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真的有用嗎?
在網路上經常看見有人為房價漲還是跌辯論,為同性戀和異性戀辯論,為女權和直男辯論。只是這樣的辯論有意義嗎?一個人成年後,基本已經形成了他的三觀,獨立思想。除非重大的變故,否則很難根本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不會因為你在知乎上寫一個高票答案而改變,歧視同性戀的照樣歧視,認為房價跌的照樣認為會跌等。那麼現在的辯論有沒有什麼用嗎?既然能夠長篇大論的寫下文章,為何不在現實中去改變這個社會?
簡單歸納一下,題主對辯論的疑惑有兩個:
1)成年人三觀已定,「很難根本改變自己的想法」,不會因為辯論而改變,故辯論無用;
2)與其辯論,不如在現實中改變社會,故辯論無用。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作以下解答:
在題主的世界中,似乎只有兩類人存在,一類是在爭議中「支持正方的死硬派」,另一類則是「支持反方的死硬派」。對於這樣一群「很難改變想法的成年人」,辯論顯得多餘。然而,從邏輯角度看,題主的這個論證犯了「不當二分」(又稱「假二難」,False Dilemma)的謬誤。
何為「不當二分」謬誤?簡言之,即不恰當地把複雜的情況簡化為僅有兩種。破解假兩難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1)藉由類似案例構造反例,凸顯其荒謬:按照題主的說法,大學教育也沒什麼用,因為大學生也是「成年人」了,想學的不用教也會學,不想學的再怎麼教也不學。同理,職場上的一些專業培訓也沒什麼用,因為想學的員工自覺學,不想學的員工懶得學……
2)指出真實情況,刺破「兩難」的虛假情境:a)在任何價值觀的光譜中,牢牢站在兩端的支持者永遠是極少數,絕大多數處在狹長的中間地帶,而他們恰恰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可被改變的人。b)人們有基本的理性能力,更願意相信得到更充分辯護的觀點。在生活中,我們有太多被他人理性說服,或說服他人的事例。人們內心想法的改變不僅是完全可能的,更是邏輯學、哲學及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對象(一般稱為「信念修正」,Belief Revision),同時也是說服研究(Persuasion Research)的核心議題。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想作一些引申:
題主說,與其「長篇大論寫文章,為何不在現實中改變這個社會?」 我認為,這種論調跟網上對所謂「鍵盤俠」的戲謔與批判可謂異曲同工,值得我們深思。
若你不同意某派意見,理性的做法是——擺事實,講道理,點明該派意見具體哪裡不合理,直斥其非;而時下流行的不理性做法是——標籤其為「鍵盤俠」,戲謔半天未見任何理性討論。該偷懶做法可能導致:1)錯誤示範了公共討論的「姿勢」,把公共討論變成互相謾罵的菜市場;2)「言論表達」日漸被污名化,不利於良好批評氛圍之培育。
那麼,究竟要如何看待辯論這件事呢?我想,兩千多年前墨子的這番話在今天仍然極具啟發:
治徒娛、縣子碩問於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 ——《墨子·耕柱》
治徒娛、縣子碩兩個人問墨子說:「行義,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呢?」墨子答道:「就象築牆一樣,能築的人築,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這樣牆就可以築成。行義就是這樣,能論辯的人論辯,能解說典籍的人解說典籍,能做事的人做事,這樣就可以做成義事。」
一句話,社會是有分工的。長篇大論寫文章的,談辯者也;四處奔走搞社運的,從事者也。現實要被成功改變,離不開每一個社會角色的付出與努力。所以,請不要問「為何不在現實中改變社會?」,因為對於談辯者而言,寫作、演說、辯論就是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
人們以為辯論沒用,是因為他們把撕逼和站隊當成辯論。
辯論是有用的,辯論之所以有用,並不是因為其中一方被另一方說服或者動搖,而是因為在辯論過程中,由對方指出自己主張中,自己未曾注意過的漏洞。從而藉此考驗和完善自己的主張。
拋磚引玉,歡迎補充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謝邀
辯論對「對辯論結果持開放態度的觀眾」有用。
辯論對雙方辯手沒用,對辯論參觀者有用。
所以與人辯論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要說服旁人。
