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己比較愛生氣,負面情緒很多也很明顯,希望學佛可以修行一下這方面,各位前輩可以指教一二嗎?

比如讀什麼佛經之類,謝謝


您的問題有更簡單的解脫之道……

多掙錢,離得那些讓你生氣的窮逼、傻逼、丑逼遠點兒,

不用整日的和他們大動肝火,

就沒什麼負面情緒了……

錢能搞定的事兒,不用麻煩菩薩……


首先要有正念,有了持續穩固的正念,不善心念生起就會覺知到它,一般情況下,在強有力的正念觀照下,不善心會減弱、滅去。

如果在觀照的下不善心仍然持續,這個時候可以依靠佛陀所教導的方法進行對治,例如嗔心以慈來對治。

如果不能保持正念,你很多時間是被不善心奴役而不自知的。


在佛法裡面,忍辱的一個關鍵是在說有沒有起瞋心,所以,不論一個人是不是忍氣吞聲,或是說他跟對方一直口若懸河在作種種辯解,只要他是沒有起瞋心,這樣才叫作忍。就是說,忍它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瞋會讓我們遠離眾生,遠離眾生可以攝受得度的因緣;因為他以後就不會想要再遇到你,他覺得遇到你,你都給他這種不好的臉色,你都給他瞋罵;所以,要看說這個人是不是起瞋心。那也看說,如果說你沒有起瞋心,你的教導是用疾言厲色,可是他非常的願意接受,這樣的話類似嚴師的管教,他也能夠相信,這樣也是學佛、教導攝受眾生的一個方式。所以說,忍辱行要看到底實際情況是怎麼樣。

如果說單純認為我受到委屈,所以我把氣吞下來,然後雖然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努力在降伏自己的這個瞋心;雖然降伏不太了,至少我沒有轉身去罵他,說這樣叫作忍辱行,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因為忍辱中要看的是說無我。要想:辱從何來?辱就是有個忍辱的對象、所辱的對象,能夠發動忍辱;發動忍辱就是我能夠侮辱某某人,那哪一個人被我所侮辱。如果說這個人產生了我見,當然你就會受到忍所的對待——忍辱以及所辱。如果不是,要去想:那佛法稱什麼為「我」?到底這因緣假合的、四大假合的這一個變化無常的色身是「我」嗎?還是這個心識是「我」?

如果說色身是「我」,為什麼以後輪迴的時候它不繼續跟著我走?即使是修到生天之法,或是修到什麼之法,目前世間這個還是要丟,這個臭皮囊還是要丟掉;所以,顯然它不是我。既然不是我的東西,我這麼跟它計較要做什麼?他打我,也不過打一塊肉。

如果說是心,那就更不是。因為這個心時時在變異——它的喜好不定,它對於世間的種種的喜好喜新厭舊,已經讓每個人自己也無法自拔;這種情況下自己都知道自己是變異無常的,如何能夠稱為「我」?如果稱為「我」必須要有一個永恆之法,能夠在三界中自由自在,然後可以自己完全自主;可是沒有這個「我」,所以說,人家哪能夠侮辱到什麼呢?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過來的話,忍辱要知道說無我的妙義,要能親近於無我這個妙道,要想無人無我,然後要想這眾生也都是無常性。為什麼呢?眾生從來就不是可以在某一道、某一世過完全沒有生老病死的日子,完全可以解脫不生不死的,所以達不到,在每一個業道中你都沒有辦法久留;既然是如此,你如何說是常呢?因此,透過這樣來想:既然我在這個人間也不會那麼久,今天我也不要跟你多計較,計較也沒用。

然後,如果在佛道中,要想:真實法到底是什麼?真實法如果是真心的話,他的這個如來藏到底會被誰侮辱?被自己侮辱嗎?自己罵自己如來藏?還是能夠由別人來罵這如來藏?還是大家共同來罵成就這個如來藏被罵的功德,或是被罵的業報?都沒有辦法成就。你怎麼去罵祂,祂如來藏不受辱,祂永遠不受侮辱而且祂也不忍辱;因為祂也不需要忍辱,因為祂對於三界諸法無見無聞,所以祂不是像六識心那種見聞性,祂只了達眾生的這個眾生心;所以,祂不會認為你在罵祂或是怎樣,祂不受罵。所以,既然我們真心根本沒有辦法跟罵字連結,你這樣整天罵祂,或是受人家侮辱都可以安忍,因為都不是實際法。

