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海外「遊學」,你有過怎樣可分享的「遊學」經歷?
我認為,「遊學」應該是包含旅遊和學習兩個部分,但是在遊歷中學習,還是在遊歷的過程中,去好的大學短期深造,或者拜訪,結識當地的學者,或你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的牛人。
不知道在海外」遊學「過的知友都是以怎樣的方式遊歷和學習呢?希望回答可以包括:1.你是如何理解」遊學「這個概念的?2.你曾用怎樣的方式」遊學「?3.你有怎樣的」遊學「經驗可供分享?
遊學,是被我們忽略的一種偉大。
出國的人大概有幾種。有以工作出差為目的出國的。有以旅遊為目的出國的。有以上學為目的出國的。
很多人由於工作或者學習的原因,只能靠短暫的假期時間去旅遊。以旅遊為目的的出國大多數時候時間都是比較短的。短期的旅遊讓一個人的24小時變得非常的緊湊。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在短短的假期去看儘可能多的城市,景點;有些人也希望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購物。最後,我們在短暫的旅遊過程中所收穫的可能是那一張張我們叫不上地名的照片,一個個我們說不明白具體文化意義的旅遊紀念品,以及一件件我們費勁經歷購物淘到的商品。總之,旅遊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你永遠得不到你希望得到的那些東西。因為,時間太短。而以公差出去旅遊的人,看世界的機會更是有限。
出國上學的朋友們一待就是一年。在歐洲上學的同學們還好,今天買張火車票,一個小時之後就到另外一個國家了。在北美留學,就是另外一種感受了。你開12個小時車,你可能還停留在這個國家。在美國上學,放假了,有些人為了以後可以找到工作,於是犧牲自己假期玩耍的時間:去做實習。有些人是在國內做,有些人是在國外做。有些人能夠積累到一些經歷,更多人覺得一個夏天下來也沒有學習到什麼東西。有些人和朋友組團,或者和爸媽一起,組局出去旅遊。有些人找到學校的項目,和美國同學去歐洲或者其他一些國家的學校做暑期的交換生項目,一邊兒玩,一邊兒刷學分兒。
有一個姐們兒,今年才大一,就想大一的夏天去一家她感興趣的公司做實習。聊來聊去,雖然對這家公司的興趣還是蠻大的,但是她想去做實習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在自己的簡歷上有一份實習經歷,以為自己大二開學後申請商學院賺取更多的籌碼。
(商學院的教育模式,殺死了我們本來所具有的創造力)作為一所美國商學院金融專業背景畢業的學生,我真的為美國的大學系統里的商學院體質感到悲哀。很多學生入學後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去做什麼,因為他們的哥哥姐姐做會計,做金融,因為他們的父母強迫他們去學會計,金融,圖的僅僅是一個畢業後穩定的工作。學了會計和金融後你真的可以找到工作嗎?也許吧。但是你會真的快樂嗎?
美國的商學院教育體系讓學生們在大學這個探索自己思維領域的階段恰恰是封殺了學生們的這個機會。因為學生們在沒有進入商學院的時候考慮的時候如何找實習,做有用功,讓自己可以穩進商學院;而在進了商學院後,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攀比形成了惡性的壓力,誰今天拿到四大的實習了,誰明天會去和高盛面試。
這篇文章,不是適合所有人去看的。因為有些人的生活,需要求穩,需要普通,需要循規蹈矩。
(如果你不想普通,不想循規蹈矩,也許這篇文章對你來說會有一定的可閱讀的價值)遊學,可能會是你年輕時的一筆最有價值的財富。
