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與他在所處領域的地位?


這是個好問題,尤其是在本人所在的高能理論物理方向,很多學生甚至老師都會為這個問題所困惑,不知道如何甄別一個工作的重要性,不知道什麼樣的研究是好的研究,所以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水平高。

最簡單的看人方法,國內就看一個人的title,比如傑青,優青什麼的。這個比看文章數量檔次靠譜多了。為什麼呢,在高能理論物理領域期刊的檔次已經基本沒有區分度了。JHEP,PRD,PLB。。。都有很大的發文量,影響因子也差不多,聚集了大量非常重要的文章,但是說實話門檻真不高,所以當你點開一個人的publication的話,基本都是這幾種雜誌。稍微好點的就剩PRL了,但是這個指標其實很難用上,首先國內高能理論物理髮PRL的極少,哪怕你點開很多傑青的publication,很多都是一兩篇,甚至沒有,再次雖然PRL平均文章質量比那幾個主流期刊高很多,但是也不妨礙有很多不care期刊的大牛以及篇幅限制等原因很多人只能把質量最高的文章發到其他雜誌上,所以PRL並不能囊括本領域多數高質量文章。

再有看文章數和引用數。個人覺得這個不如看title。高能理論物理領域內,不同小方向之間獲得同樣引用數的難易程度差很多。跟這個小方向follow的難易程度,研究的人數熱度的關係很大。比如一個好的並且容易follow的idea會迅速吸引大批量的研究人員跟進,短短几年內會出來大量的paper,這些paper之間都會相互引用,從而會成批量產生高引用的paper,follow得越早,引用越多。這種現象跟原始的idea是不是本質上重要的沒太大關係,總會有一波高潮。本質上重要的idea會有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他的過了一波高潮後就開始萎縮了,不過沒關係,還有其他熱點可以敢,換個方向就是。精力旺盛,資源豐富的老師靠這個搞個幾千的引用都有可能,但是光靠追熱點想拿到高級別的title(比如傑青)還是很難的。所以偶爾看見上百篇文章三四千以上引用的人沒拿到傑青,而有些文章不到三十片引用不到一千的人卻拿到傑青。這個跟你工作的重要程度以及是不是又一定原創性有很大關係。

當然title也不一定準,如果你們方向相近,可以看別人如何cite他的文章,尤其是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們如何cite他的文章。這個是很有講究的,你的文章有沒有原創性,是不是足夠有分量,都會體現在別人cite你的時候給你的credit上。比如看有沒有這樣的關鍵詞,seminal work【】,remarkable progress【】,稍微弱點比如inspired by【】,interesting results【】,following【】等等,follow up 的工作基本上不可能得到這種評論。如果一個人的文章被Witten,Maldacena這樣的大佬如此引用,那這個人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現在傑青優青基本就主要是這個評法了,當然後面推薦的人也很重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這個人做研究的獨立性,有些人從讀博士開始就差不多是一個人獨自,或者帶著學生博士後做東西,而且可以看出來做的東西是成體系的,而不是那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有的甚至能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讓人一看論文標題和摘要就能看見作者的影子,這種人無疑水平是很高的。只要一個人他的一部分代表作有自己獨立帶隊做的,就能證明他的獨立性,否則還需要其他方式,比如推薦性,同行評價等材料做甄別。同樣的工作分量,獨立性更強的人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職位,更容易拿到title。

綜上所述,要評判一個有一定原創性的研究的水平,主要看同行,特別是大牛,在文章里給他的credit,以及看這個人做研究的獨立性。這些都是要花點功夫的,但是基本上評價可以做到八九不離十。一個優秀的物理系領導應該有這樣的眼光,而不是光數海外經歷,文章數,文章檔次和引用,因為要引導學術圈追求真正的原創性研究。

而對於原創性不大的研究,基本上只有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差異。不過就算follow,工作也有solid和un-solid之分,有分量的follow-up也是很值得稱道的。而比較trival的follow-up或者比較cheap的ideas則基本沒什麼價值,這類文章一般比較短,也不會有比較高質量的引用,而國內這種文章產量是很高的。按照國內的評價體系,績效正比於文章數*影響因子,大批量出產這種文章在非頂尖高校可以拿到更多的績效,以及更快地升職。

我相信國內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原創性研究,從而會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評價體系。我們國家不是不重視原創性研究,而是原創性研究太少,比如strings conference,除了16年在北京舉辦的那次,幾乎很難看到國內speaker的身影,所以甄別原創性的評價體系也沒太大用處,導致大家以為國內不重視原創性研究。但是一旦有真的原創性研究,各種榮譽肯定會突破現有評價體系迅速到來。韓春雨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哪怕最後他的原創性研究最後自己撤稿了,一樣不妨礙他在文章發表初期拿到很多破格的資源支持。


判斷一個學者的地位,比較容易,看他的頭銜(院士、傑青、長江一類的),或者看他手頭的科研經費數量。

判斷他的學術水平,就比較難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去問他的在讀研究生,且該研究生願意對你說實話。