乃至於人家罵的時候,他只不過是透過音聲。什麼叫音聲呢?就是透過空氣傳遞。那他罵的話有好幾個字,或是一個字,不管他用了什麼樣的,他還是透過這樣音聲語言;可是這些是實際法嗎?也不是啊!是要你能夠聽懂他在說什麼,你懂得那個語文,你懂得那個音聲,最後才形成罵。也就是說,如果你不願去領納,或是認為這不過是空氣,這不過音聲在變動,「我何必跟這樣計較?」世間法又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所以,你要能夠相信你被罵,然後理解你被罵,然後才會起種種我被侮辱的種種覺受、種種的想。那因此這也是告訴我們說,忍辱或不忍辱,實際上在這過程中全部都是自找的;就是說對於境界法呢沒有辦法堪忍,所以就會產生到底要不要忍辱。最重要的是,要從這地方去了解:聲音沒有真正的自體性,因為它是如來藏所顯示的一切這種因緣假合所成就的世間法,它不是真實的。既然真實法不是它,那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被罵,然後對方也不是真實的;能罵、所罵以及罵這件事情,三者都是虛妄性,既然是這樣,我還需要忍什麼辱?我還需要作種種的忍嗎?因此就會把這事情用正確的理解,這樣把它看得比較輕淡。

可是,有時候我們因為無始以來的瞋心就是很重,所以不能夠安忍;所以不能夠安忍的話,就要去想自己瞋心起來要如何對治。第一個,你可以去想:瞋心它會不會有果報?有。瞋心的果報是什麼?瞋心的果報最重的就是地獄。那如果說我不要去地獄,可不可以?可以啊!你可以在人間受類似地獄的果報或是說受瞋的報。那受瞋的報好嗎?比如說,一個人受瞋的報是怎樣?他的面相就醜惡,因為相由心生,你喜歡生氣,將來的相貌就會醜陋;或是說將來就會多病,因為瞋要讓你的身心受到痛楚。

所以,如果說這件事情你不應該受到罵,不應該受到侮辱,你說「可是我受到侮辱啦!」那你何必用自己的業報來更加懲罰自己?你受了第一種辱已經是多餘的啦!為什麼?因為你本來不應該受辱,結果你還起瞋,跟對方來互相的戰鬥,或是互相的辯罵,互相的打罵;本來你應該沒什麼事,頂多他罵完就算了,結果卻導致未來不可愛的這種業報苦,不論是不是到三惡道,或是要在人間受種種苦,那就沒有必要啊!我們看阿修羅,他因為有對於眾生的一種慢心、鬥爭性,所以,他雖然可以生為天道阿修羅,可是男眾的面貌就沒有那麼好,就是因為這業報相,還是會在這未來身有果報出來。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既然不是我的錯,我就不應該生氣,更不應該生氣,絕對不要生氣;因為生氣的話,等於是拿別人對我的瞋怒或是打罵,然後由我自己再加一倍甚至加好幾倍的懲罰。所以,瞋它的報處這樣不可樂,所以我不要起瞋。

所以,透過這樣的觀察也可以知道說,原來忍辱是要忍住自己的瞋;因為自己的瞋沒有意義,而且它對事情沒有幫助。比如說兩個人互相在解釋一些事情,當有一個人他就抓狂了,他就講過去的事情怎麼樣,你對我不好或是怎樣怎樣這樣;另外一個人如果是也隨之起舞,他無明火也上來,說你以前也是這樣這樣這樣。那這兩方面都會因為瞋而受到未來的苦果,他們本來是由閑談然後在談論一件事情,結果最後扯到過去的、已經發生、已經結束了、已經滅掉了這個東西,他們對這事情還糾纏不舍。所以,這種瞋實際上是給兩方面帶來不可愛的這種果報,而且對他現下要談論的這個事情沒有幫助。