2014年的夏天,我研究生院的第一個暑假,也可能是我學生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我沒有像學校的小夥伴們那樣選擇去廣告公司實習。畢竟2013年的暑假也在廣告公司實習過了。研一的一年時間,在學校所專修的項目是品牌管理。但是天天看著其它系的小夥伴們在做著他們所專修的科目的時候,心裡很是痒痒。我在2014年初的時候有一個想法,就是不去實習,而是出去學習。走的遠遠兒的。越遠越好。
我選擇了去歐洲的幾個國家遊學。將近3個月的時間。我卻只去了歐洲的5個國家:
義大利:佛羅倫薩 (1個月)- 學習平面設計
法國:戛納 (1個星期)- 參加戛納廣告節
丹麥:哥本哈根(1個月)- 學習互動體驗設計
英國:倫敦(2個星期)- 學習創意邏輯思維
瑞士:蘇黎世(4天)- 「打打醬油」
以下是我個人對遊學這件事情的一些拙見,僅供參考:
遊學,最好是你自己一個人
( 一個人出去,你才能讓【自己】最大額度的學到東西)
很多留學生利用夏天的時間去其它一些國家的學校學習,走的都是學校的交換項目。這樣一來,項目裡面的學生就是有很多美國人。然後美國大學生出去交換,夏天就是party(不是絕對,但是80%至少是有了)。美國大學生的party風格在我看來是全世界大學生裡面逼格最low的。尤其是在歐洲國家,也是最被人所討厭的。
自己一個人去遊學吧。
一個人去遊學,你身邊不會有你所熟悉的人。
一個人去遊學,你行動比較自由。
一個人去遊學,你做的是你自己。
一個人去遊學,你才有機會去最大限度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
遊學,盡量不去做太多的準備。
(沒有必要過度的準備,適應的過程本身就是進化的過程)
當一個人到了一個她/他所不熟悉的環境的時候,生存的本能得到了最大強度的激發。相信我,這樣情況下你所學習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實習你可以學習到的東西。
我在去一個國家之前,我只確保我做了這三件事情:註冊好課程,預定好機票,以及安排好住所。除了這三件事情外,我不去做再多的計劃。人文,氣候,語言,以及一切與這個國家所相關的事情,我一概不知。這與傳統的旅行的方法似乎有點兒大相徑庭。但是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
要降落在佛羅倫薩的飛機由於天氣原因降落在了距離佛羅倫薩車程一小時以外的小機場。機場里的人都不怎麼講英語。坐大巴終於到了佛羅倫薩的家,已是傍晚。家裡的Wi-Fi也不能用。肚子很餓,就到樓下覓食。不知道吃那家,就憑感覺。店家會講英語的,就多聊幾句。
你沒有地圖,沒有旅遊手冊,你沒有手機流量,你有的只有你自己。在佛羅倫薩的第二天,穿梭於古城的大街小巷,向不同的店家,路人,打聽著如何才能買到手機sim卡,這個過程其實是最有意思的。因為你使出了人性最本能生存溝通技能里的所有大招兒。
沒有必要去用別人的遊記來當做自己的旅行手冊。人家的路是人家走出來 的,複製別人走過的路真的會很有意思嗎?
遊學,一個地方至少待一個月的時間。
(你想跟人家說的是,【這個城市居住過】勝過【曾經去過】)一個星期到半個月的時間左右,你就可以交到一些不錯的當地朋友了。你希望有另外半個月的時間去更深入的去認識這些朋友。
第一個星期,你們可能還僅僅是酒肉朋友。
但是沒關係,因為
第二個星期,你們可能就可以升級為摯友了。
第三,四個星期,你們完全可以成為好兄弟,好閨蜜。
你的經歷與閱歷要遠遠牛逼於你那張學校希望你按照規格布置好的簡歷。而好的經歷與閱歷最重要的元素不是地點或時間,而是人物。
概念很簡單啊,每當我們提到「家」這個概念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是人吧?和家人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才是有價值的回憶吧?
遊學,做好心理準備,可能你做的是「無用功」
(學分對於你來說意義有多大?)
為什麼是「無用功」?因為學分轉不到你大學的檔案里。但是,你會在乎嗎?