有用,它的用處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當我們剛剛抽到「當今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時候,我們也許秉持著樸素的應報觀,認為應當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當我們開始了解廢除死刑的國家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國的觀念不同是廢除死刑的基礎,中國並不適用;當我們去深入研讀那些廢除死刑國家民意的變化,我們會發現也許不是民意決定了政策,而是政策的轉變引導了民意。。。。。。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不曾了解的知識,看到了對立觀點背後的原因和苦衷。有些人的價值觀因此發生轉變,也有人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也能夠體諒他人的選擇。
「辯論沒有用」「你講了他也不會聽的」
也許吧,我們當然了解根深蒂固的觀念很難轉變。有些觀念源於無知,有些觀念源於偏見,源於自己長期以來所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源於自己過去難忘的經歷,這些我們都無法通過一場辯論的比賽或表演去點醒。
但我們要怎麼防止自己也成為偏見中的一員,怎麼讓自己在輿論和紛雜的聲音里選擇和堅定自我,怎麼了解他人了解社會甚至改變社會——這些都是辯論可以為我們帶來的改變。其實很多時候,辯論還是能改變自己看法的。曾經思想不夠先進,面對更先進的思想,人們都會學著接受。但辯論賽不會。辯手只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辯護。面對真實的數據、無誤的邏輯還死鴨子嘴硬,甚至比賽結束還是想著怎麼反駁而不是接受觀點。辯論賽有錯嗎?似乎沒有。競技讓辯論發展。但計較輸贏的比賽,確實沒辦法接受新的觀點。
辯論當然有用,但辯論與辯論的作用各自不同。
我常把辯論分為三類:
1.表演性辯論:如辯論節目,公開辯論。
2.發泄性辯論:如意氣之爭。
3.探究性辯論:如學術辯論。
表演性辯論的作用在於取悅或是打動觀眾,故常以擲地有聲、簡短精悍為長。辯論時大多揚長避短,死不退讓,以在一定規則下取勝為最終目的。
發泄性辯論的作用在於發泄心情,打擊異己,所以往往不講章法,辯論時以氣勢與人氣為勝,或以不戰為勝。
探究性辯論的作用在於尋求邏輯上的真理,故辯論時雙方往往秉持同一邏輯,不掩蓋自身錯誤,反而力求將其暴露,從而求得精進。
實際上,現實中的辯論很少是其中一類,而是不同比例的互相混雜,發揮這三類作用。
凡存在者,必有裨益。當我們認為某樣事物無用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把「作用」看得太高,而不是這事物當真一無所用。
百度曰:辯論,詞語,是指把對人進行考查後所作的鑒定加以認真分析。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後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請注意「以便取得」這個片語。
至於你說到的改變這個問題,首先,辯論後所產生的思維與想法對聽到的人而言,也會是一種改變,對其思想上的改變,而行為是源於思想的。
再者,改變本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狀態;辯論也是一種討論,而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尋求其根本,只有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時,才會增加往正確方向循序漸進地改變的可能性。最後,可以實施改變行為的人,是很少的,但是有能力有權利發表意見和想法的人可以很多(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正面還是反面,表揚還是批評)。這,就是對社會發展而言,言論自由的正面意義所在。當然沒意義。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辯論並不是為了修正自己的觀點,查證自己的錯誤。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辯論只是為了尋找認同。
所以這樣的辯論只不過會讓辯論者越發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越發認為別人是傻逼罷了。
畢竟,既然你認為你的觀點是對的,我認為我的觀點是對的,那還需要辯論啥?