所以,菩薩對於就事論事的,就應該還是就事論事,然後用種種方便;那些不願意就事論事的,我們就可以減少自己的言論,那也不用說什麼忍氣吞聲。就是說,只要對方能夠堪忍你離開現場,你就應該直接先告個假,然後方便從那裡脫身,不要讓他的瞋恚之心再起來。

所以,忍辱就是從這地方來看自己的瞋心是不是能夠降伏。本來,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這樣我們就要知道說,應該來安忍眾生的種種不可愛的種種的性障;可是,但是在這過程中有時候卻是沒有辦法,因為七轉識的運作非常的迅速,會讓你措手不及,一句話就已經開口了。本來,其實在戒波羅蜜也提到,在戒波羅蜜在講到貪瞋痴的時候,貪是用其他方式而不是直接說戒貪,這個痴也是;可是對於瞋呢,佛陀沒有讓大家轉圜的餘地,就直接說「瞋,你不可以故瞋,你不可以故意起瞋。」什麼叫故意起瞋?就是你已經知道瞋了,可是你還是繼續;就是說你已經警覺了,你也知道說「我不要繼續瞋下去」,可是你最後還是跟著瞋的這個作意一直追著對方打。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屬於犯戒,犯菩薩戒。也就是說,菩薩應該對這個地方是應該謹慎的。

然後,到了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還是要說瞋,因為這個瞋真的是很難降伏。然後,我們可以透過事後檢討。比如說已經發了脾氣,那也沒辦法,已經發了,那我們可以事後來懺悔,來向當事者懺悔,說:「對不起啊!我剛剛實在是我就是脾氣不好,然後講話多有冒失。那我今天跟你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類似這樣。然後,在諸佛面前也應當這樣說。

因為瞋它會阻礙許許多多好的因緣,對於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會斷了這個菩薩的善根性,它會讓一個人在修學佛菩提道的過程中漸漸無法安忍。無法安忍什麼?無法安忍:「眾生怎麼這麼無理,眾生這樣沒有道理的話,他難道不曉得嗎?」也就是說,在這種無理又無理,無理的不斷地過了日子,最後這位菩薩就可能會退墮。退墮不是說他墮入三惡道,是說他最後不想修學佛法了,他只想修學佛法中的解脫行。也就是說,佛法他當然本來知道是要真實第一諦要親自證得;可是他覺得說:「這條路太艱辛了,我窮苦了這麼多年頭,我度不到一位眾生!這些眾生最後都會直接跟我翻臉,我不論是用怎樣的心對他們,他們最後都是背棄我,最後都對我不以好的臉色;他為了個人利益最後都放棄學佛,然後他們會繼續找其他的。我所度的最後結果竟然沒有半個人願意來跟我修學!我即使了解這個法,也來親證這個法,可是卻沒有真正可以讓我的法可以度到一個人的用武之地。」所以,這樣的人他心裏面就心灰意冷,他想:「菩薩道這麼難行,我還是算了吧。」因此就可能會退墮。因為他在過程中起了種種的瞋心,瞋心以後,發現最後瞋到沒處去,最後就灰心了;灰心就把自己佛道給葬送了,就會變成聲聞人,然後以後,以能夠入滅作為他解脫的職志。然而,我們說過,即使是阿羅漢能夠入滅,他終究還是要怎樣?還是要回到佛道來。所以,這個波羅蜜法還是要修學。

這個波羅蜜法就是無相、無願、無求,忍也是啊!因為更廣義的話,是超過忍辱來說忍。忍,你要忍住於這個無相法。什麼叫無相法?就是,不是三界中的形相之法。祂這個如來藏——這個真心,祂就是這個模樣,祂沒有形沒有相,而且祂沒有六識見聞覺知。他一想:「那我要祂做什麼?」不,你還是要找到祂;因為,你不找到祂,你的佛道不能夠完全的開展出來。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自心,你怎麼有辦法知道說,你可以依靠這樣真如?你想的都是一個假想的、虛妄的、從你的意識心所施設建立的真如心,而不是真實的真如心,這樣的話,永遠還是沒有辦法作為依靠。所以,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佛法是說自歸依處的,不是說歸依他處,或是歸依自己心裏面意識心所想施設的一個法塵相。

