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Hot toy的模型都是1:6和1:12的,這個比例是是怎麼確定的?標準是什麼?

請大神普及一下


決定玩具尺寸的往往是一家或幾家當時玩具市場上的領軍公司,比如GIJOE的12寸,Mego的8寸,星球大戰的3.75寸等,哪個好賣大家就一窩蜂的都做哪個,形成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另外就是 @怪阿姨V3 提到的經濟危機的影響。


可動人形的尺寸源流

據說古羅馬戰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現代鐵路的寬度:英國人最初建鐵路的時候將軌距定為4英尺8.5英寸,即1.435米,這個尺寸來自馬車輪距標準,馬車輪距標準來自英國古道車轍痕迹的寬度,英國古道車轍寬度來自古羅馬的戰車輪寬,而古羅馬的戰車寬度是由雙馬並駕時兩匹馬屁股的總寬度決定的。

雖然這個故事其實是後人附會而來(早期鐵路有多種不同的軌距,而1.435米直到1845年才被英國定為標準軌距,古羅馬戰車寬度也多是超過這一距離的1.5米),但其中標準傳承的脈絡卻很有趣。那麼我們今日的可動人形玩具尺寸標準,比如常見的1比6(兵人)、6英寸(Marvel、DC等)、3.75英寸(星球大戰、特種部隊等)又是怎麼確定的呢?這其實要從主要面向女孩的玩具娃娃說起了。

在工業革命以前,玩具還是純手工製作,所謂標準比例是不存在的,工匠會根據客戶的要求、手頭的材料和個人的喜好隨意制定比例標準,現存的文物中從真人比例的大型娃娃到配合娃娃屋的兩三英寸迷你人形都有。進入工業時代後,用素瓷製作面部,布料、木頭等混合材料製作衣物和身體的瓷娃娃成為主流,常見的尺寸在8至20英寸不等,《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初見柯賽特時為她買來玩具店裡最大的娃娃就是這種。另外這時的娃娃也都是成年人形象,嬰幼兒形象的娃娃直到1850年才在記載中出現,19世紀末期才成為市場主流。

20世紀材料科學的發展讓賽璐珞、橡膠和塑料成為娃娃的主要材質,三十年代最流行的秀蘭·鄧波兒娃娃也沒有標準的比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真正確定玩具標準比例的事件卻要從一個德國漫畫家說起。1952年夏天,在《圖片報》(Bild-Zeitung)工作的漫畫家Reinhard Beuthien創造了輕佻淺薄的摩登女郎「Lilli」,此系列漫畫大受歡迎同時也因性別偏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1955年開始推出的Lilli娃娃更是令保守的德國家長們深惡痛絕:這些娃娃造型飽含性意味,原本面向成人設計但很快在孩子們中間也流行起來了,定價昂貴之餘還推出了大量可更換的服裝和配件……

一位帶著孩子的美國遊客Ruth Handler注意到了德國的Lilli娃娃熱潮,她老公是美泰的創始人之一Elliot Handler。其實Ruth早就跟丈夫提過性感成年娃娃的點子,但美泰的頭頭們對此付之一笑,這次Ruth Handler用市場上已經獲得成功的範例打動了他們,美泰開始製作山寨版的Lilli娃娃了。1959年3月9日,第一款芭比在紐約Toy Fair上亮相,她的名字來自Ruth和Elliot的女兒Barbara,穿著一件黑白條紋的泳衣。早期的芭比娃娃身體在日本的工廠製作,服裝則是分包給日本的家庭主婦在家中製作的。芭比娃娃第一年就賣出了超過35萬個,並在接下來取得了輝煌的商業成功。至於原版的Lilli娃娃,美泰發財後解決了法律訴訟,於1964年買下了Lilli娃娃的全部版權,並永久停止了這個系列。

Lilli娃娃原本有兩個尺寸,分別約12英寸和7.5英寸,只是在當時常見的尺寸中隨便選的,而美泰的芭比則將標準身高定為11.5英寸,這一尺寸成為此後塑料娃娃的行業標準,並被稱為「Playscale」。這時另一家公司孩之寶也瞄上了這一市場,既然大多數男孩子不會喜歡玩芭比娃娃,那就給他們做些軍人形象的娃娃!以朝鮮戰爭時期美軍的陸軍戰士、水手、海軍、空軍飛行員等各個兵種為原型,孩之寶推出了同樣11.5英寸的特種部隊(G.I. Joe)系列。 「Playscale」這個詞來自女孩的娃娃,聽起來又不夠硬朗,於是接下來的男孩娃娃們被稱作「Sixscale」,這就是如今1比6可動人形的起源。當然,現在的產品會更嚴格遵守比例,不會像早期特種部隊一樣所有角色都身高與芭比相同了。

特種部隊系列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成為孩之寶六十年代後期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七十年代的反戰風潮和民權運動嚴重打擊了這個系列的形象,新左派家長們看到軍人玩具就皺眉頭,把主題改成探險隊也無濟於事。給這個系列最後一擊的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對所有塑料玩具製造商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11.5英寸的特種部隊在1976年終結,成為那一代美國人的童年回憶。漫畫家Mike Mignola 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地獄男孩》的第五本單行本Conqueror Worm的題詞中寫道:「獻給11.5寸的G.I. Joe」。