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就可以了。
這個世界還沒有小到容不下兩個不同的觀點同時存在。
真要容不下,那還辯論啥,直接肉身消滅對方不就可以了。
當然有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庭辯論環節,尤其是刑事案件當中的檢方:檢方需要證明被告人有罪,提出相關證據,同時也有義務提出能夠證明被告人罪輕甚至是無罪的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 【辯護人申請調查取證權】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調取。
所以法庭辯論的目的並非單純「定罪」,而是通過不同角度的陳述,避免思維定式先入為主,盡量客觀地還原真相。
需要指出的是,辯論≠辯論賽,世界也並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很多時候辯論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黑白之間的博弈找到世界本來的「灰色」面貌。
這種網上辯論是有意義的。主要看辯論的人的目的。以我為例,我是抱著開放的心態去聽人家的論點和論據,我自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我心裡都不是絕對正確的,如果對方的觀點有理有據,我自然會改變想法。更多的時候對方的觀點不充分無法說服我,但我了解對方的思考角度,也讓我更全面的去思考了解某一個話題。
舉個例子,我內心其實是傾向於反對同性婚姻的,但我不覺得同性變態,我會嘗試與同性婚姻支持者辯論,聽他們支持的理由,只是支持同性的很多論點和依據在邏輯上無法說服我,所以我還是堅持我的想法,但我一點不排斥甚至很希望有人能給我令我信服的論點。
我覺得人不該固執,要對世界保持包容的態度,知道自己的局限,聆聽不同的聲音,你可以不同意,但你不該捂住耳朵。有
辯論的意義,其實就出自你的本心。
就和戀愛一樣,你得問自己,我到底是為了什麼。有的人戀愛是為了收穫美好的愛情,有人是為了尋找人生的伴侶,也有人是為了滿足內心空虛,或者甚至是為了滿足慾望。辯論同樣,有人是為了學到一些知識,讓自己成長,有人是覺得自己能通過辯論接近真理,也有人只是覺得贏得很爽,或是覺得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很帥。最次的那種,是你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屁股決定腦袋的辯論。
所以辯論的意義,取決於你辯論的目的。
如果你只是為了駁倒對手,或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麼自然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收穫。因為你只是在用一種不同的方法做著和別人一樣的事情。(也有人用武力維護利益,也有人用行動維護利益。)如果你的心態不改變,那些真正美好而又獨一味二的東西你是感受不到的。
自己所堅信的東西?真的那麼無懈可擊嘛?沒有一個足夠強的對手,你不會發現你觀點中的漏洞。在理智而不是屁股的驅使下,你做出讓步,或繼續捍衛。
於是,你越發的相信你的觀點,或者,你改變了你的觀點。
如果一個很強的對手,也不能夠動搖的觀點(前提是理性主導而非屁股。),那就是一個真正可信的觀點了。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可是越來越多的人,他們不審視自己,不審視觀點。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
參加一次辯論,給自己一個被審視的機會,同時也給對方一個這樣的機會。
我想,這就是辯論的意義吧。
利益相關:辯論賽四年相關經驗。我就好奇一下認為沒用沒意義的人為什麼還會回答這個問題,按照題主給的範圍,知乎答題也算辯論喲
你太忽略騎牆派和搖擺派了。另外也太高估大眾的定力了。辯論最大的贏家並不是辯倒對方,而是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支持者,或者說讓自己的聲音傳播更遠,更具有感染力號召力。
當然有用,不然怎麼能培養各位「非黑即白」的意識呢?
不是好人,肯定就是壞人。
不喜歡女人,肯定是基佬。和世界格格不入?肯定是有病。我們的判斷,都是極端,沒有中間態,沒有過度。
包括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高層。為了堅持而堅持,屁股決定腦袋,哪怕是錯的,只要是利大於弊,只要是有利益,可以沒有原則不講是非對錯。
這就是我們的辯論,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有意義,我們部門要和其他部門或公司撕逼的時候,總會叫上我(比如說砍需求什麼的)因為有我在總能成功(還讓其他部門的人很感激我)。
所以有時候意義不一定是改變什麼價值觀,或是使人聰慧。
有時候也可以是一項技能。實用,好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辯論才不會使人成長,改變人的價值觀。參與辯論時的多看書,多思考才能起到那些作用。然而,不辯論也能多看書,多思考。為了成長的話,也許不站立場的心平氣和的討論,才是更好的方案吧還是有用的吧,辯論也許說服不了對方,但可以說服第三方即聽眾,被說服的第三方越多,你的力量就越大,這和宣傳的作用是一樣的。
先提一個小建議,要得到有價值答案,提的問題要準確。
問,辯論有用嗎?無疑是一個傻問題。
蘇格拉底通過辯論,把哲學直接拉高了一個層次。
稷下學宮,諸子百家通過天天爭辯,創出多少偉大的思想結晶
就往小的說,大學生辯論賽,鍛煉了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查找資料能力,清理表達歧義能力。
但這麼都不是你要的回答。
你真正要問的是,在網上跟別人講道理,到底有什麼用呀?