遊學,就別去看排名了 。
中國人喜歡看排名。既然是遊學,就別去看排名了。而且很多歐洲的小學校,沒有什麼排名之類的。但是東西就是好,學與不學是你的事情。不要走到哪兒都得給人家分一個貴賤的頭銜。
遊學,也別去找中介了。
(呵呵,只要有懶惰的人,中介就一直會存在)在國外上學,如果連Google都沒學會用,那這學真的是白上了。
遊學,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如果實在沒錢,如果實在想遊學,建議嘗試kickstarter)比起美國大學高昂的學費,歐洲的很多學校項目價格還是非常合理的。青年旅社或者是AirBnB都會是你住宿的最好選擇。你一年少買幾雙鞋,少買幾個包,歐洲遊學的錢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當然了,資金真的是不允許。那也不要太勉強。
遊學,去學那些你想學的,但是沒有學到的。
(本科學金融,研究生學廣告,去年夏天接觸的課程之一:Fashion Driven Wearable Technology)很多商學院的人跟我說,我喜歡藝術,我喜歡攝影,但是因為必須得上專業課,沒有機會接觸。
那麼遊學就是你的機會。
我所學習的課程,讓我在我感興趣的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在未來的發展這條道路上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我所居住過的城市,讓我有機會對一個我不熟悉的文化可以有深刻的了解。因為我在這裡住過,而不是匆匆來過。
我所結交的朋友,已經和她們/他們一同分享的經歷,是我整個歐洲遊學的最大收穫,也成為了我人生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研二開學,IBM Interactive Experience來我們學校招人。我去參加面試。
簡歷上遊學的經歷成了面試官最感興趣的一部分。
很多朋友問我如何去面試,要我說其實很簡單啊:做自己,炫經歷啊!
馬上要畢業了,正在創業期的我,也發現去年夏天那三個月在歐洲的經歷勝過我在美國大學裡面一年所學到的東西。
雖說實習這個東西還是有必要去做的。但是如果有精力,有能力的話,去遊學吧。
最後,尤其寫給那些讀商學院的學生們。生活中有比Accounting, Finance, Marketing更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你在商學院外的才華與能力可能才是今後在競爭激烈的商界可以有力競爭的籌碼。
1.你是如何理解」遊學「這個概念的?
關於遊學的定義,我覺得我說不太好,幾個關鍵點:國外專業系統的學習,少量的遊玩。可以參照下百度百科的答案:遊學 (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所謂遊學既是一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在遊學期間(一般1-4周)到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游的結合。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遊學_百度百科2.你曾用怎樣的方式」遊學「?
我曾經在我大三的時候,通過自己學校與海外學校的合作,參加了遊學項目。按照目前中國的情況,出去遊學有三種形式可走。1.走自己學校與國外學校的官方合作項目。(這種形式最為妥當,安全性和遊學的內容都會相對而言做得很好。)2.自己在國外高校的網站上尋找遊學項目報名。(我基本沒聽過學生用這種方法參加遊學項目,但一定有且可行。缺點在於申請過程可能比較繁瑣。)3.走留學中介或者專業的遊學機構。(現在大到新東方,小到不知名的機構都開始做遊學了。市場上遊學項目良莠不齊,且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好處是申請方便,且性價比較高)3.你有怎樣的」遊學「經驗可供分享?
因為我從小就想出國留學,大三的時候學校正好有和海外學校的合作項目,就正好一起參加了。這裡有項目的官方網站:International Student Leadership。 這個項目目前只有高校有官方合作的才能參加(除了我們公司,這裡我就不打廣告了)。我參加遊學的時候是暑假,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在加州橙縣的CSUF,一個不好也不算差的學校。和我們同一屆的學生有南京師範的(全是姑娘,真的沒一個漢子),澳門大學,復旦,韓國慶熙大學。我是東大的,和南師大一個城市,後來一起玩得特別好,中間還成了好幾對。好多年過去了,我們好多人還是經常聯繫的好朋友,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在事業、生活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我當時的遊學項目是星期一到周五上課,課程圍繞領導力(美國人非常注重這個技能)展開,然後雙休學校會組織安排旅遊(美國確實好玩,土鱉們玩得high爆了)。