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輪迴存在,那麼該如何脫離輪迴?

感覺這個世界很麻煩,想離開,但擔心自己死後還會輪迴到這個世界,想請教一下熟悉佛教的知友,如何脫離輪迴,讓我的意識能夠永眠?


脫離輪迴是佛教的核心。佛教認為靈魂不是永生的,它也是緣起的,一旦它沒有緣,同樣不能獨立存在,所以佛教主張無我的說法。

靈魂的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空間的角度,是因為你有色身,色身可以讓你的精神得以依託,原始佛教有句話叫根塵和合生識,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你會問,肉身壞滅,靈魂難道會消失嗎?它不是還要投胎嗎?下面我就要解釋一下另外一個方面的緣,也就是時間的角度的緣,這也是佛教的終極問題。釋迦牟尼提出了12緣起法,主要解釋的就是靈魂為什麼會輪迴,從時間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今生,是因為前世的貪愛執著而造業了,那麼如果今生斷滅貪愛執著就不會造業,從而來世也不會有,這樣你死後,靈魂就徹底沒有了,從空間的角度,你沒有色身為緣,從時間的角度,你也沒有業立為緣,所以無法緣起來世的生命,這就是所謂的無餘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圓覺經》


出世智者。謂於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知。如是諸法。
是無常性。
苦性 病性。
癰性 箭性。
惱性 害性。
怖性 熱性。
壞性 滅性。
災性 橫性。
有疫癘性。
虛性 偽性。
空性 妄性。
無實我性。
難保信性。

於如是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出世智。

諸聖弟子。於此所說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出世智。正修習時。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老不。
病法死法。愁法嘆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

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習時。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於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
病法死法。愁法嘆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

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賢聖法。
是能永出。
是趣涅槃。
是能永厭。
是能永離。
是能永滅。
是能永寂。
是真通慧。
是正等覺。
能證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嘆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

彼於如是尋思稱量審觀察時。
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於世間法。生下賤想。
以於出世。生珍寶故。便生歡喜。
生歡喜故。其心安適。
心安適故。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便受悅樂。
受悅樂故。心得寂定。
心寂定故。能實知見。
實知見故。能深厭背。
深厭背故。能正離欲。
正離欲故。能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名於此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


朋友,在三界中輪迴的是「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是「如來藏」的染污狀態,只要這個染污狀態沒有消除,就會一直在三界中輪迴。

而「如來藏」之所以會染污,就是因為最初的「無明妄動」,而佛教的修行,就是要破除這個「無明」,將染污的「阿賴耶識」轉回清凈的」如來藏「,這樣就能」出三界,斷輪迴「。而具體如何修行,佛針對不同眾生的根器,講了非常多的法門,於是修何種法門,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因緣,只要以佛之正法修行,都是能斷輪迴的。

實際,」斷輪迴「並不是讓」我的意識能夠永眠」,佛教說的「無我」並不是否認「我相」的存在,而是否認「我相」有實意,否認對「我相」的貪愛執著,也就是佛教雖然認為「無我」,但是修行還是要假借「我相」來進行的。佛教的修行,並不是壓服「我的意識「,而是講究「轉識成智」,悟到自我的」佛性「,做到」見相離相「,從而斷除」我、法「二執。這個過程,」我相「還是存在,只是了達「我相」本空,斷了「貪愛執著」之後,雖有「我相」,因不「執取」故,也不會再造作諸惡業,而使得「阿賴耶識」轉染為凈,正如《楞嚴經》所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佛教修「無我」,就是為了讓這個「狂心」歇下來,不過要注意,這不是完全將「心」停掉!所以佛教的修行,最終不僅僅是講「清凈」,會更一步的講「莊嚴」,到了之後,就不僅僅是能斷輪迴,而是如佛菩薩的「神通自在」,出世入世,來去無礙。

希望以上回答,對於朋友了解佛教的輪迴有幫助。


死不了就可以。


先搞明白一件事兒——脫離了輪迴去哪兒?!