我講贏了,他就不講道理懟我。我輸了,靠,對方詭辯。
本來有沒有用,就是跟辯論的【話題】,【場合】,表達的【深度】有關。
可以說,網上大部分的場合的辯論,都是沒用的。
明星的站隊,評論區上千條留言,吵兩句就人生攻擊。
很多話題,場合就是來消遣,供人打發時間。這時候別說辯論了,就是耶穌來佈道,也說一句,馬上被人回千句噴翻了。
所以我一半贊同樓主的態度,辯論要分清楚場合。不要和傻瓜生氣,不要參與弱智話題。
但有一些地方,需要我們站出來。比如明星吸毒,比如同性戀被人歧視。
而這時,我們的辯論有沒有用?
有的,因為我們是在說服第三方。
就像法庭辯論一樣,我不是要說服對面律師。而是要說服法官。
我不求改變你,我求的,是每一個中立的人,看完我的辯論。
比較我與對方的道理,說服度。站在我這邊。
經歷過爭辯的道理,足以改變很多,尚未有定論的人。
至於你一定要改變對方怎麼辦?
笨,不要用辯論,用說服。
兩個對堂律師,誰都不肯妥協。但如果把場景換成,一位推銷員熱情但我推銷商品呢?
去發現對方真正的需求,然後用各種技巧把他變成夥伴。
最後,以我的個人經驗。的確網上跟人爭辯十場,不如讀書一會。不是辯論沒用,是我們大多數人,本來就說不出什麼有道理的話。心如明鏡,洞若觀火,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謝邀,題主所說的辯論應該不是指競賽性質的辯論,似乎是特指那些網路上想要說服別人的辯論或者類似的文章。是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辯論也不一定是要說服別人,從對方的指摘中穩固自己的論點,尋找自己論據的漏洞和缺陷,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觀點。
同時辯論對邏輯推理和思維演繹也有幫助,適度撕逼有益身心健康。
辯論是有對象的,對象是願意聆聽雙方觀點並獨立思考的觀眾,而非辯論的對手。
讓你不被洗腦 讓你可以真的因為願意相信而相信
不辯論,難道吵架撕逼嗎?辯論更多是理性的交流和討論。奈何就是有一群人,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就要咒罵別人,侮辱別人愚蠢。面對不同的觀點,甚至對立的觀點,有一種形式可以讓各方保持風度,言之有據的討論不是好事一件嗎?辯論沒有匡扶社稷,經世致用的能力,因此各位也不要因為與期望存在落差而否定辯論。至於辯論是過嘴癮,裝逼,我也就不多說了,有偏見也是正常。至於什麼辯論在強權和金錢面前毫無作用的說法,只能說太看的起辯論了。以上。
有的時候這些爭論的加深是來源於彼此對對方的誤解以及無端的指責,辯論至少能好好的坐下來講道理 至於到底能不能解決 ???( ??? )??? 確實解決不了啊。
隨便截取我之前的文章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介紹的是政策辯論的一些東西。 即需根解損的一些知識。隨後我會告訴你怎麼去用。
終於講完了最麻煩的東西了,那麼這一步就是需要明晰一個概念,政策辯到底是幹什麼用的?這需要從政策辯的一些前身和以往的辯論來說引入。
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是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及與之相伴生的論辯文化。各種學術之自由爭辯,興替紛呈,則後代皆無出其右者。儒墨道法,諸說並起,各豎旗號,或倡仁義,或言法治,或主兼愛,或談無為,都想在思想領域裡,佔領一席之地。諸說之間,不僅互相融會滲透,而且互相辯駁詰難。「周孔既殂,微言中絕,談士飆起。幸世之去聖遼遠,而蔪人之宗乎己也。各文其文,而紛紜其術於天下。」這些辯論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學術上的彼此辯駁詰難。儒倡仁義,法言法治,墨主兼愛,道稱無為。
第二類:政治方略上的不同主張。合縱、連衡是秦與六國關係上兩大對立的策略,一是聯合六國以抗強秦,一是六國分別與秦交好。
第三類:外交、會盟、覲見、接待等政治活動中的應對答辯。春秋戰國時期,諸候間時而聯姻結盟,時而兵戎相見,外事活動十分頻繁。
其中第一類正是我們價值辯論、哲理辯論、學術辯論的前身,譬喻、事例、數據不斷的在科技手段的推進過程運用於這一類上。第三類在後世我們並不稱為辯論,往往演化為答辯、談判、外交等等話術。這些都不屬於我們今天的探討範圍,以後細說。
那麼第二類,正是我們後世一直所說的政策辯。馬來亞辯論教父曾經在點評的時候說道:「為什麼我們馬來人那麼熱愛辯論?這不僅與我們出身於燦爛的中華文化有關,也是馬來人參政議政的唯一工具」。在新加坡,歷屆的領導人如李光耀、李顯龍也是辯論的狂熱擁躉,甚至在國會施行政務之前,運用辯論賽來進行討論。回到台灣,華語政策辯的發壤地,從中學開始便盛行的辯論文化,燃燒到高層領導選舉,馬英九等人正是傑出的代表者。
