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制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為什麼標誌著專制主義的腐朽?
內容盡量詳細一些,謝謝
簡而言之就是,董事長嫌總經理權力太大,把總經理撤了,自己直接越俎代庖,公司大權一把抓,忙不過來就隨便找幾個秘書幫著辦。
這就是明代內閣。
後來繼任的董事長覺得秘書也用著不太順手了(畢竟是正經公司僱員,有時候也會提個意見啥的,老闆也不好太駁面子),於是乾脆也不鳥他們了。公司的事情直接拿回家處理,辦不完的讓家裡的僕人管家幫忙做,這些人都是靠主人賞飯吃的,讓幹啥就幹啥,絕對沒二話。
這就是清代軍機處。
為什麼說它腐朽?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這就是個董事長越來越獨裁,企業結構越來越不正常的過程啊。
P.S. 題主,歷史課作業下次記得要獨立完成。答主贊同題主看法。但有人不認為內閣制和軍機處標誌專制主義的腐朽。個人覺得,這題類似於主觀題,大家言之有理即可。
這些東西,高中歷史講的雖然簡潔,但也有提到。簡單來說因為內閣制度的設立加強了皇權專制,使得皇帝更能夠「為所欲為」。
首先,明代廢除宰相的最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宰相大致相當於現代政治體制中的政府首腦,而廢除宰相後,皇帝兼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兩種身份,這勢必加大了身上的負擔,工作太多,根本忙不完,所以才要設立內閣,作為輔佐皇帝自己處理政務的機構。
然而內閣制和宰相制最根本區別是,內閣並不是六部的頂頭上司,也並無決策權,充其量只是個顧問機構。起初的內閣原來只是從翰林院中挑出幾個人作為皇帝侍從之臣,以備顧問諮詢。而且並無自己專門的印信(後來有了),內閣行文各部衙門還要加蓋翰林院的印信。
內閣之職同於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擬而不身出與事。——春明夢余錄
「票擬」是內閣的主要職權,但卻非決策權。在這裡首先得明確下,何為宰相,根據祝總斌老先生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的說法,得滿足兩個條件——議政權和監督百官執行之權。明初的左右丞相,同時擁有這兩個權力,是很明確的宰相。而內閣起初只是顧問機構,到後來雖然有了一些議政之權,卻始終無法得到第二個監督六部九卿百官執行權。這也就是為什麼內閣閣臣並非宰相的原因。
但是儘管如此,當時士人還是有一些人仍然延續古稱,把內閣閣臣稱作為「相」,不過應該認識到這種說法和把唐宋時期把州的「刺史」稱作「太守」,其實沒啥大的區別。清代的官方著作《歷代職官表》中,也只把內閣制看做是古代的「如知制誥之翰林,並非古宰相之職」。
內閣擁有決策權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天大的笑話了。皇帝有權繞過內閣,使用「內批」或者「中旨」直接向下達命令,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此外,皇帝不同意票擬意見,而屢次不通過內閣票擬也是可以的,或者留中不發。崇禎朝甚至還處死過兩位內閣大臣薛國觀和周延儒,這顯然比不同意內閣票擬的情況更加嚴重。
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誌,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之。」明日以示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誠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此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憮然曰:「賴以示予,不然,吾幾失之。」
曾看過一篇文言文,原文如上。現在後人誤解明代內閣閣臣擁有相權,其實就屬於以上這種情況。
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皆奉聖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葉向高
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後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明夷待訪錄
既然明代的內閣自始至終都不是中央的行政機構,且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於皇權而非制衡皇權,那麼自然就無法對社會發展無法起到強大的、政治上的推進作用。失去制衡的皇權必然帶來腐朽,所以明朝在廢除宰相制後,朝廷政治的良好與否的責任主要在於皇帝而非內閣。因此一旦皇帝不賢,那朝廷必然是渾濁的。萬曆頭十年,純粹是靠著張居正一人之力在給大明XU命,而張死後,大明朝廷仍然回到了老樣子。當然,也不是說此前有宰相的時候,朝廷也不是一直渾濁的,而是宰相制的存在多多少少起了一部分抑制作用。
而且這些閣臣未必擅長處理政務。明朝內閣閣臣大部分出自翰林院,其選拔標準和漢宋時期不一樣。明朝多選用擅長文學之士,讓他們搞經筵、編纂實錄、撰寫詔書,這些當然沒問題,如果讓他們輔佐治理國家,那可真要打個問號了。據學者譚天星統計,明朝的閣臣總共164人,其中入閣前有過地方官經驗的只有29人(其中11人還全都是崇禎朝的),因為崇禎朝打破了這個慣例。
漢相俱由郡守,宋相須歷州郡,蓋取其知闔閭之疾苦,與人情之練達也。——霍韜
不止是內閣制存在嚴重問題,甚至整個明朝政治體制都是非常畸形的。
另外,有「殿閣大學士」一職不代表是內閣閣臣,只有入閣參預機務才算是閣臣。
關於另一位答主所提到的英國內閣,確實英國並沒有成文憲法,但是英國卻有一系列法律和機構共同構成了對皇權進行制約的體系。最重要的就是《大憲章》、《權利法案》和資產階級代議制。反觀明朝,一個都沒有,如何制約?