那麼來談下我的收穫。1. 國際化視野,個人自信心提高,心態心界的提高,重塑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要以為我在吹牛逼,真的就是這麼短短得一個月時間,改變了我們中的絕大數人,至少我的人生軌跡是被改變了。我們當時的那一幫人(特指東大和南師大),後來絕大多數去了國外名校:密歇根安娜堡,康奈爾,約翰霍普金斯,早稻田,賓夕法尼亞。。。。。。2.收穫友誼和愛情。 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但是,在這個異國他鄉,誰都不認識。一幫年輕姑娘小伙,男男女女,上課吃飯睡覺玩耍一天到晚膩在一起向不起化學反應都難。(當然,我們主要討論的還是友情)在這個階段產生的友誼真的不是可以用時間去衡量的,真的是那種肝膽相照,以誠相待,情深意重的感情啊。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能出去遊學的家裡條件都不會差,你們價值觀會相似。日後絕大多數人又會在各自從事的領域內成為佼佼者,又是一份非常強大的人脈網路。3.遇見不一樣的人,學得更多的東西。 短短一個月時間,你想要從課堂上學得很多東西,那真的是不切實際的。但是,你可以從課堂上最直觀得感受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方式以及理念。 和你同行的人,即使是一個學校的,如果不是因為參加遊學項目,我相信很可能你們一輩子也不會認識。但是你們因為遊學認識了,這其中不乏牛人,從他們的身上你會得到很多的idea和新的目標。好了,暫時就這麼多吧。第一次寫這麼長的回答。。。先來說經驗:
2006年的時候曾經因為學校的贊助參加了一個海外項目,是去德國的好幾個地方遊學,分別有小鎮Muenster、科隆(大教堂所在處)、波恩(著名的波恩大學)以及柏林,有寄宿在當地人的家裡,也有在外面的旅館住過。
現在想想當時參加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不過覺得有個機會可以去國外、又有學校贊助、可以學習德語,就參加了。雖然最後德語也沒有真的學會,可是這個經歷卻讓我受益良多。國外的月亮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圓,可是德國的綠草如茵、火樹銀花都讓我難以忘懷。我所寄居的德國家庭,在Muester小鎮上,那裡幾乎全城的人都騎自行車,汽車都不怎麼看得見。主人家的後院和鄰居連接起來,大家共同管理一個蔬菜水果大花園,隨時可以採摘釀食。古人喜歡一邊備考讀書一邊遊歷四方增長自己的見識,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把酒當歌,一如杜甫遇李白;遇到伯樂還能接受贊助、上京趕考,一如甄士隱之於賈雨村。其實你看看杜甫的人生,基本就是在遊學中度過的,而他早期的作品《望岳》是在年輕氣盛的時候完成,若不是遊學,又怎麼能夠寫出「一覽眾山小」這樣的詩句。鄙人遊學自然沒有那麼充滿知性,但開拓眼界倒是不假。在參觀科隆大教堂的時候,被哥特式建築的肅穆莊嚴所感動,雖然以後的審美沒有朝這個方向發展,但它的身影也算深深嵌在了我的腦海中;在柏林牆角下,則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唏噓感。多年以後,遊學這個概念竟然火了,而現在的學生和我那個時候比起來也幸福很多,因為有許多選擇,看看百度上琳琅滿目的產品(百度:海外遊學留學)就知道了。如今身在海外回頭看當時的經歷,總覺得如果能夠再成熟些就更好了。每天早上有半天的德語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除了英語之外的第二種外語語言,雖然她的語法有些複雜,可其實是一種很理性、很酷的語言。如果有時光機器,我會回去對自己說:好好學德語!德國回來之後,我又在另一個學年去了美國加州,同時遊歷了德州和紐約。而我的人生,從此踏上了留學不歸路。我對遊學的理解:
遊學和旅遊不一樣,因為去的時候目的不同,心情沒有那麼放鬆,是抱著學東西的態度去的。我知道很多大牛都看不上遊學這樣的事情,很多人去海外聯繫教授、談升學,目的性極強。可是我覺得遊學真的應該是一種不同的經歷,是人想要在別處行走的一種天然渴望,是接觸異地文化的絕佳機遇。我個人覺得,旅遊太匆忙心態又太放鬆,接觸不到當地人家;而像我說的大牛出去找學校又過於目的性強,遊學則是一個很好的折衷,在同一個地方,住在人家家裡一段相對來說較長的時間,和當地人交流,會發現不同的人想法真的差很遠。我記得當時接待我的一對夫婦,他們有個女兒,有一天她來,正好第二天要期末演講了,出於好意我說用不用我幫你準備,讓她做一個mock
presentation,可是她一臉驚訝的望著我,說她正要和朋友出去喝酒。。。我就呵呵了。。。
現在很多人都渴望出國留學,可是我以我十幾年的留學經歷告訴你,文化差異真的不是想想就能夠度過的。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先試試看遊學,選一個自己想要去的地方,看看它究竟有沒有這麼好。尤其是在目前歐美經濟不景氣,國內生活蒸蒸日上的環境下,你遊學後的判斷可能會更客觀。
說一說當時的遊學安排:
Muenster呆了大概三個星期,住在寄宿家庭,每天早上一個當地學校上德語課,下午在導師帶領下遊覽當地的建築、博物館、藝術館,也有郊外活動和BBQ派對,去了科隆和波恩,當時還和來自新加坡的另外一個團隊混在一起,生活很豐富。最後一個星期在柏林,住在旅館,德語課不上了,主要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自由時間很多,我就脫離大隊,看了很多藝術品,也去看了芭蕾舞表演,還一個人拿著地圖把柏林走了個遍,很帶感。
我搬一篇自己寫的文章過來, 給你們提供參考~( 含有軟文性質...我已經盡量刪了 o(╯□╰)o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
高考之後,我算是成功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然後開始了我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第一年,突然從高壓高強學習環境中脫離了一個假期的我,再一次回到學校,完全無法找回學習的感覺。就如同一匹脫韁了的馬,每天亂跑,去酒吧,或者宅在宿舍打機。
一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慢慢地,自己也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再繼續墮落下去,所以我嘗試逼迫自己找回高三學習的狀態去學習大學課程。可是…有些事情就是這樣,不是」努力」這兩個字就可以解決的。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我的專業。我是一名理科生,專業方向偏向光學以及通訊。當初高考完,報考專業志願的時候,我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不清楚自己興趣所在的專業是什麼。所以,我根據以往學習的經驗,挑選了理科專業(畢竟高中三年自己的優勢以及興趣學科一直是理科),然後再根據當時的專業熱門程度,以及就業情況等等,我進入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
到大二,當我意識到自己應該為自己未來所奮鬥的時候,我決定開始認真學習當初自己選擇的這門專業。於是,每天有課的時候就上課,認真做筆記;沒課的時候就跑進圖書館看書、做題。一天接一天的過去,我並未因為自己的學習而感到充實,反而對於學習愈發的厭惡。每天充滿著不情願的情緒起床,背著痛苦的情緒回到宿舍,對於自己的未來愈發的迷茫。學年結束後,我掛科了。大一的時候,覺得掛科沒什麼,因為我知道我並沒有投入任何精力在學習上。可是在奮鬥一年後,我還是掛科了。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該怎麼辦,以往的我至少還相信—只要付出就能有回報,但是這個信念也崩塌了。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切是否有意義,我意識到這個專業不是我喜歡的專業,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不知道我下一步到底應該踏往什麼方向,我感覺非常的迷茫。
於是,我決定去實習,看看提前進入職場,提前體會工作的狀態,能否讓我找到我的路。我去找了幾份實習工作,但都被當成苦力,日復一日地做著機械般的任務……我還是迷茫,國內實習的經歷沒能幫助我找到自己。所以我決定去國外試試。
機緣巧合,我找到了一次前往夏威夷企業學習的就會。我的老闆Richard正好和我是校友,我和他講述了我的迷茫,然後他和我說:相信我,在這裡一個月的經歷與學習,能夠讓你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於是,他帶我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參與了數十種行業的活動——旅遊、攝影、酒店管理、國際貿易等等。每一次學習之後,他都會引導我去思考,並且讓我和各個行業內的企業家溝通,聊天。每了解一位企業家的故事,都會讓我深有感觸…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傳遞是我在國內所不曾經歷的,也從來沒有盼望過。一個月,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逐漸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在夏威夷的最後一周,Richard讓我自己組織團隊,負責了一項木瓜進出口的項目,我也成功的完成了這次任務。……
如今,我已大四,每天早晨七點睜眼,充滿著熱情起床,因為我知道我自己該做什麼,我知道自己接下去的目標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知道這些就是我想要的、我喜歡的,不用再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迷茫,也不用再邯鄲學步,模仿著渡過他人的生活。