涅槃嗎?抱歉,輪迴即涅槃啊……

那還是先捏個盤吧,當然也可以捏個杯子捏個碗嘛……


當你明白當下的世界就是解脫世界,你就不用輪迴了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題主想法挺好的,一切佛教的修行者,包括那時候的外道六師,都是這麼想的。

說白了,即使題主不確定是否有輪迴,但是也害怕有輪迴的這種可能性。

那麼我們看看雜阿含經的第一篇, 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薄伽梵告訴這些出家人,應該觀察物質不是永恆的,是必然毀滅的,不是牢固的。這樣觀察的人,是正確的觀察,不會產生邪見的,然後觀察到無常後,就會不再依賴這些,為了享樂的貪慾就結束了,結束的人,可以說心已經解脫了。同樣觀察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不再喜貪,那麼就結束了。

挺簡單吧?

其實不簡單。


你先輪迴一次給我看


你能提出 「如何脫離輪迴」 這個問題,已經比很多人強的太多了。因為「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前方便,雖然不知道你這個「出離心」能保持多久。

釋迦牟尼佛來到在這個世間,表演八相成道,目的是什麼呢?《法華經》說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通過修行皆可成佛」。用白話來說是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成佛。世尊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器,宣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幫助我們脫離輪迴,當然最後都能成佛。這些法門沒有誰高誰低,每一個都是第一,只看契不契你的根機,你喜歡不喜歡,願意做不願意做。

如果這個問題不限制任何條件,單回答問題的話,一句話就夠了:「去佛法里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法門,一門精進的修行就能脫離輪迴。」如果這一輩子不成功,就下一輩子繼續,直到成功為止。

但是,如果要加上一個附加條件:在這一生中如何脫離輪迴,不用等到來生來世,那除了選擇凈土法門,一般人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正法時代,戒律成就;像法時代,禪定成就;末法時代,凈土成就。很不幸,我們現在就是處在末法時代。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跋說:「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

不過,你問題中提到「如果存在輪迴」,可見對輪迴之事,還是半信半疑。而佛法的修學,從次第上來講是「信、解、行、證」。第一步就是「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出生一切諸善根。而信的建立,除了過去世的善根累積,和這一生的努力學習也是分不開的。

最後,很贊同法嘉宗智的一句話,回答問題,最好是一對一,根據對方的根機水平回答,只要對提問者有幫助就行,不用考慮圍觀者的水平和觀點。如果能對其他人也帶來一點幫助,當然最好,如果惹來反對,也很正常。

望共勉。


證果本質上是一種「敘事崩壞」的開始,即悖逆波旬的意志之後,構造【凡夫世界】的十二因緣運轉邏輯徹底陷入混亂。按系統論解釋,假定服從慾望是【凡夫世界】中因果律得以維持的基礎,一旦悖逆超出了十二因緣全系統的容錯能力,十二因緣系統終將走向崩潰。

——魔改自某用戶,侵刪


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佛教修行。別的宗教還不行。


你提的這個問題,佛祖釋迦牟尼畢生在思考,怎麼擺脫印度教(婆羅門教)的輪迴,所以後來開悟成佛。這個就是去看佛經啊。


脫離輪迴是根本做不到的,悟道者也要進入輪迴。


緣起 十二因緣 業力 輪迴 涅槃 他們的關係如何表達?

爵士貓12 分鐘前

師兄,緣起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原因。緣起首先是從心識角度出發,是從輪迴與業力角度去體證。

所以佛祖在最初覺悟之夜的第一時,佛陀開發了憶念過去的智慧,從而使他能夠對過去之事一目了然。

佛陀說:「我如是憶念前世種種命運,第一生,第二生,第三,第四,五,十,二十乃至五十,然而一百,一千,一萬,如此推知。」

於第二時,佛陀以天眼神通認知有情眾生沒於一趣而生另一趣。他望著那些「卑賤者和高貴者,美貌者和醜陋者,快樂者和痛苦者各依其自業而往生。」(1)

這是佛陀對輪迴的第一次闡述。

而後佛祖的佛學都是為了探秘如何止息輪迴,止息業力。

隨著探秘的進程,佛祖發現人的性別是在受胎之時,由業力決定的。在胚胎時期,六根(sa1ayatana)逐漸從這些具有無限潛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現象中演變。這些極微塵粒因而進化成為複雜的六根之器。

六種器官的人體機器幾乎是機械地運行著,沒有任何靈魂或操縱者作為其動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自都有相應的色塵和作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與各自的根器相接,從而產生六識。六根,六塵,以及所形成的六識的結合就是相應的觸(phassa),它是純主觀的,非個人的。