另外,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兩種身份不一定就是總統制,但是美國總統是兼任這兩項的。而且美國總統也有美國國會和最高法院制約,和皇權不受限制的皇帝天差地別,這些都是高中知識。
現在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明粉,在吹「明朝不滅亡的話,明朝的內閣制會確立君主立憲制」這種言論,可以說是非常搞笑了。
至於軍機處,對清史不熟,不方便作答。
參考資料:
《明代內閣政治》
《明代內閣制度史》
《明代國家機構研究》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明代的內閣,是類似於日本總理府、美國總統幕僚之類的機構。在西式行政體制中,這是一種很新的制度,冷戰中期以後才逐步成熟。當行政組織日益擴大,超過了領導者個人能夠直接掌控的範圍之後,就需要通過一個較小但緊密的機構間接控制政府。這個較小的機構就是政府內部的「小政府」,而這個小政府的構成,大多也是總務(政府內部行政)和智囊。五四青年們及其徒子徒孫們無法理解這種制度,並加以批判,對於他人而言其實並不難以理解。這也是中土自身的行政制度成熟完善、領先世界的又一個體現。
至於 @神楽坂臨溪 所謂不是明文規定的政治制度所以不能制約皇權等等說辭,我想說,現代英國首相在法理上仍然只是國王的僕從,英國政府仍然是國王陛下的政府,而不是英國選民通過選舉而選出的、應當向議會下院負責的首相和政府。支持現代英國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正常運轉的那些規則,很多都不是明文規定的,而是潛規則,或曰慣例。
把社會制度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等同於某些紙片的想法,在政治上是一種很幼稚的體現。
中華文明的後代們如果能把中土自身發展起來的傳統行政制度吃深吃透,理解貫徹了,依我看其實也就夠了。除了需要提升對民眾服務的友好度以外,跟在洋人屁股後邊邯鄲學步,反而是瞎搞,最後還得改回來。百餘年來這樣的慘痛教訓不勝枚舉。
BTW: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其實就是總統制。美國總統200多年來一直是這樣過的。
謝邀,一看題主就是在寫小作業的學生。明代內閣上面已經有人講的很詳細了,清軍軍機處在高翔先生的論文《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對內閣、軍機處和皇權關係的再認識》中寫的很清楚。我就不歸納總結了,原文地址如下:
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中國社會科學網
更詳細講清代內閣演變的內容在高先生的著作《在歷史的深處》中有詳細的論證。
如果是歷史系的學生,那就要會用維普……
BTW:我最近跑步時看的就是這本書。第三遍讀,裡面插滿了紙條,一部分紙條我為了防止震掉,已拿出.