是自己出去,還是要選擇遊學機構,目的很重要。如果說,遊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體驗民族風情,體驗不同國度的歷史文化,而且孩子的年齡、語言、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確保交流生活無礙,不存在安全隱患,自己去也可以。
但是,如果說孩子去遊學是以體驗名校、知識交流、科研交流、體育藝術文化交流、提升能力等為主的,那還是跟著遊學機構去比較好。首先,遊學機構擁有更豐富教育和文化交流的資源;其次,通過遊學機構申請更快且速通過率高;再次,一路有相關人員陪伴,更安全。「紐約時報中文網」在2013年7月的報道《遊學夏令營,高昂代價換來了什麼?》中提到了青少年暑期出境游的數據。2013年上海機場邊檢站數據顯示,7月1日至7月7日,從浦東機場出境的中小學生為18400餘人,高中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6700餘人。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會在寒暑假的時候送孩子出國遊學,這跟純玩團不同,他們期待孩子能在游的過程中,收穫新的技能和知識,也參加一些在國內上不了的課程。目前,這個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學校、旅行社、留學和培訓機構、專業遊學機構等等。
夏景是提供海外低齡教育數據的平台http://findingschool.com的國內運營負責人,她告訴世界說:海外遊學分為兩種,夏校(summer school)和夏令營(summer camp)。夏校一般是由美國大學、高中舉辦的,以學為主,上完課會髮結業證書或者成績單,住宿由學校提供;夏令營則培養綜合能力比較多,有以戲劇為主,有以科技為主,也有野外活動為主,組織方有像新東方、英孚教育這樣的遊學中介機構,也有美國的私立學校和各種機構。不過兩者的區別並不非常明顯。
海外遊學市場最主要的人群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是小學生群體。遊學目的地最熱門的國家仍然是美國、英國,這兩個目的地總佔比占遊學總人數的近70%,很多家長都會把遊學當初微留學體驗,為未來留學做更好的準備,這個數據和留學的目的地國家保持一致;澳洲、加拿大、新加坡這些熱門移民目的地也是遊學的熱門選擇。
遊學市場通常分為短線產品,如亞洲遊學和冬令營產品;及長線夏令營產品,如英國、美國、加拿大遊學等。其中短線產品市場價格2周均價2-3.2萬;英美3周遊學市場價格範圍在3.5~5.6萬左右。
17歲的紀雨婕目前就讀於美國的私立高中女校Miss Porter"s School,今年7月,她在該校為國際學生組織的夏令營中擔任學生顧問,是入選的20位學生顧問中唯一的中國人。她是營員的宿管,也是課時顧問,需要幫助來自中國的營員更好地跟其他國際學生融合、溝通。
△紀雨婕
每年8月底,學校會針對在校生組織兩次野外夏令營;7月,學校會開辦只面向世界各地初中生培養領導力的夏令營,野外活動只佔項目的一兩天。紀雨婕介紹,該校的夏令營活動注重領導力培養,比如野外活動之一包括過木橋,每次只能運兩個人過去,如何能在這樣的條件下把團隊所有人運過去。
參與的學生對英語能力有要求,托福成績應當在80分以上,需要提交申請文件,同時還要參與面試,他們大部分是打算申請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的。
她覺得夏令營就是美國高中生活的一個縮影:如何跟國際學生溝通?遇到問題要怎麼自己解決?美國對於孩子的教育強調對自己負責,「你是強大的人,要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麼樣的危險」。
參加夏令營之前,孩子和家長需要簽訂的責任書「不要太多,特別詳細」,其中包括醫藥保險、野外救援等等。在帶領營員划船的時候,他們會把營員五個人分成一組,把《個人責任書》(liability)再念一遍,「不要以為穿個救生衣就安全了」。同時夏令營開營之前,他們會花至少一周的時間給孩子們進行包括基本自救法在內的野營培訓,「這樣到了野外,也不會覺得很緊張、很害怕。」
從十歲開始,每年暑假,父母都會送她出國參加夏令營,父母覺得「相比待在家裡寫作業,會更有意義」,直到十四歲出國念高中。這其中有兩次是通過國內中介出去,說起那兩次經歷,「當時是把所有中國人放在一個屋子裡,只由一個會說英文的中國領隊帶隊,領隊負責解決所有問題,感覺只做到了游,沒有做到學。」
世 界 說 徐典
發自 北京