佛陀說:

「因為眼和色而生起眼識;就是此三種的聚合。因為耳和聲而生起耳識;因為鼻和香而生起鼻識;因為舌和味而生起舌識;因為身和觸而生起身識;因為意和意根而生起意識。觸就是此三種的聚合。」

但是,我們不應認為僅僅相聚就是觸(na sangatimatto eva phaso)。(7)

以觸為緣,受(vedana)得以生起。

嚴格講來,當物質與根器相接時,感受體驗了這種外境,正是由感受體驗今生或前生所作善惡業的果報。除了這一感受之外,沒有體受此行為之果的靈魂或其它主宰的存在。

受或感受是一便行心所法。感受主要有三種,即樂受(somanassa),苦受(domanassa),無記(adukkhamasukha),加上身體上的苦(dukkha)和樂(sukha),共有五種。無記性也被稱為舍(upekkha),即無分別,或中性之意。

據《阿毗達磨》說,只有一種意識與痛苦相隨,同樣的,也只有一種意識與快樂相隨。此兩種皆同苦受有關。在89種意識之中。其它85種或是樂,或為無記享受。

在這裡,我們必須明白,涅槃之樂不與任何感受相連。雖然涅槃的喜悅至高無上(Nibbanam-paramam-sukham),但是,它是一種從痛苦中解脫的快樂,而不是任何物質享受。

以受為緣,貪慾(tanha)生起。在緣起法門中,它同無明一道,是兩個尤為重要因素。執著,渴望,貪圖是此巴利語的另外幾種譯法。

貪慾有三,即:貪求感官享受(kamatanha);貪求與永恆相關的物質享受(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欲樂,認為它是永不消失的;貪求與斷滅相關的享受(vi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物慾,認為人死之後一切不復存在。最後一種為唯物主義觀點。

對永恆存在的貪求(bhavatanha),以及對不復存在的貪求(vibhavatanha)被分別解釋為對色界和無色界的貪著。一般來說,這兩個用語被詮譯成對生或無生的貪著。

與六塵,如色、聲等相應,就有六種貪慾。當它們被認為有內外之分時,則有12種形式。當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來看,它們有36種。當它們與前面所說的三種形式的貪相乘,則成為108種。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執著於物欲享受是很自然的。戰勝感官慾望十分不易。

在生命的輪迴之中,力量最為強大的因素是無明和貪慾。它們是緣起法門中兩個主要因素。

正如所看到的一樣,無明為緣起現在的過去因;貪慾為緣起未來的現在因。

以貪慾為緣,生起取(upadana),這是強化了的貪。貪(tanha)如在黑暗中摸索著偷竊某物,而取(upadana)則好似確實偷取到某物。貪求和邪見引發了執取,使我或我所等錯誤觀點得以產生。

執取有四,即:肉慾,邪見,執迷於祈祀,或靈魂。

最後兩種也被稱為不正見。

以貪為緣,生起有(bhava)。它構成業有(kammabhava)的善惡行為--積極遷流過程(即生存的不同界道(upapattibhava)),和消極遷流過程。行和業有之間有著微妙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涉及的是過去生,而後者涉及的是現在生。二者皆意為業力的活動。但只有業有構造了未來生。

以有為緣,生起未來生命(jati)。

嚴格來講,生是心理和物理現象(khandhanam Patubhavo)的生起。

老死(jaramarana)是生命不可迴避的結果。

以因為緣,而產生結果,那麼,如果因斷則果定滅無疑。

十二因緣的逆轉法門將會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

只有在或者通過心理和物理構成的肉體,即六根之器,老死才能成為可能。一定要待這樣的機械體生起後,才能有生。

但是,生是貪愛執取過去業或行為的必然結果。當感受產生時,這樣的渴望也就出現了。感受是感官和根塵相觸之後而產生的。

因此,它的產生就必須具備有不可獨立於心色二法的六根。由於對事物的無知,不明道理,在業力的牽引下,心法與再生意識同時產生。

整個形式過程可以被總結如下:

以無明為緣,生起業行。

以業行為緣,生起再生意識。

以再生意識為緣,生起名色。

以名色為緣,生起六入。

以六入為緣,生起觸。

以觸為緣,生起受。

以受為緣,生起愛。

以愛為緣,生起取。

以取為緣,生起有(kammabhava)。

以有為緣,生起生。

以生為緣,生起老死,憂,悲,苦,惱,絕望等。

如此,則痛苦產生。

無明的徹底斷除,導致業行的終止。

業行的徹底斷除,導致再生意識的終止。

再生意識的徹底斷除,導致名色的終止。

名色的徹底斷除,導致六入的終止。

六入的徹底斷除,導致觸的終止。

觸的徹底斷除,導致受的終止。

受的徹底斷除,導致愛的終止。

愛的徹底斷除,導致取的終止。

取的徹底斷除,導致有的終止

有的徹底斷除,導致生的終止。

生的徹底斷除,導致老死,憂,悲,苦,惱,絕望等的終止。

如此,整個痛苦之果聚完全了結。

此十二因緣之第一二因緣與過去相關,中間八個與現在有關,最後兩個與未來相關.

佛祖指出,只有寂靜涅槃才可以止息緣起,止息12因緣的循環,止息業力與輪迴。

對於涅槃問題,因為不在緣起法之內,『涅槃是存在』只有這樣回答是正確的。

------------------------------------------------------------------------------------------------------------------------

佛教輪迴之說應該同轉世理論區分開來。後者指的是靈魂的投胎,以及不變物體的再生。

在《彌蘭陀所問經》和《清凈道論》中,那先比丘和覺音論師運用了好多比喻,說明沒有一物從這一生轉送到下一生的真理。

燈火之喻就十分引人注目。生命如同燈火,再生即是由此燈之火點燃另一盞燈。生命之火延續下去,雖然有一稱作為死亡的斷裂。

彌蘭陀王問:

「那先尊者,再生有無任何東西轉生?」

「沒有,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請舉一例說明,那先尊者。」

「假如說,一人從一盞燈上點燃另一盞燈,第一盞燈上的光亮將會轉生到另外一盞燈嗎?」

「不會,確實不會,那先尊者。」

「正是如此,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再給我舉一個例子。」

「大王,你還記得你小時候從老師那兒學來的詩句吧?」

「記得,尊者。」

「那麼,大王,這些詩句從你老師處轉到你那兒去了嗎?」

「沒有,確實沒有,尊者。」

「正若如此,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彌蘭陀王又問:

「那先尊者,再生到下一生者為何?」

「大王,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是不是與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大王,不是同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但是以現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惡。由於這些行為,另外一種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尊者,如果不是與此生相同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個人不是就不受其惡業的果報了嗎?」

「如果一個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將從惡業中獲得解脫。但是,大王,正因為一個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沒有從惡業中獲得解脫。」

「請舉例說明。」

「大王,正如一個人拿走另外一個人的芒果,芒果的主人抓住了他,帶到國王跟前,說: 『國王,這個人拿了我的芒果。』但偷芒果之人卻說:『大王,我沒有拿他的芒果。這個人種的芒果和我拿的芒果不同。我不應受到懲罰。』那麼,大王,此人會不會受到懲罰呢?」

「尊者,他肯定會受到懲罰。」

「為什麼?」

「無論他怎麼狡辯,他都要受到懲罰,因為後來的芒果是過去芒果所生長。」

「正若如此,大王。以此心法和色法,一人作業,或善,或惡。由此業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於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從惡業中逃脫。」

《彌蘭陀所問經》對於涅槃有很好的表達,說明涅槃已經脫離緣起法則。

第八 滅是涅槃耶之問

[0113a09]

王言:「尊者那先!滅是涅槃耶?」

[0113a10]

長老言:「大王!然,滅是涅槃。」

[0113a11]

「尊者那先!滅如何是涅槃耶?」

[0113a12]

「大王!我言:一切愚癡之凡夫是歡喜、歡迎、執著於〔六〕內外處,彼等有情依其流而運去,不依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不依苦而解脫。大王!多聞之聖弟子是不歡喜、不歡迎、不執著〔六〕內外處,不歡喜、不歡迎、不執著彼之渴愛滅,由渴愛之滅而取滅,取滅而有滅,有滅而生滅,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有此全苦蘊之滅。大王!如是,滅是涅槃。」