頭銜、經費、論文,都不能可靠地說明一位學者的實際水平,因為這些不一定是靠他自己的學術水準爭取到的。


根據多年經驗,給準備入坑的同學一些建議:

1. 不要去看他的帽子(院士、大千人、長江、傑青),而是看他能給多少資源供你使用。不是每個院士組裡的學生都混得開。

2. 基於第一條之上,要看他近五年的所謂高水平文章里,是否是「大三樣」類型文章(勞動力密集型、材料樣品密集型、昂貴設備依賴型)。如果是,前兩者的話你要考慮進到組裡後如何宮斗把第一作者的名分撈到手;後一類的話文章含金量貶值較快(因為容易效仿,單位上投錢買設備就行,比如曾經的fMRI、高通量測序、現在的冷凍電鏡等)。

3. 某些類型的研究工作,如果可以招募童工的話,初三應屆畢業生拿去培訓兩三年一樣地可以做。這些領域互不拆台、抱團取暖,把持住國家基金或者評優的口岸,一樣地可以炒出很多學術明星。所以要加入這樣的組,一定要認準導師的資源,不然你只是萬千搬磚工中的一個。


比較複雜,需要經驗和鍛煉...

最簡單的,看他的頭銜,圈內俗稱帽子(這裡的頭銜不是什麼系主任之類的),主要有:院士 長江學者 千人計劃專家 傑青 青年長江 優青 青年千人,以前還有973首席 全國百篇優博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之類的,這些帽子都是身份象徵,都是很強大的,如果沒有這些就看行政職位了,有些年紀比較大的或者大器晚成的導師沒來得及評帽子,但是也很強的,比如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或者團隊帶頭人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啊,學院的院長啊這種

接下來看項目,參與的一般就算了主要看主持,首先看國家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沒有,是青年還是面上、重點、重大,年輕老師能拿到青年基金,基本就算是上路了,進一步能拿到面上,那就算是在業內認可了入門了,如果不止一個面上了,那就算站住腳有自己獨到的地方了,如果能拿到重點或者重大那就了不得了,一方諸侯了算是,如果能主持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那就是頂尖級別,如果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裡面主持子課題,就說明是有一個固定的圈子或者大團隊

最後看論文,影響因子,引用數,是不是高被引文章是不是熱點文章,這個就不好說了


這個說起來實在是太大的工程了,得用3個答案群攻...

賤賤:求詳細介紹下院士、長江、百人、千人、萬人、青千、傑青、各類學者人才計劃等等?

那些在SCI刊物上當編輯的大陸學者們(目錄)

賤賤:現在科研項目中的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重點研發計劃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這個真的不好判斷,至少在我比較熟悉的幾個領域(測控、機械、微波、信號),沒有其他答主說得那麼簡單,光憑頭銜之類的真的打不了包票。

我見過十幾年不做科研,憑領導職務搶下屬和學生的成果,剛卸任就上長江學者的,我也見過三十齣頭就是正高,因為得罪人,牽頭過3個重大專項示範項目6個基金面上的老專家,因為早年沒有博士學位,五十大幾了評不上博導的。

最靠譜的可能是同行評價,尤其是同在業內、相互打過交道但沒有直接利益相關的同級別專家的評價。

如果沒有這種資源,那就只有像其他答主說的,查頭銜、論文引用、項目、合作單位等等,但一旦發現掉進了坑裡,不要迷信這些,該跑路就趁早。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挺難的。

我覺得首先是頭銜。對於一個剛剛接觸一個領域的人選教授選導師通過publications判斷是蠻難的。院士,這個頭銜肯定是最大了,當然頂著這個頭銜的老闆基本上對你的作用就是名聲+平台+錢,畢竟很多已經不動學生了。當然四十齣頭頂上院士帽子的就另當別論了。然後就是萬人計劃,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百人,傑青,青千。大多數情況下足以說明一個教授的能力。除非他是後起之秀,中年後才開始發力已經錯過了這些帽子頒發的年齡。

然後就是論文了。這個對初入領域其實比較難判斷。雖然影響因子可以幫你偷一個懶,但是這個要真正結合不同領域。就像雖然我們領域AnalChem是一區的,對於儀器分析的我們可能已經是可圈可點的雜誌;但對於做納米材料分析的人來說,發jacs,angew,science都是層出不窮,自然就不能說AnalChem是一個讓他們滿意的雜誌了。所以你拿一個方向的期刊去比另一個方向就很尷尬了。

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在這個領域內進行同行比較,看看大佬們(業界名人帶頭銜,或者top5,中科院)都發的什麼水平的期刊,你就知道他的論文是一個什麼水平了。有些影響因子不是很高的文獻有著很高的業內地位,比如生物的JBC,物理的PRL。(就像母校曾經新聞報道了發PRL的工作然而我那時都不知道這個期刊有這麼厲害)

最後看看這個教授有沒有錢咯。沒有錢做什麼科研咯。這在一方面反映了這個教授從以前到目前在科研上的投入。973課題是以前了,現在就是傑青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然後看看這個教授的平台怎麼樣,儀器啊各個方面。