講了這麼多,其實所說的都是辯論,而非辯論賽。兩者涇渭分明的原因在於,校園辯論賽以及現在的各大賽事並不能做到辯論的作用,而是作為一種競賽手段和娛樂手段來鍛煉某些能力,以此間接來達到辯論的作用,至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辯論的目的,這也並不在我們的探討範圍。
那麼辯論賽是不是沒有什麼作用了呢?政策辯論賽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明晰了背景以後,再來看校園辯論賽(這裡講政策辯論),其實我們發現仍然有很多可取之處——作為現行辯論少有的承載體,他的目的和作用手段如下:
目的: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提高參政議政的素養 作用手段: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己對論文、期刊文獻、新聞報道等等的了解,熟悉辯題政策的需求性,並在其中形成自身獨立判斷的人格;另一方面是培養此類方法的思維模式,籍以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其中,思維模式的養成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在訓練的過程中,一直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夠學會的一點,如何用政策辯的套路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問題的解決:
那麼到現在終於到了解決開頭的兩個問題的時候了。無論是辯手,還是非辯手,我們都可以來看看這個方法,方法就是上文所講的「需根解損」。
首先我引入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曾在網路上引發激烈的爭吵——「要不要考研?」。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根本沒有什麼爭吵的必要,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根屬性都是不一樣的,有什麼必要爭吵呢?
運用模型,首先我們明晰一下需求性——為什麼需要去思考要考研呢?是因為現在所處的學校不好,還是因為社會上的潮流或者身邊人讓你去跟風,又或者是你想換一個專業,還是你想深入科研研究?還是你想找一個好工作?「弄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什麼」,這是很多老師和長輩對我們說過的話。那麼下一步你找根屬性,這裡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你看是不是只有考研才能帶來(即根著屬性)例如想換專業,你又還能轉專業,能不能本科階段就換了呢?明晰了根屬性你才能更好的了解利好之處,也不會後悔自己做的選擇;第二步是清楚自己根屬性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利好(例如食品考研以後選擇和工資相差並不很大)隨後你再根據需求性、根屬性找到解決方法,(例如你想找一個好工作這是你的根屬性,那麼對應的解決方法是讓你先去找合適的工作,再回頭想考研這條路。對應的配套措施就是培養工作崗位相應的能力)。那麼最後的損益比也是最難估量的,只能揣測其中的一部分,這時候通過權威、諮詢等等手段來完成你的Framework,這就是政策辯在生活中的運用的一則。
當然,這種人生選擇的大問題肯定很難去思考到核心點,而且有人會說,這不是我們平常問題思考的辦法嗎?對。政策辯就是培養你這種能力,讓你真正的能碰到問題,就去分析思考的能力,只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漸行漸遠。
這就是由這一個問題產生的思考,用了晚上熄燈的時間,和現在曠課的時間,希望寫出來能給大家一些思考。辯論不是無用,而是現在,不知道怎麼去用而已;當然,辯論不是神話,神話的的是,其中培養的能力和手段。羅馬路萬千,終能到達彼岸,辯論唯捷徑而已。
辯論,是為了獲得認同
辯論對辯論雙方意義不大,但對吃瓜群眾很有意義
黑格爾「存在即合理」
一般來說如果對方接受邏輯,那麼這個辯論就會很有意思。
如果不是的話,那最好拉黑對面
辯論能沒用嘛?
但是,這其中的「用」,是好是壞,性價比是否高,各位看官自行判斷吧。
大一大二拿完了學校裡面所有辯論賽冠軍,但對我來說還不如做半年客戶服務更實用。
嗯,其實我還連續3年拿了同一個校級比賽的冠軍,今年大四,不知道會怎麼樣。
如果辯論有用的話,我還健身搞什麼?