[0114a03]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八 涅槃存在之問

[0069a12]

「尊者那先!世有業所生者,世有因所生者,世有時節所生者。世有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者,則語予。」

[0069a14]

「大王!於世,此等二者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何等為二?大王!虛空是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大王!涅槃是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大王!此等二者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

[0070a03]

[P.340]

「尊者那先!勿污勝者之言,不知勿回答其問。」

[0070a04]

「大王!我言何耶?卿對我如是言耶?『尊者那先!勿污勝者之言,不知勿回答其問。』」

[0070a06]

「尊者那先!『虛空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唯言如是為宜。然,尊者那先!世尊以幾百之方法對諸弟子說至涅槃作證之道。然,卿如是言:『涅槃非因生。』」

[0070a08]

「大王!世尊以幾百之方法對諸弟子說至涅槃作證之道是真。然,不說涅槃生起之因。」

[0070a10]

「尊者那先!予於此自闇,更入黑闇;由林,更入深林;由稠林,更入密稠林。即『至涅槃作證之因是有,然而其法(涅槃)生起之因是無』。尊者那先!若有涅槃作證之因,則涅槃生起之因亦可期待。尊者那先!譬如於子有父,依其理,於父亦期待父。譬如於門弟有師,依其理,於師亦期待師。譬如於幼芽有種子,依其理,於種子亦期待種子。尊者那先!與彼同,若有涅槃作證之因,依其理,亦期待涅槃 [P.341]

生起之因。譬如樹木與蔓草有頂,依其理,中亦有,根亦有。大王!若有涅槃作證之因,依其理,亦期待涅槃生起之因。」

[0071a03]

「大王!涅槃非生起者,故涅槃生起之因不能說。」

[0071a04]

「尊者那先!示其理由,以理由令予理解。即予知『涅槃作證之因是有,涅槃生起之因是無』。」

[0071a06]

「大王!然者,恭敬而傾耳,善聽聞,我當說其事由。大王!人依生來之力,得由此處到山王雪山耶?」

[0071a08]

「然,尊者!」

[0071a09]

「大王!又,其人依生來之力,得以山王雪山持來此處耶?」

[0071a10]

「否,尊者!」

[0071a11]

「大王!如是,得說至涅槃作證之道,不得示涅槃生起之因。大王!人依生來之力,以船渡大海,得行於彼岸耶?」

[0071a13]

「然,尊者!」

[0071a14]

「大王!其人依生來之力,得以大海之彼岸持來此處耶?」

[0072a01]

「否,尊者!」

[0072a02]

「大王!如是,得說至涅槃作證之道,不得示涅槃生起之因。何故耶?以法(涅槃)是無為故。」

[0072a04]

「尊者那先!涅槃是無為耶?」

[0072a05]

[P.342]

「然,大王!涅槃是無為。依何物亦不能造。大王!不可說涅槃已生、未生、當生、過去、未來、現在、是眼所識、耳所識、鼻所識、舌所識、身所識。」

[0072a07]

「尊者那先!若涅槃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眼所識、非耳所識、非鼻所識、非舌所識、非身所識者。尊者那先!然者,卿示涅槃之不存在。涅槃是不存在。」

[0072a10]

「大王!涅槃是存在。涅槃是意所識。依清淨[1]、寂靜、殊妙、端直、無蓋、不染污之意而行正道之聖弟子見涅槃。」

[0072a12]

「尊者!其涅槃是何樣之物耶?以比喻可明白之。其存在依比喻可明耶?以理由令予理解。」

[0072a14]

「大王!名風之物存在耶?」

[0073a01]

「然,尊者!」

[0073a02]

「大王!示風之容狀是微、大、長、短耶?」

[0073a03]

「尊者那先!風不能示,風以手不能捕捉,又無法觸摩。然,其風存在。」

[0073a04]

「大王!若風不能示,然者,風不存在。」

[0073a05]

「尊者那先!予知,風是存在。此是予所確信。然,予不能示風。」

[0073a06]

「大王!與彼同,涅槃是存在。然,不能示涅槃之容狀。」

[0073a07]

[P.343]

