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與他在所處領域的地位?

說一個不同的看法

比如每次開會的時候,跟大佬坐一起談笑風生的那幾位,應該水平還不錯。

比如在邁阿密開HMS的會時坐在Kontsevich周圍那幾位每次好像就是同樣的幾個人。


在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科研水平和其在學界的地位還真不能混為一談。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中國很多學科的起步較晚,第一批研究人員目前多還健在,即便其在當下的研究水平已經趕不上中青年學者,但憑藉學科奠基人的地位也能在領域內具有很強的話語權。例如法學界的高名暄、常怡、陳光中等老先生雖退居二線,但在各自領域內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第二,科研管理行政化導致擁有豐富政治資源的人雖不具備過硬的實力,也能獲得較高地位及話語權。例如中國法學會的高層領導卞某某、陳某某,寫的論文經常犯很多常識性錯誤,以及出現前後邏輯矛盾,但別人在高級別的學術研討會上照樣能坐主席台。


其實仔細想想,知乎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首先,早期入住的一些用戶趕上了知乎的紅利期,憑藉著尚可的實力早早地成為了知乎大V,並靠著知乎的背書搞所謂的「知識變現」。隨著社區的逐步開放,這些人的水平越來越遭受質疑,其他平台人才的入駐也打斷了幾乎被他們壟斷的話語權力。儘管如此,這些大V在知乎還是具有地位的,關注量和獲贊數仍然具有碾壓般的優勢。當然,也有個別特別作的被迫離開,例如心理學優秀話題回答者采銅。

其次,知乎官方也對部分用戶青睞有加,不僅頻繁地進行推送,還對這些用戶的胡作非為視而不見(不舉實例了,怕被噴)。這其實就是赤裸裸的行政干預,不公平地推送影響了用戶的閱讀範圍,間接干擾了用戶對文字質量的自由評價。簡言之,知乎利用社區管理者的權力強行將一些用戶的影響力提升到了與其水平不相匹配的地位。


回到正題,如何判斷學者的科研水平與其在所處領域的地位?

國內社科領域的科研成果水平主要看知網上的數據,特別是被引頻次。具體的操作就是在知網搜索某作者的科研成果,然後點擊按被引用次數排序。如果某教授被引用上百次的期刊論文很多,那他的水平一定很高了。這能代表讀者對他作品的認可度。

例如法學的張明楷

社會學的孫立平

經濟學的林毅夫

此外,社科領域教授想要證明自己的水平是一流的,還必須在《中國社會科學》或中國社科院各研究所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數篇文章,如《法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經濟研究》等。這代表著他能通過國內最為嚴苛的同行評審。

而要判斷某教授在所處領域的地位,這個就比較主觀了。一般來說,在高級別學術會議上名字排在前面的,在學術團體官方網站首頁經常出現的,以及經常被官媒採訪、給官方報刊撰稿評論的,都是很有地位的。畢竟在學術不獨立的現狀下,掌握行政權力的官方肯定更青睞有政治背景、有「學界泰斗」頭銜的學者。


科研水平的話看他的引用次數和發表的都是什麼水平的期刊,地位的話就得看頭銜了,當然如果有一定地位的話那就可以找一些師兄師姐或者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打聽一下具體情況了,


對於工科而言,有這麼幾條思路。第一是他的名頭,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院士更不用說。這種人一般掌握大量的資源,文章更不用說,sic二區的估計都不是事。一區應該也會有(工科一區難發)。第二,對於普通教授而言,可以讀他的系列文章。如果他的文章成系統,每年下來的研究有新東西,說明他的研究很深入。如果他今年這個明年那個,那他基本就是個圈錢騙錢的主。第三,他學生對他的評價。身邊人的評價是較為中肯的。


講真,是不是大牛不重要,找個對學生好一點的,多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的才靠譜,其他都是白扯。至少我現在入的坑讓我很後悔。


都差不多,不用管那麼多,你想達到什麼目的就選什麼樣的導師。


如果僅是學術水平的話建議看兩個方面。

第一,去看看這個老師博士和博後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的文章水平。我一直認為老師的學術水平和他博士期間受到的學術訓練直接相關。哪怕他後來有了一堆title,比如長江,973首席,課題組組長之類的,或是發了500篇SCI之類的,也可能只是由於其他業務水平出色或是學生很多造成的。

直觀的可以參考這些文章的引用次數。這個當然與所在學科有關。嚴謹一點的話可以用引用次數(最好是他引次數)除以已發表的年數對比專業內頂級期刊的IF來看。假設專業內頂級期刊影響因子2.5,那麼按分布來看,每年如果有10次左右的引用這篇文章水平就不錯了。假設他博士畢業大概20年的話應該在這個時期發表的一兩篇文章有200次以上的他引。這個比較適合50歲及以上的老師。如果老師比較年輕就看他博士老闆的這些。

第二,看他在學術界的title。這個title有別於院士長江傑青千人等等。而是看他是不是比如APS的fellow,IEEE的fellow,甚至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之類的名譽稱號。這些title代表了學術界內部對他的認可程度。另外可以看看他有沒有獲過學術機構頒發的獎。比如美國物理協會頒發的什麼什麼獎。這玩意一般一個division一年才一個或者幾個。獲獎的話很說明問題。另外可以看看他的學術經歷上有沒有做過牛逼期刊的主編或副主編,這個也很說明問題。以上這些點,基本上你請個外國教授做報告,他的介紹最後就是顯擺這些東西。或者其實你去找幾個你們專業的牛人的CV,特別是國外的牛人,看看他往自己的CV上丟什麼就比較清楚哪些是學術圈內部比較看重的東西了,然後可以對比自己想調查的老師的背景來看。


國內最簡單辦法就是看頭銜,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優青。國外回來的千人,青千等等。雖然可能個別也有水貨,但是基本上確定地位問題不大。

另外頭銜只能保證過去,有些人拿到頭銜後放棄科研,跟這樣的人做事也是沒有前途的。


推薦閱讀:

怎麼靜下心來專心做科研,不為俗事所擾?
和導師相處不愉快,對大方向的看法有根本不同,無法求同存異,並且被導師誤會,有沒有可行的辦法解決問題?
我已發表的論文被公然剽竊並發表在其它期刊,怎麼辦?
對於大學教授來說,教學重要還是科研重要?
如何分析歷史文獻?

TAG:教育 | 大學 | 科研 | 學術 | 研究生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