所以,要對於這個法要安忍。雖然證悟之後,沒有人然後可以呢,眾生可以施設方便來救度——可能搞不好只有一位,這樣要精挑細選,然後才得到這一位,可是也是要安忍。以前印度就是如此。佛陀示現滅度之後,禪宗的傳法都是一位傳一位,只能找到一位的真正的修學的弟子;可是這些禪師們、這些證悟者們,還是能夠安忍。他不會講說「反正我因緣就是應該要廣傳所有的人」,可是實際上他傳不開來;那同樣的,在那種情況他還是要安忍。我們來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他當初證悟之後他必須要安忍。他安忍什麼呢?安忍這個法證得以後要被人家追殺,他要躲在獵人的隊伍中,要躲十幾年。十幾年中一日過一日,他一樣心志不退;他不會想說:「過十幾年這麼辛苦,我還是趕快找一個人把它傳了算了!然後看看哪一個人有因緣,然後我就趕快隱居起來好了,也不用再受這種追殺的種種的苦。」可是沒有,他還是能夠安忍。

所以,安忍這才是真正的法。安忍的法,然後是一直遍三界,遍菩薩種種的位次而存在的。安忍,忍的極果是什麼?就是佛,佛地。所以,菩薩的忍,有舉凡:內忍,就是身心所受的一切苦創的,不論是冬天、夏天,種種這些忍;然後,以及受人家這種傷害忍,叫作外忍。

外忍就是說,有人來罵菩薩,然後或是罵到兄弟姊妹,或罵到親緣眷屬,這也都屬於外忍。那有一種外忍是還要忍的,就是罵到三寶,罵到佛法僧,侮辱佛法僧,你還是要安忍。不是說菩薩不去對於這一個人教化,當他發現這個人不可理喻的時候,他要選擇的方式就是如何對這個眾生有好處。如果說可以跟他來講一些佛法,讓他知道說,讓他理解,這個菩薩當然會馬上講;然後,菩薩在講的時候一樣對方繼續罵,可是菩薩還是不起瞋心,只是把這些如理的法告訴對方,這些法是如何如何如何。這樣都是屬於外忍。就是說,外忍的範圍也很廣;因為別人不知道罵什麼,這對象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不是遇到罵三寶的話就要起瞋心,說我要護持正法,然後跟對方對罵,這樣也不是完全如理;而是跟對方講理,對方不接受也沒關係,繼續講理,繼續對被他誤導的眾生來講理,讓其他被他誤導的眾生能夠脫離邪見。至於這位主事者,他一直誹謗,一直謾罵,這時候菩薩要生起一個心念。什麼心念呢?就是說,你應當來攝受他。因為一切的有情,你都應該秉於當初所發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來攝受他;不可以因為他就是喜歡誹謗三寶,你就不相信自己所發的誓願,然後就放棄。所以,這個外忍就是如此。

再來說,菩薩還有一個忍叫作「法忍」。菩薩的忍非常多,其中這個法忍就是對於第一義諦的忍。第一義諦的忍就是說,在無常之法最後 佛陀說,一切諸法真如——貪有貪真如,瞋有瞋真如,痴有痴真如,三毒都有真如;那這樣的話眾生不能理解,想:「這法怎麼會這樣講呢?法這樣不可思議!」這意思就是說,對於第一義諦法要能夠忍受、熏習,對於不懂經典的地方,要能夠諮求這個善知識來學。因為一切法都是這個真如心所生,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當然一切諸法不能脫離這真如心。所以說為,一切諸法不管是貪瞋痴、不貪不瞋不痴,也都是真如;因為他們如果沒有真如心作為這個最重要支持的因,他們根本不會出現。所以,要對於這樣的法來安忍,這樣才是叫作忍之行、忍波羅蜜。


謝邀。

以恭敬心,常常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


題主您好,您的敘述比較簡單,那我們就簡單的聊聊吧。

您說自己愛生氣,佛法中叫做容易起嗔心;負面情緒很多,說明了您對周圍人和世界的不滿。

其實佛陀最初和您是一樣的,我們都是血肉之軀,有七情六慾,有欲求就會有不滿,有不滿就會起嗔心,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您不必為此介懷。

只是後來,佛陀得到了一個智慧,一個修行的法門,我們現在叫做忍辱。它就是您所需要的。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就是一個「要忍的世界」,不但凡夫眾生在這個世界迷惑、造業、受苦需要忍受,而且佛菩薩也需要忍受。無論以什麼樣的形態來生活,都是要「忍」的。