大概就有個譜了。

其他的同行評價啊什麼的就是看機遇了,你問問你現在的老師或者身邊的老師知不知道這個人,也能算是對他在學術界地位一個判斷了。


看TA的海外合作夥伴。如果有長期穩定的海外合作夥伴,而且還是業內比較牛的,那這位教授就是有真貨。如果合作夥伴三年換兩次,可能是有問題,人家老外上過一次當,下次不跟你玩樂。


最好的辦法是已經讀研的師兄師姐,前提是他跟你說實話。其他都不行,比如著名的北航陳小武,頭銜和工程一大堆,實際上就是個壓榨學生,騷擾女生的學術流氓。


自己把他所在的這個領域的研究做到接近頂尖水平,這是唯一能準確判斷的方法。


h因子


很容易也很難。容易是,不同層次人才的差別是很大的,這個可以從頭銜,論文,基金等入手。難是因為,同一層次的人才有很多,很難說誰地位更高,科研不是黑社會,層級並沒有那麼明顯。


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查他的經費情況,牛人經費肯定不少吧,國內可以查國自然的情況,美國可以查nih 經費。

當然,看看近年發表文章的水平也是很好的辦法,至於老闆的關係網,那個要慢慢挖掘了。


看文章質量數量,看項目質量數量,看他的頭銜帽子,看國際合作、國際視野,看他博士畢業學校、導師等。

文章質量可以參考引用次數,影響因子,獲獎情況等。

項目看有沒有主持非常大非常大的項目。

頭銜我就不說了。 大家都懂。

如果和國際大牛們交流合作密切,可以從側面反映這位教授科研水平不錯。

如果畢業名校,師從名師,那麼他肯定差不了。

綜合上述指標,可以判斷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八九不離十。


搜索他曾經發過的文章,所有的SCI的文章,影響因子,而且要注意所發表的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跟年份之間的關係,

如果持續有文章超出,而且每年所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有逐年增高的趨勢,那就說明這個教授的科研團隊水平是穩定的,其個人本身能力也可以。

如果曾經發過幾篇好的文章,最近幾年沒啥突出的產出,那說明可能只是那幾年有幾個不錯的學生而已,後來走了罷了。

教授大致分兩種,一種本身自己很厲害,也能很好的帶學生,學生過來一般都會有產出且自身能力也能夠得到導師的指點進而提升。

另一種教授就是不做一線很多年,除了問你要結果還是問你要結果,有什麼樣的產出取決於過來做實驗的學生是什麼樣的,所以,如果自己能力不強,最好不要來淌這個渾水。

除了文章,就是看拿的基金和項目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人品和科研實力同等重要,甚至比科研能力還要重要!!!


讓我想起了我的導師

話說考研成績不理想,屬於擴招才勉強趕上末班車的那一小搓人

還是跨專業,牛B的老師顯然特么看不上我了,還有工作經歷(估計會被認為社會氣比較足)

同學給了個導師的手機號,跟我說這老師項目多,老能出去旅遊(那會雲南大理麗江還是旅遊勝地)

我就跟老師聯繫了,打了個電話過去,老師說他最近沒在北京,回去再聯繫我

當時我覺得完了,這旅遊機會沒了

後來等了幾天接到老師電話,問我成績怎麼樣,我說一般(其實是怕說不太好被拒),老師說能過線吧?能就要我了

WTF?????這麼草率?不看看臉么?畢竟我長這麼好看

後來就在老師回學校的時候去見了個面,一個老頭,沒什麼頭髮了,感覺身體也一般,個子不高笑眯眯的

然後跟著老師就去做項目了,天天都布置很多任務,每天早晨8點開始幹活,12點收工的節奏吧。

但他很少或者就不給我們講專業知識、天天不停強調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

並且還不逼我們寫論文,發文章這事兒老實說,沒啥用……也知道我們寫不出啥來,就整個學院的博士生都沒幾個能寫出能看的東西來(這麼猖狂的老頭)

當時心裡覺得,是不是被坑了,畢竟雲南沒去成,凈特么在甘肅支援落後地區了

然後……過了半年在學校上課,沒怎麼跟老師見面

後來跟同學混熟了聊起來各自的導師

他們對我導師都一副很崇拜的樣子,然後發現同學的導師(博導)是我老師的學生(曾經博士生),這樣的同學還不止一個

然後從別人那知道我老師拿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領導人給頒的獎

WTF?這是那個每天飯後一顆煙早點見神仙(不對,是賽過活神仙),半夜拉著我去小臟攤喝啤酒的老頭么?

所以……我並沒能判斷出這為教授的科研水平和他在所處領域的地位

但,每年教師節我都弄兩瓶酒去看看他,就聽他嘮叨一天,我拿個小本在邊上記,感覺特別開心!哦,對了,他教我的隨便幾招就讓我拿到了五礦、中國銀行等好幾個大企業的offer,他不交我們技知識、只交我們道理和方法。

寫這個答案不是為了贊,而是突然我又想那個老頭了,真希望能有一天再一起坐在麗江的小酒吧里喝上一杯風花雪月啊~~~~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