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實在在的促進了那些進步?
看了半天,發現「實實在在」是這個題目的陷阱,題主沒有給出進一步的闡釋。我原以為指經濟或者物質領域,發現題主還提到了科技、文化,其實這兩點已經是形而上了,若也算「實實在在」,那麼這個提問的潛台詞就相當不友善了。
所以我也準備另闢蹊徑的回答一下。由於後現代社會對資本的定義已經進入非物質或者抽象領域,考古工作的勞動成果——遺迹遺址和出土文物,已經成為物化的文化資本,這種資本在流轉過程中,有以下實實在在的三個功能。
1.提供審美和想像。現代社會,審美和想像已經成為社會成員閑暇時間的剛需,考古屬於社會公共領域,其勞動成果為社會的共同財富,遺迹遺址往往會建設成為遺址公園或者文化景觀、出土文物往往會在博物館中展出,社會成員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可以感知和參觀,並且在公共空間中完成審美,甚至可以延伸至個人領域來完成想像。這同時避免了這類資本被某一階級壟斷而成為階級區隔的幫凶——這實際上促進了社會的公平。
2.促進物質流通。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商品的設計取材於考古的成果——出土文物,並且受到大家的喜愛——譬如各博物館的大部分周邊產品,銷量頗為可觀,這會激發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設計領域的進步,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一些企業或者公共領域的logo同樣來自出土文物,譬如華夏銀行、旅遊標誌等等,這實際上為企業和機構提供了無形資本加值。更有甚者,一座優秀的博物館可以為一座城市帶來數百萬觀眾量,圍繞這可觀的觀眾量而來的經濟收益也不可忽視。
3.形成新的人際關係場域。隱藏在人的流動和物質流動背後的,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圍繞這資本運行的場域,必然誕生出新興的人際關係的場域,相關的愛好者、生產者、消費者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在這種人際關係的場域中會出現化學反應,可能會誕生新的產業模式(文化產業的起始往往來源於人際關係),引發新的資本流動;可能會出現新的文化產品並根據人際關係來找市場(譬如定製化的教育活動)。由於這部分的不確定比較強,依賴於較多的個人經驗,故不多展開。
此外,考古不那麼實實在在的領域,可能意義更大,除了以上三點之外,中國考古學直接參与了中華民族心態的建構(譬如考古成果對古史辨派的回應)、以及直接和間接推動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例如,在乒乓外交的同時還進行了文物外交,大量考古成果的出國展示化解了部分外國對中國的隔膜和敵意)。我們甚至不能說考古指對社會的進步做了微小的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立在信息充分對稱前提下對考古的評價,可能還會有更多、更大的意義被後人發掘出來,還考古一個真實、公正的評價。
按照徐天進先生的觀點來看,考古學,至少是現階段的中國考古學,最大的作用是給我們這樣一群人一口飯吃
感覺還是印證了某些事實吧,畢竟沒有歷史的民族,註定難以進步。
歪樓一下,這麼說吧,我們可以參考匈奴的歷史,這麼一個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民族,能在我國歷史上轟轟烈烈幾百年,也算沒白走一遭了。 匈奴這個民族,在冒頓之前幾乎就是一盤散沙,手工業商業我估計是萌芽狀態吧,看到中原的富足,那還費什麼話,一個字,搶,因此,戰爭開始了;中原人沒有防備的話,偷襲成功,凱旋歸來,可是如果打了敗戰,那就各自逃命。 我們可以看到,李牧,蒙恬對匈奴作戰基本採取誘敵深入,合而殲之。為什麼匈奴總吃這個虧,那就是沒有經驗的記錄,匈奴人在冒頓之前不尊重長者,以青年為強,如果戰敗,會拋棄老弱,當然,這都是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潛移默化形成的觀念,。我們可以看到,匈奴人對中原的大規模進攻都是數十年為一個周期,數十年前一線老兵死亡,新兵沒有經驗教訓,得不到歷史資料,難免重蹈覆轍。 歷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存在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基建考古和搶救性發掘。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 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實名反對樓上 @沐昕 和 @王八肚子 的答案。