內閣制是怎麼跟腐朽扯到一起的……
有人點贊,那麼略作補充。
制度跟腐朽壓根扯不上關係,風馬牛不相及。
再說閣部制,這個恰恰是中央集權制度高度成熟化的表現,恰恰是經歷過無數次歷經數千年後一種統治階層內部妥協的最優方案。
如果學周朝,封土建民,分封姬姓,那麼不需要專制,也不需要中央朝廷,更不需要內閣;
如果學秦朝,漢朝,唐朝,想維繫遼闊的疆土,你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朝廷統合資源,應對戰爭和災難,而且現在單靠君王一個人的精力已經無法處理來自整個天下的事物,所以你需要一個丞相;
如果來到了宋明朝,清朝,不好意思,君權相權的的爭鬥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強相弱君的例子比比皆是;還有一個客觀的事實就是中國的人口從宋代開始已經突破了一億,即使是丞相也不得不招募許多幕僚來處理政務。
如此這般,內閣制就是一個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腐朽不腐朽的,是一個價值判斷。如果說事實的話,就是皇帝用秘書性質的人員取代政府正式的行政首腦,一人獨攬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權力,將權力最大化集中在自己手上。這個事情其實歷朝歷代都有,漢武帝設立內朝起,皇帝任用自己的親信組成秘書班子架空外朝(政府)的決策權就屢見不鮮了,但之前歷史的通常態勢是秘書班子最終演變為新的政府中樞機構,而明代廢丞相後則直接把能夠指揮六部的政府中樞機構給撤了,後來設立的內閣主要負責草擬詔書、協助皇帝處理公文,也就是一個皇帝的秘書和顧問機構,並沒有指揮六部的制度權力(強勢內閣首輔的個人政治能量或許能指揮六部,個彆強勢的如張居正甚至有攝政一般的權力,但這並不是內閣的制度權力)。
當然,內閣、軍機處成員作為皇帝的秘書,自然也隨之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依附於皇權的,並不具有以前歷代宰相領導政府機構的正式權力。腐朽不腐朽的是價值判斷,但皇權進一步加強倒是沒錯的。
拿美國的總統制和明清類比的,不要忘了雖然美國總統確實是掌握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權力於一身,但人家是選舉制的,而且還有國會和最高法院啊,這和世襲君主獨攬所有權力能一樣嗎。如果美國總統不用選舉直接世襲,國會直接廢了立法由總統說了算,最高法院聽命於總統且總統可以最終決定最高法院的判決,那差不多可以說明清的制度和美國的總統制很像。
有霍光王莽曹操這樣的總經理你作為董事長怕不怕?這種可是都有專門總經理辦幕僚團隊的。就別說這些位了,宋朝開始總經理沒有幕僚團隊,不照樣有韓琦富弼這種強相?稍微弱B一點的君王都只能鬱悶的跑後宮造人。明朝更是了,取消總經理後,開頭幾個強勢董事長還好,中期開始居然被秘書頂的說不出話連上朝都不樂意,從英宗之後一直到神宗前期秘書們都是帝國主宰,皇帝對六部尚書這種高官的人事權也只能在內閣推薦的名單里畫圈,後來靠著魏公公天啟時代皇帝還算舒服點,崇禎更是靠著手腕拆了內閣的權威才算是打下軍機處的基礎。到了清朝歷經四大貝勒和八王議政這種扯淡的部落貴族民主後發現,用中原的政治制度才是治理這個國家最好的,但是秘書要用我的家奴才放心。
另,我很不明白某些人,對古代政治生態沒有絲毫了解就什麼制衡,分權之類,在中古搞這些?你有現在政治生活的氛圍么?中華古典社會(不想用封建社會這個詞)中,對於國家的政治構架基本上可以說是螺旋上升的,而到了清朝的時候,政治構架的完善對於管理和統治這個帝國絕對是最穩定和穩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穩固的。
這種完善,不見得是先進,但一定不是腐朽。
不信?在我國中古時代相權若是和皇權互相制衡,那結果必然是狗腦子打出來信不?權利天生就想著擴張,皇帝依靠宦官酷吏處理權相,權相利用軍事和人事廢立皇帝甚至自立,不就一體兩面的鏡子么?