從2012年夏天第一次踏出國門開始,在20-25歲的這五年里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世界的腳步,我的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方式的「遊學」。第一次出國是去美國上了三周的暑期學校,全部花銷約5萬rmb全部由爸媽贊助。這麼短的時間要說在課上學到了什麼hardskill肯定沒有,最大的收穫就是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護照不再是白本,也開拓了眼界,發現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反而是東西又貴又難吃。半年後我參加了學校社團的一個短期交流項目,去比利時一周。在當地學生的帶領下,我和其他十幾位來自歐亞各國的大學生一起遊玩,參訪公司,party。爸媽出了機票錢,在比利時的食宿交通景點門票都是比利時的學校負責。這次一個人來到歐洲,跟一幫歪果仁玩,幾天沒講過一句中文,極大的鍛煉了我的膽色也體會到了cultural shock,比如相比於看著歐洲學生在party上喝大了群魔亂舞吸食不明粉狀物,我更喜歡跟幾個亞洲妹子宅在屋裡做飯聊天。又過了半年,我意外得到個機會去美國中部某校做暑期科研兩個月,全部公費。本著不去白不去的心態,並不愛做科研的我還是屁顛屁顛去了。用兩個月的時間好好感受了一下美帝大農村的搬磚生活,吸收了一波組裡博後的負能量,毅然決然決定轉專業跳坑。綜合考慮了花銷,專業,旅遊方便程度,學校排名等諸多因素後,我本科畢業後到了瑞士讀經管方向的碩士。這兩年多里我學了20多門課,在公司實習了一年半,在歐洲玩了二十多個國家,還實現了用自己賺的錢帶著爸媽游歐洲的心愿。讀碩士期間的全部花銷里爸媽出了10wrmb左右,其他由我的實習和助教工資和獎學金cover掉了。我既沒讓家裡砸鍋賣鐵供我出國,也沒為了全獎委屈自己讀不喜歡的phd,實現了遊歷歐洲的小心愿,體驗了國外上班族的生活,還順便拿了個世界top10學校的碩士學位,雖然學校並不如許多美帝英國學校那樣如雷貫耳,回國找工作沒什麼優勢,但我想做人還是不要太貪心了。未完待續…有空再來寫寫感受…
這個問題我目前很是關注.我是想找尋一些這樣子的遊學的機會.主要是為了打開眼界,為了學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當然可能這麼講終究還是太過於空泛.目前在網上找遊學,大量的信息都是一些中介機構組織的,裡面的確包含學習和旅遊兩部分.然而看了詳細的介紹後,學習終究只是一個小幌子.無論措辭如何犀利,時間安排上能看出來.因而對此會有一些失望.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能得到一些信息.我渴望的方式是能夠在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做一些停留,學習也好,生活也好,不一定要有怎樣的degree.希望能夠去許多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不知道在這裡能不能找到這方面的信息?如果可能的話,每個學校3-6個月.1-2年之間能夠在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域的3-5個學校停留生活一下,我覺得就很好了.盼信息交流.
我的理解:「遊學」既不是單純的旅遊,也不是純粹的留學,它貫穿了語言學習和參觀遊覽,介於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了學與游的內容。 遊學國度以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為主,參加的學生年齡在13到19歲之間,根據不同遊學項目,年齡要求亦有所變化;因為遊學有別於留學,所以對語言沒有硬性要求。
隨著美國逐步開放對中國的旅遊限制,大、中學生赴美遊學呈上升態勢。美國是中國學生的第一目標留學國,遊學項目將使更多的學生了解美國,為留學做準備。
歐洲遊學也是一條新興線路。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大學免學費,各項福利較好,各國政府對高學歷學生就業有優惠政策,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逐年猛增。預計赴歐洲遊學的學生會越來越多。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出國遊學,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遊學課堂】為什麼選擇出國遊學?
那我來說說音樂遊學吧。
遊學跟留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花費時間的長度上,遊學時間雖然短,但更加輕鬆和充實,一邊學習一邊玩,毫無壓力。
雖然不是音樂專業,但好歹學了些年鋼琴和吉他,於是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突然起了想要去國外遊學的念頭。
一方面想感受一下專業人士的節奏和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去體驗一下國外、特別是歐洲的風土人情。
就比如法國巴黎的楓丹白露、凡爾賽宮、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巴黎協和廣場、巴士底獄遺址、香榭麗舍大街······ 作為假·文藝青年·我,不僅能學習,還可以親眼看到各種風情萬種的城堡、大街和小鎮,光是想想就能發出痴漢笑有木有!!!