他們這是犯了嚴重的考古虛無主義錯誤。以西北大學段清波院長的意見,考古學大致有以下三點作用:1. 考古學,重建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2. 有了考古學,遙遠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才得以血肉相連。3. 考古學,能夠回答著名的人生三問。考古和盜墓有天壤之別哦。
盜墓是沖著錢去的。
考古是去研究古人的思想和文化,還原歷史去的。考古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竹簡,尤其是西漢和先秦竹簡,裡面常常發現失傳文獻。而這些竹簡盜墓者一般是扔掉不要的。清華簡就是盜墓盜出來的,裡面竟然記載有早期《尚書》的內容。而尚書這本書對中國的重要性真是無需多言,比聖經對於西方還要重要。畢竟聖經是神話,而尚書卻是真實的歷史文獻!謝邀,考古學目前來說帶給我們最大的進步,是讓我們對人類出現文字以前的時代,以人為視角(而不是地質學以岩石和地層為視角)有了成系統的認識,在史前時期的人類活動領域,沒有任何學科做出了超過考古學的貢獻。
還有一點,考古學的發展和考古國有化促進了公眾博物館的產生,文物不再僅僅以收藏品的身份藏於權貴之家,通過正規考古發掘,被統一管理、維護,在公共博物館中供人們欣賞學習,任何人都可以來參觀。相比於歷史書的平面化與枯燥,博物館立體直觀的優勢更為明顯。而公共博物館的出現在二十世紀以前根本不敢想像。今年是17年,我們就舉個整百年前的大事例吧。《袁世凱稱帝失民心,二陳湯洪憲下黃泉》那段歷史風雲中的人物袁世凱袁克定袁克文都是誰,二陳湯又是哪幾位,和後續孫中山領導革命又有何聯繫,各個軍區軍閥又是怎麼禍亂中國的,在座有幾個不百度能說清楚的?你看,區區百年前的歷史就已經模糊不清束之高閣,再往前的歷朝歷代現代人怎麼去了解呢,那時候又沒有U盤硬碟網盤,對吧,那就只有考古了,用實實在在的物證還原歷史重蹈覆轍。我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講過,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殷鑒不遠可以明得失。所以考古的最大意義就是讓現代國人了解歷史以史為鑒,從而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避免這些曾經犯下的錯誤。以下是參考網易新聞鏈接,如有侵權馬上刪除。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docid=6F2755J400014AEDfrom=index
考古讓我知道了戰國時期古人的玉璽是瓶蓋大小可以隨身攜帶的,而不是電視里演的一大坨豆腐大小的石頭。
是不是這樣才能算實實在在?
實實在在 這樣的問題怎麼回答呢 在我看來考古學可以讓我和一群人開心 該理由使得考古學足以存世千年 要那麼多理由么
沒有考古 你眼裡看到的只能是土石木磚,爛骨頭,銅鐵金銀碎瓦片,確實做到了以物理之眼看世界。
如果你玩文明5,那你或許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手動滑稽)
證明了,韓國人確實是中國人造的!
《資治通鑒》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考古不止考人的古好吧。微生物考古,海洋地質考古,都是考古學的一部分,這樣考古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地球的過去,生態環境的變遷,物種起源和進化,難道不也是進步的一種嗎?
我就說幾個: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夠不夠、膩害不膩害、進步不進步
接著往下考,指不定哪天跟印第安人攀上關係,接著來:北美大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所謂,達則自古以來、窮則擱置爭議,古人之不余欺也!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老是自稱自己長得好看?
※如何改善因為穿著和外貌而自卑的狀況?
※女友的家裡窮,是否會增加未來的負擔?
※當你在年輕時孤身於外地並且幾乎一無所有之時,該如何?
※為什麼舊時的商品質量這麼好,現在反而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