運有人會如此在意你的健康嗎?除了你自己?


英國版的沙縣…


恩,英國菜是吧,講個故事:2011年我和學校20幾個人一起去曼徹斯特交流一個月,住在home stay里,我家的女主應該還算是會做菜的,我每天能吃到不同的家常菜還有餐後甜點,印象最深的是她做的Pie(可以把蛋撻想成半個餐盤的大小然后里面塞些乳酪、肉、果醬什麼的),味道還是不錯的,至少我住了20多天沒有覺得噁心,Fish Chips和Kebab當時每天中午都去吃,20天下來,Kebab吃厭了(我們叫它「坑爸爸」),但FishChips越吃越喜歡,尤其是那炸魚塊,香脆熱乎異常可口(可能是只待了20天的緣故吧)。後來我大學畢業來了美國,去餐廳或酒吧看見FishChips就會點,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找到當時英國「路邊店」的味道。

好吧其實我沒說到重點,重點是這樣的:記得我們要在home stay住20多天吧,恩,我們其中有一個同學的家裡只有一個男主人,然後他一連吃了20多天的土豆!不同做法不同形狀,煮的炒的絲的片的泥的醬的蒸的炸的,但他的的確確吃了20多天!至今不知道是那男的真不會做飯還是裝窮虐待我同學。。。


島國魚多,有吃土豆的傳統。。。。想想當時愛爾蘭鬧饑荒,最後靠的就是土豆解決的。。。。


推薦閱讀:

拿鐵和摩卡咖啡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很多老字號地道美食生意很好口碑很好仍然不開分店?
一說到內蒙古,你們會想到什麼?
越南菜、泰國菜和馬來西亞菜有什麼區別?
怎樣做出一鍋拯救世界的日本咖喱?

TAG:美食 | 英國 | 知天下知乎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