出一趟國不容易,當然要不僅學習到知識,也能玩的爽一點啦,這樣性價比才能提升嘛。
確定了想去的國度後,當然是上某度,瘋狂尋找ing~搜索了法國的各種資料,看了法國各種角度的照片,越來越確定,我一定要去遊學!!!
終於,找到一家無論是師資、價格和行程我都非常的滿意的機構,和客服詳細了解之後,就報了名,開始我的第一次音樂遊學之旅。
顧名思義,邊旅遊邊學習,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去學校上課,報讀體驗型項目,自願者活動,或者積極的學習當地的民族文化。遊學有官方的解釋意義,但在個人看來,遊學的方式真的很多種,而收穫的多少更多的時候是看個人,看心態。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很喜歡往外跑的人,不喜歡朝九晚五,也只傳播自己認可的事物。到現在我自以為我體驗過的遊學有三次,一次去印度做義工,Mother Teresa,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因為想要了解體驗一個國家的文化和不同生活,而去某個國家參加某種活動。說收穫吧,也不是某些隨處可用的技能性知識,更多的是一種心態的改變,看事情的方式以及應對問題的態度,居然隨之變得更加坦然和平靜。
第二次,去菲律賓遊學,花了6周的時間專門去語言學校學習英語,其實那時候我本身也有備考雅思的需求,並不是沖著旅遊去的,不過周末休息的話,也會忍不住去當地玩一下,接觸一下當地人。學習的老師是菲律賓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我也喜歡跟他們聊天,了解菲律賓的文化,有時候也會很吃驚,原來他們看事情的方式是這樣的。參加了學習之後,更加認可菲律賓遊學這一概念,於是轉行做起了遊學狗.... 這一部分利益相關,就不分享太多啦
第三次,去尼泊爾學畫畫,我一直都很喜歡畫畫,主要喜歡速寫和抽象畫,國內的學習費用很貴,要學好真的需要很多投入。去尼泊爾的時候,學畫畫不是主要的目的,其實是想去學瑜伽的,那邊的唐卡繪畫培訓班比較多,但是畢竟不是我想學的,沒想到後來誤打誤撞找到了一家速寫培訓班,學習了將近3個月,技能不敢說提升了很多吧,畢竟很多時候臨摹為主,但是還是很有收穫,這也是我這麼多旅行中,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
以上是三次我在旅行中學習的經歷,遊學對我來說,是在旅遊體驗當地風土民情的同時,學習某一方面的東西,或者是在以學習為目的的旅途中,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兩者是相互交融,不可或缺的。
希望大家都有興趣,以及有勇氣,給一次一趟遊學之旅,多跳出舒適圈,接觸不同於自己習慣已久的生活圈子,開闊一下眼界~
遊學分兩種,一種是當地的正規教育機構,國內教育局承認的,可以在人家那裡上課,部分可以換學分的。另外一種就是以大學作為目的地的旅遊
最古老的遊學其實是在孔子時代,孔子遊歷列國,宣傳中華文化。
真想畢業後用一年的時間遊學、出去看看
我是業內人啊。對於「遊學」,我有另外的理解。個人感覺如果能深入體驗,除了見到該見的景物,如果能和當地人多交流,這樣更好,不然很容易和旅遊差不多。尤其是對於學生更是這樣。
///////////////下面打個小廣告//////哈哈哈哈 對不住了//////////
我們公司對遊學的發展認識:
1, 行程細化,據此安排預算,使家長和孩子放心(報價,簽訂合同,申請護照,行前安全教育和培訓,接機,host接洽,每周一游,回國等等);
2, 公司專註於學生利益的最大化。 先走家庭文化體驗的路子,之後將家庭文化體驗和興趣發展結合,例如容納和英國本地足球俱樂部的合作,和本地中小學的合作,等等。可能會包括的有歷史,自然,體育等體驗;
3, 建立比較突出的優勢:1,合法性;2,團隊素質和企業追求高;3,合作方和英國家庭選擇靠譜;
我的微信:Detective_221B
只是短期交流那種 學到的東西真的微乎其微 可以當作一種高性價比的旅遊 幾萬塊能玩一個月呢 到處溜達溜達 還能上一下學 比報團合適啊!但是讀一下正經summer的話 收穫就頗豐了 學到新知識 可以看一下前沿科技 蠻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