其實這個可以有兩個方面來看的:
一方面是辯論對於場下人的影響,很顯然場下的人都帶著自己心裡偏向的持方,帶著自己固有的已經形成的觀念來看比賽,對他們形成的影響可以說說微乎其微。場下的人不可能因為一場比賽或是場上人的某句話某個例子就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所以可以說是無用的。另一方面是對辯手的影響,其實很顯然作為辯手大家都會有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但抽籤的持方。辯題準備 資料搜集 隊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你自然會感受到辯論帶給你的,或改變或不變完全取決於自身而已。論辯無需勝負,唯有快樂永恆。享受就好,熱愛就好。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誠然,說服別人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更何況是僅僅通過一席話語來改變別人三觀。所以,辯論更重要的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表達自己,讓別人知道自己這種觀點的存在。
顏如晶在《十三邀》採訪馬東這一集中說:「演員是可以過很多不一樣的人生,辯論員是在思想上的演員。」
懂得人自然懂。沒用。我來上網,只為撕逼,自娛娛人。現實生活中,不靠說服,靠征服。
有用。我覺得辯論首先是說話的藝術,而不是邏輯思維的較量。在辯論賽中闡述觀點,語音聲調,動作手勢,會很大程度的觀眾對於信息的接收,把一個違背常理的觀點(辯論賽中沒有絕對錯誤的觀點)說的令人信服,很多時候不是依靠邏輯鏈一環一環,大多數時候觀眾並沒有那個精力關注於複雜而漫長的邏輯關係,說話的方式很重要,這是我四年大學辯論經歷切身感受到的,所以在以後闡述觀點的時候,我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這算不算是辯論有用的地方呢!第二點是邏輯,辯論必然講邏輯。但是,正如題主所說的,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對於那些陷入自己思維中又不能改變的人,辯論是無用的,但是辯論恰恰提醒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很多辯論題目在一遇到的時候,就會感覺這個辯題傾向性很強,有一方的優勢很大,但是其實就算有一個很有優勢的持方,在場上想要構建完整的邏輯鏈,經受住對方的拆解也是不容易的。辯論讓我一分為二的思考問題,讓我在給出觀點前,習慣先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這是其有用的第二點。第三點是內容,準備一場辯論所要看的資料,有過比賽經歷的應該都能體會,這種知識上的補充,應該也是有用的。最後,網上隨隨便便丟個觀點,當鍵盤俠不是辯論。
沒有辯論,直接有人拍板才是恐怖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辯論不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高中學校組織了一場題目為《中學生該不該談戀愛》的辯論賽,反方應該早戀的觀點贏得了大多數的支持,甚至指出正方一辯正在談戀愛,基本上算是反方的勝利,但是,辯論的結局是校長強行扭轉結局,將獎盃頒給了正方。辯論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在於自己吧,你認為他改變了你的觀點就是有用。
我大學是辯論隊的。
有用沒用不太好評價,但是是有作用的。如,一個合格的女權主義者寫的公眾號,一個正常妹子看完了變得超級作,這就是有作用。她跟男朋友吵架的時候更加振振有詞,從無理取鬧變成了「有理」取鬧,這就是作用。
你去看看奇葩說每一期里紅條藍條怎麼變的,就會相信大多數人容易被說服的程度是你意料之外的。奇葩說現場觀眾絕大多數可都是成年人。
不是辯論有用,而是你為辯論做出過的這些努力有用,之後處理問題的態度。看事物的角度等。還有一點,辯論不是靈丹妙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辯論如何,而是你會如何。
辯論或許對於人們觀念更改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你可以在辯論過程中,發現更深層的思考。辯論最大的益處,大約在於參與者,而不是聆聽者
辯論不是雙邊的信息交流。是三方的。辯論的意義全在於說給第三方聽。無論是法庭辯論,還是辯論賽,還是學術辯論都是這樣。
甚至包括題主說的網路辯論,不爭粉,沒人看,你看還能辯論起來不。生活中無用,工作中有用。對陌生人有用,對非陌生人無用。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客戶產品失效,要求我方出具書面材料。
名正言順拒絕寫材料的要求。提前看到材料後,驚覺這篇一辯稿把己方完全裝進去,並能推出兩個對我方極為不利的推論。立刻致電上級老大彙報,同時郵件直屬上司,反饋另一客戶的迫切要求,轉述客戶需要人員到現場的命令。第二天早八點出發到另一客戶現場。第二天中午問題爆發。跑路成功,真特么刺激。嗯,首先要明晰您題目里的「辯論」和「有用」的定義是什麼,不然沒法回答。
既然您的三觀這麼堅定還來知乎幹什麼?