中古時代政權的穩固,絕對不在於什麼制衡這種扯淡的說法,一家獨大的皇權才是政權穩固的根基,而相權缺乏天然的合法性。
前漢相權極大,但又有多少個丞相被滅門族誅?最終代漢的也是王莽這種權相。後漢倒是沒有丞相了,三公也成了擺設,但大將軍這個更加恐怖政治集團又出現,相權更加接近皇權的實力,後果是啥?後果是沒有幾個善終的大將軍,是直到後漢滅亡大將軍為代表的相權和宦官為代表的皇權還在殊死搏鬥,基本上是貫穿了整個後漢歷史。
而到了唐代,開元之前相權仍舊不小,雖然比起秦漢用多相制度削弱相權實力,但完全壓制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唐朝前期宮廷政變這種混亂比比皆是。為了增強皇權分離相權從曹魏時期開始的三省製做了改變,把中書省從皇帝的秘書班子提到外廷制衡尚書省(政務院)。至於中唐乃至晚唐,實際相權完全被宦官取代。皇帝宦官紛爭不休動輒滅門,天下也是紛亂不堪。
宋朝終於剝奪丞相開府的權利,皇權在中國從未如宋朝一般穩定,所謂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加強文官集團的話語權,對相權內部開始分化。新舊黨的黨爭讓天子的權威在華夏歷史中達到高峰。宋朝也成了政治制度相對穩定的朝代。
至於明清大家都比較了解,政治構架基本都是前所未有的穩定。而明朝中期所謂的皇帝權利低,這是和整個文官集團相比的,從秦漢到清,皇權一直都在增強,高層政治構架也越發穩定。
所以,請不要看了現代的西方政治生態就強行套用中國古代社會的情況,分權和制衡在古代中國,從來都代表著混亂甚至戰亂。
腐朽這個詞用的不好。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不等於腐朽
這個問題的回答思路。
1,名詞解釋~專制主義2,名詞解釋~專制主義的腐朽3,名詞解釋~明朝的內閣制
4,名詞解釋~清朝的軍機處5,內閣制軍機處與專制主義腐朽之間的關聯性。舉例加論證6,對比說明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先進性。舉例加論證這道題綜合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會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來進行論證,並能夠理解出題人的出題思路。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說腐朽,我印象中我中學時歷史書不提明代內閣,而專門介紹清代軍機處,它代表了皇權高度統一。軍機處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帝制中央集權已經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皇權國家最高級版本了。如果落後,那是封建帝制落後腐朽,是基建落後,對現有體制來說是進步和改良。縱觀中國歷史,獨裁體制下,皇帝分量越重,說一不二,一般都處在王朝巔峰期,而皇帝基本擺設傀儡時,一般都是亂世。我不是歌頌皇帝還是什麼,只是想說從數據和表現看,封建帝制時期,當朝堂上表現無限接近議會制時,往往亂的一筆,黨同伐異,能把民族國家矛盾置於黨爭矛盾之下。我也不懂為什麼這樣。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七八個人有個老大,五六十個人就得是族長,手下兩個副手。幾百人就要有個酋長,更多的副手,還有個精神加持祭司相助。後面千萬級別就需要朝廷了。清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這個機構已經不足以服務人口四億的帝國。很有意思
希望有些人答題之前先審題。題主問的是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是如何標誌「專制主義」腐朽的。您拿日本和美國舉例子,日本和美國好歹是民主制度,首相和總統需要經過各種選舉才能上台,幫助他們順暢理政並不關專制主義一毛錢事情,而您大明不同,您大明內閣的輔佐對象是家傳的,輔佐的越順暢,專制主義越興盛。另外,您大明內閣制約皇權只能靠也許,可能,大概,保不齊會有的一些約定俗成的「慣例」來制約皇權。但是請看看春秋戰國秦漢唐宋的正牌子宰相前輩們,他們制約皇權可比您明的殘疾人內閣名正言順理直氣壯效果明顯多了,您明也配在這群前輩面前談制約皇權?您明也就配鄙視一下滿清軍機處。這就是為什麼,明清內閣軍機處表明了專制主義的腐朽,因為中國朝廷內部制約皇權的力量總體是下降趨勢,到您明已經很低,到了滿清已經不能看了。
推薦閱讀:
※契丹人的後代現在生活在哪裡?
※匈奴(突厥、契丹,金等)人是否有自己的鐵礦?
※胡人的胡,是如何得來的?
※古代騎兵經常長途奔襲,游牧民族更甚,他們不會因為馬背與大腿根部的長時間摩擦而受傷么?或者蛋疼?
※軍機處和內閣的區別?