那麼什麼是忍辱呢?忍辱不是忍耐的意思,是調和的意思。不是內心怒火燃燒卻咬牙忍著,而是身處逆境卻毫不生氣,這叫忍辱;身處順境卻不起貪心,這也叫忍辱。忍辱就是當您內心的小火苗將要燃起的時候及時澆滅它。

除了被動和無奈的忍受之外,最重要的還需要認可。認可是建立在對一切人生百態都能夠看清楚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的。您要記住,無論是世間還是世間之外,都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唯一性,認可了也就不再抱怨和恐懼,反而更加心甘情願、更加坦蕩的面對一切。

佛法講起來是輕鬆的,但是實踐起來往往痛苦不堪。這需要用您的遠見和洞察力,透過痛苦看到背後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永恆的。

假如別人欺負了您,您因為他的欺負而痛苦了,說明您接受了他的欺負。假如他欺負了您,您沒有因此而痛苦,卻反過來勸導他,使他不再欺負您,就是您有智慧,這就是忍辱。

佛陀有個簡單的比喻,當一個人把箭射到你身上,你的身體受傷了,淌著血,這時你應該馬上把箭拔掉,把創口治好來減輕痛苦。但是我們許多人,卻是去尋找射箭的人,想辦法報復他,或者是記上一筆,將來去報復,當你記上一筆時,你的心靈也同樣被第二支箭射傷了。這就是為什麼要忍辱的緣故。

到此,您應該有所領悟了。《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辱是天下最大的功德。

我的話說完了,剩下的就靠您自己了,最後給您推薦一本書吧。

覺悟的生活 - 知乎專欄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多去幫助別人,去社會做志願者,去寺廟做義工,多參加共修誦觀世音名號。

不懂海的遼闊,是因為執著於自己的小泥潭。所以要往大海去。


感恩邀請。

知道了自己有負面情緒,而且還很「明顯」,接下來好辦了,再次有負面情緒升起時,你就觀察這個情緒由哪裡升起,怎麼由一種情緒變成衝動,然後如何滅去!

這就佛法啊!


生氣即是有我執,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自利利他。


才疏學淺,念得經不多,但一念心經就瞬間平靜下來。可以試試~


說到底,還是在自己心意識上下功夫。

《六祖壇經》懺悔第六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凈。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試試讓自己變得柔和、柔軟

溫和柔軟,不是任人宰割,而是以更圓融的方式去取得勝利


先推薦經典吧,《金剛經》《心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主要推薦般若的經典。 般若最簡單的翻譯就是空慧(空性智慧)。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為三法印。最好背下來。
  • 幸福源於期望與現實的最小差距。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常,不斷變化。何況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 一切法無常,所以不要執著那個讓你生氣的部分,遲早會過去。
  • 就算過不去,你可以忽略的呀。 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過【人不是被事物所擾,而是被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所擾。】 你想想以前的塞翁失馬。
  • 再來是提高你的智慧,比如說對於太極的理解。太極,就是對立統一,動態平衡,兩面性…… 我舉個例子,天下雨了,搞得你不能舒舒服服地去戶外活動,這是壞處沒錯。但是轉念一想:【馬路被沖洗了,樹葉也洗澡了,植物有了水變得飽滿,尤其是你在吃的糧食,水果都充滿了水分,空氣變得濕潤、乾淨……】 看吧,下雨有兩面性。那其他事情有沒有兩面性呢? 沒有的話就再想想太極圖。
  • 《心經》《金剛經》主要的思想都是般若智慧。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如果能夠想起來,還是有點作用的。 本來無我嘛,本來就沒有人我的對立。 佛性本來清凈,你現在百般計較,只是你的智慧和心量達不到一定的高度。
  • 我強烈推薦的善知識—— 印光大師,慧律法師。


多想佛。

無相念佛

南無佛法僧


推薦閱讀:

佛教修行者如何解決負面情緒?
佛教是不是也發明了一些概念來威脅人們要做好人啊?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句話?
了解佛學,最好從哪一本佛經開始?

TAG:佛教 | 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