現代的正規辯論賽,立場都是隨機的,因此你要辯論的立場很有可能和你的天然立場不一樣。比如你原本信奉「人性本惡」,但你要為「人性本惡」辯護,為了打贏這場比賽,你開始不斷找論據說服自己,慢慢的,你也許確實會發現人性沒你原來想的那麼惡。其實並不是所有辯題辯手一開始有天然立場,歷史性辯題如「項羽烏江自刎是勇敢/懦弱」,你不了解項羽你無法下判斷,你要做的肯定是先查資料。另外一些辯題你本來就沒有答案,這時候你肯定也會慢慢思考一番。準備辯論時,是不會只考慮己方的,對方會怎麼出招,自己要怎麼回應,有經驗的辯手都會考慮進去,再加之大部分辯題確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辯手的思維是很廣闊而不狹隘的。比如說「用人要/不疑」「高中生應該腳踏實地/追求夢想」,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解釋與答案。辯論還可以鍛煉口才嘛,就像思維遊戲鍛煉大腦一樣,同樣的意思表達給評委聽,怎麼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更能感染人,這都是你要考慮的。辯論的戰術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流氓辯,如何轉戰場,牽制對手。辯論的勝負不僅要看立論的利益,也在於辯論中的技巧。總之,辯論不僅是兩個觀點不同的人間的過家家。90年代是中國辯論興盛的時候,國辯賽在央視創造一個時代,後來走下坡路了,不過辯論未來的路還長著。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辯論。
我也常考慮這個問題,但我想著以後可以解惑授道,還是在辯論比賽之外發覺了新的興趣點
謝邀。有啊,意義很大。給世人警醒
大辯論是有用的,但是這種辯論以他的導向性觀點為目的的是沒有用的
一個成年人已經形成的三觀就像辯論賽的規則一樣,讓他只能站在正方/反方。即便是巨大的劣勢,也只能嘴硬了。
本質上沒有什麼卵用。
但是,辯論、模聯這些花里胡哨的遊戲開始在某些群體里流行,這也是階層固化的一個側面。
這意味著,這個社會開始有一批打小純靠嘴吃飯的群體(別誤會,我不是說律師)。生活里的大部分辯論,沒用。
如果一個人不能自己想通,那他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想通。你可以說服一個沒觀點的人,但是不能說服一個有觀點的人,人就是這麼固執。
同時,能證明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方法,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的。
既然靠嘴分不出對錯,又改造不了立場,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培養邏輯思維了。
偶爾還能拿個獎,或者出口氣,或者假裝自己贏了,或者在搜集論據的過程中漲點姿勢,這麼說似乎又有用了。
你要是非說靠辯論說服所有人那的確是不太可能的,但終究還是會有一些人能被影響的。有時候可能會存在你的持方與你自己三觀相衝突的情況,但辯論的其中一個作用不就是給你一個站在其他立場上去換位思考的機會嗎?至於題主說的房價漲跌的問題,的確,辯論決定不了房價的漲跌,但是至少在辯論的過程中你又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呀,辯論這種東西對增加閱歷還是有一點幫助的。
辯論有用需要一定的條件。
首先要參與辯論的人都要真誠的相信自己的論點,否則就沒用。
其次參與辯論的人不管論點怎麼不同,至少要有同樣的邏輯思維能力,即至少要能分清A=A, A不等於非A, 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邏輯精分認為A等於非A的,或者雙標的,辯論就沒有用。
最後參與辯論的人至少要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同的出發點,類似奎因說的「本體論承諾」,否則辯論也沒有用。
有。看奇葩說,雙方都見招拆招調度刁鑽,幾個回合下來,選手該是正方的也不會倒戈到反方。但是,現場的觀眾卻很大一批人倒戈了。辯論的作用不僅僅在於說服你對面那個人,還有說服其他的人的作用。
感覺理解別人的立場和想法,比辯論重要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垠的《圖靈的光環》?
※蔡康永是否影響了《奇葩說》的平衡性?
※奇葩說決賽如果姜思達用高曉松的觀點理論,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辯論賽上經常遇到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問題,那麼比較標準該怎麼確定?
※和戀人一同打辯論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