1比6可動人形並沒有消亡,特種部隊的英國競爭對手,始於1966年的Action Man就一直持續到了1993年才結束,並推出了很多英國歷史各時期軍人形象的玩具。九十年代初期孩之寶重新推出的1比6經典收藏版特種部隊有更高的可動性和更精緻的配件,同時玩家們也開始在網路上交易自己製作的頭雕、服裝、配件等。在21世紀、DML威龍、BBI、DiD等眾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世紀之交時軍事題材的1比6可動人形(通常簡稱兵人)迎來了市場和關注度的大爆發,而Sideshow、Medicom、Hot Toys等公司和眾多個人作者將1比6可動人形的題材從軍事擴展到影視、潮流、設計後,1比6可動人形更是成為如今玩具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

石油危機終結了大量大尺寸可動人形系列的同時,也使小尺寸的可動人形玩具獲得了發展機會。Takara公司早期基於孩之寶的特種部隊推出了Combat Joe系列,然後用此系列改出了透明塑料外殼加機械內構的Henshin Cyborg系列,最終在1974年推出了類似設計但縮小至3.75英寸的微星小超人Microman系列,這個尺寸是當時的製造水平下減少用料、保證設計與控制人工裝配成本的平衡點,也正好是日本角色的1比18比例(9.5厘米,角色設定身高約1米68)。美國的Mego公司在1976年獲得Takara授權,開始推出名為Micronauts的3.75英寸可動人形,此比例的玩具在美國也流行起來。1977年《星球大戰》在生產玩具時也選用了3.75英寸比例,此後這一比例正式成為小尺寸的行業標準之一,孩之寶的特種部隊1982年以動畫配玩具形式重啟時也縮到了這個尺寸。

Mego公司自家的代表性產品則是身穿布衣的8英寸可動人形,這個比例的由來難以確定,不過Mego的產品比例經常有拍腦門隨便定的嫌疑:他們接近1比6比例的可動人形高12.5英寸,比其他公司的同期產品高一英寸,而大尺寸的娃娃又身高19英寸,比通常的20英寸低1英寸。Mego還推出過6英寸穿布衣的士兵可動人形系列以及2.75英寸的金屬可動人形系列,不過並未獲得太大反響。Mego的小尺寸穿衣可動人形風格近年來隨著材料進步和工廠加工水平提升而重新興起,3A的3AGO系列、NECA的布衣可動人形系列和Mezco的One:12系列都可說是他們的精神繼承者。

定型時間更晚也更不固定的則是6英寸可動人形,這一尺寸的主流題材是漫畫英雄和影視角色,絕大多數是以在塑料身體上的塑形上色而非布衣的形式展現角色服裝。實際上,這類玩具的興起是八十年代初美泰的希曼系列(標稱5.5英寸,當時是為了比星戰大一圈並突出角色的肌肉感而定的),後來出現的類似系列有美泰的Secret Wars(漫威超級英雄)、Kenner的Super Powers Collection(DC漫畫英雄)、Playmates的忍者神龜,直到九十年代Kenner的蝙蝠俠動畫系列,尺寸一直在4到6英寸之間搖擺,直到九十年代後期才逐漸固定在以Marvel Legends為代表的6英寸。當然,這也是一個相對的標準,我們可以認為是設定身高1米8的角色做成玩具是6英寸即約15厘米,而且這一標準也一直在「長個」,後來的麥克法蘭、NECA、DC Direct等公司的標準身材就變成了7英寸左右。近年DC又推出了DC Icons系列,將角色身高縮回到了標準的6英寸。日本的類似玩具也並不遵循這一標準:figma、SHF等可動人形大約5至5.5英寸比例,而SIC則超過了7英寸。


早期玩具尺寸大約在10到15寸之間,然後逐漸統一到12寸,按180身高標準計算是1:6,1:12同理。

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危機,每次經濟危機之後玩具的尺寸就會縮水,材質也會變差


你說的這家兵人廠商是做影視兵人的,也就是電影電視劇裡面的角色為主。

至於兵人比例問題可能跟精細程度和製作難易度有關。一般兵人或其它模型的比例從小到大分別為1:72、1:35、1:18、1:12、1:6、1:4,也有一些其它比例但比較小眾。這些比例基本是成倍數增加的。

我建議入手的話1:6是最完美的,配件和題材選擇面廣,也夠精細,攜帶儲存也比較方便。


有一個賣家告訴我,似乎與市場協議有關,比如說ht壟斷了1/4,1/6這個比例,ka壟斷了1/9,ca壟斷1/12等等。


你問孩之寶去


推薦閱讀:

復仇者聯盟中神盾局航母符合實際嗎,現實生活中能飛起來嗎?
如果有一天,鋼鐵俠和蝙蝠俠一起追我,我改選擇誰當男票 ? ?
滅霸這麼強大,復聯如何抗衡,豈不是電影一秒就結束?
為什麼鋼鐵俠3里,斯塔克出事不找復仇者聯盟,同理還有雷神2,美隊2,這樣是不是邏輯上不太說得通?~
美國隊長3為什麼不叫復仇者聯盟3?

TAG:星球大戰StarWars | 漫威Marvel | 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