「善哉,尊者那先!以善示比喻,善明理由,彼然,予如是認受,『涅槃是存在』。」

==============================================================

原始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可以理解為一種解構主義嗎?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解構主義是在西方一神教體系下的思想模式。解構主義是假設一個上帝,在看世界的現象。

佛教是東方世界的思維模式。佛教是不假設一個上帝。

佛教的思維模式是以心識為出發點,看待內心與外部。佛教的苦集滅道,內六處外六處,十二因緣,十八界,都是以心識。

佛教沒有西方解構主義的【誰在觀察的問題】。

佛教的體證就是你的心識與世界是一體的,通過修行,修心人可以、一定、必須體證到心識與世界是一體的,這個心識與世界是一體的的表達就是業力與因果輪迴。

業力與因果輪迴,就是佛教修行人必須回答與解決的問題。

佛教最後的結論就是緣起性空。業力與因果輪迴也是可以止息的。

西方解構主義的【誰在觀察的問題】是一切思維模式的出發點。解構主義無法對心識進行體證,也就無法承認業力與因果輪迴。

現在有的修行人,就是陷入了西方解構主義的【誰在觀察的問題】的大坑中,也就無法徹底的認同業力與因果輪迴,無法徹底的認同緣起性空。這些修心人,還是把佛教的苦集滅道,內六處外六處,十二因緣,十八界,作為世界的構成的因素來理解,而不是承認他們都是心識的一個顯現而已,他們是【西方解構主義】同路人。

西方解構主義最後的結論就是真相與本質,不認同業力與因果輪迴。

如果用因果解構世界,是否無所謂選擇了?西方解構主義最後的結論就是,無所謂選擇的正確與錯誤,世界本質就是虛無。

如果用因果解構世界,是否無所謂選擇了?佛教最後的結論就是因果就是業力,只有入得涅槃才可以止息業力,不再輪迴。


你把自己修成了神就可以了


離開這個世界和離開這個宇宙是兩回事。

如果只是離開這個世界,按照設定是死亡後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只要一靈不昧,即可轉世到西方極樂世界。除了西方極樂世界,貌似也有一大票的佛世界可以轉世。

如果是想要離開這個宇宙,這個就難了,你必須證就四果,成就阿羅漢,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才能進入涅槃後離開。


人類老一代死亡,新一代出生的「輪迴」,它的目的就是讓人回歸真本,使人們不再羞恥自己的身體和慾望。輪迴並不是指個人靈魂的輪迴,而是指人類社會的世代。

活出真本,不再虛偽,即可脫離輪迴。

http://zhuanlan.zhihu.com/sun-a 我的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


如果只是標題,我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不認為存在佛教意義上的輪迴。

但看到題主的補充,題主想意識永眠,我還是忍不住多說幾句。

空想所謂輪迴,不過是杞人憂天,我們頭頂真的有天嗎?凡者說有,智者說無,輪迴亦如是。

另外,題主萬般不可想不開,雖然我不認可所謂佛教輪迴,但也不敢肯定人死如燈滅,要想徹底解脫,死亡是最低級的手段,還得了生死啊!


整個原始佛教的核心就是如何解脫輪迴,也即涅槃。按照佛教來說,按照題主的要求來看,輪迴後不再來到這個世界,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去其他的世界,比如天道、阿修羅、惡鬼、畜生道。不過除了天道外未必比人道好,就假設要去天道吧。去天道要行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第二是修行解脫道,正確認知世界的實相,發出離心,了解四諦、十二因緣,認真修習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最終斷除一切煩惱愛欲,肉體死亡後則不再輪迴。


按照南傳的思路證了羅漢果,就永斷輪迴。要修行解脫輪迴,人一生就可以做到。北傳這邊要求就嚴了要成佛斷輪迴需要三大阿曾祗劫才能(即無量百千萬億年的意思)。密乘裡面東密認為修成即身佛即可,藏密認為必須修無上瑜伽密才行。當然對於輪迴業障這些本人是懷疑論者不確定有也不確定無。懶得想想太多沒用。


什麼也不做,不作業,等死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信佛能治病救人嗎?
瀕死體驗體會到的世界是否與佛教理論矛盾?
道教和佛教對待妖怪的態度和處理方法有哪些同與不同?
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可以用靈修解釋嗎?
什麼是覺知身體動作?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超自然 | 神秘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